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直到從尿布畢業為止~不要慌,要多加稱讚,有耐心的等待

吉崎達郎.明橋大二◎著 王昱婷◎譯
太田知子◎繪 
不是「把尿布拿開」,而是「自己離開尿布」
人們經常說「拿掉尿布」,但其實尿布不應該是由爸爸媽媽「拿掉」的。嬰兒從跟周圍的人的溝通中,理解到「要在廁所尿尿或是大便」,隨著成長而能夠脫離尿布。就像自己從媽媽的乳房畢業是一樣的道理。爸爸跟媽媽只是對孩子「離開尿布」做一些幫助而已。

儘管如此,看到周圍的小孩子都陸續停止了包尿布,家長還是會感到強大的壓力。育兒書上也寫著「兩歲時就離開了尿布」,或是「經由一週的訓練離開了尿布」,看到這些,家長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何時能夠停止包尿布,每個小孩都不一樣,並不是早點脫離尿布就比較優秀,很晚才拿掉尿布就比較笨拙。重要的是要配合孩子的成長,「不要慌張」「給予稱讚」「耐心等候」。

◎不要慌張
以前的人大概在小孩子出生之後大約九個月大時,就會開始不包尿布的訓練。當然,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大人就是自己估算著該尿尿的時間到了,然後把尿布拿掉,讓小孩坐到馬桶上,「噓──」。不過這樣過早的訓練方式,很容易讓小孩子有尿床的情形,並不是件好事,所以後來普遍都會再延後一段時間再訓練。

最近漸漸形成主流的想法是,最好在小孩子長到大概能夠按照大人說的話行動以後開始訓練,即使在孩子兩歲以後才開始也不遲。照著這種做法,真正能夠脫掉尿布,有很多是三到四歲的小孩。
 
◎給予稱讚
上廁所後,不要忘了稱讚小孩「做得很好呢」,跟小孩一起開心一下吧。看見媽媽開心的樣子,小孩子就會想下次要再上廁所。

嬰兒們都很愛穿尿布,所以要讓他們脫離尿布,與其說「不行穿尿布」,不如讓他們感覺「在廁所尿尿是件舒服、快樂的事」。反之,當小孩不小心大出來或是尿出來時,也不用生氣或沮喪,媽媽可以用「很不舒服喔」「好難受啊」這樣的語言代替孩子把孩子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

◎耐心等候
就算問小朋友「要尿尿嗎?」小孩也不會回答,這是因為小孩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排尿的感覺,於是一直專心的玩耍,自然的就尿在褲子上。這是因為雖然長大了,但不成熟的部份還留存下來,所以才會尿在褲子上吧。「不想要坐在馬桶上」,是因為孩子討厭被令命坐在馬桶上,而「只有穿尿布才會大便」,是因為穿著尿布會有安心感。

雖說如此,但這樣的事情一直持續下去,媽媽也會變的很不安,還是忍不住會變得暴躁易怒。雖然明知那樣是不可以的,但還是會在小孩子面前表現出沮喪的樣子,反覆催促孩子「要不要上廁所?」,或是「你又尿出來了!」這樣的斥責……

在可以脫離尿布之前,就是這樣反覆的一進一退。生病的時候,也會有一切都回到原點的時候。如果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勉強逼孩子前進,要有耐心的守候。

×催促孩子或罵孩子

○知道情況會「一進一退」,而耐心等待

可以自己上廁所之前的「5個階段」
要讓小孩坐上馬桶跟兒童馬桶座,是要循序漸進的,家長需要在每個階段給予相應的輔助。

1.
讓小朋友知道要在馬桶上便便及尿尿
換尿布時,跟小孩說「便便出來了耶」,或者在上廁所的時候告訴孩子「尿尿要尿在這裡哦」。

2.
試著讓小朋友使用廁所以及兒童馬桶座墊

3.平常在各個時段,問小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早上起床的時候、吃完飯以後、或者是外出之前,媽媽自己試著問小朋友「去尿尿好不好」。如果小朋友不想去的話,也不要勉強。

4.等待小孩自己會說要去「尿尿」
在孩子學會一點忍耐後,就等到孩子看上去想尿尿時(蠢蠢欲動等)再問他。

問孩子「想尿尿嗎?」,如果他回答「嗯,想尿」,就表示小孩子可以把想尿尿的感覺用言語表達出來了。尿完之後,可以跟小孩子說「下次想要尿尿時,要告訴媽媽哦」。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所以在大人要去廁所時,也可以試著跟小孩說,我「要去尿尿囉」。

自己能夠說出要「尿尿」的話,孩子很快就可以脫離尿布了。

5.重點是媽媽不能著急
如果感受到壓力的話,就先將訓練暫停。

有人主張「不讓小孩覺得濕了是很難受的事情的話,就無法讓他停止穿尿布。」可是,在身體還不能適應之前,突然讓小孩子穿起一般的內褲,要收拾善後的媽媽就會很辛苦。如果媽媽的那種樣子讓小孩子看到的話,小孩子也會感受到挫折。所以,可以首先讓孩子穿著尿布進行訓練,等覺得「差不多可以了」,再讓他穿上一般的內褲。

與尿床「和平相處」是重要的事情
就算小孩白天已經可以不用穿尿布,但晚上就不太行得通。為何會有尿床的問題呢?那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體內產生的尿液跟儲存尿液的膀胱大小沒有平衡的關係。夜晚睡覺時產生的尿液量過多,或是膀胱太小,尿床就發生了。

當然「體內儲存了大量的尿液時,就算是半夜也會自動醒過來」的話,就不會有尿床的問題。可是,正因為有「儲存了大量的尿液卻沒有醒過來,直接尿在了棉被裡」的情況,所以會發生令人頭疼的尿床問題。

家長馬上就連想到「是因為有壓力嗎」、「養育方式錯誤嗎」,但這種想法是不必要的。而且這也不是訓練就可以改善的問題。尿床問題會隨孩子長大而改善。「不要叫醒孩子」、「不要心急」、「不要生氣」,是重要的事。

◎不要叫醒孩子
孩子半夜起來的話,睡覺時所分泌的抗利尿荷爾蒙會受到影響,有時會因此延遲尿床問題的解決。

◎不要心急
家長由於著急而過多的嘮叨,會消減孩子想要改正尿床毛病的積極心。大人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本人的意願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生氣
尿床並不是孩子自己願意的事。就算是批評也好、生氣也好,也治不好,還會帶給小孩子精神壓力。小孩會想「我是個壞孩子吧」,從而喪失自我肯定。晚上少喝點水,床上鋪上防水墊,帶著「暫時就跟尿床這件事和平相處吧」的心情來做一些準備。



如何出版《養出有抵抗力的孩子》

(資料來源:如何出版社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3776









*********************************************************************************
小兒尿床需要治療嗎?
亞東醫院小兒神經科 張文誠
 
尿床是學齡前幼兒常會發生的現象,造成原因包括:基因或家族遺傳、功能性膀胱問題及泌尿道感染等。當孩子尿床時,大人千萬不要生氣或是處罰孩子,多些愛心和耐心;如果孩子尿床情形嚴重,造成困擾時,可考慮藥物治療。
尿床是小朋友在不符合社會期望、家長要求的場合下,所發生的正常生理行為。大部份幼兒在二至四歲,才可以充份控制他們的膀胱,所以在這年齡前,熟睡中尿床是正常的現象。
造成尿床原因
醫學上定義「尿床」為五至六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在夜間尿床;或六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一次或以上在夜間尿床。
尿床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基因或家族遺傳、功能性膀胱問題或泌尿道感染、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不成熟,以及睡眠問題,包含覺醒中樞較遲緩。基本上大多數尿床的人是功能不成熟的關係,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改善;只有少數人是因為神經或膀胱的問題所造成。
根據1997年北美的一項研究,大約有15~25%的5歲小朋友有尿床問題,當長到12歲時,大約有8%的男孩及4%的女孩仍然有尿床問題。情緒問題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尿床的重要原因,但1997北美兒童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情緒問題是尿床的結果而非原因。
此外,依照小朋友曾經有無尿床情形,可以將尿床分為,曾經有超過六個月以上沒有夜間尿床,而又復發的「次發性尿床」,以及持續從不間斷的「原發性尿床」。「原發性尿床」一般而言沒有其他問題,而「次發性尿床」有比較高的機會是因為神經或膀胱問題所引起。
評估幼兒尿床可能的原因
為了瞭解尿床可能原因,醫生常會問下列這些問題,以瞭解可能原因。
1.尿床的頻率,多久一次?
2.小朋友是否曾經有超過六個月以上沒有夜間尿床?
3.家中是否有其他成員年幼時也有相同情況?
4.小朋友出生時是否順利,是否有其他神經方面的問題?
5.小朋友是否有接受過脊椎或是下陰部的手術?
6.小便是否會疼痛?
7.有否有其他已知的疾病?
8.大便多久一次?是否困難?
9.小朋友日間小便情形,一天是否尿超過七次、每次尿多少?
10.小朋友是否忍住小便直到最後一分鐘,再衝到廁所去上?
11.小便是否順暢、是否有力、解尿會不會很費力?
12.一週尿床是否會大於2次、每次的量是否不大?
13.幼兒睡眠前的飲食習慣如何?
14.父母如何處理尿床事宜?
就診時,醫師會根據他的懷疑,安排一些檢查。可能需要檢查尿液,看看是否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問題;如果有尿路感染的話,會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腎及膀胱是否正常。如懷疑脊椎神經的異常,可能需要照 X光、磁振造影等檢查。
根據症狀尋求適當治療方式
如何處理尿床事宜,其實是很重要的。家長若不恰當的責罵孩子,往往是精神壓力及一些異常行為的根源。治療的對策,則需根據主要造成尿床的原因加以解決。
1.腦部覺醒中樞較遲緩:
睡覺睡太沈,感覺不到膀胱脹而尿床,可以藉由睡前排空尿液、尿床鬧鐘,或半夜定時叫小孩起床排尿來治療。
根據研究顯示,尿床鬧鐘的成效最好,復發率最低。尿床鬧鐘是一種有探頭且放在褲襠中,當它偵測到褲子有一點點尿濕時,即會發出聲響。會發出鬧鈴叫小朋友起床解尿的鬧鐘,在網路上搜尋「Be-Wedding Alarm」或洽詢兒童精神科醫師,即可取得如何訂購之資訊。一般建議持續使用15週以上,根據1995年泌尿科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其成功率約75%,復發率約41%。叫小朋友起床後,應讓他回想剛才身體或膀胱有甚麼感覺,以便逐漸養成不需鬧鐘就能自行起床解尿。
2.夜間腎臟製造過多尿液的對策:
腎臟製造尿液的功能,會受到腦下腺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控制。正常小孩隨著年齡增加,到了晚上「抗利尿激素」分泌會增加而導致尿液減少,然而有些小孩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夜間腎臟製造過多尿液。治療上應於夜間六時之後限水,尤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配合使用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以補充不足,可以有效減少尿床。
3.功能性膀胱問題:
有些小朋友的膀胱較為敏感,只裝了一點點的尿就會將尿排出。這些小孩,除了晚上少喝水,減少夜間腎臟製造的尿量外,應在睡前小便,把膀胱排空,並使用鬧鐘或父母在固定時間叫醒小孩起來解尿。除此之外,白天不要限制飲水量,每日至少1次稍微憋尿到有輕度脹滿不適感,以鍛練膀胱功能,進行膀胱控制練習。另外,有一些藥物,也可以對功能性膀胱問題有所幫助。
4.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會造成頻尿、尿失禁,甚至解尿疼痛、發燒等症狀,應由醫師給予抗生素治療。
5.便秘:
便秘而直腸有過多糞便累積會影響膀胱容量,並容易有小便失禁之現象。應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以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6.神經性膀胱、先天性泌尿道異常、脊髓神經病變:
這三種原因都會有小便失禁情況,需由醫師根據個別原因去治療。
7.其他可以使用技巧:
例如「正向回饋法」,在日曆上記錄「濕」或「乾」之夜,每週家長對孩子保持乾爽的努力給予小小的獎勵;或是「責任訓練法」,以非責備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責任感。如:讓小朋友尿床後自己換床單,甚至自己拿去清洗,可以讓小朋友知道,雖然不是自己的錯,也要分擔一些大人的辛勞。此外,床上使用防水墊,可減少麻煩,也減輕照顧者生氣的程度;父母應給予體諒及支持,避免不適當的責怪、處罰,以免小孩產生自責及退縮行為問題。對於仍在尿床的青少年,要避免他們產生自卑感。
訓練快慢 因人而異
每位小寶貝總要成長,訓練大小便、脫離尿片,這過程順利與否因人而異。有些兒童很容易就可以控制自如,有些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小便訓練對某些幼兒可能特別困難,照顧者是需要相當多的耐心及愛心的,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因為如果身體還不夠成熟,再多的努力也往往是事倍功半;家長過度的著急,有時只會增加大人與小孩的挫折感。
如果已用盡各種方法,孩子尿床情形還是很嚴重,造成很大困擾的話,可考慮藥物治療。目前有些藥可以改變睡眠的深度,讓兒童不致睡太沉;有些藥可減少夜間尿量。通常這些藥物在服用期間可有效減少尿床現象,停藥後可能復發,所以要服用頗長的時間。

(詳文請見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4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