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界定與教育

復健科 王國慧 語言治療師(88年2月)

「醫生,我的孩子兩足歲了,都還不會講話,怎麼辦﹖」「都已經三歲了,還只會叫爸爸、媽媽」「我的孩子都聽得懂,就是不開口講話」這些都是在語言治療門診裡,常聽到小朋友爸媽焦急的詢問。到底兒童要幾歲開口說話﹖三歲的小孩該會使用多少的語言,才算正常﹖是什麼原因造成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如果孩子真的語言遲緩,家長又該如何教育呢﹖
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
根據以往的研究與觀察,我們發現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有其一定的順序,首先是(一)哭聲和愉悅聲:幾乎每一個新生兒都有發聲的能力,而父母對嬰兒不舒服時的哭聲及快樂時的愉悅聲有適當的反應,是鼓勵幼兒語言發展的第一步。(二)牙牙學語:約在二至四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嬰幼兒會發出一些簡單但無意義的聲音。因此有時候父母親會回憶說「他很小的時候曾經會叫爸爸、媽媽,但是後來就不叫了」但此時只是嬰兒自我玩弄不預期且無意涵的發聲。失聽的嬰兒也有此一階段,但因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回饋而日益減少發聲。(三)社交性發聲:約五、六個月大,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與外界溝通。(四)語調練習:到了八個大,雖然聽不懂小傢伙的用詞,但已有頗似大人講話的語調。(五)第一個字:通常是出現在十至十八個月大時,並且先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後,才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六)呢喃兒語:十八個月大後,隨著肢體動作的成熟,幼兒可以配合著手腳功能一起玩聲音的遊戲,如:一面玩車、一面發叭!叭!。此時大概可利用十至二十個有意義的字來進行多方面的溝通。(七)鸚鵡式學語:兩歲的幼兒開始重覆大人說的話,直至約兩歲半時逐漸消失。(八)語言交談:鸚鵡式學語後減少後,幼兒開始與大人真正的對話,並隨著年齡的增加與經驗的累積,語言能力也急速增加,但由於字彙的缺乏,卻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時幼兒便出現發展性的口吃,但只要父母有耐心,同時使用簡短易懂的字眼和不疾不徐的說話速度,以輕鬆的態度面對,給予幼兒一個好的典範,一般來說,七歲以前講話不流利仍算是正常的範圍。
語言發展遲緩的重要界標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速度略有不同,雖然如此,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參考界標,來訂定是否有可能語言發展遲緩:(一)至兩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二)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三)三歲以後說話模糊不清難以理解。(四)五歲以後,句子仍常有錯誤。(五)越長大越不說話。遇到這些狀況時,最好早日尋找專家協助診斷和訂定教育計畫。
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
原因相當的複雜,主要有下列幾項:(一)聽覺障礙。(二)神經或大腦傷害。(三)情緒障礙,如自閉症兒童。(四)環境剝奪,如父母無暇與幼兒互動或過分溺愛,沒有讓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機會。(五)智能不足所表現的語言發展遲緩。
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需要的不只是幾節課的訓練,而是教育,是一個經年累月的培育態度,並且重要的是要有愉快且具刺激誘發的學習氣氛,才能有效的增進幼兒語言發展。加強教育的方法可以有下列幾個方向:
(一)建立聽覺學習:鼓勵幼兒注意聲音刺激,尤其是聽能損傷的幼兒。
(二)發展語言能力(理解認知):認知理解能力永遠早於語言表達,因此利用每一時機多跟小朋友「說」「說」事物,並可自然的改變姿勢與幼兒面對面互動,但不要勉強孩子站在你面前聽你說話,因為這對他來說是無趣而且難以控制的事。
(三)鼓勵發聲:當幼兒有能力模仿發聲時,要求他必須適當的模仿出聲,才滿足他的需求,使其瞭解語言工具對他意願滿足的重要性。而當幼兒開始模仿發聲時,不管對錯,只要其願意嘗試,我們都要鼓勵,即使只是口頭讚美,都是使其願意繼續學習的動機。
(四)模仿動作與發音:最有效的是「玩」聲音,例如:玩火車遊戲,一邊擺動雙手,一邊發出鳴……七恰七恰;或是模仿動物叫聲。重點是要用「玩」的態度,才能吸引幼兒學習模仿。
(五)口腔動作:這是針對一些在生理上有特殊障礙的小朋友,分別對其呼吸(如:練習吹氣)、唇(如閉唇親親)、舌(上下左右外內動)、下顎(大口咀嚼餅乾)等做動作練習,以加強說話所需的口腔功能。
雖然我們期待每一個幼兒都能與我們好好的進行語言溝通,但是,有一些小天使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智力嚴重不足或口腔動作限制,不能用一般語言與我們溝通,這個時候,基本的非口語溝通技巧,如手勢。以及輔助性工具,變成了另一項選擇。總而言之,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溝通,因此只要能達到此目的,使用的方法,就要靠我們的智慧與包容。

資料來源http://www.kmu.edu.tw/~kmcj/data/8802/4168.htm





*************************************************************************

語言發展與治療

羅梅英/高雄長庚兒童醫院語言治療師
  若我們對正常小孩的語言發展有所了解,就較能注意小孩可能發生的語言溝通問題。
  首先,就語言及語音的發展一簡單的介紹。
語言的發展
  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時序,可推斷兒童語言能力是否有落後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問題,能把握治療的先機,使兒童得到最適切的幫助。
  下列列舉一些語言發展的重要界標作為參考:
1. 二歲還完全沒有語彙出現,或是還不會說話。
2. 二歲沒有任何句子。
3.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份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4. 五歲以後句子結構仍有明顯錯誤。
五歲以後仍不能流利說話或構音異常除上述現象外,若發現兒童在語言表達上有明顯異於同齡一般兒童時,應帶給語言治療師做進一步評估。兒童語言發展的異常,一般可檢查出來的主要原因有五種:
1. 聽覺障礙。
2. 智能障礙。
3. 大腦功能不良。
4. 情緒困擾。
5. 環境剝奪。
語音的發展
  小孩的語音發展常是從容易的開始,慢慢發展出較難的語音。大部份的研究指出,雙唇音ㄅ、ㄆ、ㄇ的發展比較早,而舌尖音ㄉ、ㄊ、ㄌ以及舌根音ㄍ、ㄎ、ㄏ也比唇齒音ㄈ及舌前音ㄗ、ㄘ、ㄙ都來的早,一般而言,大部份的音在五歲左右應都已發展出來。
  兒童在語音發展上常會出現一些特殊構音型態如前置型的構音,將”阿公”說成”阿東”,另一類是以不送氣音代替送氣音,如將”兔子”說成”肚子”,這些情況若出現在兒童早期的發展階段,父母尚不需過份擔心,大部分的兒童於日後會逐漸發展正確的語言。
唇顎裂小孩可能遇到的語言問題
  一般而言75%左右的患者在顎裂修補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發展與一般小孩一樣的語言,其餘約有20-25%的小孩會有語言上的問題。
  常見的語言問題有下列幾項:
  • 鼻音過重或漏氣,在說非耳音的語音時會有不適當的氣流從鼻子出來。主要原因有:
  1. 顎咽閉鎖不全顎。
  2. 顎裂修補時,上面還有些空隙或明顯的漏洞。
  3. 舌頭運用不當,舌頭位置不對。
  4. 張口程度不足,嘴形不清楚。

  • 構音異常。部分患者因器官條件的不足而發展出代償性的構音行為,最普遍的為喉塞音,構音的位置不對,較正確位置偏後,如咽、喉處。
  有些研究指出這種代償性的構音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因患者父母較接受代償性的構音,而比較不接受小朋友用比較正確但鼻音較重的說話方式。
家長如何協助小孩說的更好的方法
  • 口腔運動練習
一、唇的練習
  就語音的發展雙唇音ㄅ、ㄆ、ㄇ是比較早,因此可利用一些遊戲的方法讓小朋友練習唇的部位。
1. 玩法:
在兒童嘴唇上塗上口紅,照鏡子,再把嘴印在紙上,比比看,誰的嘴巴最大,誰的嘴巴最小。
用嘴唇印在圖畫紙上,完成一幅自畫像,或隨意壓印構成一幅唇晝。
2. 嚼起嘴唇做吹口哨狀說「嗚」。
3. 拉開嘴唇說「伊」。
4. 不停交換說「伊」「嗚」。
5. 上下嘴唇內縮後發「吧」。
6. 閉唇練習:玩「吻紙」遊戲,或閉嘴咬住小東西,可以幫助他們體會如何閉上嘴巴。
7. 鼓脹兩頰然後發「啪」聲。
8. 鼓起兩頰做漱口狀。
二、舌頭練習
1. 舔棒棒糖用具:棒棒糖、湯匙玩法:
(1)鼓勵兒童舔食棒棒糖、冰淇淋。
(2)把果醬、巧克力醬、砂糖等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放在湯匙上給兒童琢食,看誰先舔完。
(3)將兒童喜歡吃的食物塗在嘴唇上,要他用舌尖舔下來吃。添的順序是:
a. 下唇中間。
b. 唇的左角或右角
c. 上唇正中
d. 舔食:塗滿嘴唇上的糖漿,看誰先舔淨。
e. 練習(a)的時候,應先示範,等(a)會了以後再順序練習。

2. 舌頭伸出伸入。
3. 把舌頭伸出外面再往上翹。
4. 舌頭向左右嘴角移動。
5. 舌頭在日內左右移動推抵兩頰內側。
6. 用舌尖舔上下唇。
7. 舌頭用力舔餅乾。
8. 舌頭在牙齒外側轉動做清潔牙齒狀。
9. 捲舌作馬蹄聲。
10. 舌尖運動:用舌尖舔食食物,增加顏面肌肉和舌肌運轉能力。
11. 用吸管吸飲料:用吸管吸飲料,舌頭會被牽引到口腔的後部,亦是一種舌頭的訓練。
三、呼與吸的練習
  1. 吹羽毛遊戲:用嘴巴呼氣,吹羽毛,且可染色,增加兒童的興趣。亦可以棉花、毛線、彩帶、棉紙片等器材代替。練習呼氣的長短、強弱、斷續,以培養兒童呼氣的調整力。
  2. 用厚紙筒吹前項材料,材料可由小(輕)而大(重),輕重不同,所用氣量不同,注意送氣集中、均勻。
  3. 用吸管吹前項材料,放置桌上,成人先示範,再鼓勵他自己吹。
  4. 吹玩具小喇叭、哨子、口琴、口笛等或吹泡泡、風車、氣球、乒乓球,以增進呼氣量與調整力。
  5. 做不要說話的信號:「噓」。
  6. 吹火柴、蠟燭、碎紙片、口哨。
  7. 用吸管吹水。
  8. 慢慢哈氣越長越好。
  9. 置舌頭於上、下齒之間慢慢吹氣。

四、舌根音的練習
  漱口練習:喝一點水,頭仰著,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協助小朋友了解舌根動的感覺。上述口腔運動練習可於顎裂手術修補後,約一歲左右即開始練習。儘早做可加強小朋友口腔功能。
  • 家長應注意的事項
  1. 父母應學會如何分辨不正確的發音方式:如唇顎裂小孩較容易出現喉塞音的代償性行為,若小朋友有出現這樣的行為,家長應避免去增強這種錯誤的發音。而於小孩呀呀學語的階段,家長應多鼓勵用舌尖前音如ㄋ、ㄌ來練習發音,另就語音發展的時序來講,可先增強雙唇音如ㄅ、ㄆ,慢慢再加強舌尖音如ㄉㄊ,還有舌根音如ㄍ、ㄎ及早期的擦音如ㄒ、ㄙ的練習。
  2. 定期回診追蹤:一般唇顎裂小朋友初次進行語言評估的時間約兩歲至兩歲半間,之後約半年追蹤一次,此追蹤的目的在協助家長即早發現小孩語言或語音是否異常,提供家長一些意見,讓家長在家可以協助小孩練習。
  3. 鼻咽鏡及x光檢查:若小朋友有鼻音過重或有鼻漏氣的現象,以致影響語言的清晰度,且無法透過語言治療得到改善時,須於四歲左右進行鼻咽鏡或X光檢查,以確知顎咽閉鎖功能異常的情況如何,以決定進行何種手術來改善。

一般檢查年齡會選擇在四歲左右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三點:
1. 此時小朋友的合作度較高,因進行該項檢查需小朋友配合講話、不哭鬧
2. 構音能力及語言程度趨近成熟
3. 顎咽功能較協調,如此,對顎咽功能的判斷才能較為精確。
(本文選自顱顏會訊季刊,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提供)







**********************************************************************
孩子的神秘語言
育兒生活 10月號 NO.257

採訪撰文/巫曉嵐
諮詢/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 黃國洋醫師
漂亮媽咪/歐宛妮 可愛寶寶/丁皓宸
攝影/江建勳 梳化/蔡琇惠


 明明已經會講話了,卻好似故意地說著爸比媽咪聽不懂的“外星話”,當孩子嘰哩咕囉說起外星話時,模樣雖然很可愛,家長卻不免擔心是否會影響往後的語言發展,因此不知該如何回應這些童言童語。

「※□◎%*」??

愛說聽不懂的“外星話”,正常嗎?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溝通模式,兒童學習語言的發展過程,除了奠定未來的溝通能力,也是擴展人際關係的基礎。嬰兒在03個月時就會以表情、聲音來回應他人,69個月時開始練習發音,1018個月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單詞,2歲以上則逐漸具備與人對話的能力。

CHECK孩子的語言發展

    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以及學語期的幼兒,口中經常發出外人難以理解的音節,這類呢喃兒語經常被戲稱為「外星語」。細觀嬰幼兒學習語言的方式,通常是先透過模仿來練習發音,接著由無意義的發音逐漸發展為有意義的單詞,然後再組合成句子。不過也有些23歲以上原本已經可以將句子說得很流暢的孩子,有時突然不明究裡出現說「外星語」的行為,看在家長眼裡,真是既好笑又擔心!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黃國洋醫師表示,在兒童的語言發展歷程中,說「外星語」其實是很常見的情況,這其中牽涉各種兒童心智發展問題,黃國洋醫師提醒家長,只要確定孩子的語言發展無遲緩情況,對於孩子說外星語的情形毋須過於擔心,也不必刻意加以制止!

兒童語言發展檢視表
     學語期的兒童正循序漸進展現越來越富技巧的的溝通能力,家長可對照以下語言發展進程,檢視孩子的語言能力,若發展正常,則毋須對於孩子偶一為之的外星語過於在意!

年齡階段: 1218months
語言期能力:
    可正確使用單詞。
    已可簡單表達想法,例如:「好」、「不要」。
    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例如:「睡覺」、「抱抱」,且可說出常用的簡單單詞。

年齡階段 :1824 months
語言期能力:
    開始大量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
    能夠將單詞組合成簡單的短句,例如:「坐坐,吃飯」。
    能根據情境說出適當的詞句。

年齡階段: 23 years
語言期能力:
 能夠與人進行有目的的交談,例如:「我可以吃餅乾嗎」。
 能組合主詞、動詞與受詞說出完整的句子,例如:「媽咪抱我」。
 可藉由描述細節或是發問使聆聽者理解他所想表達的意思。
 可使用語言表達情緒。
 已可了解兩個步驟的簡單指令,例如:「先洗澡,再吃飯」。
 不斷重複大人說話時的單詞,但不具有實際意義。

年齡階段: 34 years
語言期能力:
 說話時的文法逐漸趨於成熟。
 會發問,以及正確回問題。
 已可正確了解「你」、「我」、「他」等代名詞。
 可使用複雜句描述一個事件。

年齡階段: 45 years
語言期能力:
 可由聽覺完整理解一個故事。
 可使用語言描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孩子為什麼要說“外星話”?

    關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為何還會發生外星語的溝通方式,黃國洋醫師表示,影響寶寶語言表達的因素十分複雜,各種生理發展、心理狀態以及外在環境,都可能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表達以及認知產生影響,對於已經懂得以語句表達的孩子,如果出現說「外星語」的行為,或許可以從下列幾種心理狀況來解釋:


說你聽不懂的話,我很厲害!

    當孩子成長到某個階段,他發現自己掌握的能力越來越多,卻永遠不及於周圍的成人,於是他可能會刻意做出某些獨特的行為,藉由超越大人的優越感來取得自我認定。當他戲謔式地說出一大串不具特別意義的字詞時,心裡正默默等待大人的回應,如果大人表現出驚訝、懵懂的表情,他便可從中獲得「原來你也不懂」的成就感,藉以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我和你是同一國的!

    起初孩子抱持著「玩」的態度說出外星語,當他發現大人竟給予相同回應時,便產生「我們是同一國」的想法,這樣的行為特別容易出現在孩子與主要照料者的相處上,藉由特殊的互動回應,使孩子確立彼此的關係與他人不同。其實這樣的語言標記行為也會發生在成人社會中,藉由與同伴發展出獨有的語言來劃分團體關係,例如幫派中盛行的「龍蛇話」便有此意。

我也是小寶寶,請多注意我!

    當家中出現年齡較小的小寶寶時,大孩子突然間失去聚焦光環,他開始希望自己就像小寶寶般處處受到關注,於是可能會出現某些以往不曾有過的舉止或是退化行為,說外星語便是常見的狀況。在他說外星語時,周圍大人便會投以注目禮,使他獲得暫時回到關注焦點的滿足感,藉以爭取更多的關愛。

陪孩子“玩”外星語

    語言發展與情感獲得、人際交流具有高度連結性,通常獲得較多愛與關懷的孩子,可由頻繁的交談機會中學習到更好的語言能力。當孩子說起外星話時,黃國洋醫師建議家長切勿加以制止,因為制止等於是阻斷由孩子主動發出的溝通訊息,不妨將「說外星語」當作是親子間的遊戲,加深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先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再慢慢輔導他回到正常的語言模式。

我也會說外星語喔!

當家長以模仿方式回應孩子的外星語,孩子可能會因為感到有趣而增加說外星語的機會,即使如此家長也毋須過於擔心,這只是孩子與家長建立溝通和緊密關係的過渡期行為,當孩子對此失去新鮮感之後,自然會回到語言溝通的常軌。
  
猜猜你說什麼呢?

除了給予模仿式的回應,家長也可以試著和孩子玩「猜猜看」的遊戲,藉由不斷猜錯的過程,引導孩子說出真正想表達的意涵,並進一步讓孩子知道,說大家都懂的話才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

我們來說悄悄話

    偶爾家長也可以主動說起外星語,例如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有趣的外星語可以適時幫助孩子緩和生氣、難過或緊張的氛圍,並且從中獲得情感支持,是很有效的注意力轉移方式。

會說話的孩子最棒

針對因家中迎接小寶寶而出現退化行為的大孩子,更不適合用強烈的態度禁止孩子說外星語的行為,以免使失去關愛的孩子心中蒙上陰影,家長不妨多使用鼓勵的方式,例如告訴孩子:「你會說話,小寶寶只會哭,你很棒喔!」藉由建立自信心與優越感的方式,加深孩子對溝通能力的認知,當他發現自己擁有小寶寶所沒有的語言能力,自然不會再熱衷於說外星語來尋求關注。

黃國洋
 現職: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馬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松德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F1B016699200AC41





*****************************************************************
口語表達指導

教導孩子溝通,主要是幫助他們表達需求與增進社會互動,使他們的社會適應更順利。即使是沒有語言的孩子,當他們具有溝通需求而無法表達,或是別人不懂其表達方式時,他們都會因此而非常憤怒。如同「我兒惠尼」(張美惠譯,民94)一書中所提及的,當人們無法說話時會產生相當大的挫折感,因為他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順暢溝通,生活中也經常因語言不通而遭遇挫敗經驗。當孩子發展出溝通能力後,比較不會莫名地生氣,或是把生氣原因說出來情緒便緩和許多,不僅是因為別人懂得他為何生氣,也是在說話的同時把情緒轉移掉。

近年來,擴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AAC)已被大力支持,利用符號或輔助器材幫助一些表達有困難的人,順利滿足其溝通的需求。符號可能是實物模型、標誌、物品的一部份如包裝袋,也可以是照片、圖片、簡單的線畫(非彩色的線條圖),甚至是文字;輔具包括溝通簿、溝通板、電子溝通儀器或電腦。當孩子學會說話前,使用這種方式替代語言的功能,不僅有助於表達,也同樣能平撫情緒。只是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依賴替代性溝通系統,因而不願開口說話,研究證實不必過度擔心,使用這種系統的孩子發展口語表達的機會還是很高的。

此外,自閉症孩子經常有仿說的問題,家長可能會太擔心而不敢讓其仿說,有些則是仿說過度而變成很少主動說話。仿說是口語表達的基礎,一般嬰幼兒在學說話時都由仿說開始。因此當孩子剛開始要說話時,仿說可以讓他們更順利開口說話,之後家長再逐漸減少提示,增加孩子主動說話的機會。

一、非口語表達及溝通
二、口語表達
三、圖片兌換溝通系統
四、鷹架式語言教學

*以下部份內容由前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日托中心特教老師吳淑梅提供。

一、非口語表達及溝通

1.符號溝通:
(1)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CES):是替代性溝通系統的其中一種方法,剛開始透過圖片或照片來交換東西,詳細作法將於第三項介紹,可以將其方法變通運用到生活中。

A.決定符號:先決定要教孩子用什麼符號形式來溝通,前言已提過有哪些符號,盡量是孩子能辨識的,也可以結合圖形和文字,例如圖形下方寫小字,或是文字下方放小圖(背面貼魔鬼粘);有些自閉症孩子的符號認知很好,很快就學會認字。剛開始圖卡可以稍微大一點,讓孩子看清楚圖案,之後可統一做成5公分大小就好。符號內容可以是普遍性或特定性的,例如“吃”(只要吃東西的情境都可以用)或“餅乾”(只限定吃餅乾時用)。還要製作簡易的溝通板用來貼附圖卡(利用可反覆撕貼的魔鬼粘),可以固定在牆上,或是做成攜帶式的溝通簿或溝通板(書局可買到的活頁夾,約25*20公分大,內頁可補充,方便日後擴充溝通內容。封面要貼魔鬼粘,圖卡貼在封面)。

B.選擇溝通時機:剛開始先挑選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時段來訓練,最好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情境,例如用餐或點心時間、遊戲時間、外出時間、洗澡時間。

C.溝通訓練:假設利用點心時間教孩子表達要喝飲料,將飲料圖卡製作好,以魔鬼粘貼在溝通簿的封面。孩子要拿飲料前,先帶著他把圖卡撕下來交給成人,才可以喝一些飲料(不要整瓶給他,這樣才能練習很多次),之後讓孩子練習自己拿。切記,當孩子拿圖卡給成人的時候,成人要把那項物品唸出來,幫孩子做聽覺和視覺的連結。孩子學會交換圖卡後,可教孩子在二張圖卡中選出正確的一張(區辨訓練,以後再擴增為三、四張圖片),而另外一張圖卡是孩子很不喜歡吃的東西或是不能吃的,例如湯匙。當孩子挑錯圖卡時,要真的給他湯匙,他才知道挑什麼就得到什麼,挑對了才有得喝。

D.增加溝通內容:當孩子學會交換圖卡之後,可以把溝通訓練延伸到其他情境,增加孩子的溝通內容。由於學習的內容增加,圖片也會變多張,可把所有的選項圖片貼在活頁夾內頁上(這就是可以補充內頁的好處),教孩子從多張圖片中挑選出想要的,貼到封面上,再讓成人看以交換飲料。圖片兌換系統也可以表達句子,例如吃的圖卡+餅乾圖卡=“吃餅乾”。

2.仿動作:說話通常由仿說開始,而仿說是孩子模仿成人的口部動作,因此模仿也是學習說話的一部份,所以可以透過加強仿動作增進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動機。仿動作可以先從大動作模仿開始,包括看電視跳律動、跟媽媽做一樣的動作(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可拉入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會比較有趣。有的孩子模仿意願很低,剛開始可以拉著他們做,再逐漸褪除協助(從握手腕"手肘"上臂"稍微推一下)。每天練習仿動作,孩子的模仿能力會逐漸提昇,配合度也會增加。

3.發音練習:
(1)口部運動:不習慣開口的孩子,可能已經不太能夠控制口部的肌肉,可以透過咀嚼有彈性的食物(如豆干、魷魚絲、牛軋糖),加上每天做口腔按摩(請參閱本訊息區「行為處理-其他」的第五項說明),讓口部肌肉更靈活。為了促使孩子發音,可以教他們吹氣,包括吹蠟燭、吹紙片、吹動小船(小船放水盆中,剛開始先用吸管吹比較容易,還可以比賽)。此外,舌頭的靈活度也要增加,教導孩子做舌部運動,例如舔冰淇淋、舔海苔(貼在嘴脣四周,照著鏡子把海苔舔掉)、對著鏡子伸舌頭扮鬼臉。

(2)練習開口:尚無口語表達能力的孩子,可能多少都會發出一些聲音,表示他們有發音的能力,只是不知如何開口。若有合適的律動影片或音樂,可以經常播給孩子看,讓他們跟著一起跳或唱。平常玩遊戲時也可以激烈一點,讓他們發出笑聲或叫聲,像是搔癢、抓鬼等,有助於發聲練習。

若想要求孩子開口,要先找出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發聲的音,平時觀察他們可能會的發音,從這些發音練習開始,例如“ㄚ”、“ㄨ”等。成人可以蹲下來和孩子平視,讓孩子看得到嘴形,甚至拉孩子的手摸成人的喉嚨,感受聲帶的振動。透過歌唱或遊戲的方式通常可以誘發孩子開口,也可用條件交換的方式,只要孩子發出一個音(要找平時曾經發聲的音讓其模仿),就可以吃或玩。接下來可以要求孩子發出連續音或輪替音,例如“ㄚㄚ”、“ㄨㄨ”、“ㄚㄧ”、“ㄚㄨ”。如果孩子喜歡動物,也可以練習發出動物的聲音。

   曾經遇過嘴巴閉得跟蚌殼一樣緊的孩子,連哭都很少有聲音,可是卻曾經聽過他說出“快樂”(自己對著蠟燭模擬唱生日快樂歌)。他有發音的能力,可是卻怎麼都不肯開口。家長每天一定會幫孩子做口腔按摩,再透過吹蠟燭、拿麥克風說話、領點心時發音等活動讓他發聲,並且增加各種模仿機會,慢慢孩子便能配合仿說。


二、口語表達

1.仿說:當孩子能夠順利發出聲音時,就可以開始要求他們仿說,但是不需要發音準確,否則孩子容易有挫折感而不願說。仿說從單音開始,例如吃、喝、要、給等,最好和情境搭配,例如吃東西前仿說“吃”,孩子自然會比較有動機;接著是重疊音,例如媽媽、爸爸、姐姐、尿尿;然後是詞語,例如要喝、要吃、給我、我要等。

2.主動性詞語:當孩子可以仿說詞語後,就可以加強語言主動性了。

(1)說出物品名稱:有些孩子習慣仿說,因此成人要加強主動性時,可說出物品名稱就好,再使用褪除提示的方式,包括接話、減小音量、口形暗示。

A.接話:成人可先示範說出幾項物品,再由孩子接著說,例如“蘋果、湯匙…(指著「杯子」停頓)”。若孩子不能主動說出完整詞語,成人可以只說第一個字(“杯…”),讓孩子接著說“子”,之後要求孩子說完整的詞語。

B.減小音量及口形暗示:成人小聲講出物品名稱,或小聲提醒一個字就好;之後成人不發聲,只提示口形。

(2)閃卡:曾經以此種方式讓一些孩子發展出主動性語言,而且他們通常會蠻專注的,不一定要具備圖像認知能力,只要孩子喜歡看就好。也有的孩子排斥閃卡,可能他覺得成人在逼他說話,之後結合孩子喜歡的音樂和上台表現,以聽音樂挑圖卡的方式,或是要求他上台再請他說出來,他便能配合。

A.成人介紹:先準備孩子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圖卡或照片數張(背面寫字,剛開始約5張就好),跟孩子面對面坐好,成人開始一張一張說出圖卡上的物品,例如“蘋果、香蕉、杯子….”;每張停留約1秒,不要中斷,重覆幾次,目的是要讓孩子集中精神看和聽。之後讓孩子仿說(此步驟可跳過),學著成人說出詞語。

B.孩子接話:成人重覆唸圖卡二次,第三次讓孩子自己唸出圖卡上的物品名稱。若孩子說不出來,成人可以運用接話、音量調整或口形提示的技巧。曾經有位孩子只會說物品第二個字,例如“機”(飛不說)、“子”(“椅”不說),運用閃卡教學時,成人加重第一個字的音,例如“飛機、椅子”,等孩子自己唸時給予第一個字的口形提示,加強練習之後孩子就可以說出完整的詞語。

(3)視覺線索:為了幫助孩子認識更多生活物品,家長可在物品上貼圖或文字,例如冰箱、椅子、桌子、門、窗戶等。因為透過這樣的視覺連結,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符號認知,會使他們更容易記住那項物品。成人要不斷為孩子介紹該項物品,並逐漸減少提示,讓孩子自己說出來,偶爾測試看看孩子會說了沒。

3.簡短句:當孩子已會說主動性詞語時,可以教孩子說簡短的句子,只要孩子肯說,句子短沒關係。這個時期也可以教孩子唱歌,有助於拉長語句。動詞和名詞搭配,例如“給我”、“喝水”、“要吃”等;三個字的詞語包括“吃餅乾”、“媽媽坐”、“爸爸拿”、“我要吃”、“我要玩”;完整的句子包括“我要吃+食物名稱”、“我要玩+物品名稱”。當孩子說不出來時,同樣可以運用接話、音量調整或口形提示的策略。同一情境使用固定的短句,孩子比較容易記得住,而且一段時間內可以密集訓練一種句型就好,例如“我要”+玩、吃、洗澡、餅乾…;“我要喝”+可樂、果汁…。

4.對話:習慣仿說的孩子,就不要再加長仿說的句子長度,應該加強孩子的主動性(請參閱上述主動性詞語的策略)。運用選擇題或問答方式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主動性語言,避免孩子仿說成人的問題。

(1)選擇題:剛開始孩子可能無法記住問題,因此可以提供視覺提示,例如桌上放湯匙和糖果,問孩子“要糖果還是湯匙?”有的孩子挑前面的,可能是聽覺注意力不夠長,因此只會選第一個;有的孩子可能是聽覺記憶力不夠長,因此只記得後面那一個。剛開始可以使用提示策略幫他,增加成功的機率,例如調整音量“要糖果還是湯匙?”(湯匙小聲)、口形提示或是指著糖果。當孩子選錯時,就要給他選的東西,他才知道不能亂選;視覺提示慢慢也要撤除,讓孩子只聽問句來選擇。

(2)問答:可使用第三人教學的策略,這種方法需要兩位人員合作,從最簡單的問句“這是什麼?”開始。例如由爸爸發問“這是什麼?”,媽媽站在孩子身後,在孩子出聲前馬上說“杯子”,讓孩子跟著仿說杯子;之後再運用褪除提示的策略,讓孩子自己說。當一種問句可以回答之後,再學其他的問句,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導。固定問法可以回答之後,必須可以改變問法,因為孩子經常用背的,所以要轉換問題的型式,或由不同人發問。例如問名字的問句,包括“你叫什麼名字?”、“你是誰?”、“你的名字是什麼?”。

    以前曾問過語言表達很好的小朋友,問他們家人叫什麼名字都會回答,可是問他們“美惠是誰的媽媽?”時,沒有一個聽得懂;回家練習之後,很快他們就學會了。還有另外一個狀況,平時在老師會叫孩子去挑自己作品回來,偶爾問這是誰的作品時,孩子就不知道要做何反應了。

    此外,要教孩子代名詞時,先教「他」和「我」(教孩子以拍胸口或舉手的方式提醒自己)。把「你」放在最後教,因為「你」、「我」的角色會對換,孩子經常搞不清楚,要稍大一點才能理解。

5.複雜句:若要教導孩子說出複雜的句子,可以從描述開始,實際發生的情況、圖片或照片上的,或是故事書中的情節都可以是描述的主題。剛開始先找同一主角或同一類句型來描述,例如“妹妹+哭了、洗澡”、“小熊、小狗+在睡覺”。之後可以描述自己的狀況,例如“我在騎腳踏車”。更複雜的句子可以包括地點、時間或加入情緒說明,例如“小朋友在公園溜滑梯”、“小熊哭了,牠很傷心”。也可以運用圖片兌溝通系統或是鷹架式語言教學,將於第三項和第四項說明。


三、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communication exchange system,簡稱PCES

不論有無口語表達能力,都可運用這套系統來教導孩子溝通。此系統分為六個階段,可以看孩子的狀況來決定從何開始。詳細的教學方式請參考網路資料(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系楊宗仁教授所譯):http://www.ncue.edu.tw/~special/download/news/_vti_cnf/autism/auti-17.doc

有位老師曾經運用此系統,教導一位沒有口語表達能力的自閉症兒童,從基本的挑選圖卡開始教。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孩子已經能夠以字圖卡拼出簡單的句子,向他人表達需求,例如我要去公園。進入小學後,媽媽說孩子一天到晚都跟她表示要去哪裡玩,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四、鷹架式語言教學

        曾經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在自閉症孩子上,幫助他說出完整的句子。這個孩子的圖像認知還不錯,剛接受早療服務時已經會認圖卡,只是不能完整說出物品的名稱(就是上述提及只會說物品第二個字的小朋友)。當他已經能說出大部份的名詞、動作和人名之後,決定使用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說出句子。

由於擔心孩子無法說出很長的句子,因此只教導他簡單的完整句,包含人物、地點和動作。剛開始先設定「盥洗」的主題,請媽媽回家拍孩子刷牙、洗臉的照片,首先教孩子將文字「我」、「在浴室」、「刷牙」放入語意圖中固定的位置。孩子很喜歡,因此很快便學會這幾個字。之後開始要孩子回答問題,包括「這是誰?」、「這是什麼地方?」、「在做什麼?」,剛開始老師手指著字卡,練習之後孩子已經會自己回答。轉換到語句卡的時候,孩子必須跟著老師的三個問題來放字卡,他很快就學會正確排列並說出「我在浴室刷牙」。

後來不需語意圖或語句卡,孩子看到圖卡就會主動說出來,換成洗臉、如廁和其他生活情境的照片,他也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是他並不是很瞭解問句的意思,有時候會亂猜,因此也請媽媽配合,平時在家也要多問他這三個問題。有趣的是,媽媽引導幾次後,孩子開始會主動描述所看到的事件,例如小美在騎腳踏車(地點仍容易遺漏)。

詳細的教學教材和步驟,請參考網路資料(輔英科技大學幼保系曹純瓊教授之專案計劃,其中有圖示說明):

http://www.creativity.edu.tw/group/94teacher/project/1-18.doc


參考書目:
1.許月琴(民89)。溝通障礙者的輔助科技:輔助溝通系統簡介。特殊教育季刊,7538-40
2.張美惠譯(民94)。我兒惠尼。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3.黃俊瑋、羅丰苓(民93)。自閉症教學技巧。台北縣:群英。
4 Romski M. A., & Sevcik R. A. (1997).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NENT DISABILITIES RESEACH REVIEW, 3, 3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