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田宇澳洲綜合編譯報導)每位父母都會有類似的經歷,就是儅你正忙著做飯、洗碗或趕一項重要的工作時,孩子不停的來打擾你。不是沒完沒了的問題;就是成千上萬的要求;或製造一個又一個麻煩,如飲料灑到地毯上、沾滿巧克力的小手摸過沙發又摸衣服、端盆水幫你洗沙發等等,最後導致父母崩潰、發怒……「再鬧我可打了!」「夠了!出去,別再煩我!」「你怎麼這麼討厭,我真後悔要了你這樣一個孩子!」結果是孩子被嚇哭了、或瞪圓了眼睛呆呆得看這你,那受傷害的表情、神態使你馬上後悔莫及。
當然這些話肯定不是來自父母的心底,成年人也會說錯話,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難免情緒失控對孩子發火。但這可能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會讓孩子感到憤怒或困惑,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與成長。讓我們來讀一讀最常見的語言失誤,看看哪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別煩我!」 照顧年幼的孩子是一個艱鉅的工作,那些得不到休息的父母渴望能有片刻獨處的時間給自己充充電。但是,如果你經常告訴孩子「別煩我!我很忙。」或者「別打擾我!」會讓孩子認為跟你交談沒有必要,因為你總是在打發他們。 如果孩子在幼小時就建立了這樣的模式,那麼當他們長大時就不太可能告訴你發生的事情。在那些繁忙的時間,也許可以這樣說:「媽媽不得不完成這件事情,你需要安靜的畫幾分鐘畫,我做完事情後,我們就一起出去。」作為父母因該清楚的知道,嬰兒和學前兒童不可能自己獨自玩一個小時。
2、「你怎麼會這樣笨手笨腳?」 父母切忌對孩子說:「你怎麼會這樣笨手笨腳?」有時孩子會無意中聽到我們與其他人的交談。幼小的孩子相信他們所聽到的一切。所以負面的言論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孩子會從大人的話語中得到信息,如「吝嗇是他的天性。」「笨手笨腳」的莎拉開始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這會損害她的自信心。即使話語看起來是中性或者積極的,如「害羞」或者「聰明」,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或者不適當的期望。許多父母都還記得當他們的父母說:「你真讓人絕望,你真懶,或者愚蠢。」時的感受。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的個性混淆其中。
3、「不要哭!別像小孩一樣」
「不要哭!別像小孩一樣。」或者「現在我們沒有理由害怕。」但是孩子確實因為難過而哭泣,尤其是幼兒,他們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感情,他們確實傷心,確實害怕。「想讓孩子擺脫這樣的感受應該是自然的。」勞德代爾堡諾瓦東南大學西格爾早期幼兒研究所的黛比•格拉擇博士表示:「『不要』或『不必』這樣的話並不能讓孩子感到更好,這會讓孩子體會到,他們這樣難過和害怕是不對的。」 承認孩子的感情而不是否定,「當傑森說他不再是你的朋友時,肯定會使你很難過。」「沒錯,如果你不習慣的話,海浪肯定會使你感到驚慌,但是我們一起站在這裡,海浪會在我們的腳上拍打,我保證不鬆開你的手。」說出孩子的確切感受,孩子就會用這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你也在告訴孩子如何同情別人。最終他會停止哭泣並開始描述和自己的感情。
4、 「你為甚麼不能像你妹妹?」 這樣的話似乎有助於把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樹立為一個光輝的榜樣。你也許會說:「看山姆拉外套拉鏈多好。」或者「珍娜已經開始用便盆,你為甚麼不能?」但是往往事與願違。你的孩子不是山姆,也不是珍娜,而是他自己。 專家說,家長對孩子們進行比較是很自然的,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和進程有個參照。但是別讓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前進步伐,自己的氣質和個性。比較並不會幫助改變現狀。在他們還未有任何準備時,被迫做不喜歡的事情會使幼小的孩子很迷惑,並且損害自信。她也可能會怨恨你,並賭氣不配合做你想要的。相反,鼓勵她現在的成績,「你現在自己把雙手放在外套上。」「謝謝告訴我你的尿布需要換了。」
5、「如果你再這樣,我會揍你!」
通常父母沮喪的結果是威脅,但是很少有效。我們氣急敗壞地發出警告,「做這個或者其它的!」或者「如果你再這樣,我會揍你!」問題是遲早你不得不兌現威脅,否則就是失去力量。而威脅或體罰孩子對改變行為是一種無效的方式。 孩子越小,吸取教訓需要的時間越長。研究表明,兩歲孩子在當天重複劣跡的可能性是80%,無論你使用甚麼樣的紀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家庭研究實驗室社會學家默裡.施特勞斯博士表示。開發建設性戰術會比依賴於威脅和體罰更有效,比如,叫孩子從那件事中走出來,冷靜一段時間等等。
6、「等爸爸回來再說」
「等爸爸回來再說」這種父母間的熟悉推諉不僅僅是另一種威脅,也沖淡了對孩子的約束。有效的辦法就是,你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延遲紀律與孩子行為結果並沒聯繫。當爸爸回家時,你的孩子很可能忘記她做錯甚麼事情了。另外,等待懲罰的痛苦也許比最初應該得到的會更糟糕。把責任推給別人也會損害你的威信。「如果她不採取措施,我為甚麼要聽從她呢?」你的孩子會質問。不只這樣,你把你的伴侶放在了不恰當的『紅臉』角色上。
7、「快點!你怎麼這樣磨蹭?」 在這個忙碌的連軸轉的世界裡,比如連續不斷的預約,超額預定的時間表,睡眠赤字,交通堵塞,誰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當然,每一位家長在孩子找不著鞋子和書包,你要考慮要求孩子快一點時說話的語氣,以及你催促孩子的次數。如果你每天開始抱怨,尖叫或歎息,這時要注意了。當我們急著做甚麼而催促孩子,他們會由於使我們倉促行事感到內疚。這種內疚讓孩子感覺不好,而且也不能促使他們行動快一些。 「每天早晨我家裏都忙成一團,我很討厭最後看到孩子生氣的樣子。」《如何與孩子說話》的作者及家庭治療師保羅•科爾曼說,「所以我和自己做了一個協議,不管是甚麼,即便有人撒了一地麥片,或者要我找甚麼東西,我都不會大聲喊叫或瞪眼睛。」不要恐嚇,而是以一種冷靜的方式來快速處理事情,比如說,「我五分鐘前就告訴你關電視。」他馬上就把電視關掉了。
8、「做得太好了!」 「做得好!」或「你真棒!」這種讚美可能會有甚麼錯誤嗎?別忘了,積極強化是父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問題是含糊不清和不分青紅皂白的表揚就不妥了。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比如從喝完牛奶到畫一幅畫,你都隨口說:「做的太好了!」,這樣的表揚就變得毫無意義。孩子能感覺出來,他們能區別做一項簡單而機械的事情受到的表揚,和確實付出努力受到的表揚。
想走出嘮叨不休的習慣嗎?這裡有一些辦法:
1、對真正付出努力的成就進行表揚。喝一杯牛奶或畫一幅畫就要表揚,那麼他們每天會畫很多畫,喝很多次牛奶呢?
2、針對具體事情來表揚。不是籠統的說「做的太好了!」而是具體地說:「你畫狗的花紋選用的顏色很明亮很歡快。」或者「我看到你為我們今天讀的故事畫了一幅畫。」
3、更多讚美孩子的行為。「我在整理文件時,你玩拼圖是如此的認真投入,和我告訴你的一樣。」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言傳不如身教」,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美好的方式跟孩子講話,而不是像火山熔漿一樣噴湧而出,孩子就會學會用美好的語言與人交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責任編輯:瑞木悅)
原文網址: 為人父母最不該對孩子說的話 | 專欄新聞 | 社交剪報 http://appnews.fanswong.com/?function=readnews&nid=185648#ixzz21X1ilx3D
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331&prev=4350&next=4303&l=f&fid=22
***************************************************************************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5&next=384&l=f&fid=10
******************************************************************************
******************************************************************************
爸媽最易犯10件糊塗事
1、要太多:對兒女過多地擔心,如: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擔心孩子晚歸等。
2、做太多:替兒女承擔太多責任,如:無論晴天雨天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寫作業等。
3、罵太多:父母將自己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
4、給太多:無論是物質或是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5、要太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吃不消。
6、玩太少:親子之間沒有太多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7、“坐”太少:父母與孩子之間很少有機會可以坐下來一起聊天談心。
8、知太少: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務,結果忽略現代資訊的吸收,孩子感興趣的遊戲、流行音樂,父母都不瞭解也搞不清楚。
9、愛太少:父母對孩子的愛在言語和行動表達上,總是不夠具體明確,容易讓孩子覺得爸媽對他的關心不夠多。
10、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與爸媽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2430&prev=62548&next=62226&l=f&fid=78
*******************************************************************************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可能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對孩子的生命幸福帶來獨特貢獻。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
譬如,有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和自制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所以他們要學習自我控制和延後獲得滿足的技巧時會比較困難—這些技巧在男孩長大後追求人際友誼、學業成功和事業目標時,都會變得愈形重要。而女孩的父親能陪在她身邊、並且瞭解她的生活,這些女孩比較不會在未成年時就發生複雜的性關係,而是在成年後才會漸漸與男性發展健康的關係。
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譬如,在一九五○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曾發現那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當這些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時,其中那些曾體驗過較多父愛的受試者,也會有比較理想的社交關係—他們擁有更持久、更美滿的婚姻,也擁有自己的孩子,而且會和非家族成員的朋友們共享娛樂活動。
孩子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研究顯示,當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而能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並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為每一個孩子保留專屬的互動時間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
(本文摘自《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一書.時報出版)
*******************************************************************************
父親們,不要輕忽你對孩子的影響力
作者:John Gottman,Ph.D 出處:Web Only
作者:John Gottman,Ph.D 出處:Web Only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可能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對孩子的生命幸福帶來獨特貢獻。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都認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尤其是那些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更是對孩子的幸福有著獨特的貢獻。父親對孩子來說,可能會發揮母親所沒有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某些方面,像是孩子與同儕的交往關係以及校內的成績。
譬如,有研究顯示,缺乏父愛的男孩,很難在男性的自信和自制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所以他們要學習自我控制和延後獲得滿足的技巧時會比較困難—這些技巧在男孩長大後追求人際友誼、學業成功和事業目標時,都會變得愈形重要。而女孩的父親能陪在她身邊、並且瞭解她的生活,這些女孩比較不會在未成年時就發生複雜的性關係,而是在成年後才會漸漸與男性發展健康的關係。
研究結果也顯示,父親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譬如,在一九五○年代開始進行的一項長期研究,曾發現那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當這些研究對象到了四十一歲時,其中那些曾體驗過較多父愛的受試者,也會有比較理想的社交關係—他們擁有更持久、更美滿的婚姻,也擁有自己的孩子,而且會和非家族成員的朋友們共享娛樂活動。
孩子從父親「粗野」風格的玩鬧中學習情緒許多研究者都認為。父親主要是透過遊戲來影響孩子的。父親和新生兒相處的方式是說話較少,但有較多撫觸孩子的動作,並會以一些有節奏的輕敲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的遊戲也比較會讓孩子坐上情緒的雲霄飛車—從嬰兒不太感興趣的活動一直到讓他們興奮激動的玩樂都有。相對地,母親逗嬰兒玩的方式以及這些嬰兒所感受到的情緒,則比較平穩。
這些差別會持續到兒童階段,父親會和孩子一起做混戰扭滾的活動,也常常會自己發明一些獨特的遊戲,而母親則較會一成不變地帶孩子玩著可靠的遊戲,像是躲貓貓、看書,或是玩玩具和猜謎遊戲。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父親這種粗野風格的「玩鬧」,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想像父親是一隻「可怕的大灰熊」,在後院裡追捕一個開心的學步孩子,或是將孩子高舉過頭轉著圈,讓他「坐飛機」:這種遊戲會讓孩子體驗到一點害怕、但同時又好玩刺激的動盪情緒。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父親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參與「家庭工作」研究顯示,當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而能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雖然孩子究竟需要父親何種程度的參與和親近,並不是很容易界定,不過想要讓局面有所改變,父親當然就不能只是偶爾陪孩子打打棒球、到遊樂場或動物園玩玩而已。事實上,父親想要融入孩子生活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參與心理學家羅納.勒凡特所謂的「家庭工作」,亦即孩子每日的餵食、洗澡、穿衣和養育活動。
「藉由執行這些傳統女性的任務,男性才能真正融入家庭,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勒凡特說:「家庭生活不只要供給家庭成員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這些成員每一天永無終止、變化不定的身心需求。」
對許多男性來說,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並且讓孩子易於接近,就必須要確實改變自己的認知,重新去看待時間觀念和完成實質工作目標的重要性。許多男性的一生已經完全被社會化,相信每天都要過得很有效率,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不能遊手好閒、拖延進度、留下未完成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男性不太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比較著重於解決問題和完成差事。那些在家裡照顧學前兒童的男性可能會期望自己可以去做別的事—像是修剪草坪、看球賽和繳稅等。假如因為照顧孩子佔掉太多時間、而讓這些期望無法實現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而且發現自己變得比較缺乏耐心和同理心—而他們並不想變成這樣。
要做個成功的父親,並不是要搞定一切卻不顧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這二十年所謂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自己所該扮演的角色—放慢腳步,根據孩子在不同年紀時的需要,花時間和他們做一對一的交流。
為每一個孩子保留專屬的互動時間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父親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父親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因此父親們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父親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父親也要體認到,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譬如當你想看書時,卻發現自己十幾歲孩子的房間裡傳出了震耳欲聾的音樂聲,而讓你無法專心;你想要求他把音量調低,而你可以說:「我真不敢相信,你聽的這鬼玩意兒哪叫音樂啊!」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我從來沒聽過這個樂團耶,這是哪個團?」第一種說法是侮辱;而第二種說法則是一種邀請,是一座溝通彼此差異的橋樑,也讓你得以繼續參與孩子的生活。
(本文摘自《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一書.時報出版)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20646&prev=20660&next=20639&l=f&fid=27
************************************************************************
你們知道嗎?
我常常有機會為新人證婚,也常常在婚禮中獻上我的叮嚀與祝福。雖說語重心長,
************************************************************************
愛就是一種責任
**孫越叔叔伯伯**的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不管是已婚的你們還是未婚的你們,請停下你們忙碌的思緒,和我一同靜心閱讀....。
作者: 孫越
你們知道嗎?
我常常有機會為新人證婚,也常常在婚禮中獻上我的叮嚀與祝福。雖說語重心長,
但是現場的喜鬧及吵雜的音響,卻也將我殷切的交代沖淡了不少。
我最最要向你們小夫妻說的一句至要的話,就是:「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記得在那遙遠悠久的過去,當時在這寶島上的年輕人都在唱著:
我最最要向你們小夫妻說的一句至要的話,就是:「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記得在那遙遠悠久的過去,當時在這寶島上的年輕人都在唱著:
「我的家在大海的那一邊,高梁高,流水長,一年的四季不一樣。」
在軍中的劇隊,我認識了現在的孫媽媽.....一個十八歲的小姑娘。
在軍中的劇隊,我認識了現在的孫媽媽.....一個十八歲的小姑娘。
在排練演出而巡迴勞軍的日子裡,我們戀愛了。
一年兩年直到六年多之後,在軍中伙伴的祝福下,我們終於訂下了婚期。
一九五八年正逢八七水災,政府規定,若有喜慶宴客一切從簡,
一年兩年直到六年多之後,在軍中伙伴的祝福下,我們終於訂下了婚期。
一九五八年正逢八七水災,政府規定,若有喜慶宴客一切從簡,
不得超過四桌,否則,主管記過。
三個臭皮匠變成諸葛亮,同事們突發奇想,將所有的桌子併成一個U字型的長桌,
三個臭皮匠變成諸葛亮,同事們突發奇想,將所有的桌子併成一個U字型的長桌,
非但不違反規定,而且還可使一百多位好友人人盡歡。於是結婚當晚,大家都飽足而歸。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可是我卻從不覺得婚後我們不再戀愛了。
看看時下,媒體常常報導:某人與某人因意見不合而離異,某人與某人又因個性太像而從此分手。
我和孫媽媽在個性上雖是南轅北轍,但並未因此影響了我們婚姻生活中的相愛相依。
貧困時如此,小康亦復這般。近年來,我常在演講時向那些已婚多年的聽眾問一個問題: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可是我卻從不覺得婚後我們不再戀愛了。
看看時下,媒體常常報導:某人與某人因意見不合而離異,某人與某人又因個性太像而從此分手。
我和孫媽媽在個性上雖是南轅北轍,但並未因此影響了我們婚姻生活中的相愛相依。
貧困時如此,小康亦復這般。近年來,我常在演講時向那些已婚多年的聽眾問一個問題:
您們當中仍在與另一半戀愛的,請舉手。
多年中,只有一次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高興的立即將手舉得高的,
多年中,只有一次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高興的立即將手舉得高的,
並且用另一隻手指著他旁邊的那位老太太,當時我看見這位老婦人從臉上綻放出的笑容,
直到今天,仍然印象深刻。
孩子的出生,為我夫婦帶來更多的歡笑。當然,也開始為這小生命編織著他的未來。
看著兩個孩子安穩的一年一年的成長,我們夫婦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中年。
我和孫媽媽自婚後就自然的養成了一種睡前在床上聊天的習慣,在眾多的話中,
孩子的出生,為我夫婦帶來更多的歡笑。當然,也開始為這小生命編織著他的未來。
看著兩個孩子安穩的一年一年的成長,我們夫婦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中年。
我和孫媽媽自婚後就自然的養成了一種睡前在床上聊天的習慣,在眾多的話中,
我們津津樂道的還是我們的初戀時節。連我們兒女也是百聽不厭。
一個有愛的婚姻真好,不祇在你們少年夫妻的時候要有愛。
步入婚姻以後,我們更需要每日更新,以創新的愛滋潤培養我們愛的關係。
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這本書中寫著:「愛情生活中最珍貴的不是性關係,
一個有愛的婚姻真好,不祇在你們少年夫妻的時候要有愛。
步入婚姻以後,我們更需要每日更新,以創新的愛滋潤培養我們愛的關係。
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這本書中寫著:「愛情生活中最珍貴的不是性關係,
而是雙方在每一個方面的相互體貼與心心相印」。
在那段相去不遠的中年生活中,我就發現彼此的那份相知相愛,著實讓我工作、
在那段相去不遠的中年生活中,我就發現彼此的那份相知相愛,著實讓我工作、
交往以及對人生的規畫上,她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孩子們:我真願意在你們夫婦新婚之初,向你們贅述我和孫媽媽的戀愛史,
孩子們:我真願意在你們夫婦新婚之初,向你們贅述我和孫媽媽的戀愛史,
我要提醒的仍是那句老話「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聖經上說:「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在過去孫叔叔還未信耶穌的時候,我也曾在婚姻上出過岔錯。
還好,在我腦海中時時都會想到那天,那天的午后,我和孫媽媽(當時的女朋友)
聖經上說:「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在過去孫叔叔還未信耶穌的時候,我也曾在婚姻上出過岔錯。
還好,在我腦海中時時都會想到那天,那天的午后,我和孫媽媽(當時的女朋友)
在一幢咖啡屋的二樓,我們雙方都感到可以談論婚嫁了,就在那時,
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我要結婚,就永不離婚!」。
過去的我,身體不好,常常在病中,是她,讓我感受到一位女性的堅強與耐力。
對孩子的教導上,我們是身教重於言教。
在角色的扮演上,她是嚴母,我是慈父,因此,孩子有什麼問題,第一個知道的是我,
過去的我,身體不好,常常在病中,是她,讓我感受到一位女性的堅強與耐力。
對孩子的教導上,我們是身教重於言教。
在角色的扮演上,她是嚴母,我是慈父,因此,孩子有什麼問題,第一個知道的是我,
在我們決定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卻又見到她心思的周密與通情。
當我在六十五歲做了最後一次的捐血,我知道我們都進入老年了。
我常想,生命如同時序的四季,春夏秋冬可以各展其美。而人之所以為人,應當更有所望。
有天夜裡,我們夫妻仍是在床上聊天,我說:「我們夫妻如此相愛,令許多朋友羨慕。
我常想,生命如同時序的四季,春夏秋冬可以各展其美。而人之所以為人,應當更有所望。
有天夜裡,我們夫妻仍是在床上聊天,我說:「我們夫妻如此相愛,令許多朋友羨慕。
但是,總有一天,會有一個先走吧!」
孫媽媽毫不遲疑的就接著說:「要走我先走。」她的語氣堅定。
我問她為什麼?
她接著就說:「你比我堅強,要是我先走了,你會將後事處理得很好,
孫媽媽毫不遲疑的就接著說:「要走我先走。」她的語氣堅定。
我問她為什麼?
她接著就說:「你比我堅強,要是我先走了,你會將後事處理得很好,
你可以依然與兒女們保持很好的關係,你仍舊可以和老朋友交往,
你更可以安心的推動你的社會公益。」
我趕緊接著說:「誰先誰後,不是妳決定的,那是上帝事。如果要是有一天我先走了呢?」
只見孫媽媽低下頭來哀傷的說著:「孫越,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哭,我要以淚洗面。
我趕緊接著說:「誰先誰後,不是妳決定的,那是上帝事。如果要是有一天我先走了呢?」
只見孫媽媽低下頭來哀傷的說著:「孫越,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哭,我要以淚洗面。
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不吃飯,因為我食不下嚥。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不出門,
我要足不出戶。要是你先走了,我會.....」
我趕快搶著說:「算啦!還是妳先走吧!」
你們不要笑,這是孫媽媽發出的訊號,說明她比我脆弱。
我趕快搶著說:「算啦!還是妳先走吧!」
你們不要笑,這是孫媽媽發出的訊號,說明她比我脆弱。
我須在我有生之年不斷的讓她清楚,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20&next=18&l=f&fid=9
*******************************************************************************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深刻的影響孩子!!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例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學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累積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破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是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不小心打破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玩具亂丟,很不好的習慣,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慾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拿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慾望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如下常見教養方式,與家長「期望」會背道而馳:
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
嘮叨式是愚蠢的教養方式之一。家長們應該拋棄對孩子嘮叨式的管教。
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
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
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訓斥式管教會漸漸剝奪孩子自信與學習動力。
打罵式
打罵式的家長畢竟暫少數家庭,但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視,許多社會問題家庭都源自於此。
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星大學。這叫達標式。
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很多孩子考試前情緒非常緊張,為什麼,壓力太大。如果考試前不對孩子施加壓力,告訴孩子只要考出真實的成績就行,結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會好很多。面對好成績孩子自己倒可能還不滿意,覺得某幾處丟分太多,願意繼續努力。家長反而要安慰孩子。這才是好狀態。
你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當孩子不能達標時,你就來嘮叨式,訓斥式,效果肯定不好。達標式要取消。
催促式
不斷催促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
很多孩子說,我本來準備做作業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請做家長的體會體會,本來你想做點家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的另一半在旁一直催促,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願意做了。你本來主動要做的事情,本來還想得到別人欣賞的事情,別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別人的催促下做,你還有什麼意思啊?小孩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
愁眉苦臉式,處處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父親母親的面孔對孩子有最大的影響。
請大家想一想: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態度。父母要是對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著臉,或父母高興一下,對你有很大影響啊。可是你現在當了父母卻忘了這一點了嗎??
一個乖巧的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張數落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在家中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所以,父母的這張臉有時候決定了一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20668&next=20660&l=f&fid=27
******************************************************************************
*******************************************************************************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深刻的影響孩子!!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例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學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累積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破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是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不小心打破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直排輪,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玩具亂丟,很不好的習慣,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慾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拿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慾望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如下常見教養方式,與家長「期望」會背道而馳:
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嘮叨就煩。請想一想,夫妻之間老嘮叨你還煩呢。作丈夫的嘮叨妻子煩,作妻子的嘮叨丈夫煩。
嘮叨式是愚蠢的教養方式之一。家長們應該拋棄對孩子嘮叨式的管教。
數落式
嘮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
數落比嘮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
將數落式徹底取消。就是這些錯誤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積極性的火苗撲滅了。
訓斥式
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訓斥式管教會漸漸剝奪孩子自信與學習動力。
打罵式
打罵式的家長畢竟暫少數家庭,但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視,許多社會問題家庭都源自於此。
達標式
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上哪個重點中學,考哪所名星大學。這叫達標式。
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很多孩子考試前情緒非常緊張,為什麼,壓力太大。如果考試前不對孩子施加壓力,告訴孩子只要考出真實的成績就行,結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會好很多。面對好成績孩子自己倒可能還不滿意,覺得某幾處丟分太多,願意繼續努力。家長反而要安慰孩子。這才是好狀態。
你先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使孩子心理特別緊張,擔心達不了標。當孩子不能達標時,你就來嘮叨式,訓斥式,效果肯定不好。達標式要取消。
催促式
不斷催促孩子,你該做作業了,你該複習了。
很多孩子說,我本來準備做作業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
請做家長的體會體會,本來你想做點家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的另一半在旁一直催促,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願意做了。你本來主動要做的事情,本來還想得到別人欣賞的事情,別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別人的催促下做,你還有什麼意思啊?小孩的心理其實和大人一樣。
愁眉苦臉式,處處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父親母親的面孔對孩子有最大的影響。
請大家想一想:你小時候父母對你的態度。父母要是對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著臉,或父母高興一下,對你有很大影響啊。可是你現在當了父母卻忘了這一點了嗎??
一個乖巧的孩子回到家裡,面對的是一張數落的臉,一張嘮叨的臉,一張訓斥的臉,一張打罵的臉,一張愁眉苦臉的臉,一張催促的臉,孩子在家中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所以,父母的這張臉有時候決定了一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20668&next=20660&l=f&fid=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