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適合寶寶感覺系統的運動與動作發展

布麗特.科林斯、潔琪.林德歐森◎著 林燕

在過去,寶寶向來是媽媽在帶,不管在田裡工作還是採收作物,媽媽總是會把寶寶背在身上,讓寶寶靠近媽媽,這樣的動作有助於他身體及內在系統產生規律的節奏(一種類似媽媽的節奏);在現代,寶寶常被放在背帶、嬰兒車、汽車座椅和搖籃裡,因此他們無法像以前的寶寶一樣,用自然的方式形成感覺系統。

在這一小節中,我們將陸續介紹幾個能幫助寶寶感覺系統的運動,但請注意,我們並非要摒棄嬰兒車和搖籃這類東西。

我當然知道,把嬰兒座椅從車裡抬出來、帶進商場,再把它放在商場的購物車裡是很方便的事,然而當你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他能看到的,就只有貨物架上層和燈光而已,可以聽見聲音,卻不知道聲音從何而來。雖然以前用背帶把小孩背在身上(不管是
背在胸前還是背在背上)可能比較辛苦,但建議現在的你有時候也應該試試!因為當寶寶被直立的背著時,他可以看到你所看到的,如此他才能學會辨別景物、聲音、味道,以及身邊的一切。

重力不安全感
所謂的「重力不安全感」就是一種往下墜的感覺,或是無法實際感覺到雙腳離地的距離,如果你的寶寶因移動方式或被移動的速度太快而感到不舒服時,就表示他的身體無法正確處理這些過程,這種感覺即是「重力不安全感」,而這也許是內耳前庭系統功能不全的徵兆。我認識一個小孩,當他爸媽帶著他出門時,總是歪著頭尖叫,似乎很痛苦,而且經常一坐車就嘔吐,或者當爸媽試著把他放到嬰兒床上、搖籃裡或對他做出其他動作時,他也會一邊哭一邊黏著爸媽,直到做了數年的職能治療後,雖然他仍無法忍受迪士尼樂園的遊樂設施,也無法搭船,不過,他現在已經喜歡乘車兜風,也可以搭火車了。

球類運動
有些寶寶會在你抱著他坐在韻律球上輕輕彈跳時,安靜下來,所以,去找一顆大小適合的韻律球,且確認已經充足了氣。當你抱著寶寶坐在球上時,你的大腿和膝蓋應維持90度,同時把寶寶的頭枕在你的肩上,讓寶寶的頭有足夠的支撐,然後開始輕輕的彈跳,這樣的彈跳運動會幫助寶寶內耳的流體流動,對他的內耳前庭系統非常有幫助。

我的兒子特別喜歡我用「搖籃式抱抱」(讓他的頭靠在我一手的臂彎裡,我的另一隻手環抱著他)抱著他坐在韻律球上,就在球輕輕彈跳的時候,他往往也被哄睡了。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坐在韻律球上彈跳有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對媽咪的腿和肚子特別有幫助!

如果孩子的爹地或是和你一起帶小孩的夥伴也想要幫忙的話,你可以請他一起輪流抱小孩彈球,這不但會讓寶寶覺得有趣,同時也讓爹地或夥伴和小孩有了培養彼此感情的機會,甚至爹地能保證不分心的話,他可以一面看球賽,一面與寶寶一起彈球呢!

好用的寶寶背帶
好的背帶絕對是爸媽的好幫手,它們可以讓爸媽在背著孩子走動時,空出雙手來安撫寶寶,只要寶寶感到自己是在爸媽的保護下,通常就能安心的擴展視覺、聽覺和知覺,安心的接觸外在環境。這些背帶也提供家長一個支撐的力量,讓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依舊和寶寶保持親密感。

那些有重力不安全感或聽覺問題的寶寶都喜歡長時間被包起來,且緊緊靠著大人,因為這種貼近感可以使他學習如何調整他的身體,並接受周遭的環境。如果他是極度敏感且同時有許多感統問題的話,這樣緊貼在爸媽身上的作法將幫助他減緩部分敏感,同時提高他對不舒服刺激點的
忍受度,例如:人群、刺眼燈光甚至聽覺敏感症。雖然我們絕不會強迫孩子置身在一個他覺得不舒服的環境裡,但有時候,只要爸媽在他身邊,他會為了跟爸媽在一起而慢慢適應人群。

帶寶寶搭車和坐飛機
以前的小孩玩的是竹棍子和鍋碗瓢盆,現在的小孩則是在媽媽進雜貨店買東西時,待在車裡打電動或是看DVD,我們認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社會型態不斷變化,所以順其自然吧!
但請記住一點,那就是寶寶無法告訴你他暈車了,所以身為家長的你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身體徵兆:他是否臉色蒼白、焦躁不安?他是否在哭且把背拱了起來?他是否在車上嘔吐?如果有這些情形,你應該帶他去小兒科醫生那裡檢查半規管,看看是否耳朵受到感染而導致暈車。

像我的小孩就常暈車,這時車上的DVD播放器就成了救星,當他把心思放在電視畫面上,而不是車窗外經過的車子、路樹和燈光時,就已經學會如何在車子行進間調節身體的感覺;對於那些沒有敏感問題的孩子,我建議家長只在長途旅行時讓孩子看電視,其他時候,你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和孩子說說話,或讓他看看窗外的景物,用眼睛去探索世界。

當你帶寶寶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考慮可能出現的一些刺激與狀況,像是聲音、氣味、景物和其他外在刺激,這時也請盡可能抱緊寶寶,幫他穿上舒服的衣服,千萬不要讓一些身上有異味或說話很大聲的人太靠近寶寶,同時注意寶寶對每個動作的反應,如果有必要的話,做些調整來安撫他。如果帶寶寶搭飛機,一定要知道機艙裡的壓力可能會讓寶寶的耳朵感到不舒服,寶寶不像我們,知道可以吞口水來讓耳朵舒服些,因此在飛機起降時,讓寶寶吸奶嘴或奶瓶,可以幫他抒解耳朵的壓力。

為了讓飛機上的每個人都好過些,請讓寶寶盡量專注在某件事上,像是看書和遊戲,也可以給他一些點心和飲料;有個開心的寶寶,就會有個愉快的旅行。很多家長對我說,他們的寶寶在出門時像個天使,但是回程卻變成魔鬼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要問問你是否在結束旅行準備回家前,把你的小寶貝累壞了,下次能不能早點到機場、有沒有先讓寶寶吃飽,這樣你的寶寶就有可能一路睡回家了。

具有安撫作用的搖籃
對一個嬰兒來說,搖籃是相當有安撫作用的!
也許曾有人勸你不要把寶寶擺在搖籃上睡覺,以免他將來在嬰兒床上時會睡不著,但是當你的寶寶睡不著,又想要你輕輕搖他,哄他入睡時,你若能抱他坐在搖椅上搖一搖,或是讓他躺到搖籃裡一會兒,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前後線性(來回)的運動對寶寶來說有鎮定作用,會幫助內耳流體流動,進而啟動內耳前庭系統運作,讓寶寶感到放鬆;此外,要確定寶寶在搖籃裡的時候有人陪伴,因為他有可能會臉朝下被甩出去或從搖籃下滑出來。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被放在搖籃裡,像是內耳前庭系統敏感或是有重力不安全感的孩子,就有可能不喜歡。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4&subid=1&cid=7318





*****************************************************************

文╱高麗芷(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怕痛是來自觸覺和視覺所造成的感受
一個人是否怕痛,跟內在的觸覺感受與外在視覺造成的心理衝擊都有關係。依感覺統合理論,把感覺區分為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近端感覺是指觸覺、前庭覺和本體運動覺,藉此感覺冷、熱、痛、平衡、眩暈、肌肉繃緊……等,告訴個體身體內發生了什麼事。遠端感覺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藉此感覺亮、暗、吵雜、軟、硬、香、臭、甜、鹹……等,告訴個體身體外人、事、物的訊息。

七種感覺中,觸覺橫跨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觸覺是胚胎首先發展的感覺,也是整合其它感覺神經系統、平衡各神經系統的要角。結合近端感覺與遠端感覺,即能知己知彼,有利個體適應環境。所以從小培養孩子不怕痛,是長保安康的入門票。
培養孩子不怕痛的5個訣竅


訣竅1.父母以身作則
一家三代到宜蘭去泡溫泉,外婆勇於嚐鮮,樂於體驗被溫泉魚咬腳板的酥癢感覺;平日怕痛的阿公選擇壁上觀,統計多少人跟他同類。溫泉魚的確是不錯的賣點,但圍繞者多過把腳泡在魚池中的人,至於兒童更是只敢在池邊興奮地叫,有的孩子腿伸入水中,試了試又趕緊收回來。睡完午覺加入泡湯陣容的彤彤,在爸媽先後將腳泡入溫泉魚池後,也躍躍欲試,居然頗能享受其中的樂趣。外公在旁盛讚,彤彤的感覺統合發展果真過人。

有的父母本身很怕痛,不經意地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怕痛、驚恐的模樣,不像彤彤的外公那樣冷靜,於是,孩子很自然對該情境產生恐懼感,也全盤將父母的反應吸納為自己的反應模式。


痛感既受個體先天觸覺神經系統敏感度的影響,也是後天學習他人行為模式顯現的反應。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是嚴肅的事,所以父母要先從大男孩、大女孩,蛻變為成熟的父母。像怕痛這種事,在孩子面前如果隨性表現並不適當。

訣竅2.不要過度呵護孩子
傳統父母傾向過度保護孩子,就像學步期的孩子一跌倒,大人就大呼小叫,養成孩子跌倒就哭的習慣。殊不知嬰幼兒的痛感只有大人的1/3,而學步期的孩子個子小,脂肪又厚,其實真的並不怎麼痛。建議父母應接受感覺統合新知識,用正確的態度教養孩子,親子都會覺得輕鬆許多。

訣竅3.藉擁抱對抗疼痛
觸摸、擁抱是維持嬰兒生命極為重要的線索,因為這些良性的觸覺刺激腦分泌生長荷爾蒙與腦內啡。腦內啡,又名快樂荷爾蒙,有助個體對抗疼痛與情緒困擾。當一個人擁抱他人時,自己也感受到相同的回饋,與人更接近,不再孤寂。所以,在嬰兒期父母要多擁抱孩子,進入幼兒期可培養孩子喜愛玩偶,讓他在適應新環境、面對壓力時,能藉擁抱玩偶渡過難關。
訣竅4.用轉移法淡化痛感
媽媽抽空帶29個月的彤彤與3個月大的辰辰去注射流感疫苗。彤彤從小進出診所、醫院,從來不因其他孩子哭鬧而恐懼,神色自若地跟醫師、護士聊天;今天她有個任務,就是弟弟打針時要唱歌給他聽。她果然不負所託,握著弟弟的手,唱著自創詞曲的「辰辰之歌」;弟弟在針刺下的剎那間大哭數聲,隨即注意力回到姊姊的臉上,展現出帶淚的笑容。
加拿大的研究證實,父母告訴孩子打針不痛,其效果不如運用音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能明顯降低打針感覺疼痛的程度;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此效應越強。所以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喜愛,則孩子從打針小事,乃至於人生遇到挫折等大事,都不必靠煙酒、禁藥就能安然、優雅地渡過。
訣竅5.學習深呼吸達到放鬆
4
歲的小頤是個害怕新事物、拒絕新體驗的任性孩子,每次都用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但是注射疫苗是不可妥協的事,只好在多人壓制下進行。注射過程中,小頤不僅心理上感受到父母被叛的震驚,還有因大哭肌肉緊繃、血管緊縮、血壓上升,使身體的疼痛感加倍。

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指導孩子跟著父母學習緩慢地深呼吸,一方面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調息呼吸這件任務上,另一方面能幫助肌肉放鬆,就有效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全文請見學前雜誌第48
資料來源 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6






********************************************************************************

感覺統合失調現象

※ 故事引言 家有“小暴君”
  童童3歲多了,是一個非常帥氣而且聰明的男孩,家裡識圖卡上的東西幾乎都能指認出來,還知道字母A、B、C呢。童童媽媽介紹說,寶寶的認知能力非常好,不但認識很多事物,還能區別色彩、形狀等。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錯,還會背誦好幾首詩呢。可最讓媽媽頭疼的是童童的脾氣,稍微一不如意就生氣發火。童童生氣的樣子很特別,先是對著人大聲地嚷嚷,然後對著牆或地板嚷嚷。厲害的時候就自己揪自己頭髮,或坐在地上用頭去撞牆或地板。無論媽媽怎麼哄,就是停不下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童童特別容易生氣,他一個人玩得好好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從他身邊經過,他都會生氣。童童媽媽在面對“小暴君”的問題上也嘗試了不少方法,但都效果不明顯。
  後來經過指導和測試,診斷童童可能是感統失調型的孩子。
  ※ 關於感覺統合的理論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著名理療師Aryes博士系統提出。感覺統合功能是指機體利用身體各個感覺通道,有效地獲取資訊,大腦對資訊進行解釋、分析、統合等加工處理,從而得出身體適應性反應。
  感覺統合訓練的主要通道之一 前庭覺位於人體內腦乾和脊柱的連接處,它是大腦資訊的過濾器。人的進階學習器官主要是面部,比如口、耳、鼻、嘴等,當這些器官獲得資訊後,資訊不是直接傳遞到大腦,而是先經過感覺統合器官的過濾把資訊過濾、分類、整理,然後再傳給大腦的相關部分。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就可能導致多動症、易怒、易燥等症狀。
  ※ 您的寶寶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嗎?
  1. 容易分心;
  2. 活動水準過高或過低;
  3. 衝動,不易使自己平靜;
  4. 自我概念差,易出現行為問題;
  5. 對感覺的刺激反應低下或過度;
  6. 社會交往能力不佳,情緒不穩定;
  7. 動作笨拙,粗心;
  8. 肌張力不足,姿勢不佳;
  9. 注意轉移困難;
  10. 言語、語言發展遲緩。
  感覺統合失調,有時可能很隱匿,尤其在兒童中,容易把問題歸咎於其他的原因,如“他固執,懶惰”,或“他不願做”,或“他被寵壞了,怕羞,嬌氣”。感統失調的明顯症狀一般在孩子5歲左右出現,但如果您的寶寶屬於以下這些情況,您就要提前引起重視了。
  ※ 以下因素可能會導致寶寶感覺統合失調:
  1. 中樞神經系統不健全:如發育遲緩,輕度大腦功能失常;
  2. 環境因素:環境過於嘈雜等;
  3. 早產或剖腹產;
  4.活動空間狹小或過多依賴學步車,導致爬行不足或不會爬行;
  5. 過度保護或管束過嚴;
  6. 缺少同伴群體;
  7. 缺少戶外活動和各種運動;
  8. 過早進行認知教育;
  9. 電視、遊戲機成為兒童主要的玩具。
  ※ 可以給孩子做的遊戲
  (1)推球
  讓孩子在距離牆面30-50公分的地方俯臥趴下,手抱球使勁把球推到牆上,等球反彈回來時就馬上用手抱住。反覆做多次。
  【講解】加強頸部肌肉的鍛鍊以及身體協調能力。
  (2)滑滑梯

  寶寶俯臥趴在滑梯頂端,兩胳膊前伸,然後從滑梯上以俯臥的姿勢頭朝下滑下來。您要注意保護好孩子哦!從來沒有做過相關動作的寶寶,不要一來就做。家長可以先引導孩子隨意地玩滑梯,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甚至是家長抱著滑下來都可以,讓孩子先適應滑梯遊戲,然後再慢慢引導孩子完成俯臥下滑的動作。千萬不可以強迫孩子。
  【講解】滑下時雙臂朝前伸展,雙腿並攏頭抬高。強烈刺激前庭體系,頭部、頸肌同時收縮,促進身體保護伸展行為的成熟。
  (3)跳跳床

  讓寶寶站在跳跳床上,雙腳並攏蹦跳,跳起來時,儘可能要求寶寶膝蓋彎曲,腳後跟踢至臀部。在家裡也可以讓孩子手扶床頭欄杆完成同樣的動作。
  【講解】強化前庭刺激,抑制過敏資訊,矯治重力不穩和運動企劃不足。
  (4)刺癢癢
  準備專業用的按摩球,也可以用市場上同類“刺蝟球”代替。您先拿小球放在寶寶的手心和手背滾,然後再放到腳底滾,邊滾邊用誇張的表情和語氣,告訴寶寶“刺癢癢了”,提高遊戲興趣。提醒您注意的是,著重要刺激孩子的手足部位,身體其他皮膚暴露部位也可以刺激。
  【講解】提供了豐富的觸覺和嗅覺刺激,穩定情緒。
  ※ 特別提醒
  感覺統合失調的明顯症狀一般要在寶寶稍大一些才明顯的表現出來,所以對於3歲以前的寶寶,家長不要一觀察到孩子有少量提示中的失調行為就斷定為感統失調,這是不客觀、不科學的。專業的感統訓練需要借助於一些專業的訓練器械,家長在家庭中嘗試完成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安全,在做訓練時,一定不可以強迫孩子,要讓孩子感到輕鬆、快樂。


http://202.43.196.230/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baby.sina.com.cn/edu/2004-01-01/55_8830.shtml&lp=zh_zt&.intl=tw&fr=fp-tab-web-t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441&prev=1470&next=1440&l=f&fid=57







******************************************************************************

感覺統合-幫助孩子順利學習,快樂成長

常有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幼稚園後無奈地表示,孩子一點都不笨,偏偏就是不能專心、過分好動,甚至拿筆困難、動作笨拙、適應不良……..。這些在學齡階段才逐漸浮現出來的問題,經過專家研究發現,大部分導因於嬰幼兒階段的感覺統合發展。
什麼是感覺統合
  人剛出生時,智力差異並不明顯,後來由於感覺刺激的輸入,大腦感覺統合的發展過程有個別差異,因而影響了細胞有個別差異,因而影響了細胞間的組織細密化,表現出智力的差異。
  換句話說,零至三歲的幼兒,必須不斷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和動作的經驗,讓大腦的前庭覺(平衡感)、皮膚的觸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聽覺和視覺獲得充分的發展,才能形成穩定的情緒、正確的動作技巧和適當的學習能力;日後才能順利且愉快地適應團體生活,並應付課業學習的要求。
目前坊間已有由美國引進,專為三個月至六歲的寶寶設計親子運動遊戲課程,運用「感覺統合」理論,從遊戲中提供適齡的學習刺激。
愛就是和寶寶一同遊戲
下面針對不同年齡寶寶的發展提供適合的活動
一、            0~12個月的寶寶─玩的有意義
  這個時期寶寶最需要的,便是很多、很多的感官刺激與經驗,如此可以幫助寶寶發展。我們藉由遊戲讓寶寶透過不同感官(手、眼等)來學習。這個階段的寶寶常常喜歡用嘴巴去舔嘗每樣東西,或是操縱、玩弄看得見的物品,甚至是移動自己或身邊的物品,因為寶寶們藉此來偵測環境。下列則為活動的益處:
l          舔、嚐物品可幫助小寶寶瞭解物體的形狀、質料,熟悉環境。
l          用手操縱物體幫助寶寶眼手協調,並增進他們小肌肉(手指、手掌)的活動能力,還可以有觸覺上的刺激。
l          移動、旋轉物品,讓小寶寶瞭解東西在空間中的位置,讓他們知道有些東西從不同的角度看起來不同,但其實是相同的東西。
l          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寶寶逐漸學會“物體恆在”,也就是說不管他看得見或看不見,寶寶能知道東西是存在的。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玩躲貓貓之類的遊戲,讓他用聲音,用各種感官去找尋目標物,不但可以加強他的「物體恆存」概念,還可以促進親子感情的交流呢!
0~12個月的寶寶適合又喜歡的活動
海棉軟器材
  小寶寶非常喜歡海綿軟器材帶給他們不同的觸覺經驗。許多不同形狀及功能的海棉軟器材,如大氣球、大氣筒等,他們能夠在其中坐、滾、爬,以觸覺感受不同的質材,並在活動中去調整身體的平衡。從軟器材中爬上、爬下,更可以幫助小寶寶從事計劃性動作。
氣球傘遊戲
  氣球傘不但是所有感官的刺激來源,也能幫助控制全身的力量、發展平衡感、發展協調性動作。寶寶在氣球傘上爬,或讓氣球傘在他們身邊浮起又落下,可以得到觸覺刺激。看著周圍的彩色起伏,也能得到更多的視覺刺激。
二、            1~3歲的寶寶─動個不停
  十二到三十個月的階段在兒童發展中,是非常令人興奮而目眩的年齡,因為寶寶在這期間,要學會好多事情,所以他們的行動是不停地改變與發展!
  看寶寶在這時候充滿自信地東西南北亂跑,以過人的精力與歡樂探索世界,父母也不禁和寶貝一同快樂起來。
  寶寶似乎天生就會被那些具有五顏六色的器材活動吸引,他們必須知道如何運用肢體活動,如何將自己與想要到達的玩具或目標連結起來,不停的與環境互動。因此,他們想要爬行,他們會去攀爬,他們要滾、要跳、要搖晃,總而言之,他們要以各種方法活動。另外,在這個期間的語言和社會化行為,也會有飛快的發展。總而言之, “動”的越多,表示學的越多。
再來一次
  在這個時期,孩子不容易被大人“教導”去從事某件事。他們喜歡親自去“體驗”事情,然後透過練習與犯錯,悟出事物的道理。”重複”對這個時期的思考和學習技巧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重複有趣的活動,是孩子整理資訊、解決問題、瞭解觀念、將各種事物的關聯性串聯起來的方式—而從整理資訊到思考關聯性,都是以後上學時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孩子如果能夠願意自己主動從事活動,並用適合的的方式和速度進行活動,則可以大大地增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此外,對自我的評價也有正面的意義,孩子將會更有自信。
1~3歲寶寶適合又喜歡的活動
滑梯
  溜滑梯時,寶寶必須隨時調整身體姿勢,保持上身直立、全身平衡,到滑梯底部時還要讓身體停止並防止身體過度摩擦。經過這些活動,寶寶更能增加平衡感、以及身體的整體協調,還有就是控制肌肉力量,和在空間中移動的能力(兩找包含了視覺與肢體之間的協調)。這些都是重要的體育活動的基礎。不同的質材作成的滑梯,能提供不同的觸覺刺激:光滑的、粗糙的、軟的、硬的等等的坡道,每個都有不同的樂趣。
木爬梯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喜歡玩爬梯活動,因為它可以帶來更困難的體能挑戰,對父母,對孩子,都是極大的刺激。攀爬、倒吊、在爬梯上面行走,都可以幫助身體發展平衡、控制力量與整體協調。而且當孩子在木爬梯上作一連串的活動,如攀上梯子、轉身、往下爬行,或是吊著走時,他非常需要一連串計劃性動作的技巧。
三、            4-6歲的寶寶─奔馳的想像力
  4-6歲的寶寶現在已經是個相當成熟、而且非常聰明的孩子,準備參與大人世界更多的活動了。每天,他都會接觸新朋友,體驗新的事物。這時候的寶寶己經願意付更多的責任,更有主張,也有能力解決更複雜的問題了。雖然大人期待他們能夠表現的更有規律,更成熟,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大部分時間中,他們還只不過是個孩子罷了。
  遊戲仍然是加強他們各方面發展最好的方法。這時候的孩子,尤其適合從事各種創造性(或即興式或想像式)、遊戲性活動,加強他們的創意,讓他的想像力不停地向前動、動、動。
生活旋轉木馬
  此時,寶寶的活動能力已經相當精進,並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可以輕易從事複雜的跑跳與節奏、不同方向之間的組合動作,他們也能夠很有自信地玩球類活動,如接球、丟球;跑步的時候,能夠急轉彎;跳舞的時候能夠跟著節奏活動;在公園能夠吊單槓…….。有這麼大的活動能力,難怪他們隨時都在遊戲中奔跑。
  規則和結構對這年齡層的孩子而言,非常重要,也是他們的遊戲重點之一。他們喜歡玩的遊戲,如木頭人、跳房子、追隨領袖等遊戲,這些遊戲都有相當的結構和規則。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讓孩子嘗試各種不同的活動和運動,讓他們有機會運用身體各種技巧,並發掘自己最喜歡的遊戲種類。另外,這時候的孩子也很喜歡創造自己的遊戲、舞蹈和戲劇,要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做自由發展性、盡情遊戲空間中想像發揮。
4-6歲寶寶適合又喜歡的活動
  創意發揮時間:孩子自己做自己需要的道具,並配合故事,讓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創造不同的物品,而這些創意的佳作,將成為戲劇時間不可或缺的道具。有的時候可以是活動的道具,有的則是面具,有的是背景作畫,有的則是孩子穿戴在身上的裝飾。不論是什麼,因為他們的創意,使得演戲的過程中,更加豐富故事的內容性,孩子可從做中學,獲得更大的發展。
  想像飛馳的時間:在道具、音樂的協助下,孩子們享受一段幻想力與故事結合的歡樂時光。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成為舞台的中心人物。在過程中,孩子增加了語言、社交技巧,個人自信也因此而增加不少。
  增強各項技巧的工作站:每星期給孩子一項活動,讓他們練習、從活動中增加技能。每個工作站都是整體活動的其中一個分解動作。孩子先看到標準示範,然後便會有很多練習機會。
  運動時間非競爭性遊戲加上技巧練習。團體互動訓練可加強孩子對這項運動的基本瞭解,也是這個活動的基本設計精神。在瘋狂親子運動日,大家可以用最瘋狂或有趣的方法來練習運動技巧,不但好玩,更可加深孩子對體能運動的喜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431&prev=1440&next=1429&l=f&fid=57








******************************************************************************

感覺統合---為孩子打開多種多樣的學習經驗

在您的寶寶從出生到四歲左右的寶貴四年時間中,他將透過各種親身的經驗,體會到宇宙的浩瀚,並從這些經驗中,認識這個空間,找到一些地方可以方便他行立坐臥、生活、行動、以及日後幫助他學習認知的基本原則,而這些就是【感覺統合】了。
從初生兒到幼童的階段,孩子從看不見、到看得見,他的視覺從黑白到彩色,視野從平面到立體;他從聽不見到什麼都聽得見,然後選擇性地先聽媽媽、爸爸的聲音,並從媽媽、爸爸的話語中找到了意義;他從橫躺,變成可以坐起,從爬行變成直立,從行走變成跑步,從到處摔跤到可以照顧自己的行為。這一切的變化來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大,令父母目不暇給,幾乎不知如何因應才是。
是的,時光如此地匆匆,在這一段孩子最佳的學習、觀察的時期,我們應如何幫助孩子呢?說起來,一切都在於給予孩子最多的《經驗》上了。只要有充份的機會,給孩子足夠的體驗,聰明的寶寶便能自行將它們歸納為他們需要的規則,認識空間,找到在空間中生活、學習的方法。
對自己身軀和對周圍中立的感覺,使得孩子對空間有了初步的認識。透過不斷的實驗,孩子知道如何利用軀幹,改變重心,便可讓自己坐起、直立、行走。配合上視覺對空間的認知,以及觸覺對各種質材的判斷,孩子空間的認知能力增加了,在行動中,他有了更多安全導航的工具。而對自己身體控制能力增加以後,他更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不論在行走、跑步、遊戲時,都不會任意摔跤,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越來越足夠了。
根據學習專家表示,空間知覺能力有障礙的孩童,經常會發生左右辨識不清、數字文字顛倒反讀,或無法判斷自己與環境之間的距離而碰撞或摔跤,甚至在看書、寫字、美勞、和球類運動時,發生學習困難。
為避免或減輕這類的失調現象發生,當孩子在學習成長最快、也就是感覺吸收最旺盛的嬰幼兒時期,應給他最充分的身體資源活動,讓他有機會做各種運動的、感覺的體會,發展他們空間知覺和感覺統合的能力。隨著攀爬樓梯、甚至家中的沙發,他學習到跨越空間的障礙,從小手到處觸摸,他體會各種材質的存在,從溜滑梯或爸爸的身上溜滑下來,他體會到平衡………….
生活的體驗是無限的,只有時間是有限的。讓我們共同為孩子創造一個有無限可能性的童年吧!

 
        觸覺系統是身體感覺系統中最早發展、佔身體最大部份的感覺器官。透過皮膚的的接觸,來接收環境中物體的質感、溫度、濕度及痛癢。因此,觸摸是與寶寶第一個溝通的方法,也是他認識周圍環境和外在世界的第一個方式。許多嬰兒初期的反射動作都是因觸摸而產生的反應。自幼兒出生以後,父母應該給他充份實驗觸感的機會。對環境認識越豐富,越能夠做出適切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
1. 環境是否有危險性:能夠適當的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如果寶寶的觸感經驗不足,在遇到危險情況而不知如何處理此類刺激時,除了無法適當的保護自己,且容易養成對外來刺激一律排斥,如驚弓之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易與人發生衝突、人際關係差等發展現象。
2. 識別環境中細微的差異:能夠辨識軟硬、冷熱、材質等感覺。對各人操作事物的能力、對身體形象的認識、認識環境的能力、學習新的動作等有直接的關係。
專家告訴我們,越早接受各種感覺刺激的嬰兒,以後智力便越能獲得完整的發展。對小嬰兒而言,親人的擁抱、撫摸、輕拍等觸覺刺激,最令他感覺舒適,也是他情緒滿足和安全感的主要來源,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和腦神經的發展,十分重要。以下介紹幾項觸覺刺激的親子活動,供家長們參考:
t 森林歷險:利用家中大型器材組合成高高低低攀爬環境,例如:家長協助寶寶攀爬過棉被山、游泳圈、或是海綿玩具等不同材質、不同觸感的物品。
t 魔術袋:家長在袋中放入些許的軟硬球,並準備二個盒子(或洗衣藍),家長可以先示範將軟硬球各一分別放入不同的盒子中,再讓寶寶依照家長的指令,伸手進入袋中摸出所指定的球類,並將球歸回正確的盒子內,如此反覆練習,可以讓寶寶體驗軟球與硬球的不同質感。
t 烤玉米:先請媽媽或爸爸雙手環抱小朋友躺在地上(小朋友躺在家長身上),另一人將抱枕軟球等,滾過寶寶的身上,經過寶寶身上的時候,可以輕輕壓一壓寶寶身上的各部位,如此重複練習。這個遊戲利用家中充氣軟球,或是圓筒抱枕來增加寶寶觸覺刺激。
t 健康步道:在地上鋪設棉被、毛巾、毯子等等,並且製造不同的高度增加寶寶的空間體驗,媽媽在一旁引導寶寶爬過或走過此觸覺步道。
t 洗澡歌:
‧媽媽輕抓寶寶的小手,在寶寶身上做擦的動作
‧抓寶寶的手摸自己的臉及媽咪的臉
‧輕抓起寶寶的雙腿,互擦。
碰觸寶寶耳朵、鼻子。
抱抱小寶貝,聞一聞、親一親。
利用洗澡時間增加親子親密感。
家長可多利用洗澡時間來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唷!
                
  視覺系統透過視網膜感受環境中的光波;光刺激視網膜訊息傳至腦幹,而資訊在腦幹經處理,與其他感覺器官結合後,成為運動肌肉反應的依據。小嬰兒在出生不久以後,便開始用眼睛觀察世界。他很快的便認識了媽媽。每次看見媽媽都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出現,通常代表了牛奶、舒適等生命中有正面意義的事情。也就是說,視覺所接收的資訊,和生理感官方面的知識已經整合成有意義的訊息了。寶寶逐漸長大以後,視覺給他的資訊,使得他可以判斷空間、物體形狀。對外界環境有了瞭解,他便可以運動、看到、聽到許多東西。
所以對幼兒而言,視覺的重要性,不只是能夠看見東西,而且是因為~它是學習身體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及物體的性質的一項重要工具。如果孩子不瞭解他的週遭有多大空間,也不知道如何適應空間,便可能在稍大時,發生不能循線走路、拋球、著色、寫字,不善排隊、容易摔跤等問題。
在幼兒的階段,有三種視覺功能是同時發展的
1./近:兩眼合作,創造景象的深度,使我們分辨哪些東西是較接近或遠離的。
2.前景/後景:能夠將焦點置於一物,而將包圍在此物周圍所有東西,都視為背景的一部份。
3.周邊環境:逐漸可以看見不是在中心視線範圍之內的事物。
小寶寶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已經可以判斷明暗,也開始感覺色彩。經常給他視覺的刺激,就是給他練習用眼的機會。給他色彩鮮明的環境,讓他接觸會轉動、有聲音的玩具,吸引他的目光,讓眼睛有許多運動的機會。在此提供二項幫助視覺發展的活動:
t 泡泡雪花:吹泡泡是一個豐富小寶寶視覺刺激的遊戲,讓寶寶眼光能隨著物體轉動,並且逐漸學會分辨前景、後景。利用無毒無刺激性的泡泡液,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讓寶寶眼睛追隨著泡泡移動,並伸出手來抓泡泡。可以依照寶寶的發展給予不同的指示變化。如伸出食指點泡泡、以剪刀手勢剪泡泡、雙手包住泡泡、用嘴巴將泡泡吹的更高更遠、想辦法讓泡泡停留在食指上等。
t 糖果:在紙箱(開放式)放各式不同顏色的小球,媽媽在紙箱另一端引小朋友爬行進入紙箱內,將球帶出來,再誘導寶寶把球投入媽媽指定的藍子裡,練習寶寶眼手協調的能力。
t 升降梯:將家中大毛巾先鋪在洗衣藍或是紙箱中,再將寶寶放在藍中的毛巾上,爸爸媽媽一起拉住大毛巾,將寶寶輕輕往上提起,然後慢慢放下,重複幾次讓寶寶體會不同的空間、及明暗的變化,也可以一邊加上歌謠,例如:1234567,我們一起搭電梯。讓親子互動更有趣。
t 尋寶:媽媽協助寶寶趴或坐在床上,然後以手電筒照射牆壁上,或是房間內的物品,讓寶寶跟隨著手電筒的光線尋找家中物品,如此可以訓練寶寶視覺追蹤及距離判斷的能力。
t 魔鏡、魔鏡:讓寶寶坐或躺在軟墊上, 然後在寶寶視線所及的周圍,放置遠近不同的幾面鏡子,讓寶寶可以透過鏡子觀察自己,寶寶可視覺景深的不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429&prev=1431&next=1428&l=f&fid=57






*****************************************************************************

感覺統合----運用豐富的感覺刺激促進大腦發展

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幼兒的大腦發展及智能成長,在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最重要的時刻,除了遺傳的因素外,豐富的感覺刺激是影響兒童最重要的原因。
”感覺統合”---寶寶從一出生就開始的感官之旅 !!
  所謂感覺統合,就是一個人將各種感覺輸入腦中,經過整合,再適切的反應到生活上的總體機能。提出「感覺統合」學說的美國艾爾絲(Ayres)博士指出:人腦就像是一部感覺處理機。嬰幼兒期的寶寶,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主要依賴感覺印象,所以,你會發現他們經常動個不停,忙著尋找感覺刺激,然後把資訊傳入腦部,由腦來統合觸覺、視覺、聽覺、平衡覺…等基本感覺,幫助他們學習做出適當的反應。
什麼是”感覺”?
  所謂的感覺,便是指觸覺、耳前庭(平衡)覺、本體感受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以下我們將就耳前庭(平衡)覺、本體感受覺兩種感覺系統說明其發展及其重要性。
(一)耳前庭(平衡)系統
  對抗地心引力是人類的本能。從小嬰兒時期起,我們便從各種動作、遊戲中,學習判斷自己和地面的關係,作為出力、牽動肌肉的參考。這便是平衡的開始。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坐蹺蹺板、搖木馬,也愛爬到高處。兩者都給他們一種高度的刺激,體驗在空中起伏的刺激,學習地心引力對他們的影響。
  耳前庭 (或稱之為平衡)的系統是用來偵測動作的。耳前庭感受體位於耳鼓內側,套在三個如環圈狀的管子之中,每一個用來管一個乎面,所以前庭感受器是設計以接受三度空間中任何一個方向傳來的任何一點動靜的。
  受精卵形成後,胚胎可在母親的子宮內感覺到動感,前庭系統便已開始成形。內耳中的感受器在受孕後九星期便開始發育,而在第十至十二星期起,便開始發揮功能。
  耳前庭感受器可分為兩種,一種感受地心引力(重力),另一種則接收動作, 加速度或減速度。重力感受器位於內耳的LABYRINTH,當寶寶將頭部向前、向後、或向兩邊移動時,他便牽動了重力感受器的重力,這訊息便可告訴他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前傾、後傾或倒立等)。
  第二種前庭感受器則是位於充滿液體極小的半圓形管道中。當頭部向不同方向移動時,管道中的液體也隨之移動,刺激到前庭感受器。這些感受器接收到的訊息可以告訴我們方向及速度。兩種感受器 (重力與動作)可以告訴我們與地面之間的相對位置,而且正在以多快、向什麼方向移動的。
  幾乎每一名兒童 (和許多大人)都追求前庭系統的剌激。不過我們必須小心,不可過份剌激這系統,因為過份刺激前庭系統不但對寶寶身體有害,而且會造成昏暈及暈車(船)等現象。一定要讓兒童自己控制他要接受的剌激量。

* 適合寶寶的活動
  1. 大車輪:爸爸媽媽利用家中大臉盆,將大型或長形枕頭放置於上面,製造弧度以利搖晃,讓寶寶坐或臥在枕頭上面,大人輕輕搖晃,等寶寶適應之後再慢慢增加弧度。
  2. 飛飛寶寶:大人從寶寶背後輕扶寶寶腋下,再將寶寶輕輕舉高一起旋轉或搖晃,注意幅度要由小至大,讓孩子可接受的刺激量慢慢增加。
  3. 超人溜滑梯:利用不同姿勢溜滑梯,可以坐滑,趴滑溜下溜滑梯,或是慢慢以走步方式走下溜滑梯,大人在一旁注意寶寶安全即可;如此可訓練孩子全身肢體平衡及協調性。 (二)本體感受系統
      小嬰兒出生不及幾個月,便會對自己的小手發生興趣,不時的觀看、舔玩。從這些動作中,寶寶知道了手的存在。六個月以後,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腳部,進而對全身的配置有了瞭解。在心中有了一個自己身體的假想圖後,寶寶學習利用這假想圖中的工具,從事活動,一方面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一方面也認識外在的環境。
      本體感受器是人身中第二大感覺系統,它讓我們感受到身體每一個部位與其他身體部位之間的關係。不論這些部位是否在動作或呈休止狀態,本體感受系統都負責探知其相對位置。這是因為肌肉、關節、筋腱在收縮與放鬆時,將感覺傳出的緣故。而且,骨頭外層所包覆之鞘也有本體感受接受器,可將有關身體在空間的相對位置的訊息傳出。
      本體感受系統發達,我們可以不必一一察看身體的各部份在做什麼事,便做動作。一些簡單的動作,如上、 下車,都可以在幾乎沒有眼部回饋及不大注意的情況下完成。重量及抵抗力也可以經由本體感受系統迅速傳達。
    * 適合寶寶的活動
    1. 烤丸子:由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人抱住寶寶一同仰躺在地上,另一人可將大球輕輕滾過小朋友的身上,來回數次讓寶寶感受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
    2. 隧道爬行:利用家中椅子並排製造一個開放式的隧道,或是用大紙箱製造兩邊可穿越的隧道,孩子學會要一面調整全身各個部位,一面爬行通過。
    3. 漢堡山:在家中鋪些軟墊,並利用枕頭製造許多高高低低的坡度,孩子要在軟軟的坡面上爬行,並想辦法運用全身肢體以達到最佳協調。
    4. 跨越障礙:在墊子上用棉被、毯子等各自捲成一個個圈,中間再放置玩偶等障礙物,排成一排讓寶寶練習跨越,寶寶可以練習運用自己的身體去測量與物體的關係與距離。 ◎藉由感覺統合我們可以更清楚寶寶的發展及需要:
      ● 嬰幼兒期是「感覺--動作發展期」(Sensory-motor development):
        寶寶出生的前幾年,還無法用抽象的概念來瞭解事物,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知與學習,所以他們以身體和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慢慢地,他們的感覺,動作組合逐漸成熟,才能接受日後文字及抽象符號的學習。
      ●幼兒階段的「感覺統合」發展,直接影響日後的學校適應與人格發展:
        寶寶有一天會長大進入學校讀、寫,做算術,甚至跳繩、賽跑、騎馬打仗。這些在大人看來理所當然的活動,都需要靠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孩子才能感到勝任和滿足。例如,閱讀需要視覺和頸肌及內耳特殊感覺器官非常複雜的感覺統合。
      ◎如何幫助寶寶發展健全的感覺統合能力:
      ●鼓勵寶寶多看、多摸、多聽、多動:
        腦部的發育在四歲時已幾乎全部完成。在這段人腦成長、變化最快的期間,多讓寶寶接觸外界環境的刺激,鼓勵寶寶多看、多摸、多聽、多動,不但可以增加寶寶的生活樂趣,對事關緊要的腦部發展也有很大幫助。
      ●讓寶寶有機曾反覆練習、建立自信:
        你的寶寶是否喜歡一遍遍玩同樣的遊戲?或者,每天要媽媽講同一個故事,百聽不厭?寶寶的理解力和熟練度就是由這樣的「重覆練習」而來,經由一次次的練習,可以強化大腦內的神經網路,精進活動技巧,而自我控制和掌握的感覺,正是建立自信的起步。
      ●參與寶寶的成長,共享美好的親子時光:
        對寶寶來說,父母是最好的玩伴,同時,也是帶領他認識世界的啟蒙老師,0至六歲,正是寶寶感覺統合與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多給孩子適時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替寶寶選擇家庭以外的學習機會: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生活空間愈來愈小,孩子的活動範圍也相對受到限制,根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學童中,其感覺統合能力上有相當的缺陷,而變成學習障礙。父母非常需要替孩子尋求有益感覺統合發展的遊戲設備與方式,讓孩子在有意義、有樂趣的環境中,盡情地探索、學習。
        孩子的成長需要您的加入,所以親愛的爸媽可別遲到了,讓寶寶在您的帶領下,從遊戲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頭好壯壯!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428&prev=1429&next=1324&l=f&fid=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