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偕醫師/林口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兒童過敏病在世界各地的盛行率逐年上升,針對可能發生過敏病的嬰兒,出生後就採取一些防範措施來預防過敏病,當可達事半功倍之效。目前過敏病發生的高危險嬰兒定義是:父母親或兄姊之ㄧ有過敏疾病。
母奶對於足月嬰兒在出生後4~6個月是最好營養來源,也能預防過敏。研究顯示:過敏病高危險嬰兒出生後完全哺餵母奶至少4~6個月,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6歲內反覆喘鳴發生率及牛奶過敏的危險性。
若母親奶水不足,無法完全哺餵母奶4~6個月時,部分或完全水解蛋白的嬰兒配方作為母奶不足時補充或取代的食物,也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但此配方對於氣喘的預防效果不一。傳統牛奶或豆奶的嬰兒配方並沒有預防過敏病的效果。
母親在懷孕或哺乳期時禁食高過敏食物可否預防嬰兒過敏病,目前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故不建議懷孕期母親禁食,因如此反而有機會使母親或胎兒營養不足。至於母奶哺乳時期,母親是否要禁食高過敏食物,有些研究顯示母親禁食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但其他文獻則不支持。
前專家建議過敏病的高危險嬰兒在出生6個月後才開始餵食副食品。近來有些研究卻反而發現延後餵食副食品會增加過敏的機會,因為在出生4~6個月間規則接觸食物蛋白質可建立「口腔容忍」之免疫效應。故目前已修正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餵食副食品須延後至出生4到6個月。歐美兒科指引目前仍建議出生4~6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而且一星期增加一種新食物為主。
高危險過敏嬰兒若已適應低過敏食物,可小心且逐漸添加高過敏食物(蛋、堅果、魚、硬殼海產),鮮奶則建議1歲後再添加。餵食時應確認嬰兒有無過敏表徵(異位性皮膚炎或食物過敏反應),在家中試吃,宜備好口服抗組織胺,注意反應。若食用後有過敏反應或發生異位性皮膚炎,須徵詢醫師。副食品添加有時應個別考量嬰兒之個別差異。
另有研究指出,合併採取避免過敏原的食物及環境控制等多重措施時(如減少塵蟎暴露,母奶哺餵時避免高過敏食物,1歲前禁食高過敏食物等),追蹤8年內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之發生比率;但此部分仍需更多研究來證實其效果。
(作者:林思偕醫師/林口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erickuo48/article?mid=1588&prev=5517&next=1050&l=f&fid=32
********************************************************************************
從日常飲食來預防過敏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70
何謂過敏
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國樑表示,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的情形;也就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會在外來物侵入時產生一個發炎的反應,對不會過敏的一般人而來說,這個反應不會對身體正常的組織產生傷害,但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身體的組織反而成為發炎反應的另一個目標,這就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狀態,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疾病。
過敏與先天的體質有關,父或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新生嬰兒約有高達三分之二的機會也會出現過敏體質,另外,若是嬰兒在6個月前過早接觸副食品也容易產生過敏體質。
與食物有密切關係的過敏性疾病
過敏所引起的疾病相當多種,包括: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接觸性過敏、蚊蟲叮咬過敏以及藥物過敏等等都是,其中與食物關係最密切的過敏性疾病則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蕁麻疹,而過敏性氣喘則有部份是由冰冷食物引發。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在臺灣以海鮮最為常見,根據前述的研究調查造成過敏的四大食物之中,就包含了螃蟹、蝦子兩種帶殼海鮮。在臺灣大多數在吃了海鮮之後會過敏的人,可能是因為所吃的海鮮已經不新鮮了,含有太多細菌分解所產生的組織胺,加上天生比較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酵素,以致吃了魚類,即使是現撈的新鮮魚,也會因為少量的組織胺而引起過敏,並非真的對海鮮過敏。
新生兒牛奶過敏也是很常見的食物過敏,牛奶中的奶蛋白的確蠻容易造成小寶寶過敏,江國樑醫師表示,新生兒牛奶過敏是新生兒喝了牛奶後發生軀幹或全身起紅疹子,輕微的症狀會在寶寶臉部出現小小的紅點或是一塊區域的紅點,若是情況嚴重則會蔓延整臉,讓寶寶的臉看起來紅通通的,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會讓寶寶覺得很癢想要一直抓。
除了皮膚紅疹之外,牛奶過敏也有可能造成腹瀉、嘔吐、腹脹等症狀,而且這些症狀不會一喝完牛奶就馬上發生,有的會在當天稍晚發生,有的甚至會延遲至1至2週才出現過敏症狀。
另外,花生過敏則是在歐美比較常見,有些人吃了花生會產生過敏症狀,有的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過敏性的休克,雖然花生過敏較少發生在國內的兒童,但是現在愈來愈多混血兒,還是有可能發生。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指乾燥、容易發癢會有鱗屑的皮膚,通常會發生在膝部與肘部。異位性皮膚炎較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包括:甲殼類(例如:蝦、蟹)、核果類(例如:核桃、杏仁、果乾)、巧克力與加工食品(例如:蜜餞、金針、糖果)等。加工食品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原因是,許多加工食品內添加了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會引發過敏。此外,也有部分的人吃了牛奶、蛋、花生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蕁麻疹
蕁麻疹是指四肢軀幹或是全身皮膚突然冒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誘發蕁麻疹的物質很多,有病毒、藥物以及食物,由食物引發的蕁麻疹發作的時間會很迅速,就是吃下某項食物馬上就皮膚發疹,因此需要避開會誘發此症狀的食物,誘發蕁麻疹的食物與上述的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食物大致相同。
過敏性氣喘
引起氣喘的過敏原相當多,食物方面比較少被提及,但也有一些研究顯示,吃到冰冷的食物、冰水或是冰也有可能會引發氣喘。
對抗食物過敏的小撇步
要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從寶寶在媽咪肚子中開始就可以盡量避開過敏食物,等寶寶出生後就可以盡量避免接觸會引發過敏的食物,食物是一個可以很好自我控制的過敏原,因此原本就有過敏家族史的媽咪,最好從懷孕時就避免接觸過敏原。
方法1:孕媽咪的飲食守則
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率,不論孕婦本身是否為過敏體質,都要盡量避免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懷孕媽咪更需要在懷孕4個月就開始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性疾病的食物),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甲殼類、核果類、巧克力與加工食品等;江國樑醫師表示,避開這些食物可減低寶寶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機會。
方法2:餵哺母乳媽咪的飲食守則
有研究顯示,寶寶喝母乳的時間愈長,可減低其過敏體質的機會,但是有一些媽咪是餵哺全母乳,寶寶還是出現皮膚過敏的症狀,這讓媽咪們很疑惑?
原因還是跟媽咪吃的食物有關,因為曾經有研究發現在母乳中檢測出有過敏的物質,這跟哺乳媽媽吃了很多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有關;媽咪吃的食物是會轉化成母乳讓寶寶吸收的,所以若在餵哺寶寶母乳期間媽咪吃了大量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還是會影響寶寶。
建議寶寶在一歲以前,餵哺母乳的媽咪儘可能避開一些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例如:帶殼的海鮮類,帶殼的乾果類如花生、瓜子、核果等,有毛絨絨表皮的水果如奇異果、蕃茄等,如果媽咪知道自己對蛋白或是牛奶過敏也要避開,這樣才不會引發寶寶的過敏。
方法3: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出生後的飲食
寶寶在嬰兒時期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母奶或是嬰兒配方奶,江國樑醫師表示,為了減低寶寶過敏的機會,建議媽咪餵哺母乳,而且最好餵哺6個月以上。有的媽咪則是無法餵哺母乳就改以嬰兒配方奶代替,嬰兒配方奶大多都是由牛奶調製而成,由於嬰兒的腸胃道黏膜之保護功能尚未發展完全,因此有些寶寶容易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症狀。
為了避免發生新生兒牛奶過敏的情形,尤其是針對過敏高危險群的寶寶,建議使用所含分子較小,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的水解蛋白嬰兒奶粉餵食,此外,現在還有另一種氨基酸奶粉,也是適用於過敏高危險群寶寶。另外有極少數嬰幼兒(約百分之零點五)即使媽咪避開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仍會對母奶有嚴重過敏,這些寶寶也是適用上述的兩種奶粉來緩解過敏症狀。
方法4:添加副食品注意事項
寶寶漸漸長大,大約在寶寶4個月大左右就開始進入添加副食品階段,不過如果家中有過敏家族史,也就是父母都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最好將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延後到6個月大,但不要晚於6個月,因為太晚添加副食品寶寶的營養會不足。衛生署建議,避免過敏寶寶產生,應該要避免過早添加含蛋或小麥的副食品、對麩質過敏的人應避免攝取小麥、裸麥、燕麥等穀類。
這個階段寶寶要接觸多元的食物來增加營養,但也因為會開始給寶寶很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每種食物的反應也不同,也許有的寶寶對海鮮過敏、有的對蛋過敏或是有的對黃豆過敏等等都不一定,在不清楚寶寶可能對哪些食物過敏的狀況下,添加副食品是有方法的,原則是一天給一個種類的食物來測試,而不要多種食物混合,這樣一次給一種食物,才能確認寶寶對這種食物是否會過敏。
在添加副食品時,慢慢會加入各式各樣的粥類,像是排骨粥或是海鮮粥。有些寶寶對於帶殼海鮮像是螃蟹、蝦子、蚌類會過敏,也有些則是對魚肉過敏,不過這些都是要寶寶吃過之後看反應才會知道;並不是每個寶寶都對帶殼海鮮過敏,所以要煮海鮮粥給寶寶吃,也最好一次只放一種海鮮,這樣較能確認寶寶到底有沒有對哪種海鮮過敏。
蛋白也是容易引發寶寶過敏的食物,所以在添加蛋類時,可以先給寶寶試試蛋黃,如果寶寶吃蛋黃沒有發生過敏現象就可以再試蛋白,蛋白的添加時程可以往後延一點。
方法5:一歲以下少碰巧克力
建議一歲以下的寶寶不要吃巧克力,因為製造巧克力的原料之一可可豆屬於帶殼的乾果類,是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而製作巧克力的另一個原料牛奶也是個易過敏源,所以寶寶還是年紀大一點再接觸。
方法6:注意含蛋食品
有些寶寶對蛋過敏,家長會避免讓寶寶吃到蛋,不過還是有很多食物中含有蛋只不過外觀看不出來,像是幼兒愛吃的冰淇淋、餅乾以及一些義大利麵等食品中會添加蛋的成份去製做,家長必需謹慎檢視這些食品。
方法7:少吃加工或生冷食物
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添加物都有誘發過敏的可能,另外,有不少加工食品含有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這兩項物質,也會引發過敏,所以要少吃加工食品。此外,江國樑醫師也建議不要吃標示不明的食品,因為標示不明的食品也有可能含有許多引發過敏的物質,沒有標示出來吃了更不安心。
而國內的確有些氣喘病患與冰冷的食物有關聯性,因此若有氣喘的體質,應盡量少吃例如西瓜、梨子、柳丁、大白菜、白蘿蔔等生冷的食物。而含有omega-6脂肪酸的油類也會增加過敏發生,所以盡量少用含有omega-6脂肪酸的玉米油、花生油、紅花米仔油等油品。
方法8:避免再次食用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
避免再次食用曾經引起過敏的食物是避免食物過敏最有效而且簡單的方法。同時,最好是在發生過敏的現象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真的是因為該種食物所導致的過敏現象,也可以到醫院請醫師針對某些可疑的食物做過敏原篩檢或食物激發試驗。但是要注意可能會有偏食和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發生,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所以要針對確定過敏的食物,才需遠離該種食物。
多吃可降低過敏的營養素
江國樑醫師表示,有不少研究顯示,多攝取含有維他命C、維他命E、β胡蘿蔔素與omega-3脂肪酸等食物可以降低過敏的發生。所以建議平常多攝取新鮮的蔬果類,像是含維他命C豐富的柑橘類水果以及檸檬等,含β胡蘿蔔素豐富的紅蘿蔔、紅椒與深色蔬菜等。而omega-3脂肪酸則在鮭魚、沙丁魚、鱈魚中含量豐富,也可在用油時選用含omega-3脂肪酸的芥花油、大豆油等。此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可攝取新鮮的魚肉、雞肉等。
江國樑醫師表示,益生菌與益菌生也對降低過敏有幫助。益生菌常見的有乳酸菌與比菲德氏菌,像是優酪乳、優格、養樂多中就含有乳酸菌,但這些飲品的乳酸菌屬於活菌,一歲以下的寶寶因為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容易過敏以及抵抗力較弱,所以建議一歲以上的寶寶再開始接觸較佳;而比菲德氏菌則在某些飲品中有添加;至於益菌生(幫助有益的細菌生長)較常見的為含果寡糖豐富的蔬果如:香蕉、胡蘿蔔、蘆筍、洋蔥等,在大豆中亦含有部分寡糖。
除了食物之外,環境、陽光、藥物、植物等也是造成過敏的原因,想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必須到醫院去做詳細檢測,了解自己的過敏原,進而有效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將過敏傷害減到最低。
江國樑
現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神經科總醫師暨早療中心評估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中心兒童內科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中心兒童內科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兒童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69FF88CF70E5F69D
**************************************************************
**************************************************************
孕婦服用乳酸菌可減少寶寶過敏症狀
自由時報記者洪臣宏╱高縣報導
高雄長庚研究環境和基因互動對過敏病影響,發現過敏性體質母親生出過敏性嬰兒的機率為一般人的 四倍,不過授乳的孕婦產前、產後服用乳酸菌,都可減少寶寶的過敏症狀,而食用母乳的三歲幼兒吸入性 過敏原敏感率則會降低。
高長兒童醫院過敏氣喘風濕科與婦產科合作,五年來對六百個家庭研究環境和基因互動對過敏病影響。 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楊崑德指出,一般認為過敏性體質兒童受父、母影響各半,但研究顯示,過敏性體質 母親生產過敏性嬰兒的機率為一般人四倍,過敏病是胎兒時期就開始的現象。
楊崑德表示,此研究發現過敏病可以在產前防治,若孕婦在產前四個月開始服用乳酸菌,可以將母親 過敏病狀由五十%降至廿三%﹔授乳者產後服用則可將寶寶濕疹比率從卅%降至十三%。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Lancet二○○一年報導,若孕婦在產前一個月服用乳酸菌,嬰兒濕疹可從四十六%降至 廿三%,這與高雄長庚的研究不謀而合。
高長也分析嬰兒食用不同配方牛奶,發現使用部分水解牛奶配方可顯著減少食物過敏,由五十%降為 廿六%,餵食母乳在十八月大時食物過敏並不會減少,但食用母乳的三歲幼兒其吸入性過敏原敏感率由 四十六%減為廿三%。
楊崑德強調,兒童過敏氣喘病在產前、產後都可以防治,且三分由基因決定,七分靠後天保養,最重要 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amy2531/6595722
********************************************************************************
寶寶健康吃不過敏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37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 翁慧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模特兒/可愛寶寶紀閔珊
在寶寶約4~6個月大,開始吃母奶或配方奶之外的副食品時,由於小寶寶的胃腸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許多家長會很擔心寶寶接觸新食物會不會有過敏或其他不適症狀,戰戰兢兢地選擇食物種類,不太敢讓寶寶吃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諸如蛋、蝦、魚等。但寶寶需要攝取均衡營養才能健康成長,專業營養師建議家長階段性地讓寶寶嘗試不同種類食物,並仔細觀察有沒有過敏或其他症狀,沒有必要對特定食物敬而遠之。
引起過敏的原因
導致過敏的因素大致上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遺傳、環境、食物及藥物。分別說明如下:
l 遺傳:父母親中有一人過敏,會有五成的機率生出過敏兒;雙方都有過敏則為八成。
l 環境:包括花粉、灰塵、動物毛髮和皮屑、黴菌、蟑螂、塵螨等都有可能引發過敏。
l 食物: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帶殼海鮮類、堅果類、牛奶、蛋、奇異果、草莓等。
l 藥物:有些藥物(例如:抗生素)會引發過敏反應。
另外,隨著氣候變化、空氣汙染、個人情緒、運動過於激烈或生病等,都有可能加重過敏的症狀。
食物過敏的症狀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翁慧玲指出,常見的易造成過敏食物包括帶殼海鮮、牛奶、蛋、奇異果及芒果等。有些人吃下這些食物約半小時後,就開始出現皮膚紅疹、發癢、接觸的部位紅腫、腹瀉或脹氣等症狀,最嚴重的情況為休克。對於已可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建議剛開始不要一次添加兩種以上的食物,應採漸進方式由少而多,如此也可方便觀察寶寶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
注意:寶寶若有腹瀉或其他特殊症狀不見得都是對食物過敏導致,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建議家長最好帶他到醫療院所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
過敏食物不用避而遠之 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寶寶吃到某種食物出現過敏反應,可等到年齡稍微大一點再讓他嘗試看看,沒有必要完全避開。翁慧玲營養師表示,寶寶約4~6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的這段時期是很重要的。雖然母乳中的營養價值很高,但隨著寶寶的成長,仍無法完全滿足寶寶的成長需求,必須倚靠其他食物來供給不同營養素,使骨骼和肌肉生長,並可提昇、加強寶寶的免疫力。若寶寶的身體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病菌,就更談不上要避免或減緩過敏症狀了。假如寶寶到了一歲,都還沒有給他吃任何副食品,僅餵他母奶或配方奶,生長遲緩的問題很可能會在寶寶身上出現喔!
聰明變通 用其他食物取代過敏食物
若已確認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可用其他同類型食物來取代。翁慧玲營養師以寶寶對牛奶過敏為例。假如發現寶寶對牛奶過敏,要先判斷是對牛奶中的何種成份過敏。假如是對奶蛋白過敏,可用水解蛋白奶粉作為替代;對乳糖不耐,則可用無乳糖奶粉取代。
不要過度限制飲食
假如家長為了怕孩子有過敏症狀出現,而從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嚴格限制能吃的食物種類,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獲得該有的營養,也就無法成長茁壯,擁有健康的身體。倘若想找出孩子的主要過敏原,建議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在吃到哪些食物或處於何種環境下,出現了過敏反應。平時多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長期下來自然就會發現寶寶的過敏原為何。若找出寶寶真正的過敏原並避開後,他的過敏症狀仍相當嚴重時,還是有必要求助於專業醫師。
翁慧玲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研究所碩士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517&prev=19520&next=19497&l=f&fid=28
********************************************************************************
高雄長庚研究環境和基因互動對過敏病影響,發現過敏性體質母親生出過敏性嬰兒的機率為一般人的 四倍,不過授乳的孕婦產前、產後服用乳酸菌,都可減少寶寶的過敏症狀,而食用母乳的三歲幼兒吸入性 過敏原敏感率則會降低。
高長兒童醫院過敏氣喘風濕科與婦產科合作,五年來對六百個家庭研究環境和基因互動對過敏病影響。 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楊崑德指出,一般認為過敏性體質兒童受父、母影響各半,但研究顯示,過敏性體質 母親生產過敏性嬰兒的機率為一般人四倍,過敏病是胎兒時期就開始的現象。
楊崑德表示,此研究發現過敏病可以在產前防治,若孕婦在產前四個月開始服用乳酸菌,可以將母親 過敏病狀由五十%降至廿三%﹔授乳者產後服用則可將寶寶濕疹比率從卅%降至十三%。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Lancet二○○一年報導,若孕婦在產前一個月服用乳酸菌,嬰兒濕疹可從四十六%降至 廿三%,這與高雄長庚的研究不謀而合。
高長也分析嬰兒食用不同配方牛奶,發現使用部分水解牛奶配方可顯著減少食物過敏,由五十%降為 廿六%,餵食母乳在十八月大時食物過敏並不會減少,但食用母乳的三歲幼兒其吸入性過敏原敏感率由 四十六%減為廿三%。
楊崑德強調,兒童過敏氣喘病在產前、產後都可以防治,且三分由基因決定,七分靠後天保養,最重要 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amy2531/6595722
********************************************************************************
寶寶健康吃不過敏
嬰兒與母親 3月號 NO.437
採訪撰文/張晴宜
諮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 翁慧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模特兒/可愛寶寶紀閔珊
在寶寶約4~6個月大,開始吃母奶或配方奶之外的副食品時,由於小寶寶的胃腸發育尚未完全成熟,許多家長會很擔心寶寶接觸新食物會不會有過敏或其他不適症狀,戰戰兢兢地選擇食物種類,不太敢讓寶寶吃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諸如蛋、蝦、魚等。但寶寶需要攝取均衡營養才能健康成長,專業營養師建議家長階段性地讓寶寶嘗試不同種類食物,並仔細觀察有沒有過敏或其他症狀,沒有必要對特定食物敬而遠之。
引起過敏的原因
導致過敏的因素大致上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遺傳、環境、食物及藥物。分別說明如下:
l 遺傳:父母親中有一人過敏,會有五成的機率生出過敏兒;雙方都有過敏則為八成。
l 環境:包括花粉、灰塵、動物毛髮和皮屑、黴菌、蟑螂、塵螨等都有可能引發過敏。
l 食物: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帶殼海鮮類、堅果類、牛奶、蛋、奇異果、草莓等。
l 藥物:有些藥物(例如:抗生素)會引發過敏反應。
另外,隨著氣候變化、空氣汙染、個人情緒、運動過於激烈或生病等,都有可能加重過敏的症狀。
食物過敏的症狀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翁慧玲指出,常見的易造成過敏食物包括帶殼海鮮、牛奶、蛋、奇異果及芒果等。有些人吃下這些食物約半小時後,就開始出現皮膚紅疹、發癢、接觸的部位紅腫、腹瀉或脹氣等症狀,最嚴重的情況為休克。對於已可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建議剛開始不要一次添加兩種以上的食物,應採漸進方式由少而多,如此也可方便觀察寶寶對哪些食物有過敏反應。
注意:寶寶若有腹瀉或其他特殊症狀不見得都是對食物過敏導致,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建議家長最好帶他到醫療院所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
過敏食物不用避而遠之 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寶寶吃到某種食物出現過敏反應,可等到年齡稍微大一點再讓他嘗試看看,沒有必要完全避開。翁慧玲營養師表示,寶寶約4~6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的這段時期是很重要的。雖然母乳中的營養價值很高,但隨著寶寶的成長,仍無法完全滿足寶寶的成長需求,必須倚靠其他食物來供給不同營養素,使骨骼和肌肉生長,並可提昇、加強寶寶的免疫力。若寶寶的身體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以抵抗外來病菌,就更談不上要避免或減緩過敏症狀了。假如寶寶到了一歲,都還沒有給他吃任何副食品,僅餵他母奶或配方奶,生長遲緩的問題很可能會在寶寶身上出現喔!
聰明變通 用其他食物取代過敏食物
若已確認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可用其他同類型食物來取代。翁慧玲營養師以寶寶對牛奶過敏為例。假如發現寶寶對牛奶過敏,要先判斷是對牛奶中的何種成份過敏。假如是對奶蛋白過敏,可用水解蛋白奶粉作為替代;對乳糖不耐,則可用無乳糖奶粉取代。
不要過度限制飲食
假如家長為了怕孩子有過敏症狀出現,而從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嚴格限制能吃的食物種類,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獲得該有的營養,也就無法成長茁壯,擁有健康的身體。倘若想找出孩子的主要過敏原,建議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在吃到哪些食物或處於何種環境下,出現了過敏反應。平時多注意寶寶的身體狀況,長期下來自然就會發現寶寶的過敏原為何。若找出寶寶真正的過敏原並避開後,他的過敏症狀仍相當嚴重時,還是有必要求助於專業醫師。
翁慧玲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研究所碩士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517&prev=19520&next=19497&l=f&fid=28
********************************************************************************
嬰兒與母親 5月號 NO.439
採訪撰文/章菱
諮詢/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江伯倫
過敏已成為現代人的常見的疾病之一,這與文明及工業化的進步,還有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有關。本文將探討過敏病患增加的原因,以及如何著手改善過敏體質,不要將過敏傳給下一代,讓全家人都能揮別過敏的困擾。
|
小兒過敏防治
過敏現在是愈來愈普遍的症狀之一,且發生率年年升高,尤其在愈文明的地方,過敏的機率就愈高。現為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也是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的江伯倫指出,過敏是一種身體慢性、持續性的發炎,發炎發生在身體的某個局部組織,就會造成那個地方的過敏反應。例如發炎出現在鼻腔,就會造成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若在皮膚,則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
目前過敏疾病中所佔的比例最高的三者為:過敏性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剛出生的寶寶容易產生異位性皮膚炎;到了1歲半之後,因為飲食及接觸的環境有所改變,漸漸會出現鼻過敏及氣喘等疾病。全台灣,約每10位小學生就有1人是氣喘兒。而在台北市,氣喘的國中小學生的比例則高達20.5%,約五分之一;而鼻子過敏的比例更是佔了47%,將近五成。
到了高中以上的年紀,氣喘比例就降低至8.9%。這表示有些過敏兒如果控制良好,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有好轉的現象。「這些都與體內的荷爾蒙、內分泌及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的變化及成熟有關,而身體改變了對過敏原的免疫反應,」江伯倫所長解釋。
過敏比例上升的影響因素
人體內有負責對大多數病毒和細菌反應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也有負責對過敏原、寄生蟲反應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這兩類細胞產生的化學物質會互相拮抗,猶如蹺蹺板的兩端,一邊高另一邊就低。過敏是一種體內免疫反應的失調,若第一型與第二型之間維持平衡,身體就不會產生過敏反應;而兩者之間失去平衡,就會引起過敏。
江教授表示,第二型T輔助細胞特別活躍,才會造成過敏。過敏患者由第二型主導的過敏免疫反應會較為突顯,由第一型主導的正常免疫反應則受到抑制,造成患者除了有免疫症狀,平時也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且症狀會較嚴重。
現代人愈來愈容易傾向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為活躍的體質,致使過敏疾病患者的人數年年升高,其原因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接觸感染源機會減少
有一種「清潔理論」認為,在幼年時期接觸過感染源,會使得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會致病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的抵抗力也能隨之變高。然而愈來愈好的衛生條件,卻剝奪了身體自幼對免疫系統的訓練。因為人體從小接觸病毒的機會減少,使得各式各樣的感染機率就會降低,讓體內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也相對較少,抵抗力亦變差。
江所長認為,家長若要增強小朋友的免疫力,不應該過度保護他們,例如有些家長發現幼兒園裡有人感冒,就不讓家裡的小朋友去上學,其實這樣正好剝奪了幼兒訓練自體免疫力的機會。若幼年時期接觸了細菌和病毒,會導致與感染相關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變得更活耀,同時抑制了與過敏有關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動。如果沒有經過這種交互作用,第二型後來會反應過度,而引起長期的過敏連鎖反應。
2.抗生素使用太過頻繁
現代的醫療普遍以抗生素作為治療病毒所引起之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抗生素使用得太過頻繁,也同時讓身體減少對病原體的接觸機會,無法從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活躍的免疫反應,轉到較為正常的第一型。吃多了抗生素之後,也會將身體裏的病菌和好菌(也就是益生菌),全部殺光。這樣的結果,會使體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造成身體機能大亂、抵抗力降低,亦容易產生發炎過敏的症狀。
3.飲食偏愛高油脂及油炸
現代人飲食漸漸西化,愈來愈多的高熱量、高油脂及油炸食物充斥在生活中,「吃多了這類的食物,會讓體內的發炎物質變多,發炎體質會讓體內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更為活躍」江所長說。另外,現在飲食朝向精緻化或多以塑膠製品裝置熟食,也使得黑心商品及不明添加物有機可乘,常讓人會不知不覺中吃進許多對人體有害的塑化劑,這些添加物也會讓身體較容易偏向第二型較活躍的體質,而易生過敏反應。
4.空污嚴重增環境過敏原
愈文明的地方,空氣污染也會相對較嚴重,使得人體接觸空氣中過敏原的頻率也隨之增高,造成身體出現過敏症狀。且現代人無論工作或居家的環境,長期處於較為密閉的空間內,也容易使身體受到環境相關物的刺激,例如大樓的中央空調、灰塵、油漆揮發刺激物等、塵螨等,而產生過敏的現象。
遺傳也影響過敏體質
過敏不僅與環境及食物有關,也跟遺傳有明顯的關係。江所長表示,若父母之中有一人是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小朋友就可能有1/4的機會是過敏體質;如果父母皆是過敏體質,則寶寶有1/2或1/3的機會成為過敏體質。
在懷孕時,胚胎的荷爾蒙就決定寶寶未來的體質會朝那個方向走。由於胚胎有1/2的基因是從父親那裡來的,所以寶寶胚胎中有一半的蛋白質是媽媽身體所不認識的,會形成母體的免疫反應。懷孕的女性體內的荷爾蒙會讓體質傾向於第二型T輔助細胞較活躍,亦會製造較多過敏抗體,抑制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免疫反應。江教授說:「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目的是為了保護胎兒。」
所以原本就有過敏症狀的人在懷孕之後,因受到女性荷爾蒙上升的影響,使得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較為過度,而容易使原本的過敏症狀更嚴重,也會影響胎兒在出生後變成過敏體質。
雖然父母各佔1/2的影響,但是實際上母親對寶寶體質的影響性較父親大,所以江所長建議,懷孕的婦女應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且減少過敏疾病發作的機率,否則「身體的過敏發炎物質會透過胎盤,影響寶寶的體質轉變成為過敏體質。」且氣喘嚴重的媽媽,到了懷孕末期若沒有加以控制,也會造成缺氧,影響胎兒的健康。
改善過敏體質需多管齊下
若大人或寶寶有過敏症狀,想要改善過敏體質,避免讓過敏影響生活,必須有長期而全面性的作戰準備,過敏除了以適當的藥物控制,還必須得減少接觸過敏原,並配合環境整潔、良好的飲食營養,加上固定的運動習慣等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有效改善的效果。
1.減少接觸過敏原
想要知道自己的過敏原為何,可以先抽血做IgE過敏抗體檢查,這是屬於健保給付,檢測身體對30幾種生活中最常見的過敏原會不會產生反應。若要知道更細項,就必須再自費檢查。例如檢測出身體對海鮮過敏,但想知道對哪一種海鮮過敏,或對花生過敏,想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身體對其他的堅果類過敏,也可進一步再做細項檢查,但是這部份是屬於健保不給付的項目。
不過,也有一些過敏病患是檢測不出過敏原的,稱為內因性過敏,江所長說明,這種過敏並非對外在的塵蟎或貓狗毛髮過敏,大多是因為受到溫濕度的改變所影響,約佔過敏比例的10~15%,只要天氣一變化、進出冷氣房或是濕度增加時,過敏症狀就容易出現。
2.良好的飲食營養
根據研究指出,飲食不均衡,常吃油炸、加工食物及含糖飲料的學童,吃太少的蔬菜、水果,比較容易發生過敏症狀。江所長表示,多吃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以及新鮮蔬果等膳食纖維食物,能改善過敏的症狀。「因為這些食物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營養素,是抗氧化劑、抗發炎物質,能幫助改善過敏體質。」
若要買相關的營養補充品也可以,但最好選擇有小綠人標誌的產品,即經衛生署認證過的健康食品,較有保障。現在食物的添加劑多,盡量以原食物做烹調,不吃人工食品,餐具使用瓷器或玻璃器皿較好,而避免以塑膠製品裝置熟食,降低接觸塑化劑的機會。
3.乾淨整潔的環境
過敏疾病主要是因為與過敏原的接觸所引起,如果能在環境中減少與過敏原的接觸,便能夠降低過敏疾病發作的機會及嚴重度。家中最好時常清潔,保持乾淨、空氣通暢,並且經常利用吸塵器來清潔灰塵及塵螨特別容易生長的地方,包括床墊、地毯、窗簾等。不使用厚重的布製用品、裝潢或是飼養寵物。室內的溫度最好維持在26~27℃,濕度在60~65%,以減少黴菌的滋生。
4.固定的運動習慣
現在3C產品流行,成為主要的休閒娛樂,使得一般人喜歡坐在電腦前,運動量漸少。小學生除了上課,下課也要補習,運動量更是不足。江教授指出,運動可促進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免疫反應,所以應該盡量維持一週三次、每次30分鐘至1小時的運動習慣。游泳是最能達到改善過敏的效果,因為游泳可以使肺活量上升,能使身體適應不同的溫濕度。
5.適當的藥物控制
有過敏症狀的人就診,醫生多會開立抗組織胺或含有類固醇的藥物,作為治療或保養預防的用藥,但許多人一聽到類固醇,就產生心理的排拒。江教授強調,類固醇是目前讓發炎細胞凋亡死去的最有效藥物,不要害怕使用含有類固醇的藥物。只要不長期使用或是濫用,基本上副作用不大,且經過醫師診斷開立,按照醫囑使用,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孕媽咪本身若是有過敏疾病,可以請醫師開立較為安全的藥物控制,如局部使用之口鼻噴劑或吸劑等,並且盡量讓體質調整到有利於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使得身體的第一型與第二型T輔助細胞維持平衡,就能避免過敏症狀的一再發生。最重要的是,讓腹中的寶寶不要遺傳過敏體質,出生後也能不受過敏的困擾,而享有健康愉快的生活品質。
江伯倫
學歷:台大醫學系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免疫學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後研究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經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現任: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兒童過敏及氣喘文教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353&prev=20354&next=20348&l=f&fid=6
********************************************************************************
********************************************************************************
濕度高 易誘發小兒過敏 夜裡難入睡 「大小熊貓」增加 兒科醫師:飲食是預防過敏關鍵
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是幼兒常見的三大過敏問題,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尤其在濕度較高的梅雨季節,特別容易誘發鼻過敏。過敏性鼻炎會導致鼻子週遭血液循環不良、淋巴代謝不佳,外觀看起來像是熊貓眼。有過敏症狀的孩子在夜裏難入睡,父母也會一起受累,隔天只好頂著「熊貓眼」上班,「大小熊貓」現象,讓全家苦不堪言。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朱世明醫師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使用除溼機,或做好環境清潔,就可預防寶寶過敏。其實外在環境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略飲食才是過敏預防關鍵!建議父母把握3歲前關鍵期,透過飲食由內而外幫寶寶調整體質,避免日後一輩子受過敏所苦。否則隨著寶寶長大接觸更多環境,發生過敏的機會相對增加,一旦過敏被誘發,就可能啟動過敏進行曲,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日後就很難根治了。務必要及早慎選飲食,打好底子!
◎預防過敏 飲食最重要!
透過飲食調整可預防過敏,建議家長以母乳為優先,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及營養素,可增加寶寶抵抗力,降低過敏發生的機會。一歲後,寶寶雖已開始攝取副食品,但奶類的營養對於成長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鑒於幼兒的腸道尚未發育完全,建議考慮以水解技術製成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它將容易引起刺激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訓練寶寶腸道的耐受性,幫助調整好體質,由內而外持續幫寶寶的健康打底。
透過飲食調整可預防過敏,建議家長以母乳為優先,母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及營養素,可增加寶寶抵抗力,降低過敏發生的機會。一歲後,寶寶雖已開始攝取副食品,但奶類的營養對於成長仍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鑒於幼兒的腸道尚未發育完全,建議考慮以水解技術製成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它將容易引起刺激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訓練寶寶腸道的耐受性,幫助調整好體質,由內而外持續幫寶寶的健康打底。
◎兒科醫師親身經驗:一歲後銜接母乳採「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打底
我與太太都有過敏體質,加上住在較為濕冷的林口,家中兩個孩子出生後,更是悉心照料。從一出生開始,都讓他們喝母奶,一歲後再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現在孩子都高中了,成長過程很少出現過敏症狀。透過飲食為孩子的健康打底,對於工作家庭兩頭忙的家長的來說,可以免去很多照顧孩子的煩惱。
我與太太都有過敏體質,加上住在較為濕冷的林口,家中兩個孩子出生後,更是悉心照料。從一出生開始,都讓他們喝母奶,一歲後再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現在孩子都高中了,成長過程很少出現過敏症狀。透過飲食為孩子的健康打底,對於工作家庭兩頭忙的家長的來說,可以免去很多照顧孩子的煩惱。
**寶寶若有潛在過敏風險,有過敏家族史,建議尋求兒科醫師飲食建議**
【BabyHome 企劃撰述】
(資料來源:BabyHome 企劃撰述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