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3成5的中小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家扶今天呼籲家長「優質陪伴」,落實「四一計劃」,至少每天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
家扶基金會上午公布針對大台北地區5所國小、國中、高中生所做的「優質陪伴」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698份,分析發現,9成7的孩子期待父母陪伴,有3成5的孩子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尤其是國中以上的孩子,超過5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調查發現,孩子們認為父母沒有陪伴的原因,近8成是父母工作很忙、沒時間,有1成6的孩子認為父母都忙自己的事,甚至有2.8%認為父母不喜歡他。
在父母對於兒少心理支持及共同參與上,何素秋說,有2成的兒少,半個月內沒有受到父母的鼓勵讚美,且國高中生得到鼓勵讚美的頻率比國小學童低,有2到3成的國中、高中生對於父母的讚美完全沒有印象。
何素秋說,很多學生認為,在課業表現好時,會得到父母的讚美,顯示現代父母較為重視孩童課業成就,缺乏對其他層面的關注。另外,學生們希望和父母一起參與的事,依序為休閒活動、聊天與吃飯。
此外,何素秋說,今年家扶貧窮兒少資料庫公布的數據顯示,有3成2兒童表示,當受到挫折時,家人無法給予安慰,高達7成4的弱勢家庭照顧者很少或從不參加孩子的親師座談。
為了呼籲家長、照顧者正視孩童的心理成長,家扶基金會在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在記者會現場帶領小朋友們為自己發聲,喊出「陪我聊天」、「陪我吃飯」、「給我讚美」的口號,也希望父母們關閉手機、電腦,多與孩子溝通,不要讓孩子寂寞長大。
高達九成七的孩子期待父母的陪伴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家扶基金會公布一份針對大台北地區中小學生的「優質陪伴」調查,高達9成7的孩子期待父母陪伴,3成5的孩子認為父母親不了解自己。調查發現,都會父母吝於讚美小孩,2成兒少近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鼓勵讚美,甚至有一成孩子從沒得到父母的正面鼓勵。
調查指出,不少孩子認為父母不夠了解自己,甚至有孩子回應朋友比父母還要了解自己。國中階段叛逆期更需父母關心,但超過5成國中以上的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當詢問學生最近一次得到父母鼓勵讚美的時間,二至三成表示完全沒有印象,國高中生得到鼓勵讚美的頻率比國小學童低。
相較於一般家庭,家扶所扶助的經濟弱勢家庭;大多來自單親、隔代教養、外藉配偶或家庭遭逢變故等因素,父母的經濟壓力比一般家庭來得沉重許多,因此更無暇陪伴孩子,長期下來,造成孩子心靈空虛、缺乏安全感,甚至產生課業退步、行為偏差等現象。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何素秋憂心指出,現代家長忙於生計,間接剝奪陪伴子女時間,親子關係不如以往親密。甚至有青少年表示:「小時候希望父母陪伴,現在不陪也無所謂了」;還有國中生說:「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兒童階段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造成親子關係疏離,其實孩子需要的是用心陪伴,然而部分家長認為孩子愈大愈可以放手,但依社工員從事少年輔導實務經驗,很多家長在被通知孩子有偏差行為時,都不相信也無法接受,甚至拚命替子女辯解。在聽到孩子的發聲後,我們是不是可以改變態度,用對的方式來愛孩子;時時傾聽、陪伴、給予鼓勵和讚美,讓親子之愛不留遺憾!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感嘆的說:「現代父母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相關學術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親的陪伴與關懷,將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如:自我價值感低落、向外尋求歸屬感、對新環境容易產生焦慮、人際關係危機,進一步會造成行為偏差等結果。她表示,當孩子失去家庭的依附及歸屬感時,在孤立中易造成向外發展的情形,此時易受外界不良影響,造成孩子偏差行為,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陳教授更進一步的強調,父母的陪伴和參與的重要性,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
知名親子作家陳安儀表示,現代的孩子應該要有:跟父母每天相處的權利(現在太多24小時托嬰者)、喝母奶的權利(這應該是新生嬰兒唯一的食品)、每天至少自由的玩一小時的權利(可憐的現代孩子,常常連自由玩耍的時間都沒有,被各種才藝課佔滿了。)、不受虐待、排除恐懼的權利、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她以個人親身經驗強調,利用吃飯時間和孩子聊天、睡前親子共讀,創造家裡的金色時光。她鼓勵現代父母,她說:「其實啊!當父母也是挺虛榮的,當孩子大小事都喜歡跟你聊的時候,那種滿足感可真是難以形容呢!」
家扶基金會強調,兒童有權擁有父母雙方的照顧與關懷,特別在心理的支持與滿足,透過父母親的「陪伴」,給孩子最基本的心理成長權。孩子其實要的並不多,就是需要父母花時間陪伴與了解,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孤單寂寞!
家扶基金會呼籲「優質陪伴」-“愛”住我家 四部曲;落實四一計劃:家長至少每天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讓愛住我家!
(一)H (Hear:用心傾聽):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二)O (Open:開放態度):用開放的態度、同理孩子。
(三)M (Mental:重視心理需求):用心主動參與孩子的生活,給予支持。
(四)E (Encourage:給予鼓勵和讚美):用鼓勵和讚美的正向態度回應孩子。
在「世界兒童人權日」的前夕,孩子走上街頭大聲說出「我不要寂寞長大!」,希望喚起父母或照顧者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應有的成長權益;傾聽兒童的聲音、同理看待兒童的世界、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讓孩子在「優質陪伴」中長大,成為身心健全的主人翁!
*********************************************************************
「四要二不」 在家也能華德福「對台灣父母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華德福教育。 然而你不必成為華德福教師,也不必弄一個華德福教室,從「四要二不」開始,依然可以讓孩子過健康而真實的生活,在家華德福。」
華德福獨特的教育系統與世界觀,步調緩慢、重視精神、訴求生命直覺與簡單生活,對於活在步調匆忙、重視物質、講求理性的現代社會,卻又追求精神價值的父母,恍若不可求的烏托邦。
華德福教育可能讓你著迷,接著卻讓你苦惱:華德福學校這麼的少,而且離我這麼的遠!
華德福教育非常強調家庭生活與家庭文化,家庭給孩子的影響大過世界上任何地方。在家庭生活方面,家庭是孩子的堡壘,孩子在年幼時有充足的守護和照顧,內心會長出足夠的能量,長大足以面對複雜的世界。家庭文化部分,要讓孩子在你刻意營造的,溫暖、規律、充滿愛的文化中長大。因為相信不刻意創造家庭文化,孩子就會被社會價值影響,而這些價值,來自主流文化、媒體或商業行為。
你不必成為華德福教師,也不必把家裡弄成華德福教室,卻可以從點點滴滴的生活改變,當護衛孩子童年、引領孩子成長的父母。建立成一個規律、溫暖、安全且充滿愛的華德福家庭。
從「四要二不」開始,每個家庭都可以落實華德福精神。因為,華德福不僅是教育方法,還是一種健康而真實的生活方式。
1. 要過簡樸的生活
多數的華德福家庭用簡樸的方式,給孩子富足的生活。他們不開電視、屋內樸素大量留白、窗簾是手染且顏色柔和的紗布、鋪著木質地板、孩子的玩具來自自然、穿著簡單透氣易活動的棉質服裝、吃著當令有機清淡的飲食。最棒的出遊是,去家附近的公園撿種子、爬樹;去小溪踏水、玩石頭。每一天,大人唱著歌,享受生活。將華德福精神發揮極致的家庭,可能自己種有機蔬果,自己蓋通風採光良好、「會呼吸」的屋子。
無論是用什麼方式活得「華德福」,都非常簡樸便宜。
孩子真正需要的,恰巧也都不是買得到的,包括規律生活、真實充滿愛的擁抱、安全溫暖的居家空間、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2. 要有節奏的規律生活
自然宇宙充滿了韻律節奏,日出日落、每週七天、月亮的圓缺、季節的改變。努力為孩子創造有韻律節奏的生活,會幫助他們與自然的韻律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
有節奏的吃喝、遊戲、休息的規律生活也帶來安全感。
有三個女兒的華德福媽媽蔡芝如分享,她在老大一歲前是個背著女兒爬山、溯溪的行動派母乳媽媽。接觸華德福教育後,開始努力為孩子建立規律生活,包括將活動降到最少、煮健康清淡的三餐、每天早上和下午都會去公園散步、晚上九點前就寢等。生活規律後,女兒安定、大人也放鬆了,孩子斷奶很順利,原來不愛吃飯的女兒也開始享受食物。
「每天都是可以預期的」對愈年幼的小孩愈重要。典型的華德福家庭實踐早睡早起,晚上九點之前上床。每一週、每一季都有固定節奏。
3. 要有最真實的感官體驗
○~七歲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感官體,透過感官學習、認識世界。因此,讓孩子接觸的東西必須經過挑選。最好的學習場所是大自然,提供了多元且統整的感官經驗。聽真實的聲音,像是媽媽的唱歌聲、雨聲、掃地聲、鳥鳴聲。電視、廣播等機器的聲音都是噪音。
看柔和多彩的顏色。選擇牆壁、衣服、床的顏色時,都是溫暖柔和的。不穿有卡通圖案的衣服,因為自然材質的棉質衣通常很樸素,也因為「卡通人物」都是創造出來、不真實的。
觸摸自然材質的東西。包括自然材質的衣服棉被、木頭玩具。每天都要擁抱孩子,擁抱是全身性的感官刺激,是非常好的大腦糧食。保暖也很重要,尤其是頭和腳的溫暖。
聞自然的味道。減少人工香味清潔劑,讓孩子有機會聞花香、下雨之前的泥土味等。
吃最自然的食物。天然健康食物同時提供了味覺與嗅覺的美好經驗。不吃加工食品。
4. 要成為值得孩子模仿的大人
○~七歲之前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大人「如何做事」會比「做完多少事」重要。你對孩子的解釋、教訓,影響非常有限,反而是你為人處世時的表情與姿態,會深烙孩子心中,並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用心過每一天、從容愉悅的工作,做一個值得模仿的成人,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你的生活中承擔工作、家庭等諸多責任,忙碌中也不要忘記,把孩子放在你的心裡,帶著他。
5. 不看電視
讓孩子遠離電視、電腦等非真實畫面,尤其是九歲以下孩子,只有充分的真實體驗才能豐富內心世界。
6. 不說教
幼兒不適合「記憶」和「思考」活動,對於具有模仿需求的兒童來說,以身作則的具體行動比言語說理好。面對小小孩的疑惑,「想像性」的故事,會比「科學性」的正確答案,或是「理性」的道理佳。
華德福教育認為,孩子不是白紙,沒有一套教育模式適用所有人;小孩是種子,有與生俱來的天性,只有敏覺的照顧者,知道什麼步調與方式適合孩子。所以華德福教育只提供價值與世界觀,但在實施細節,卻強調成人的自省與學習,只有常常靜下心來感受自己與孩子心理能量流動的父母,可以真正回應孩子的成長需求。
父母可以從家事、自然與藝術三方面著手,帶孩子過華德福生活。但是,你不可能將家裡布置成華德福模樣、選擇華德福教育方式,自己完全不改,卻期待孩子受到華德福教育的感染。只有樂做家事、真心擁抱自然、享受藝術的父母,孩子才有可能在家事、自然與藝術的滋養中,開展生命。
◆ 家事│帶孩子過真實的生活
家事是融合工作與遊戲於一體的神奇活動。家事裡有最多的生活實踐和學習,而且日覆一日展現父母對生活的態度,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工作。在許多華德福幼兒園中,老師總是愉悅哼著歌「處理家事」,孩子就跟著歡喜的洗抹布、擦桌子、拖地。
你可以訂下孩子一週的家事,週一擦玩具、週二掃地、週三擦亮餐桌、週四掃房間、週五洗抹布,那麼他在週三醒來就知道今天是「擦亮餐桌日」,用家事營造出生活的韻律與節奏。
台中市娃得福幼兒園教師安怡維觀察,現在孩子被照顧得太好,常常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家事,是一種有溫度、有帶領的陪伴,也讓孩子在適合的時間長出能力。你會發現,專注投入工作的孩子非常迷人,完成工作的孩子情緒非常愉悅。
父母可以這樣做
適合的工具:準備適合孩子的打掃工具,小掃把、小抹布,尺寸適合的工具,會讓工作變得容易。
循序漸進調整工作:每一件家事都包含了許多工作技巧,將一件家事,拆解成許多小步驟,循序漸進、由簡至難,一一教給孩子。例如讓孩子參與洗衣服,兩歲的孩子可以幫忙收衣服、分類衣服,大一點教他摺褲子,再大一點,請他晾衣服、將衣服放進工作櫃中。
重點是過程:帶著孩子做家事到底要教到多細節?如果孩子想學就教,如果不想學也無妨,你就快樂的工作,這個天生的模仿家會專心的看你如何工作,可能在某一天,就自己做了起來。重要的是「過程」,孩子碗洗得乾淨,可以大大讚美;洗不乾淨,就幫忙洗乾淨,不要責備,重點是參與感和責任感。只要他保有樂趣,願意一直做,家事做久沒有做不來的。
不要忘記趣味:蔡芝如說,帶著孩子做家事,進度會非常慢,總是挑戰她對時間的感受,常會心急了起來,「那時候我會突然停下來,問自己:我在急什麼?有必要這麼急嗎?」
別忘了審視自己,孩子看見我做家事的狀態為何?是專注工作時的身體節奏,還是匆忙工作著?他看見的是我工作時的喜悅,還是抱怨?當我們在紊亂的每日生活中,仍能夠帶著孩子專注完成家事,他也從家事「愉快的工作」中,培養秩序感、邏輯與意志。
◆ 自然│依著自然的節奏生活
華德福教育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互動。依循大自然亙古不變的節奏,創造出每天、每週、每月、每季和自然一起律動的生活規律,如此一來,孩子與世界的關係,就能夠獲取平安與自信。《給彩虹橋上孩子的見面禮》一書強調,缺乏韻律節奏的家庭生活,讓孩子太早從童年夢幻中甦醒,不但縮短了童年時光,也可能為維持生活的平衡,過度支用生命能量。
四季輪替本身也提供了特殊的學習,隨著季節輪替,在家規律重複相同的活動,孩子因而了解各個時節的特點。
父母可以這樣做
每天規律的作息:我們可以透過日常工作讓孩子感受到穩定規律。新竹小陽光華德福幼兒園曾為文向父母說明規律作息的重要,文中舉例,每天吃完早餐後,媽媽以相同的順序洗碗、洗衣、打掃等;晚上睡覺前,以相同的順序梳洗、上廁所、上床、哼唱同一首安眠曲、說同樣的故事等。即使只是家事以相同的順序完成,或是每晚同一套上床儀式,對孩子們來說都會有安定感。穩定作息也可以為孩子預備充裕的時間,當孩子不慌不忙的在穩定的規律中作息,能量就可以往建構身體的方向穩健發展。
布置季節桌:蔡芝如說,他們家有季節桌後,開始敏察到四季的變化。樸素的季節性桌巾,搭配當季顏色的蠟燭與花朵、簡單瓷器、當季食物等,只要與「當季」有關的元素,都可以是季節桌的素材。在公園散步時,可以找到很多天然的裝飾物,秋天落葉和果實、冬天枯樹枝、春天花束。
如果孩子年紀太小,安怡維的經驗是,將季節桌擺高一點,從小就讓孩子知道不要把桌上東西弄亂,每次布置完帶著孩子看,等到兩、三歲他開始知道搬小椅子就可以搆到季節桌時,也能遵守不弄亂桌上擺飾的約定。
每天到同一個公園散步:每天都帶孩子去散步,許多華德福家長建議,即使下雨,還是可以穿雨衣、雨鞋出門。蔡芝如甚至發現,當他一整年每天帶孩子到同一個公園,孩子會在同一個地方,感受到四季不同的顏色、溫度、生命起落、晴雨不同風貌。
慶典活動:春天吃潤餅、夏天包粽子、秋天過中秋、冬天有新年和元宵節,讓每個季節都有重要的事,每一季都營造出快樂和感恩的氣氛。固定的節慶,也會創造成長的穩定感,對幼兒來說,準備、期望的過程,和慶祝一樣重要。在家慶典時,除了傳統的活動外,我們可以唸一首詩、唱一首歌、或是讓孩子準備特殊的慶典菜餚做為開始。台中市娃得福幼兒園負責人開詩婷建議,每個宗教都有季節慶典,如果你們有宗教信仰,不妨帶著孩子過宗教慶典。
來自自然的玩具: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要給孩子太多玩具,尤其是只有一種玩法的人造玩具。好的玩具來自自然,像石頭、貝殼、種子、棉布、木頭等,孩子可以「無所不玩」。當孩子只有樹皮當船、松果當刺蝟,和由木頭、棉線、手工縫製成的玩偶,想像力一定會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到自然中玩耍:大自然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它教孩子感恩也影響孩子的感官與想像力。如果無法每天,至少要在週末時帶孩子去爬樹、玩水、撿種子、玩沙,讓充滿生命力的生物圍繞在身邊。
你也可以幫助孩子和大自然做連結。華德福媽媽王光玉帶女兒去公園時,回家前都有個「爬樹」的儀式,藉由這個轉換時空的儀式,讓女兒從小不因將要回家而哭鬧。每回爬上榕樹爺爺,撫摸樹、抱抱樹,與樹對話,女兒會發現有什麼動物也一起來爬樹?長期與樹上的蜥蜴、樹鵲、螞蟻、毛毛蟲、松鼠、蜈蚣……相處。女兒哭時,王光玉會帶她去榕樹爺爺旁邊,用小手從胸口取出不開心,放進榕樹爺爺的樹洞裡,王光玉的女兒相信,榕樹爺爺可以把她的不開心吃掉。改天開心時,她也帶女兒把自己的開心放在樹洞裡,分享給榕樹爺爺。
◆ 藝術│充滿色彩和歌聲的家
華德福教育中,藝術是滋養孩子心靈,培養意志與情感的重要方式,當孩子克服困難與阻礙完成自己的作品,會產成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愈早讓孩子從事藝術創作,他們特別的、富有想像力的心靈經驗,會被培養並發揮出來。孩子透過藝術,發展了腦、陶冶了心,也因為深刻探索而發現自己。
開詩婷建議父母,選擇一、兩項衷心喜愛、願意終生探索的藝術,無論是畫畫、音樂、手工都好。你對藝術的「內在熱情」,會比藝術帶來的功能性目的更影響孩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說故事:華德福教育鼓勵父母為孩子「說」故事,不倚賴圖書、插圖,以活生生的語言敘述故事,也重視孩子「聽」故事,因為孩子會自由吸入與呼出故事圖像,不會剝奪孩子的心靈想像奧祕。
在《地球上的天堂》一書中,歸納出適合各年齡孩子的故事:嬰幼兒及學步兒適合哼唱童謠,手指、腳趾遊戲;二到四歲時,用孩子的名字來編家、庭院和動物的故事,簡單的自然故事,熟悉的地方、人與事物都非常好;五到七歲,孩子開始體會生活中的善與惡。選擇人物性格清楚的故事,會讓孩子開始想像,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時期會喜歡童畫故事中的想像世界,有國王、精靈、小天使等;八歲以上喜歡冒險故事。
除了各年齡有適合的故事外,家庭故事也非常吸引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他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你小時候最喜歡探險的地方、你掉進大水溝的糗事,這些關於家人的生活點滴,非常令孩子著迷。
如果真的想替孩子挑選故事書,顏色要柔和、鮮明,有水彩渲染效果的書會比較好。避免明顯線條、把細節畫得太仔細的書。
畫畫:最好的狀況是你和孩子都樂在畫畫,各自沉浸創作中。但如果孩子不知道畫什麼,不妨說個故事來激發想像力,讓孩子將童話中的憂愁、幽默、寧靜或緊張氣氛化成色彩,表現於圖畫紙上。
華德福的濕水彩畫,是拿沾溼的圖畫紙,只提供紅黃藍三原色,讓孩子在紙上做色彩遊戲。水彩顏色的變化是一種奇妙且深刻的經驗,可以波動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感官和四肢能更敏感。華德福家庭中,年紀小的小孩都會擁有一盒蠟磚,蠟磚好抓握,不容易被摺斷,每一面可以畫出不同效果。
唱歌:在生活中、工作中,自然而然融入音樂,讓日子變得愉快,也增強生活能量。最好的聲音是爸媽的歌聲,工作時唱、睡前唱、布置季節桌時唱。小小孩適合五音聲韻(Re Me So La Si),可以自編,或是找適合這個季節的歌,像是春天唱〈春神〉,冬天唱〈西風的話〉。
捏塑:捏塑是對手很好的訓練,可以使手有力、敏銳而靈巧。沙、泥土、麵粉、蜜蠟等,都是很容易取材的捏塑材料。
如果你不介意小小髒亂,可以在家中弄一個室內沙箱。美國華德福幼教專家奧本海默(Sharifa Oppenheimer)在《地球上的天堂》建議,去園藝店買遊戲沙,放入高度低於十八公分的箱子。放塊小地毯在沙箱旁讓孩子坐著玩沙,約定好玩沙規則,並在旁邊擺小掃把和畚箕,玩完清理散到附近的沙子。雖然會造成一點髒亂,卻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快樂。這樣的玩法,兩歲就能開始。
手工:華德福教育認為,手影響腦的發展,經常使用雙手的人,腦部發育較好。你可以帶著年幼的孩子磨木頭、年紀大就雕刻,也可以編織、或用羊毛氈做杯墊、袋子等。如果可以做季節性的手工,會在手作過程中加強和自然的連結,蔡芝如就會在和女兒撿完公園地上的台灣欒樹種子、秋葉和楓香毬果後,用樹枝及毛線串成風鈴。
布置一個顏色溫暖柔和的家:不少媽媽會自己動手用植物或中藥染布,桌巾、窗簾和床單等是手染的紗、棉,顏色柔和。
※引用《親子天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4511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44
*********************************************************************************
好父母的九大“崗位職責”
對於“父母”這項工作來說,想上崗並不難,但是想做得出色就需要多一些修煉了。好的父母,不僅僅要撫養孩子,更要保護他們並給予正確的引導。你做得到嗎?
養育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也許比你做的其他任何工作都更具有挑戰性。想把這件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你是不是具備“好父母執業資格”呢?
養育孩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也許比你做的其他任何工作都更具有挑戰性。想把這件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你是不是具備“好父母執業資格”呢?
崗位職責一:交流
職責說明:少說多聽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和你交談,怎樣才能跟他開始愉快的交流呢?那就先試著做一個忠實的聽眾吧。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這樣他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千萬不要把跟孩子的談話演變成你滔滔不絕的說教,這可是很多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實施要領:要想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並得到孩子的信任,首先你要留出固定的時間和他們交流,這段時間只屬於你和你的孩子,不要被其他人打擾。然後你要做的就是認真地、安靜地聽他們說話。在聽他們講完以後,你可以幫他們理清思路,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崗位職責二:關注
職責說明:盡可能多地瞭解孩子
你希望孩子不要吸毒,酗酒?你希望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一塌糊塗?你希望他們不要面臨太大的壓力?你完全可以做到這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瞭解孩子的情況,無論是在家裏,在社區,還是在學校。
實施要領:你應該知道你的孩子呆在哪兒,和誰呆在一起。你還需要跟你孩子朋友的父母保持聯繫。盡可能多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鼓勵孩子多談談他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你要關心孩子的生活,但不必過多干涉他的生活,你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自己去探索。如果你從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了合理的規章,你就更可以放心地讓他去做了。相信他會做得很好!
崗位職責三:規範
職責說明:給孩子樹立明確的價值觀
如果你寄希望于你的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成為好公民,你的希望多半會落空。別指望他們的同伴、學校或媒體能教給他們正確的行為準則。你必須給孩子制定規則,讓他們明白哪些舉止和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實施要領:你和你的丈夫(或妻子)希望孩子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具備哪些素質?把你們認為重要的一一列出來,例如:誠實、禮貌、善良……再做出另一份清單,列出你們不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質。夫婦雙方討論以後,把你們一致認為孩子需要具備的價值觀列出來。等孩子開始懂事以後,就可以把這些價值觀經常灌輸給他們。當然,最好能在定期舉行的家庭會議上強化它們在孩子頭腦中的印象。
崗位職責四:約束
職責說明:強化紀律的觀念,並付諸實施
如果“紀律”這個詞讓你覺得很可怕,那麼你一定沒弄明白它的真正涵義。紀律並不意味著拳打腳踢,它跟處罰甚至沒有必然的聯繫。作為父母,務必深刻理會這個詞的涵義。沒有任何紀律觀念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他可能為此付出一生的代價。如果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紀律觀,長大後他自然會成為一個自信、成功的人;反之,後果不堪設想。
實施要領: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章可循的家庭中。父母在處理問題時要做到前後一致,公平合理。經常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遵守的行為準則,並督促他們按照這些標準去做。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的生活變得更有序、更高效,而你的孩子在將來也會感激你今天所做的努力。
崗位職責五:直覺
職責說明:不要盲目效仿別人的規則
如果你的鄰居從橋上跳下去,你會跟著往下跳嗎?當然不會。但有時候你可能會盲目地效仿別人家庭的規則。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你的孩子希望你這麼做,也可能是礙於面子只好這麼做。如果發現自己對孩子有點溺愛,趕快負起你的責任來。記住這句古老的諺語:小心總比後悔好——這是真理。
實施要領:讓孩子明白她應該遵循哪些家庭規則。當她實施這些規則有困難的時候,讓她給你打電話。而且,盡可能多認識你孩子的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這樣你會知道你們的價值觀是否相同。
崗位職責六:表揚
職責說明:適度表揚
表揚有些類似蛋糕上的糖霜:加上一點糖霜,蛋糕變得美味可口;如果加得太多了,蛋糕的味道就被毀掉了。對孩子的表揚也是這樣:孩子需要你的鼓勵,這會使他們很有成就感;但是過多的讚美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應該得到讚美。如果得不到,他們就會倍受打擊,最終可能還會歸咎於你。
實施要領:適度地表揚孩子。太多的表揚反而會削弱稱讚的力度,達不到鼓勵孩子的目的。如果你不希望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一定要記住:不要濫用表揚。
崗位職責七:維和
職責說明:儘快平息小朋友間的爭執
兄弟姐妹間互相取笑、辱駡甚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你沒必要攙和進去。你要做的就是馬上結束他們這種毫無意義的爭吵,告訴孩子他們的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教育孩子要用文明的語言進行交流,而不是通過拳頭和辱駡達到攻擊對方的目的。
實施要領:孩子們發生爭議後,如果你想追究這件事究竟是誰引起的,恐怕沒多大意義。孩子們當然會互相推諉責任。如果你不過多干預,孩子們會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他們可能很快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了。應該教孩子們一些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讓他們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懂得怎樣處理和別人的分歧。
崗位職責八:威信
職責說明:做一個既民主又“獨裁”的家長
家庭需要民主的氣氛,但家長跟孩子之間不能事事都講民主,因為有時候孩子的一些想法難免是不成熟的、不合理的、自私的。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不能做出果斷的決定,時間久了你就會失去在孩子們心中的威信。確立你的領導地位其實並不難,你只需記住:最終的決定權在你手中。
實施要領:跟孩子要講民主,但不能因此放棄你的領導地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發言權,你要認真聆聽孩子的觀點,這表明你尊重他。可是如果大家的觀點不能達成一致,父母就要當機立斷,做出決定。如果你從一開始就這麼做並堅持下來,孩子們就會逐漸理解並認同這種做法。
崗位職責九:放手
職責說明:忽略掉和孩子之間無關痛癢的爭議
你經常和孩子爭得面紅耳赤嗎?你希望每次和孩子的爭論都以你的勝利而告終嗎?其實沒必要。在重要的問題上,自然應該爭論清楚。而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就讓孩子自己處理好了。相信你的直覺,孩子們能處理好那些事情的。
實施要領:加深對孩子的瞭解,從而知道哪些方面是你可以放手的。對於一些你認為孩子可能處理不好的事情,你需要負起你的責任來。如果你確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決定,就不要介入了。如果你學會適度地“放權”,在重要事情上孩子往往會更尊重你的意見。反之,如果你事無巨細地管制他們,你不僅會招致孩子的怨恨,還會失去他們對你的敬重。
總之,想當一個好父母,瞭解自己的“崗位”職責是什麼,這是必須的。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26056&prev=126060&l=f&fid=78
*******************************************************************************
*******************************************************************************
發掘孩子的優點愈早開始愈好
|
艾莉絲坐在晚餐桌前,和我面對面,雖然她才十四個月大,卻已經會像個二十歲的女孩子一樣咯咯笑,逗弄著我。
「這個動作是她打哪兒學來的呀?」我問她的母親雅妮。 「我也不知道,她經常做出一些令我驚訝的動作呢!而且很多都是我們從來沒做給她看過的。」 孩子出生時,其實就已經帶著數百萬年來累積的人類行為模式,烙印在他們的DNA裡。人類並不是隨機而生的生物,出生時並不是與前人毫無相似之處;同樣地,人會長大、成熟也不是偶然發生的。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精密、複雜的獨特設計,綜合著各種不同的自然傾向,也就是我們天生的特質和自我概念,加上後天的觀察、教育、期望等,然後逐漸發展。孩子在幼年時期所形成的先天、後天的特質組合,能夠幫助他們長大後描述、辨識、發掘他們的優點。我們的優點並不是自己創造、發明的,而是與生俱來的人格密碼。大人能夠影響孩子探索自己的優點密碼,卻不能改變這些密碼本身。人是運用正面的回憶和富於創意的想像力來探知自己的優點密碼的。回憶是通往過去的鎖鑰,而想像力是開啟未來的鎖鑰。 在嬰幼兒階段,父母可以做四件事情,為孩子未來的自我發掘做準備: ◎記錄、觀察孩子偏好的事物、癖好和選擇。 ◎藉由創意遊戲刺激孩子的想像力。 ◎建立一些傳統和儀式,創造豐富的回憶。 ◎以正面的態度和方式面對人生,以身作則。 要打造孩子的想像力和回憶,應該越早越好。正面的環境會帶給你的孩子一種安全感和信心,而且,即使你的孩子不一定同意你的觀察結論,也會感激你的關注。 請記得,優點並不是指才華或技能,或孩子擅長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可以被他人評估、批評的,但優點是非常私人的,是那些會讓自己感到精神振奮、覺得自己很有能力的活動。例如,你的孩子可能很會解數學題,但是,除非這個活動使孩子感到充滿活力,否則,如果他選擇以解數學題為重點的課程或職涯,那麼他將很難對工作抱持熱忱,或者開創真正的幸福人生。孩子小時候很渴望取悅他人,但是進入青春期後,便容易變得我行我素。我們必須當心,如果孩子覺得他們的優點其實是你替他們做主、選擇的,或是強制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那麼孩子可能就會放棄追求他們真正的優點。以我為例,我就讀五年級時,我的母親強迫我參加表演課,保證我一定會愛上表演。可是,當時的我討厭做她為我安排的每一件事。她越是堅持說表演是我的天賦優點,我就反抗得越強烈。幾年後,在我的第一份教學工作面試後,校長來電通知我錄取了該所高中戲劇老師的職位。我告訴他,他一定是弄錯了,我應徵的是英文老師的職位。他說他認為我一定會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戲劇老師,問我願不願意嘗試看看,我答應了。結果,我愛上了戲劇教學,後來還演變成我在社區舞台劇親自粉墨登場。稍後我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如何鼓勵孩子發展優點,以免變成壓迫孩子,得到反效果,使得孩子離他們的優點越來越遠。 在孩子發展優點的過程中,你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孩子的個人助理,而不是他們的上司。你可以把這個過程想成和米開朗基羅做雕塑時一樣,當他面對一塊石頭,便能看出石頭內潛藏的偉大藝術品,他的工作只不過是鑿去多餘的部分,讓內在之美顯露出來罷了。這位藝術大師的責任就是要能看出潛質,然後將它釋放出來。同樣地,優點已經存在孩子的內在,你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孩子看見他們自己的優點,然後將優點發揮出來。 |
文章摘錄"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793&next=179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