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榮新診所副院長 丁綺文
長庚醫院暨兒童醫院兒童復健科主任醫師 陳嘉玲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程劭文
參考資料/《兒童健康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編印
寶寶的第一個微笑、第一個翻身、第一聲「ㄇㄚㄇㄚ」、第一次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寶寶一歲以前的成長發育變化最為劇烈,幾乎每天都能帶給爸爸、媽咪許多驚喜!本文將詳細記錄寶寶12個月來的身心發展狀況,供媽咪們對照、參考,觀察寶寶是否有足齡的發展,並掌握刺激寶寶發展的要領。
寶寶出生了!寶寶的第一年對他或爸媽而言,一定是充滿了驚喜;從他與外面世界接觸的那一刻起,寶寶就帶著一顆探索的心,準備發掘這個世界,也開始了成長與學習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是有順序並逐步發展的,每個寶寶的發展快慢皆不同,爸媽千萬別太心急!
Part1 發展原理篇
雖說每個寶寶的發展快慢不同,但是媽咪仍需注意寶寶的發展原則,確保他在每個階段都有達成某些發展目標。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表示,寶寶的成長狀況可以從發育與發展兩方面來看,發育通常是由頭圍、身高、體重來判斷,而發展則是看粗動作、細動作、語言/認知能力,及人際關係/社會性等四項指標。
丁綺文醫師說,均衡的營養與足夠的睡眠是寶寶頭好壯壯的重要元素。嬰兒出生幾個月開始,每天體重都會增加約25克,媽咪必須確保寶寶有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供應快速生長的需要;而母乳即是最佳的營養來源,對於新生兒到6個月的寶寶來說,母乳不但能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還能增進寶寶的免疫能力。在寶寶約4~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逐漸添加副食品,飲食必須以能提供熱量、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為主。不過每位寶寶對營養的需求都不同,媽咪還是應該依據寶寶的實際情況來調整他們的飲食。
此外,在睡眠方面,新生兒每天最少要睡18個小時,其後慢慢遞減,到了8、9個月大時,白天每次睡眠時間應持續2~6小時,次數為2~3次,夜間則需睡10個小時,整體睡眠時間至少應達14~15個小時;若睡眠時間過少,會影響寶寶的身體發育,但睡眠時間過長,則會影響活動時間。
發展狀況
粗動作
不管是學習走、跑或跳,寶寶都必須先學會控制頭,因此控制頭部是發展上重要的第一步,同時寶寶的身體發展原則也是從頭到腳,也就是先控制頸部,而後則是上半身、手臂、下半身和腿。大致上的順序如下:脖子變硬→學會翻身→會撐著坐→爬→完全坐直→扶著站立→走路
細動作
寶寶身體的另一個發展原則是由軀幹中央向外到四肢,所以,嬰兒先學會使用手臂,再來是手掌,最後才能控制手指。而寶寶的手指在最初是手掌緊握的狀態,而後會慢慢地張開,到了6個月大時,他會用手掌抓握物體,一歲左右便可使用手指抓東西,大致的順序是:握住搖鈴→搖動物體→將手上的物品換手拿→使用手指頭捏東西。
語言/認知能力
寶寶會先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再來會回應,發出一些母音為主的聲音,之後才慢慢開始模仿大人的聲音、手勢。一直到10個月之後,才會講出一、兩個簡單而有意義的單字,例如爸爸、媽媽。與嬰兒說話能夠幫助他的腦部進行神經連結工作,奠定將來語言發展的基礎。
人際關係/社會性
這部分指的是嬰兒與人互動的能力。1~2個月大的寶寶會因為被逗弄而發笑,3~4個月大時開始會主動笑,特別是看到主要照顧者時,而9~10個月大的寶寶能夠辨認陌生人,並會感到害怕而哭。寶寶天生就有與父母互動的能力,他也藉由模仿父母變得社會化,他會先模仿單一的臉部表情、手勢或是動作,最後則是整個行為模式。
醫師小叮嚀1
丁綺文醫師表示,寶寶身心較巨大的變化多發生在一歲以前,尤其是大動作的發展,而在一歲之後則主要是小動作上的變化,寶寶的動作會越來越精細,協調度也更好,所以此時期的寶寶動作發展可以半年作為一期來觀察。
在一歲半之前,寶寶差不多學會了跑、踢東西、在扶手的支持下上下爬樓梯、側走、後退等等,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程劭文說,最重要的是正常的孩子能用食指指認物體,以手指出他的需求,這個動作可以同時觀察到寶寶的細動作與語言發展,因為用手指指出自己的需求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在語言的發展上,寶寶至少要能說出第一個單字。
而一歲半到兩歲這段期間,寶寶的動作發展得更完整,也明白生活中各種物品的功能,手指能夠靈活地翻書,在語言上則應該要擁有說出50到100個字彙的能力。
醫師小叮嚀2
丁綺文醫師與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兒童復健科醫師陳嘉玲皆強調,每個寶寶的發展順序有快有慢,不盡相同。一般寶寶是先學會爬,才嘗試站立與走路,但有時可能因為環境誘因不夠,或是爸媽太過保護,而使寶寶跳過「爬」的階段,直接由坐著發展到站立,或是爬與站立的順序對調。丁綺文醫師要媽咪不用太擔心,即使寶寶沒有經歷那個階段,但只要他學會之後的動作,就表示前面一階段的動作他也能做,只是可能沒機會做而已。
不過陳嘉玲醫師表示,「爬」的動作牽涉到手眼協調及抬頭的動作,能提供寶寶多重感覺刺激(如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的刺激),若跳過這個動作階段,對某些孩子來說,恐怕會影響日後感覺統合的過程,因此一般而言,醫師還是比較鼓勵寶寶各階段的動作都能達到均衡發展。
Part2 寶寶的成長日記
自從寶寶呱呱墜地,來到這個新奇的世界之後,許多媽咪一定都會很興奮地紀錄著寶寶每個月、每個月不同的變化。到底在寶寶滿周歲之前,每個階段會有些什麼樣的進步呢?
0~1個月
Baby滿月了!寶寶的脖子慢慢硬挺,有時候可以短時間微微將頭抬高幾公分,也會將頭轉向有光、移動的物品或有聲音的地方。對剛出生的足月新生兒來說,寶寶的內耳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會有些聽覺障礙,只能辨認出一些劇烈的聲響或高音頻的聲音,而媽咪的聲音則是寶寶最先能夠辨別的。此外,寶寶既是個大近視,也是大遠視,只要距離他們20~38公分以外的東西,通常無法看得很清楚;很巧的是,這個距離剛好是媽咪哺乳時,寶寶和媽咪臉之間的距離,也是媽咪的胸部到臉部之間的距離。
而當媽咪將他抱起時,他的兩隻小腿會不停擺動踩踏;或是當媽咪手指置於寶寶手掌上時,他會緊緊地抓住不放;但這些都只是反射動作,過些時日會漸漸消失,之後他會開始抓一些令他感到興趣的東西,做出有目的性、有用的動作。
這時期寶寶大部分的動作只有睡覺、吃飯,稍微的玩耍,然後繼續睡覺。不過在熟睡期間,媽咪偶爾可以看到寶寶露出類似微笑的表情,這也是一種中央神經系統開始出現反射的結果。而大約在寶寶滿一個月之後,媽咪就可以開始期待他第一個有意義的微笑喔!
滿一個月的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俯臥時能否將頭稍微抬離床面?
□ 出現巨大聲音時,是否會驚嚇得手腳伸開或哭出來?
□ 用手電筒照射寶寶眼睛時,是否會眨眼?
□ 眼睛會否跟著移動的物品看?
□ 在耳邊搖動鈴鐺或其他會發出聲音的東西,是否會有反應
(眨眼、驚嚇、突然安靜下來、稍微轉頭等)?
媽咪能做什麼?
◆ 不論是媽咪的味道、母乳的甜味、媽咪的聲音、媽咪的臉都是寶寶最先熟悉,且最感興趣的對象,因此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一週內,媽咪必須穩穩地抱住他,讓他產生足夠的安全感,並趁這段時間學習辨識他所發出的任何信號;要注意的是,抱他的時候要記得用手托住他的頭頸部。
◆ 既然寶寶是個大近視,跟他溝通時可盡量將臉靠近他,差不多維持30公分的距離,表情誇張一點,以吸引他的注意,幫助他辨別。這時期也可開始讓他玩看鏡子的遊戲。
1~2個月
寶寶在出生後一個月,頭會突然抬高左右活動,這是腦細胞漸漸發育的證據;而且頸部支撐頭部的控制能力增加,可以抬頭並維持數秒鐘。
寶寶是透過感官學習的。他的雙眼焦距逐漸形成,特別是外圍部分,而他也會比較專心地注視眼前的事物,尤其喜歡研究別人的臉和自己的雙手。因此媽咪會發現,寶寶常常凝視著自己的手腳沈思,表示他開始試著探索自己,並且藉此訓練自己的視力;但除此之外,他也開始探索其他事物,例如把自己的手或玩具放到嘴裡咬。
另一方面,寶寶的聽覺能力也持續有所進展,逐漸學會辨認不同的人或東西的聲音,並產生回應,例如只要自己喜歡的人走進房間,就會不停的踢腳;有時,兩個月大的寶寶不僅能夠在人聲吵雜的房間裡辨別出爸媽的聲音,也能夠知道聲音傳來的方向。
媽咪能做什麼?
◆ 由於新生兒只有反射性動作,媽咪就必須主動地幫助他伸展手腳,等到反射動作漸漸被自主動作所取代之後,媽咪就要放開手,讓寶寶自己去發現四肢的作用,改以示範的方式帶領baby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學習運用自己的身體。
◆ 此時的寶寶對周遭的事物開始產生興趣,常會把觸目所及的玩具、東西放到嘴裡咬,他的嘴裡有很多神經末梢,是他初期認識物品很理想的學習工具,而且這種吸吮含咬的動作也會讓他覺得很舒服。這時候要提醒媽咪,不要因為怕髒就限制寶寶的行動,或責罵他,只要注意別讓他拿到可以吞下去的小東西或髒東西即可,其他的就多多忍耐吧!
◆ 媽咪也可開始多給他機會觀察這個新環境,由於他對人的臉比較感興趣,所以媽咪應該盡可能讓他有機會凝視你,多做些親密的、互動的舉動,尤其在他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多跟他玩,製造學習機會。
2~3個月
這時,寶寶終於可以在沒有你的協助之下,靠自己的力量將頭抬起,同時,早期的反射動作會逐漸消失,稍稍能夠控制手腳動作,可以握住一個小東西幾分鐘,但大部分時間手掌呈張開狀。除此之外,他也開始注視其他東西,甚至敲打一些他手可以碰觸到的東西,若把玩具放到他眼前,或搖晃的話,寶寶會做出伸出手臂想抓取的動作。
這時期的寶寶因為趴著玩的時間延長,會逐漸發展出翻身的能力,或爬行的動作,同時刺激身體發育。
在這之前,寶寶的反射動作還是很多,但從現在開始慢慢會獨立行動。另外,他會依據情緒微笑,情緒好時甚至會大叫,或發出聲音;聽到媽咪的聲音或其他喜歡的聲音時,也能對這些聲音做出反應。
2~3個月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俯臥時,是否能抬頭至45度?
□ 跟寶寶說話或逗他時,他是否會微笑?
□ 是否會注視移動的物品?
□ 跟寶寶說話或逗他時,他是否會發出像「ㄚ」「ㄍㄨ」之類的聲音回應?
媽咪能做什麼?
◆ 其實從一出生開始,媽咪就可以多跟寶寶講話,幫助寶寶奠定對物品的認知;研究也顯示,寶寶在出生後第一年間的口頭互動,會對他的認知與社會性的發展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媽咪可以牽著他的手,重複做一些動作(如拍手),邊做邊講解,先讓他視覺與聽覺一起接受刺激,可幫助他更加理解這些動作的意義;之後再慢慢將視覺的線索(如拍手的動作)拿掉。當寶寶一聽到媽咪說出的詞彙,就能有所反應、動作時,表示寶寶已能完全理解這個詞彙,要先「聽得懂」才有可能會「說出口」。
◆ 通常3~4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厭奶的情況,那是因為他開始會分心注意到環境,或其他人的存在,而對喝牛奶這件事失去興趣;媽咪可以將之視為他開始想要與人互動的訊號,多跟他從事互動性的遊戲。
4~5個月
當媽咪把寶寶趴放著時,寶寶會開始向旁邊轉身,做出嘗試翻身的動作。當寶寶能獨自翻身時,表示他的脖子、肩膀、手臂的肌肉有力了。這時在運動手腳的時候,不會只往右邊或左邊運動,會同時向兩邊一起運動。有時,媽咪也會發現寶寶在趴臥時翹起他的小屁股,這是一種蠕動爬行的前兆。
另一方面,寶寶這時候的視力發育了許多,當東西移動時會往移動的方向看,也會轉頭觀看;四個月時大體上已能完全看到,特別是能區分出顏色,也開始喜歡花花綠綠的玩具。
寶寶在3~4個月時也開始注意到環境,喜歡觀察環境,跟人互動,也會主動對人笑。另一個轉變便是寶寶的發聲,前一段時期會較多唧唧咕咕,慢慢地轉化成為一些有意圖性的聲音,寶寶也會花較多時間練習這些能力,因此如果寶寶偶爾冒出一兩聲尖叫,媽咪無須太過驚訝,那對寶寶而言,其實是一種發聲練習。
4~5個月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直著抱時,頸部已經挺直,且頭可左右自由轉動嗎?
□ 俯臥時,會用兩隻前臂支撐將頭抬高90度嗎?
□ 會伸出手抓取身邊的玩具嗎?
□ 會「咯咯」笑出聲嗎?
□ 激動或生氣時會叫得很大聲嗎?
□ 眼睛會追著移動的東西或人看嗎?
媽咪能做什麼?
◆ 這時的翻身,更正確地說應該是翻滾;而從這時期開始,寶寶睡覺時比較不會安份地躺著,媽咪要多注意。當寶寶開始有試圖翻身的舉動時,媽咪可以將他的頭或上肢擺到另一邊,誘導他自己主動翻身,或是讓他以腹部朝下的方式趴臥,藉此訓練他頸部與背部的力量,甚至可將玩具拿在他頭上不遠處,鼓勵他仰起頭。
通常4個月左右的寶寶,因為手部小肌肉開始發達,會想要抓握、放開,媽咪也可給他一些不同材質的玩具,讓他放在手中感受。
◆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周遭的萬事萬物充滿興趣、好奇,媽咪可以多讓他接觸不一樣的事物,不斷將周遭發生的人事物講給寶寶聽,增加他對物品的理解與熟悉;但最重要還是要多與寶寶「對話」,可以將寶寶對你所發出的聲音、格格的笑聲,及一些簡單的母音融入你們的交談中。除了交談之外,因為寶寶開始對「互動」的遊戲熱中,媽咪也可藉由「躲貓貓」的遊戲,開始訓練他對「物體恆存概念」的認知。
6~7個月
在這幾個月中,寶寶可能可以完全坐直起來、翻滾、拍手或拿起玩具敲打地面。當他開始學坐時,姿勢總是搖搖晃晃,頭部會微微前傾,身體以一種三角形的方式維持平衡;但過不了多久就能穩穩地坐直,並維持30秒鐘左右,甚至可以在坐著時手拿玩具,將一隻手所握的東西傳到另一隻手上。另一方面,寶寶的抓握能力發展得更好了!他開始會用拇指與其他手指一起抓住東西。
這個階段的寶寶在企圖改變自己的姿勢時,常會不停地「蠕動」。有時是以腹部朝下的方式扭扭擺擺地滑行在地板上,有時則是用屁股磨蹭,這些動作都是他即將邁向爬行的前兆。
不僅如此,此時也是寶寶在自覺上的大躍進,不但能清楚知道自己是誰,如果有陌生人接近時,寶寶開始出現羞赧的表情,而對媽咪卻有前所未有的情感強度,例如媽咪一走進他,他會開心地笑,而當媽咪離開、不在身邊時,他會焦躁不安。
除了對自己的名字能產生反應外,寶寶也開始能夠明白一些簡單的字彙,例如一些重要他人的名字,或是狗狗、喝ㄋㄟㄋㄟ等這類簡單詞彙,當他聽到這些名詞時,也會以眼神、手勢來做有意義的回應。此外,他也可以用雙手拿起東西,不像之前一次只能拿一樣,也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將東西擺在不同的位置上。
6~7個月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將您的雙手放在寶寶腋下,稍加支撐他就能站得很挺嗎?
□ 會翻身了嗎?
□ 將手帕蓋在寶寶臉上,他會將手帕拿開嗎?
□ 會將玩具由一手換至另一手嗎?
□ 呼喚寶寶的名字(或小名)時,他會朝著聲音的方向轉頭嗎?
□ 會發出「ㄇㄚ」、「ㄅㄚ」、「ㄉㄚ」等不具意義的聲音嗎?
媽咪能做什麼?
◆ 在他開始翻滾、學習爬行之後,媽咪可以將玩具放在地上稍遠處,鼓勵他做前進的動作,或是在離他較遠的空中揮舞玩具,誘發他把手伸出去拿,也可藉此訓練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及遠端、近端肌肉的運用(即手指抓住玩具,並拿回到眼前)。除此之外,可逐步從大玩具進入小玩具,以訓練寶寶的手指靈活度。
當寶寶開始有用屁股磨蹭或是蠕動的動作出現時,即使只是原地打轉,媽咪也無須太過擔心,那只是準備動作而已,寶寶正一步一步慢慢練習控制他的力量及肌肉;這些動作也會幫助他足弓的形成,對日後走路的技能有重大的影響。
有些寶寶甚至會開始嘗試站立,媽咪可多準備一些牢固的支撐物,稍微分擔寶寶的膝蓋所需承受的重量。但重要的是,不要鼓勵他站立過度,因為直到寶寶可以自行坐起或爬行時,他的骨架還不足以長久處於筆直的狀態,更無法單靠雙腿支撐自己全身的重量。
不過當寶寶開始學會站、走時,他就不會喜歡爬了,因此醫師建議媽咪,不要太急著讓寶寶學會站、走,多鼓勵寶寶爬行,以增加感覺刺激及整合的機會。
◆ 每天的互動仍然可以提供許多機會強化寶寶的學習概念。此刻寶寶比較能開始接受一些「因果關係」的概念,媽咪可常常將事物間的因果關係講給寶寶聽。而且,每天為他唸一些故事書也是必須持續的工作,特別是有圖片的書,能豐富他對世界的認知與概念,設法告訴他每一樣出現在書中的東西的名稱,若該東西有特定的聲音,也可順便模仿一下它所發出的聲音。
8~9個月
這時期的寶寶開始能夠四處爬行得很順利了!若還繼續用蠕動或屁股磨蹭方式前進的寶寶,也應該可以在9個月大時順利以四肢來活動,而且速度相當快。當寶寶對爬行的動作非常熟練之後,便會開始想要爬上爬下,甚至學習用雙手撐著地面把自己的身體拉起來,然後扶著東西站。
媽咪或許會發現,這個年紀的寶寶根本就是個破壞大王,他會將食物撒在地上、喜歡撕扯紙張,也可能會爬進衣櫃到處翻搗,或將衣服一件一件拉出來,散在周圍。這些舉動對他來說充滿樂趣,同時也在學習手眼協調,與手指操作的靈敏度。
大多數的寶寶在8、9個月大時,便已可以用雙手握住茶杯喝水,或是抓住湯匙,這是寶寶學習生活自理的開始。
此外,寶寶開始明白物件如何運作,形狀如何分類配對,物體如何堆疊等,他會喜歡把積木塞進各種形狀的洞,也喜歡把東西放入容器中,然後再蓋起來,「物體恆存概念」對寶寶來說已經是非常明確的概念了。
這個年紀的寶寶開始懂得一些關鍵字,例如「不行」、「不要」通常是寶寶最先聽懂的話;有些7、8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媽咪的手部動作,有些9個月大的寶寶甚至可以做出像揮手說再見等社會性的肢體語言。
9~10個月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會用雙手和雙膝著地向前爬行嗎?
□ 會扶著東西站立嗎?
□ 會一手各拿著一個玩具相互敲打嗎?
□ 會故意把玩具地到地上讓媽咪去撿嗎?
□ 叫寶寶「拍拍手」或「拜拜」(再見)時,他會做出動作嗎?
□ 會發出連續的「ㄇㄚㄇㄚㄇㄚ」或「ㄉㄚㄉㄚㄉㄚ」之類無意義的聲音嗎?
媽咪能做什麼?
◆ 當寶寶開始試圖扶著椅子站立時,媽咪可以將家具跟家具中間稍微間隔一小段距離,誘導寶寶從一張椅子走到另一張椅子,引發他對走路的興趣;或是常常用手抱起他,讓他採取站立的姿勢,但要避免抓著他的雙臂搖晃,或太快將他拉起,這樣容易使寶寶受傷。
◆ 在寶寶學會用雙手握住杯子喝水,或握住湯匙的時候,媽咪便可開始教他新的進食方式。可以先用訓練杯,或是底部較重、有嘴管蓋的塑膠杯子,為他示範從杯子抿水或吸水的方法。一旦寶寶接受杯子以後,媽咪便可以用杯子取代奶瓶或親自哺乳的方式。
◆ 8~9個月大的寶寶應該可以跟著媽咪手比的方向去看,去認識東西,然後將這個詞彙輸入他的腦中;因此媽咪每天仍要多介紹生活周邊的物品給寶寶認識。另外,媽咪也可為寶寶示範一些生活上的動作,讓他去模仿,然後重複做到他完全弄懂為止,讓他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這些動作。
10~12個月
寶寶開始能放手自己站,甚至走路;雖然每個寶寶的進程不太一樣,但多數寶寶應該在滿一歲左右就能學會走路。這個階段的寶寶會更喜歡爬上爬下,只是他可能常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下樓梯」。
此外,細部的運動技能也會逐漸發展出來;寶寶可能會抓起東西使勁地戳刺,或是模仿身邊人的行為,也可以將玩具一個接一個高高疊起。媽咪可能也會很高興地發現,在幫寶寶穿衣服時比較輕鬆了,他的手臂會隨著衣袖伸縮,可能也會試著自己脫光身上的衣物。
12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度過「怕生」的階段,除了與自己親密的家人之外,他也能真正跟其他寶寶一起玩了。其實3個月左右的寶寶就喜歡彼此對看,當寶寶開始著迷地看著自己鏡中的影像時,他也會開始和其他寶寶相處;他們不會一起玩耍,只是彼此觀察,並試圖碰觸對方。而在4~10個月間,寶寶會嘗試模仿彼此的動作,也可能會爬到其他寶寶身邊,拿玩具向他示好,或只是坐在玩伴旁邊,專心地玩自己的玩具;這時,模仿也是寶寶之間的溝通方式。
這時的寶寶在說話與理解上,都有相當快速的進展,除了觀察媽咪的動作、聲調,企圖模仿之外,約一歲大的寶寶也能用搖頭、點頭的方式表達意願,也會用手指指出要去的方向,或他想要的東西。在這幾個月當中,許多寶寶使用手的偏好也會逐漸顯露出來。
一歲到一歲半的基本發展狀況check
□ 能不扶任何東西,自己行走嗎?
□ 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起小東西嗎?
□ 能了解幾個單字的意義嗎?例如問他「狗狗呢?」「爸爸呢?」,
他會轉頭尋找標的物或人嗎?
□ 會說一、兩個有意義的單字嗎?例如:「抱抱」、「媽媽」等。
□ 會用手勢表達自己的需要嗎?例如用手指或拉扯大人的衣服。
□ 將玩具當著寶寶的面藏在手帕或床單下,他會掀開找出玩具嗎?
媽咪能做什麼?
◆ 對寶寶來說,這個時期是他的探索期,媽咪必須隨時注意寶寶的安全。尤其當寶寶想要「爬下樓梯」時,要盡量避免讓他以頭朝下的方式下樓。媽咪也可以示範給寶寶看,他的手臂該如何在每件家具間移動,藉此增加他成功遊走的範圍。這時期的寶寶也會開始喜歡推動椅子或是嬰兒車,是他練習走路的方法,但媽咪要留心,空間必須夠寬敞,避免寶寶在推動的過程中撞倒家具或牆壁。
◆ 盡量鼓勵寶寶自己動手完成一些工作,不要忘了,當他有所表現時,要以誇張的表情和語調來鼓勵他。此外,隨著認識的詞彙越來越多,也能分辨顏色,書本越來越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可以要求他指出圖片中某個特別的東西。
不過在這段期間裡,媽咪仍必須不斷地與他交談、說話,讓他知覺到不管是人或物品都有名稱,也提供他更多機會接觸這些東西,進而認識他們的名稱。
Part3 引導原則篇
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媽咪都會希望自己的寶寶快快長大,但醫師提醒心急的媽咪,千萬不要過度刺激,應多觀察寶寶的狀況,掌握最適合寶寶的引導原則,寶寶才會頭好壯壯!
提供主動探索空間及動機
在寶寶一歲以前,較明顯的發展多偏重動作發展與飲食習慣部分,因此丁綺文表示,媽咪不需要太過主動地想要「刺激」寶寶,希望能加速他的發展,而是應該提供足夠探索的機會,營造出有趣、安全的環境,讓寶寶在沒有負擔的情況下,能夠主動且恣意地探索。
程劭文醫師則觀察到,許多媽咪在寶寶一學會某個動作或達到某個目標時,就馬上讓他前進至下一個目標,「這樣是不好的!」程邵文醫師說明,從事刺激活動時,最好不要讓寶寶太快達到目的,但也不能讓寶寶太過挫折;媽咪可以局部幫忙,但最重要還是得幫寶寶製造想要達到某個目標的「動機」。例如,在寶寶會想要伸出手拿玩具時,媽咪可以把玩具放在有些距離的地方,讓寶寶試著伸出手,搆到玩具,然後將玩具拿回他的眼前,這些動作不僅可訓練寶寶的抓握能力,也能幫助訓練手眼協調。
適度、足夠的刺激
陳嘉玲醫師提醒媽咪,刺激的目的是幫助寶寶達成某階段他應該能做到的動作,但最重要還是要按照寶寶的能力,給予適度的刺激,此外活動的強度也要注意,例如一開始可先以10~20分鐘為一個單位,視寶寶的耐力及體力狀況,再延長至30分鐘。
家人陪伴
為提供寶寶安全的玩耍環境,丁綺文醫師建議,在寶寶玩遊戲的同時,爸媽也應隨侍在側,一方面維持寶寶探索空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與家人的肢體接觸也是幫助寶寶發展情緒與人際的重點,因為寶寶對於人的臉、聲音、還有氣味最感興趣,若能在真人組成的環境裡與人互動,對寶寶就是最好的成長刺激
不過丁綺文醫師也叮嚀媽咪,和寶寶從事刺激活動時,記住是要和他一起玩,且爸媽只需提供遊戲,便放手讓他自己去玩,而不是父母在玩。
多玩遊戲
許多媽咪可能因為太忙而沒時間陪寶寶玩耍,而只放錄音帶給寶寶聽,或是讓寶寶自己看電視。但陳嘉玲醫師表示,「玩耍」是培養寶寶社會性及人際互動的重要活動,因為玩耍牽涉互動、對話及眼神、手勢的溝通,多跟寶寶玩遊戲,對寶寶的社會性發展也會比較好。而丁綺文醫師則表示,遊戲的趣味性,也較能誘發寶寶從事某些動作,因此可提高寶寶主動探索的意願。
多鼓勵,切忌打罵、指責寶寶
丁綺文醫師表示,爸媽們不該因為害怕寶寶身體弄髒,而限制寶寶爬行,或是不准他使用嘴巴去咬東西,更不要指責寶寶,應該多以鼓勵的方式,提高寶寶主動探索的意願;此時的寶寶還不懂得打罵背後的意義,反而可能被父母嚇到,而影響日後探索事物的興趣,同時,惡意的刺激對寶寶也會有負面影響。
多元化的簡單刺激最好
對此時期的寶寶而言,什麼事情都是新鮮的,因此寶寶需要多元化的刺激,任何形式的刺激對他都會有幫助。不過程邵文醫師也說,其實不需要買很多玩具;多數媽咪在選擇玩具時,容易超出寶寶的能力所及,太難的玩具反而會增加寶寶的挫折感,最簡單的刺激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去訓練、玩耍。
陪伴、觀察、刺激
儘管寶寶會隨著每個階段的發展,對不同的事物產生興趣,但丁綺文醫師強調,寶寶並非消極、被動地等著學習,每個寶寶的個性與喜好不同,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了解他喜歡什麼,因此當寶寶在玩某個玩具或遊戲時,媽咪應該觀察他的反應與表現,並盡可能滿足他的需求。
結語
寶寶的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若能了解寶寶的喜好,滿足他的需求,並適時給予他不同的刺激,就能幫助他成長,最重要的是,提供他一個有安全感、快樂與被愛的成長環境,他就能做好學習的準備。不過陳嘉玲醫師仍提醒媽咪,一歲以下的寶寶,若落後兩個月左右,便要注意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 (詳文請見2007年六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shyen.pixnet.net/blog/post/22015784-%e3%80%90%e5%af%b6%e5%af%b6%e9%a0%88%e7%9f%a5%e3%80%910~12m%e5%af%b6%e5%af%b6%e8%ba%ab%e5%bf%83%e7%99%bc%e5%b1%95%e5%85%a8%e8%a8%98%e9%8c%84 |
**********************************************************************
5∼8個月 寶寶肢體語言發展3部曲
|
不同月齡別的嬰兒,由於生理和認知成熟度的不同,會產生階段性的肢體發展。5~8個月的寶寶,已經從以本能為主的動作,逐漸轉變為較有意識、意義的行為;此外,由於肌肉發展更成熟,對於外界刺激,能回饋更佳的反應。
|
抽象&具體的意義連結
第二部 5~8個月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 參考資料/《不要低估你的孩子》信誼出版 化妝髮型/蘇貞妮 攝影/陳炳煌 演出/媽媽小兔&寶寶小粉圓
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5~8個月的寶寶,由於已經在前一階段(0~4個月)建立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肢體行為進展快速許多、變化很大。此外,她也提醒,許多的社交、認知和語言,都是與大小動作密切聯結著,建議父母多加觀察與留意。
5個月Baby
大動作:加強上半身穩定度
此時的寶寶已能坐著,穩定度仍不夠;腳能向著身體前方,但仍會微微縮著。張慧敏治療師表示,5個月嬰兒的訓練重點在於頭頸部的肌肉控制和上半身的穩定;雖然已經較前階段有進展,但不夠熟練和持久,因此仍需練習。
引導小提醒
建議媽媽可面對寶寶(側坐姿),手腳分別在寶寶身體前後;手拿小物在其平行視線前方搖晃而吸引注意,以訓練頭控和穩定度,另一手腳在背後保護著。
小動作:抓取的精準&效率
當發現寶寶躺著會手抓奶瓶、或開始用手把東西放入口中時,代表他發揮探索本能,更顯示出已具備「抓」和「放」的肢體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期最需要的,即練習並調整拿(抓)取物品、使用手掌的精準度,將有助於提升未來執行細部動作的效率。
引導小提醒
「給予和取走」遊戲:媽媽將小物放在寶寶手上,再把他手掌打開、取走物品;或在他面前擺放各種材質的玩具,讓他自己做抓放動作。切記勿責備孩子亂丟。
建立關係‧表達情感
社交:藉由聲音區辨親人友善與否;也能夠擴展親近者(親戚)人際關係。
認知:會專注於眼前物品,如餵奶時主動輕拍奶瓶;能揮動手腳以吸引他人注意。
語言:部分寶寶已懂情緒表達,因此會觀察父母的唇型和聲音,模仿而發出單音。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多花時間和寶寶玩遊戲,如「你丟我撿」或「大拇哥、二拇弟」,除了練習手部(肩膀到手指)動作外,還有助於表情(大笑大叫)訓練。
6個月Baby
大動作:腹部&四肢更有力
當這時候的寶寶呈現趴姿時,肚子能稍微離開地面,代表他的雙手肌肉和骨骼已經發展地較有力量。因此,張慧敏治療師表示,寶寶不但趴著可以支撐,就連坐著時,也能夠自我用手支撐一段時間。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抬高寶寶屁股,使其變為四足趴姿,以訓練肚子力量,為之後的爬行做準備;另外,還可抱他飛高高,再慢慢放下來,讓腳掌貼地,整隻腳往下略壓,使其稍微感受身體重量,以訓練寶寶腳承重的能力。
小動作:強化手口的密切關係
6個月大寶寶能較熟練地坐著喝奶,甚至比躺著喝奶還好,代表其手部和頭控動作更為精確。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時的寶寶延續之前的抓放,更願意且主動伸出手來抓取物品,並放入口中吃或探索。
引導小提醒
由於寶寶手指不夠靈活,建議提供一些長條食物(餅乾),促使他抓起來入口隨便啃;最初可能對不準,久了後便能連結食物、手和口的關係與位置。
親疏關係的建立
社交:對父母有親切回應(如捏臉、抱),懂得分辨誰是陌生人而有所抗拒
認知&語言:能透過動作和語言與周遭做連結,如「叫名反應」,寶寶會對叫喚自己名字的聲音有反應。因此,可幫助他認識環境事物的名稱與概念。
引導小提醒
可玩「命名遊戲」,父母和寶寶一起幫四周的小物取小名,輔以手指動作,如這是車車、那是小貓妞妞等;但切記不要取太多小名,以免造成寶寶思考混淆。
7個月Baby
大動作:承重&姿勢的變化
7個月的寶寶會有很自然的單邊承重能力,有的還能順利地匍匐前進。此外,張慧敏治療師表示,當寶寶躺著時,偶爾會把頭微微舉起來;父母可在其眼前拿玩具,鼓勵他轉換姿勢(躺、翻、側躺到坐)去伸手拿取。
引導小提醒
當寶寶呈趴姿,父母可把東西丟到更遠處,鼓勵他用自己的能力去撿回來;或把玩具360度轉,鼓勵他往前爬、頭微微抬起,並運用手部力量去拿東西。
小動作:左右邊的連續動作
這時候的寶寶逐漸具備三種能力:一,跨中線,會把物品在左右手間互換;二,容器概念,了解要把東西放入桶子內而非隨便丟;三,身體被輕推或需以單手向遠處取物時,可用另一手撐住身體,即自我保護的反射能力更加熟練。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以遊戲連結三種動作,做為練習:引導寶寶從左邊遠處伸手取物,交換拿給右手,再把東西放入右邊遠處桶子內。
語言&認知的意義連結
語言:能發出舌頭在唇齒間的氣音,如ㄉ、ㄊ,逐漸和物品做有意義連結。
社交&認知:將人事物和語言緊密連結,如「寶寶想要媽媽抱抱」,邊做動作,邊強調發音和嘴型,也讓寶寶對自己(寶寶)、動作(抱)和語詞串連完整概念。
引導小提醒
建議可藉由玩「鏡子遊戲」,讓寶寶觀看鏡中自己,父母叫著名字「誰在鏡子裡?是小英喔!」引起反應,進而幫助寶寶建立「自我」觀念。
8個月Baby
大動作:移動與轉位的結合
這時的寶寶在面對想要的東西時,更會想辦法藉由「轉位」能力去獲得,如小狗爬動作,同時運用到趴、支撐和手腳移動。所謂「七坐八爬」,張慧敏治療師建議,應多鼓勵他橫衝直撞,練習有效率轉位與爬行移動。
引導小提醒
在寶寶眼前放些可滾動的球或圓柱體(別太近) ,讓他一碰就會往後滾,接著去追,進而訓練到各種動作轉換和有效率的移動能力。
小動作:雙手肌肉的精細協調
8個月寶寶開始會敲敲打打,父母忍受噪音之餘,會發現寶寶有「一手穩定固定東西,另一手敲東西」的動作。張慧敏治療師表示,這代表其肩關節的穩定度足夠,再來就能引導他玩一些更需要手部肌肉協調的物品
引導小提醒
堆疊積木是很好的訓練。這代表寶寶的身體需先穩住,然後一手固定某塊積木,另一手拿另一塊積木往上疊高。這需要更精細的動作,有賴穩定和協調性。
探索動作的意涵
社交&語言:7個月和8個月寶寶的社交能力差不多,以觸碰為主(如摸臉)。父母可在做相關動作時,邊向他說「你在向媽媽說Hi嗎?」加強連結性。
認知:自己會有拿取食物並送入口中吃掉的能力,對食物的相關概念更為清晰。
引導小提醒
父母可藉由進食時間,鼓勵寶寶玩食物,幫助他認知和練習食物的特性、餐具的使用、怎麼吃等等,了解這些平日飲食動作背後的意義。
張慧敏治療師
現任/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職能治療師
經歷/童綜合醫院精神科專任職能治療師
國軍門診中心兼任職能治療師
萬芳醫院復健科兼任職能治療師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早期療育組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原文刊載於201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0~1歲寶寶五官發育與啟蒙
所謂「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這五感是為了生存下去最低限度必備的能力,同時也是人類大腦智力活動的基礎,並且在促使大腦作用發展上,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寶寶主要通過五感來認識這個世界,感官能力發展越好,大腦對於各種訊息的統合能力就越強,越有助於日後的整體發展。以下則針對寶寶五官發展進程,一一說明。
視覺發展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表示,視覺則是出生後才漸漸發育,到了足月視網膜的血管才逐漸長好,然而像視神經辨色能力、看東西的焦距,必須等到一歲以後,孩子的視力才可以有好的聚焦,並辨別顏色的差別。6個月以前,寶寶比較喜歡強烈對比的顏色,6個月以後才會漸漸跟大人的喜好一致。
0~1個月
視神經整合尚未成熟,寶寶看到東西都是晃動模糊的,約能看到20~30公分近的東西。不論是定焦或是看一個物品,只要頭一動,焦距就又會跑掉了,此時他對物品的輪廓、五官對比較強烈的東西較有興趣,例如黑白顏色強烈對比的物品。
3個月
隨著寶寶的動作發展較好了之後,3個月左右嬰兒的頭部略能轉動,他的追視物品能力提昇,眼睛的對焦也比較好了,此時他比較喜歡鮮豔的玩具,但還不會判斷遠近,會隨便亂抓東西,不知道要拿距離自己較近的物品。
6個月
此階段寶寶開始會辨識熟人或生人,分辨深度、高淺,將兩樣東西放在他眼前,他會拿近物而不拿遠物,擁有判斷距離遠或近的能力,面對滾動的物體,他的視線可以順暢地跟著移動,追視能力亦更加提昇。
8~10個月
當寶寶會爬,有了移動經驗之後,開始有視覺深度的概念,對於高是危險的,有了基本的判斷,會產生害怕的感覺。
12個月
把一堆東西放在寶寶眼前,他可以找出他想要拿的,這與對物品的認知有關;另外像東西掉了,他可以走過去或爬過去撿起來。
聽覺發展
關於聽覺的發展,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寶寶在母體已有聽覺了,所以他先認識的是媽媽的聲音,出生後對高頻的聲音較能區辨,當爸爸媽媽同時在跟寶寶說話的時候,寶寶大多會注意到媽媽的聲音。
0~1個月
基本的聲音辨識功能已經具備,但在發展過程中,他的設備是好的,可是大腦的聯繫仍處於混亂狀態,因此他無法在一開始就把所有資訊做有效的處理,面對突然而來的巨響會感到驚嚇,因而哭鬧起來。
2~3個月
此時已可以辨認聲音的方向,但一樣喜歡較高頻的聲音。
4~5個月
會辨識熟人的聲音,也會有反應(有興趣),到了4個月,有些孩子會開始模仿ㄅㄚㄅㄚ,發出一些聲音。
6個月
叫他的名字會有反應,認識自己的名字。
8個月
此時的寶寶已經開始牙牙學語,但不是真的講話,對於動物的聲音有基本的了解,另外聽到喜愛的音樂,會跟著搖擺身體。
10~12個月
已經懂得一些單字、詞句,譬如說:「不可以喔!」「說謝謝、再見。」
觸覺發展
觸覺是全身最大的感覺系統(器官),它有兩大作用,一是保護功能,二是區辨功能,廖笙光技術長指出,其中保護功能與情緒反應有關,區辨功能與動作精細有關,一般來說,寶寶觸覺最敏感的地方不是手指,而是嘴巴,也因此觸覺的功能實際上是從嘴巴開始,再慢慢到手和腳。由此可知,當寶寶在吃手和腳的時候,並不是在試味道,而是在感覺形狀,因為嘴巴是最敏感的觸覺部位,寶寶會想要把看到的東西塞進嘴巴,藉由先認識手(塞手指),再認識腳(塞腳趾),這樣的動作對寶寶來說是好的,爸媽其實不必過度限制。
0~2個月
觸覺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巴,口腔的刺激是主要的觸覺來源,也因此有所謂的「尋乳反射」,通常寶寶一碰到奶嘴和媽媽的乳頭就會湊過去吃,與維持生命有關。
3個月
此階段寶寶可以靠嘴巴辨識形狀了。
5個月
寶寶特別喜歡吃手指,了解手指頭的形狀。
7~9個月
會讓自己的手去抓取東西,這時候就不只吃手了,而是拿到什麼就吃什麼,區辨物品的形狀。
10個月
寶寶可以將視覺和觸覺做連結,看到一個東西,大概可以想像它的觸感如何。
12個月
寶寶可以把身體跟觸碰的地方做組合,進而了解自己的身體。
嗅覺發展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嗅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感覺,它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感覺系統,跟所有動物的情緒和維持生活有關,特別是比較低等的動物。為何需要嗅覺?除了與動物需要覓食有關外,這也與人的安全感、領域的建立有關。事實上,在寶寶一出生這方面的能力久已經很好了,對新生兒來說,剛出生時最好用的五感器官就是嗅覺,他可以輕易分辨好聞與不好聞的味道,第一個月以後,還可以記住家裡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味覺發展
味覺是寶寶一出生即有的感覺系統,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表示,寶寶出生後3~6天就已可以分辨母乳與配方奶的不同。有關味覺的研究不多,有趣的是挑食和味覺不一定有關,因為和觸覺食物材質有關。廖笙光技術長指出,一般來說,他所具有的味覺分別是苦、鹹、甜三種感覺,「雖然寶寶具有分辨的系統,例如同時給他吃甜的和吃鹹的,他會比較喜歡吃甜的,但卻無法判斷這個食物是否有危險或是可不可以吃,所以即使給寶寶喝很鹹的牛奶,寶寶還是會喝。」
啟蒙篇
李國鳳治療師表示,不論從事任何啟蒙遊戲,盡量不要違背寶寶的發展進程,給孩子玩具或是做遊戲活動時,不必急著要讓他一次就學會,現在不會玩,等過一兩週再拿給他玩,寶寶說不定就會玩了。爸爸媽媽必須適時地引導小孩,先教他怎麼玩,寶寶才可以開心地打開五感,盡情學習。以下針對五感設計的啟蒙遊戲,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陪寶寶一起遊戲!
視覺啟蒙小遊戲
1.追視反應:
步驟一:準備三顆顏色對比的小球。
步驟二:從寶寶面前一次丟一顆小球,觀察其視線是否跟著小球移動。
2.鏡子遊戲:
步驟一:準備一面大到可以看到寶寶全身的鏡子。
步驟二:引導寶寶看鏡中的自己和媽媽的模樣,並可以做出誇張表情吸引寶寶注意。
小叮嚀:
1. 讓寶寶的視線跟著電動車或滾動中的小球移動,以吸引寶寶目光,有助於寶寶的追視能力,像這樣寶寶的眼睛或臉龐會隨著小球移動的動作,這就是所謂的「追視能力」。
2. 盡量避免讓寶寶看電視,或是注視LCD螢幕,因這些螢幕上的亮點對寶寶而言太過刺激,倒是可以多帶寶寶接觸大自然,看看綠色的樹和色彩鮮豔的花朵。
3.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建議,帶寶寶外出時,若陽光過大時,記得將推車斗篷拉上,避免強烈的紫外線直射寶寶尚未發育完成的眼睛,造成傷害。
聽覺啟蒙
1.辨認聲音方向:
步驟一:媽媽坐在寶寶的斜後方,並喊寶寶的名字。
步驟二:看寶寶是否會循著聲音的方向轉過頭來。
2.搖搖樂:
步驟一:準備一個空的寶特瓶,把一些小物品塞在瓶中,並將蓋子蓋緊。
步驟二:媽咪先把瓶子拿起來搖一搖,接著再交到寶寶手中,讓他自己手拿著晃動。
小叮嚀:
1. 聽覺與語言發展能力有關,早期的聲音刺激有助於語言的發展。當媽媽唱歌給寶寶聽,當寶寶有反應時,可以先停頓一下,等待寶寶的反應,另外像玩敲打遊戲時,也是需要等待一下,等寶寶回應後再繼續進行。
2. 最好讓寶寶聽自然的聲音,例如鳥叫聲、潺潺水流聲,而不要聽太複雜的聲音(如搖滾樂),會太過於刺激。
當視覺與聽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表示,聽覺異常最晚最好在3個月之內發覺,並在6個月大確定聽覺障礙,趕快幫寶寶裝上助聽器,因為聽覺檢查很繁複,需耗時2個月,假若在6個月後才發現,之後再裝助聽器,寶寶的聽力發展變慢,語言能力很難矯正回來。至於視覺的異常,因為是在出生才慢慢發育,因此很難立即發覺是否有異常狀況,只要在一歲以前確定寶寶沒有嚴重斜視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三歲以前沒進行斜視治療的話,將可能導致弱視,爸媽們不得不防。
李國鳳治療師表示,基本上寶寶長期對特定感官的刺激較沒有反應,可能就是異常的警訊,以視覺來說,寶寶若對看東西沒興趣,需要搭配其他感官刺激(添加聲音)才會注視的話,或是當有明顯的玩具出現一段時間後,他的眼睛仍四處轉動毫無所覺,他的視覺可能有問題。
嗅覺啟蒙
1.聞不同味道:
步驟一:準備2~3種不同的水果
步驟二:放在寶寶手上讓他聞聞水果的自然香氣。
2.給固定毯子玩偶:
步驟一:準備一、二樣毯子或玩偶。
步驟二:睡覺或外出時可以陪伴寶寶。
小叮嚀:
1. 孩子其實非常重視味道,若要增加寶寶的情緒穩定度,最好給寶寶固定的毯子、玩偶。
2. 聞各種不同水果味道,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的花、水果,但是以水果為主,不好聞的也會有感覺。
3. 如果讓他接觸不同味道,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比較有安全感。如果診所沒有藥味,也會有安全感。
味覺啟蒙
1.嘗試不同味道與質地的食材:
步驟一:剝一小塊橘子。
步驟二:讓寶寶自行拿在手上,用舌頭去感覺酸甜滋味。
2.吃副食品:
步驟一:先讓寶寶聞副食品的味道。
步驟二:接著再餵寶寶吃。
小叮嚀
1. 當寶寶的飲食進入副食品階段之後,便是寶寶的味蕾大體驗的時候了!在此提醒家長可別一下子給寶寶太多的選擇,最好的方式是同一種食材,讓寶寶先嚐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媽咪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2. 為了避免寶寶日後養成挑食的習慣,2歲前可以讓寶寶多嚐試各種味道與質地的食物,而當季的水果則是不錯的食材,像橘子上略有果粒纖維、味道酸酸甜甜的,味道相當鮮明,可以給寶寶試試看。
3. 在給寶寶吃副食品時,先讓他吃不甜的(如菠菜泥)、再吃甜的(如胡蘿蔔泥),在給寶寶吃新的副食品時,應讓他先嚐試約3~5天,如果寶寶吃得不錯,排便也正常,媽咪便可以再換下一種食材。
當嗅覺與味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指出,一般嗅覺與味覺有異常時,爸媽通常不太容易發現,只是嗅覺與情緒有關,而味覺的啟蒙引導沒做好的話,日後孩子容易有偏食的情況。此外,即便在從事味覺與嗅覺的啟蒙,在此建議不要給予寶寶太多且太大的刺激,以免造成他們日後對此味道有不好的記憶。另外,當寶寶在接觸新的氣味、味道時,由於他們之前沒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對他們而言,並沒有香或臭、甜或酸的價值判斷,爸媽如在提供相關的感覺刺激時,能搭配口語介紹,寶寶自然會配合他所聽到的聲音及嗅覺、味覺經驗,隨著經驗的累積及認知能力進展,學會辨認味道及其代表的意涵。
觸覺啟蒙
1.觸摸不同材質:
步驟一:準備各種不同材質的衣服或玩偶
步驟二:讓寶寶盡情觸摸,感受不同材質的觸感。
2.嬰兒按摩:
步驟一:將寶寶放在柔軟的床上或毯子上。
步驟二:將寶寶衣服脫掉,若天氣太冷,身上可穿上一件薄薄的上衣,慢慢從手和腳按摩。
小叮嚀:
1.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觸覺與孩子的情緒穩定度有關,一般來說,觸覺應在0~2歲間發展完成,因此給他越多的觸覺經驗,接觸的材質越多越好,現在很多爸媽過度保護孩子,造成有些孩子看到絨毛玩具嚇的半死,其實對他來說,並無益處。
2. 觸覺與寶寶探索環境的經驗有關,寶寶如果爬行和探索環境的經驗越多,觸覺發展會比較好,例如家裡允許他探索的範圍夠大,他可以摸到或觸碰到的質地或質感越多,適應度就會比一般的小孩好,也比較不容易緊張或害怕。
3. 幫寶寶進行按摩時必須注意保暖問題,此外要將速度放慢,時間也要固定(例如洗澡後或是睡覺前),最好在寶寶情緒和身體狀況良好時進行。
當觸覺能力異常時
洪依利醫師表示,觸覺也不太容易發覺異常情形,觸覺與感覺統合有關,爸媽頂多覺得孩子怎麼走路容易跌倒,或是不太容易把一個小東西,精準的塞進另一個物體空間裡,而不會發現其實是觸覺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一種病,大部分只會覺得寶寶發展好像比較慢。此外,若寶寶如果不喜歡觸摸玩具、只喜歡碰觸或吃特定材質的東西,或是對爸媽的溫柔摟抱感到排斥,則他的觸覺可能過度敏感。
給爸媽的話
啟蒙活動雖然對寶寶很有益處,但在遊戲的同時,仍有一些必須特別注意的細節與問題。
1. 可能造成的誤食問題:在從事啟蒙活動時,要特別注意物品的大小,若是可以拆除的玩具,寶寶很有可能誤食,家長最好先仔細檢查過後再給寶寶玩。
2. 玩具或地墊的安全問題:李國鳳治療師表示,某些塑膠地板含毒,可能造成不好的影響,必須特別注意,另外像要咬的玩具,最好買來之後先清洗過或先認清產地,若聞到濃濃塑膠味時,最好避免給寶寶玩。
3. 注意力問題:盡量避免讓寶寶看電視,據相關研究指出,若每天多看一小時電視,未來將有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
4. 遊戲速度問題:帶孩子玩遊戲,動作一定要放慢,因為孩子的眼球控制和聽覺的方向區辨還沒那麼快,不論玩什麼遊戲,建議給孩子3~5分鐘的等待時間。
5. 遊戲時機問題:李國鳳治療師表示,不要在寶寶想睡覺的時候跟他玩啟蒙遊戲,最好是在白天、寶寶吃飽了、活力好的時候進行,為了避免寶寶睡不好,也盡量不要在晚上睡覺前從事活動,但建議可以選擇溫和的活動,如哼一首曲子或是講小故事給寶寶聽,幫助寶寶進入夢鄉。
~原文刊載於2011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7242&prev=17243&next=16942&l=f&fid=67
**********************************************************************
**********************************************************************
7~12個月末階段的寶寶動作發展
諮詢/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彭純芝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俊賢
6~7個月
1. 可以自己坐著。
2. 手、腳、頭、頸皆可控制自如。
3. 俯臥時,能以單手承受身體重量。
4. 會以肚子觸地的方式匍匐爬行。
7~8個月
1. 能轉動身體拿身後的玩具。
2. 學會雙膝式爬行。
3. 知道如何扔東西。
8~9個月
1. 能自己坐著超過十分鐘,並前後晃動不會跌倒。
2. 能攀物站立。
3. 能用食指和拇指拿取小東西。
4. 會用食指按東西,如按鈕。
5. 兩手會各拿一樣東西,並相互敲打。
9~10個月
1. 能扶著傢具側位移動。
2. 爬行動作俐落。
3. 能自己由坐姿撐著站起來。
4. 會拍手。
5. 能模仿手勢遊戲。
10~11個月
1. 能以腹部離開地面的方式,極快的爬行。
2. 能自己站穩後,再自己想辦法坐下來。
11~12個月
1. 開始學走。
2. 雙手會拉扯東西。
3. 手指活動靈活,並學會將小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7~12個月的嬰兒健身操
採訪/黃麗煌
攝影/麥叔叔專業攝影 蔡輝長
演出/林浩倫寶寶 許瓊文媽媽
體操動作設計/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彭純芝
◆7~9個月可以做的…
‧匍匐操
步驟1:讓寶寶趴著。
步驟2:媽媽至寶寶前方,呼喊或以玩具誘使寶寶向前爬行。
‧手部操
步驟:媽媽抓著寶寶的手腕,教寶寶拍手。
P.S.除拍手外,還可以延續做拍拍腿、摸摸鼻子……等動作。
◆10~12個月可以做的…
‧蹬蹬操
步驟1:媽媽位於寶寶後方,握住寶寶的手。
步驟2:緩緩將寶寶拉起,至寶寶站起來。步驟3:藉著媽媽的扶助,讓寶寶向前蹬走。
‧仰臥起坐
步驟1:寶寶平躺,媽媽略壓著寶寶的腳踝。 步驟
2:出聲誘使寶寶自己坐起來。
‧飛機操
步驟1:媽媽屈膝而坐,並用雙手拉著寶寶的手腕,同時以腳掌頂住寶寶的腹部。
步驟2:媽媽逐漸往後躺下;此時,腿部的角度維持不變,同時寶寶的身體會逐漸上升。
步驟3:媽媽利用腿部的力量,上下擺動寶寶。
P.S.初練習時,可請家人在一旁扶助。
‧踏腳操
步驟1:讓寶寶平躺,並用自己的手掌頂住寶寶的腳掌。
步驟2:將自己的手假想是腳踏車的踏板,幫助寶寶做踏腳動作。
‧UP UP操
步驟1:讓寶寶平躺,並要寶寶緊握媽媽的手指(但是媽媽不握寶寶)。
步驟2:藉由寶寶的握力,輔助寶寶坐起。
步驟3:媽媽的雙手向上拉(此時寶寶仍須緊握著媽媽的手指),幫助寶寶站起來。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362&prev=15363&next=15361&l=f&f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