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寶貝玩出肢體平衡感 |
採訪/陳逸馨
諮詢/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李依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 謝佳芝
(依筆劃順序排列)
|
孩子肢體不平衡可能是先天疾病,也可能是後天環境所引起的,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都能恢復得很好。肢體發展良好的孩子,對自己較有自信,在團體中也較受歡迎。想訓練孩子肢體平衡,爸比媽咪不妨透過簡單的小遊戲來幫助他,亦可藉此拉進親子間的距離喔!
平衡的定義
「平衡」是腦部對身體所接觸感覺訊息的調節、處理、組織的外在表現之一,而由身體所接觸的感覺訊息可分成視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嗅覺……等。腦部對這些訊息處理的能力是隨著發展自然而成的,所以感覺訊息處理不佳的孩子,多半會出現平衡差的情形,其中又以前庭覺和本體覺對平衡的影響最大。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李依齡表示,前庭覺可讓人知道自己正處於何地,身體動作與重力會刺激位於內耳「前庭」的特殊接受器,然後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處理,接著協助產生肌肉張力,讓孩子能平順、有效率地做出動作。前庭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的孩子,無法根據情況來調節、區別、協調與組織平衡與動作的感覺。
而「本體覺」就是「姿勢感覺」,傳遞肌肉是在伸展還是收縮,以及關節是彎曲或伸直的訊息,能提高身體知覺和促進動作計畫能力。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也會影響活動中平衡的表現,若無法維持有效的注意力,會導致活動中出現莽撞、粗心或是反應較慢的情形。
肢體平衡是先天or後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謝佳芝表示,有腦性麻痺、唐氏症、遺傳性疾病的孩子,因發展較為遲緩,容易影響肢體平衡。而有很大部分的自閉症、過動兒、亞斯伯格症或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也會伴隨肢體平衡的問題,這與小腦結構有關。這些孩子在動作上沒有問題,但流暢度就沒有那麼好。此外,不只先天性疾病會影響孩子的肢體平衡,現代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剝奪了他接受環境刺激的機會,也會限制孩子的肢體發展,家長須特別注意。
肢體平衡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各年齡層不同的活動都有賴良好的平衡能力來維持有效率的肢體運用。李依齡表示,以1歲前的幼兒為例,雖然還不會走路,但能夠在地上趴得穩、坐得好,有效接收身體各部位傳來的訊息,這都是為將來走路、跳躍、跑步、奠定良好的動作基礎。不僅如此,擁有平衡能力可以保護孩子在突發事件中(如:走在不穩的地面、被人不小心碰撞)免於跌倒受傷。
4歲前幼兒的肢體發展
寶寶出生後,醫師會給家長一本嬰幼兒成長手冊,手冊裡有各時期幼兒應達到的肢體發展動作,不過這些項目較為簡略,家長可另外向小兒科醫師索取發展檢核表,表上的內容會比手冊詳細。爸比媽咪只要發現孩子有一項能力未達到標準,就應帶他就醫評估,早日找出問題,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謝佳芝表示,成長手冊與發展檢核表的標準都比較低。舉例來說,上面列舉兩歲半孩子應達某項標準才算正常,實則平均兩歲的孩子就能達到,因此兩歲半若仍無法做到此動作,就屬最後百分之五的小孩。家長不要自我安慰,以為孩子只是發展慢,以後就會跟上其他小朋友,正確的做法是早點告知醫師,請他評估與轉介。
0~6個月
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主要是在發展抬頭動作,且開始學會翻身。當寶寶躺在床上時,會左右轉頭、在趴姿下會撐手抬頭、抱起來時頭不會往後掉、雙手可以在身體中線玩玩具,且玩具能在左右手上換來換去。
6~12個月
可以自己在地上坐著玩玩具,再大一點的寶寶能自己坐在小板凳上。6至
7個月的寶寶開始學爬,可以探索的環境範圍也更為寬闊。謝佳芝表示,6個月的寶寶已會翻身(可從趴著變仰躺及仰躺變趴著),也能自己坐穩數分鐘,不會搖晃或跌倒。10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會扶著家具由坐到站起,甚至開始嘗試放手自己站立,並想試著走路,還可以用對掌動作拿桌上的小積木。
12~18個月
一歲以後的幼兒,可以自己放手走路的距離越來越長,且能依照環境轉彎、倒退,繞過障礙物。此外,幼兒已有能力一手牽著大人的手,另一手扶著牆壁,以兩步一階的方式上樓梯;下樓梯時會採屁股先下的姿勢爬下去;會翻厚書(或洗澡書);可將桌上兩塊小積木堆疊成塔;看到桌上的紙筆,就知道可以拿起來塗鴉。
18~24個月
一歲半左右的幼兒,能不扶東西自己由坐或躺的姿勢站起來,走路動作很穩,且在少許支撐下,能蹲下或彎腰撿起地上的東西,再恢復原站姿。李依齡表示,這階段的小孩,開始可以用牽的姿勢下樓梯,且會做出蹲的姿勢來玩玩具,在他人的鼓勵下,能從階梯的最後一階跳到地面上。此外,兩歲前的孩子可以完成圓形、方形、三角形幾何板的配對;可以模仿畫出像直線和圓形的圖形。
2~3歲
只要媽咪牽著或是扶著欄杆,就可以兩步一階上下樓梯,會踢球、可以開始走在平衡木。兩歲多的孩子會模仿踮腳尖走路、會騎三輪車、會跑步;亦可畫出正確的直線、橫線、圓形等圖樣,並且會用剪刀在紙上剪一刀。
3~4歲
三歲半的孩子已能雙腳離地齊跳與單腳跳,會用筷子、剪刀、扣釦子,能拿茶杯走路,水不會潑出。
觀察孩子是否肢體不平衡
李依齡表示,在幼兒時期,當孩子坐在地上時,可突然的從背後或左右推他一把,並觀察孩子會不會及時伸出手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跌倒。更大一點,可觀察孩子在運動場活動的表現,是否出現下列情形:
★跌倒或撞到東西
★喜歡從事久坐或只需動手的的活動(如:看電視、畫圖)
★體育課或運動對他來說特別困難或挫折
★做大肢體活動時顯得特別小心翼翼
★動作僵直或生硬
★害怕跌倒或高的地方
★避免攀爬、跳躍、雙腳跳或經過不平地面
★不喜歡遊樂場中會動的遊樂設施
★上下樓梯需扶著牆或欄杆
★常表現出操作技巧差、不協調、膽小的樣子,且老是要求他人給予身體上的協助
把握黃金治療期 肢體動作沒問題
若孩子出現上述幾項動作表徵時,可以與治療師討論並做相關的評估測驗,以釐清孩子真正問題的所在,且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依據孩子的問題提供適量的前庭本體覺活動,如:衝滑板、站在鞦韆板上丟接球、小牛耕田活動等。
謝佳芝表示,許多肢體不平衡的孩子,都是在上幼稚園後才被發現有此問題,因為學校會安排體能課,老師也容易觀察到孩子的個別狀況,但發現時孩子往往已經4、5歲了。雖說6歲以前都是黃金治療期,但3歲前的幼兒,腦部發展還沒固定模式,較易接受不同刺激,腦部的可塑性比6歲前高,若能配合治療師,回去時與孩子多玩些有助於肢體平衡的遊戲,成效會更好。爸比媽咪應多注意孩子在幼兒期的動作發展是否正常,如寶寶學會站後,是否仍常東倒西歪,越早發現問題才能及早介入治療。
一般來說,介入治療後通常1、2個月就會有所改善,但要明顯的改變,約需半年的時間,且家長配合度的高低也會影響治療時間的長短。治療多是一週一次,爸比媽咪若沒有利用剩餘時間陪伴孩子玩遊戲,將會拉長治療時間。如果孩子是後天的肢體平衡問題,起因大部分是沒機會和時間練習,並非能力不足,因此只要給他空間、時間,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先天疾病所導致的肢體不平衡,治療後孩子的動作仍會比正常人緩慢,但只要願意花時間治療,小朋友大多能達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如走路、站等。
訓練肢體平衡的小遊戲
遊戲名稱:小飛機
適合年齡:1歲
準備道具:大彈跳球
步驟:在安全的地面上進行此活動,讓孩子試著趴在大球上,四肢抬高做出小飛機起飛的姿勢,父母從旁稍微扶著大球。
注意事項:當孩子出現臉色發白、流汗、頭暈、噁心等任何過度反應,就表示此前庭刺激過於強烈,須馬上停止。
遊戲名稱:步步驚魂
適合年齡:1歲
準備道具:厚度不同的軟墊(巧拼墊)或海綿、被單
步驟:1、將厚度不同的軟墊(巧拼墊)或海綿放在地面上,並在上覆蓋被單。
2、鼓勵孩子在上面爬行前進。
注意事項:可改成帶孩子去不同地點玩耍,如:草地、沙灘、球池,提供不同感覺刺激,提升平衡能力。
遊戲名稱:深水炸彈
適合年齡:2歲
準備道具:大彈跳球、沙包
步驟:在安全的地面上進行此活動,讓孩子坐在彈跳球上,雙腳離地,父母從旁稍微扶著大球,並拿沙包給孩子,要求往前丟入目標物中。
注意事項:視孩子平衡能力,父母可斟酌協助扶大球的程度。
遊戲名稱:拉車夫
適合年齡:2歲
準備道具:被單
步驟:請孩子坐在被單上,另一名孩子或父母當車夫拉著被單前進,坐在上面的孩子可抓著被單保持平衡不跌倒。
注意事項:可改成團體進行彼此競賽,或在行進的路徑中增加障礙物。
遊戲名稱:桂河大橋
適合年齡:3歲
準備道具:高低不同(或材質不同)的椅子(至少5個)
步驟:將高低不同(或材質不同)的椅子排成一排,請孩子從上面行走前進,並根據孩子的平衡能力,可要求手上拿拼圖或夾物品到另一端放置。
注意事項:避免使用會滑動的椅子;在地面上可鋪上巧拼墊以免跌倒受傷。
遊戲名稱:袋鼠跳
適合年齡:3歲
準備道具:枕頭套、障礙物
步驟:請孩子雙腳一起套進枕頭套中,並繞著障礙物往前跳到另一端去拿玩具。
注意事項:1.可使用不同材質的枕頭套,或在不同的地面上進行。
遊戲名稱:踩高蹺障礙賽
適合年齡:4歲
準備道具:高蹺(或自行用鐵罐製作)、高度不同障礙物
步驟:在行進的路徑中放入1、2個障礙物,請孩子踩著高蹺跨越障礙物前進。
注意事項:依據孩子能力使用不同高蹺的高度。
遊戲名稱:跳格子
適合年齡:4歲
準備道具:顏色不同的巧拼墊數個
步驟:將巧拼墊排成一長排,要求孩子依照不同顏色的墊子做出雙腳跳或單腳跳交替的動作前進。
注意事項:可將墊子間距離加大,更能挑戰跳躍中維持平衡的能力。
從簡單遊戲入門 增加學習興趣
當孩子做不到時,自信心一定會受挫,建議家長與孩子一同玩遊戲,並讓遊戲過程更簡單化,使孩子有興趣去嘗試。謝佳芝表示,以拍球為例,假如孩子拍球動作不協調或一直拍不到球,就換大一點的球,讓目標明顯,待孩子熟練後,再調整難度或變化遊戲內容,換小一點的球,抑或加上障礙物,讓孩子逐步接受。李依齡也建議媽咪,當孩子不肯繼續嘗試時,不妨找其他小朋友來陪他玩,但選擇的小朋友必須是願意協助他的,才不會因受到嘲笑而更加退怯。 |
(詳文請見2007年七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
***************************************************************
***************************************************************
簡單幾招~訓練寶寶平衡感
作者 Margaret Sasse | 遠流出版 – 2012年6月13日週三台北標準時間上午11:43
透過肌肉張力刺激保持平衡
在嬰兒期階段,平衡動作必須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在大腦內形成神經連結。請注意肌肉張力對平衡感所造成的影響,肌肉張力不佳的孩子,通常也會合併出現其他方面的障礙。平衡反射同樣經由內耳的前庭系統獲得發展及刺激,因此前庭活動可說是關鍵所在,進行前庭活動時,記得一定要保護寶寶的頭部和頸部。
在滾筒、治療球、海灘球或父母的腿上玩遊戲,可以幫助寶寶藉由肌肉張力刺激,強化手眼協調以及腿部、膝蓋與足部的發展,這是他們日後可以坐、爬、扶行和站立的準備訓練。在你的寶寶還不能靠自己辦到之前,請勿刻意讓他做出坐姿或站姿,寶寶從一開始的匍匐前進、坐起來、用四肢爬行,到最後可以扶行、站立、走路,都必須具備足夠的肌肉張力以及左右肢體的平衡反射動作才行,這些反射動作並不是原始反射,而是終生存在的姿勢反射。
平衡感
讓寶寶兩腿併坐在滾筒上,輕緩地前後滾動,或者讓他跨坐,往左右兩側滾動,都可以強化寶寶的腹肌和背肌,培養平衡感與腳力。
學鳥飛
請你躺下來,雙腳離地,膝蓋彎曲,然後讓寶寶趴在你的小腿上,抓著他的手臂,學小鳥展翅向外打開,同時上下擺動你的小腿。
爬行訓練
用四肢爬行(狗爬式)是寶寶接收感覺刺激,發展肌肉張力與視覺的重要階段,寶寶爬行時的手眼距離,將成為他日後上學的閱讀距離。想想看,寶寶在爬近爬離玩具的過程中,會增加多少視覺聚焦和小肌肉調整方面的練習。
空間覺知
從桌椅的上方或下方爬過去,對空間覺知的發展相當有益。小寶寶們只要看到玩具就會立刻拿取它,所以不妨用桌椅、凳子和紙箱,為孩子設置一座障礙訓練場。
斜坡真有趣
找找看住家附近有沒有低矮的斜坡,或者在後院或遊戲室自己裝設一個,寶寶很喜歡爬上去再滾下來的感覺。
爬行平衡
沿一道架離地面的平台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挑戰,他會樂此不疲地在上面爬來爬去;本活動也需要運用到深度覺知。
1. 狗爬式出現在鱷爬式之後,它是感覺運動發展的另一重要階段。
2. 寶寶對空間認識得很快:我進得去嗎?我要爬多久才能拿到那個玩具?
3. 寶寶為了保持平衡,會發展出異側手腳交替的動作(左膝與右手同時移動),這些動作會在他的大腦裡形成神經連結,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