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教孩子說實話,用罵的才會聽?

(From 大家健康雜誌 更新日期:2007-05-30 記者:吳皆德)

  小時候你曾說過謊嗎?可能因不想輸同學而誇大其詞,或者是想讓爸媽更關心你,而扯些無傷大雅的小謊,然而,被爸媽發現後,只換來一頓打罵,沒人關心你內心的感受……現在面對孩子說謊,你可別衝動出手,不妨靜下心傾聽,說謊背後他想傳達的心聲。

  到目前為止你有沒有說過謊?你知道小孩什麼時候開始學說謊?一項研究報告讓你不得不正視「孩子說謊」這個課題。2006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在「行為科學與法律」期刊中報導,兒童因雙親影響而快速社會化,導致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說謊,所以現在兒童說謊的「道行」,已遠高於大人「偵測」小朋友說謊的能力。若不提早發現孩子說謊原因,及時教導,說謊可能成為孩子的個性之一,只要碰到別人質疑,就以謊言來應付。本篇特別透過案例的方式,讓父母從孩子說的不同謊言,找出應對之策。

CASE 1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謊言
  某天,阿姨帶著2歲半的萱萱和哥哥、姐姐同遊大賣場,在阿姨沒注意時,有人弄倒賣場堆疊的書本,阿姨問萱萱是誰弄倒的,她說:「是媽媽弄倒的!」但媽媽根本沒去大賣場,結果是姐姐弄倒的,萱萱為什麼要說謊?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的莊貞銀表示,萱萱才2歲多,認知發展不是很完整,被問及人名時,也許脫口而出的是最熟悉的名詞「媽媽」,但未必是指「媽媽弄倒書本」。同理,有些學齡前兒童常會把時間搞錯,譬如:明明是上個月去動物園,他卻說:「昨天我們去動物園。」事實上,孩子的時間認知發展不夠完整,他認為「昨天」就是過去,所以家長可問,「你是不是想說上個月去過動物園?」藉此引導小孩,也順便教導時間的意義。

CASE 2 害怕受罰的謊言
  就讀小三的思妤,和同年紀的學生一樣,常向父母謊稱學校沒有功課,隔天聯絡簿帶回家,父母才知道她在說謊,媽媽氣得問思妤為什麼要說謊?她回答,「因為我想看電視,寫功課就沒時間看電視了。」面對這樣的謊言,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在責罵思妤前,媽媽應先想想她說謊的原因。」兒童福利聯盟社工員陳惠欣分析,也許思妤從過往經驗知道,如果告訴媽媽她不想寫功課,只想看電視,媽媽一定會責罵她,所以她才會謊稱「沒有功課」,避免媽媽責罵,也達成她「想看電視」的目的。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藉由學校的聯絡簿,家長很難提早發現。
  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家長與其暴跳如雷,不如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例如:可以說,「媽媽知道妳很想看電視,妳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幫妳安排時間,讓妳能寫完功課又能看電視!」陳惠欣建議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好的行為,同時,讓他相信媽媽能協助滿足心理需求(看電視),又能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

CASE 3 想逃避的謊言  昭齊是位個性緊張的國小五年級生,面對隔天的考試,常緊張到不敢上學,最後他騙媽媽說身體不舒服,不能去學校。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先瞭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如果觀察出他是找藉口不上學,家長應避免以質問的語氣說,「真的是這樣嗎?你看起來不像肚子痛!」最好以平緩的口吻問,「你是不是有擔心的事情?」聆聽小孩的心理話。
  如果家長一開始就以質問的語氣詢問,已透露心中的懷疑——「孩子,你在說假話!」陳惠欣提醒,「這種先入為主的評斷,對後來的溝通都是有害的。察覺小孩可能在說謊,父母不要立刻戳破」,找出說謊的原因後,再明確告知,爸媽不喜歡小孩說謊。

CASE 4 博取關心的謊言  弟弟慶瑜出生後,媽媽明顯感受到就讀小二的姐姐家瑄,吃弟弟的醋,家裡常發生這樣的場景:身旁無人時,家瑄會扯慶瑜的頭髮;明明是家瑄推倒東西,只要媽媽問她,她永遠把責任推給弟弟,還不太會表達的弟弟當然一直吃悶虧。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遇到這種情況,莊貞銀建議家長,不要對姐姐做「口水戰」,應先看弟弟的「傷勢」,再把姐姐帶離現場,和顏悅色地問她。如果孩子坦承,家長要馬上稱讚她,再問為什麼要說謊?如果她說,「因為爸爸媽媽比較喜歡弟弟。」家長此時可表明,「爸爸媽媽愛你,也愛弟弟。」當然,事後父母也要自省,是不是關心姐姐的時間無意中減少了。

CASE 5 無惡意的謊言  幼稚園小朋友常有互相「吹牛皮」的好笑故事,像唸大班的中致,就曾向敘甄吹牛說,「我媽媽明天要幫我買一台玩具飛機,比妳的要大、要好。」中致可能是羨慕敘甄帶來的玩具飛機,為了爭取同學好感或無意識地自我誇張,說出非真實狀況的謊言。
  唸小三的玲玲也是,她騙同學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為了證明所言不假,還捏造出3個名字,同學們也相信了,實際上,玲玲只有一對弟妹,為什麼要說謊?其實她並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好玩」。

父母,你可以這麼做
  莊貞銀指出,這種無惡意的謊言是一種「補償性的謊言」,像中致年紀還小,對事情理解程度還不夠,因而編出一些「幻想」,甚至希望幻想成真——「媽媽明天真的買玩具飛機給他」。
  至於唸小三的玲玲,應該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但這種謊言有些只是因聊天而誇大其辭。面對這兩種情形,建議家長先讓小孩瞭解,說這些謊言可能會讓人誤會,千萬不可再犯,此外,父母也不要在小孩身上貼「愛說謊」的標籤,或一味地責罵。莊貞銀說,會說謊的小孩常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且比不說謊的小朋友擁有較好的創造力,例如:玲玲為了三個不存在的人物,要編出好聽的名字、個性等,某方面來看,她是在編故事。
  其實,發現小孩說謊,未嘗不是一個機會教育的好時機,只要父母耐心引導,當孩子明白了說謊不可取,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品格素養也正一步步地提升。






*********************************************************************
不打孩子如何管教?教子五大心法

小宇是一位5歲大的男孩,活潑調皮、坐不住,身體像裝了電池般精力旺盛,且難以忍受無聊。父母奉行愛的教育,不想打孩子,但又不知如何是好。臨床心理師提供父母教子五大心法,有效管教卻又不傷親子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每次媽媽講電話時,小宇就會搗蛋,像是把水打翻、破壞玩具、大吼大叫,媽媽剛開始多以講道理的方式,但是小宇情緒反而越來越激動,若媽媽仍不掛掉電話便開始大聲哭鬧,且破壞物品及哭鬧程度越來越嚴重,讓媽媽情緒也越來越難控制,忍不住出手打了小宇,但小宇的行為並未因此而改善,媽媽感到非常困擾及挫折,兩人的關係也逐漸惡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葉俞均表示,在臨床上,常聽到家長因為無法管教孩子而感到挫折,即使是每天都要完成的例行事務,都考驗著家長的教養智慧。媽媽已經好言相勸,但小宇的問題行為反而變本加厲。
葉俞均提供管教五大心法:
1.事先預告:媽媽先行告知孩子未來的十五分鐘要講電話,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及安排這段時間可進行哪些活動。
2.辨識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想引起媽媽注意,此時給予注意只會強化孩子的行為。
3.選擇性的忽略:忽略孩子哭鬧行為。
4.策略性的注意:當孩子能安靜做自己的事,則立即給予具體稱讚。
5.一致的管教態度:媽媽在執行上述管教技巧時,需貫徹執行,不因孩子的干擾行為而妥協。
她說,在管教過程中,家長保持冷靜中性態度很重要,若情緒因此受到孩子行為影響,往往導致雙方僵持,甚至失控結果。家長保持穩定的情緒及一致管教方式,孩子將會慢慢學到,只有好好說話與表現,才能得到大人回應。
此外,家長若在情緒或教養孩子面臨困擾時,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早期介入有助於建立適當的管教策略。葉俞均強調,把握上述五原則,不僅在親子管教上能事半功倍,也有助增加親子關係,並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情緒及行為表達方式。
引用國語日報-Uho優活健康網》
http://www.mdnkids.com/uho_health/detail.asp?sn=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