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常見小兒消化道疾病

(From 媽咪寶貝雜誌 更新日期:2007-06-04)

前言:「醫師啊!阮孫ㄟ長得『瘦比八』,常常胃口不好,吃幾口飯就喊肚子痛,大便一粒一粒的像羊咩咩大便,要怎麼辦呢?」在每次的小兒科門診中,經常都會聽到擔心的阿媽像這樣對醫師求救。

  這樣的主訴中,就包含了兒童常見的幾種腸胃道問題與可能潛伏的疾病,包括:便秘、反覆性腹痛、以及生長不良。

便秘  「便秘」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以往的農業社會,大部分人都以五穀與葉菜類為主食,便秘的問題不太常見到。而現在的兒童飲食習慣趨向於較精緻的食品,例如嬰兒奶粉,因而便秘的問題較嚴重。
  醫學上給便秘下的定義是:「每星期排便次數小於三次,並且大便質地偏硬。」對小兒腸胃科醫師來說,凡是嬰幼兒或兒童因為排便問題引起之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或肛裂,皆可以稱為便秘。

原因─功能性便秘與飲食、大便習慣有關
  為什麼會有便秘的情形呢?
  大致上可以把原因區分為二種:「器質性」與「功能性」。
  所謂器質性便秘是由其他器官的問題而引起,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服用藥物等等。此類疾病引起的便秘,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審慎且詳細的評估與檢查,在排除這些可能性後,才能把病人歸入所謂「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中。
  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期」飲食與便便的習慣不好而形成的。在新生兒呱呱落地後,母乳是最能避免嬰兒便秘的最佳食物。然而由於母親工作的關係,通常1至2個月後,小孩就只能以嬰兒奶粉為主食。又當4至6個月後副食品的添加不理想,嬰兒大便就會變硬,形成解便困難與疼痛的現象;若此時沒有幫嬰兒做矯正,排便情形就會產生惡性循環,等到有血便、腹脹、腹痛、甚至滲便的情形出現時,父母親才會倉皇的求醫。

治療及預防─餵母乳、改變飲食內容
  如何解決嬰兒或兒童的便秘問題呢?
  首先在嬰兒時期儘量以母乳哺育,職業婦女也可以晚上把母乳擠出,冰在冰箱,以供隔日所需,接著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改變飲食。
  便秘的小孩十之八九所攝取的纖維與水分都不足夠,4至6個月的嬰兒以母乳或嬰兒奶粉為主食,其實並不需要額外添加開水,等到開始進食五穀雜糧後才必須要補充開水。葡萄糖水與黑棗汁因為有較高的滲透壓,也常被建議用來改善幼小與較大兒童的便秘情形。蔬菜與水果的添加建議在4至6個月時,起先可以給予果泥與菜泥,等到開始進食稀飯時,就可剁碎加在稀飯中餵食。 再來要幫助孩子養成正確排便的習慣與適當的運動。
  較大兒童應該有自己的專用馬桶,而後才能訓練在固定的時間上廁所,例如:早晨睡醒後或者晚飯後。醫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使用軟便劑使得小朋友的便便變軟,使他們不再懼怕上大號。軟便劑使用的時間長短因個人而異,在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排便習慣養成之前,不要貿然停藥,否則很容易復發。


生長不良  另外常被轉介到小兒腸胃科門診的問題就是「生長不良」。
  由於一般人的觀念是「肥胖不是病,長不胖的小孩就會輸在起跑點」。因此,若是自家小孩體重比鄰家小孩子輕,常常就會求助於醫師。生長不良的定義是三歲以下幼兒的體重增加,偏離二條生長曲線(可見兒童手冊),或者體重低於同年齡與性別兒童的三個百分點的曲線。
  造成幼兒生長不良的原因大體上也分為「器質性」與「非器質性」二種。
  常見的器質性原因有:染色體異常、腎小管酸血症、先天性心臟病、尿道發炎等等。若經過小兒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後,仍找不到器質性生長不良的原因,就會被歸納在非器質性生長不良。

治療及預防─營養均衡、舒適的餵食環境
  小兒科醫師在診察此類小朋友時是相當花時間的。
  首先必須從詳細的飲食習慣開始問診,臨床經驗顯示,飲食習慣的不正確是引起台灣嬰幼兒非器質性生長遲滯的重要原因之一。4至6個月之前的嬰兒,因為完全餵食母乳或配方奶粉,一般不太會有問題。然而,台灣是以米食為主食的社會,6個月以上的嬰兒開始以稀飯餵食後,最常聽說添加在裡面的食物就是紅蘿蔔、高麗菜和大骨湯。一天吃2次到3次,怎麼體重還是不見上升呢?當然,聰明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碗稀飯內缺少了生長所需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蛋白質與脂防。因此,完整的嬰幼兒飲食必須包括肉、魚、蛋黃與青菜類。
  另外照顧者的餵食態度也必須正確,不可太過於急躁或使用打罵的方法,並建立一個溫馨、安靜與舒適的餵食環境,這對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件事是必須經過仔細的檢查。大部分生長不良的器質性原因都可經由此步驟而發現。其他偶爾也會藉助於像檢驗血液、尿液和大便,以及超音波檢查等,來排除器質性原因的可能。


反覆性腹痛  小兒科門診另外一種常見的問題是「反覆性腹痛」。
  「我的小孩常常喊肚子痛,尤其是早上睡醒與吃飯時間」,這種煩惱也是門診中常聽到的媽媽經。這種反覆性腹痛又稱為慢性腹痛,最常發生在幼稚園與學齡兒童身上。

原因─多數患者原因不明
  反覆性腹痛同樣可以分成「器質性」與「功能性」兩種。
  「器質性」原因有上述的便秘、乳糖不耐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以及祕尿、生殖道問題等。這些原因都必須經過小兒胃腸科醫師詳細的檢查排除後,才可以歸類為功能性腹痛。
  大約90%的患者都是屬於找不到病因的「功能性反覆性腹痛」。當兒童在遭受環境或心理上的壓力時,往往會以腸胃道症狀(腹痛)或是泌尿道症狀(頻尿)來表現,這些壓力來源可能包括:搬家換新環境、受到家長嚴厲的打罵、或者是功課學習上的不適應等等。

治療及預防
仔細的問診:發現可能引起「胃腸蠕動障礙」的原因,醫師與家長必須共同找到功能性腹痛之心理層面的原因,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醫師應給予家長與兒童正面的再保證(Reassurance)。經過完整詳細的檢查後,醫師應鼓勵家長與小朋友,告知此種功能性腹痛是非常良性的,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會痊癒。
藥物治療:腹痛比較劇烈的小朋友,接受短期的抗膽鹼激素藥物(Anti-cholinergic drugs)治療,效果都不錯。
均衡的飲食:包括高纖維食物,也對此種功能性反覆腹痛的小孩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