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脾氣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對孩子有好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33258&next=131269&l=f&fid=78






***************************************************************************

念  的破壞力比想像大 
偶然機會,和一對在讀大學的兄弟聊天。這對兄弟承認彼此間聊不來,因為一個外向,一個是宅男,兩人還有不一樣的政黨傾向,常常吵架,只有在談及自己母親時,他倆同仇敵愾。

兩人都因為想要離媽媽遠一點,離開台北到南部讀書。
哥哥說:「我媽很恐怖,我一放暑假就頭痛。」
弟弟說:「對啊,魔音傳腦真受不了,一分鐘就可以惹毛我。」
聊起母親的種種管教,兩人的眼睛都像著了火。

細數來,他們的媽所犯的錯,和一般的媽差不太多。
不嘮叨的媽很少,不過他們的媽是稍微誇張了些。

愛念+愛比較+愛訴苦+易怒 的媽媽

兄弟倆控訴這個媽媽有四大罪狀

(1).太愛念:
媽媽只要看到他們就會念,從早念到晚,隔幾天又可以拿同樣的事出來念。

(2).太愛拿孩子比較:
媽媽總是說別人的孩子比較好。不許自己的兒子有任何短處。
她會拿兒子和從美國回來的ABC來比:為什麼你的英文比人家差?

(3).愛強詞奪理:
媽媽翻臉如翻書,總是愛生氣。兒子們從小三開始,就不願意和她一起出去,因為媽媽動不動要機會教育,旅行中也像教官,總愛對孩子呼來喚去,孩子一有不從,就板起臉來生氣。每次和她出去,孩子們都得察言觀色,唯恐惹了她。

(4).愛抱怨愛訴苦:
這點對孩子而言最可怕,媽媽常跟孩子說祖母有多麼蠻橫不講理,爸爸有多麼難搞,姑姑又怎麼刁鑽,總之,除了她之外,沒有好人。
孩子只想把耳朵關起來:「都是我們的親人,她講他們壞話,還要我們一起出氣,其實,他們都比她好相處多了。」

以上四大罪狀其實都跟「愛念」有關。媽媽老自以為「我愛念,你應該體諒」,因為「我關心你,才會念你」。
其實,「愛念」的破壞力比想像大。

若跟一個孩子處不來,可能是那孩子脾氣硬;若跟每個孩子都處不來,那問題肯定在家長。
媽媽總自我感覺良好的為孩子做牛做馬,卻做到讓孩子看到就怕,這種親子關係怎麼會好呢。

如果您剛好也是一位媽媽,千萬別如此折騰您的心肝寶貝,以及週遭親友們..
不過相信大部分的優質媽媽,即使再怎麼愛念孩子,也不會像案例中這位恐怖份子吧..

文/ 吳淡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4453&prev=4454&next=4328&l=f&fid=18




********************************************************************************

父母發脾氣 寶貝好受傷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每天對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不受傷的;如果一個月或一星期只有一次對孩子大發脾氣,傷害就會減輕許多。」可見大人對孩子發脾氣的頻率不能太密集,太密集了就會有後遺症。

父母生氣的常見原因 :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總是希望討父母歡心。但是,如果他們覺得父母無法帶給他們安全感,或是身心備受威脅時,」自然就會放棄嘗試討父母歡心。」

父母一旦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繼之而來的往往是動手打孩子,或是摔東西,或是更暴力的行為。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動口罵孩子的父母,約有一半會對孩子施以暴力行為。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責罵,主要是受到自己對孩子的觀念和想法所牽引,倒不一定是針對孩子當時所作所為,此種負面想法包括:
1. 對孩子不夠了解。

2. 滿足自己虛榮心。

3. 對孩子要求、期望過高。

4. 被自己精神狀態及情緒所左右。

適當責罵孩子的方法
上述四種想法一旦入侵家長腦海,隨之而來的便是引爆怒氣,而話一出口,受傷的往往是孩子。臧汝芬醫師表示,對孩子生氣是一種「健康」的情緒反應,也是對孩子不當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但必須講求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建議給父母參考:
(一) 不當眾指責

(二) 讓孩子學著面對不會的事

(三) 不要說「你總是」

(四) 將「不」字去掉

(五) 不隔空喊話

(六) 傳達指令勿含糊籠統

(七) 融入孩子的生活

(八) 以懲罰代替體罰

(九) 多說些讚美的話

給父母的建議
除此之外,臧汝芬醫師也建議父母,要學會遠離大發雷霆的場面,其方法如下:
1. 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不要讓對孩子觀感不佳的想法一再浮現。

2. 讓自己迅速冷靜,應多以肯定的態度看待孩子。

3. 對孩子的言行,應以中立和務實的態度,取代情緒姓的想法。

4. 重新界定孩子的行為,不要預設立場。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父母和孩子維持正面、和諧的關係,那麼孩子將會很有安全感地依附於你,並一起享受共處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