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頂嘴,說明孩子有個性、有主見、有活力、勇敢等,否則,孩子對父母的「不合理」要求只會忍氣吞聲。孩子的頂嘴,是他們對大人「不合理」要求的公開抗爭,也是一種心理宣洩,這樣的孩子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來順受的性格。頂嘴能使他們保持心理的平衡,能起到保護身心健康的作用。當孩子頂嘴時,父母應以一種十分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孩子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但上學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以下方法提供父母參考看看:
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
父母表達關愛,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
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
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
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
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
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
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一、要以行動取代嘮叨。
二、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
三、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
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
孩子最討厭的嘮叨有:
一、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二、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孩子反彈。
三、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四、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當孩子頂嘴時,父母應以一種十分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erylmama-family/article?mid=20628&prev=20630&next=20616&l=f&fid=27
********************************************************************
孩子喜歡打斷別人說話,若不改善會養成壞習慣嗎?
孩子從小語言發展就特別快,也特別喜歡問問題與說話,但總是無法耐心等父母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一開始覺得孩子還小,所以總是順著他,可是長大後卻沒有改善,甚至進了幼兒園還被老師反應常打斷大人說話。請問現在如果不改,真的會養成壞習慣嗎?
育兒專家說
對!這是因為孩子在語言學習初期會模仿他人的口語及口氣,但無法分辨說話時機。總是打斷大人說話的孩子,通常衝動控制的能力比較差,也可能是不容易專注的徵兆,久而久之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孩子的說話行為除了本身能力與個性之外,大部分都是受到家庭教育與環境影響。由於孩子初期的語言學習對象,往往來自父母與兄弟姊妹等家人,因此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注意是否提供孩子完整表達的空間、是否及時糾正孩子打斷大人說話的行為,養成仔細聆聽別人說話的習慣等。若能做到這些細節,那麼打斷他人說話的壞習慣,是可以透過教養逐步調整與改善的。
【臨床實例】
小智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很快就學會說話,從小家人都非常寵愛他。但小智總是很愛撒嬌,有著只說不做,凡事依賴的個性。當父母在與其他人說話時,小智常會打斷談話,並提出他的需求,如「我要吃餅乾」「我要玩手機」等,讓人覺得很沒有禮貌。在幼兒園也是這樣,當同學說話時,他總是意見很多,一直說不停,甚至會刻意打斷別人正在進行的遊戲,引起他人注意。
錯誤的育兒觀念
因為年紀小而放任
許多父母經常會沒耐性聽完孩子說話,總是對孩子說:「我知道了!你不用說了!」這其實也是打斷孩子說話的行為。父母應以身作則,先學會「聽話」,理解孩子的意思,尊重孩子,讓孩子練習表達完整,孩子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心事,不會悶了一肚子想說的話。
當孩子出現打斷他人說話或不應該說話時愛說話,大人應適時糾正,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而放任,久而久之會養成壞習慣。因為孩子大多仍以自我為中心,不懂觀察他人正在進行的行為,而且也比較沒有同理心,不懂打斷別人時他人心裡的感受,所以家長應適時的教育孩子。
科學育兒新觀念
家長要以身作則
父母平時應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尊重他人的好品格,當孩子出現插話的行為時,也請直接告訴孩子:「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這樣其他小朋友會不喜歡你。」在學校則可與老師溝通,建立孩子靜靜聆聽與舉手講話的習慣,或是從遊戲中學習輪流、等待、分享等社交技巧。
提供說話的場合與時間
平日在家可以利用實際角色扮演或繪本故事,讓孩子體會自己也不喜歡說話時一直被干擾,並且詢問孩子:「所以別人說話時,可以隨便插嘴嗎?」讓孩子學習自己思考。對於愛說話的孩子,家長要提供表現的場合
與時間,像是親子共讀時讓孩子先說、每天給孩子十分鐘分享學校發生的事等,並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與獨立態度,讓孩子嘗試自行處理問題,不要老是依賴大人或耍賴。若真的遇到緊急狀況要表達,父母也可以教導孩子說:「對不起!我真的…」讓大人理解孩子的迫切。
注意是否有其他症狀
此外,像是注意力缺損過動、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也容易打斷別人說話。注意缺損過動的孩子因衝動性高,總是顯得很急躁,且無法等待,因此容易打斷別人談話;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則是因為缺乏觀察力,很容易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以上兩種類型的孩子,都應進一步透過專業訓練,來矯正行為問題。
◎本報導摘取自網路,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將即刻予以刪除,謝謝~~◎
引用baby home網站-《方智出版社 提供》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2&subid=2&cid=6675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48
******************************************************************************
溝通才能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溝通是和青少年孩子保持良好關係的重要因素。溝通有三個要件,缺一不可:
同理心、傾聽以及誠實。
最容易掌握成長中孩子的方法,就是參與他們每天的生活。這並不表示你要打斷或是偷聽他們和朋友講電話,或是偷看他們的日記和私人札記,而是說,父母隨時都要保持和孩子的溝通管道暢通,要找時間和他們聊聊。你可能會懷疑這怎麼有可能,因為他們從學校回來,把鞋子和其他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全扔在剛進門的地方,然後就躲到房間裡看電視、打電腦,一直到他們上床的時間。
如何和青少年談話 就像幼兒一樣(但是千萬不要對他們提起這點),青少年迫切想要獨立,而且,就和幼兒一樣,你給他們愈多的責任,他們就愈高興。
首先,要盡量體會青少年的想法。假想一下,我們給四個人看一團墨漬,要他們描述這團墨漬讓他們聯想到的事物,毫無疑問,每個人會對他所看到的有不同的說法,因為我們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各有不同。這就是了,青少年看待世界和所發生事情的眼光和父母不同。
事實上,如果青少年和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一模一樣,那還真是很無趣。我們喜歡有特色的個人,而不是一模一樣的複製品。而此時是我們鼓勵他們發展個人的想法,而不是去壓抑他們,或是企圖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思考的時候。
第二,只有當我們願意聆聽,不時時打斷他們的話,也不充滿主觀批評的時候,
和孩子的溝通之門才能夠敞開。
然後,第三個要素是,要誠實。如果有任何讓你憂心的事,和孩子之間有任何必須解決的事情,要誠實告訴孩子。他們很討厭假冒偽善,惺惺作態的人,如果他們知道你對他們很坦誠,他們也比較會對你坦白。
一旦孩子知道你願意聽他們說話,而且很把他們當一回事,他們就比較會接納你,
比較願意把事情告訴你,和你討論。要當個隨時準備聆聽的家長,而不是一個隨時對每件事都有答案的家長。
最後,要找時間和孩子聊天可能滿困難的,學校的上課時間很長,又有課外活動,
要和朋友出去,在家時則要打電話跟朋友聊天、要打電腦,所以最容易保證有時間,親子可以聊一聊的時候,就是晚上圍坐桌旁吃晚飯的時間。
除了直接和孩子交談,孩子也會從和父母對時事的討論中,知道父母對很多議題的看法,這些議題可以涵蓋從吸毒到飆車等。
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大概是一天當中,父母和子女僅有的真正能談話的時間。
現在孩子大了,不必非在八點以前就上床不可,所以實在沒有什麼藉口能讓親子
不能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吃晚飯。
沒有人期待晚飯吃的是山珍海味,只要簡單方便,營養健康就可以了,偶爾甚至可以買外帶餐點回來。
現在孩子已經是青少年了,有幾個原因使得你們在餐桌旁一起進餐的這段時光無比珍貴。
˙這是一天當中大家唯一可以一起談話的時間。
˙你可以兼顧到孩子吃了什麼東西(特別是女孩子)。
˙你可以注意到孩子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如果孩子有任何問題或是顯得焦慮,你會觀察到。
˙孩子還是要從父母的榜樣中學習。
˙親子可以討論一般性的問題,比較私人的問題應該留待私下一對一的時候討論。
青少年很不喜歡談論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或是他們工作的情況,所以聊聊他們的興趣和嗜好,或是報章新聞裡和他們相關的報導。音樂、流行服飾、電影、電視、媒體報導的明星,還有生活中碰到,令人為難的狀況,都是很好的題材,青少年很容易能夠在討論中加入他們的看法。
家長要記得仔細聽聽孩子的意見,對他們的想法表示興趣。不要因為你對他們的意見不同意,就立刻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是胡說八道。不要在餐桌上談及私人的話題,否則你們的談話很快會變成爭辯,導致孩子氣呼呼的走掉。
不論他們開了父母什麼樣的玩笑,或講了什麼笑話,他們對想開他們玩笑的人絕不捧場。
青春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所以避免說話刺傷他們,或是讓他們尷尬,要以鼓勵和讚美的話語來取代。最後,要常常製造歡笑聲,因為笑聲會消除壓力,笑聲也有助於全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們共度一段美好的晚餐時光,可以建議大家繼續坐下來玩點撲克牌
或是「錦囊寶藏?」之類的家庭遊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6&prev=387&l=f&fid=10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3301&next=62762&l=f&fid=78
*******************************************************************************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 親職教育--口動不如行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同理心、傾聽以及誠實。
最容易掌握成長中孩子的方法,就是參與他們每天的生活。這並不表示你要打斷或是偷聽他們和朋友講電話,或是偷看他們的日記和私人札記,而是說,父母隨時都要保持和孩子的溝通管道暢通,要找時間和他們聊聊。你可能會懷疑這怎麼有可能,因為他們從學校回來,把鞋子和其他帶回來的東西,一股腦全扔在剛進門的地方,然後就躲到房間裡看電視、打電腦,一直到他們上床的時間。
如何和青少年談話 就像幼兒一樣(但是千萬不要對他們提起這點),青少年迫切想要獨立,而且,就和幼兒一樣,你給他們愈多的責任,他們就愈高興。
首先,要盡量體會青少年的想法。假想一下,我們給四個人看一團墨漬,要他們描述這團墨漬讓他們聯想到的事物,毫無疑問,每個人會對他所看到的有不同的說法,因為我們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各有不同。這就是了,青少年看待世界和所發生事情的眼光和父母不同。
事實上,如果青少年和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一模一樣,那還真是很無趣。我們喜歡有特色的個人,而不是一模一樣的複製品。而此時是我們鼓勵他們發展個人的想法,而不是去壓抑他們,或是企圖告訴他們應該如何思考的時候。
第二,只有當我們願意聆聽,不時時打斷他們的話,也不充滿主觀批評的時候,
和孩子的溝通之門才能夠敞開。
然後,第三個要素是,要誠實。如果有任何讓你憂心的事,和孩子之間有任何必須解決的事情,要誠實告訴孩子。他們很討厭假冒偽善,惺惺作態的人,如果他們知道你對他們很坦誠,他們也比較會對你坦白。
一旦孩子知道你願意聽他們說話,而且很把他們當一回事,他們就比較會接納你,
比較願意把事情告訴你,和你討論。要當個隨時準備聆聽的家長,而不是一個隨時對每件事都有答案的家長。
最後,要找時間和孩子聊天可能滿困難的,學校的上課時間很長,又有課外活動,
要和朋友出去,在家時則要打電話跟朋友聊天、要打電腦,所以最容易保證有時間,親子可以聊一聊的時候,就是晚上圍坐桌旁吃晚飯的時間。
除了直接和孩子交談,孩子也會從和父母對時事的討論中,知道父母對很多議題的看法,這些議題可以涵蓋從吸毒到飆車等。
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大概是一天當中,父母和子女僅有的真正能談話的時間。
現在孩子大了,不必非在八點以前就上床不可,所以實在沒有什麼藉口能讓親子
不能每天晚上聚在一起吃晚飯。
沒有人期待晚飯吃的是山珍海味,只要簡單方便,營養健康就可以了,偶爾甚至可以買外帶餐點回來。
現在孩子已經是青少年了,有幾個原因使得你們在餐桌旁一起進餐的這段時光無比珍貴。
˙這是一天當中大家唯一可以一起談話的時間。
˙你可以兼顧到孩子吃了什麼東西(特別是女孩子)。
˙你可以注意到孩子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如果孩子有任何問題或是顯得焦慮,你會觀察到。
˙孩子還是要從父母的榜樣中學習。
˙親子可以討論一般性的問題,比較私人的問題應該留待私下一對一的時候討論。
青少年很不喜歡談論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或是他們工作的情況,所以聊聊他們的興趣和嗜好,或是報章新聞裡和他們相關的報導。音樂、流行服飾、電影、電視、媒體報導的明星,還有生活中碰到,令人為難的狀況,都是很好的題材,青少年很容易能夠在討論中加入他們的看法。
家長要記得仔細聽聽孩子的意見,對他們的想法表示興趣。不要因為你對他們的意見不同意,就立刻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是胡說八道。不要在餐桌上談及私人的話題,否則你們的談話很快會變成爭辯,導致孩子氣呼呼的走掉。
不論他們開了父母什麼樣的玩笑,或講了什麼笑話,他們對想開他們玩笑的人絕不捧場。
青春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所以避免說話刺傷他們,或是讓他們尷尬,要以鼓勵和讚美的話語來取代。最後,要常常製造歡笑聲,因為笑聲會消除壓力,笑聲也有助於全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們共度一段美好的晚餐時光,可以建議大家繼續坐下來玩點撲克牌
或是「錦囊寶藏?」之類的家庭遊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6&prev=387&l=f&fid=10
********************************************************************************
別這樣教育指責孩子
1.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不解釋)
2.別人為什麼做得到,你為什麼做不到(都做得到是吧,那天下大同還是夢嗎?) 3.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從小到大不知道為你操了多少心,你怎麼就不知道回報呢? 4.多跟成績好的同學玩,少跟那些成績壞的壞孩子玩(先不說這句話的思想問題,我想問:成績不好就一定是壞孩子嗎?) 5.有沒有信心?(我回答“沒有”,就會說“連信心都沒有還談什麼成功?”然後就是半個小時的垃圾話攻勢;我回答“有”就會說“信心不是說出來的,要用實力說話”云云,然後又是一個小時的垃圾話攻勢) 6.爸爸媽媽這樣都是為你好(我勒個去,你還是對我差點吧) 7.你笨嗎?你比誰都聰明,就是不認真不刻苦(原來我比誰都聰明啊,愛因斯坦在我面前就是個菜) 8.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我怎麼就被你這麼個@#¥%生了?) 9.跟學習無關的活動少去參加(可算是弄懂了為什麼中國孩子會是現在這樣知識面狹窄。) 10.你既然生在中國,就必須面對中國得這個教育體系,你想想大家都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學習的,你為什麼學不過別人呢?(這句話明顯悖論,懶得反駁了。) 11.不許說謊(這句話在很多孩子心中都成為了一句笑柄,因為大人說的謊話比我們多得多,而他們卻解釋其為“善意的謊言”) 12.考不上爸爸媽媽也不會怪你,明年我們再重新復習。(乍聽像是鼓勵,像是給學生減輕壓力,其實就是想說“你這個成績肯定考不好了,等著明年複讀吧”) 13.老師說你......(最煩的就是這句,家長的眼中老師都是神) 14.一切拿成績說話,平時在努力沒考好等於零(平時發奮努力考試失誤的人頃刻間與平時不努力考試考不好的人成為了一類人) 15.家裏事你不管那麼多,一心就想著學習就好了(為高考後罵你不會做家務埋下伏筆) 16.你是我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我肯請你把我放回去) 17.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要輕信你那些同學(給未成年人灌輸社會陰暗面思想是一種罪) 18.你要跟家長多交流(跟一個童年成長在文革中的人有什麼話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19.我們家以後就指望你了(雖然是這個事,但要不要把話說這麼直白啊?聽得心裏煩) 22.你未來的路還長著呢,就這點小挫折你就倒下了?(一邊去,我怎麼覺得是你倒下了) 23.你不回家我先走了啊(對在外面玩不想回家的年幼孩子說此話,同樣的,對幼兒的內心造成恐懼是一種罪) 24.做事穩穩當當的,別瘋(這裏的“瘋”和“不穩穩當當”指的是我不小心把頭碰到打開的櫃子門了,然後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上來就是一通臭駡) 25.你這個時候還混,你想幹啥啊?(我想幹你不讓我幹的事) 26.多讀讀那些勵志的故事(勵志故事都是高考沒考好,然後打工、創業什麼的,然後我們都不學習了都去打工了你們就哭去吧) 27.怎麼吃這麼少啊?多吃點(長胖以後就會怪你不注意控制飲食) 28.多去學學別人是怎麼做的(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不管你如何,反正別人都比你好)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63301&next=62762&l=f&fid=78
*******************************************************************************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 親職教育--口動不如行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分享來自 http://blog.sina.com.tw/17266/article.php?pbgid=17266&entryid=5239#comment_1147338
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1678&prev=1680&next=1650&l=f&fid=10
***********************************************************************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分享來自 http://blog.sina.com.tw/17266/article.php?pbgid=17266&entryid=5239#comment_1147338
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1678&prev=1680&next=1650&l=f&fid=10
***********************************************************************
親職教育--口動不如行動
功文式親職教育-- 趙文瑜/文
「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趁著假日到大賣場買東西,耳邊傳來了一陣尖銳的斥責聲,我的眼光朝聲音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位媽媽正在喝斥她調皮的兒子。媽媽罵完以後,繼續她的購物,而那個被罵的小孩則繼續把貨架上的每樣東西,都拿到手中把玩一會兒再放回去。
似的情形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很多父母都感慨孩子不聽話,不管怎麼對孩子說理、恐嚇甚至鼓勵,能想到的方法都用盡了,孩子不聽話就是不聽話。到底要怎麼教導孩子呢?
其實,如果父母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必須有所行動,光放話是沒有用的!
所謂的「行動」,並非是體罰孩子,而是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例如,當孩子把大賣場當成是遊樂場或是探索樂園時,父母不應只是一邊喝斥孩子,一邊繼續購物,而是應該牽起孩子的手,派給孩子將您要的物品放進購物車裡的工作,好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
如果您在進入商場前已經告訴孩子,只要他亂拿東西,或在貨架間奔跑,就不讓他待在商場裡的話,這時就應該立刻帶著孩子離開,以堅定的行動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樣的行動又是不被允許的。
語言絕對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但通常是父母最常使用,卻也是最沒有效率的管道。某些情況下,您只要說一次,而當孩子再犯時,您就停下手邊的事,沉默的看著孩子,孩子就會停止他不當的行為。
有時候,則需要讓孩子自行負責後果。例如,孩子一邊吃飯一邊敲打餐具,您可以先告訴孩子:這是沒有禮貌的行為;過一會兒,孩子又開始敲打餐具時,您就要放下碗筷,嚴肅、認真、安靜的看著孩子,不需要說第二次,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又例如孩子吃頓飯總要 一兩 個鐘頭,您可以先規定孩子要在三十分鐘內吃完飯,如果沒吃完,那麼餐點就會被收走,而且到下一餐飯之前也沒有點心吃。當孩子又邊吃邊玩時,您只要提醒孩子一次,然後就讓孩子自己選擇是要乖乖吃飯還是要餓肚子了。
當孩子做出令人感到不悅的行為時,憤怒的言語通常只是表達了父母的情緒,並不會產生教育的功效。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而不是不停的使用「不要」、「停止」、「快一點」……等只傳遞情緒的言語。 我們常說,對孩子說話一定要算話。不管是鼓勵或是懲罰,支票既已開出就一定要兌現。通常只要幾次,孩子就能學會要遵守規矩。相反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或是「如果你再……,我就……」卻始終不付諸行動,孩子自然不會把您的話當成一回事,當然就怎麼說都沒有用了!
似的情形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很多父母都感慨孩子不聽話,不管怎麼對孩子說理、恐嚇甚至鼓勵,能想到的方法都用盡了,孩子不聽話就是不聽話。到底要怎麼教導孩子呢?
其實,如果父母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必須有所行動,光放話是沒有用的!
所謂的「行動」,並非是體罰孩子,而是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例如,當孩子把大賣場當成是遊樂場或是探索樂園時,父母不應只是一邊喝斥孩子,一邊繼續購物,而是應該牽起孩子的手,派給孩子將您要的物品放進購物車裡的工作,好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
如果您在進入商場前已經告訴孩子,只要他亂拿東西,或在貨架間奔跑,就不讓他待在商場裡的話,這時就應該立刻帶著孩子離開,以堅定的行動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樣的行動又是不被允許的。
語言絕對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但通常是父母最常使用,卻也是最沒有效率的管道。某些情況下,您只要說一次,而當孩子再犯時,您就停下手邊的事,沉默的看著孩子,孩子就會停止他不當的行為。
有時候,則需要讓孩子自行負責後果。例如,孩子一邊吃飯一邊敲打餐具,您可以先告訴孩子:這是沒有禮貌的行為;過一會兒,孩子又開始敲打餐具時,您就要放下碗筷,嚴肅、認真、安靜的看著孩子,不需要說第二次,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又例如孩子吃頓飯總要 一兩 個鐘頭,您可以先規定孩子要在三十分鐘內吃完飯,如果沒吃完,那麼餐點就會被收走,而且到下一餐飯之前也沒有點心吃。當孩子又邊吃邊玩時,您只要提醒孩子一次,然後就讓孩子自己選擇是要乖乖吃飯還是要餓肚子了。
當孩子做出令人感到不悅的行為時,憤怒的言語通常只是表達了父母的情緒,並不會產生教育的功效。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而不是不停的使用「不要」、「停止」、「快一點」……等只傳遞情緒的言語。 我們常說,對孩子說話一定要算話。不管是鼓勵或是懲罰,支票既已開出就一定要兌現。通常只要幾次,孩子就能學會要遵守規矩。相反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或是「如果你再……,我就……」卻始終不付諸行動,孩子自然不會把您的話當成一回事,當然就怎麼說都沒有用了!
轉載感想:這是很常見的現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23&prev=24&next=22&l=f&fid=9
*******************************************************************************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
*******************************************************************************
5句話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對待孩子媽媽們總是告誡要充滿愛心、耐心並時刻保持冷靜。
可是,小調皮們卻總有讓媽媽頭疼的時候,怎麼辦?現在教您5句話,讓你做個成功的母親!
1、“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
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
“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裏安靜地玩兒,還是到外面去?”
5分鐘之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
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
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
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員警”——她能很清楚地瞭解,
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
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烈而變得情緒失控 ,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
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惟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洩露了你的秘密?”
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瞭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
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稚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裏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好象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
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
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
如果令你滿意的惟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霜淇淋,那我也可以吃。
”“他可以,所以我也可以。”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瞭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裏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e5fe6f/article?mid=2905&prev=2910&next=2831&l=f&fid=10
****************************************************************************
難以管教的孩子|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難處:我們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目標:發現管教失敗的原因
珍有一對兒女,四歲女兒卡蘿和兩歲兒子麥克。當朋友問她何時再生一個孩子,另一個朋友聽了很篤定的幫她回答:「怎麼可能?一個麥克就夠她煩了!」
麥克的個性非常難以捉摸,而且喜歡爬上爬下,動個不停,一點都不怕危險,所以他的惡名普遍在珍的朋友間流傳。
一般來說,那些意志堅定、不聽話、麻煩、黏人,或是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都會被認為是「難以管教」。這類孩子的行為和性情較安靜的孩子大相逕庭,無法依照一般的管教主張來處理。他們的父母有必要為他們制定一套管教計畫,徹底執行一段時間;父母也必須努力讓孩子瞭解你們對他的期望。
一般來說,父母若是發現新技巧,但很快就放棄的話,那麼管教計畫一定會失敗。因為孩子的行為經常會改善一小段時間,直到他們找到新方法來嘗試舊行為,這就像被圍堵起來的水,最終還是會找到新出口一樣。
通常一個方法如果嘗試三次仍未見效,我們就會認定那項技巧失敗。但是,孩子的行為不可能這麼輕易、快速就改變了。如果你也是那些說:「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的父母,那麼請仔細想想,你的問題也許出在:不斷地嘗試新計畫。你應該制定一套計畫,並持續進行數星期;一個方法試過三次就不該放棄。
奇怪的是,雖然這類孩子的行為經常令你討厭,想要疏遠,但是他也非常需要你在管教問題上展現你對他的愛。這就像在節食中,仍然照吃巧克力一樣;明知道不應該吃巧克力,但就是克制不了。
父母有必要好好地管教孩子
在麥克的例子中,珍並未因此而惱怒,她發現麥克非常有趣,簡直是個挑戰。她對於孩子腦袋運作的方式感到有趣,而且一再地被麥克的脫軌演出惹得發笑。儘管她會防止麥克傷到自己,但是她從未規範麥克的行為,直到她先生山姆提出警告:「如果我們不好好管教他,未來可能得送他去上行為矯正的課程。」
要為麥克設定限制確實不易,珍甚至說:「為中情局辦案,也比這容易。」而山姆也頗同意這種說法。他們發現麥克的思考模式相當複雜,他的想法和行為經常背道而馳。如果你叫他跳進泳池的深水處,他會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但他卻會被巨大聲響給嚇到,並且黏著父母不放。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討厭被限制行為,而且會用尖叫、哭泣或哀鳴來抗議。有一天,山姆望著麥克說:「我很愛你,但是我受不了你的哭鬧!」事後珍表示,這使麥克一連好幾天不曾哭叫。孩子需要父母一再地向他說愛他,以及明白表示你不喜歡他的哪些行為。
雖然管教麥克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專心一志,但山姆夫婦仍保持愉悅的心情努力去做。珍表示:「態度堅定『拒絕就是拒絕』,並向孩子解釋我們期待他有哪些行為發揮了最大功效。這就像打網球「絕不能失去焦點!」
孩子的哭鬧行為會激怒父母,並讓他們煩躁不堪。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到孩子年齡更長,或直到父母態度變得強硬為止。如果你試著忽視哭鬧的孩子,可以確信地,他的行為肯定已經令你勃然大怒了。在盛怒之下,想要管教孩子是不可能的,更別說要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了。一般來說,叫罵或要求孩子不要再哭了一定不會成功,孩子並不會察覺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哭鬧的,所以當然不知道怎麼控制它。當孩子開始哭鬧時,握起他的手輕柔地說:「別哭了!請你用平時的聲音說清楚!」你可以模仿他的哭聲讓他明白聲音的差異,但別羞辱他。
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父母應如何處理
許多父母都是因為哭鬧聲非常刺耳,而且討厭被孩子操控而反對孩子哭鬧,而孩子出現哭鬧行為通常也始於父母拒絕他們時。假設孩子哭鬧時,你決定採取強硬作風,那就得警告孩子可能發生的變化,並仔細、明確地解釋管教原則。
一般管教原則在「難以管教」的孩子身上無法發揮作用時,可參考以下要點:
*孩子的個性是否和你相似?我們都很明白自已的缺陷,有時可能會忽略了孩子和我們類似的行為,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瞭解他,而忽略和我們不像的行為。試著瞭解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助於改善你的管教法。
*不要只是一味的「反對」,而要試著「改變」孩子的行為。
*改變並非一蹴可即。先設定階段性目標,逐步地改變,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不要羞辱或拒絕孩子。不要說「好丟人!」或「我不愛你!」等言詞,也不
要對每項行為發表冗長的訓辭,而只要用簡短的話來傳達意思即可。
*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因為看太多電視而造成越軌行為。
*觀察孩子的越軌行為是否因為活動太多而產生。有些孩子在情緒亢奮回歸安靜時需要一段過渡時間,而淋浴、聽故事或聽音樂都能達到安撫效果。
*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會說話和表達想法時,他那些令人挫折的行為通常會消失。孩子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就會看到明顯的改善,如果你的孩子仍舊不可理喻,那就有必要請教醫師了。
*孩子生病了或在復原階段,通常會變得非常固執和令人討厭。
*不要只是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應試著找出他的好行為,並且用擁抱、親吻或讚美來鼓勵他的好行為。
*請人性化一點!沒有任何技巧一定總是會成功,也沒有任何父母能夠一直保持耐心。不要凡事要求完美,只要盡力,順其自然就好。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1&parentsPage=3
*******************************************************************************
一、拒絕型
(一)父母的態度
拒絕型的父母較常表現的態度有忽視、丟棄、否定、處罰及虐待、威脅恐嚇、屈辱等。
1.忽視: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當父母採忽視的態度時,最容易動搖孩子的安全感。忽視的態度亦有輕重之分。「輕」係指父母通常聽不到孩子所說的話,不關心孩子四肢及衣著的髒污,對孩子感興趣的事則興趣缺缺、漠不關心。「重」則是置孩子隻身於陌生處等待父母,將孩子單獨留在髒亂的家中,不顧其飲食而在外流連忘返,出外應酬時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不論忽視的程度是輕是重,皆易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定。會讓孩子不易養成飲食、排泄、睡眠、清潔、穿脫衣服等基本習慣,不易與朋友協調,而且也較不易學習社會性習慣。
2.丟棄:對孩子而言,與父母分開是一件痛苦之事,但成人卻不太明瞭,而孩子又無法(或不易)向父母傳達此等感受。常見到只想依偎在父母身邊,而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的孩子,或是父母若不留在幼稚園陪讀就不上學的情形,這是表示孩子對分離會感到痛苦。丟棄又可分為「行動上」實質的丟棄,以及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時以「處罰式或口頭上」予以丟棄這兩種對待方式。
(1)實質的丟棄:將孩子趕出家門、廿四小時托嬰、未達適合離家年齡便將孩子寄宿他人住處或學校。表面上父母是關心孩子,但在孩子實際的感受中,認為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方便與否。
(2)處罰性的丟棄:將孩子關在廁所、門外、陽台等處,不時在口頭上表示要丟棄孩子,如:不乖就丟掉你、不乖我就不回來、或我討厭跟不乖的小孩在一起等。這裡並不意否定讓孩子獨處能建立其自主性的觀念,而是鼓勵父母若在日常生活中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必然能獨立。
3.否定:否定的態度給孩子的感受除缺乏「愛」之外,還帶有「亂」的意味。常見的父母態度是,沒來由的中止餵食嬰兒。因餵食對嬰兒而言是一種快樂,中止餵食便可視為剝奪孩子快樂的行為,此即所謂的「否定」。對於年紀稍長的孩子,父母對其要求常以「成績好就買給你」條件式地予以回應,這是否定孩子的快樂、喜好及正常需求。
4.處罰和虐待:父母對孩子反感所採取最激烈的行為,莫過於處罰或虐待。為一些芝麻小事打孩子是常見的,這其實是父母無法自我控制,生氣便體罰孩子,有些父母甚至認為教育孩子必須用體罰的方式。處罰和虐待行為包括打手心、打嘴巴、捏臉、擰屁股及打脖子、綁起來打等。
5.威脅、恐嚇:有時聽到大人說:「我的孩子什麼都怕,一點膽量也沒有」。這其實是父母經常威脅、恐嚇孩子的結果。A. T. Jersild及其共同研究者明確地指出,對孩子造成「恐怖」的影響莫過於父母及他人的威脅、恐嚇行為。威脅及恐嚇最令人擔憂的是其呈現出父母的敵意與拒絕。特別是威脅到孩子的自我,如「你若做壞事,我就告訴警察」、「我要告訴老師,你不用功只想玩」,或直接禁止及剝奪如「你再欺負妹妹我就不買金剛給你」、「功課沒寫完就不准你玩」、「鬼會來捉不乖的小孩」等。恐嚇比直接體罰、責罵更令孩子有恐怖感,「我做任何事將有不可預測的結果」,孩子時時刻刻處於害怕、擔心、預測可能會發生何種恐怖事件的陰影下。
6.屈辱:父母批判、羞辱、嘲諷孩子,均會扭曲孩子的人格發展。通常屈辱呈現的方式如:孩子在嬉戲時不慎弄破衣服,回家要求母親縫補,母親卻不應聲,一副不知情的模樣。等衣服縫好後孩子說:「我還要再去玩」,母親卻答說:「再把衣服弄破回來啊」。又如父母看到孩子突然成績進步時,反應卻是「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或「你有沒有作弊?」在屈辱的各種行為中,尤以兄弟姊妹間的互相比較、不公平對待為最,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屈辱除傷害孩子性格外,亦會影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二)孩子的問題
1.努力取得「愛」:首先,孩子會較喜歡接近父母,如果這樣無法得到預期的愛,則開始有些引人注目的行為出現。如果仍無效,孩子可能拿些父母貼身、喜愛的東西放在身邊,或眼光隨著父母身影遊走、注視父母,比一般孩子更顯執拗。孩子也會因擔心被丟棄而對父母外出較為關切。如此將注意力全置於父母身上,忽略自己發展上必要的活動,及對外界社會的適應,必然將產生社會適應及發展上的困難。
2.引人注意的動作:表現一些吸引父母注意的行動,如哭、打架、發出奇怪聲音。這些孩子不再只為吸引父母的注意,只要有人注意到他,便覺得快樂,或對注意到他的人表達自己的喜愛。例如有些孩子會靠近大人,附和大人的意見,隨時依附大人的任何表示,整天跟著大人。這些孩子有時也喜歡誇耀自己,專表現一些特別動作且一再重複,有時也會故意讓人難堪,以求引起父母的注意。有些孩子會將上述各種行為轉移至學校,目的在求取老師的注意。這些孩子相當了解父母所懼、所重視者為何,以及父母的弱點。因此孩子以學業差或退步、受傷、拿父母貴重物品來炫耀、至父母厭惡之人的家中玩耍來困擾父母,看父母如何防衛。若與自己原先的測驗相同,孩子便感到打擊成功。另外孩子也會出現固定行為,如吸吮手指、咬指甲、不吃飯、發出奇怪聲、不斷有尿意、且經常有夜尿行為,使父母時常勞心勞力。
3.攻擊成功:父母若採取處罰、屈辱等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將開始報復行為。這些孩子的攻擊對象不只針對父母,而是孩子周圍的人。孩子不僅反抗父母,也轉移至學校的權威者。這類型的孩子不守規則、不斷出現會令老師困擾的行為。孩子對父母的處罰解釋成攻擊,因此對人不易有信心,內心經常充滿著反抗、挑戰、嫉妒與討厭的情緒。
4.異常行為:受到較強烈忽視、屈辱、處罰等被拒絕的孩子,有較明顯不安定、不安全的傾向,常會導致異常人格。異常人格孩子的特徵是,極度情緒不安、不穩定的感情、忽視社會規則、缺乏罪疚感。此類孩子無法學習社會性行為乃無可厚非,也可能導致將來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質。
5.遲滯:較早便有行為研究證明,無法受到雙親愛的保護的嬰幼兒,發展通常會遲滯,特別是知覺和運動能力兩方面最為顯著。其對自己的成長漠不關心,無心學習任何技藝,碰上困難,便馬上放棄,對於要用腦筋的作業立刻投降。無法享受獨立具創意努力完成後的快樂,感到人生乏味。
6. 種種消極反應。孩子被拒絕後的反應有些是積極的,如前所述,但有些則採取消極的反應,有以下幾種形態:
(1)固執型:面對拒絕他的父母,孩子也會有敵對的衝動,此種內在世界的衝動意識,對孩子而言會產生一些不安及恐懼。因此孩子會壓抑這股衝動,表面上看不出來,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相反的行動。無法忍受恐懼與不安的孩子,本來應向父母尋求安全感,但因無法獲得便轉而在「固定性」、「計畫性」的行為上求取安全感。例如安排好一天的行程且非遵照不可,固定桌子、穿著、做事、放置東西的順序,一定要按照原先的安排放置桌上的擺飾。
(2)完美癖:時常被父母嘮叨、喋喋不休的孩子,無法公然反抗時會將整副心力投注於作業,要求自己作業非達完美不可,特別是有兄弟姊妹為競爭對象的孩子,為避免遭責難,將有較強烈的完美癖傾向。
(3)孤立型:如前述為了對抗被父母拒絕,用盡所有心力,常會失去社會性接觸的機會,有些孩子因而產生完全孤立的現象。其特徵為「特別地害羞」。
(4)逃避型:被拒絕的孩子,無法信賴別人,會特意避開與朋友的接觸及友愛。其避開的目的是不讓自己再度經驗小時候被傷害的痛苦。
(5)嫁禍型:孩子常常因做錯事情而遭敵意地責難,只要感到所做之事可能會被指責時,便稱:「那是XXX所為,不是我」來逃避責難。更甚時會出現惡意中傷的行為,如在自己被指責前先打小報告「哥哥做了XXX事」。
除了以上數種類型外,孩子會設法應付過分嚴格的雙親,如機伶,以非常柔順的態度服從父母,或講些毫無道理的話,有些會嘗試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孩子將壓抑的敵意,轉變成人格上的問題如自卑感、不安全感、不適當感、無價值感、孤獨感、屈辱感、失敗感等。
二、嚴格型(權威型)
嚴格型父母傾心於嚴格、固執、支配等過程中的統治現象,過保護型的父母有時也同時出現嚴格型的態度。由於過保護型的父母常有支配的傾向,因此支配特性出現權威型傾向是有可能的。但是過保護型父母的不安全感與權威型父母的權威、支配因素是不同的狀況。嚴格型父母同時呈現愛孩子及憎恨孩子的狀態,通常透過權威來否定孩子的快樂,常斥責或處罰孩子。在舊社會,父親就是最大的權威者,一家之主可以將孩子視為自身的肢體一樣任意支配。然而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權威型父母猶仍存在。
(一)父母的態度
嚴格型父母常以禁止、批判、責難等當成武器,使孩子處於痛苦狀況。通常的模式為:「陳XX,不可以」、「那樣做是錯的」、「那樣做跟我說的不一樣,不是嗎?」若孩子的反應為忽視或父母不能接受的行為時,立刻會遭受父母的批判、責難、處罰。這類型的父母不容孩子有自己的意見,總是監視著孩子,取代孩子應負的責任。
此型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高、期待深,當孩子無法達到此要求時,其反應都是過於苛刻的。他們通常不考慮孩子的發展階段、能力及體力,只一味地以自身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從孩子小時便命令他行事,如將衣服穿好、整理自己的東西、完成父母所交代的工作、在限定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等嚴格要求。
「嚴格型」存於各國文化中,尤其常被視為父親的特徵,事實上也常出現在母親身上,其溫和的表面看不出此現象,但相反地因為母親通常具有較堅持的人格特質,母子相處時間長,母親的堅持特性反而更無法改變地不斷支配著孩子。
(二)孩子的問題
1.自我理想高,乃是來自於認同父母的理想。
2.順從,有小大人的傾向,但因此壓抑自我。
3.較易有適應上的問題,因父母決定性決定太多,孩子的自我較少被訓練,故獨立性較差,適應較有問題。
4.較不能享受人生,因為標準過高,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中,所以無法享受人生的快樂。
5.長大後有時會有性生活上的障礙,因為父母對性的壓抑,及嚴禁所有關於性的經驗,往往造成此結果。
6.較自卑,因為順從父母,自我概念低,與同輩相處時容易有自卑感。
7.反抗性較強。
8.因為凡事壓抑,故轉而缺乏自發性。
三、溺愛型
溺愛型父母與其說因孩子令人憐愛,不如說是藉溺愛孩子獲得滿足。亦可說父母將自身沒有滿足之處透過孩子來求取補償。譬如,受到其他家族拒絕的母親、夫妻關係失調的雙親、不太與他人來往的雙親、失去配偶的單親為求情緒上的補償,會給予孩子盲目的愛。
(一)父母的態度
1.不會反駁孩子的意見、需要。
2.無法責備、禁止孩子。
3.孩子不須為自己的問題、行為負責,遷怒他人。
4.不指出孩子缺點,一味誇孩子的優點。
(二)孩子的問題
1.情緒上未得充分性發展,有明顯的幼兒傾向。
2.缺乏自主性、創造性。對愛的需求強,假如被拒絕則討著要愛。
3.呈現幼小狀態:咬、打、骯髒、沒自我。
4.認為天下只有我,自我中心、別人要看我臉色。
5.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追求快、滿足。滿足自己的需求,機智力、洞察力提高。
6.無法遵守規則。
7.無法完成工作。
8.穩定度不夠。
9.對需求不滿足的忍耐力不夠。有攻擊性、神經性行動。如咬牙、吮指、尿床、吵鬧不休。
10.同輩關係是利己、合作性差。
11.有幼兒吃的問題,例如邊吃邊說、要求多的零食、拒絕吃飯。
12.對性發展快,但無法等待。
四、過保護型
因父母的恐懼、擔心、不安等而產生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為人父母者會有許多理由諸如孩子的將來、安全、好的地位、生活等而擔心。事實上,父母心中些許的不安全感會控制著父母將不安轉移至孩子身上。生活在都市,知識程度亦高的人們有許多屬於此種類型。
(一)父母的態度
1.最關心健康,對孩子生病、死亡有極度的恐懼感。
2.關心孩子的安全性。父母會擔憂孩子在校是否被人欺侮、責罵,是否會被誘拐,是否會發生車禍,在沒看到孩子前是無法安心的。
3.希望孩子比別人好,過度關心孩子學校功課、生活習慣等,盡力讓孩子進入明星學校,亦認為給孩子最好的待遇、機會是雙親最大的責任。
有時父母會因擔憂孩子被同學欺侮,為使孩子更強壯而讓其學習柔道、劍道等。或者依照自己所想像的危險讓孩子盡量避免,孩子遊戲時尾隨於後監督,傍晚天涼為孩子送衣服,而這些行為通常會妨害孩子正常的活動,但此類型的孩子常無法知覺到這一點。
(二)孩子的問題
1.乖小孩、順從、有禮貌、機械化、無創意。
2.害羞、依賴大人、無主見、日常生活的技能及保護自己的方法都沒機會發展。
3.缺乏責任感。
4.工作前猶豫、辯解、批評來逃避負責任。失敗都怪他人。做事情並不主動。
5.遊戲時較無法進行粗暴的遊戲。且有擔任領導者的傾向,目的在滿足自己的成就。
6.社會技巧差。
五、期待型
對孩子有些期待是平常的,但若不考慮孩子的能力、希望、特性,一味期待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將會產生一些問題。期待型又可分以下兩種型態:
甲、依賴型
此型為父母依賴兒女的型態,父母通常期待子女日後反哺。此種心態有時出現在子女小時候,依賴子女幫忙家事、副業,以維持家計。最常出現在農業社會或經濟較困難的家庭。
(一)父母的態度
此型父母常以身體疾病為由,起初要求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逐漸地便將許多責任推托給孩子,如代替生病的母親煮飯、做菜、打掃、照顧弟妹。有些母親在康復後家事仍由孩子動手,自己則四處找朋友談天。隨著孩子年齡漸增,父母交付給孩子的責任也加重,生活交由孩子支持,初始尚感不好意思,至最終則變成理所當然地強制孩子如此做。這般雙親可能生活在貧窮的日子裡,根本無法顧及給予孩子溫暖,總希望有人可以倚靠,生下子女後自然地便依賴著他們。除出現在農村、山地外,都市裡賴手工維生的父母也常如此。
(二)孩子的問題
1.認命、接受父母給予的責任。
2.很難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獨立能力低。因為家裡需要我,所以我不能獨立。
3.計畫能力低,依賴需求高。
4.較不容易信任大人。
5.認同父母的自卑、無奈。
乙、野心投射型
(一)父母的態度
此類型的父母視孩子如同借來的物品一般。近來居住都市中父母的野心,大約以成績為主。總認為孩子在校成績與其將來成就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希望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生活皆比自己目前要來得好,也期望子女將來所受教育比自己更高。他們會不辭辛勞地要求子女成績優異,但如果子女無法達到其希望時,將不擇手段以達成目的,如不斷要求孩子努力等,以致產生許多問題。若其子女在某方面的才能稍微突顯出來,此型父母會儘早替孩子決定未來的方向,希望子女如其他成名的天才兒童一般。
(二)孩子的問題
1.消極反抗:上課幻想、不專心。表面柔順,但生活冷漠、沒生氣,如父母希望子女成績好而其全然不理會、不用功、上課不專心等。
2.積極反抗:因了解自己無法達到父母所定下的目標,有時追求表面的快樂,有不良傾向,可能自殺、離家出走、口角、辯駁。
3.裡外不一:表面上接受父母的激勵,暗地裡卻運用合理化、壓抑等方式處理自己的內在壓力。
六、矛盾型
溺愛及過度保護的反面隱含拒絕的矛盾型雙親,表面看來,似乎孩子得到許多愛及最妥善的保護,但有時在愛中隱藏著憎恨、反感。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者認為雙親對子女各種形式的溺愛、過度保護為其敵意的偽裝。溺愛、過度保護的行為常是因為父母為避免可能發生的傷害而產生的。實際上,恐懼危險、禁止孩子遊戲、避免失敗而替孩子完成功課等過度保護行為,會阻礙孩子的成熟、獨立性、社會適應,反而造成孩子的不幸。
(一)父母的態度
矛盾型即指「行動的矛盾」。今天與明天的看法互異,或數分鐘內就完全改變了原先的想法與態度。昨日激動地處罰孩子,今日卻對孩子讚賞有加。早上嚴禁的事件,至下午卻命令孩子去做。此型父母通常在保護、溺愛及反感之間徘徊游移,例如,先表現出討厭孩子的行為,事後對此行為產生罪惡感,便以激烈的愛來補償剛才的行為。因無法對自己責罵、懲罰孩子不產生罪惡感,對自身的攻擊傾向無法自制,而使得孩子在兩極中左右為難,倍受傷害。
(二)孩子的問題
父母態度的矛盾,使得子女情緒不安定。孩子無法在父母的態度中尋到規則性,現在待己溫柔,不知何時又會責打一頓,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自然情緒不安。而且因無法預測為何被罰、被罰程度如何,孩子會幻想著最悲慘的恐怖情形。生活在持續的不安中,孩子極度緊張,容易產生下列問題:
1.情緒不安定,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常擔心自己不知何故會挨打。
2.行為沒有可遵循的準則。
3.面部有痙攣,神經性行為產生,例如官能症。
4.不斷重複某些行為,例如強迫性行為。
5.生活中極為小心,尤其對數字方面的課程。
6.延宕能力低。
7.因父母的矛盾,孩子的需求常無法立即滿足,常有無名的憎恨感,壓抑反感的能力低。在這些狀況下,孩子容易產生反社會心理或有不良傾向。
8.自我無法延伸造成生活無目標、無意義。
9.孩子因著(7)(8)兩項而有自卑。
七、不一致型
非常嚴厲、拒絕型的父親與特別溺愛孩子的母親,或是極細心照顧、過度保護的父親與男性化嚴厲型的母親,如此家庭中的孩子比父母皆為權威型的孩子更不安定。相同的,父母間的不和,亦讓孩子感到痛苦。不一致型的父母有多種組合,以下簡述其中三種型態:
(一)父親乃拒絕型,母親為過度保護型
在此種不一致的教育型態下,孩子的反應為激烈的反抗。這種反抗心理會逐漸由對父母擴展到家族或家族外的權威者身上,最後對社會產生衝突。根據Aichhorn的說法,孩子總是動盪地生活在不同態度的父母當中。如孩子為父親的嚴厲、冷淡感到氣憤,故依向母親,而母親軟弱無法依靠又使孩子憤怒,便使得孩子漸有反抗傾向。
如前面曾敘述過的,若孩子擔心自身的攻擊性,產生反向行為如看來似乎正在沈思、略害羞的模樣,會使旁人皆誤認其為個性良好、成熟、無危險性的孩子。但只要其揭掉假面具,顯露出反抗、攻擊性人格特質時,會令人咋舌其殘酷的行為。另一方面,孩子不易找到行為的依據,對自身行為缺乏統御能力。
(二)母親佔優勢、父親為從屬的型態
此種型態下的孩子,男孩子會有女性化傾向,而女孩子則有男性化傾向。男孩子較喜愛母親,但也經常必須面對母親嚴格及支配性的態度,因此他若非全心地愛母親,否則為保持男性傾向,會不斷反抗母親的權威。如果他選擇了後者,會有男性化的成長過程;若選擇前者,則會屈服在母親的支配之下,認同母親,逐漸趨向女性化。以致各方面看來皆像女孩子,避免激烈的戶外遊戲,只滿足於家庭性的活動。待進入青春期後容易避開異性關係,有同性戀傾向。
女孩子則非常活潑,活動力強,進入青春期會稍微安靜,但不易有女性的溫雅、順從,反而有激烈的反抗或攻擊性。如此的女孩對自己的雙親失望,以男性面來競爭,逐漸喪失女性特質,而朝男性化傾向去發展。
(三)雙親間的不和
一般皆認為雙親不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因為父母不和,互相爭奪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容易造成孩子內在的衝突。孩子會以自己的看法同意父親,同時也同情母親。且其將來的性格發展易受此競爭性所影響。缺乏安全感,自我功能低落,自卑感重。亦容易產生罪惡感,因此類型的孩子,其內心深處也會有一些不適當的想法,隱含敵意的衝動。孩子無法區分現實與內部的衝突,故產生混亂。而且會個別對雙親訴說彼此的是非以減輕罪惡感,故常認為自己該受罰,此種自我懲罰的罪惡感,使孩子逐漸朝異途發展。
從品川孝子之論述中,可以明確整理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兒童行為深具影響力。
(二)父母的教育態度經常受自己的人格特質、內在動力所影響。其中如下面幾種情形:
1.父母將自己的不安全感轉移成孩子的壓力。如某一現象是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會像自己一樣沒成就,而期待孩子成績優秀。
2.父母將自己的敵意轉移給孩子,如故意威脅孩子說:「再哭,警察來了喔!」
3.父母不快樂,看到孩子快樂時就會生氣,而產生剝奪孩子快樂的行為。
4.父母本身無法壓抑攻擊的衝動,而攻擊孩子。
5.為父母補償自己的需要,而透過「溺愛」孩子來滿足自己。
6.父母因內心恐懼、擔心或不安等情緒,進而對孩子產生過度保護或權威壓抑的行為。
7.父母傳達給孩子自己前後矛盾的不穩定訊息,令孩子無所適從。
8.父母之間價值觀差異無法協調,而造成孩子的壓力。
此外,尚有多種情形,都會造成不同教育態度的影響結果,例如: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及內在動力也經常依其早期受教育的環境所影響。這其中包括上一輩雙親的教育態度和所給予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說,父母本身的不安全感,對社會的反抗性、攻擊性、負責任的態度、延宕的能力、防衛機轉等,都會受到上一輩雙親的影響。
八、通融型
筆者就上述七種父母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的類型,另增加一項「通融型」(變通圓融型)茲就父母的態度及孩子的表現簡述如下。
(一)父母的態度
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子女行動,對事不對人,有原則並鼓勵孩子交換意見,是溫暖、關愛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一致性的,有所要求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而非有條件的,通融型的父母是結合控制與鼓勵的。
(二)孩子的問題
在父母變通圓融溫暖教育下的孩子,通常是最有能力的一群。他們對父母的要求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被疼的,有自信,最自立,人際關係良好,面對問題,解決衝突各方面都可以自己處理,且能肯定自己,自我控制,在日後的成長是最能適應社會環境的一群。
結語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重任,因為父母本身的價值體系深深影響著教育的品質。親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親子間的關係更協調」,故有下列幾項特色:
1.是「人與人」的關係。
2.父母必須了解「人與狀況」(即環境與孩子、自己之間的關係)。
3.瞭解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細小事件及在事件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地位為何。因此,父母的社會功能佔極重要的地位,當然也包括父母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及做決定之後負責任的能力。這些社會性能力不但呈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深深影響孩子在社會性能力(包括口語表達、做決定、負責任、與人相處、解決問題、解決衝突等能力)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74&prev=75&next=55&l=f&fid=10
********************************************************************************************
孩子會頂嘴怎麼辦?
首先,父母必須了解到一個觀念:孩子頂嘴並不是對父母不尊敬,也不是故意要激怒父母,學齡前兒童頂嘴的原因大約有以下三種:
一、來自模仿:
家中的其他成員,若經常有回嘴的對話方式,久而久之,模仿力強的孩子,自然會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與人說話。另外,由於現在有線電視十分普遍,五花八門的節目中,有不少會出現鬥嘴爭吵的鏡頭,孩子看多了也容易學著做。因此,父母要先檢討夫妻之間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是否有不當的溝通方式,同時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另外,還要讓孩子明白,頂嘴給人的感受是不愉快的,就像挨罵一樣,因此,有話要說應溫和的表達,才容易被人接受。
二、孩子想試驗自己能不能突破權限:
父母經常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那麼,孩子也較容易向父母討價還價,看看自己能爭取到多少權利。例如,爸媽要孩子整理房間,並以買一隻小熊為代價,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要求時,孩子可能會說他想要一個電動玩具,父母若不答應,孩子就可能開始用吵鬧、頂嘴的方式,來測驗自己能不能突破父母的權限。所以,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最好是讓他明白做那件事的必要性,而不是用條件來交換。
三、孩子用頂嘴來反應心理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心理上產生問題,又不善於表達,父母也不曾去了解孩子或與他溝通,他就可能會用頂嘴的方式,來投射出心中的陰影。舉例來說,爸媽工作太忙,陪他的時間越來越短,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對他越來越冷淡的原因何在,他自然感到不安,而以頂嘴來反應心中感受,並試圖引起大人較多的注意。孩子頂嘴往往隱藏著內在因素,父母一定要了解後再採取適當作法。
~本文由小六老師剪報整理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626
****************************************************************************
難以管教的孩子|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難處:我們的孩子簡直不可理喻
目標:發現管教失敗的原因
珍有一對兒女,四歲女兒卡蘿和兩歲兒子麥克。當朋友問她何時再生一個孩子,另一個朋友聽了很篤定的幫她回答:「怎麼可能?一個麥克就夠她煩了!」
麥克的個性非常難以捉摸,而且喜歡爬上爬下,動個不停,一點都不怕危險,所以他的惡名普遍在珍的朋友間流傳。
一般來說,那些意志堅定、不聽話、麻煩、黏人,或是不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都會被認為是「難以管教」。這類孩子的行為和性情較安靜的孩子大相逕庭,無法依照一般的管教主張來處理。他們的父母有必要為他們制定一套管教計畫,徹底執行一段時間;父母也必須努力讓孩子瞭解你們對他的期望。
一般來說,父母若是發現新技巧,但很快就放棄的話,那麼管教計畫一定會失敗。因為孩子的行為經常會改善一小段時間,直到他們找到新方法來嘗試舊行為,這就像被圍堵起來的水,最終還是會找到新出口一樣。
通常一個方法如果嘗試三次仍未見效,我們就會認定那項技巧失敗。但是,孩子的行為不可能這麼輕易、快速就改變了。如果你也是那些說:「我已經試過各種方法」的父母,那麼請仔細想想,你的問題也許出在:不斷地嘗試新計畫。你應該制定一套計畫,並持續進行數星期;一個方法試過三次就不該放棄。
奇怪的是,雖然這類孩子的行為經常令你討厭,想要疏遠,但是他也非常需要你在管教問題上展現你對他的愛。這就像在節食中,仍然照吃巧克力一樣;明知道不應該吃巧克力,但就是克制不了。
父母有必要好好地管教孩子
在麥克的例子中,珍並未因此而惱怒,她發現麥克非常有趣,簡直是個挑戰。她對於孩子腦袋運作的方式感到有趣,而且一再地被麥克的脫軌演出惹得發笑。儘管她會防止麥克傷到自己,但是她從未規範麥克的行為,直到她先生山姆提出警告:「如果我們不好好管教他,未來可能得送他去上行為矯正的課程。」
要為麥克設定限制確實不易,珍甚至說:「為中情局辦案,也比這容易。」而山姆也頗同意這種說法。他們發現麥克的思考模式相當複雜,他的想法和行為經常背道而馳。如果你叫他跳進泳池的深水處,他會毫不猶豫地躍入水中,但他卻會被巨大聲響給嚇到,並且黏著父母不放。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也討厭被限制行為,而且會用尖叫、哭泣或哀鳴來抗議。有一天,山姆望著麥克說:「我很愛你,但是我受不了你的哭鬧!」事後珍表示,這使麥克一連好幾天不曾哭叫。孩子需要父母一再地向他說愛他,以及明白表示你不喜歡他的哪些行為。
雖然管教麥克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專心一志,但山姆夫婦仍保持愉悅的心情努力去做。珍表示:「態度堅定『拒絕就是拒絕』,並向孩子解釋我們期待他有哪些行為發揮了最大功效。這就像打網球「絕不能失去焦點!」
孩子的哭鬧行為會激怒父母,並讓他們煩躁不堪。這種行為可能會持續到孩子年齡更長,或直到父母態度變得強硬為止。如果你試著忽視哭鬧的孩子,可以確信地,他的行為肯定已經令你勃然大怒了。在盛怒之下,想要管教孩子是不可能的,更別說要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了。一般來說,叫罵或要求孩子不要再哭了一定不會成功,孩子並不會察覺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哭鬧的,所以當然不知道怎麼控制它。當孩子開始哭鬧時,握起他的手輕柔地說:「別哭了!請你用平時的聲音說清楚!」你可以模仿他的哭聲讓他明白聲音的差異,但別羞辱他。
面對難以管教的孩子,父母應如何處理
許多父母都是因為哭鬧聲非常刺耳,而且討厭被孩子操控而反對孩子哭鬧,而孩子出現哭鬧行為通常也始於父母拒絕他們時。假設孩子哭鬧時,你決定採取強硬作風,那就得警告孩子可能發生的變化,並仔細、明確地解釋管教原則。
一般管教原則在「難以管教」的孩子身上無法發揮作用時,可參考以下要點:
*孩子的個性是否和你相似?我們都很明白自已的缺陷,有時可能會忽略了孩子和我們類似的行為,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瞭解他,而忽略和我們不像的行為。試著瞭解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助於改善你的管教法。
*不要只是一味的「反對」,而要試著「改變」孩子的行為。
*改變並非一蹴可即。先設定階段性目標,逐步地改變,直到達成目標為止。
*不要羞辱或拒絕孩子。不要說「好丟人!」或「我不愛你!」等言詞,也不
要對每項行為發表冗長的訓辭,而只要用簡短的話來傳達意思即可。
*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因為看太多電視而造成越軌行為。
*觀察孩子的越軌行為是否因為活動太多而產生。有些孩子在情緒亢奮回歸安靜時需要一段過渡時間,而淋浴、聽故事或聽音樂都能達到安撫效果。
*大多數的孩子在學會說話和表達想法時,他那些令人挫折的行為通常會消失。孩子到了三歲左右,父母就會看到明顯的改善,如果你的孩子仍舊不可理喻,那就有必要請教醫師了。
*孩子生病了或在復原階段,通常會變得非常固執和令人討厭。
*不要只是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應試著找出他的好行為,並且用擁抱、親吻或讚美來鼓勵他的好行為。
*請人性化一點!沒有任何技巧一定總是會成功,也沒有任何父母能夠一直保持耐心。不要凡事要求完美,只要盡力,順其自然就好。
取材自New父母學院-爸媽不翻臉管教法
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1&parentsPage=3
*******************************************************************************
親職教育之重要性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日本田中教育研究所教育相談部的品川孝子在《親子關係》一書中,對父母親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有所論述。他將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整理為一般性的知識,把父母的教育態度分為七類:拒絕型、溺愛型、過度保護型、嚴格型(權威型)、期待型、矛盾型、不一致型等,有時有的父母會單獨表現一類態度,但有時亦會同時表現二、三種態度。本文將再加上筆者整合的通融型,逐一說明這八類態度,並描述孩子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態度下會有何種行為產生。一、拒絕型
(一)父母的態度
拒絕型的父母較常表現的態度有忽視、丟棄、否定、處罰及虐待、威脅恐嚇、屈辱等。
1.忽視:安全感對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當父母採忽視的態度時,最容易動搖孩子的安全感。忽視的態度亦有輕重之分。「輕」係指父母通常聽不到孩子所說的話,不關心孩子四肢及衣著的髒污,對孩子感興趣的事則興趣缺缺、漠不關心。「重」則是置孩子隻身於陌生處等待父母,將孩子單獨留在髒亂的家中,不顧其飲食而在外流連忘返,出外應酬時將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不論忽視的程度是輕是重,皆易造成孩子情緒的不穩定。會讓孩子不易養成飲食、排泄、睡眠、清潔、穿脫衣服等基本習慣,不易與朋友協調,而且也較不易學習社會性習慣。
2.丟棄:對孩子而言,與父母分開是一件痛苦之事,但成人卻不太明瞭,而孩子又無法(或不易)向父母傳達此等感受。常見到只想依偎在父母身邊,而不願與其他小朋友玩的孩子,或是父母若不留在幼稚園陪讀就不上學的情形,這是表示孩子對分離會感到痛苦。丟棄又可分為「行動上」實質的丟棄,以及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時以「處罰式或口頭上」予以丟棄這兩種對待方式。
(1)實質的丟棄:將孩子趕出家門、廿四小時托嬰、未達適合離家年齡便將孩子寄宿他人住處或學校。表面上父母是關心孩子,但在孩子實際的感受中,認為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方便與否。
(2)處罰性的丟棄:將孩子關在廁所、門外、陽台等處,不時在口頭上表示要丟棄孩子,如:不乖就丟掉你、不乖我就不回來、或我討厭跟不乖的小孩在一起等。這裡並不意否定讓孩子獨處能建立其自主性的觀念,而是鼓勵父母若在日常生活中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必然能獨立。
3.否定:否定的態度給孩子的感受除缺乏「愛」之外,還帶有「亂」的意味。常見的父母態度是,沒來由的中止餵食嬰兒。因餵食對嬰兒而言是一種快樂,中止餵食便可視為剝奪孩子快樂的行為,此即所謂的「否定」。對於年紀稍長的孩子,父母對其要求常以「成績好就買給你」條件式地予以回應,這是否定孩子的快樂、喜好及正常需求。
4.處罰和虐待:父母對孩子反感所採取最激烈的行為,莫過於處罰或虐待。為一些芝麻小事打孩子是常見的,這其實是父母無法自我控制,生氣便體罰孩子,有些父母甚至認為教育孩子必須用體罰的方式。處罰和虐待行為包括打手心、打嘴巴、捏臉、擰屁股及打脖子、綁起來打等。
5.威脅、恐嚇:有時聽到大人說:「我的孩子什麼都怕,一點膽量也沒有」。這其實是父母經常威脅、恐嚇孩子的結果。A. T. Jersild及其共同研究者明確地指出,對孩子造成「恐怖」的影響莫過於父母及他人的威脅、恐嚇行為。威脅及恐嚇最令人擔憂的是其呈現出父母的敵意與拒絕。特別是威脅到孩子的自我,如「你若做壞事,我就告訴警察」、「我要告訴老師,你不用功只想玩」,或直接禁止及剝奪如「你再欺負妹妹我就不買金剛給你」、「功課沒寫完就不准你玩」、「鬼會來捉不乖的小孩」等。恐嚇比直接體罰、責罵更令孩子有恐怖感,「我做任何事將有不可預測的結果」,孩子時時刻刻處於害怕、擔心、預測可能會發生何種恐怖事件的陰影下。
6.屈辱:父母批判、羞辱、嘲諷孩子,均會扭曲孩子的人格發展。通常屈辱呈現的方式如:孩子在嬉戲時不慎弄破衣服,回家要求母親縫補,母親卻不應聲,一副不知情的模樣。等衣服縫好後孩子說:「我還要再去玩」,母親卻答說:「再把衣服弄破回來啊」。又如父母看到孩子突然成績進步時,反應卻是「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或「你有沒有作弊?」在屈辱的各種行為中,尤以兄弟姊妹間的互相比較、不公平對待為最,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屈辱除傷害孩子性格外,亦會影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二)孩子的問題
1.努力取得「愛」:首先,孩子會較喜歡接近父母,如果這樣無法得到預期的愛,則開始有些引人注目的行為出現。如果仍無效,孩子可能拿些父母貼身、喜愛的東西放在身邊,或眼光隨著父母身影遊走、注視父母,比一般孩子更顯執拗。孩子也會因擔心被丟棄而對父母外出較為關切。如此將注意力全置於父母身上,忽略自己發展上必要的活動,及對外界社會的適應,必然將產生社會適應及發展上的困難。
2.引人注意的動作:表現一些吸引父母注意的行動,如哭、打架、發出奇怪聲音。這些孩子不再只為吸引父母的注意,只要有人注意到他,便覺得快樂,或對注意到他的人表達自己的喜愛。例如有些孩子會靠近大人,附和大人的意見,隨時依附大人的任何表示,整天跟著大人。這些孩子有時也喜歡誇耀自己,專表現一些特別動作且一再重複,有時也會故意讓人難堪,以求引起父母的注意。有些孩子會將上述各種行為轉移至學校,目的在求取老師的注意。這些孩子相當了解父母所懼、所重視者為何,以及父母的弱點。因此孩子以學業差或退步、受傷、拿父母貴重物品來炫耀、至父母厭惡之人的家中玩耍來困擾父母,看父母如何防衛。若與自己原先的測驗相同,孩子便感到打擊成功。另外孩子也會出現固定行為,如吸吮手指、咬指甲、不吃飯、發出奇怪聲、不斷有尿意、且經常有夜尿行為,使父母時常勞心勞力。
3.攻擊成功:父母若採取處罰、屈辱等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將開始報復行為。這些孩子的攻擊對象不只針對父母,而是孩子周圍的人。孩子不僅反抗父母,也轉移至學校的權威者。這類型的孩子不守規則、不斷出現會令老師困擾的行為。孩子對父母的處罰解釋成攻擊,因此對人不易有信心,內心經常充滿著反抗、挑戰、嫉妒與討厭的情緒。
4.異常行為:受到較強烈忽視、屈辱、處罰等被拒絕的孩子,有較明顯不安定、不安全的傾向,常會導致異常人格。異常人格孩子的特徵是,極度情緒不安、不穩定的感情、忽視社會規則、缺乏罪疚感。此類孩子無法學習社會性行為乃無可厚非,也可能導致將來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特質。
5.遲滯:較早便有行為研究證明,無法受到雙親愛的保護的嬰幼兒,發展通常會遲滯,特別是知覺和運動能力兩方面最為顯著。其對自己的成長漠不關心,無心學習任何技藝,碰上困難,便馬上放棄,對於要用腦筋的作業立刻投降。無法享受獨立具創意努力完成後的快樂,感到人生乏味。
6. 種種消極反應。孩子被拒絕後的反應有些是積極的,如前所述,但有些則採取消極的反應,有以下幾種形態:
(1)固執型:面對拒絕他的父母,孩子也會有敵對的衝動,此種內在世界的衝動意識,對孩子而言會產生一些不安及恐懼。因此孩子會壓抑這股衝動,表面上看不出來,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相反的行動。無法忍受恐懼與不安的孩子,本來應向父母尋求安全感,但因無法獲得便轉而在「固定性」、「計畫性」的行為上求取安全感。例如安排好一天的行程且非遵照不可,固定桌子、穿著、做事、放置東西的順序,一定要按照原先的安排放置桌上的擺飾。
(2)完美癖:時常被父母嘮叨、喋喋不休的孩子,無法公然反抗時會將整副心力投注於作業,要求自己作業非達完美不可,特別是有兄弟姊妹為競爭對象的孩子,為避免遭責難,將有較強烈的完美癖傾向。
(3)孤立型:如前述為了對抗被父母拒絕,用盡所有心力,常會失去社會性接觸的機會,有些孩子因而產生完全孤立的現象。其特徵為「特別地害羞」。
(4)逃避型:被拒絕的孩子,無法信賴別人,會特意避開與朋友的接觸及友愛。其避開的目的是不讓自己再度經驗小時候被傷害的痛苦。
(5)嫁禍型:孩子常常因做錯事情而遭敵意地責難,只要感到所做之事可能會被指責時,便稱:「那是XXX所為,不是我」來逃避責難。更甚時會出現惡意中傷的行為,如在自己被指責前先打小報告「哥哥做了XXX事」。
除了以上數種類型外,孩子會設法應付過分嚴格的雙親,如機伶,以非常柔順的態度服從父母,或講些毫無道理的話,有些會嘗試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孩子將壓抑的敵意,轉變成人格上的問題如自卑感、不安全感、不適當感、無價值感、孤獨感、屈辱感、失敗感等。
二、嚴格型(權威型)
嚴格型父母傾心於嚴格、固執、支配等過程中的統治現象,過保護型的父母有時也同時出現嚴格型的態度。由於過保護型的父母常有支配的傾向,因此支配特性出現權威型傾向是有可能的。但是過保護型父母的不安全感與權威型父母的權威、支配因素是不同的狀況。嚴格型父母同時呈現愛孩子及憎恨孩子的狀態,通常透過權威來否定孩子的快樂,常斥責或處罰孩子。在舊社會,父親就是最大的權威者,一家之主可以將孩子視為自身的肢體一樣任意支配。然而在二十世紀的今天,權威型父母猶仍存在。
(一)父母的態度
嚴格型父母常以禁止、批判、責難等當成武器,使孩子處於痛苦狀況。通常的模式為:「陳XX,不可以」、「那樣做是錯的」、「那樣做跟我說的不一樣,不是嗎?」若孩子的反應為忽視或父母不能接受的行為時,立刻會遭受父母的批判、責難、處罰。這類型的父母不容孩子有自己的意見,總是監視著孩子,取代孩子應負的責任。
此型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高、期待深,當孩子無法達到此要求時,其反應都是過於苛刻的。他們通常不考慮孩子的發展階段、能力及體力,只一味地以自身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從孩子小時便命令他行事,如將衣服穿好、整理自己的東西、完成父母所交代的工作、在限定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等嚴格要求。
「嚴格型」存於各國文化中,尤其常被視為父親的特徵,事實上也常出現在母親身上,其溫和的表面看不出此現象,但相反地因為母親通常具有較堅持的人格特質,母子相處時間長,母親的堅持特性反而更無法改變地不斷支配著孩子。
(二)孩子的問題
1.自我理想高,乃是來自於認同父母的理想。
2.順從,有小大人的傾向,但因此壓抑自我。
3.較易有適應上的問題,因父母決定性決定太多,孩子的自我較少被訓練,故獨立性較差,適應較有問題。
4.較不能享受人生,因為標準過高,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中,所以無法享受人生的快樂。
5.長大後有時會有性生活上的障礙,因為父母對性的壓抑,及嚴禁所有關於性的經驗,往往造成此結果。
6.較自卑,因為順從父母,自我概念低,與同輩相處時容易有自卑感。
7.反抗性較強。
8.因為凡事壓抑,故轉而缺乏自發性。
三、溺愛型
溺愛型父母與其說因孩子令人憐愛,不如說是藉溺愛孩子獲得滿足。亦可說父母將自身沒有滿足之處透過孩子來求取補償。譬如,受到其他家族拒絕的母親、夫妻關係失調的雙親、不太與他人來往的雙親、失去配偶的單親為求情緒上的補償,會給予孩子盲目的愛。
(一)父母的態度
1.不會反駁孩子的意見、需要。
2.無法責備、禁止孩子。
3.孩子不須為自己的問題、行為負責,遷怒他人。
4.不指出孩子缺點,一味誇孩子的優點。
(二)孩子的問題
1.情緒上未得充分性發展,有明顯的幼兒傾向。
2.缺乏自主性、創造性。對愛的需求強,假如被拒絕則討著要愛。
3.呈現幼小狀態:咬、打、骯髒、沒自我。
4.認為天下只有我,自我中心、別人要看我臉色。
5.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追求快、滿足。滿足自己的需求,機智力、洞察力提高。
6.無法遵守規則。
7.無法完成工作。
8.穩定度不夠。
9.對需求不滿足的忍耐力不夠。有攻擊性、神經性行動。如咬牙、吮指、尿床、吵鬧不休。
10.同輩關係是利己、合作性差。
11.有幼兒吃的問題,例如邊吃邊說、要求多的零食、拒絕吃飯。
12.對性發展快,但無法等待。
四、過保護型
因父母的恐懼、擔心、不安等而產生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為人父母者會有許多理由諸如孩子的將來、安全、好的地位、生活等而擔心。事實上,父母心中些許的不安全感會控制著父母將不安轉移至孩子身上。生活在都市,知識程度亦高的人們有許多屬於此種類型。
(一)父母的態度
1.最關心健康,對孩子生病、死亡有極度的恐懼感。
2.關心孩子的安全性。父母會擔憂孩子在校是否被人欺侮、責罵,是否會被誘拐,是否會發生車禍,在沒看到孩子前是無法安心的。
3.希望孩子比別人好,過度關心孩子學校功課、生活習慣等,盡力讓孩子進入明星學校,亦認為給孩子最好的待遇、機會是雙親最大的責任。
有時父母會因擔憂孩子被同學欺侮,為使孩子更強壯而讓其學習柔道、劍道等。或者依照自己所想像的危險讓孩子盡量避免,孩子遊戲時尾隨於後監督,傍晚天涼為孩子送衣服,而這些行為通常會妨害孩子正常的活動,但此類型的孩子常無法知覺到這一點。
(二)孩子的問題
1.乖小孩、順從、有禮貌、機械化、無創意。
2.害羞、依賴大人、無主見、日常生活的技能及保護自己的方法都沒機會發展。
3.缺乏責任感。
4.工作前猶豫、辯解、批評來逃避負責任。失敗都怪他人。做事情並不主動。
5.遊戲時較無法進行粗暴的遊戲。且有擔任領導者的傾向,目的在滿足自己的成就。
6.社會技巧差。
五、期待型
對孩子有些期待是平常的,但若不考慮孩子的能力、希望、特性,一味期待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將會產生一些問題。期待型又可分以下兩種型態:
甲、依賴型
此型為父母依賴兒女的型態,父母通常期待子女日後反哺。此種心態有時出現在子女小時候,依賴子女幫忙家事、副業,以維持家計。最常出現在農業社會或經濟較困難的家庭。
(一)父母的態度
此型父母常以身體疾病為由,起初要求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逐漸地便將許多責任推托給孩子,如代替生病的母親煮飯、做菜、打掃、照顧弟妹。有些母親在康復後家事仍由孩子動手,自己則四處找朋友談天。隨著孩子年齡漸增,父母交付給孩子的責任也加重,生活交由孩子支持,初始尚感不好意思,至最終則變成理所當然地強制孩子如此做。這般雙親可能生活在貧窮的日子裡,根本無法顧及給予孩子溫暖,總希望有人可以倚靠,生下子女後自然地便依賴著他們。除出現在農村、山地外,都市裡賴手工維生的父母也常如此。
(二)孩子的問題
1.認命、接受父母給予的責任。
2.很難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獨立能力低。因為家裡需要我,所以我不能獨立。
3.計畫能力低,依賴需求高。
4.較不容易信任大人。
5.認同父母的自卑、無奈。
乙、野心投射型
(一)父母的態度
此類型的父母視孩子如同借來的物品一般。近來居住都市中父母的野心,大約以成績為主。總認為孩子在校成績與其將來成就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希望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生活皆比自己目前要來得好,也期望子女將來所受教育比自己更高。他們會不辭辛勞地要求子女成績優異,但如果子女無法達到其希望時,將不擇手段以達成目的,如不斷要求孩子努力等,以致產生許多問題。若其子女在某方面的才能稍微突顯出來,此型父母會儘早替孩子決定未來的方向,希望子女如其他成名的天才兒童一般。
(二)孩子的問題
1.消極反抗:上課幻想、不專心。表面柔順,但生活冷漠、沒生氣,如父母希望子女成績好而其全然不理會、不用功、上課不專心等。
2.積極反抗:因了解自己無法達到父母所定下的目標,有時追求表面的快樂,有不良傾向,可能自殺、離家出走、口角、辯駁。
3.裡外不一:表面上接受父母的激勵,暗地裡卻運用合理化、壓抑等方式處理自己的內在壓力。
六、矛盾型
溺愛及過度保護的反面隱含拒絕的矛盾型雙親,表面看來,似乎孩子得到許多愛及最妥善的保護,但有時在愛中隱藏著憎恨、反感。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者認為雙親對子女各種形式的溺愛、過度保護為其敵意的偽裝。溺愛、過度保護的行為常是因為父母為避免可能發生的傷害而產生的。實際上,恐懼危險、禁止孩子遊戲、避免失敗而替孩子完成功課等過度保護行為,會阻礙孩子的成熟、獨立性、社會適應,反而造成孩子的不幸。
(一)父母的態度
矛盾型即指「行動的矛盾」。今天與明天的看法互異,或數分鐘內就完全改變了原先的想法與態度。昨日激動地處罰孩子,今日卻對孩子讚賞有加。早上嚴禁的事件,至下午卻命令孩子去做。此型父母通常在保護、溺愛及反感之間徘徊游移,例如,先表現出討厭孩子的行為,事後對此行為產生罪惡感,便以激烈的愛來補償剛才的行為。因無法對自己責罵、懲罰孩子不產生罪惡感,對自身的攻擊傾向無法自制,而使得孩子在兩極中左右為難,倍受傷害。
(二)孩子的問題
父母態度的矛盾,使得子女情緒不安定。孩子無法在父母的態度中尋到規則性,現在待己溫柔,不知何時又會責打一頓,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自然情緒不安。而且因無法預測為何被罰、被罰程度如何,孩子會幻想著最悲慘的恐怖情形。生活在持續的不安中,孩子極度緊張,容易產生下列問題:
1.情緒不安定,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常擔心自己不知何故會挨打。
2.行為沒有可遵循的準則。
3.面部有痙攣,神經性行為產生,例如官能症。
4.不斷重複某些行為,例如強迫性行為。
5.生活中極為小心,尤其對數字方面的課程。
6.延宕能力低。
7.因父母的矛盾,孩子的需求常無法立即滿足,常有無名的憎恨感,壓抑反感的能力低。在這些狀況下,孩子容易產生反社會心理或有不良傾向。
8.自我無法延伸造成生活無目標、無意義。
9.孩子因著(7)(8)兩項而有自卑。
七、不一致型
非常嚴厲、拒絕型的父親與特別溺愛孩子的母親,或是極細心照顧、過度保護的父親與男性化嚴厲型的母親,如此家庭中的孩子比父母皆為權威型的孩子更不安定。相同的,父母間的不和,亦讓孩子感到痛苦。不一致型的父母有多種組合,以下簡述其中三種型態:
(一)父親乃拒絕型,母親為過度保護型
在此種不一致的教育型態下,孩子的反應為激烈的反抗。這種反抗心理會逐漸由對父母擴展到家族或家族外的權威者身上,最後對社會產生衝突。根據Aichhorn的說法,孩子總是動盪地生活在不同態度的父母當中。如孩子為父親的嚴厲、冷淡感到氣憤,故依向母親,而母親軟弱無法依靠又使孩子憤怒,便使得孩子漸有反抗傾向。
如前面曾敘述過的,若孩子擔心自身的攻擊性,產生反向行為如看來似乎正在沈思、略害羞的模樣,會使旁人皆誤認其為個性良好、成熟、無危險性的孩子。但只要其揭掉假面具,顯露出反抗、攻擊性人格特質時,會令人咋舌其殘酷的行為。另一方面,孩子不易找到行為的依據,對自身行為缺乏統御能力。
(二)母親佔優勢、父親為從屬的型態
此種型態下的孩子,男孩子會有女性化傾向,而女孩子則有男性化傾向。男孩子較喜愛母親,但也經常必須面對母親嚴格及支配性的態度,因此他若非全心地愛母親,否則為保持男性傾向,會不斷反抗母親的權威。如果他選擇了後者,會有男性化的成長過程;若選擇前者,則會屈服在母親的支配之下,認同母親,逐漸趨向女性化。以致各方面看來皆像女孩子,避免激烈的戶外遊戲,只滿足於家庭性的活動。待進入青春期後容易避開異性關係,有同性戀傾向。
女孩子則非常活潑,活動力強,進入青春期會稍微安靜,但不易有女性的溫雅、順從,反而有激烈的反抗或攻擊性。如此的女孩對自己的雙親失望,以男性面來競爭,逐漸喪失女性特質,而朝男性化傾向去發展。
(三)雙親間的不和
一般皆認為雙親不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因為父母不和,互相爭奪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容易造成孩子內在的衝突。孩子會以自己的看法同意父親,同時也同情母親。且其將來的性格發展易受此競爭性所影響。缺乏安全感,自我功能低落,自卑感重。亦容易產生罪惡感,因此類型的孩子,其內心深處也會有一些不適當的想法,隱含敵意的衝動。孩子無法區分現實與內部的衝突,故產生混亂。而且會個別對雙親訴說彼此的是非以減輕罪惡感,故常認為自己該受罰,此種自我懲罰的罪惡感,使孩子逐漸朝異途發展。
從品川孝子之論述中,可以明確整理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兒童行為深具影響力。
(二)父母的教育態度經常受自己的人格特質、內在動力所影響。其中如下面幾種情形:
1.父母將自己的不安全感轉移成孩子的壓力。如某一現象是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會像自己一樣沒成就,而期待孩子成績優秀。
2.父母將自己的敵意轉移給孩子,如故意威脅孩子說:「再哭,警察來了喔!」
3.父母不快樂,看到孩子快樂時就會生氣,而產生剝奪孩子快樂的行為。
4.父母本身無法壓抑攻擊的衝動,而攻擊孩子。
5.為父母補償自己的需要,而透過「溺愛」孩子來滿足自己。
6.父母因內心恐懼、擔心或不安等情緒,進而對孩子產生過度保護或權威壓抑的行為。
7.父母傳達給孩子自己前後矛盾的不穩定訊息,令孩子無所適從。
8.父母之間價值觀差異無法協調,而造成孩子的壓力。
此外,尚有多種情形,都會造成不同教育態度的影響結果,例如: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及內在動力也經常依其早期受教育的環境所影響。這其中包括上一輩雙親的教育態度和所給予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說,父母本身的不安全感,對社會的反抗性、攻擊性、負責任的態度、延宕的能力、防衛機轉等,都會受到上一輩雙親的影響。
八、通融型
筆者就上述七種父母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的類型,另增加一項「通融型」(變通圓融型)茲就父母的態度及孩子的表現簡述如下。
(一)父母的態度
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子女行動,對事不對人,有原則並鼓勵孩子交換意見,是溫暖、關愛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一致性的,有所要求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而非有條件的,通融型的父母是結合控制與鼓勵的。
(二)孩子的問題
在父母變通圓融溫暖教育下的孩子,通常是最有能力的一群。他們對父母的要求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被疼的,有自信,最自立,人際關係良好,面對問題,解決衝突各方面都可以自己處理,且能肯定自己,自我控制,在日後的成長是最能適應社會環境的一群。
結語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重任,因為父母本身的價值體系深深影響著教育的品質。親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親子間的關係更協調」,故有下列幾項特色:
1.是「人與人」的關係。
2.父母必須了解「人與狀況」(即環境與孩子、自己之間的關係)。
3.瞭解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細小事件及在事件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地位為何。因此,父母的社會功能佔極重要的地位,當然也包括父母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及做決定之後負責任的能力。這些社會性能力不但呈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深深影響孩子在社會性能力(包括口語表達、做決定、負責任、與人相處、解決問題、解決衝突等能力)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74&prev=75&next=55&l=f&fid=10
********************************************************************************************
孩子會頂嘴怎麼辦?
首先,父母必須了解到一個觀念:孩子頂嘴並不是對父母不尊敬,也不是故意要激怒父母,學齡前兒童頂嘴的原因大約有以下三種:
一、來自模仿:
家中的其他成員,若經常有回嘴的對話方式,久而久之,模仿力強的孩子,自然會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與人說話。另外,由於現在有線電視十分普遍,五花八門的節目中,有不少會出現鬥嘴爭吵的鏡頭,孩子看多了也容易學著做。因此,父母要先檢討夫妻之間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是否有不當的溝通方式,同時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另外,還要讓孩子明白,頂嘴給人的感受是不愉快的,就像挨罵一樣,因此,有話要說應溫和的表達,才容易被人接受。
二、孩子想試驗自己能不能突破權限:
父母經常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那麼,孩子也較容易向父母討價還價,看看自己能爭取到多少權利。例如,爸媽要孩子整理房間,並以買一隻小熊為代價,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要求時,孩子可能會說他想要一個電動玩具,父母若不答應,孩子就可能開始用吵鬧、頂嘴的方式,來測驗自己能不能突破父母的權限。所以,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最好是讓他明白做那件事的必要性,而不是用條件來交換。
三、孩子用頂嘴來反應心理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心理上產生問題,又不善於表達,父母也不曾去了解孩子或與他溝通,他就可能會用頂嘴的方式,來投射出心中的陰影。舉例來說,爸媽工作太忙,陪他的時間越來越短,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對他越來越冷淡的原因何在,他自然感到不安,而以頂嘴來反應心中感受,並試圖引起大人較多的注意。孩子頂嘴往往隱藏著內在因素,父母一定要了解後再採取適當作法。
~本文由小六老師剪報整理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626
孩子有樣學樣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什麼樣的孩子來自什麼樣的父母,這話雖然不是真理,卻也有七、八分的道理。(雖然自己沒有小孩,但是小表妹和我們住在一起,就當實驗品囉!)
有一天,我用嘴巴輕輕咬一口小妹妹的小手玩(當然是在玩的)。第二天,三歲的小表妹也學著用嘴巴咬小妹妹,害小妹妹哭的哇哇叫,我急忙的拉開小表妹並說“你怎麼可以這樣?” 小表妹理直氣壯的說:「大姊姊你也用嘴巴咬小妹妹呀!」
老弟平時就沒有隨手關燈的習慣,小表妹會像姑姑或媽媽一樣,隨時叮嚀老弟,頗有「乃媽之風」。彬彬有禮的孩子,父母也絕大部分是溫和謙遜。樂觀開朗的父母也必能培養活潑進取的孩子。我們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孩子自然也會在無形之中了解尊重的真諦。
教養子女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我們多加學習,才能順利達成這項艱鉅任務,而「以身作則」就是教養子女的最好方法。
希望為人父母者都能以「身教」為主,讓孩子在愛與關懷中順利地成長,這樣孩子長大成人以後,才能成為穩健平和的好父母。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管教應有的態度
無論是孩子的行為言語、情緒、興趣、學習、品格等,與父母本身修養和管 教方式關連極大。您知道自己是甚麼樣的父母嗎?您祈望孩子將來是甚麼樣子? 您能給予的助力有多少?
您可能會茫然搖頭,也可能嗤之以鼻,但無論如何,從小生命孕育的那一刻 開始,為人父母的就須有這樣的體驗:甚麼樣的父母就會教出甚麼樣的子女!
◎以身作則,言教身教
孩子依靠模仿來學習,並會以我們為模仿對象。因此,緊記要以身作則,不要立下壞榜樣。例如,我們對孩子沒有禮貌,又如何能要求孩子有禮貌?;又如, 想他敢於認錯,我們必先有向孩子和家人認錯的勇氣。此外,看管自己的口,不要隨便謾罵他人或口出惡言,以免孩子模仿我們罵人的模式。
孩子依靠模仿來學習,並會以我們為模仿對象。因此,緊記要以身作則,不要立下壞榜樣。例如,我們對孩子沒有禮貌,又如何能要求孩子有禮貌?;又如, 想他敢於認錯,我們必先有向孩子和家人認錯的勇氣。此外,看管自己的口,不要隨便謾罵他人或口出惡言,以免孩子模仿我們罵人的模式。
◎鼓勵孩子發展興趣
孩子好奇而愛探索,我們要給予他空間,令他養成發表意見的習慣,按其意 願行事,並推動他再進一步鑽研,以啟發他的思考和創作力。孩子受到稱讚便會 更加努力,當他成功時,除祝賀他外,也要令他明白不可自滿的道理。
給孩子適當自由,也讓他承擔後果。例如,家中不應常備零食,正餐也不應逼孩子進食,給予選擇吃或不吃的權利,不吃的後果必然是挨餓,餓哭幾頓就自然會主動吃飯。
孩子好奇而愛探索,我們要給予他空間,令他養成發表意見的習慣,按其意 願行事,並推動他再進一步鑽研,以啟發他的思考和創作力。孩子受到稱讚便會 更加努力,當他成功時,除祝賀他外,也要令他明白不可自滿的道理。
給孩子適當自由,也讓他承擔後果。例如,家中不應常備零食,正餐也不應逼孩子進食,給予選擇吃或不吃的權利,不吃的後果必然是挨餓,餓哭幾頓就自然會主動吃飯。
◎要對事不對人
我們應該說明孩子行為不對,而不應抨擊他本身,以免損害了他的自尊和自我評價。除了分析孩子某些行為的客觀害處,也要表達自己對他行為的不快和心痛,讓他了解那些行為對己對人都有害,而不會再犯。
我們應該說明孩子行為不對,而不應抨擊他本身,以免損害了他的自尊和自我評價。除了分析孩子某些行為的客觀害處,也要表達自己對他行為的不快和心痛,讓他了解那些行為對己對人都有害,而不會再犯。
◎敢於道歉
與孩子溝通時,難免說出甚至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我們為此而懊悔,但基於尊嚴,從不向他道歉。其實,道歉無損尊嚴,同時也向他示範了『做錯事就應坦誠道歉』的量度。
與孩子溝通時,難免說出甚至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我們為此而懊悔,但基於尊嚴,從不向他道歉。其實,道歉無損尊嚴,同時也向他示範了『做錯事就應坦誠道歉』的量度。
◎對孩子有禮貌
禮貌不只是表面的行為,而是發自內心。孩子是依靠模仿去決定行為的。要孩子有禮,我們對孩子必須也有禮貌。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所生,便不用對他講禮貌。
禮貌不只是表面的行為,而是發自內心。孩子是依靠模仿去決定行為的。要孩子有禮,我們對孩子必須也有禮貌。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所生,便不用對他講禮貌。
◎壞話不說也不聽
例如,您對孩子老師不滿,應留待家長會等場合討論。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壞話,會使他不再信任老師,不再用功讀書。孩子說老師壞話,也應從老師的觀點加以解釋。另外,如果吩咐他 :『不要告訴老師』 無異叫他告訴老師。
例如,您對孩子老師不滿,應留待家長會等場合討論。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壞話,會使他不再信任老師,不再用功讀書。孩子說老師壞話,也應從老師的觀點加以解釋。另外,如果吩咐他 :『不要告訴老師』 無異叫他告訴老師。
◎教育如播種
教育幼兒,很難立時見效,我們應耐心等候,並利用孩子出現改變的時機,孩子經常對教育反應很差,但當他遇到相同問題,便會突然明白您曾經教過的。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教育幼兒,很難立時見效,我們應耐心等候,並利用孩子出現改變的時機,孩子經常對教育反應很差,但當他遇到相同問題,便會突然明白您曾經教過的。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拒絕-讓孩子心服口服
資訊越來越快,新產品的問市速度也越來越快,而這些新產品的消費主力通常鎖定在青少年族群,因此,如何拒絕孩子「要買這個又要買那個」就成為父母必修的一門課程。
台北市少輔會專業輔導員曾貴苓表示,當父母無法答應孩子的要求時,應有以下的談判技巧:
孩子常以「我們班上某某都有」來提出要求,父母若說:「某某總是考前三名,你算哪根蔥!」這種回答得分最低,因為和他人比較是沒有盡頭的,應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較。
一般父母總是比較忙碌,缺乏耐性,結果產生「會叫的孩子才有糖吃」的現象,使得孩子懂得「拗」的妙用!父母親若能理性地表達自己的原則,將省下許多力氣,例如,「我和媽媽從來不買超超過五千元的衣服」,「今年年終獎金縮水,所以零用錢不增加」,「我認為購買非必要性的東西,太奢侈!」
讓孩子習慣「有事情便和父母親商量」的模式,經過商量、考慮,孩子仍然非常堅持,則和孩子進行「有條件的約定」,例如,「你要買摩托車可以,但必須等你年滿十八歲,而且考上駕照。」
別為了安自己的心而大開方便之門,別為了耳根清淨而隨口答應,別為了討好或彌補而讓孩子予取予求。
~本文由小六老師剪報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899
******************************************************************************
~本文由小六老師剪報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899
******************************************************************************
如何有效處理孩子頂嘴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家長、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處理孩子頂嘴問題的專家要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更有助於恢復親子關係的不平衡發展。
孩子會頂嘴的原因:因為他想證明自己很重要,所以經常會透過一些爭取權力和引人注意的行為讓自己在家裡佔有一席之地。另一個原因則是家長不良的示範。父母有時候在對另一半、家人或朋友說話時態度很不禮貌,且為了控制孩子的行為 表現,也常口出穢言或予以嘲諷,孩子因此也有樣學樣的開始頂嘴。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1.判別頂嘴的行為: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或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2.選擇應付的代價:家長必須立即且合邏輯地選擇應付的代價來制止孩子頂嘴的行為。 3.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要能立刻執行才有效,不要跟孩子說「下次再這樣我就怎樣怎樣」。 4.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身事外:家長要對孩子憤怒抗議置身事外,要表現出一副亳無興趣的樣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自己抗議行為不但無法達到目的,也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擁有力量向父母報復。如此一來便可修正孩子為尋求歸屬感和重要性而跟父母頂嘴的錯誤行為。 ~營造沒有頂嘴問題的家庭環境~ l盡可能多花點時間待在家裡。 l愉快地迎接每個回來的家人。來個擁抱、說些問候的話。 l關心家人近況或工作的進度。 l在家人生日或其他重要節日準備特別的餐點或有紀念性的小禮物。 l把晚餐變成很重要的時間。讓每個人分工合作準備晚餐,如果平日的時間實在無法做到,則可以事先計畫準備豐盛的週末餐會。 l確實將家裡工作與責任分配給每一個人。 l在能力範圍之內改善會使家人不開心的行為表現──例如孩子頂嘴。 了解家人對自己的重要性。想想每一個家人曾經帶給你的快樂與幸福 |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Hnjs_zKGAxofVZ1I.B3hikw-/article?mid=62264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91&prev=4237&next=4187&l=f&fid=53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4191&prev=4237&next=4187&l=f&fid=53
******************************************************************************
簡單四步法 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摘錄自《如何有效處理孩子頂嘴》
奧黛莉.瑞克、凱珞琳.克勞德◎合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無
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於家長、保姆 和
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聰明的父母不妨和我們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能有效終結孩子頂嘴的行為,更有助於恢復學齡前到青少年
親子關係的平衡發展。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孩子頂嘴時,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簡單的步驟來處理。
步驟1:首先,作家長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頂嘴。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甚至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步驟2:接下來是選擇正確的應付代價。家長平時就應該先想好頂嘴行為的應付代價,而非臨時決定。例如當孩子做出無理頂撞父母的行為時,最理所當然應付的代價,就是禁止他去做他喜歡或事先計畫好的事情—不准去看電影或不許去朋友家。
步
驟3:再來就是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例如媽媽必須告訴孩子他不能去朋友家玩,然後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他出言頂撞的舉動讓媽媽得花許多時間、精力和愛心來處理,這種行為非常要不得,所以他今天不准去朋友家玩。如果孩子對媽媽的這番話表示強烈的抗議(通常都會如此),那麼媽媽就應該採取下一個步驟。
步驟4:處理孩子頂嘴的第四個步驟是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之不理。媽媽一開始應不去理會孩子的抗議,繼續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依然不肯罷休,那麼媽媽應該冷靜地把正在大聲抗議的孩子帶進房間,讓他一個人獨自留在房裡,不給他任何機會和媽媽討價還價,迫使媽媽改變心意。
對
某些家長而言,以上這四個步驟看起來或許很容易執行,但對於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卻是一大挑戰,必須要有很大的決心、經常的練習和堅決的自制力才能完成。其中的一個大難題在於,現代的父母都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而非扮演老師或上司之類的權威角色,但是他們很難了解,有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想當父母的好朋
友,反而會像典型的叛逆少年一樣,刻意去嘗試各種不當的行為。
總之,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應該立刻採取上述的四個步驟來處理,這樣孩子就會了解父母不但說得到、做得到,而且還會堅持到底。
如何應付媒體上的頂嘴
要
打擊受媒體所驅使的頂嘴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觀賞那些充斥著頂嘴畫面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然後在節目結束後讓孩子知道,電視或電影裡面的那種說話方式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這麼說:「我想這部影集裡的那個家庭或許覺得無所謂,但在我們家裡是絕對不可以的。」而且還必須非常清楚地指出你不贊同的
是哪一段頂嘴的畫面。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部非常受歡迎的輔導級兒童電影當中,主角對一位社工人員展開一連串充滿敵意的頂嘴,最後還用髒話罵他。
這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不喜歡那個小男孩說話的口氣,還有他罵人的那些髒話。」 而你的孩子可能會反駁說:「可是他罵的那個社工又不是什麼好人,我覺得他被罵根本就是活該。」 接下來你有好幾種回答方式,可以回應孩子的質疑,以下是專家們提出的幾種建議:
1.「小孩子用尊重的口氣一樣可以陳述事實,不需要用頂嘴的方式。」
然後請你的孩子幫電影裡面的這個小男孩想出幾種可能的方法,看要如何能用尊重的方式讓大人了解他的想法。當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動腦。
2.「那個小男孩是電影裡的人物,就像是故事書裡虛構的人物一樣,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小孩,在我們家裡絕對不可以有像它那樣的行為出現」 你現在所展現的,是將現實生活與媒體世界劃分開來的艱鉅任務。
3.「我們家裡絕對不允許有侮辱和猥褻的說話方式,就是這樣。」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絕不敢妄想自己說了侮辱和猥褻的話還能安然無事。
跟孩子一同看電視或電影也是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方式之一,而相處和互動在親子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避免孩子因為犯錯而遭受處罰。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039&prev=2040&next=2038&l=f&fid=53
***********************************************************************
【與孩子溝通,父母該做什麼?】
一、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麼溝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願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二、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採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遊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三、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願意接受的語言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用語,比如,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後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時回家時,你應該說:“放學後你不按時回家,媽媽會擔心的!”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如果你說:“放學後不准在外面玩,給我立即回家!”孩子則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必然產生逆反心理。
四、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孩子的感受
當然,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當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好!”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追加一句:“千萬別忘記了!”於是,孩子不是吐吐舌頭就是皺皺眉頭來表示自己的厭煩。
再比如,當孩子說:“好,我知道了,媽媽你別再說了。”這說明孩子已經有點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繼續這個話題,孩子也聽不進去了,明智的父母就應該停止教育,把話題轉到其他方面去。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Luxasia-Taiwan%E5%8F%B0%E7%81%A3%E7%9B%A7%E4%BA%9E/228829503858798
***********************************************************************
【與孩子溝通,父母該做什麼?】
一、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麼溝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經常會一廂情願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慮孩子有沒有興趣聽、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講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這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
二、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
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能夠理解,而且最好採用孩子喜歡的溝通方式。一味地用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讓孩子聽你的話,孩子必然產生反感。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可以是講故事,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遊戲過程中溝通,因為孩子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三、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願意接受的語言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用語,比如,當你要求孩子放學後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時回家時,你應該說:“放學後你不按時回家,媽媽會擔心的!”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如果你說:“放學後不准在外面玩,給我立即回家!”孩子則會感覺到你在限制他,必然產生逆反心理。
四、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孩子的感受
當然,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當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好!”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追加一句:“千萬別忘記了!”於是,孩子不是吐吐舌頭就是皺皺眉頭來表示自己的厭煩。
再比如,當孩子說:“好,我知道了,媽媽你別再說了。”這說明孩子已經有點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繼續這個話題,孩子也聽不進去了,明智的父母就應該停止教育,把話題轉到其他方面去。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Luxasia-Taiwan%E5%8F%B0%E7%81%A3%E7%9B%A7%E4%BA%9E/228829503858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