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性格進行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面談,並且針對性格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性格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的性格,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幼兒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
資料來源
http://www.176happy.com/news_1576.html
********************************************************************************
寶寶多元智能開發 |
採訪撰文/卓文惠 採訪諮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 田耐青 智寶園學前教育園地創辦人 陳鳳卿 參考資料/《喚醒寶寶的天才細胞》信誼基金出版社
|
「三歲定終身」不知讓多少父母焦慮困擾!是不是沒有從小做妥善規劃,未來寶寶的發展上就會比別人差呢?其實,三歲以後的教育與三歲以前同樣都很重要,從生活及親子的互動中適時、適度的提供明朗化經驗(提供指導、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開啟寶寶的各項智能,讓寶寶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開發多元智能成趨勢
以往以智育決定孩子成就高低的傳統觀念,在現在已有重大改變,家長必需了解如何開發寶寶的潛能及多元智能。尤其哈佛大學教授迦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之後,多元智能開發更是成為嬰幼兒教育大趨勢。
這也讓爸媽了解到,智育並非決定一切,孩子在課業上也許表現平平,但在其他智能卻表現的相當搶眼,也許具有音樂天份或是很會畫圖等,這些都是孩子未來的發展優勢。
父母適度予以協助與鼓勵,給予孩子正面回應,讓幼兒得到良好的發展,誰說功課不好的孩子就沒有未來!
智能VS.潛能
看著孩子逐漸成長,每個階段都有令人驚喜的表現,但是這到底是不是所謂“潛能“?「幼兒的行為、傾向是讓爸媽看出寶寶的潛在能力的重要指標。」田老師表示。打個比方來說,寶寶愛敲打東西製造出音樂節奏,可能具備音樂天賦,這就叫做”潛能“。
當幼兒對某種事物出現「潛能」的樣子時,家長適度、適時的提供教學引導、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等明朗化經驗,例如當孩子敲打家中的物品時,爸媽正面鼓勵、教導孩子或是帶孩子上音樂班等,就可將“潛能”轉換成“智能”。
BOX:迦納教授的智能論 1. 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遭遇問題的能力 2.
預先看出新問題的產生並能想出解決方法的能力 3. 提供及創造社會文化所需之服務與產品的能力。
開發多元智能生活化
以下活動方式,每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皆可以使用,只要依據不同年齡的寶寶調整活動的強弱,都可以利用下面的方式進行親子互動。
語言智能的生活運用
語言是其他智能發展的基礎,幼兒的語言在年幼時是否可以得到適當的發展,對發展他項智能有很大的關係。「學齡前的孩子要多聽多說,多接收外界的刺激。」陳老師表示。
◎
親密對話 媽咪不只要讓孩子聽到聲音,最好是讓寶寶看到媽咪講話的表情與唇形。例如洗澡時,一面對著寶寶說:「先洗洗臉...好漂亮...再洗頭頭...香香...再洗身體...好舒服!」 不管寶寶是否聽懂,利用當時的情境,說話給寶寶聽,讓寶寶可以將情況跟語意互相結合,讓孩子對語言的意義可以更加了解。
◎
看相簿說故事 親子一起看家庭相簿也是增進寶寶語言能力的方式,藉由寶寶熟悉的人事物,可以引導孩子的觀察。例如由父母問問題,請幼兒回答。「媽媽呢?媽媽在哪裡?」一方面除了發展孩子的口說能力及觀察力,也能藉此增進親子間的情感。
◎
拉長句子法 田老師鼓勵家長們可以利用「逐漸拉長法」鼓勵孩子講出較長、較完整的句子。例如孩子一開始可能只說「水」這個字,但是父母可以示範,並且要求孩子說出較長的句子,如:「喝水」、「我想喝水」等。
把孩子交由外傭,或是將孩子帶至雙語的教育環境是現代家庭的現象;田老師認為,父母應該不要假手於他人,時時和孩子進行對話。「提供適當的環境,供孩子學習,對孩子來說,學習的效率會大的多。」她說。
培養優秀的九年級生
以現在的七、八年級生而言,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普遍現象令人憂心,EQ情緒管理也不盡理想,日後的人際、社交等發展較容易發生問題。加上父母過於保護孩子,當一發生問題,先歸咎到他人身上,長久下來,小孩會缺乏反省跟思考的能力。
「跟孩子站在同等立場去看待每一件事,不要永遠將孩子放在所有人之前,」陳老師表示。舉例來說,每次孩子要什麼,如果家長可以給予,通常都以孩子為優先,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孩子之後。陳老師提醒家長,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及自己所擁有的事物,藉此訓練孩子尊重他人,才不會在日後孩子在人際上的發展上出現問題。
|
|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3.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