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孩子十歲前應養成的好習慣


1,早睡早起的習慣: 睡眠對於孩子們的身體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從生活方面來說,早睡早起也可以讓孩子在一天的時間裏都充滿活力。-  


   2,正確的飲食習慣: 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事情也做不成。要讓孩子明白,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營養均衡攝取是多麼的重要。並且要教育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做其他事情,要專心吃飯。-

    3,自己整理書桌的習慣: 不好好整理書桌的孩子,總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找東西上。可以從制定學習計畫和整理筆記開始,來培養孩子勤于整理的習慣。-

  4,運動的習慣: 最近,孩子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體力卻在下降。只有身體強壯了學習才能搞好。所以,要培養孩子至少堅持進行一種運動的習慣。-

  5,做家務的習慣: 要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作為家庭的一員,也應負起相應的責任來。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諸如自己房間的清潔衛生和垃圾分類回收等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6,先做作業再玩耍的習慣: 作業是學習的基礎。不好好做作業的話,是跟不上學習課程進度的。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不論怎樣都先完成作業的習慣。-
  7,讀書的習慣: 讀書是進行所有學習的開始。如果孩子討厭讀書的話,家長就大聲朗讀給孩子聽,一直到孩子會自己去讀書為止。-

  8,自己收拾書包的習慣: 不放心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而代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們在收拾書包的同時,也是在為第二天的學習做準備,這個時候千萬別代勞。

  9,保持清潔的習慣: 只有身體清潔了,心情才會舒暢。並且,勤洗手也是預防疾病的最簡單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11699&prev=113357&l=f&fid=78








*****************************************************************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文章]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摘自國立研究院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

教寶貝學規矩的六種妙招
都說一歲寶寶最讓人頭疼,自從他們學會走路,能和你對話後,他們就變得無組織無紀律。不是昨天咬了小朋友,就是今天又把自己的勺子扔到馬桶裏,甚至你都無法預測他明天又會出現什麼讓人頭疼的行為。 這個時候你應該注意:該教他學點規矩了。不是孩子不懂規矩,是他受到太多自身的局限。
  1、寶寶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相對薄弱。
  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學者Rothbaum教授認為,對一歲寶寶來說,和他飛速發展的認知能力相比,他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滯不前。所以,想讓他用這些可憐的理解力去領會一條條規矩(哪怕是非常簡單明白的)是很困難的。而且這時的孩子還不具備預測別人想法的能力 。難怪晨晨會對媽媽的態度視而不見。不會說話,不會表達,只能聽懂部分語言,這些都是寶寶學規矩的障礙。專家解釋說,寶寶在一歲半以前,雖然能說一些最基本的語言,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僅憑這點語言能力還不能讓他別人正常交流。
  2、寶寶還沒有時間感和空間感。
  想讓這個年齡的寶寶理解時間的概念是件公認的難事。也許你告訴他“停下來”,他還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對他說“等一會”,那就太為難他了。你必須先要讓他知道“一會”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寶寶所能理解的時間概念只是:你有沒有及時滿足他的願望。也就是說,他想要一個玩具,你能及時滿足他,他可能會按照你制定的規矩好好坐在那玩;一旦你沒能按他的要求做,他便會大哭大鬧。
  3、頑童心理在作怪。
  有時候寶寶喜歡破壞規矩,只是想和你開個玩笑,看看你吃驚甚至憤怒的表情。比如,寶寶剛剛學會開動電視開關的時候,他會對此事很感興趣,會一直反復的開、關電視。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表情嚴肅的要求他停下來,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他已經從你的態度中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只要我去觸摸電視,爸爸臉上就會出現好玩的表情,還會和我說話(即使你說的是個“不”,我也喜歡)。寶貝的學習過程儘管有上面種種不利因素影響,這個年齡的寶寶仍然可以學會一些最基礎的規矩。研究表明,12個月左右的寶寶可以通過觀察爸爸媽媽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到了一歲末的時候,寶寶就可以認識到其他人的感覺變化。這時你就可以教他咬人是不對的,被咬到的人會很疼,很難受。甚至可以讓他親身體驗一下。教孩子學規矩之前,先要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所講的規矩內容。就像你教他唱歌一樣,要先給他解釋歌詞的意思。這樣他才能記得深刻。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你付出加倍的耐心和理解,等待他發出“我明白了”的信號。教這麼小的孩子懂規矩有意義嗎?對答是肯定的。就像你教嬰兒說話一樣,可能他不會在馬上就學會,但他會把這些知識一點點積累下來。所以,你也應該從一歲開始教會寶寶懂規矩,學會避免危險,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這些都是寶貝社交能力的縮影。只不過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教寶貝學規矩的有效方法
  1、不要只在旁邊說,要演示給寶寶看。
  簡單的一句話往往不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語調,讓你的課堂變得更可愛,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你對孩子說“不要動電源插座”,語調不要太嚴厲,稍帶嚴肅就可以,再加上點微怒的面部表情,寶寶能從你的聲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對的。相反,如果你表現的過於緊張,聲音太尖銳,還連帶一串的批評,那寶寶也會回復給你同樣的反應,堅決和你對著幹。你們的學規矩課堂,就會變成戰場。
  2、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不要以為只告訴孩子一次“這是不對的”,他就會銘記在心。如果你指出孩子一次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裏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麼這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然後為了解決這個疑惑,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矩課程”,這樣他才能溫故知新。
  3、做個好榜樣。
  寶寶經常會從你的行為中學習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就意味著,你的行為一定要是好行為。比如,多使用“請”,不要動不動就發怒,要學會等待。你也可以主動向寶寶顯示你的好行為。比如“你看,媽媽把報紙分給爸爸看,我們很喜歡一起分享”。
  4、面對現實。
  專家提醒我們,你不能期望一個一歲寶寶懂得所有規矩,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孩子會本能地把拿到地東西放到嘴裏,這是他認識事物的一種獨特的方式。這時候你應該避免一些像發卡,硬幣,容易導致孩子窒息的東西出現在他能夠到的地方。還有,媽媽最好把長頭髮梳起來,以免孩子亂抓。
  5、選好時機。
  讓一個一歲寶寶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孩子感到疲勞、饑餓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發脾氣。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堅持讓他學規矩,給他一點“課間休息”時間吧。另外,對寶寶來說,太多的規矩會讓他反感。最好能挑出一些比較重要的教給他,比如不可以咬人,電源不能動,搶人東西是不對的。不過這也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定,如果你覺得他的某種行為實在讓你無法忍受,當然可以把這種規矩放在首位了。
  6、別忽視孩子的創造性。
  要提起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只要他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Tips:如果寶寶……你應該立即……再試著……咬別人把他抱走,並嚴肅的對他說“這樣做不對”。要求他向被咬的人道歉。從別人手裏搶玩具用其他東西吸引寶寶注意力,並把玩具還回去。當其他小朋友不想玩這個玩具的時候,你再把玩具拿給寶寶,並對他說“輪到你了”。吃一些不能食用的東西把它從寶寶嘴邊拿走,堅定的告訴“不能吃這個”。向寶寶解釋這個東西的功能。比如“這只筆是用來畫畫的,不能吃。看媽媽畫了一隻小貓”。在飯店裏大聲尖叫找個東西分散寶寶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向他解釋,你剛剛的聲音適合在外面使用,但你現在是在屋裏,就要小聲點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99&next=298&l=f&fid=10







*********************************************************************************
培養時間概念 提升寶寶效率
採訪/林潔欣
諮詢/親職專欄作家 賴慧滿

小朋友對於時間的概念在學齡前並不清晰。但是,父母對寶寶的影響卻非常大。從懷孕開始,母親的生活作息與寶寶就脫離不了關係,初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一開始的習慣跟在媽媽肚子裡一樣,久而久之,隨著對於外界的適應,才會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但也多半與父母的生活形態有關。
父母是寶寶的好榜樣
有了寶寶以後,生活重心漸漸移到孩子身上,殊不知其實你也是孩子的重心,孩子習慣何時醒來、何時睡覺、何時玩樂,都與父母本身的作息相關。親職專欄作家賴慧滿說,孩子的時間觀念與父母的工作形態有關,如果父母必須要晚睡晚起,孩子多半也會跟著這樣做。所以,可能白天習慣睡覺的孩子,如果要強迫他醒著,就會很不好控制。或者寶寶半夜醒來,熬夜工作的爸爸沒有哄孩子睡回籠覺,還陪他玩耍,寶寶會覺得晚上比白天還好玩,當然晚上就會容易醒,這樣的日夜顛倒,不但讓寶寶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寶寶的身體狀況。
所以賴慧滿建議家長,父母可以考慮配合寶寶調整自己的作息,讓寶寶能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最好在每晚9點左右就寢,等到孩子熟睡之後,爸媽再起來做自己的事。不過記得要輕聲細語,才不會讓寶寶發現其實你偷偷跑起來囉!家長應該與孩子協調出維持彼此正常生活的作息,兩邊互相配合及適應,讓孩子慢慢感覺到時間的重要性。
讓寶貝知道時間的好方法
賴慧滿表示,由於初生寶寶大部分的時間在睡覺,所以分不清楚日夜及時間長短是正常現象。隨著寶寶漸漸長大,當然確切幾個小時,小寶寶並不知道,但是,他會直接感覺時間與自己的關係,例如睡醒時,哭多久媽咪會出現。小寶寶開始有大區塊的睡眠時間,他會知道大概睡多久時會肚子餓,大概玩多久後會感覺累。
對於小Baby來說,一有需求的訊息出現,父母應立即給予滿足。但是隨著小寶寶的成長,他也開始有了「延宕」的預期,小寶寶會學會「等待」與「忍耐」的概念。不過,這也要二歲之後,狀況才會越來越明顯。在這同時,小寶寶也才會對時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不過,這些較大的小寶貝,仍是以他所經驗的「活動」先後來了解時間。例如,睡覺起床後,刷牙洗臉。吃完飯後,讀故事書給小寶寶聽。
很多父母都受困於孩子的慢步調,無法配合成人面對時間的壓力。讓很多父母抓狂,不知如何是好!您可能在凡事都已備妥,準備出門之際,小傢伙卻送給您一個雙響炮─又是尿尿又是大便的!這時,我會建議父母千萬不要發怒,而是安撫寶寶儘快處理。一旦讓負面的情緒氾濫,小心寶寶會哭個沒完沒了!最好的方式,就是預留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可以「慢慢來」!這種輕鬆感,正是小孩有而我們大人少的,越小的孩子越是活在當下。父母最好也能學習一次只面對一件事的態度,才不會讓自己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4.asp







**********************************************************************************

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

1.訓練要點
    (1)
形成時間緊迫感
    
讓 孩子養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首先要讓他形成時間的緊迫感,不能吊兒郎當,總覺得還有明天。我國古代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 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時間不會留戀什麼。如果 現在不珍惜時間,不抓住時間的分分秒秒,它只會一去不復返。
孩子越有時間緊迫感,越能珍惜生命,越不會虛度年華。

    (2)
合理安排,重點突出
    
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安排,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說,有的孩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再復習功課,有的孩子卻恰好相反。哪種方法好呢?

    
一 天學下來的功課,沒有消化就急急忙忙寫作業,看起來好像節省了時間,實際上做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障礙,導致錯誤百出。而反過來先復習再寫作業,把一 天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後,再用作業的形式檢查學習效果,最能發現學習上存在的漏洞。這樣做作業,既是總結,也是查漏補缺。

    
這樣,哪種方法更好就很清楚了。

    
所以,做計畫時一定要找到合理的順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當然,光順序合理是不夠的,還要找到重點。還要教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重點所在。

    
同 樣以孩子的學習過程為例,預習、上課、作業、復習等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那是不是就一定要平均分配精力呢?不是的。平均用力就失去了重點,有的孩子上課時 接受速度較慢,可能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那就需要在預習上多花點時間;有的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就要在復習的環節下工夫。

    (3)
勞逸結合,有張有弛
    
一 口吃不成個胖子,做好一件事情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一個好的計畫,應該是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時間安排得太滿,會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放 松,久了只會積蓄壓力。時間安排得太松,又會使人懶散。張弛有度的節奏能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達到目標。所以幫助孩子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能太心急,一定要根 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節奏,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覺得不是很妥當,還可以根據實際的進程進行調整。

2.
方法和步驟
    (1)
引導孩子學會運用和把握時間
    
這是做事有計劃最首要的一點。讓孩子學會運用和把握時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時間規劃的制定。
    
首先要保證日常的基本需求,其次才能談得上對事情的安排。時間的安排要留有一定的餘地,也要注意緊湊。

    
二是保證孩子的睡眠。
    
孩子現在正處於身心快速發育的時期,無論做什麼計畫都不能以破壞身體的正常發育為代價。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幫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以更好更快地完成計畫的必要前提。

    
三是孩子對時間的安排有模糊的地方,父母或者老師要幫忙。
    
由於孩子對一些事情的時間需求量不是十分清楚,這樣制定出來的計畫不見得就十分合理,因此需要父母或者老師幫助,以使時間的安排更加合理。

    (2)
教孩子學會合理計畫
    
一是對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如每天用半個小時寫作業、在一個星期內學會某種家務等。

    
二是有所準備。既要有心理的準備,如飽滿的精神狀態、完成目標的自信等,也要有必要的物質準備,比如學習做菜要提前買好菜、準備好調料等。

    
三 是有具體的措施和安排。在某一個階段,要達到什麼目標,採取什麼措施,最好有明確的安排。比如孩子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那麼週一到週五除了上課之外, 還要抓好早自習和放學回家後的時間。早上可以背誦、記憶基礎知識,放學回家主要是復習、做作業和預習,還要安排出玩和勞動的時間。週末應該做一次小結性的 復習、做作業和參加課外活動。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還可以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文體活動等。

    (3)
監督孩子嚴格執行,按計劃辦事
    
雖 然孩子制定了做作業的計畫和花零用錢的計畫,卻還是會作業寫到一半就跑去看動畫片,或一衝動花光所有的零花錢。是的,他計畫了,這是好事。可是,制定了計 劃不去執行,等於沒有計劃,甚至比沒有計劃更糟糕。因為這樣很可能讓他養成一種不好的習慣,缺乏執行計畫的行動力。這就需要父母監督孩子執行。

    
監督孩子執行計畫要注意這樣幾點:
    
一是必須完成。
    
計 劃制定完了,必須執行,不能放在一邊不管。完成是一種意識,既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畫上句號,又要保證較好的品質,也就是幹得漂亮。 如果孩子制定了計畫,卻不執行;或者計畫執行了一半就不再堅持,這時父母就要提醒孩子。當孩子完成了一項計畫,父母要給予表揚和鼓勵。

    
二是嚴格按計劃辦事,在誘惑面前保持冷靜。
美 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大兒子詹姆斯20歲時獨自去歐洲旅行。回家之前,他看到一匹好馬,便用手中餘下的錢款買下了它,然後打電報給父親,讓他快點給自己匯旅費 來。結果,父親給他回了一個電報: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碰了這個釘子,詹姆斯不得不賣掉馬,買了票回家。從此,他懂得不能隨便無計畫地亂花錢。

    
三是可以適當調整計畫。
    
計畫的執行雖然要求嚴格,但不等於呆板地執行。在孩子執行計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或遇到突發情況,完全可以靈活處理。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要求時間安排有彈性的原因之一。

    (4)
讓孩子學會每日小結
   “
一日三省是很必要的環節。因為反省容易讓孩子發現自己執行計畫時的遺漏,清楚自己的得失,總結經驗教訓。

    
小結的方法有很多種,這裏介紹兩種:
    
一是睡前十分鐘小結。結束了一天的生活,躺下來靜靜地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什麼?是否完成了階段計畫的目標?今天有進步嗎?有什麼特別的體會呢?明天還要繼續堅持嗎……

    
二是寫日記進行小結。把計畫制定、實施情況、心得體會都詳細地記錄下來,計畫完成了,孩子會發現自己又多了一筆財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1472&prev=71563&next=71468&l=f&fid=78






**********************************************************************************

讓孩子學會這必備的九大好習慣!! 

學齡前所養成的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往往是終其一生的。因此,為了孩子好,父母應該要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學會這必備的9大好習慣。
  文/高子茗 諮詢/新埔國中幼稚園園長 張蘭玉
自古以來,即流傳著「三歲定終生」的說法,因為在3歲之前,孩子的可塑性最高,如果能在這段時間內養成好習慣,相信對往後的發展將有極大的助益!
    禮儀篇
1. 說話有禮貌
嘴甜的孩子總是討人喜歡,說話沒禮貌或沒大沒小的孩子,往往一開口就讓人覺得不舒服,人際關係也因此大受影響。
認識孩子的能力:
如果從小經常被教育說話要有禮貌、什麼場合要說什麼禮貌用詞,到了5、6歲左右,孩子已大致能分辦什麼話該說,什麼話是可能讓媽媽或老師會生氣。
如何教?
* 從小開始,父母隨時就要配合情境帶入禮貌用語,例如看到鄰居就教孩子說「早安」、拿了別人給的糖果就教他說「謝謝」等。
* 當孩子說出失禮的言詞,例如笑人家很胖、用指使的口氣說話,家長就應該立即或私底下告訴他,你這樣說話會讓人家不舒服,你應該怎麼說會更好。
* 家長有時該思考孩子的不禮貌,是不是因為大人的表現而讓他有樣學樣。

2. 尊重長輩
父母可以疼愛孩子,但不能讓孩子不懂禮貌、無法無天,從小目無尊長的孩子,長大多半就不會愛護他人、體諒他人。
認識孩子的能力:
得到正確教育的孩子,會感謝父母親或長輩對他的付出及愛心,同時會有敬愛長者的表現,例如看到老人家會貼心讓位、願意幫父母提東西、聽從老師的教導。
如何教?
* 教孩子和長輩說話時,要坐好或站好,眼睛應看著對方。
* 看到長輩時,要主動打招呼,有禮貌回應長輩的問話。
* 讓孩子用同理心去體諒大人的辛苦,例如告訴孩子,「你覺得書包很重,可是爺爺奶奶年紀那麼大了,還要幫你背書包,他們也會覺得很辛苦。」
* 孩子會看父母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他的爺爺奶奶),從中學習父母親對待長輩的態度。

3. 誠實
誠實,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人格要求,將來若要成功、要成為受人信賴的人,一定不能缺少誠實這個要件。
認識孩子的能力:
孩子多少都有不誠實的表現,他們並不是刻意為了說謊或騙人,而是希望因此不被責罵或處罰,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誠實及誠實的重要性。
如何教?
* 不要用「騙子」、「壞蛋」等形容詞來責怪孩子,而要讓他知道,父母非常在意他有沒有說真話。
* 孩子初次犯錯時,父母應該主動說:「沒關係,但是你現在應該怎麼做」,與其不停罵他,不如教他解決事情的辦法。孩子有台階下,就不會想要欺騙父母。
* 給孩子改過及認錯的機會,但是必須清楚讓他了解下次不可以再說謊。
健康篇
4. 不挑食
正確的飲食習慣,關係著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從小打下健康基礎,勝過服用各種昂貴的補品。
認識孩子的能力:
每個人對於食物多少都有個人的喜好,但是要讓孩子理解,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均衡飲食,少吃高熱量的食物。
如何教?
* 利用人體器官圖,讓孩子了解身體最需要的食物,例如吃錯食物,可能會生病或變胖等等。
* 把握機會教育,例如孩子肚子痛時,就可以告訴他,這就是他不吃蔬菜、水果(舉出他不喜歡的食物),所以,肚子在抗議了。
* 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作,讓他認識各種食物不同的功能及好處。
* 減少讓孩子吃垃圾食物的機會,從小就建立全家人都要遵守的飲食習慣。
5. 良好的衛生習慣
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在團體生活中受到各種疾病的傳染機會,也能使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健康。
認識孩子的能力:
一旦好習慣養成,孩子會自動自發的洗手,保持自己的整潔,生病時,也會知道要使用衛生紙擤鼻涕、咳嗽會轉頭、遮口等等好習慣。
如何教?
* 幼兒還小時,可能是大人幫著做,例如擤鼻涕、洗手,在做的同時,就應該一邊做一邊教,長大後,就要讓孩子自己做。
* 適時提醒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衛生習慣,並提醒孩子要確實做到。
* 可以利用各種有趣的相關繪本,讓孩子學習書中主角的好習慣。
6. 正常的生活作息
生活作息的規律性,應該從小就建立,家長必須明確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玩耍、什麼時間該睡覺。
認識孩子的能力:
一旦建立良好的規律性,孩子的生理時鐘自然而然就會提醒他吃飯時間、睡覺時間、玩耍時間,孩子就能夠健康的成長。
如何教?
* 每天養成固定的時間,進行固定的事情,例如:早上8點起床、晚上7點洗澡、9點睡覺。
* 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就專心做一件事,等一件事做好才可以進行第二件事。
* 培養動靜分明的孩子,玩的時候讓他開心的玩;該安靜的時候,要求他要靜下心來,如果能夠遵守,才允許下一次開心玩耍的條件。
  生活習慣篇
7. 物歸原位
物歸原位可以節省許多找東西的時間,也避免養成丟三落四的壞習慣,同時,能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或整理書包的好習慣。
認識孩子的能力:
只要有明確的標示或告知,孩子是可以清楚記住什麼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同時也能將物品簡單進行分類擺放。
如何教?
* 家中物品都有其固定位置,讓人有規則可循的依據。
* 時時提醒孩子遵守用完放回去的習慣,大人自己也應該做到。
* 將孩子的玩具以箱子或抽屜分門別類貼上標籤或照片,讓孩子每次玩過後,可依照類別將玩具放回去。
* 常和孩子一起整理家中某個區域,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分類、為什麼要物歸原位。
8. 自己動手做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不代表孩子命好,而是可能造成一個發展遲緩、自理能力不及格的孩子。
認識孩子的能力:
3~4歲孩子其實能做很多事情,雖然做得並不完美,此時,需要家長多教育,給他反覆練習的機會,到了5~6歲,你會發現孩子幾乎已擁有非常好的動手能力。
如何教?
* 由家長做示範,讓孩子跟著做,做不好的時候就協助他一下,但不是幫他做完。
* 要捨得讓孩子遇到挫折、困難,孩子多嘗試就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技巧。
* 讓他去看其他孩子的表現,鼓勵他學習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動手做。
* 多鼓勵、少代勞,不要把孩子保護過了頭。
9. 愛惜物品
給的太多,孩子往往就不知道要珍惜,長大了,價值觀也容易受到扭曲,可能會認為父母本來就該滿足我,或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
認識孩子的能力:
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物品製造的過程,從中讓他學習到,每一件物品都是得來不易的。也可以安排某些機會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孩子也會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
如何教?
* 家長不要看到便宜的玩具就亂買,必須讓孩子知道有多少預算,可以買什麼樣的玩具,下次可能要累積多少零用錢或收集幾個獎勵章才能再買。
* 讓孩子知道被丟棄的玩具,可能會置身在髒亂的垃圾場或被銷毀,激發他的同情心及愛玩具的心。
* 利用停水或停電的機會,讓孩子知道「沒有」的時候的痛苦,而懂得珍惜「有」的時候。


專家小叮嚀
張蘭玉表示,這9大好習慣是孩子在3歲以前絕對有能力做到的,但是,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適時的教育孩子,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而且,聰明的家長可以多利用一些故事、同儕團體的力量來影響孩子,不要採強迫或責罵的方式,才能有效達到自動自發的效果。






********************************************************************
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
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
我遇到很多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盯著孩子寫作業,到十一點孩子功課還沒寫完,媽媽就崩潰了……」坐在笛飛兒EQ教室裡,講師楊
鈺瑩談起這些年來,她所觀察到的父母處境。
現在的爸媽一方面要搞定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孩子,一方面還要對抗無所不在的手機、電視、電玩、網路……蠶食鯨吞孩子的注意力與時間。
面對雙重壓力的父母,除了整天盯緊孩子進度、嘮叨、提醒外,幾乎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愈來愈多專家指出,在這忙碌的時代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
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目標1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為了「更快」,現在是為了「更幸福」
《親子天下》曾進行網路調查發現,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趕快寫功課」、「趕快洗澡」、「趕快睡覺」……總之,就是「趕快!
」 然而,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最後的演講》一書作者蘭迪.鮑許
(Randy Pausch)在他生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
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賽維特(Lothar Seiwert),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都指出,傳統的時間管理,追求速度
、效率,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過去的時間管理,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時的時間,做二十四小時的事,效率提
高了,但人生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在健康的身體、成功的事業(學業)、愉悅的人際關係和
生命的意義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也因此,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很多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都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念書、準備更多考試,為的都是提高讀書效率。如
果這樣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長就會偏差。」

目標2
過去的時間管理是要完成「to do list」,現在是要實現「to be list」
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關鍵字,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適」的速度,做「重要」的事。目標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
」(待做事項清單)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實現清單)實踐。也因此,關於時間的教養,不是速度的練習,而是人生態度的建立
。這種態度,來自於能夠發覺內心真正感覺重要的事情,並學習把時間、專注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也就是成
功學大師柯維所說的:「找到心中的羅盤。」
楊鈺瑩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時間。因為時間管理是為了要達成目
標,而目標的設定就會牽涉到:「我是誰?」「我要實現什麼目標?」「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願意為自己設定目標,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在這種狀況下,時間管理能力自
然會好。
此外,還要給孩子時間犯錯,因為在犯錯過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開始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慢慢能抓準在真實世
界裡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包括摸索、犯錯、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會思考進去。





********************************************************************************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不只要教孩子讀書寫字,更要養育他們的性格
李翊菱
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凱瑟琳,對俄國的文化教育貢獻頗多。其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她為鼓勵所有婦女同胞接受教育所說的名言:「每個人的第一個老師,就是母親。」 傳統社會中,父親往往只扮演賺錢養家的角色,所有教育孩子的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母親的身上。由於生活結構改變,現代女性已由內向外發展,又因單親家庭增加,母親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養者。我曾延伸說明俄國女皇的這句話,「父母都是孩子的老師,皆須努力學習教養孩子的方法」。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什麼是幸福?我認為,能精確掌握與孩子共處的情緣,就是一種幸福。換言之,當孩子在身旁時,應用珍惜的心態和他們相處,不該一味挑毛病。每個人成長的條件不同,例如基因遺傳、環境影響、教養者之心態等,所以教養孩子沒有一定準則。從諸多兒童受虐的新聞裏,可以清楚看見多數教養者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限制,或因過度擴張物質享受產生壓力,兼之缺乏理性學習而不能控制情緒,最後將壓力歸咎在孩子身上。
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首先,必須懂得過簡單的生活。降低物質要求,也等於在減少生命中的猶豫與掙扎。其次,為心靈存款,安排閱讀時間,增加自我成長的空間,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再者,學習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愛與包容才可能出現。教育孩子不只是讀書、寫字,而是在陪伴中養育他們的性格。蘇格拉底說:「唯一的善是知識;唯一的惡是無知。」父母必須在行有餘力時,多多「好學」,運用善知識引導自己,走向學習、思考的層次。珍惜與孩子共處的情緣,陪伴他們順利長大,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成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2&prev=383&next=381&l=f&fid=10









*********************************************************************************

7原則,小男生也能守規矩

大多數的三、四歲小男孩彷彿處於無法控制的「狂野」期,活力充沛,橫衝直撞,天不怕、地不怕,打斷別人的對話或擾亂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也毫無「悔意」,說話直接大剌剌:「那個阿姨好胖、皺紋好多」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有時候,你真的很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變成沒禮貌、沒人緣的「討厭鬼」,但你周遭的媽媽們總會安慰你:「男生嘛」、「小男生都是那麼皮」、「沒關係啦,我家哥哥也是這樣……」甚至連你的先生也說:「男生這樣很正常啊,我們以前也是這樣……」但看著孩子一日比一日「不受控制、目中無人」,你還是忍不住擔心:「難道小男孩就沒法像女孩一樣聽話、守規矩嗎?」
一、放棄「男孩專屬」的藉口
你的直覺並沒有錯。英國知名兒童心理學家沃森(Dr. Richard C. Woolfson)在《年輕父母》雜誌上表示,透過適當的鼓勵和堅持,小男生也能和小女生一樣守規矩、善解人意。但是,如果爸媽自然的接受「男孩嘛」這類「自圓其說」的藉口,把孩子不守規矩、反社會的行為解釋成「男孩的正常行為」,到最後不僅孩子的行為會更脫序,就連爸媽也不會相信自己能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
二、先喚醒他的同理心
請孩子想像,當他自己或和朋友玩得很開心時,如果有人來擾亂打斷了遊戲,讓大家都不能玩了,他會很開心嗎?年幼的孩子可能沒想過或需要有人引導,其他孩子和自己會有一樣的感受。若父母能耐心引導、提醒他,其他小朋友跟他一樣,受到干擾也會難過、生氣,漸漸的孩子會對他人的感覺比較敏感。
三、讓他知道:無禮的孩子不受歡迎
不管孩子有沒有察覺,他的話語和行動都會對別人造成影響。如果他說的話很傷人或不禮貌,這句話就會帶來傷人的效果。有時候小男生可能會覺得他講的話很好笑,但爸媽必須告訴他,這樣的話沒有禮貌,會讓別人不舒服,爸媽也不喜歡聽,讓他知道這類的話語是不受歡迎的。
四、看著我的眼睛
當孩子有打斷別人說話的習慣時,可以鼓勵他在聽別人說話時,看著說話者的眼睛,和他講好只有在說話者說完和停下來時,才能換他發言。此外,沃森也建議爸媽用正向鼓勵的方式來勸說。好比說,看到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與其直接指責,不如把孩子帶到一旁,輕聲告訴他:「我剛看到你打斷別人說話,我好驚訝,因為你平常都很懂事,這好不像你會做的事。」
五、不要幫他貼標籤
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出現時,儘量忍住不要幫孩子的舉止「貼標籤」,不要說:「他就是這麼討厭」,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問題無法改善,只會持續相同的行為。
最有效的方式是爸媽一起合作,立場、策略一致並互相支援,讓孩子明白,父母在這件事是「同一鼻孔出氣」的!
六、一次專注改進一個問題就好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夕改變,不用急著為孩子進行大改造,一次解決他所有的行為問題。因為孩子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妥,處處限制他、訓斥他,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對,很受挫,反而會更想和父母唱反調。比方說,先從打斷別人談話或遊戲的問題開始,等到孩子已很少出類狀況時,再轉移到下一個需改進的問題。
七、做得好時,別忘了給他一個讚
也多注意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別讓孩子的缺點掩蓋了他的優點,當孩子表現得有禮貌、主動幫助他人,或行為有進步時(好比一整天都沒打斷別人的遊戲或談話)要具體稱讚他做得好的行為,這會讓孩子知道爸媽不是只看到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幫助他看見自己有能力做好,給他信心。
資料來源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075&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