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0月2日 上午8:3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寶,而爸爸媽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發育,其中令大人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何時該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日前有報導指出,提早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比較好,如果以純母乳哺餵六個月,恐怕會引起孩子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的情形,讓媽媽們相當困惑。對此,國健局回應,國際實證資料顯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國民健康局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2012年最新發表之實證回顧分析結果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整體而言,其結論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因此,國民健康局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的建議。
國健局表示,國際一致公認,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採用純母乳哺育,是對嬰兒與母親最好的做法。至於何時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國際上則有兩種建議:第一種是世界衛生組織、我國、日本、英國、瑞典、丹麥、澳洲、加拿大等各國政府,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小兒胃腸營養醫學會所建議的,「以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之後必須添加副食品,並可依母親與寶寶的意願與需要,繼續哺育母乳至一歲或兩歲以上」。另一種建議,則是純母乳哺育至少四個月,滿四個月之前應避免添加副食品,之後在滿四至六個月之間可以添加副食品;持此建議者包括比利時、德國、希臘、愛爾蘭。兩種建議之差異,是後者對副食品添加的時機提供較大的彈性空間,在滿四個月之後到滿六個月之間皆可添加。
不過根據2012年國際上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純母乳哺育之最佳期間(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所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此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此外,美國兒科醫學會綜合相關醫學證據,也於2012年再度聲明確認其建議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關於鐵劑的補充,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母乳小組曾公開表達其疑慮,不建議全面對四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認為要對廣大的嬰兒投藥,應該有更充份的支持證據,且須注意對不缺鐵的寶寶是否會造成潛在傷害。另外,其實有其他方法,例如分娩時延遲夾臍帶,即可提高寶寶的鐵儲存量。至於是否要全面為寶寶補充維他命D,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在歐美有些國家建議全面補充,但世界衛生組織、澳洲、法國、日本則並無此建議;各國之建議,與其日照、膚色、衣著習慣、母親營養狀況等有關,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於建議補充維他命D。
雖然目前我國仍維持以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為目標的建議,但國健局亦提醒,個別寶寶的狀況並非齊一相同,仍須注意其個別差異。家長或照顧者,於平時須多觀察寶寶生長發育狀況與活力,並應定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為求慎重,國健局就我國母嬰在維他命D與鐵質之營養狀況,亦將進行研究,建立屬於我國之本土資料;並將持續密切注意醫學證據之新發展與國際新措施,使我國政策與時精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427&prev=4431&next=4424&l=f&fid=22
*********************************************************
哺乳6個月再加副食品 這樣剛剛好
一項研究指出,純母乳哺育到6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4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6個月的建議。
日前報導指出,母乳寶寶在4到6個月時就應補充副食品,避免鐵、維生素D缺乏,讓不少媽媽擔心寶寶營養不夠。
衛生署昨天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 2012年最新分析結果,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寶寶,比4個月就添加副食品的寶寶,消化道感染機率降低,對母親也有益處,不但媽媽體重恢復較快,月經也比較慢來,延長再次懷孕時間。
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針對一般健康寶寶,6個月後再補充副食品益處較多,但這不是『鐵的定律』」,國健局長邱淑媞說,應依新生兒飲食、身高體重及活動力等狀況判斷,適時補充副食品。
國健局指出,若母親哺餵母乳有困難,無法持續到6個月,或乳量分泌少,寶寶有吃不飽現象,如看到大人吃食物時,表現出很有興趣,且試圖伸手抓食物並有放入嘴中,就表示應提早補充副食品。
美國兒科醫學會今年則再度重申,不建議全面對4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至於維生素D,應視寶寶日曬時間而定。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建議補充維他命D。
北市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嬰兒超過6個月一定要補充副食品,避免貧血等問題。有貧血家族史者,更要特別注意。不過,林應然說,過敏兒應延長副食品補充時間,建議六個月時再添加。
哺乳要訣:
● 產後立即哺乳,每2小時餵乳一次,讓乳腺適應寶寶吃的乳量。
● 放鬆心情,保持愉悅情緒,壓力與緊張會影響乳汁分泌。
● 溫柔按摩乳暈,有助於疏通阻塞乳腺。
● 若有乳房硬塊,哺乳時應將硬塊對準寶寶下巴,幫助消除硬塊。
● 擠乳應從乳暈兩側往內壓,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乳房瘀青或軟組織受傷。
資料來源/國際泌乳顧問蕭如芳
哺乳迷思Q&A
Q:吃藥期間不能哺乳嗎?
A:不一定。大部分的藥物,服用後母親還是可以哺乳,並不影響嬰兒,如感冒藥、胃藥等。建議看診時,向醫師提醒自己正在餵母乳。少數藥物會影響嬰兒,如四環黴素及抗凝血及放射藥物等。
Q:坊間發乳食療,如蹄膀、內臟、麻油雞等,真的有效嗎?
A:不一定。乳汁分泌量和乳房大小及體質比較相關,坊間發乳食療,效用因人而異。不建議哺乳媽媽食用內臟類食物,建議可多補充膠原蛋白和高蛋白質食物。
Q:哺乳期間吃麻油雞,裡面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寶寶嗎?
A:並不會,麻油雞烹煮所用的酒精,會在烹調過程中揮發,對寶寶影響不大。
Q:哺乳期間除了禁菸、禁酒,也要禁喝咖啡嗎?
A:哺乳期間還是可以喝咖啡,但以每日以一杯240c.c黑咖啡為限。女性產後血液循環較差,不只要遠離菸、酒,也要避免生冷食物及冰品。辛辣、油炸食物及易過敏的海鮮、貝殼類也要少吃。
Q:乳腺炎應該停止親餵母乳嗎?
A:可繼續餵奶。乳腺炎發生大多與女性產後回到職場,無法定期擠乳,也與壓力、睡眠不足有關。有乳腺炎困擾的媽媽應該繼續餵奶,小孩是最好的通乳師,此外,放鬆心情也可降低乳腺炎發生。
Q:哺乳媽咪要吃得比平常多,營養才夠?
A:哺乳媽媽飲食以均衡為原則,熱量攝取因人而異,可比一般熱量攝取建議增加一成,大約1900至2100大卡。雖然哺乳消耗能量,但哺乳期間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造成過胖,不建議無節制食用高熱量食物。
諮詢:中山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兼婦科主任曾志仁、、博仁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毛心潔、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
全文網址: 哺乳6個月再加副食品 這樣剛剛好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401649.shtml#ixzz28CB8QE93
Power By udn.com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424&prev=4427&next=4397&l=f&fid=22
**************************************************************
嬰兒飲食功能的發育以及食具的挑選方法
摘自貝親網站媽媽教室
向井 美惠 教授
昭和大學齒學部口腔衛生學教授。大阪齒科大學畢業後,歷任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齒學部助理、昭和大學齒學部助理、講師、助教,從1997年始擔任現職。專業是嬰幼兒的口腔功能發育等。著有《嬰幼兒的攝食指導》(編著
醫齒藥出版)等多部作品。
嬰兒從1歲前後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
隨著嬰兒雙手和口腔的功能發展,開始逐步學習自己吃東西的動作。學習的第一步是在斷奶後期(1歲前後)開始用手抓取食物。雖然在這段時期,媽媽們會因為嬰兒弄髒餐桌和衣服而十分頭疼,但還是要儘量尊重孩子向自己吃東西的意願。
當孩子可以自如地用手吃東西時,就可以給他們幼兒專用的湯匙了。但是,在這段時期,應該還是讓孩子們拿餐具當玩具來擺弄。如果是喜歡吃麵類的孩子,可以選擇吃面時專用的叉子等。然而,這時的孩子還不能靈活使用餐具,往往會把食物灑出來。結合嬰兒雙手和口腔的發展階段,如果要讓孩子真正開始練習使用餐具,應
該從幼兒期前半階段(1歲半左右)開始比較妥當。
從1歲半前後開始學習餐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進入幼兒期後,終於可以開始學習使用餐具一個人吃東西了。媽媽們一定要留意以下幾點,幫助孩子順利地學習。
首先,在學習初期使用的餐具方面,建議使用無論是構造還是使用方法都比叉子還要簡單的勺子。用勺子往口裡送食物時,上下嘴唇必須做閉合的動作,所以可以進一步拓展孩子在之前的餵食階段及抓食階段培養出的口腔功能。
其次,在選用市場上銷售的勺子、叉子等餐具的時候要兼顧器具是否便於盛起食物、便於插進食物、便於送進口裡。具體說來,就是要注意餐具握柄的長度和粗細,以及半球型部分的弧度。
選擇餐具的要點
首先,是握柄的粗細。孩子的握力較弱時,握柄稍稍粗一點的餐具會比較好用。但是,如果握柄粗到孩子不能整個握住的話,使用起來就不太方便了。所以,要根據孩子手的大小來選擇餐具。其次,如果握柄過長的話,也不便於孩子舀起食物,要儘量避免。
另外,半球型部分的寬度和弧度也很重要。當勺子的半球型部分寬度為
孩子嘴巴寬度的2/3時,最適合孩子舀起一口食物的量。半球型部分的弧度,選擇10度左右的為佳。
另一方面,在使用叉子時,具有插進食物和舀起食物的兩個動作,可以讓孩子同時得到練習。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從食物的正上方插下,選擇叉子時要注意方便孩子的這種動作。然後,由於筷子的使用方法複雜,最好讓孩子3歲左右開始練習。
孩子獨立用餐的能力,是隨著雙手和口腔功能發展而逐步增強的。握餐具的方法也是從用手掌握、用手指握、最後發展到象大人一樣用3根手指握。送食物入口的動
作也是從平行著送進口中、以45度角送進口中、最後發展到45度以下的角度。
選用基於科學數據設計生產的餐具
雖說孩子最終會學習使用成人的餐具,同成人一樣用餐。但能讓孩子自然地學習的餐具,才可以稱得上是最適合的餐具。這次我參加了Pigeon株式會社的"自
己吃東西"系列餐具的開發。這套產品是通過讓孩子們實際使用,用了幾年時間跟蹤了解孩子的口腔和手的大小以及功能發展的情況而開發完成的。也就是說,這是以有關孩子生長的科學數據為基礎設計的餐具。此外,也反映了在殘疾兒童獨立進餐方面的研究結果等。
希望媽媽們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餐具並訓練進餐技巧,來提高孩子們的進餐機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738&next=10737&l=f&fid=28
*******************************************************************************
4個步驟,吃飯訓練大成功!
摘自BoBo小天才雜誌
採訪‧撰文/季實
拍照執行/陳怡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前言:俗語說:「吃飯皇帝大!」但是,「吃飯」可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會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來練習的。至於該怎麼訓練孩子自己吃飯呢?且聽小兒科醫師怎麼說……
進食,是人類的本能。但從一個吃飯、穿衣、洗澡都需要人代勞的奶娃娃,到學會可以自己吃飯,可是得經過一番練習的。
許多幼教老師都會建議家長,進入團體生活的首要條件,就是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自己吃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在訓練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前,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不怕髒」的心理準備。
乳牙長齊後便可開始訓練
究竟孩子幾歲開始可以進行吃飯訓練呢?陳永綺認為,0?3歲是學習飲食最重要的階段,不過還是要視孩子牙齒發育的成熟度而定,最好等20顆乳牙完全長出(見圖1)後,再開始訓練。
此外,在進行吃飯訓練前,可以先協助孩子訓練嘴部肌肉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還有嘴部肌肉的協調度。因為尚為未添加副食品之前,純奶類的飲食方式只會訓練到孩子的吸吮能力,所以陳永綺建議家長,在嬰幼兒4個月左右開始添加粉狀或糊狀的副食品後,就可以為下一步的吃飯訓練做準備了。
做好身心準備‧學習事半功倍
為孩子進行任何一項訓練,想要事半功倍,家長最好必須自己先做好「功課」,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當你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情緒發展後,才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且也可以減少許多親子間的衝突和不愉快。
至於,幫孩子進行吃飯訓練前,還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陳永綺表示,家長必須挪出充分的時間,並且有十足的耐心,最好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已準備就緒。以下兩個方法,可幫助家長讓孩子在進行吃飯訓練前,讓身心發展就定位:
1.
心理準備:
以多種食材誘發進食興趣
家長請準備具有不同香味的食材,多讓孩子聞聞看,可刺激孩子嗅覺的發展。同時,也多準備口味不同的食物,讓孩子在食物上多方嘗試,並藉此觀察孩子的胃口是否良好,能否接受新食物的味道。
2.
生理準備:
提供促進肌肉發展的器具
7~9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能夠自己坐在餐搖椅上了,家長可準備適合孩子使用、且安全性高的食具,放在桌上,提供孩子把玩,同時也觀察孩子粗細肌肉的運動是否協調,還有抓、取、拿、握的動作是否順暢。
0~3歲嬰幼兒學習飲食的4個階段
階 段
年 齡
飲 食重 點
牛奶期
出生~6個月
母奶、嬰兒配方奶。
咀嚼期
6個月~1歲
添加糊狀或粉末狀的副食品。
過渡期
1~2歲
臼齒已有磨牙的功能,可提供固體的絞肉,以及較軟的塊狀蔬菜。
成熟期
3歲以上
乳齒已完全長好,可如成人飲食。
4個步驟,用餐時間不再傷腦筋
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想必一到了吃飯時間,就是頭痛的開始。大一點的孩子,可能邊吃邊玩,家長得跟在他屁股後面追著餵;年紀小、剛在學習吃飯的,可能搞得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髒兮兮……。
其實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是有階段性作法的,只要循序漸進,並從小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如一定要在餐桌上進食、不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可邊玩邊吃等),等孩子再大一些,親子雙方應能共度一個非常愉快的用餐時光。陳永綺的建議步驟如下:
準備物品
餐桌椅、圍兜、塑膠碗、塑膠湯匙、塑膠叉子、學習杯、地板墊材(報紙、墊子等)。
步驟1:建立新的飲食習慣
第1階段,先由家長餵食。在此時必須建立孩子新的飲食習慣,讓他慢慢接受新食物的口感,由液狀變成糊狀,觀察孩子腸胃道的吸收狀況沒問題之後,再給漸進式給予切成小丁小塊的固體食物。
步驟2:從遊戲中學習使用餐具
第2階段,當孩子可以做出抓、取、拿、握等動作後,就代表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已然成熟。此時,請家長準備適合孩子使用的餐具,例如大小適中的湯匙和碗盤,最好是塑膠材質(耐摔),而且是無稜角的設計。
然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飯碗裡暫時不要裝填食物,先讓孩子喜歡拿湯匙,並且在遊戲中教導他碗和湯匙的使用方法,等孩子的動作逐漸熟練、心態也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進入實戰訓練的階段了。
步驟3:在專屬餐桌椅上學習進食
第3階段,請家長幫孩子準備個人專屬的餐桌椅。餐桌椅是訓練孩子用餐非常好的幫手,因為餐桌椅具備以下2項優點:
(1)可選擇適合孩子身材的型號及尺寸。一來可提高孩子用餐的舒適感,並降低其排斥感;二來可建立定點吃飯的習慣,以此加強孩子的認同感。
(2)通常餐桌椅的桌面會設計為可收放式,而在用餐時,桌面必須放下來使用,如此一來可減少孩子亂跑的機會,這樣也能夠讓孩子專心用餐。
步驟4:與成人同坐用餐
第4階段,4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經過前面3個步驟的訓練,也能夠自己坐穩後,就能夠和成人同桌用餐了。這個階段是建立良好餐桌禮儀的關鍵時期,所以請開始灌輸孩子正確的用餐觀念,譬如:
(1)餐前洗手,飯前刷牙。
(2)不要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
(3)吃多少、取多少,避免浪費食物。
(4)口中有食物時,不要開口講話。
(5)不偏食、不挑嘴。
(6)用餐完畢,才能離座。
關於吃飯訓練的Q&A
各位爹地媽咪,當你在協助小寶貝進行吃飯訓練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許多的困難與問題,但是這些障礙只是一時的,千萬不要氣餒,也不要輕易放棄喔!以下列出幾個家找在訓練的過程中常會碰到的問題,聽聽既是醫師、也是媽咪的陳永綺怎麼跟你說:
Q:孩子出現不耐煩的反應,怎麼辦?
其實家長最好特別安排一段時間來訓練孩子自己用餐,換句話說,也就是請給孩子一段充分的時間學習如何自己進食。
假使你期望孩子能夠速戰速決,而把用餐時間安排的太緊湊、太傖促的話,那麼當孩子把餐桌搞得一團亂、又把衣服弄髒時,家長的心情必定會受影響,因而大發脾氣,這樣一來,只會使孩子更加害怕用餐時間。所以當孩子感到不耐煩時,請馬上停止孩子的進食,先好好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讓他繼續用餐。
Q:孩子出現拒吃的情形,怎麼辦?
由於4~5個月大的嬰幼兒還停留在喜好吸吮的時期,他們並不喜歡咀嚼的動作,所以家長必須先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若是引導無效的話,通常是因為孩子太過固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用緊閉嘴巴來表示抗議。
不過,這類抗議通常無法持久,因為嬰幼兒對於飢餓的忍耐度十分有限。家長只要除了正餐以外,不餵食孩子任何其他食物,等用餐時間一到,他也感覺到肚子餓,自己便會要求進食,此時請提供容易吞嚥的食物。
Q:孩子突然吞嚥困難,怎麼辦?
請家長觀察孩子平時是否常容易發生口齒不清的情形,或者是時常有嗆到的現象,如果經常發生以上兩種狀況,很有可能是孩子的腦部發育或是咀嚼肌肉出現問題。
此時,家長須帶孩子就醫診視,請耳鼻喉科的專科醫師先做初步評估,之後再轉診到適當的相關科別進一步詳細檢查。
Q:孩子進食量不如預期,怎麼辦?
請家長一方面先觀察孩子的進食情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和身心發展是否已經適合進行吃飯訓練,由此找出孩子食欲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挑食,像是青椒、茄子、洋蔥等食材最不受小朋友的歡迎,家長還是得要想辦法讓孩子吃,但是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建議方法如下:
1.
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去引導他接受不喜歡的食物。例如,吃一塊青椒就可以蓋一個乖寶寶獎章。
2.
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將孩子不喜歡的食材剁碎,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
3.
利用營養替代品。例如,孩子不喜歡吃牛肉,而牛肉和豬肉都同樣富有蛋白質,那麼就以豬肉代替牛肉。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737&prev=10738&next=10728&l=f&fid=28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寶,而爸爸媽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發育,其中令大人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何時該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日前有報導指出,提早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比較好,如果以純母乳哺餵六個月,恐怕會引起孩子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的情形,讓媽媽們相當困惑。對此,國健局回應,國際實證資料顯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國民健康局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2012年最新發表之實證回顧分析結果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整體而言,其結論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因此,國民健康局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的建議。
國健局表示,國際一致公認,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採用純母乳哺育,是對嬰兒與母親最好的做法。至於何時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國際上則有兩種建議:第一種是世界衛生組織、我國、日本、英國、瑞典、丹麥、澳洲、加拿大等各國政府,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小兒胃腸營養醫學會所建議的,「以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之後必須添加副食品,並可依母親與寶寶的意願與需要,繼續哺育母乳至一歲或兩歲以上」。另一種建議,則是純母乳哺育至少四個月,滿四個月之前應避免添加副食品,之後在滿四至六個月之間可以添加副食品;持此建議者包括比利時、德國、希臘、愛爾蘭。兩種建議之差異,是後者對副食品添加的時機提供較大的彈性空間,在滿四個月之後到滿六個月之間皆可添加。
不過根據2012年國際上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純母乳哺育之最佳期間(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所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此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此外,美國兒科醫學會綜合相關醫學證據,也於2012年再度聲明確認其建議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關於鐵劑的補充,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母乳小組曾公開表達其疑慮,不建議全面對四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認為要對廣大的嬰兒投藥,應該有更充份的支持證據,且須注意對不缺鐵的寶寶是否會造成潛在傷害。另外,其實有其他方法,例如分娩時延遲夾臍帶,即可提高寶寶的鐵儲存量。至於是否要全面為寶寶補充維他命D,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在歐美有些國家建議全面補充,但世界衛生組織、澳洲、法國、日本則並無此建議;各國之建議,與其日照、膚色、衣著習慣、母親營養狀況等有關,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於建議補充維他命D。
雖然目前我國仍維持以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為目標的建議,但國健局亦提醒,個別寶寶的狀況並非齊一相同,仍須注意其個別差異。家長或照顧者,於平時須多觀察寶寶生長發育狀況與活力,並應定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為求慎重,國健局就我國母嬰在維他命D與鐵質之營養狀況,亦將進行研究,建立屬於我國之本土資料;並將持續密切注意醫學證據之新發展與國際新措施,使我國政策與時精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427&prev=4431&next=4424&l=f&fid=22
*********************************************************
哺乳6個月再加副食品 這樣剛剛好
一項研究指出,純母乳哺育到6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4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6個月的建議。日前報導指出,母乳寶寶在4到6個月時就應補充副食品,避免鐵、維生素D缺乏,讓不少媽媽擔心寶寶營養不夠。
衛生署昨天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 2012年最新分析結果,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寶寶,比4個月就添加副食品的寶寶,消化道感染機率降低,對母親也有益處,不但媽媽體重恢復較快,月經也比較慢來,延長再次懷孕時間。
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6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
「針對一般健康寶寶,6個月後再補充副食品益處較多,但這不是『鐵的定律』」,國健局長邱淑媞說,應依新生兒飲食、身高體重及活動力等狀況判斷,適時補充副食品。
國健局指出,若母親哺餵母乳有困難,無法持續到6個月,或乳量分泌少,寶寶有吃不飽現象,如看到大人吃食物時,表現出很有興趣,且試圖伸手抓食物並有放入嘴中,就表示應提早補充副食品。
美國兒科醫學會今年則再度重申,不建議全面對4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至於維生素D,應視寶寶日曬時間而定。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建議補充維他命D。
北市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嬰兒超過6個月一定要補充副食品,避免貧血等問題。有貧血家族史者,更要特別注意。不過,林應然說,過敏兒應延長副食品補充時間,建議六個月時再添加。
哺乳要訣:
● 產後立即哺乳,每2小時餵乳一次,讓乳腺適應寶寶吃的乳量。
● 放鬆心情,保持愉悅情緒,壓力與緊張會影響乳汁分泌。
● 溫柔按摩乳暈,有助於疏通阻塞乳腺。
● 若有乳房硬塊,哺乳時應將硬塊對準寶寶下巴,幫助消除硬塊。
● 擠乳應從乳暈兩側往內壓,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乳房瘀青或軟組織受傷。
資料來源/國際泌乳顧問蕭如芳
哺乳迷思Q&A
Q:吃藥期間不能哺乳嗎?
A:不一定。大部分的藥物,服用後母親還是可以哺乳,並不影響嬰兒,如感冒藥、胃藥等。建議看診時,向醫師提醒自己正在餵母乳。少數藥物會影響嬰兒,如四環黴素及抗凝血及放射藥物等。
Q:坊間發乳食療,如蹄膀、內臟、麻油雞等,真的有效嗎?
A:不一定。乳汁分泌量和乳房大小及體質比較相關,坊間發乳食療,效用因人而異。不建議哺乳媽媽食用內臟類食物,建議可多補充膠原蛋白和高蛋白質食物。
Q:哺乳期間吃麻油雞,裡面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寶寶嗎?
A:並不會,麻油雞烹煮所用的酒精,會在烹調過程中揮發,對寶寶影響不大。
Q:哺乳期間除了禁菸、禁酒,也要禁喝咖啡嗎?
A:哺乳期間還是可以喝咖啡,但以每日以一杯240c.c黑咖啡為限。女性產後血液循環較差,不只要遠離菸、酒,也要避免生冷食物及冰品。辛辣、油炸食物及易過敏的海鮮、貝殼類也要少吃。
Q:乳腺炎應該停止親餵母乳嗎?
A:可繼續餵奶。乳腺炎發生大多與女性產後回到職場,無法定期擠乳,也與壓力、睡眠不足有關。有乳腺炎困擾的媽媽應該繼續餵奶,小孩是最好的通乳師,此外,放鬆心情也可降低乳腺炎發生。
Q:哺乳媽咪要吃得比平常多,營養才夠?
A:哺乳媽媽飲食以均衡為原則,熱量攝取因人而異,可比一般熱量攝取建議增加一成,大約1900至2100大卡。雖然哺乳消耗能量,但哺乳期間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造成過胖,不建議無節制食用高熱量食物。
諮詢:中山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兼婦科主任曾志仁、、博仁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毛心潔、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
全文網址: 哺乳6個月再加副食品 這樣剛剛好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401649.shtml#ixzz28CB8QE93
Power By udn.com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424&prev=4427&next=4397&l=f&fid=22
**************************************************************
嬰兒飲食功能的發育以及食具的挑選方法
摘自貝親網站媽媽教室
向井 美惠 教授 昭和大學齒學部口腔衛生學教授。大阪齒科大學畢業後,歷任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齒學部助理、昭和大學齒學部助理、講師、助教,從1997年始擔任現職。專業是嬰幼兒的口腔功能發育等。著有《嬰幼兒的攝食指導》(編著 醫齒藥出版)等多部作品。
嬰兒從1歲前後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
隨著嬰兒雙手和口腔的功能發展,開始逐步學習自己吃東西的動作。學習的第一步是在斷奶後期(1歲前後)開始用手抓取食物。雖然在這段時期,媽媽們會因為嬰兒弄髒餐桌和衣服而十分頭疼,但還是要儘量尊重孩子向自己吃東西的意願。
當孩子可以自如地用手吃東西時,就可以給他們幼兒專用的湯匙了。但是,在這段時期,應該還是讓孩子們拿餐具當玩具來擺弄。如果是喜歡吃麵類的孩子,可以選擇吃面時專用的叉子等。然而,這時的孩子還不能靈活使用餐具,往往會把食物灑出來。結合嬰兒雙手和口腔的發展階段,如果要讓孩子真正開始練習使用餐具,應 該從幼兒期前半階段(1歲半左右)開始比較妥當。
從1歲半前後開始學習餐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進入幼兒期後,終於可以開始學習使用餐具一個人吃東西了。媽媽們一定要留意以下幾點,幫助孩子順利地學習。
首先,在學習初期使用的餐具方面,建議使用無論是構造還是使用方法都比叉子還要簡單的勺子。用勺子往口裡送食物時,上下嘴唇必須做閉合的動作,所以可以進一步拓展孩子在之前的餵食階段及抓食階段培養出的口腔功能。
其次,在選用市場上銷售的勺子、叉子等餐具的時候要兼顧器具是否便於盛起食物、便於插進食物、便於送進口裡。具體說來,就是要注意餐具握柄的長度和粗細,以及半球型部分的弧度。
選擇餐具的要點
首先,是握柄的粗細。孩子的握力較弱時,握柄稍稍粗一點的餐具會比較好用。但是,如果握柄粗到孩子不能整個握住的話,使用起來就不太方便了。所以,要根據孩子手的大小來選擇餐具。其次,如果握柄過長的話,也不便於孩子舀起食物,要儘量避免。
另外,半球型部分的寬度和弧度也很重要。當勺子的半球型部分寬度為 孩子嘴巴寬度的2/3時,最適合孩子舀起一口食物的量。半球型部分的弧度,選擇10度左右的為佳。
另一方面,在使用叉子時,具有插進食物和舀起食物的兩個動作,可以讓孩子同時得到練習。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從食物的正上方插下,選擇叉子時要注意方便孩子的這種動作。然後,由於筷子的使用方法複雜,最好讓孩子3歲左右開始練習。
孩子獨立用餐的能力,是隨著雙手和口腔功能發展而逐步增強的。握餐具的方法也是從用手掌握、用手指握、最後發展到象大人一樣用3根手指握。送食物入口的動 作也是從平行著送進口中、以45度角送進口中、最後發展到45度以下的角度。
選用基於科學數據設計生產的餐具
雖說孩子最終會學習使用成人的餐具,同成人一樣用餐。但能讓孩子自然地學習的餐具,才可以稱得上是最適合的餐具。這次我參加了Pigeon株式會社的"自 己吃東西"系列餐具的開發。這套產品是通過讓孩子們實際使用,用了幾年時間跟蹤了解孩子的口腔和手的大小以及功能發展的情況而開發完成的。也就是說,這是以有關孩子生長的科學數據為基礎設計的餐具。此外,也反映了在殘疾兒童獨立進餐方面的研究結果等。
希望媽媽們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餐具並訓練進餐技巧,來提高孩子們的進餐機能。
向井 美惠 教授 昭和大學齒學部口腔衛生學教授。大阪齒科大學畢業後,歷任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齒學部助理、昭和大學齒學部助理、講師、助教,從1997年始擔任現職。專業是嬰幼兒的口腔功能發育等。著有《嬰幼兒的攝食指導》(編著 醫齒藥出版)等多部作品。
嬰兒從1歲前後開始學習自己吃東西
隨著嬰兒雙手和口腔的功能發展,開始逐步學習自己吃東西的動作。學習的第一步是在斷奶後期(1歲前後)開始用手抓取食物。雖然在這段時期,媽媽們會因為嬰兒弄髒餐桌和衣服而十分頭疼,但還是要儘量尊重孩子向自己吃東西的意願。
當孩子可以自如地用手吃東西時,就可以給他們幼兒專用的湯匙了。但是,在這段時期,應該還是讓孩子們拿餐具當玩具來擺弄。如果是喜歡吃麵類的孩子,可以選擇吃面時專用的叉子等。然而,這時的孩子還不能靈活使用餐具,往往會把食物灑出來。結合嬰兒雙手和口腔的發展階段,如果要讓孩子真正開始練習使用餐具,應 該從幼兒期前半階段(1歲半左右)開始比較妥當。
從1歲半前後開始學習餐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進入幼兒期後,終於可以開始學習使用餐具一個人吃東西了。媽媽們一定要留意以下幾點,幫助孩子順利地學習。
首先,在學習初期使用的餐具方面,建議使用無論是構造還是使用方法都比叉子還要簡單的勺子。用勺子往口裡送食物時,上下嘴唇必須做閉合的動作,所以可以進一步拓展孩子在之前的餵食階段及抓食階段培養出的口腔功能。
其次,在選用市場上銷售的勺子、叉子等餐具的時候要兼顧器具是否便於盛起食物、便於插進食物、便於送進口裡。具體說來,就是要注意餐具握柄的長度和粗細,以及半球型部分的弧度。
選擇餐具的要點
首先,是握柄的粗細。孩子的握力較弱時,握柄稍稍粗一點的餐具會比較好用。但是,如果握柄粗到孩子不能整個握住的話,使用起來就不太方便了。所以,要根據孩子手的大小來選擇餐具。其次,如果握柄過長的話,也不便於孩子舀起食物,要儘量避免。
另外,半球型部分的寬度和弧度也很重要。當勺子的半球型部分寬度為 孩子嘴巴寬度的2/3時,最適合孩子舀起一口食物的量。半球型部分的弧度,選擇10度左右的為佳。
另一方面,在使用叉子時,具有插進食物和舀起食物的兩個動作,可以讓孩子同時得到練習。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從食物的正上方插下,選擇叉子時要注意方便孩子的這種動作。然後,由於筷子的使用方法複雜,最好讓孩子3歲左右開始練習。
孩子獨立用餐的能力,是隨著雙手和口腔功能發展而逐步增強的。握餐具的方法也是從用手掌握、用手指握、最後發展到象大人一樣用3根手指握。送食物入口的動 作也是從平行著送進口中、以45度角送進口中、最後發展到45度以下的角度。
選用基於科學數據設計生產的餐具
雖說孩子最終會學習使用成人的餐具,同成人一樣用餐。但能讓孩子自然地學習的餐具,才可以稱得上是最適合的餐具。這次我參加了Pigeon株式會社的"自 己吃東西"系列餐具的開發。這套產品是通過讓孩子們實際使用,用了幾年時間跟蹤了解孩子的口腔和手的大小以及功能發展的情況而開發完成的。也就是說,這是以有關孩子生長的科學數據為基礎設計的餐具。此外,也反映了在殘疾兒童獨立進餐方面的研究結果等。
希望媽媽們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餐具並訓練進餐技巧,來提高孩子們的進餐機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738&next=10737&l=f&fid=28
*******************************************************************************
4個步驟,吃飯訓練大成功!
摘自BoBo小天才雜誌 採訪‧撰文/季實 拍照執行/陳怡君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前言:俗語說:「吃飯皇帝大!」但是,「吃飯」可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會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來練習的。至於該怎麼訓練孩子自己吃飯呢?且聽小兒科醫師怎麼說…… 進食,是人類的本能。但從一個吃飯、穿衣、洗澡都需要人代勞的奶娃娃,到學會可以自己吃飯,可是得經過一番練習的。 許多幼教老師都會建議家長,進入團體生活的首要條件,就是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自己吃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在訓練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前,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不怕髒」的心理準備。 乳牙長齊後便可開始訓練 究竟孩子幾歲開始可以進行吃飯訓練呢?陳永綺認為,0?3歲是學習飲食最重要的階段,不過還是要視孩子牙齒發育的成熟度而定,最好等20顆乳牙完全長出(見圖1)後,再開始訓練。 此外,在進行吃飯訓練前,可以先協助孩子訓練嘴部肌肉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還有嘴部肌肉的協調度。因為尚為未添加副食品之前,純奶類的飲食方式只會訓練到孩子的吸吮能力,所以陳永綺建議家長,在嬰幼兒4個月左右開始添加粉狀或糊狀的副食品後,就可以為下一步的吃飯訓練做準備了。 做好身心準備‧學習事半功倍 為孩子進行任何一項訓練,想要事半功倍,家長最好必須自己先做好「功課」,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當你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情緒發展後,才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且也可以減少許多親子間的衝突和不愉快。 至於,幫孩子進行吃飯訓練前,還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陳永綺表示,家長必須挪出充分的時間,並且有十足的耐心,最好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已準備就緒。以下兩個方法,可幫助家長讓孩子在進行吃飯訓練前,讓身心發展就定位: 1. 心理準備: 以多種食材誘發進食興趣 家長請準備具有不同香味的食材,多讓孩子聞聞看,可刺激孩子嗅覺的發展。同時,也多準備口味不同的食物,讓孩子在食物上多方嘗試,並藉此觀察孩子的胃口是否良好,能否接受新食物的味道。 2. 生理準備: 提供促進肌肉發展的器具 7~9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能夠自己坐在餐搖椅上了,家長可準備適合孩子使用、且安全性高的食具,放在桌上,提供孩子把玩,同時也觀察孩子粗細肌肉的運動是否協調,還有抓、取、拿、握的動作是否順暢。 0~3歲嬰幼兒學習飲食的4個階段
4個步驟,用餐時間不再傷腦筋 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想必一到了吃飯時間,就是頭痛的開始。大一點的孩子,可能邊吃邊玩,家長得跟在他屁股後面追著餵;年紀小、剛在學習吃飯的,可能搞得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髒兮兮……。 其實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是有階段性作法的,只要循序漸進,並從小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如一定要在餐桌上進食、不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可邊玩邊吃等),等孩子再大一些,親子雙方應能共度一個非常愉快的用餐時光。陳永綺的建議步驟如下: 準備物品 餐桌椅、圍兜、塑膠碗、塑膠湯匙、塑膠叉子、學習杯、地板墊材(報紙、墊子等)。 步驟1:建立新的飲食習慣 第1階段,先由家長餵食。在此時必須建立孩子新的飲食習慣,讓他慢慢接受新食物的口感,由液狀變成糊狀,觀察孩子腸胃道的吸收狀況沒問題之後,再給漸進式給予切成小丁小塊的固體食物。 步驟2:從遊戲中學習使用餐具 第2階段,當孩子可以做出抓、取、拿、握等動作後,就代表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已然成熟。此時,請家長準備適合孩子使用的餐具,例如大小適中的湯匙和碗盤,最好是塑膠材質(耐摔),而且是無稜角的設計。 然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飯碗裡暫時不要裝填食物,先讓孩子喜歡拿湯匙,並且在遊戲中教導他碗和湯匙的使用方法,等孩子的動作逐漸熟練、心態也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進入實戰訓練的階段了。 步驟3:在專屬餐桌椅上學習進食 第3階段,請家長幫孩子準備個人專屬的餐桌椅。餐桌椅是訓練孩子用餐非常好的幫手,因為餐桌椅具備以下2項優點: (1)可選擇適合孩子身材的型號及尺寸。一來可提高孩子用餐的舒適感,並降低其排斥感;二來可建立定點吃飯的習慣,以此加強孩子的認同感。 (2)通常餐桌椅的桌面會設計為可收放式,而在用餐時,桌面必須放下來使用,如此一來可減少孩子亂跑的機會,這樣也能夠讓孩子專心用餐。 步驟4:與成人同坐用餐 第4階段,4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經過前面3個步驟的訓練,也能夠自己坐穩後,就能夠和成人同桌用餐了。這個階段是建立良好餐桌禮儀的關鍵時期,所以請開始灌輸孩子正確的用餐觀念,譬如: (1)餐前洗手,飯前刷牙。 (2)不要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 (3)吃多少、取多少,避免浪費食物。 (4)口中有食物時,不要開口講話。 (5)不偏食、不挑嘴。 (6)用餐完畢,才能離座。 關於吃飯訓練的Q&A 各位爹地媽咪,當你在協助小寶貝進行吃飯訓練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許多的困難與問題,但是這些障礙只是一時的,千萬不要氣餒,也不要輕易放棄喔!以下列出幾個家找在訓練的過程中常會碰到的問題,聽聽既是醫師、也是媽咪的陳永綺怎麼跟你說: Q:孩子出現不耐煩的反應,怎麼辦? 其實家長最好特別安排一段時間來訓練孩子自己用餐,換句話說,也就是請給孩子一段充分的時間學習如何自己進食。 假使你期望孩子能夠速戰速決,而把用餐時間安排的太緊湊、太傖促的話,那麼當孩子把餐桌搞得一團亂、又把衣服弄髒時,家長的心情必定會受影響,因而大發脾氣,這樣一來,只會使孩子更加害怕用餐時間。所以當孩子感到不耐煩時,請馬上停止孩子的進食,先好好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讓他繼續用餐。 Q:孩子出現拒吃的情形,怎麼辦? 由於4~5個月大的嬰幼兒還停留在喜好吸吮的時期,他們並不喜歡咀嚼的動作,所以家長必須先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若是引導無效的話,通常是因為孩子太過固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用緊閉嘴巴來表示抗議。 不過,這類抗議通常無法持久,因為嬰幼兒對於飢餓的忍耐度十分有限。家長只要除了正餐以外,不餵食孩子任何其他食物,等用餐時間一到,他也感覺到肚子餓,自己便會要求進食,此時請提供容易吞嚥的食物。 Q:孩子突然吞嚥困難,怎麼辦? 請家長觀察孩子平時是否常容易發生口齒不清的情形,或者是時常有嗆到的現象,如果經常發生以上兩種狀況,很有可能是孩子的腦部發育或是咀嚼肌肉出現問題。 此時,家長須帶孩子就醫診視,請耳鼻喉科的專科醫師先做初步評估,之後再轉診到適當的相關科別進一步詳細檢查。 Q:孩子進食量不如預期,怎麼辦? 請家長一方面先觀察孩子的進食情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和身心發展是否已經適合進行吃飯訓練,由此找出孩子食欲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挑食,像是青椒、茄子、洋蔥等食材最不受小朋友的歡迎,家長還是得要想辦法讓孩子吃,但是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建議方法如下: 1. 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去引導他接受不喜歡的食物。例如,吃一塊青椒就可以蓋一個乖寶寶獎章。 2. 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將孩子不喜歡的食材剁碎,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 3. 利用營養替代品。例如,孩子不喜歡吃牛肉,而牛肉和豬肉都同樣富有蛋白質,那麼就以豬肉代替牛肉。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0737&prev=10738&next=10728&l=f&fid=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