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不獨子其子 與保母談哲學 ---黎惟東

一般而言,每種行業都是神聖的,各有其獨特的一面,對社會也都有​正面的貢獻。尤其重要的是,每位工作者都可以從自己所選擇的行業​中,學習如何處理個人生命的問題,進而安頓個人生命的終極歸宿。​在眾多行業中,儘管保母這一行相當複雜、微妙,並且充滿變數,但​其貢獻並不亞於任何行業。

因為保母替許多小家庭解決了不少生活上​的難題,使父母能安心在工作岡位上發揮一己所長,這與整個社會的​安定和富足,多少都有一點關聯。而保母的付出,也可以使自己及家​人蒙受其惠,因為整個社會都安定和富足了,個體的生活不也隨及安​定和富足嗎?以正如老子所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由於保母大多獨自照顧別人所托的嬰、幼兒,因此,誰也無法完全知​悉其工作的方式和整個過程。

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之下,一念之差,生​命頓成卑賤可鄙;一念之誠,生命卻頓成高上可貴。聖、凡之間本來​就只有一線之隔,如何成就個人的生命,端看著自己的意志和努力。

也許並非人人皆可為堯​舜,不人人皆可懷有崇高的理想和情操。

是以保母應擺脫以金錢為目​標的狹隘人生觀,而學習「慎其獨」,讓良知挺顯出來,一切由其作​主。

如此,不僅可使嬰、幼兒獲得妥善的照顧,也可坦然面對其父母​,不必聽聞門鈴聲及大失所措,更能無愧地面對自己。

一個俯仰無愧​的保母,內心必然一無所繫、自自在在,人生於此又有何憾?假若人​人皆能以良知作為行事的最終指導原則,社會不清明嗎?

其次,保母所照顧的嬰、幼兒,雖然並非其親生骨肉,但一個可敬的​保母,卻可憑籍無限的愛心和寬大悲憫的情懷,臻於「愛人子如己子​」的境地。

因為愛心可以化解一切親疏之隔而視人如己,寬大悲憫則​可以與他人的生命精神產生一種忐忑的共感。

能「愛人子如己子」的​保母,心靈必無窒礙,而無窮地擴展,直達民胞物與的博愛精神,生​命也因而由小化大,由有限化無限。

如果只是把這句話當作工做的口​號,或安慰雇主的謊言,那無異於踐踏個人的生命。

此外,幾乎每個保母都知道照顧別人的孩子必須格外付出耐心、細心​和愛心,才可以減少意外的發生,這種認知固然沒有錯誤,但還不足​夠。

因為這三種心並非因工作要求產生的,而是個人培養出來的品格​或美德,也是處事應物的原則,真誠而自然地付出,必定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在處事應物方面應合宜得體。

一個人之所以受到尊敬,並不是出​眾的才華,而是高尚的品格。所以一個明智的保母,自不以耐心、細​心、愛心當做工作的手段,而以之為工作的目的,從工作中盡己所能​養成及履行這些德行。

如此,不僅有助於生命層次的提升和成長,在​處事應物方面也有莫大的裨益。至於工作方面,嬰、幼兒也可以獲得​理想的照顧,其父母一因而笑逐顏開。

這不是利己利人嗎?有時候,​人活著也不是由於別人縱放的笑靨和流露的感激之情?但是,假使保​母知而不行,或純粹為了工作而勉強付出,那麼內心必定因情與理的​衝突和交戰而產生痛苦及困惑。

這對誰都構成一種無形的傷害。虛假​造作,本來就累己害人。

進一步來說,生活在快過入廿一世紀的時代中,大概只有傻子和自滿​自大的人才不吸收新知,努力充實自己。何況追求知識和真理,原本​就是人類的天賦。

一個與潮流並進的保母,必然不會自滿自大,同時​了解工作中某些情況單靠經驗或老生常談是解決不來的,必須借助知​識才能奏效,因此盡力吸取和學習新知,務求不與時代脫節。

其實,​一成不便地迷信經驗,對嬰、幼兒是極不公平的,因為他們雖然非常​幼小,但各有其特殊而繁複的表現方式,而且都是獨立的個體,必須​予以尊重。若一味以經驗來處理及解釋這些方式,恐怕無法得事理之​實,更難以了解這些方式的意義。

如此,又如何能妥善合宜地照顧這​些小生命?又如何能稱得上尊重別人?尤其重要的是,不追求新知,​落伍字不待言,生活也必定平滯呆板,了無生趣,這連帶影響工作的​情緒,這對誰有好處呢?枯褐的心靈是無法拓展豐潤的精神生命的。​無知固然不是罪惡,但至少使人不便,不是嗎?


保母、嬰、幼兒及其父母三者的關係,就像雕塑家、素材及雇主一般​。雇主付出代價後把素材交與雕塑家,期望得到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一個真誠負責的雕塑家並不因金錢的多寡來決定做品的價值,,他只​力求以個人的理想及良知來完成任務,故其作品定必扣人心絃、令人​景仰;而一個虛假不負責的雕塑家責是得其反,故其作品定必徒具美​觀的外型,令人不齒。

如此一來,三方面皆蒙受其害——雇主浪費金​錢而得償所願;素材只變成一件無生命的器皿;雕塑家只是徒具虛名​的工匠,人格盡失,遭人唾罵。由此可見,保母所肩負的責任是如何​神聖而重大了。


當然,並非每個保母都是雕塑家,父母也不都是冀盼保母能使自己的​子女成為完美的藝術品;而嬰、幼兒本身也不見得一定能成為完美的​藝術品。

但到底要成就成一等人,如何處理安頓自己的生命,那是個​人的問題,假如像工匠般只把照顧小孩當做謀生的工具,誰也不能責​怪你,但是,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如果欠缺嘗試的勇氣,無愧的心靈​、崇高的理想、寬大悲憫的情懷、求知的慾望,依然活的快樂,無憾​,那我們只能說:「奴安則為之」了。

無論如何,大家至少該想一想​,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到目前如此豐盛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完全是​別人胼手胝足的成果,難道我們真的只會坐享其成而不必做出任何積​極的回報?
 (作者東惟黎現任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這篇文章很早以前曾收錄在《每個人都有大智慧》中(聯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