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寶寶的念珠菌感染(鵝口瘡、尿布疹)


念珠菌是一種常見的黴菌,其種類可分為八十幾種,最常造成人體感染的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約佔全部感染的百分十八至九十。白色念珠菌由小嬰兒期就存在在我們人體的表面皮膚、腸道、以及口腔內,正常情況下,其存在的量不多,而且與其它人體的各種正常細菌保持平衡。
   
但是當人體的抵抗力降低了,或是念珠菌的數量增加太多的時候,這種正常的白色念珠菌就會成為致病菌,造成各種疾病。現在
     
第一:因為醫學的進步,在很多抵抗力尚未發育完全的早產兒大為增加。
     
第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時常使人體正常的細菌菌落被殺死,反而使念珠菌的數目大增,成高感染源。
   
但是有些正常的小朋友,有些因為奶嘴等消毒不良,有些因為環境過於潮溼等原因,也會感染到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所造成的疾病包括常見的鵝口瘡、尿布疹,以及較少見的敗血症等。



鵝口瘡
    寶寶的口內出現白色像奶塊一樣,黏附於口腔黏膜或舌頭上的東西。但是不能夠像奶塊一樣,能夠很輕另的被擦掉或剝掉,勉強剝下時,下面的粘膜會出現出血狀。感染到鵝口瘡時小寶寶可能不會覺得很痛,但是口腔內可能會有澀澀的感覺,喝奶明顯會喝不好。有些蔓延較廣的鵝口瘡其範圍不僅限於口腔內,用喉頭鏡或食道鏡檢查時,甚至可以看到一有向下蔓延到食道。

治療方面:以前在民間常用濃茶水或紫藥水擦抹,但是濃茶水並無實際效果而且會因場寶寶喝了太多茶葉鹼變得興奮不睡。紫藥水是有效,但是一方面會弄得滿嘴變紫色很難看,另一方面紫藥水也會造成寶寶瀉肚子,現在也很少採用。現今標準的治療都是用Mycostatin (Nystatin),效果很好。

尿布疹
   
普通的尿布疹有時候也會混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念珠菌的來源可能是寶寶腸道內正常的一些菌落,也可能是因為四週環境太潮溼,環境中的一些增生的念珠菌造成感染。其標準的現象是尿布疹區有高起的顆粒狀,尤其是尿布疹區域的邊緣有衛星狀散出的現象。治療時除了勤換尿布在尿布區保持乾燥外,在治療方面亦以含有Mycostatin (Nystatin)成份的葯膏為主,嚴重者亦可以給寶寶口服此葯,以加速其復原。

念珠菌引起的敗血症
   
有些抵抗力差的早產兒,營養不良需要長期由靜脈輔助給營養的一些嬰兒,以及有各種肺部問題需要使用氣管內管的小寶寶,都容易因為念珠茵感染造成菌血症。主要的症狀也是發燒、呼吸困難、便血、身體出疹等等,需要做血液、尿液檢查及培養才能確定診斷,治療甚為不易。

資料來源http://www.pediatrics.com.tw/candida%20infection.htm







*******************************************************************************
寶寶嘴裡的原來是長鵝口瘡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培濤
鵝口瘡為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好發於六個月內嬰兒;鵝口瘡治癒率高,且大多自行痊癒,若寶寶有伴隨著食慾下降或哭鬧時,採用抗黴菌藥物為首選治療方法。除治療外,日常生活注意清潔衛生,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鵝口瘡(Oral thrush)為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約影響百分之二到五的新生兒,並且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兒(出生四週大為尖峰期),它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黴菌的一種)在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灶,文獻上最早在西元1838年被一位法國的小兒科醫師報告。

好發於嬰幼兒及免疫能力低者
一般健康的正常人,口腔、腸道和皮膚都可能有少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由於它們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使得其繁殖的速度多多少少受到抑制,並不會引起病症。但是當身體遇到一些疾病(先天或後天性免疫力不全、多重內分泌疾病等等)、哺乳器具不乾淨或餵奶者手指污染、近期或長期使用一些如抗生素、類固醇等等的藥物後,會使得體內微量的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病症。臨床上依感染部位的不同,比較常見於嬰幼兒的有鵝口瘡(口腔內黏膜)以及念珠菌性尿布疹(皮膚)。

鵝口瘡好發於嬰幼兒以及免疫力不好的病人身上,另外當長期使用如抗生素、類固醇類製劑,以及抑制免疫力等等的藥物時亦會引起它。鵝口瘡在健康的個體大都能自行痊癒,可是如果發生在免疫力不全的病人,而且不加以治療時,可能會擴散到腸胃道、呼吸道,而引起腸炎、肺炎等併發症,嚴重者甚至會蔓延全身,不得不慎。

常出現在舌頭及兩頰內側
鵝口瘡最常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的位置,它的外觀呈現出如白色凝乳斑,非常容易與奶垢混淆,奶垢可以使用沾過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的擦拭就很容易被清潔乾淨,但鵝口瘡卻很難擦掉,且用力擦時還可能會出現流血的情況。

若是感染程度較輕微,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生,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容易發現,臨床上由於病症處常會伴隨疼痛,所以嬰幼兒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胃口不佳,甚至拒絕進食的情況。絕大部分鵝口瘡的症狀為突發性的,但也會因照顧者的疏忽(會以為是殘留的奶塊,並不以為意)而持續很久的時間,結果愈來愈嚴重才被發現。由於部份的黴菌會由腸道排出,而感染到肛門口附近的皮膚,所以患有鵝口瘡的病童,必須注意屁股周圍的皮膚,因為併發念珠菌性尿布疹的機會非常高。

另外,寶寶的鵝口瘡亦有可能在吸母乳時,傳到母親的乳頭上,所以當媽媽的乳頭有異常的疼痛感,或餵哺當中乳房有痛的情形時,必須注意乳頭是否有被黴菌感染的可能性,以避免相互傳染的機會。


患鵝口瘡的可能原因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口腔或腸道內和皮膚表面上的白色念珠菌並不會致病,換句話說它們是與人體相互和平共存。但是當身體患有一些疾病(如癌症或愛滋病感染病患)、藥物而引起免疫功能出現問題,或使用抗生素不當,導致一些抑制黴菌的正常細菌被殺害時,它們的數目就會失去控制而引起疾病。
新生兒的鵝口瘡絕大部份是因為寶寶出生時,接觸到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以及新生兒口腔粘膜細嫩乾燥、唾液少、身體抵抗力弱而產生,通常在出生後七天到十天內出現。極少部份是因免疫防禦系統有問題(如愛滋寶寶)或是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而造成,如處理不當的餵食設備與毛巾、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等藥物。
鵝口瘡並不常見於幼兒,所以如果發生在較大的嬰幼兒,或一直復發時,必須要謹慎評估兒童的營養、免疫系統,或藥物使用的狀況等等(如氣喘兒長期使用吸入性的類固醇噴劑)。

以抗黴菌藥物治療鵝口瘡的預後還算不錯,而且自行痊癒的機會很高。對於已確定患鵝口瘡的寶寶,如同時伴隨著食慾下降或哭鬧時,採用抗黴菌藥物(滅菌靈Mycostatin)為首選的治療方法。照顧者可將懸浮液(抗黴菌藥物)滴入口腔兩側,通常一天分四次於飯後使用,在餵藥之前,應讓寶寶先用溫水吸吮以達到清潔口腔的效果;服藥前、後三十分鐘內,不要讓嬰兒再進食任何東西。

藥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一週以上,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三天才算徹底的治療。如果同時發現到某些誘發因素時,必須將它去除後才更容易治癒。另外當新生兒的鵝口瘡非常嚴重時,也要考慮到媽媽的產道,是否有過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此時媽媽也要同時接受婦產科醫師的評估與治療。

哺餵方式重清潔 減少感染機會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事項,以減少寶寶鵝口瘡的發生:
一、餵奶前以肥皂徹底洗淨雙手。
二、奶嘴、奶瓶徹底清潔之後煮沸二十分鐘以上,並且儘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三、哺餵母奶者,餵奶前需仔細清潔乳頭、乳暈,保持胸衣的清潔及乾燥。
四、寶寶的玩具應該定時清洗,清潔時,可浸泡攝氏五十五度之清水至少十分鐘。

五、每次餵奶後,應立即餵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所殘留的奶渣。
六、哺餵母奶的寶寶,除了寶寶需接受抗黴菌藥物的治療,媽媽也要接受治療,以避免互相以及反覆感染的機會。


六個月以上反覆發生應小心

嬰兒鵝口瘡非常普遍而且治癒的機會非常高。由於大部份健康寶寶的鵝口瘡,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免疫失調造成,所以大都能自行痊癒。

在接受抗黴菌藥物時,一般會在三至五天左右很快就有所改善,此時並不能貿然停藥,並且呼籲家長們一定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天左右。因為臨床上有太多父母親因怕藥物副作用,或寶寶不配合服用藥物而提前放棄服藥,使得好像已經好了的鵝口瘡,怎麼一下子又復發,弄得不知該如何是好?所以一定要抱持著“持之以恆”地態度,按時服藥與施行口腔護理,才能與鵝口瘡說“拜拜”!


鵝口瘡如果發生在大於六到九個月大的嬰兒、寶寶有反覆性的鵝口瘡、服用抗黴菌藥物後,症狀仍持續兩個禮拜以上或同時有發燒的症狀時,就應該要請小兒科醫師幫寶寶們做詳細的評估,因為我們必須要確認患孩本身,是否隱藏著一些其它的問題,如免疫功能不全、長不大或長期服用一些藥物等,而不是單單治療鵝口瘡就好了。

預防勝於治療,我想鵝口瘡也不例外。養成良好的口腔與餵奶時的衛生習慣是最實際的。畢竟寶寶的健康,就是家長的快樂,相信每位父母都會很樂意來協助自己的寶貝遠離鵝口瘡,並且快快樂樂的成長。

(詳文請見2006年十一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main/newtec/newtec169.htm







*****************************************************************************

幼童嘴破難進食 鵝口瘡作怪

中國時報【張睿纖╱台北報導】
一名罹患腸病毒的小學一年級女童,就醫治療後雖已沒有發燒症狀,但5天後口中卻出現破洞和白色斑點,不但無法進食,連吞口水都會痛,就醫後發現是腸病毒造成的嘴破合併鵝口瘡。醫師表示,進入腸病毒流行季,近日門診發現不少嬰幼兒感染鵝口瘡,主要好發在免疫力不好及感染腸病毒的嬰幼兒。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隨著腸病毒流行,門診中常見家長緊張的抱著小孩來求診說,孩子之前曾感染腸病毒,雖已治癒,但小朋友忽然不願喝奶、心情很浮躁、且清不掉嘴內奶垢,口中也有許多破洞和白色斑點,經檢查多半確診為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鵝口瘡。

陳永綺表示,鵝口瘡會導致幼童口腔內兩頰內側、舌頭上或嘴脣附近出現類似奶垢斑點,影響進食,小朋友喝奶時會覺得不舒服,才會拒絕喝奶。

感染腸病毒的兒童較容易合併鵝口瘡,平均1到2成的腸病毒兒童會出現。陳永綺說,鵝口瘡好發在6個月內嬰兒、嘴巴破皮小孩、感染腸病毒或免疫力不好的幼兒。

陳永綺指出,家長在餵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母乳、牛乳及副食品後,可用紗布沾溼煮過的水幫寶寶清潔口腔,並保持規律生活習慣、充足睡眠,以降低感染鵝口瘡機會。

醫師建議,若是寶寶突然不肯喝奶、口腔內有清不掉白點、或口腔中有破洞久不癒,應儘快就醫確認是否罹患鵝口瘡。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5%B0%8F%E5%85%92%E7%A7%91%E9%96%80%E8%A8%BA-%E5%B9%BC%E7%AB%A5%E5%98%B4%E7%A0%B4%E9%9B%A3%E9%80%B2%E9%A3%9F-%E9%B5%9D%E5%8F%A3%E7%98%A1%E4%BD%9C%E6%80%AA-213000924.html




嬰幼兒鵝口瘡 滿布奶垢白點

若嬰幼兒情緒躁動,出現厭食症狀,且口腔內布滿類似奶垢的白點,甚至口腔破洞久不癒,極有可能罹患鵝口瘡。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臨床個案發現,十位嬰幼兒中有九位因口腔清潔不良而引發鵝口瘡病症。
陳永綺指出,鵝口瘡為中醫的命名,西醫又稱口腔念珠菌病症。為一種黴菌感染類型,輕微的時候引發類似奶垢的白色斑點,嚴重時整個舌頭與口腔、嘴唇全部都會布滿白色斑點。請民眾餵母乳或牛奶時均需注意清潔,因嬰幼兒年紀小、免疫力越差,清潔工作必須更加謹慎。

陳永綺以五個多月大的男嬰個案解釋,由於口腔內喝奶所產生的奶垢沒有清除乾淨,引發白色念珠菌感染。隨之引發食慾下降、口臭和口腔創痛產生的情緒不安與躁動。他指出,好發族群為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免疫系統較差的小孩,或長期熬夜的大人也容易產生類似症狀。另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或嘴巴破皮的人因為既存傷口無法癒合超過一個禮拜,亦容易造成感染。

陳永綺表示,在治療上主要以沒菌素藥物或滴劑,需一至兩周可癒合。但切記不能自行換藥,治療至少持續一周以上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再另行以藥物控制。若缺乏治療,反覆性的鵝口瘡將伴隨發燒的產生與併發其他症候群。

陳永綺建議,對預防嬰兒罹患鵝口瘡,應加強奶瓶、奶嘴與嬰兒用品的清潔,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充足的睡眠。另外需注意寶寶若突然不肯喝奶、食慾降低、口腔出現斑點、破洞、情緒躁動,應趕快給醫生治療。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5%AC%B0%E5%B9%BC%E5%85%92%E9%B5%9D%E5%8F%A3%E7%98%A1-%E6%BB%BF%E5%B8%83%E5%A5%B6%E5%9E%A2%E7%99%BD%E9%BB%9E-161238731.html





*****************************************************************************

嬰吸發霉奶嘴 長出鵝口瘡

近日陰雨綿綿,家中若有小寶寶,要注意奶瓶嘴、奶嘴是否發霉。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表示,臨床上常看到有小嬰兒吸到發霉的奶嘴、奶瓶嘴,導致嘴裡長出鵝口瘡,在寶寶口腔黏膜,可看到白白病徵,多數是感染到白色念珠球菌。

徐世達主任表示,當寶寶出現鵝口瘡,代表奶嘴、奶嘴瓶可能已經發霉,熱水無法徹底對付黴菌,這時最好趕快更換新的奶嘴、奶嘴瓶,以免鵝口瘡症狀蔓延。

黴菌滋生除了會讓小孩長鵝口瘡,也容易誘發過敏、氣喘發作。徐世達主任指出,氣喘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對黴菌有反應。另外,像免疫不全、嚴重糖尿等免疫力較弱的患者若不慎感染黴菌,要小心菌血症風險,菌血症嚴重甚至可能致命。

家中浴室、廚房、冰箱等較潮濕的地方容易滋生黴菌,還有浴簾、垃圾桶、玻璃角落等也常受到忽略。徐世達主任建議,室內濕度保持在35~50%,室內保持通風,黴菌較不易生長。許多人會使用除濕機,如果使用除濕機、冰箱,水盤一定要定時清,空調、空氣清淨機的濾網也都要清理。

要避免黴菌四處散播,家中最好不要放太多植物,以免土壤成為黴菌溫床。清洗玻璃、浴簾,最好使用可去除霉菌的清潔劑或漂白水,空氣清淨機要是高效能,才能過濾黴菌等過敏原。一旦發現家中有壁癌、漏水,要趕緊找人抓漏、解決漏水問題,家中不要積水,排水、通風要好,保持乾燥,就能減少黴菌滋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5954&prev=15971&next=15949&l=f&fid=6







*********************************************************************************

口腔破洞久不癒 「鵝口瘡」惹禍

作者: 陳怡璇 | 台灣醒報  2012627日 下午3:46




【台灣醒報記者陳怡璇台北報導】一名五個月大的寶寶,以為是嘴裡的奶垢清不掉,被媽媽帶來診間,經檢查才發現是罹患鵝口瘡;另一名小一女童,腸病毒發病五天,已無發燒症狀,但口中有大大小小破洞及白色斑點,不但無法進食,連吞口水都會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鵝口瘡」的典型症狀,不可掉以輕心。
口腔破洞久不癒 「鵝口瘡」惹禍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指出,鵝口瘡好發於六個月內的嬰兒、嘴巴破皮或患有腸病毒的小孩,是一種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會造成口腔內側、舌頭上或嘴唇附近出現類似奶垢的斑點,大人誤以為是奶垢,用力擦拭反而會受傷
由於最近是腸病毒好發期,雷雨多濕氣重,特別容易增加腸病毒合併黴菌感染的情形,造成鵝口瘡併發症。陳永綺說,近來門診中就遇到不少小孩罹患腸病毒合併鵝口瘡,口中嘴破布滿白點,久久不癒,影響進食,甚至連喝水都會痛。
陳永綺提醒,其他包括患有疱疹性口齦炎者、生病中免疫力不好的人,或是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者,若是口中有清不掉的白點,或是口腔中有破洞久不癒合,應儘快就醫確認是否罹患鵝口瘡。
此外,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及均衡飲食,可提高人體免疫力,無論是對大人或小孩,都是降低鵝口瘡發生最有效的預防。

資料來源:YAHOO新聞
http://babysitter168.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29.html







****************************************************************************








******************************************************************************

.防黴菌 奶嘴每月更換

最近天氣忽晴忽雨,有利黴菌生長,有小朋友因此長了滿嘴黴菌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徐世達表示,門診中有小朋友因滿口
白色破洞導致疼痛、哭鬧不停,檢查後 發現是黴菌感染,而感染
原竟然就是奶嘴。由於奶嘴上常有牛奶殘留,若沒清洗乾淨,加
上夏秋交替多變的天氣型態,就容易滋生黴菌。建議除了每天要
把奶嘴、奶 瓶清洗乾淨之外,每個月也要換1次奶嘴,以降低黴
菌感染的機率。


熱水無法殺死黴菌
徐世達醫師表示,嘴巴白色破洞是因黴菌感染形成「鵝口瘡」,
導致患者發燒、嘴破處疼痛。會發生在6個月以下,使用奶瓶喝
奶的幼兒。因黴菌喜歡溫暖潮濕環境,也無法用熱水殺死,且最
易滋生在軟質奶嘴上,所以不論安撫奶嘴或奶瓶上的奶嘴,每個
月都應更換。至於奶瓶,則應每23個月就更換1次。
平常要將奶嘴、奶瓶以刷子徹底清洗乾淨、烘乾,並放在乾燥的
地方。由於黴菌易傳染,因此別讓家中小朋友共用奶瓶、奶嘴,
就算洗過也不行,以避免所有小朋友一 起感染。此外,若已出現
「鵝口瘡」,建議就醫治療,否則不會痊癒。 徐世達 醫師表示
,治療藥物目前並無嚴重副作用,所以不應拒絕治療。
徐世達醫師特別提醒,黴菌會有菌絲殘留在黏膜上,通常會建議
藥物應持續使用12周,勿自行停藥。


每天開窗2個小時

由於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容易誘發黴菌滋生,因此 徐世達醫
師建議每天至少要開窗2個小時。若家中靠近大馬路,不適合白天
開窗,那晚上開窗也沒有關係,因開窗有助通風,可降低室內濕
度。此外,平常也可以使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3550%
讓室內環境乾燥,以減少黴菌的滋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861&prev=19862&next=19860&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