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佩璇】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至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
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2至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至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至8個月大,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至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水量攝取不足。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到了寶寶9至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完整內容請見2012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多喝水.補充纖維素.常運動.固定排便 改善寶寶便秘有方法!家中有幼兒的爸爸媽媽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寶寶的健康發展,而寶寶的健康指標除了「身高、體重、頭圍」之外,糞便和排泄習慣也是觀察重點。
文/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神經科主任郭雲鼎 執行/謝雅蕙
「怎麼樣的便便(乾、濕、軟、硬)才是正常?多久排便一次才是正常?」是新手父母們常有的疑問,而家中寶寶有便秘的情形時該怎麼處理呢?
何謂便秘?
便秘通常是指大便的質地變乾、變硬,大便的次數減少,常常伴隨著排便困難或排便不乾淨的情形。
便秘徵兆
嬰幼兒從一出生吃母乳或牛乳,一直到吃副食品及固體食物,大便的次數都不盡相同,從一天6~8次,到3天1次都可能是正常的。
父母可多觀察並記錄寶寶的排便習慣:
1.寶寶排便次數減少。
2.糞便像小圓石。
3.出現下腹疼痛。
4.大便時要很用力且會痛。
5.有的寶寶還會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那很可能就是出現便秘的問題了。
長期便秘當心併發症!
偶爾便秘可能不算嚴重,但如果不處理改善,長期的便秘可能會產生日後的問題或嚴重的併發症,其中大便失禁(滲便)就是常見的併發症,糞便長期堆積、滯留在直腸,直腸會漸漸膨脹且敏感度降低,最後糞便硬塊旁會滲出稀水便,在白天或晚上一點點的滲出,而這些幼兒通常不覺得有便意,卻有糞水滲出弄髒褲子,這也是便秘所引起的。
小叮嚀
有些幼兒每天都有排便的習慣,但每天每公斤排便量少於5公克,長期下來就有可能累積宿便於體內,造成食欲不振或營養不良,也屬於排便不乾淨、便秘的一種。
5大便秘成因
成因1.身體構造異常
例如:肛門前置、大腸狹窄、神經細胞成長異常、先天性巨腸症等。便秘的鑑別診斷中排除先天性巨腸症是相當重要的,先天性巨腸症的幼兒有一段大腸中沒有神經元細胞,在出生後就會產生便秘的症狀,若沒有診斷出來並進行手術治療,將會引發營養不良、嚴重腹賬、貧血等嚴重後遺症。
成因2.飲食不當
嬰兒時期吃母乳或牛奶的孩子,除非有先天性消化器官疾病,應不至於罹患便秘。然而在改吃固體食物以後,未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或水分攝取不足,則容易產生便秘。一直到2、3歲的幼兒便容易為便秘所苦。
成因3.運動量不足
正常的排便動作需要腸道被刺激蠕動,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及服用某些藥物的幼兒,可能因為腸道運動緩慢,造成糞便囤積而產生便秘,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刺激腸蠕動,改善便秘的情形。
成因4.排便習慣不良
由於寶寶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的習慣,有時寶寶會因為忙著玩,而憋著不排便;有時也會因為不喜歡在家裡以外的廁所大便,而不去排便。當直腸經常滯留糞便,就會延緩胃排空功能的運作,而降低小腸和鄰近大腸的蠕動,導致食欲降低、腹痛、腹脹及便秘。
成因5.心理壓力
好發於訓練寶寶如廁的習慣開始,有些寶寶的身心還沒有準備好,就被要求坐小馬桶,可能由於害怕或擔心,而產生反抗的情緒(如:寶寶可能進到廁所就哭鬧,對著馬桶哭叫,不願意脫下尿布),這時候若是強迫寶寶,他就很可能憋著大便不拉出來。憋大便容易造成糞便的堆積、變大、變硬,排出時傷到肛門處的括約肌,肛門有裂痕會造成排便時疼痛,生理上肛門的括約肌會反射收縮而造成便秘,如此反覆的惡性循環,甚至造成結腸擴大的症狀。
4秘訣改變便秘習慣
秘訣1.水分與膳食纖維的攝取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寶寶喝大量液體,尤其是水;在飲食中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寶寶飲食中的纖維及水分,先選擇寶寶喜歡的蔬菜,再逐步加入一些較不討喜或味道重的蔬菜。在烹調食物時,可以將蔬菜剁碎加入肉類中以增加蔬菜的份量。
秘訣2.固定的運動習慣
進食半小時後可以讓寶寶散散步,有助於消化吸收及腸胃蠕動。平常也應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不但能促進食欲,也能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秘訣3.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每天在固定時間(通常是早飯或晚飯後半小時左右)提醒寶寶排便,即使寶寶未強烈感覺要大便,也可以讓他坐在馬桶上約10分鐘。在寶寶大便時不要催促他,給他愉快舒適的環境,為他擺上腳凳或準備他喜歡的造型小馬桶,給他充足的時間等他解完大便。
秘訣4.不要強迫進行排便訓練
寶寶何時能脫離尿布,坐上馬桶大便,因人而異,通常要等待他身心發展符合以下幾點。父母應等待這些發展成熟後再進行大便訓練,有時是2歲半或3歲之後,不應受外界、長輩、或托兒所的壓力而強迫孩子,否則事倍功半或造成便秘的現象,將變成長久的問題。
1.能理解大人的語言:能聽得懂「這是你的小馬桶,媽媽的是大馬桶。以後你要坐在小馬桶上大便和尿尿,媽媽也坐媽媽的馬桶大便。」
2.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對周遭人的行為動作有模仿的傾向。
3.能順服大人的指令:不會凡事唱反調或隨時反抗。
4.能靜下來或坐下來一段時間:不會一直爬上爬下或走個不停。
5.對事物有一定的秩序感:理解物品的功能,而且有把物品歸位的概念。
治療4法
方法1.改善飲食習慣
輕微的便秘通常能藉改善飲食習慣來治療,黑棗汁、未精製的麥麩、植物纖維、麥芽精及乳糖的攝取、可能有幫助糞便體積變大、變軟容易排除。
方法2.醫師指示服用軟便劑
若改善食物後仍無法解決,就應尋求醫生幫忙,輕瀉劑的服用能幫助腸道蠕動加快,軟便劑能使糞便較軟而好排出,但都需專科醫師指示服用,並隨時觀察追蹤治療的情形。
方法3.使用凡士林以及按摩肚皮
孩子在解大便時,若反應肛門疼痛,可以用凡士林幫助潤滑肛門括約肌,減低肛門裂傷的情形。嬰兒解大便時很用力或哭鬧,也可以用指腹幫他按摩肚子,以順時針方向推進,可幫助大腸蠕動糞便排出。
方法4.紀錄排便狀況並就醫
寶寶糞便中有血或糞便會不自主溢出,一定要盡快就醫。父母可以記錄孩子5~7日的飲食及排便情形,還有大便性狀或腹痛情形,以方便醫師診斷治療。
方法5.嚴重時使用灌腸通便
當糞便滯留很嚴重時,醫師需使用灌腸通便的方式將糞便清出。之後仍須以攝取纖維素及建立良好排便習慣來改善便秘情形,因為長靠灌腸通便的人,容易造成大腸神經或肌肉受傷。
小叮嚀
根據統計,2歲以前的幼兒大部分都有便秘的經驗,不過改變飲食習慣後一般都能解決問題。比較困擾的是,長期忽視幼兒便秘的問題而造成慢性便秘,因此提醒家長,在問題剛出現時便積極想辦法解決,以免形成長期便秘的習慣。
醫名:郭雲鼎 |
醫歷 現任: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神經科主任 台北醫學院小兒科專任講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醫歷:前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 前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在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