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寶寶便秘的應對方法

【文/李佩璇】
找出寶寶解便的習慣
由於嬰幼兒的腸胃發育還沒成熟,排便不順也無法以言語表達,潘俊伸醫師建議家長要觀察和記錄寶寶的成長情形。從出生開始,家長就可以準備一本專屬的筆記本,記錄孩子的排便情形。

累積一段時間的記錄後,就可以抓出孩子排便的習慣,像是一天大2至3次,通常是喝完奶後或是下午洗澡前等。大便的分量和狀態也是重點,可以從軟硬度和顏色來做初步觀察,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發現寶寶大便的次數變少、顏色變深,或是從糊狀變得形狀較完整,甚至變得較粗、較硬,都可能是便秘了。

便秘的可能原因
一般來說,影響到寶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時,像是飲食和生活型態出現變化,這時候寶寶可能會突然便秘,通常在換奶和開始吃副食品的過度時期,較容易有便秘的情形出現。

當寶寶滿6個月之後,光喝奶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的身體所需,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吃副食品的情形會影響腸胃蠕動,有的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或是接受度不高、吃得少,還有挑嘴、只吃某些食物的寶寶,腸胃蠕動的情況較不理想,就容易出現便秘的情形。

成年人知道一天三餐定時定量對身體好,對寶寶來說也一樣,若孩子喝奶的量忽多忽少,也會引起腸胃蠕動不正常,變成便秘的原因。另外,孩子生病時必須服藥,有些藥品含抗組織胺成分,就會抑制腸胃蠕動;總而言之,吃藥和飲食不正常,是引起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嗯」不出來的反應和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排便習慣和常態不同,或是好幾天沒有解便,家長先觀察是否有無故哭鬧、肚子脹或碰到肚子就反抗的情形,可能就是便秘。因為寶寶的肛門還沒成熟,還不懂解便的使力方法,所以便秘會先從寶寶腸子的不舒服反應出來,而不會看到他們很明顯用力在解便。

配方奶寶寶‧留意食欲和活動力
2至3個月大配方奶寶寶的大便,不像母奶寶寶是完全的糊狀,為比較成型的軟便,但基本上仍是「一整坨」的形狀。若小於5至6個月大寶寶的尿布上,出現小顆黑硬的小羊大便,或是一整條成型的糞便,潘俊伸醫師表示,這樣的大便都太硬了,表示孩子已經有便秘的情形。

配方奶寶寶一天大約會排便2〜3次,腸胃常常蠕動,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不會很久,基本上不會有便秘的情形。如果發現大便開始變硬,或是有哭鬧及不喝奶的情形,更甚者連續三天都沒有解便,就要趕快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寶寶肛門口的糞便變得太硬,造成腸子和肛門口的傷害。

便秘應該請醫師診療嗎?
嬰幼兒大約要2歲以後才能以蒸餾水或食鹽水灌腸,6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便秘,醫師會先以棉花棒刺激肛門口,幫助最硬的糞便排出;到了7至8個月大,會試著以手撐開肛門幫助解便。潘俊伸醫師提醒,因為嬰幼兒的直腸和肛門都很脆弱,這些治療動作家長不能自己做,可能造成肛裂或直腸破損,還是要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

寶寶老是便秘?小心巨大結腸症
因為糞便到了直腸之後,無法刺激直腸的蠕動,寶寶沒辦法把糞便解出來,通常解出來的大便都會很粗,或者堆積在肛門口而無法排便。如果寶寶有便秘的情形,通常醫師會做肛門的指診,確認肛門的收縮情況,如果確認罹患巨大結腸症,就要儘早開刀治療,以免影響寶寶長大後的排便。

重視水分的攝取
在寶寶以奶水做主食時,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但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就必須留意孩子每天喝的水量。潘俊伸醫師認為,嬰幼兒整天喝水的量,要跟喝奶時攝取的量相當才足夠;舉例來說:寶寶的體重每增加一公斤,就要多喝80〜100c.c.的奶,因此8〜9公斤的寶寶一天就要喝800〜900c.c.的水,總而言之,每天喝奶加上水的量必須足夠。也可以觀察換尿布的次數和重量,一般9個月大的寶寶一天要換5至6次,如果發現尿布次數減少、摸起來輕輕的,就是水量攝取不足。

引導寶寶養成定時解便的習慣
到了寶寶9至10個月大,大便開始變得比較硬,需要確實的放鬆外括約肌才能解便,大便時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自己在上大號時,可以讓寶寶在旁邊坐小馬桶,讓他慢慢習慣坐著上大號。或是在差不多要大便時,讓寶寶包著尿布,抱著孩子讓他做屈膝的動作,像坐在馬桶上大便的姿勢一樣,這種姿勢肛門括約肌比較容易放鬆。配合寶寶的排便時間,抱著孩子做這個動作,慢慢的他就知道,做這個動作就是要便便了。
【完整內容請見2012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多喝水.補充纖維素.常運動.固定排便  改善寶寶便秘有方法!家中有幼兒的爸爸媽媽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寶寶的健康發展,而寶寶的健康指標除了「身高、體重、頭圍」之外,糞便和排泄習慣也是觀察重點。

文/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神經科主任郭雲鼎 執行/謝雅蕙

「怎麼樣的便便(乾、濕、軟、硬)才是正常?多久排便一次才是正常?」是新手父母們常有的疑問,而家中寶寶有便秘的情形時該怎麼處理呢?

何謂便秘?
便秘通常是指大便的質地變乾、變硬,大便的次數減少,常常伴隨著排便困難或排便不乾淨的情形。

便秘徵兆
嬰幼兒從一出生吃母乳或牛乳,一直到吃副食品及固體食物,大便的次數都不盡相同,從一天6~8次,到3天1次都可能是正常的。

父母可多觀察並記錄寶寶的排便習慣:
1.寶寶排便次數減少。
2.糞便像小圓石。
3.出現下腹疼痛。
4.大便時要很用力且會痛。
5.有的寶寶還會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那很可能就是出現便秘的問題了。

長期便秘當心併發症!
偶爾便秘可能不算嚴重,但如果不處理改善,長期的便秘可能會產生日後的問題或嚴重的併發症,其中大便失禁(滲便)就是常見的併發症,糞便長期堆積、滯留在直腸,直腸會漸漸膨脹且敏感度降低,最後糞便硬塊旁會滲出稀水便,在白天或晚上一點點的滲出,而這些幼兒通常不覺得有便意,卻有糞水滲出弄髒褲子,這也是便秘所引起的。

小叮嚀
有些幼兒每天都有排便的習慣,但每天每公斤排便量少於5公克,長期下來就有可能累積宿便於體內,造成食欲不振或營養不良,也屬於排便不乾淨、便秘的一種。

5大便秘成因
成因1.身體構造異常
例如:肛門前置、大腸狹窄、神經細胞成長異常、先天性巨腸症等。便秘的鑑別診斷中排除先天性巨腸症是相當重要的,先天性巨腸症的幼兒有一段大腸中沒有神經元細胞,在出生後就會產生便秘的症狀,若沒有診斷出來並進行手術治療,將會引發營養不良、嚴重腹賬、貧血等嚴重後遺症。

成因2.飲食不當
嬰兒時期吃母乳或牛奶的孩子,除非有先天性消化器官疾病,應不至於罹患便秘。然而在改吃固體食物以後,未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或水分攝取不足,則容易產生便秘。一直到2、3歲的幼兒便容易為便秘所苦。

成因3.運動量不足
正常的排便動作需要腸道被刺激蠕動,缺乏運動或長期臥床及服用某些藥物的幼兒,可能因為腸道運動緩慢,造成糞便囤積而產生便秘,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刺激腸蠕動,改善便秘的情形。

成因4.排便習慣不良
由於寶寶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的習慣,有時寶寶會因為忙著玩,而憋著不排便;有時也會因為不喜歡在家裡以外的廁所大便,而不去排便。當直腸經常滯留糞便,就會延緩胃排空功能的運作,而降低小腸和鄰近大腸的蠕動,導致食欲降低、腹痛、腹脹及便秘。

成因5.心理壓力
好發於訓練寶寶如廁的習慣開始,有些寶寶的身心還沒有準備好,就被要求坐小馬桶,可能由於害怕或擔心,而產生反抗的情緒(如:寶寶可能進到廁所就哭鬧,對著馬桶哭叫,不願意脫下尿布),這時候若是強迫寶寶,他就很可能憋著大便不拉出來。憋大便容易造成糞便的堆積、變大、變硬,排出時傷到肛門處的括約肌,肛門有裂痕會造成排便時疼痛,生理上肛門的括約肌會反射收縮而造成便秘,如此反覆的惡性循環,甚至造成結腸擴大的症狀。

4秘訣改變便秘習慣
秘訣1.水分與膳食纖維的攝取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寶寶喝大量液體,尤其是水;在飲食中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寶寶飲食中的纖維及水分,先選擇寶寶喜歡的蔬菜,再逐步加入一些較不討喜或味道重的蔬菜。在烹調食物時,可以將蔬菜剁碎加入肉類中以增加蔬菜的份量。

秘訣2.固定的運動習慣
進食半小時後可以讓寶寶散散步,有助於消化吸收及腸胃蠕動。平常也應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不但能促進食欲,也能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秘訣3.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每天在固定時間(通常是早飯或晚飯後半小時左右)提醒寶寶排便,即使寶寶未強烈感覺要大便,也可以讓他坐在馬桶上約10分鐘。在寶寶大便時不要催促他,給他愉快舒適的環境,為他擺上腳凳或準備他喜歡的造型小馬桶,給他充足的時間等他解完大便。

秘訣4.不要強迫進行排便訓練
寶寶何時能脫離尿布,坐上馬桶大便,因人而異,通常要等待他身心發展符合以下幾點。父母應等待這些發展成熟後再進行大便訓練,有時是2歲半或3歲之後,不應受外界、長輩、或托兒所的壓力而強迫孩子,否則事倍功半或造成便秘的現象,將變成長久的問題。

1.能理解大人的語言:能聽得懂「這是你的小馬桶,媽媽的是大馬桶。以後你要坐在小馬桶上大便和尿尿,媽媽也坐媽媽的馬桶大便。」
2.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對周遭人的行為動作有模仿的傾向。
3.能順服大人的指令:不會凡事唱反調或隨時反抗。
4.能靜下來或坐下來一段時間:不會一直爬上爬下或走個不停。
5.對事物有一定的秩序感:理解物品的功能,而且有把物品歸位的概念。

治療4法

方法1.改善飲食習慣
輕微的便秘通常能藉改善飲食習慣來治療,黑棗汁、未精製的麥麩、植物纖維、麥芽精及乳糖的攝取、可能有幫助糞便體積變大、變軟容易排除。

方法2.醫師指示服用軟便劑
若改善食物後仍無法解決,就應尋求醫生幫忙,輕瀉劑的服用能幫助腸道蠕動加快,軟便劑能使糞便較軟而好排出,但都需專科醫師指示服用,並隨時觀察追蹤治療的情形。

方法3.使用凡士林以及按摩肚皮
孩子在解大便時,若反應肛門疼痛,可以用凡士林幫助潤滑肛門括約肌,減低肛門裂傷的情形。嬰兒解大便時很用力或哭鬧,也可以用指腹幫他按摩肚子,以順時針方向推進,可幫助大腸蠕動糞便排出。

方法4.紀錄排便狀況並就醫
寶寶糞便中有血或糞便會不自主溢出,一定要盡快就醫。父母可以記錄孩子5~7日的飲食及排便情形,還有大便性狀或腹痛情形,以方便醫師診斷治療。

方法5.嚴重時使用灌腸通便
當糞便滯留很嚴重時,醫師需使用灌腸通便的方式將糞便清出。之後仍須以攝取纖維素及建立良好排便習慣來改善便秘情形,因為長靠灌腸通便的人,容易造成大腸神經或肌肉受傷。

小叮嚀
根據統計,2歲以前的幼兒大部分都有便秘的經驗,不過改變飲食習慣後一般都能解決問題。比較困擾的是,長期忽視幼兒便秘的問題而造成慢性便秘,因此提醒家長,在問題剛出現時便積極想辦法解決,以免形成長期便秘的習慣。


醫名:郭雲鼎
醫歷 現任: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神經科主任
台北醫學院小兒科專任講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醫歷:前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 前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
   臺北醫學大學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在學)







*******************************************************************************************

小兒便祕多 因偏食調整習慣能改善

作者: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17日 上午12:00
台南市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鄭超宏醫師指出,門診中常見家長帶著小孩來求診,愁眉苦臉的說小孩大便硬硬的,常常4、 5天都沒大便,而且會喊肚子痛;經詢問病史後,發現小孩偏食,不愛吃蔬菜水果,水分也攝取不足,蹲廁所時沒幾分鐘就說好了,其實只大出一點點「羊大便」, 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小孩便秘的主要原因。
鄭超宏醫師說,兒童便秘一定要先排除器質性因素,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脊髓異常、內分泌異常、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等;幸好約有9成以上都屬於功能性,有一部分為家族遺傳。
鄭超宏醫師表示,患者飲食方多攝取含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多喝水,減少高蛋白高脂肪飲食,高醣食物如蜂蜜水(1歲以前不宜使用)能增加排便次數,讓大便質地變軟,改善便秘;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法改善的話,那就必需要尋求專業的小兒腸胃科醫師診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450&prev=20451&next=20449&l=f&fid=6






********************************************************************************

4步驟 確認嬰幼兒便祕

許多嬰幼兒常有便祕問題,但到底什麼情況才稱為便祕?且嬰幼兒還無法表達,又該如何觀察是否有便祕?小兒科醫師曾俊睿表示,家長首先可觀察孩子是否有肚子痛的情形,例如不明原因的啼哭、或肚子鼓脹等;其次再觀察孩子胃口是否變差,甚至出現嘔吐情形;第三查看孩子體重、身高等生長指標是否有遲緩情形;最後排便次數是否較平時減少,若孩子符合以上4點,且皆非疾病所引起,就代表有便秘問題。


可幫嬰幼兒按摩腹部,藉此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和平常排便習慣比較

曾俊睿醫師表示,許多家長有迷思認為,若沒有天天排便,就代表孩子有便秘問題,其實多少天排便一次並不重要,而是要和平常排便狀況比較,例如孩子平時大多3~4天才排便一次,若超過4天都沒有排便才算便祕。若孩子有便祕情形,建議趕緊就醫,且應找出便祕原因加以解決,如多喝水、多攝取纖維質等,不要經常自行到藥局購買軟便劑,以免過度依賴藥物,未來反而使便祕情形更嚴重。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9758&prev=19764&next=19757&l=f&fid=6








****************************************************************************

談「嬰幼兒便祕」(上)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卻是一種長期困擾,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有處理好,將會延伸到成人期。

有不少成人長期為便祕所困擾,甚至引起痔瘡,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而在幼兒時期,其實這種解便問題也並不少見,據統計可能有百分之五到十的孩童有便祕的問題,而這種問題的發生,最早可以從出生後沒多久就開始。

常見的情況是,才剛出生的新生兒,突然有好幾天沒有解出大便,雖然孩子食慾仍然正常,也沒有腹脹的情形,焦急的母親仍將小孩帶到醫院請醫生幫忙檢查和處理。更常見的是,孩子原來大便都很正常,但是到了五、六個月大以後,大便變得很硬,一顆顆狀如羊屎,每次要解大便時總是很費力,好不容易將硬大便排出來後,肛門口卻裂傷流血了,看得媽媽好心疼,也只好求助醫生了。

所謂便祕,定義上是解大便次數太少或大便的本質太硬,不過其中以大便的本質較為重要,排便的頻率比較不必太在意

所以上述的兩種情況,後者是真正的便祕,前者則嚴格而言並不算真正的便祕。不過理論上太久不排便時,堆積在腸子中的糞便會變粗變硬,最後還是有可能便祕。所以如果一個嬰兒超過三天以上未解便時,可以用肛溫表刺激嬰兒的肛門以幫助大便解出;再不成的話也可以考慮用市面上買得到的甘油球來灌腸。灌腸本身並不會使便祕變成習慣性,不過如果太常需要用灌腸來幫助排便,則需要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甚麼特殊的問題。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624&next=2597&l=f&fid=53






談「嬰幼兒便祕」(下)
對於一個有便祕問題的孩子的處理,首先需要檢查看看有沒有「器官上」的問題。

所謂器官上的問題,包括肛門的構造有沒有異常?肛門擴約肌有沒有太緊?有沒有巨腸症?(就是直腸不蠕動,使得上游大腸中的糞便下不來、堆積,而使大腸變得很大很粗)有沒有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或者是否有脊髓神經的疾病等。如果有任何一種這些問題,當然得針對這些問題去治療,便祕才有可能徹底改善。

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就可以歸類為所謂的「功能性」便祕,也就是說有便祕的「體質」。對於體質,當然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它,但是卻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善一下症狀。
首先對於新生兒期就有便祕的,可以考慮換一種牌子的奶粉吃,因為一個小孩吃不同廠牌的奶粉,大便的性狀會有所不同。不成功的話,則可以考慮餵他一點葡萄糖水或早期便開始加嬰兒麥粉或米粉至牛奶中,或者將奶沖得濃一點也可能會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吃母乳的嬰兒,大便通常較稀較常解,所以少有便祕的情形,怕孩子便祕的話應多餵母乳。

大一點幼兒,通常如果副食品吃得不夠的話,比較會有便祕的情況,因此如果有便祕的話,應該多讓他吃副食品,尤其是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類(蘋果除外)。黑棗汁Prune juice 是含纖維質最 高 的食品,可多嚐試。對於三、四歲以上的孩童,最好訓練固定排便的習慣,每天可找出一到兩次的時間,讓他很舒服的坐馬桶十五到二十分鐘,但切忌強迫與指責,否則會有反效果。至於所有方式都試過,無法辦到或成效不佳時,則只好使用灌腸或口服軟便劑,不過這終究是較不合自然的方法,也不適宜長期使用,因此還是以飲食療法比較好。

便祕其實不是一種病,但是卻是一種長期困擾。本來排便是一種舒暢的解放感,但是弄不好則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孩童時期的便祕若沒處理好則會延伸到成人期,那可真是苦不堪言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625&prev=2649&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