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上來看,許多表面看似無害,只求方便速效的育兒行為,
1.提早學習,易導致負向學習態度
很多爸媽普遍都存在著:讓孩子「提早學,學得好,學得多」
如果因為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強迫孩子「跳級學習」,
2.代勞、催趕,剝奪自主學習機會
走在路上,你一定常看見許多小小孩,好奇地把玩路上的小石頭,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在《科學教養與學習》(
3.過度催促,影響親子關係
爸媽口中常出現的「快一點!快一點!」,
尤其,年幼的孩子通常應變能力相對較弱,在催促吼叫聲中,
4.超前學習,易破壞學習胃口
有些坊間的幼兒園或安親才藝班為了「安」爸媽的心,
有些孩子提早學會部分小學課程後,
5. 急於解決眼前問題,後患無窮
當很多忙亂的爸媽身心疲憊、失去耐心時,為了讓孩子不吵不鬧,
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一隻在籠子裡怎麼努力嘗試避開電擊都無效的小狗, 當牠被換到可嘗試某些自主性行為,以避開電擊的新環境時, 過去的挫折經驗會讓牠選擇趴在地上不作任何努力,坐以待斃。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轉貼_信誼奇蜜0-3歲育兒報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59643111
********************************************************************************
小孩只是怕被打 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一天晚上的事,
話說我把女兒們下課接回家後,
她們的爸爸就已經先到家,
一家四口非常高興的準備吃晚飯,
結果發生了下面的事:
爸爸:『可心啊?要不要吃飯?』
女兒:『不要!』她只顧著跟小叔叔玩。
爸爸:『快來丫!大家都在等妳喔!』很有耐心的再說一次。
女兒:『不要啦!我等一下再吃!』
我跟老公表示不要理她,也許不餓,我們先吃。
過了一下,我說:
『可心,等會兒我們要去台北作眼球運動,趕快來吃飯。』
她才走過來自己添飯,坐上餐桌。
那時姐姐早已經跟我們一起先吃了。
爸爸:『可心,要不要吃這個?』老公指著一盤菠菜。
女兒:『不要。』
爸爸:『那這個肉好了。』
女兒:『不要。』
我看老公已經有點要變臉了,好言請她夾這個夾那個都不要。
此時姐姐就說:『爸爸,我要吃那個瓜仔肉。』
也只剩下一小碟了,爸爸就一倒就全部都倒給了姐姐。
結果,她就開始胡亂哭喊起來,因為她也蠻愛吃那個。
女兒:『我要啦!』『你怎麼全部給姐姐不給我?』
爸爸:『我問那麼多次,是妳自己什麼都不要的丫!』
女兒:『可是、可是我就是要那樣啊!』
〝番起來叫〞〝卯起來哭〞是她接下來的動作!
老公真的生氣了,一下子就把她的碗拿走,
叫她:『妳!都不要吃!』『不准吃!』『旁邊站!』
『我問妳什麼,妳通通不要,乾脆都不要吃!』
我看他很生氣,手上也拿了一支家法=>三個字(台語發音國字不會寫)
平常他是不發脾氣的,這會兒真的發火了喔!
我跟姐姐都不出聲,連她來跟我討救兵,我都不說話,
這時候是不能插嘴的,要教就由一個人來教,不能當好人。
看到爸爸生氣了,她就開始哭,哭的很大聲,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錯了,我錯了!』
爸爸:『妳不要講話,我不要聽!』就走近她身邊,準備揚手….
女兒:『我知道我錯了啦!爸爸!』
她哭的很慘,我都不忍心,但是我還是要安靜不能伸出援手。
爸爸:『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表示?』
女兒:『我以後吃飯都要吃菜菜、肉肉,要聽爸爸的話,乖乖吃飯。』
一邊抽搐著哭一邊說著。
爸爸:『妳說什麼我聽不到?』
女兒就慢慢停止不哭,把話重新再說一次。
她還是被罰站了一會兒,
爸爸:『那妳現在要吃飯嗎?』
『要!』女兒很小聲的說。
『過來我旁邊坐著,我陪妳!』
其實老公在要開始動作處理她之前,就已經把他的飯吃完了。
『妳自己表現給我看,該吃什麼自己處理,我不幫妳。』很有威嚴的口氣。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哭的時候很快,情緒恢復的也很快,
一下子就把飯給吃完了,又開始有說有笑了。
其實整件事情給我的感覺是,老公處理孩子的事很有EQ感!
第一:
雖然真的很生氣,但是他不會馬上碗筷〝碰〞的很大聲敲桌子,
開始罵小孩。慢條斯理的先把他的晚飯吃完,再出手腳。
我覺得這是讓自已平靜下來,不會因抓狂錯手打傷小孩的表現,
< B R>至少不會影響自己的食慾建康。
第二:
請注意他最後那句話:『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做?』
在教小孩時,什麼是你在過程結束後想要獲得的結果?
他做的很好,我承認我沒這個能耐,因為我的EQ沒他高段。
教育小孩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我相信有些父母不小心錯手或出手太重把小孩打傷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53&prev=354&next=352&l=f&fid=10
*****************************************************************************
話說我把女兒們下課接回家後,
她們的爸爸就已經先到家,
一家四口非常高興的準備吃晚飯,
結果發生了下面的事:
爸爸:『可心啊?要不要吃飯?』
女兒:『不要!』她只顧著跟小叔叔玩。
爸爸:『快來丫!大家都在等妳喔!』很有耐心的再說一次。
女兒:『不要啦!我等一下再吃!』
我跟老公表示不要理她,也許不餓,我們先吃。
過了一下,我說:
『可心,等會兒我們要去台北作眼球運動,趕快來吃飯。』
她才走過來自己添飯,坐上餐桌。
那時姐姐早已經跟我們一起先吃了。
爸爸:『可心,要不要吃這個?』老公指著一盤菠菜。
女兒:『不要。』
爸爸:『那這個肉好了。』
女兒:『不要。』
我看老公已經有點要變臉了,好言請她夾這個夾那個都不要。
此時姐姐就說:『爸爸,我要吃那個瓜仔肉。』
也只剩下一小碟了,爸爸就一倒就全部都倒給了姐姐。
結果,她就開始胡亂哭喊起來,因為她也蠻愛吃那個。
女兒:『我要啦!』『你怎麼全部給姐姐不給我?』
爸爸:『我問那麼多次,是妳自己什麼都不要的丫!』
女兒:『可是、可是我就是要那樣啊!』
〝番起來叫〞〝卯起來哭〞是她接下來的動作!
老公真的生氣了,一下子就把她的碗拿走,
叫她:『妳!都不要吃!』『不准吃!』『旁邊站!』
『我問妳什麼,妳通通不要,乾脆都不要吃!』
我看他很生氣,手上也拿了一支家法=>三個字(台語發音國字不會寫)
平常他是不發脾氣的,這會兒真的發火了喔!
我跟姐姐都不出聲,連她來跟我討救兵,我都不說話,
這時候是不能插嘴的,要教就由一個人來教,不能當好人。
看到爸爸生氣了,她就開始哭,哭的很大聲,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錯了,我錯了!』
爸爸:『妳不要講話,我不要聽!』就走近她身邊,準備揚手….
女兒:『我知道我錯了啦!爸爸!』
她哭的很慘,我都不忍心,但是我還是要安靜不能伸出援手。
爸爸:『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表示?』
女兒:『我以後吃飯都要吃菜菜、肉肉,要聽爸爸的話,乖乖吃飯。』
一邊抽搐著哭一邊說著。
爸爸:『妳說什麼我聽不到?』
女兒就慢慢停止不哭,把話重新再說一次。
她還是被罰站了一會兒,
爸爸:『那妳現在要吃飯嗎?』
『要!』女兒很小聲的說。
『過來我旁邊坐著,我陪妳!』
其實老公在要開始動作處理她之前,就已經把他的飯吃完了。
『妳自己表現給我看,該吃什麼自己處理,我不幫妳。』很有威嚴的口氣。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哭的時候很快,情緒恢復的也很快,
一下子就把飯給吃完了,又開始有說有笑了。
其實整件事情給我的感覺是,老公處理孩子的事很有EQ感!
第一:
雖然真的很生氣,但是他不會馬上碗筷〝碰〞的很大聲敲桌子,
開始罵小孩。慢條斯理的先把他的晚飯吃完,再出手腳。
我覺得這是讓自已平靜下來,不會因抓狂錯手打傷小孩的表現,
< B R>至少不會影響自己的食慾建康。
第二:
請注意他最後那句話:『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做?』
在教小孩時,什麼是你在過程結束後想要獲得的結果?
他做的很好,我承認我沒這個能耐,因為我的EQ沒他高段。
教育小孩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我相信有些父母不小心錯手或出手太重把小孩打傷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53&prev=354&next=352&l=f&fid=10
*****************************************************************************
E 世 代 的 教 育 隱 憂
有一個手足無措的媽媽說:「我要進女兒的房間,她卻把我趕出來,我該怎麼辦?」她女兒現在就讀國中。又有一個滿臉無奈的媽媽說:「不管怎麼勸他,他還是往外跑,甚至不回家睡覺。」她兒子現在也就讀國中。
一個尚在教育學程裡進修的大學生提出滿心的疑惑:「非要揪正國中小生的行為不可嗎?偶爾在課堂上說說話,累了睡個覺,我覺得無傷大雅,而且教室氣氛反而輕鬆、民主,這樣不好嗎?」
現在,教育所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很多新一代的父母、老師,對於「民主、尊重」的拿捏失了分寸,以為「民主、尊重」就是讓孩子從小就全面性的自己去做決定,然後希望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還有就是對「價值觀」意涵的混淆,無論面對什麼事情,皆人云亦云的說「個人有個人的價值觀,無所謂對錯」,而讓自己和孩子蒙混過關,問題是,國中小的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什麼程度?價值觀是與生俱來的嗎?對於國中小的孩子,價值觀真的無所謂對錯嗎?從生涯發展的觀點來看,國中以前的發展任務在於「養成」,包括整潔習慣的養成,良好人際互動的養成,正常作息的養成,學習態度的養成,健康基礎的養成,甚至包括價值觀的養成等等。父母、老師如果能看清、把握這個養成階段,給予孩子明確而堅定的規範與教導,孩子必然能圓滿通過此階段的發展任務而順利成長,相反的,如果此階段的養成契機,給予孩子的全是模稜兩可、毫無原則可言的管教方式,那麼孩子的成長路上必因與他人格格不入而挫折連連。
舉個簡單的例子,寫書法,「臨帖」是重要而且必要的過程,歷經臨帖,才有可能了解書法之妙之理,而後開創出自己的風格。「規矩」也是一樣,一個人沒有經過被規範、教導的過程,他實在很難去比較並建立個人成熟的價值觀及合宜的行為模式。
正常的狀況下,媽媽可不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關係如此密切的家人,為何會藩籬重重,真是匪夷所思。
一個國中年紀的孩子,當然不適合晚歸,更何況是徹夜未歸,為什麼父母會說拿他沒折,她究竟曾經或正在錯失什麼樣的教養時機?
大學生偶爾在課堂上說個話、睡個覺、也許無傷大雅,因為基本上我們會假設大學生已經是個成熟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所言所行及有能力負起行為後的責任。但是國中小的孩子如果在求學之初,在課堂上說話、睡覺,老師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那麼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學生只會越來越愛說話、越來越愛睡覺,並逐漸成為教室秩序的搗亂者,或者學習適應不良的學生,不是嗎?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48&prev=349&next=347&l=f&fid=10
****************************************************************************
二、 做太多: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復習課業等。
三、 罵太多: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四、 給太多: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五、 要太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六、 玩太少: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七、 「坐」太少: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
八、 知太少: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 愛太少: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
十、 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只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就該慶幸還有成長的空間。
資料來源
****************************************************************************
毀掉一個孩子只需7步 80%的家長正在做的事
以下方法 家長和
老師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長毀一個,老師毀一群,效率更高。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
具體方法有這樣幾條: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毀孩子的王牌語錄。(小時候有)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
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絕對有)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決不能和藹,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等。(70分貝以上長大的)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裏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翻東東)
6、要學會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小時候經常是出氣筒)
7、當眾出孩子的醜。前6條都是 在家庭裏的"單練"。真正要徹底毀掉他,這第7條才是殺手鐧。你一定要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
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您掌握了以上7條,就基本上可以毀掉自己的孩子了。當然,還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到運用自如,這樣才能將你的孩子徹底毀掉,使他終身一事無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102907&prev=103457&l=f&fid=78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27288&prev=27986&next=27255&l=f&fid=78
********************************************************************
讓寶寶更聰明的15個方法
想讓寶寶更聰明,不一定需要多麼昂貴的玩具,或者遵循什麼深奧的智力開發的學問,其實你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的幫手。對他說話、給他講故事、唱歌或者只是在一起開懷大笑……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就是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
當然了,再好的父母也不是總能想出新鮮的遊戲來和孩子玩。那麼,我們介紹的這50個有趣,同時也是科學的小遊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不得使用髒字>樣子。那麼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餵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裏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夥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夥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癢癢,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哪里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復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裏。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隻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辭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當然了,再好的父母也不是總能想出新鮮的遊戲來和孩子玩。那麼,我們介紹的這50個有趣,同時也是科學的小遊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不得使用髒字>樣子。那麼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餵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裏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夥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夥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癢癢,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哪里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復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裏。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隻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辭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儘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煉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麼,去趟超市吧。那裏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儘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煉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麼,去趟超市吧。那裏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27288&prev=27986&next=27255&l=f&fid=78
******************************************************************
愛孩子就不要再害他了
每天傍晚時分,總會看到很多人在戶外遛狗,我心裡就想:「為什麼他們肯花很多時間遛狗,卻不去陪陪老人家呢?」往往孩子大了或結了婚就搬出去獨立,一年才回家看父母一次,有時甚至忙得沒有時間回家,將年邁父母奉獻一生照顧自己的恩情拋諸腦,這種棄養老人的情形,電視上也常報導,讓人感嘆養兒育女大半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們這一代,在社會學上其實是最被擠壓的一代。從小時候起,就常聽老師耳提面命地提醒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到現在整個社會都在談「如何關懷子女」,讓身處在夾縫中的我們這一代,不禁深感疑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自己該如何扮演為人父母的角色?
教好下一代,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因為,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都在老化,平均一個年輕人要養三個老年人,你的老年年金,其實是從下一代的所得稅中而來,每個人退休以後,已不僅僅是靠自己的兒女奉養著,同時也得靠別人的孩子來分擔照顧,所以,把下一代的教育辦好,對我們這一代的意義,遠大於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是要對這整個社會負起責任來的。
在以前,還會有人說:「我教小孩是為了以後要靠他吃飯。」但是現在,我們卻要呼籲大家重視的是:「如何教下一代喜歡跟父母住在一起?」孩子為何不喜歡跟父母同住?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都是自私的,要讓孩子喜歡跟你住,你得提出一個能夠滿足他的理由。
人活在世上就有種種個人的需要,需要靠著與人互動來交換。這在社會學觀點中,就叫做「交換理論」,這套交換理論,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礎上。譬如學生努力讀書、參加升學考試,到最後順利取得大學文憑,其實也是一種「交換」,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換得文憑,以便將來畢業外出謀職,能夠憑著這張文憑去換取較理想的工作。
在職場上,你用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表現來換取薪水,而工作單位用這份薪水滿足你,以換取它所需要的成長。這樣的交換,是民主社會的常態,也是社會進步的根本。當這個社會人人都需要憑著「交換理論」來互取所需時,人都必須要懂得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每個人都將所有的時間和計劃安排在滿足自己所需的活動上,這就是人性。承認「人是自私的」以後,如何利用「自私」來使社會進化,才是教育的出發點。
同住不涉內政,一家樂融融
一位住在桃園的老太太,先生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一棟樓房給她,樓下三層租給別人,一個月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老太太每個月輪流住在二個孩子家,單月由老大照顧,雙月就輪到老二奉養。有一次輪到老太太去住老二家,可是老二家遲遲沒有人來接,大媳婦按捺不住,打了通電話給二媳婦說:「這個月輪你們了,怎麼還不來接呀?」二媳婦說:「對不起,這個月生意比較忙,我弄好馬上就去接。」大媳婦說:「每次都這樣」,然後生氣地把電話掛斷。老太太聽了心裡很難過,好像自己是個垃圾,一個希望她趕快走,另一個卻希望她慢點到。
她想來想去,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於是每個月臨走時,總會塞兩萬五千元給媳婦,反正那些錢她死後也帶不走,如果媳婦對她孝順一點,她還會再多給個五千元。後來她跟早上一起散步的老朋友說:「兒媳對我好孝順喔!還說下星期要帶我去遊樂園玩耶!」
這就是一種交換。老太太說:「年輕人打拚很辛苦,菜錢都由我來出沒關係,我付得起呀!」
要知道,年輕人為何寧可花很多時間照顧狗,卻不願與父母同住,因為狗不會干涉他家的內政,而老人家卻會,就算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在父母眼中,仍永遠是一個孩子。所以,當你有機會跟孩子一起住的時候,請記住「三不管」。第一個「家事不要管」,第二個「孫子不要管」,媳婦管教孩子時,老人家最好睜隻眼閉隻眼,不要插手比較好;第三個「夫妻吵架不要管」。總之,你能夠享福就好了,媳婦如果沒煮飯就到外面吃吧,有人付菜錢又不干涉他們的內政,兒女當然喜歡與你同住啊!
教養不得法,愛之適足以害之
有一次,我參加高中同學會,一個女同學聊到每天都要陪孩子去補習,回來還要伴讀到十二點。我問她:「那你的孩子成績是否越來越糟、越來越退步?」她很驚訝地說:「你怎麼會知道?」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問她:「你的國文、英文程度有比老師好嗎?」她說:當然沒有呀!」這就是了,父母的程度並不比老師高,卻每天將孩子教到十二點才上床,你想,孩子第二天去上學難道不會打瞌睡嗎?
她辯駁說:「我這樣子陪他,是希望他能夠體會到父母的愛心呀!」我說:「孩子未必能體會到你的愛心,但我卻可以體會到你的害心。」雖然父母有愛心,但方法若是錯的,反而是害了孩子。
關心孩子的學業,其實你並不需要親自教導,在家裡,家長可以幫忙的就是督促孩子把作業做好。有些父母擔憂的是,自己的孩子只愛游泳,什麼都不會,或是除了美術,什麼都沒興趣,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像拳王阿里小時候,學校成績從來沒有出現過兩位數,但是他卻光靠打拳就成了世界最有名的拳王。
但如果孩子不愛讀書,也沒有其他的專長,這才是真正令人煩惱的事。此時,應該趕快培養他發展專長,要求他至少要把自己的作業做好,當他做到以後就給他一定的獎勵,比如他喜歡吃的東西,或是零用錢,或同意他看一下電視,慢慢帶領他養成好習慣,那麼他在家主動寫作業的欲望就會增加,這就是「增強原理」。
從滿足需要,培養主動積極態度
在孩子還小,還沒有建立行為標準的時候,都是以「習慣」為原則,什麼叫做「習慣」呢?就是當他發覺,只要做出某些動作,就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需要,那麼這種行的出現機率就會上升,時日一久,便內化成他的習慣,或是他與人互動的方式。
曾有人對幼稚園小朋友做過一項實驗,一組孩子固定每星期一發五十枚代幣,每一枚代幣可到遊戲間玩遊戲一次;另一組則是將代幣放在老師那裡,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會獲得代;一個月以後對照,固定發代幣的那一班,上課秩序很亂,以獎賞方式發代幣的這一班秩序好,老師走到哪,孩子的目光就跟到哪。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發代幣給小孩,但你用的方法不一樣,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做父母的大多數都會在心裡想:「只要孩子能變好,我什麼都願意答應他。」那麼第一件事,就請你先把他的零用錢扣起來,等到他有好的表現時才給他。你可以衡量自己一星期能提供多少零用錢,以此為基數,當孩子向你要求零用或買什麼東西時,你先記起來,不要馬上給,等到他表現好時才給他,讓孩子用表現來獲得零用錢,比較容易養成他主動積極的態度,這跟你固定給他零用錢,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一個阿嬤很疼孫子,據說是因為以前對兒子管教太過嚴厲,打得很兇,結果孩子長大了很少回家,所以現在對唯一的孫子便十分溺愛,可是這個孫子從小就愛跟一班不良少年鬼混,每天混到很晚才回家,只要他一回家,阿嬤就說:「孫呀!你怎麼玩到這麼晚,太晚回來阿嬤會擔心哪!下次早點回來吧!我現在去煮豬腳麵線給你吃!」沒想到這樣的慈愛,反而增強了孩子晚歸的動機,因為孩子晚歸回來有豬腳麵線可吃,無形中好像鼓勵他繼續在外遊。所以說,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當,往往會使原來的愛心變害心。
正向鼓勵,可以教出正向行為
為人父母者,總是想知道怎樣去改變孩子,讓他多聽父母師長的話?怎樣才是所謂的「教導有方」?其實從孩子小的時候,看媽媽怎樣哄小孩就已經開始了。嬰孩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肚子餓了、尿片溼了或是衣服太少,也有可能只是想要媽媽抱一抱。有一個實驗是,一組嬰兒哭了,媽媽就去摸摸他,如果他的尿片沒有濕,又是剛吃飽,就是要媽媽抱;因此就讓他們哭到累,等到不哭的時候才抱起,第二組孩子一哭,媽媽馬上抱起,結果,第一組比較不愛哭。
還有一個實驗是,一組孩子跌倒了,媽媽馬上跑過去扶他、安慰他,這樣的孩子肯定會比較愛哭;另一組則是孩子跌倒了,媽媽並沒有跑過去,反而對孩子說:「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喔!」當孩子爬起來,向媽媽哭訴跌傷的地方疼痛時,媽媽卻說:「好勇敢!勇敢的小孩不哭喔。」這組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並且比較不愛哭。
父母或師長對孩子壞的行為發生時,給他貼了「壞的標籤」,會使他變成就是那個樣子。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不好的表現會有立即性的指責,這些指責性的言語,就像是貼上壞的標籤,讓孩子產生負面的自我認同,行為反而朝更不好的方向走。例如,孩子不喜歡整理房間、床舖,媽媽很生氣地說:「你這裡像豬窩,你是豬啊!」當有豬窩的事實時,媽媽又再貼上豬的標籤,孩子就會內化,而認為自己是豬。但好的標籤,老師或父母則可多加使用。如果孩子數學考了一百分,老師特意當著孩子的面,向家長誇他有數學天分,此時學生會把老師這句話內化到心中,認為自己是數學天才,這孩子可能因此對數學有更大的興趣。
由上可知,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和父母的鼓勵有很大關係,這種鼓勵有時並非來自直接的獎賞,而是當他發現,自己做出哪些行為可以換得需求的滿足時,這種行為的出現機率就會升高。所以,愛心並不是唯一愛孩子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在什麼關鍵時刻去運用它時,太多的愛心反而會變成害心。
適時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
有些孩子上學時很容易忘記帶東西,媽媽就得一下子為他送便當,一下子為他送雨傘,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媽媽很有愛心,但結果是在媽媽的支持下,這個孩子就算本來不懶散也都會變得很懶散了,因為媽媽總會代為處理忘記的東西。
有個媽媽曾對我說:「以前一碰到狀況,我總擔心孩子下雨天不帶傘,會不會淋到雨?沒有帶便當,中午會不會挨餓?」但她捺住性子,先觀察一陣子,看孩子會怎麼處理,沒有帶傘時,是請同學送他一程?還是自己淋一下雨?沒有帶便當,是跟別人先借點錢買午餐,第二天再還?還是自己走回家吃?後來發覺孩子回來好好的,也沒淋到什麼雨,讓她在欣慰之餘,難免有點悵然若失。我對這個媽媽說:「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看到他的判斷能力比你強,你應該感到開心,而不是失落才對。」讓孩子受些教訓,以後出門或許就會認真想想自己的東西帶齊全了沒有,養成謹慎的好習慣。
換言之,現在把孩子教到不需要為他煩惱,那麼你以後就不必再為了孩子勞心勞力了!畢竟,我們無法陪孩子一輩子,不要剝奪孩子練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當他的需求與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他要瞭解怎麼樣和人周旋,如果你事事都幫他安排好,養成孩子的依賴性,這樣孩子以後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碰到相同的問題,永遠學不會如何與人談判、如何去制定一個遊戲規則,來化解人我之間的利害衝突。
只要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事件,做父母的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一下,看他們如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即使受到了傷害,他們的復原力也是很強的。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在學校裡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的,就激動地馬上跑去學校找校長、導師出面解釋,這樣一來,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事情的機會與能力。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並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真真實實存在於我們整個社會價值觀中。今天的外在環境是充滿競爭性的,民主社會的進化,一定要透過「機會均等,公平競爭」來實現,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強,將來要怎樣跟別人競爭呢?期許我們能教養出有能力「競」,但不是「鬥爭」的孩子,讓社會不斷地向前走,不斷進步。
資料來自 台灣論壇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544&prev=3556&next=3532&l=f&fid=53
*************************************************************************************
現代父母的十件糊塗事
一、 想太多: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業跟不上、擔心孩子不適應、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等。
二、 做太多: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替孩子復習課業等。
三、 罵太多:情緒遷怒時,不理性的話往往脫口而出,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親子關係惡劣。
四、 給太多:無論是物質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讚美,有時候給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五、 要太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六、 玩太少:親子之間太少有趣的休閒活動,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七、 「坐」太少:親子之間少有坐下來聊天談心的習慣。
八、 知太少:可能忙於工作,可能忙於家事,結果忽略現代資訊吸收,親子間只能談些日常瑣事。
九、 愛太少:父母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和明確,使得親子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
十、 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整,以致孩子越跑越遠。
無論如何,儘管我們犯了以上十大錯誤,或只有少數幾項,只要我們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就該慶幸還有成長的空間。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454&prev=3477&next=3437&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