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培養閱讀習慣

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5455123






******************************************************************************

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作者:施君蘭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期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 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6387429






*******************************************************************************************

豐富親子閱讀,從生活化童書開始˙親子閱讀:如何精打細算買童書?

中央社 2008/12/12 台北
什麼樣的童書最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當然是最貼近孩子現實生活的故事才能讓他們愛不釋手。擔任童書
編輯的Nadia就依照自己的經驗提醒家長,若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與其剛開始讓孩子囫圇吞棗看些
艱深的改編名著,倒不如從最生活化的題材開始

Nadia認為自己手邊負責的「札克檔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提到:「雖然作者丹.葛林寶是美國人,
創作的故事場景也都是在國外,但是故事裡所提到的生活場景與事件,全都是和札克一樣年紀的小學生
會遇到的,像是看電影、打棒球、校外教學等,不僅生活更添上無窮的爆笑創意,有很多爸媽反應他們
總是搶在孩子之前把札克檔案看完。」

此外,Nadia提醒家長在選書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先看過,才會知道故事到底能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價值
她舉例:「生活化的故事其實往往蘊藏著很多知識,而且也最能讓孩子不知不覺當中吸收進去;像『札
克檔案』裡的《怪怪博物館》提到札克不小心被鎖在博物館裡,夜晚來臨後博物館裡的史前生物,像是
長毛象、尼安德塔人全都復活了;湊巧的是,這集的內容剛好搭上了現在最熱門的『長毛象展』。」

Nadia很高興在《怪怪博物館》出版之際可以趕搭上「長毛象展」的熱潮,因為她相信只要是有心的家
長或是老師一定會「延伸閱讀」,像是和孩子上網查資料研究長毛象,或是乾脆全家一起去看長毛象!
這樣的延伸活動讓閱讀更加豐富,而且是確實和孩子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和孩能有「共同」
的話題

˙˙˙˙˙˙˙˙˙˙˙˙˙˙˙˙˙˙˙˙˙˙˙˙˙˙˙˙˙˙˙˙˙˙˙˙˙˙˙˙˙˙˙˙˙

   
親子閱讀:如何精打細算買童書?

中央社2008/12/09 台北

耶誕節就快要來臨了,小朋友心中想的當然是爸爸媽媽代替耶誕老人送的禮物;然而現在只要提到消費
,家長都會先精打細算,就連買書也會猶豫。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張錦娥表示,現在大家都想省錢,對
於課外書也都想到書店翻一翻就好,至於是否購買總是下次再說。

張錦娥提到什麼書才會讓家長心動?其實還是在於孩子「想不想看」,還有會不會「一看再看。她就
以最近出版的「彩虹仙子系列」為例指出:「有個媽媽分享了女兒們不僅閱讀,還把故事化成實際行動
,如果每個讀書的孩子都能像她的女兒小諭一樣善用每本書,其實書反而是最便宜實惠的商品。」

網友「諭媽咪」提到兩個女兒看了這套書後的可愛舉動:「我目前已經讀了一到三集給兩個女兒聽,一
個大班一個小班。她們都很著迷兩位少女的奇遇,並對七個仙子『倒背如流』,一再翻閱。」

諭媽咪接著女兒進一步發揮創意:「大女兒還到班上跟女生們大力宣傳這套故事。目前她在班上組成彩
虹仙子七姊妹,她理所當然是紅仙子紅寶。我印了七仙子的圖片讓她帶去學校,她要讓姊妹們各自蓋上
自己的名字到所屬的仙子『照片』上。妹妹看姊姊如此,也要到小班去組一團,她也要當紅寶。她們都
很期待我把故事讀完。」

從「諭媽咪」的分享中發現,即使只是讀幼稚園的小女生,就已經可以和同學分享閱讀的樂趣,並且發
揮感染力帶領大家一起唸故事。不過張錦娥提醒家長,要孩子發揮閱讀的感染力之前,爸媽也要先費點
心說故事給孩子聽,才能讓孩子培養自行閱讀的能力

張錦娥認為只要書對了孩子的胃口,就不會有浪費的問題:「一本打折後的童書可能只要200元,買了如
果孩子不看,就浪費了。但是如果孩子喜歡還能讀個兩三遍,家長又懂得網拍二手書,平均起來的閱讀
成本,其實比一個80元的便當還便宜,但是孩子所學會的東西卻是無價的。」

您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故事嗎?或是已經在唸短篇故事了?建議您多花點時間參與孩子的閱讀習慣,相信
未來一定能看到成果。
http://tw.myblog.yahoo.com/jw!RpSwmRiYGkLv4AnzYtippA--/article?mid=5041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887&prev=1890&next=1886&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