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好爸爸

翻開《爸爸跟我玩》(信誼)這本小書,
孩子們都好想學裡面的小熊,跟爸爸玩每一個遊戲—— 

我的小腳擱在爸爸的大腳上,嘿唷!嘿唷! 
再高一點,再高一點!
騎在爸爸的肩膀上。
溜下來,讓爸爸背我。
爸爸當馬,跑呀!跑呀!……
 

育兒過程中,爸爸的角色如果能像書中的熊爸爸一樣盡情發揮,不但能給予媽咪情感上和實際分工上很大的支持,對爸爸本身的成長以及孩子的影響,更是不可小看。


和孩子玩,讓生命有了良性循環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社會學的副教授Eggebeen與Knoester的研究早已發現,男性在升格當父親後,在人生體會上會有一番改變,父親角色會深刻影響男性的生命面貌。當了爸爸的男性,在社交生活、家人關係和工作態度上,都跟沒當爸爸的男性有所不同;這些父親比較會參加公益和社會團體,也會跟自己的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動方式及關係;而且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愈多,這種影響就愈顯得深刻。
不過,許多新手爸爸還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玩,就如同他們擔心小嬰兒軟軟的,不知道該怎麼抱、怎麼餵奶、洗澡、換尿片一樣。其實,爸爸們多慮了!



爸爸逗弄,寶寶玩起來更興奮
研究指出,小寶寶在看到爸爸時會比看到媽咪時顯得興奮,他會睜大眼睛,表現出準備要玩的樣子,而這樣的表情與動作,自然而然引起爸爸逗他玩的興致。雖然媽咪常常會擔心爸爸動作粗重、笨手笨腳,無法妥善照顧寶寶,但爸爸對待嬰兒的方式實際上比媽咪活潑許多,爸爸抱著嬰兒或逗嬰兒玩時,動作通常比較大而且節奏較快,會忽上忽下有變化;而媽咪則比較溫柔,動作和緩,也比較沒有力氣舉太高或太久。小嬰兒很早就能意識到這種區別,所以對爸爸和媽咪也會有不同的期待和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在和孩子互動中顯現的這種特質差異,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小嬰兒從爸爸低沉的聲音,臉部的特徵,粗刺的皮膚,就足以分辨爸爸媽媽的不同,並建立起與爸爸的獨特關係,寶寶也會一次又一次地期待爸爸跟他說話、跟他玩,並且發出興奮的聲音和舞動小手來熱情回應,親密的感覺自然浮現。



爸爸被動時,寶寶會發動攻勢 
許多爸爸坦承自己並不擅長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但多半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大玩偶。而根據國外的研究發現,父親和孩子遊戲的次數比母親多,但母親和孩子每次玩的時間則較長,這似乎印證了大部分人的經驗:媽媽比較有耐心。
有趣的是,研究者觀察到,親子在相處的同時,父親往往也花很多時間在閱讀書報和看電視。於是,嬰兒開始會策略性的吸引父親的注意,例如:1歲3個月大的寶寶走到牆角插座附近,這時候,父親會放下報紙說:「不要玩插座。」等父親又舉起報紙看時,寶寶又會做出試探的動作來吸引父親的注意。此外,嬰兒也經常會拉扯爸爸的報紙,當作玩樂和引起注意。恐怕很多爸爸從沒想到,這小小的舉動竟然算得上是一種「互動」。事實上,寶寶是會主動和大人玩的,爸爸要有這樣的敏感度,察覺寶寶的企圖。




肢體活動,讓對話和情感更貼近 
過往研究確實指出父親是孩子的理想玩伴,相較於媽媽,1~2歲的孩子甚至更樂於和爸爸玩,因為爸爸比較能滿足寶寶愛動的特性。而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7年發表的5歲半幼兒家庭調查也顯示出類似結果,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或玩具的父親比母親稍多,和孩子一起玩肢體活動的父親比母親則多了將近一倍。
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陳若琳老師指出,肢體性的活動,爸爸和孩子們玩起來特別痛快。她以親身參與過的社團活動為例,平日若是學鋼琴這類的靜態活動,通常是媽媽們帶著孩子參與;但是每當孩子們參加體育活動時,像是直排輪及跆拳道的活動,就會吸引很多爸爸前來助陣,他們會在一旁指點、加油,吶喊過程彷彿對自己也是一種紓解。
而這些爸爸們後來還會三五成群組織「親子團」,相約露營,展開另一種新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爸爸透過和孩子一起運動、上山下海,說話的題材變多了,情感上也變得更貼近。




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無人能取代 
從角色分工來看,由於男性和女性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同,孩子的童年有爸爸積極陪伴,自然也就能獲得多樣化的學習經驗。例如,小小孩跟爸爸一起玩球、玩翻滾和跳躍的遊戲,對孩子的體能發展是有幫助的;爸爸可以高舉孩子,讓他們想像飛起來的感覺,也能把孩子放在肩膀上,讓孩子安全的俯瞰周遭,享受不同的視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和爸爸成為打籃球和羽毛球的好伙伴;擅長數理的爸爸可以和孩子玩增進邏輯觀念的棋類遊戲;喜歡敲敲打打修東西的爸爸可以帶著孩子當小幫手,這些生活經驗對親子來說就是很好的遊戲和學習活動。
整體而言,爸爸帶領孩子遊戲時,除了展現不同的活力,也能平衡媽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更勇於探索和發揮冒險精神;爸爸可以當男孩的榜樣,讓他學會:「就像爸爸這樣做!」;爸爸還可以當女孩的學習榜樣,給她溫暖、讚美與尊重,讓女孩學會未來如何與男性相處。這些影響力,都是爸爸獨一無二的魅力,無人能取代。親愛的爸爸們!愈早參與孩子的童年愈能發揮影響力,現在就是你展開行動的重要時刻!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6615203






*****************************************************************************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轉載)
  
文:李偉文  


我們身處的這個全球化時代中,最大的特徵就是每個人愈來愈忙了,雖然現在的女人幾乎也跟男生一樣,必須上班工作賺錢,但是教養與陪伴孩子的責任,還是停留在古代,主要由媽媽來承擔。

  當然,爸爸們有許多的藉口,要加班,要出差,要應酬.....總之,往往父親們真心感受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時,孩子或許已進入青春期的叛逆,因此,這些忙碌的爸爸應該要瞭解,無論我們是否希望,我們對孩子都會有深遠的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因為孩子需要媽媽,也同樣需要爸爸的陪伴。

  同時,我也看到許多在商場上縱橫的強人,或者深謀遠慮績效不凡的企業家,回到家,卻是用最糟糕最無效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這些朋友除了在工作上花太多時間之外,也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回到家已經累癱了,根本不想花時間思考與設計有創意或精彩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讓自己的工作變成殘害家庭關係的劊子手,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我總是相信,只要我們多用點心思,我們的工作與扮演稱職的爸爸之間是可以相輔相成,達到雙贏的效果。

  我相信即便再忙碌,一定還是會有星期假日的,還是會有機會回家時看到還醒著的孩子們,若是不能夠的話,一定要想既法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不然也要找出在工作空檔與家人在外面約會碰頭的機會。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馬友友曾經長年奔波在全世界各地旅行演奏,他只好在轉機過程中與家人約在機場碰面吃飯,他曾消遣自己說:「孩子小時候一直以為爸爸在機場工作上班,因為每次總是在機場才見得到爸爸。」

  當然,我相信我們不可能像馬友友一樣,一年到頭都在出差,但是我們要注意,我們雖然回家了,但是只是坐在客廳看電視看報紙,這並不算陪孩子,愈是忙碌疲憊的父親,更要注意與孩子相處的每個時刻都要專心,而且用心地安排。若是每次回家時都已經太累,實在沒有精神與孩子作積極正面且愉快互動時,一定要偶爾請假,養精蓄銳,安排值得紀念的特別時光或可供回味的經驗,比如一起探冒,或別出心裁的慶生….等等。

    對於大人而言,忙碌的工作會使得時間過得非常快,不經意中一年一年就過了,但是對於每分每秒都在成長變化中的孩子來說,每個階段都是永遠不再有的時刻,工作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孩子長大了是無法重來的。

    若能夠調整上班時間或起床坐息的話,陪孩子上學或許是難得的互動時刻。有個朋友說,他女兒上高中大學時,每天早上由他開車接送,在車上是與孩子相處聊天最佳時刻,沒有閒雜事務干擾,而且兩人「肩並肩」的相處形式取代了「面對面」的緊張感,孩子通常在這種情境下也會比較容易敞開心胸。

    當然,不只是開車可以創造這樣的「親密神聖空間」,一起洗澡,一起洗菜煮飯也都可以,相信若我們用心,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每個星期安排幾段這樣的時間應該也不會太難的。

    愈是忙碌的爸爸,愈是要用心安排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可能的話,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一些儀式性的時刻,同時每年也要來幾次特殊不一樣的珍貴時光,因為在這個愈來愈商業化的消費時代,再加上我們的社會結構及住家環境也改變了,若沒有特別注意,孩子每天過的日子都會一樣,生活在這裏跟住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一樣。因此,父母親應該要仔細想想,用心營造一些屬於自己家庭的傳統習俗,這些童年的溫馨回憶,會是陪伴他們一輩子最珍貴的財富。

    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幾個家庭的力量,一起來陪伴孩子,這也是忙碌父親的教養秘訣。在孩子讀小學二、三年級一直到五、六年級的暑假,是如寶石般珍貴的時光,每年我們總會邀幾個家庭,大家輪流負責照顧,讓孩子住到不同的家庭裏,除了可以體會不同的生活之外,不同的家長還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專長興趣或人際資源,幫孩子安排不同的學習主題。因為孩子是跟一群他們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所以任何學習也都像是玩耍一般有趣。
  這種幾乎不花錢的「夏令營」,比許多要花大錢的營隊效果還來得好。而且聯合幾個家庭的孩子,到彼此的家裏,一起輪流住,只要每個家庭負責照顧這群孩子三到五天(對父母而言單單這幾天的休假若是事先計劃,應該可以排得出來的),父母就可以享受大半個月沒有孩子在身邊的「單身」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趁機建立起孩子的童年玩伴以及體驗不一樣的假期。
  我發覺,即便在學習某個科目或某項才藝,只要孩子和他們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去的話,整個過程會像是在玩耍,而且在彼此激勵下,學習態度也會更積極、更主動。
    總之,只要家長真心的想陪伴孩子,不管多忙碌,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而且,孩子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愛,這將會是他們長大後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力量。
身為父母親的我們這篇文章要多看喔~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6423469






*****************************************************************************
爸爸育兒時間 不及媽媽一半
更新日期:2010/05/11 00:07 史倩玲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現代家庭趨向少子化,更多媽媽走出家庭,分擔家中的經濟責任,但性別角色依然沒有改變。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父親為小孩主要照顧者的比例最低僅有1.5%。
國民健康局一項針對全國約2萬名寶寶的長期追蹤研究,分別在6個月大、1歲半及3歲時進行健康照護情形之調查,發現家庭中寶寶主要照顧者仍以女性為主,以媽媽最多,其次為祖母或外婆。而到了晚上,主要照顧工作8成以上還是由媽媽擔任,而且隨寶寶成長有不減反增的趨勢。尤其到了寶寶3歲時,達88%寶寶的主要照顧工作由媽媽擔任,而且約66%的媽媽有工作。
男性為嬰兒照顧者的比例很少。在寶寶6個月大、1歲半時男性還有約5%的人是主要照顧者,到了寶寶3歲時,剩下1.25%的爸爸是主要的照顧者。
如果分析父母與寶寶相處時間,可以發現,媽媽在寶寶6個月、1歲半及3歲嬰幼兒時平均相處時間每週分別為47小時、49小時及48.8小時。而爸爸則分別為24小時、26小時及28.2小時,可看出爸爸每週平均與嬰幼兒相處時間雖然隨著寶寶成長略有增加,但仍只有媽媽與寶寶相處時間的一半左右。
由調查分析來看,不管媽媽工作與否,與子女的相處時間明顯較爸爸長,而且是晚上家中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為減輕媽媽的負擔,國民健康局呼籲更多的奶爸站出來,分擔照顧寶寶的工作。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3828444






******************************************************************************

新好爸爸怎麼當?
傳統上,父親與母親的角色是涇渭分明的,父親負責在外賺錢養家,母親則是在家操持家務、照顧子女。現在,也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際不再那麼絕對,然而,照顧孩子仍是大多數媽媽的工作,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也只有媽媽最清楚。即使工作忙碌是事實,許多爸爸自己也沒想要過問孩子的生活瑣事,覺得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夠了。因此,孩子多半與媽媽較為親近,要尋求安慰、要講悄悄話,對象都是媽媽。

可是,當身為爸爸的您,哪天心血來潮想找孩子好好聊聊時,可能發現已無法介入孩子的話題了。另一方面,孩子也覺得爸爸都聽不懂,愈講愈沒意思,而寧可轉向忙碌中的媽媽,不想再跟爸爸說了。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您不想有上述的遺憾吧!下列幾個原則,提供想當新好爸爸的您作個參考:

把孩子的事當作第一要務 工作再怎麼忙,也要抽空與孩子溝通,別總是以上班太累為由,阻絕了孩子想與爸爸親近的慾望。只要爸爸敞開雙臂,孩子也會樂意找爸爸玩遊戲、說心事、解決各種大小問題。

歡迎孩子找爸爸聊天 鼓勵孩子平時多找爸爸說話,讓孩子知道,不管是學校上了有趣的課、認識了新朋友、學會了新遊戲等日常瑣事,或是各種高興的、生氣的、沮喪的心情故事,爸爸都很樂意聽。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試著表現同理心,避免不分青紅皂白地斷然否定孩子的行為。

作孩子的好榜樣 別以為教孩子禮節規矩是媽媽的責任,爸爸不但也要教,而且更要特別注意以身作則,別在無意間為自己所教的行為準則作了相反的示範。例如,教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常帶孩子闖紅燈,這樣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

帶孩子做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別讓孩子把休閒時間都花在看電視、打電玩上,可以多利用周末假日帶孩子到戶外打球、跑步,從事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讓孩子精神飽滿、活力充沛。

幫助孩子精神層次的成長 除了體能的活動以外,爸爸也可以幫助孩子充實心靈,例如與孩子共同閱讀好書或欣賞好片,除了彼此分享心得外,也提供孩子不同的思考角度,引導孩子作更深層的省思。

參與孩子的活動
可主動要求加入孩子的遊戲或話題,而且要放下身段,要孩子教爸爸遊戲怎麼玩或某些流行話代表什麼意思,縮小親子間的代溝。

多給孩子溫暖的擁抱 爸爸的形象不一定非得是魁梧陽剛令人敬畏,可以試著表現溫柔的一面,多給孩子擁抱,這樣能跟孩子更為親近。

做個新好爸爸其實並不難,只要有心,您一定可以做得到。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36772180










*********************************************************************************
三字經中提到“子不教,父之過”,教育子女也是父親不可推脫的責任,父親們要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要讓妻子融嚴父、慈母、嚴師身份為一體,別讓她們身心疲憊。一席話,令現場幾位母親感動得落淚。

缺少父教,後果嚴重
父教缺失對男孩最常見的影響就是“父愛缺乏綜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點有:過分怕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上學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德、日兩國的兒童心理疾病治療專家聯合對兩國的3000多名少年兒童進行了一項專題調查,結果發現:缺乏父愛的年齡越小,越容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症”。而且此症對于男孩的影響更嚴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齡女童高1倍。

專家TIPS:

(1)用自身的行為熏陶孩子良好習慣

(2)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

(3)寬容高于懲罰

(4)尊重孩子的權利

(5)家教的核心是責任

(6)愛是沒有條件的

(7)讓孩子依賴自己

(8)童言無忌

(9)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

(10)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11)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成長

因為父親對孩子的生活態度和人格傾向有很大影響,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父親要以身作則,從不起眼的小事開始引導孩子。也可以抽時間陪孩子進行體育運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朋友,比考試不及格還要嚴重。”,很多父親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從教育的本身來說,根本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絕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還有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各方面的發展。

父教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讓孩子從對母親的依賴關係中分離獨立出來。

誤區1 教育是媽媽的事

瑞典有《父親法》,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明確父親的責任。孫雲曉認為,如果是對于男孩來說,父教缺失的傷害更大。其實父親由于和母親的性別差異,而產生的育兒效果也大有不同,在母親強大的關愛之外,父教體現的是另一種關懷,一種區別于母性的愛與教育。如果你還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格局裏面,那你就OUT了,新好男人的標準裏面,愛家庭這一條一定是最重要的。

誤區2 忙工作就是對家庭負責

對於指責,很多爸爸可能委屈的說,我忙於工作難道不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的將來嗎?NO!這是男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做個簡單的比喻,一個新的玩具和父母雙全的場面是哪個更讓孩子感受到幸福?這個問題不應該我們成人來替孩子回答,而是應該由孩子自己選擇——毋庸置疑的是,相對于物質,孩子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陪伴、心與心之間的交流。

網路轉載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ing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