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育嬰好點子 重點與原則

文/陳幸伶

點子1:「不可以」少一點,創造力多一點你家的孩子常會提出為什麼嗎?他對沒嘗試過的新事物,總是躍躍欲試嗎?從腦科學研究結果可發現,好奇的孩子總是充滿向外探索的熱情和勇氣,每一次的新經驗都會增加他大腦中神經的連接,當神經連接的愈緊密時,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就會愈好。

捧在父母手心的孩子,長不大。因此,腦神經發展專家洪蘭老師也一再地提醒爸媽,必須少對孩子說「不可以」,不要擔心孩子摔跤,想緊緊地抓住孩子的每一分鐘,或用填鴨式的學習課排滿,必須適時地放手,給孩子自由探索與玩耍的機會。從今天起,每天留一點作白日夢的時間給孩子吧!當孩子有了想像力,創造力自然也會同步提升。

點子2:減量消費,再造二手衣新生命有了孩子之後,購物似乎就多了一個好理由。不過,成長中的幼兒體型變化快,買過多的衣物卻穿不上,其實浪費的不僅是金錢,還有衣櫃的空間。但究竟該為孩子買多少衣物才足夠呢?孩子小時候,穿過很多親友二手衣的主婦聯盟副董事長林碧霞博士建議爸媽,只要來得及換洗,這表示孩子的衣物其實已足夠!

資深紡織服裝工作者與生態專家郭叙吟,從長期關注環保與織品產業的角度提醒爸媽,一件衣物不論是纖維的栽種或取得,紡紗、織布、印染、成衣以及廢棄物處理等過程中,都必須大量使用農藥、染料、固色劑等化學藥物,對環境和人體都會造成衝擊,甚至有致癌和引發過敏的危險。

因此,郭叙吟建議爸媽購買時可以天然動、植物纖維(如:有機棉、有機羊毛)製造的衣物為優先考量,或選用天然植物染成的衣物,當孩子穿著這類生態衣物時,親子皆安心。

點子3:少看電視多互動,專注力高一點你曾統計過你家孩子在保母家、阿公阿媽家和家中,平均一天收看電視的總時數有多長嗎?你家的小小孩,又是幾歲開始「黏」在電視機前呢?

已連續兩年受信誼基金會之邀,來台分享嬰幼兒媒體研究成果的美國喬治城大學兒童數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Dr. Sandra L.Calvert,以長期的觀察和實證研究結果建議爸媽:1歲以下的寶寶不適合看電視;1歲以上的孩子每日看優質的節目,每次應該以30分鐘為限,每天看電視或DVD的時間最多不宜超過2小時,而且一定要有爸媽陪同觀看。

點子4:少吃藥、多運動,提升自癒力養出健康的孩子,是每個爸媽最基本的願望。回想一下,你家寶貝今年常因為感冒到醫院掛病號嗎?每次帶孩子感冒服藥後,總是一服馬上見效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得特別當心了!

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林燦城醫師提出警告:不管大人或小孩,常服用感冒藥,很容易削弱免疫力,是「製病」而不是「治病」。感冒時人體會請出第一道防線應戰,用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方式來阻擋病毒,等第一道防線撐過七天(幼兒約需5~7天),人體製造出感冒抗體時,身體就可反攻。人類就是應用這樣的機轉,才能和病毒共存了幾萬年。

點子5:加工食品少一點,親子健康多一點擔任主婦聯盟副董事長的林碧霞博士指出,嬰幼兒所需的食物量不多,但種類必須多元,這讓年輕的爸媽在準備「食物」時,為了省時、省力,有明顯「食品化」的傾向。但「加工食品」,往往為了模擬食物的口感、氣味以及保鮮,必須摻入很多添加物,嚴格來說,並不算是「真的食物」。比如為了把食物裝入罐頭中,必須煮得稀爛,很多營養素在過程中都已流失,但防腐劑、人工甘味料和色素等人體不該吃進去的,卻是滿滿一罐。

點子6:零化學添加物,為健康加分
當家中有新生命將誕生,很多爸媽常忙著為孩子購買嬰兒床、甚至裝潢全新的嬰兒房,只要標榜最新、強效、抗菌或抑菌的產品,全部通通買回家,但擔任主婦聯盟副董事長的林碧霞博士卻指出,這可能為幼兒埋下毒害危機。

由於全新的家具、窗簾、地毯,甚至嬰兒床上的海綿墊等,都含有大量化學物,會持續在未來的一年至三年間揮發,若將寶寶的衣物放置在新衣櫃,持續吸收櫃內毒物的衣物,可能造成幼兒過敏;而睡在新裝潢房間或新嬰兒床上的寶寶,等於待在毒氣室內。因此,除了鼓勵選用老家具和低甲醛建材,林博士認為保持屋內通風是很重要的健康原則。

點子7:加班時間少一點,親子一起樂活
《種下200%的樂活幸福》(寶瓶文化)一書的作者—林義隆,原本也是位把時間與精力都奉獻給工作的科技人,在38歲那一年,帶著一雙兒女,與曾在外商銀行工作的太太,告別了百萬年薪的忙碌生活,舉家遷居到台東都蘭山 山腳下,當起了農夫。

雖然不是所有爸媽都適合捲起褲管,當起荒地上的有機農夫,但是,你可以把家人關係也當成一畝待開墾的田地,和你的另一半好好思考,在孩子長大之前,可以怎麼攜手創造出你家的幸福滋味!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eattin/981221/40671608





*********************************************************************************************************

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 越早開始學習越聰明

文/楊健(嬰幼兒發展專家)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媽所重視,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寶寶哪些內容,相信每位父母親都能養育出聰明寶寶。
早期教育是指在寶寶生命的初始階段(通常指0~3歲),利用大腦半球急劇增長、分化的有利時機,挖掘潛能,提早開發智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
歸納來說,有15個早期教育的重點,可提供父母做為參考。
1.訓練感覺器官
視覺:新生兒的房間白天要寬敞明亮,視力所及處要有鮮豔的物品。
聽覺:經常對他說話,讓他接受各種外界的聲音,以及聆聽愉悅的音樂。
嗅覺:讓寶寶聞各式各樣的氣味。
味覺:讓寶寶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
觸覺:經常抱寶寶,並使用軟、硬等不同材質的東西觸碰寶寶,讓他能夠有不同的觸覺刺激。
2.發展交往能力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也是寶寶進入社會的開始。爸媽要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寶寶接觸同齡寶寶和成人,鼓勵他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方說話、行事有禮;並創造機會,例如鼓勵寶寶正確稱呼客人、給客人倒茶等。這樣不僅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提高自信心,而且為人際交往打下了基礎。
3.培養觀察、提問的能力
教寶寶學會看世界。從衣食住行、花草樹木、磚瓦泥石等日常所見來培養寶寶的觀察能力,並能夠即時地對寶寶的提問作出回應,例如寶寶指天上的星星,爸媽就要立刻告訴他星星的各種概念,將物與概念對應起來。等寶寶再大些,觀察的事物更多了,就要引導他進行思考提問,刺激他認識世界的強烈欲求。
4.進行體能活動
平時多帶寶寶進行運動或活動,例如新生兒期開始學游泳、1歲半左右學爬階梯、跑步等。爸媽要提高寶寶的體能訓練,讓寶寶在擁有健壯體格的同時,還可培養大膽勇敢的品格。
5.勞動及勞作訓練
人的成長是需要勞動和勞作的。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動手能力卻很差,其原因在於爸媽的溺愛剝奪了寶寶的動手權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寶寶培養自我服務的能力,將寶寶能力所能及的動手權力還給寶寶,讓他在做家事、收東西、玩玩具中體會創造的快樂。
6.培養口語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巴甫洛夫將語言稱之為「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在早期教育中,要增加語言的信息量,將足夠的語言資訊輸入寶寶的大腦;要經常且大量的對寶寶使用語言,例如每天花20分鐘給寶寶朗誦故事、為他說明所見所聞。
7.學會音樂、舞蹈
這是美育教育的範疇。爸媽與寶寶一起欣賞優美的音樂、寶寶唱兒歌、打節拍、跳舞、律動,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爸媽會發現,音樂會令寶寶的表情、動作、容貌等透出優雅的氣質。
8.學習藝術
美術對刺激寶寶右腦發育,增強想像力、形象思維力,提高美的鑒賞力有極大的作用。爸媽可帶寶寶參觀攝影展、雕塑展,並對各種工藝品、繪畫、藝術照片等進行討論;家裡的擺設也要有美的講究。慢慢引導寶寶主動去追求及學習藝術。
9.給寶寶良好的玩具觀
玩具有好多種,如果是買來的,爸媽不要買了之後直接丟給寶寶就不管,也不要認為玩具只是消磨時光,爸媽要陪著寶寶一起玩;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寶寶眼中的玩具,例如鍋子、鬧鐘、尺等;而最好的玩具則是爸媽和寶寶一起製作的玩具,例如風箏、風車、燈籠等,寶寶會更有興趣。
購買玩具時注意事項
0~1歲:可購買感知、觸摸型玩具。色彩鮮豔、音質優美、便於抓握丟擲,但不要太小以免寶寶誤吞。
1~2歲:可購買拖拉型玩具和可訓練雙手精細動作的玩具。
2~3歲:可購買激發想像力的玩具。例如小食具、積木、拆裝玩具。
3~4歲:可購買智力玩具。如七巧板、小算盤、拚圖等。

10.參加親子教育
參加社區或學校舉辦的親子活動,團體生活中可訓練合作、競爭等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際中的表現,而給予建議。
11.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嬰幼兒的精神營養之源,是融合智育、美育、體育於一體的大教室,寶寶在大自然環境裡可以學習種花草樹木、觀察氣象等,同時,對萬物產生愛護的心理。
12.瞭解社會
帶寶寶去工廠、博物館、名勝古蹟等地方,接受人文教育,擴充見聞。見多識廣的寶寶更加聰明。
13.提前識字及閱讀
爸媽可結合與寶寶生活有聯繫的事物,進行識字教學;寓識字於遊戲之中;製作各種專門的識字卡片等,並陪寶寶一起看繪本講故事。
14.建立空間、時間、數的概念
讓寶寶了解內外、上下、立體、平面、形狀等各種有關空間的概念;並教導他了解早上應該做什麼、晚上又該做什麼,逐漸建立良好的作息;從日常生活中給予數的概念,例如一個蘋果、二雙鞋子。
15.其他活動
爸媽也可因個人條件提供給寶寶獨特的生活經驗,例如攝影、釣魚、種花、養魚等。這些活動既可拉進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寶寶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以上全文轉貼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720&prev=885&next=713&l=f&fid=12





********************************************************************************

成功教育嬰兒的3大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嬰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 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嬰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嬰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 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無錯原則認為:這是嬰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嬰兒自己的意識中,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不 合理的行為。
實際上,嬰兒的淘氣、損壞物品是由於不正確的認知,他並沒有主動犯錯誤的動機。千萬不要因此 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嬰兒。嬰兒的對、錯的觀念與成人有很大差 異,他們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人的。
示例一:嬰兒在跑動中衝撞另一個嬰兒
他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別的嬰兒撞倒取樂,這是他與其他嬰兒交流的一種手段,也許他只是希望另一 個嬰兒同他做追逐遊戲。
示例二:嬰兒總喜歡翻箱倒櫃,拆裝玩具、電器等他絕不是一個淘氣的嬰兒,而是一個好奇心強、非常聰明的嬰兒!嬰兒需要不停地對周圍事物進行
探知,從而積累經驗。他不停地翻亂物品、拆裝玩具等,正是認識事物的行為。
示例三:嬰兒到鄰居家裡拿了東西,回家後就據為己有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嬰兒對物品佔有慾的一種表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是他的手臂一樣應該屬於自己。在嬰幼兒期,這種現象是非常自然。
無論是長大後道德上多麼好的人在3歲時也難免會這樣。對於這種現象當然不能鼓勵,但也不可大聲呵斥他。父母應逐步引導,讓嬰兒分清楚自己家的東西和別人家裡的東西是不同的可以讓他玩 一會兒再送還給人家,並且盡量在嬰兒愉快情緒下讓他歸還物品。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嬰兒教育中,一旦嬰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 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嬰兒不知應該怎麼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 於是只會什麼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後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 性問題。
對0-3歲的嬰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並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嬰兒正確的 行為方式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並且,在不斷地嘗試中,嬰兒會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
示例一:哭鬧不止的嬰兒
沒有嬰兒是喜歡哭的。面對哭鬧的嬰兒,對其進行嚴厲地批評毫無意義。父母應該把力氣放在分辨 嬰兒的哭泣原因,再想些幫助他的辦法。如果嬰兒是因為針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父母應耐心告訴他不能滿足他的原因。如果解釋和勸導都無效,可以適當採取不理睬行為,讓他哭夠就可以 了。
示例二:嬰兒咬人
無批評人代表縱容嬰兒,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如隔離辦法。咬人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這時可以採 用隔離的辦法。首先向嬰兒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可以的,然後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同大聲斥責、批評比較起來,隔離辦法會立即見效,而且用行為是嬰兒意識到行為不被允許更直接、效果會更 好。
需注意的是,隔離一般不會造成對嬰兒感情的傷害,但不要把嬰兒關在小黑屋等令嬰兒恐懼的地方。隔離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嬰兒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得不到他的一些權利,就像比賽中罰出 場幾分鐘一樣。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嬰兒,讓嬰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嬰兒長大後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並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生合理、創新的思維。
示例一:一些語言是家長不該有的有些父母在養育嬰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威地位,食嬰兒內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更嚴重的:「你表現這麼差,真不是我們生的孩子」!「你再不聽話,將對你如何如何……」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嬰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嬰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嬰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示例二:幼兒園教師讓嬰兒在冰雪天穿不多的衣服做室外活動
平時我們說一個應該有壓力才會奮進,這種壓力是指挑戰,它是在已經有了戰勝困難和戰勝自我的思想準備和勇氣。這些嬰兒是在鼓勵、進取、內心充滿勇氣的情況下去做的,這個活動鍛煉了他們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
示例三:愛迪生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的整個小學教育是在母親的身邊完成的。因為在學校裡,教師完全是專制式的,並且教師不允許他提所謂愚蠢的問題。相反地,愛迪生的母親對他很有耐心,十分親切,樂於回答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趣的是,愛迪生正是脫離了那種壓制式的不良的教育,和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713&prev=720&next=665&l=f&fid=12




********************************************************************************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對人容易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 撥時間與孩子相處,共度快樂的親子時光。
 參與孩子的生活,瞭解孩子在做什麼。
不當作法:
 用一些東西以為可以取代愛或陪伴,像是過度縱容、降低標準、用禮物收買孩子等。
 漠視孩子情感的需求。
Error 2缺乏耐心
對於孩子哭鬧、發飆的行為,父母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您要努力嘗試去瞭解您的孩子,您會發現他小小的腦袋瓜裡,其實有很多令你出乎意料的想法。享受孩子當下正在經歷的階段,不要急著將他推向不符合此年紀該有的表現,讓孩子做符合他性情和年齡的事情,有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胡鬧,您跟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越來越親密。
孩子並不是全按照著同樣的時間表整齊劃一的成長,可能孩子某件事常敎不會,或是某個習慣一直改不掉;令父母心中備感挫折,產生比較心理,進而對孩子失去耐心;建議父母們不要急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包容,您將會滿懷喜悅地發現孩子的轉變。 
適合做法:
 時常告訴孩子您愛他。
 透過肢體接觸表達情感(如擁抱、親親)
 真心讚美孩子的表現或努力。
 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或改變。
不當作法:
 硬逼孩子去做不符合他性情或年齡的事情。
 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
Error 3管教方式不一致
譚合玲指出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依時間、地點或是情境不一樣,對孩子同樣的行為卻有不同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父母的處罰標準到底是什麼。父母以及週遭的照顧者(如家裡的爺爺奶奶、保母)彼此最好能在一些主要管教原則上,共同建立規範,達到默契。
適合做法:
 管教原則和態度保持前後一致。
 身教勝過言教。
 規範孩子的固定作息,養成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 和配偶或是其他主要的照顧者,在教養原則上達成協議。
不當作法:
 規定朝令夕改,改變無理可循。
 照顧者自己內鬨,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Error 4動輒打罵
譚合令提醒,打罵策略不能過了頭,有些家長往往在氣頭下失控,痛打孩子一頓,忘了他還只是個弱小、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她並不贊成體罰,長期以暴力行為管教孩子,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效應,以為碰到事情可以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恐怕孩子將來會產生攻擊的傾向和行為。其實孩子非常的聰明,他也會觀察父母的忍受極限點,並瞭解自己行為會遭受的可能處罰,因此,透過制定清楚公平的規則與獎懲辦法,可以讓孩子知道“禁區”在哪裡。
此外,許多父母也會犯了過度使用“限制、制止”等負面用詞,像是「不可以」,或是常常罵幼兒:「你不乖、你不好」等,漸漸地,可能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自主能力。
適合做法:
 制定必要的行為規則與約束,引導幼兒瞭解與遵守。
 用孩子喜歡的事物或嗜好,作為溫和的懲罰辦法,比如「不帶你去散步」。
 當知道自己是對的,就要堅守原則,不輕易讓步。
不當作法:
 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要用打的。
 覺得麻煩或是受不了孩子生氣,就放棄立場;妥協只會使孩子下次更變本加厲。
Error 5過度保護
2~3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概念,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慾望,表示孩子正在發展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像是想要自己吃飯、洗手、穿鞋等,父母應該給孩子多點自由、包容和耐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譚合令表示,許多父母親不相信幼兒有自理能力;若家長一直在期望孩子長大,而幫孩子包辦生活所有的大小事,可能會累一輩子!
家長在提供必要的保護之外,盡可能讓孩子在有限度的範圍和安全的探索環境裡,可以隨意做想要做的事。此舉不但能夠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和對自我能力的信任度。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疼愛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成為過分保護孩子,事事為孩子設想;因此而養出驕縱,缺乏同理心、團隊能力差與自我主義的孩子;父母應該注重品格教育,時常在生活中提醒孩子該有的禮貌和行為(例如:尊重長輩)。
適合做法:
 在自由和約束間保持平衡。
 容許孩子嘗試,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 想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做決定。
 孩子若做出正確決定,就好好誇獎一番。
不當作法:
 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弄得亂糟糟,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敗;就什麼都先幫孩子做好。
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
 認為父母的決定一定都是最好的,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可言。
Error 6電視、電腦保母
譚合令指出,曾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內的小朋友每天多看1~2小時的電視,7歲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機率增加10~20%!提醒家長們,2歲以下的幼兒應極力避免給他看電視電腦,因為銀幕的聲光效果對於幼兒過度刺激,對其未來的認知和語言能力皆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有時候媽媽在看連戲劇,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以為他沒在看,其實電視的聲光和內容此刻也已經悄悄入侵孩子尚在發育的眼睛和心靈。
陪孩子看電視
如何陪伴孩子看電視,可不只是坐在旁邊就好!過分依賴電視,將使孩子未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產生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情形,譚合令建議,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應盡力避免讓其接觸電視電腦;2~4歲階段,看電視的時間控管在30分鐘之內。陪伴孩子一起看電視,幫孩子過濾節目,像是打打殺殺、情慾糾葛的內容皆不適合;當孩子看不太懂時,家長也可以解釋給他聽。
Error 7溝通不同調
譚合令表示:「家長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跟他交談。」尤其是0~2歲的孩子,知道的字彙比較少,因此當他在說話時,即使發出的聲音不明確,父母也要仔細聆聽,並且試著給予適當的反應;若發現孩子聽不懂,那就換句話說;同時利用豐富的語調和臉部表情,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對待他。
另外,從2歲起,寶寶開始會問很多問題,家長應該嚴肅且和善地面對孩子的問題,並且盡量回答,透過正面的回應,能鼓勵寶寶擴展他的心智。
適合做法:
 專心傾聽,以和善態度跟孩子說話,並給予適當回應。
 主動徵詢孩子的觀點。
不當作法:
 漫不經心聽孩子說話。
 動不動就叫孩子閉嘴或打斷其談話。
 三言兩語打發孩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diary/article?mid=110&prev=111&l=f&fid=12





******************************************************************************

一天起碼應和孩子擁抱三次

擁抱孩子是一種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研究顯示,嬰兒期缺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就算漸漸長大學習獨立後,他們仍然需要這種身體的支持。擁抱孩子是告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父母對你的愛都不會變。因此,建議年輕的父母一一每天起碼擁抱孩子三次。
先說早晨第一次擁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嘮叨指責之中:你怎麼搞的,這麼慢吞吞的。”“你怎麼只吃這麼一點?”“你到底是缺了哪條筋,丟三落四的。”……這些情緒化十足的負面言語,只會讓孩子不舒服,從而影響他一天的情緒。其實,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或是任性、發脾氣,也不妨先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在你的擁抱中穩定下來,然後再說一些你想說的話,剛才你的書還在沙發上,裝上了嗎?”“我們一起抓緊時間,這樣就不會遲到了。”……這時哪怕你在嘮叨,孩子也樂意接受。美好而快樂的一天便由此開始。
再談傍晚第二次擁抱。
傍晚回家了。見到孩子,很多父母會邊幹家務邊機械地問:今天在幼兒園(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樣的幹脆:好!他實際上是拒絕了你的詢問,因為他覺得你並不重視他。
所以,無論你手頭有多忙,請放下手裡的一大沓報紙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動的鼠標,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這會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他會覺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從而樂意和你分享他的快樂與煩惱。
你看起來很高興,有什麼好消息告訴我?這是我擁抱女兒後常說的一句話。當然也有這樣的句子:寶貝,你好像不太高興,有什麼事情能告訴媽媽嗎?諸如此類的開頭,會讓孩子覺得你了解他,或想了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個擁抱、一句關心的話語,是對他傾吐實情的最好鼓勵。
第三次擁抱,可以在孩子睡覺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業家務,恨不得早點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實,孩子會從你敷衍的態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煩,然後又用同樣的不耐煩來對付你。事實上,做父母的哪怕日理萬機,只需要在孩子臨睡之前在他床邊坐上一會兒,給他講上兩個故事或幾句親熱的話,末了再給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孩子就很容易帶著你的關愛進入甜美的夢鄉。
擁抱是一種力量,它是父母借著身體的接觸來告訴孩子,我們永遠愛你。這種愛將變成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968&prev=1969&next=1967&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