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__于美人的媽媽經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
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
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 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 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
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 !」
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 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
,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 ,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 無盡循環。
「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
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 ,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 ,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
「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 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 ,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
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 ,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 ,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 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
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
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
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
,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
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
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
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
「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
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 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
「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 ,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 ,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 ,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 」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
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
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
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
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
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
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
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
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
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
「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
結果才踏進電梯,
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
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
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
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
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
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
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
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
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
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
「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
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
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
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
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
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
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
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
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
擔心他的一舉一動,
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
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
「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
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
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
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
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
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
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
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
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
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
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
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
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
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
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
「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
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
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
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
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
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
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
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
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
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
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
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
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
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
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
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
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
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
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
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
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
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
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
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
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 ,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
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 」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 ,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 ,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_ly7VjWFHB5aoc0Ftede/article?mid=20&prev=26&l=f&fid=10






*********************************************************************************

叫不動的孩子--是沒被愛注滿的孩子
好文章轉貼,和大家分享......
----------------------------------------------------------------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 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 ,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 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 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 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61&prev=362&next=360&l=f&fid=10







*********************************************************************************

讓頑皮寶寶安靜下來
  2歲的「調皮大王」強強,最近喜歡盯著地上的小螞蟻看,一看就會看上好一會兒工夫,還不時用手摸一摸,強強的媽咪看到了,總會拉著他離開並對他說:「強強,髒死了!別看了!」強強則是老大不情願地大哭大鬧起來。這個例子,從表面上來看,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強強的媽咪卻不知道自己其實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已阻礙了孩子專注能力的發展。

※《頑皮寶寶坐不住》
  我們常聽到一些媽咪抱怨:「我家寶寶真是頑皮的不得了,總是停不下來、坐不住。」事實上,1歲半到4歲,是寶寶對細微事物開始感興趣的敏感期,寶寶常會對一些平常大人會忽略的細小事物發生興趣,例如:大人衣服上的細小圖案,地上散落的一些米粒、珠子等等。專家認爲,這個時期是寶寶觀察力和專注力發展的最佳時期,爸媽若抓住這個時機,就能讓有著「猴子屁股」的調皮小孩安靜下來。

◇「小事」不只是「小事」
  從心理學上來說,人的注意力可分爲無意識注意及有意識注意兩種。「無意識注意」指的是不經意且不帶任何目的地隨意注意;「有意識注意」則是指人的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注意某一些事物。至於低齡寶寶的注意,大多是無意識注意而非有意識注意。

  當寶寶開始對一些小事物産生好奇或興趣時,這就說明他的大腦思維正逐漸學會集中在某一個點上,逐漸從無意識注意轉為有意識注意。對寶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也是寶寶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爲大量的智力活動,需要寶寶的有意識注意,尤其是許多靜態活動,都需要寶寶靜下心且集中注意力在某一個物體上,而這項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慢慢訓練和培養才能形成的。像強強這樣專注地看著小螞蟻的一舉一動,雖然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對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來說,可不是件「小事」哦!

☆讓「小事」變成「大事」
  當媽咪發現寶寶對某一件小事物發生興趣時,一定要抓住此一時機,努力延伸寶寶的觀察內容及延長寶寶有意識注意的時間。例如:寶寶在地上觀察一顆散落的小珠子時,爸媽就可以提醒他:「這是什麽呀?它是什麽顔色?什麽形狀?可以做什麼呢?」你可以和寶寶一起討論這些觀察物,也可以建議他拿起來看一看、玩一玩或聞一聞,並從中幫助寶寶養成對事物專注、觀察及思考等能力,以增加寶寶觀察的「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寶寶形成了「有意識注意」,這些有意識注意會自動遷移的。也就是說,當寶寶對某一個事物産生有意識注意的興趣後,他就會將這種注意力移轉到其他事物上去,比如:寶寶喜歡昆蟲,他就能靜下心來觀察大自然的昆蟲世界及生態演變,日後他也會將這種專注的觀察力應用在畫畫、學琴等其他事情上面。所以,在這個階段,爸媽若能適時的引導,其實對孩子相當的重要。

★寶寶專注力的重要性
  楊健教授認爲圍棋、畫畫及彈鋼琴等三種學習項目,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及思維力,並提高有意識注意的效率和品質。爸媽若發現寶寶對某個事物看得出神且發呆時,不妨適時參與指導,以延長寶寶觀察的時間,或將觀察內容繼續延伸下去。因爲每延長一次時間,寶寶專注的時間就會延長一次,他的「猴子屁股」自然也就慢慢坐得住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73&prev=274&next=272&l=f&fid=10





********************************************************************************
*******************************************************************
你的孩子是個破壞王嗎?
道爾敦課輔中心主任 賴映秀

當寶寶七、八個月大時,開始出現用雙手撕?、丟東西……等動作,到了一歲左右開始學說話,「破壞」行為會變得更頻繁也更精細,常令人頭痛;父母應了解孩子行為發展原因,協助他掌控自己的動作,才能有效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


剛學會走路還不會說話的小妤,扯著媽媽的衣服咿咿呀呀的吵著要媽媽手中的行動電話,任媽媽怎麼哄他、安撫他,都無法轉移小妤的堅持,越叫越大聲還哭了起來,最後媽媽只好妥協把收機給了她才讓小妤安靜下來。這已經是半年來的第三支手機,前兩支已經在小妤手裡毀了,看來這支也是凶多吉少。


午餐後,小傑把餐桌上的碗推落地上,碗破了發出響亮的聲音,小傑沒有被嚇哭,倒是嚇得媽媽從廚房裡衝了出來,小傑還開心的撿起了碎片交給媽媽,雖然小傑沒有因此受傷,但也讓媽媽捏了一把冷汗,頭痛的是不知道小傑喜歡上摔破碗的聲音,還是媽媽驚慌的神情,這樣的戲碼一天可以上演好幾回,逼得媽媽只好把家裡的餐具全換成了摔不破的塑膠製品。


來自好奇心及探索慾望
「破壞」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常會出現的現象,原因可能來自孩子動作發展上的需要或是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使然,也可能是孩子為了博取注意,而導致的類化行為,每個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破壞」狀況、程度雖都不相同。


摔壞東西、撕書、翻箱倒櫃、拆玩具甚至是破壞家具……,卻同樣的讓許多父母極為頭痛,防小偷似的總是要東收西藏,因為只要孩子手摸得到的東西,大概無一能倖免,在家裡還好預防,最擔心的是到別人家裡作客時,一個不留神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那才尷尬呢!所以家有一個這樣的「破壞魔王」,父母為了避免尷尬場面發生,唯一的方法大概就是「禁足」了。


幼兒的動作發展從出生就開始了,很多父母都應該感受過初生寶寶的抓握力驚人,到了七、八個月還會出現用雙手撕?、丟東西……等動作,到了一歲左右開始學說話,也可以走路了,「破壞」行為會變得更頻繁也更精細,當然也更令人頭痛。


就如一歲的芊芊愛上的是~撕紙遊戲,報紙、雜誌、故事書,甚至是爸爸不小心放在茶几上的重要文件,到了芊芊手裡就彷彿進了碎紙機一般,撕滿一地的碎紙後,芊芊還會開心的幫忙媽媽收拾進垃圾桶,面對著大發雷霆的爸爸,芊芊趕緊躲到媽媽的背後「等她長大一點就會好了啦!她那麼小又不懂,你生氣有什麼用?」媽媽總是幫芊芊說話,卻也難掩心中的無奈。


了解孩子發展,給予練習機會
相信許多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總有著一個值得探討的涵義,有時孩子的行為表現雖令人讚賞,卻不一定值得鼓勵。當然,在破壞行為出現時,也不能因為父母的情緒而大聲喝止或只是消極的嘆息。孩子對於周圍環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多半是伴隨著動作而進行的,幼兒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並不容易,尤其手眼的協調發展尚未成熟,開始每一個動作時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導致父母眼中的破壞行為出現,但這些行為卻常是幼兒精細動作發展的一種練習過程,父母的訓斥與禁止不知不覺中卻減少了孩子練習的機會,情況也不見得會有所改善,但父母若能了解孩子的發展,細心的協助孩子練習,掌控自己的動作去體驗周圍事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破壞行為的發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有正面的幫助。


給孩子一些「破壞空間」
小妤喜歡手機很可能是因為好奇心使然,當玩具手機已經無法滿足他探索的慾望時,父母應該陪著他去探索、陪著他用正確的方法玩,甚至陪著他在可以容忍的程度下「搞破壞」,例如:拆開手機讓他看看裡面的構造,也許小妤就不會摔壞前兩支手機了,滿足孩子好奇的需求,就可以預防破壞行為的發生,給孩子一些破壞的空間,將會成為孩子未來創造力發展的基礎。


而從小傑的個案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孩子潛意識裡有著「吸引媽媽注意力」的目的,打破碗之後,將會得到媽媽的關注目的就已達成,即便是挨一頓罵……。如果媽媽持續用慌 張無奈的態度去處理善後,狀況勢必很難獲得改善。


三歲前的幼兒並不適合離開父母的視線,哪怕只是餐桌到廚房的距離,家裡常常是孩子最容易被冷落的場所,媽媽一忙就忘了注意孩子現在正在做什麼,當孩子無意間發現製造出一個破壞行為就可以引來關注,很自然的破壞行為就會一再的出現。


因此如果父母無法隨時陪著孩子,還是可以用聲音、用眼神,讓孩子感受到你無時無刻的關注,指派一些工作給他「小傑!幫媽媽收筷子」「小傑!把桌子擦一擦」孩子是樂於參與的,相信他會玩得很開心,不會無聊,自然也不會有閒工夫搞破壞了。


了解背後原因,引導正確學習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破壞行為時該制止嗎?千萬不要讓自己情緒混亂了判斷力,而應探討破壞行為背後孩子究竟要表達的是什麼,再決定該如何糾正,並引導孩子正確的發展。


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擁有成熟穩定的判斷力是極為重要的,孩子擁有愛破壞的天性,也可能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展現,父母如果懂得善用這樣的特性,加以引導和鼓勵,對於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日後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有相當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從小培養出了一種濃厚的求知欲望。


但是父母的個性如果不夠成熟,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愛動、好奇、勇敢的天性,反而不利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及智能培養。套一句廣告詞「寶寶一歲,媽媽也一歲」,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一個獨立而且不同的個體,對父母而言也絕對是一個不同的開始,寶寶需要學習,父母更需要學習唷!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138.asp







******************************************************************************

不要損害幼兒探索

孩子到了一歲半至兩歲時候,已經能理解父母的態度了。即使他還不能說話,但父母對他所做的事是否贊成,他可以通過父母的語言、臉色等完全理解。要注意的是,此時孩子已具有了探索求知的要求,不要認為他去摸電線,去拿手錶等僅僅是為了玩。這是他探索的開始,他要瞭解各種物品要摸索,用鼻子聞聞,用嘴巴嚐嚐 ,仔細的檢查。這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認識周圍環境的方式。對他們來說,世界充滿了他剛剛發現的各種新事物。這些發現既可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也可能是造成孩子意外傷害的原因。但是,既然要保護孩子探索求知的積極性,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和家用物品的安全,是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說了過多的『不可以』和『不許動』,對孩子的求知慾不僅僅是挫折,而且是一種壓抑。過多的從孩子手中搶走東西,或者責備,他們可能會得出一種結論:「探索求知是錯誤的認識」,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很大,同時,他也會不喜歡父母。
因此,要解決這個矛盾,要把重點放在『預防』上,也就是會危險的、容易損壞的東西,都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要不然,給孩子一塊自由的天地,騰出房間的一部分,或院子裡的一個角落,讓他在那裡自由探索他所感興趣的事物而又不會發生任何危險
若孩子拿了不該玩的物品,一定要想辦法用另一個可玩的物品去交換,千萬不要硬搶過來。
當然,也不是說對孩子一定不能說『不可以』,只是越少越好,如果家長說的『不可以』越少,孩子才會更重視這個『不可以』,也才能從『不可以』中學到不少知識。比如說孩子要去摸帶電電器插座時候,父母必須嚴厲地告訴孩子『不可以』,並且可以藉著語調、臉色來幫助,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對一歲的孩子,還必須用行為來告訴他,即帶他離開摸電插座。這樣他就會知道你認真了,然而,有的孩子還會再去摸電器插座,這時,應該和上次一樣,堅決去制止他。這樣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明白,那個是真的不能摸。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連貫性非常重要。如果說的前後不一致,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有時說『可以』有時說『不可以』,孩子會不知所措。孩子這時候還太小,必須要我們的幫助和指導,但對孩子的限制要清楚、固定。否則,會損害孩子探索求知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268&next=267&l=f&fid=10







******************************************************************************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李想 專家/蕭勵健 幼兒教育專家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 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 高 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 高 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孩子有禮貌 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 高 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 高 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 高 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3231&next=3230&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