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寶寶學走路

幫寶寶踏出穩健的第一步
採訪/林潔欣
諮詢/國泰醫院小兒科廖宏才醫師

  廖宏才醫師表示,寶寶學走路是有區間的,快的一歲,較慢的,十四、十五個月大差不多也可以放手走了;學走路不需很大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周邊的設備要做些防範,剛學走路的小寶寶最好不要帶到室外,因為外面的地板凹凸不平,小寶寶摔跤容易受傷。
輔助小寶寶走路的最佳方法
1.利用學步車
廖醫師說,有些媽媽很心急,才五、六個月大,連站都不會時就把他放在學步車上,小朋友反而因太矮而踮腳尖,將來容易習慣;所以醫師建議小朋友差不多十個月大,會扶著練習走路時才開始。學步車的選擇也很重要,要選擇重心穩、高度適中的,如果太矮,小朋友的腳很容易岔開、歪曲;太高則會踮腳尖。
2.媽媽扶著寶寶走
小寶寶剛開始學走路時,手為了保持平衡會往上舉,這時媽媽可以扶著他走,或是在旁保護協助,慢慢的小朋友走穩了之後,手就會自然而然的放下來了。
3.扶著床、椅子或桌子的邊沿走
小寶寶可以沿著床、椅子或桌子的邊緣練習,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尖銳稜角的家具儘量移除,如果不能的話,也要貼上防護的東西。
4.以喜歡的東西吸引他
媽媽可以用小寶寶平常喜歡的玩具誘導小朋友走路,引導他走過來,當然旁邊要作一些保護。
媽媽應該要注意的小地方
1.地上的小東西一定要收拾乾淨
尤其在室內學走路,大概都是光著腳,如果怕寶寶摔跤,可以在地上舖軟墊。
2.移除有電的東西
例如電熨斗、電熱器或容易破碎的東西,以及電插頭、容易絆倒的東西一定要移開。
3.寶寶如果累了就要讓他休息
因為小寶寶腳還不是很有力,會比較容易累,不要太勉強,最好是看寶寶本身的意願。

(節錄自育兒生活雜誌社)






************************************************************************
讓孩子走得更穩~鼓勵孩子站和行走的玩具
當孩子有慾望想多站一會兒或試著移動步伐時,「鼓勵孩子站和行走的玩具」能夠讓孩子依著或握著而不致摔倒,甚至能發出聲響吸引孩子往前移動步伐,陪伴孩子度過學步期。
孩子的發展
從七個月開始,孩子的活動能力大增,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大部份孩子在這個月分之內學會坐或爬,顯示孩子下半身肌肉的發展及控制已有很大的進步,之後就開始嘗試學習站立了。孩子學站的地點可能在小床邊、沙發旁,他先是跪在床邊或沙發邊雙手抓著欄杆用力拉,接著雙腿用力蹬,把身體往上撐,掙扎著站起來。
玩具種類
一、垂吊式學步椅
這種玩具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鞦韆,事實上它是為孩子學步而設計的。您可以將孩子放進椅內,跟孩子面對面逗弄孩子,或拿東西吸引孩子往前走,由於上頭已經固定,孩子在一定的距離內都不會傾倒,可以減少孩子學步時的挫折感。
二、推車型學步玩具
對剛學走路的孩子來說,如何讓自己的身體直立不倒並且邁開步伐,是這個時期的一大挑戰。因此車身重、底面積大、不容易翻覆的推車最適合這個時期孩子的需求。等孩子站穩之後,推車上附加的玩具還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及操作的需要。常見的有電話推車、積木推車等等,推動時有的會產生聲音,有地會有驚奇的效果吸引孩子推動或操作。
三、咕咕雞型學步玩具
「咕咕雞」常勾起許多人的兒時回憶,只是記憶中「咕咕雞」似乎很容易夾到手、或推著推著便連人帶車趴倒在地上。不過現在「咕咕雞」的材質和穩定性已大大的改善。目前市面上的「咕咕雞」除了典型的小雞造型外,還有小鴨、兔子、小狗等多樣化造型。
四、拉車型玩具
孩子剛會走路時,會很喜歡拉著東西四處走,拉車型玩具就因運而生。
五、學步車玩具
學步車通常有一個寬的平盤,盤上有撥珠或滾動的大珠子,更有許多學步車附有一些懸掛玩具如兔子或轉輪等等。事實上,立體懸掛設計會干擾孩子前進時的視線,並不實用。簡單寬廣的盤面反而可以彈性地運用,更換不同的玩具,讓盤面更具變化性。此外,車底的輪軸是另一個考慮重點,一般而言,八個輪軸的車子行走比較平穩,撞及牆壁時也不容易翻覆。
六、握把式推的玩具
典型的握把式推的玩具通常有一個透明的滾軸,推動時,滾軸內彩色的珠子就會隨著滾動,發出「剝剝」的聲音;最近的設計有的加上爆米花的聲音,有的放入鈴噹,吸引剛會走路的孩子推著它到處走動。
階段性的選擇幫助孩子走得更穩
對初學走路的幼兒,重型學步推車比較合適,因為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平衡感尚未建立,因此需要的是一個堅實的把手,和具有相當重量的車身,以幫助他平衡。
當學步兒更有自信之後,會十分喜愛握把式推的玩具,孩子喜歡帶著它一起散步,也期待推動玩具時有些驚奇。回頭向後看的動作對於初學步的幼兒仍有些困難,因此拉的玩具較適合學步晚期的孩子。這類玩具若光是以動作和聲音效果來吸引幼兒,適用時間恐怕不長,因此通常設計者會把這類玩具跟其他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如做成形狀配對箱或玩具娃娃車等,讓孩子可以拉著走,也可以坐下來玩,充分發揮它的功能。
注意事項
選購這類的玩具,不管是推車或學步椅,最重要的是重心要穩。使用垂吊式學步椅時,要注意讓孩子的雙腳能自然的碰觸到地面,不要把孩子懸空吊著,拉車型玩具繩長不可超過三十公分,以免不慎纏繞在脖子上發生危險。除了幫助孩子學步外,安全是要格外注意的。








****************************************************************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 學走10大問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走得好不好是很多爸媽關心的話題,本文將解答爸媽的疑惑,讓你更加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
PART1 學走的進展及方法 一般來說,大部分週歲的寶寶已經會獨站,被爸媽牽著手時也能走上幾步,15個月時,寶寶就有獨自走路的能力,但由於環境和撫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相同年齡寶寶的動作發育並不完全一樣,有的發育快一點,有的則慢一點,只要前後差距不是太遠就算正常。一些爸媽看著同齡的寶寶都已經紛紛開步行走,而自己寶寶卻還是緊緊依偎在身邊不肯挪步,或是不肯下地,難免覺得有點著急。
行走是長大的象徵
當寶寶開步行走之時,也是他長大的象徵,他可以移動雙腳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寶寶可以更方便地接觸物體,寶寶活動範圍也更開闊了。
當寶寶1011個月左右,通常自己能扶著東西行走,但從扶著行走到獨立行走,還是需要爸媽稍微訓練。如果你家寶寶已經到了學走年齡,可是還沒有學走跡象,就可以跟著以下方法,來訓練寶寶愛上走路的樂趣。
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寶寶順利地行走。這些合適的輔助品,寶寶借助它們行走起來可是事半功倍呢。
利用小工具學走路
.扶家具和扶牆行走
可千萬不要小看寶寶扶牆、扶家具慢慢移動身體哦,它是寶寶行走的開始呢。雖然獨自站立還不穩定,但通過腳步的挪移,手腳和身體的配合,寶寶的平衡感正不斷得到提升呢。
.學步小推車寶寶走得快
推推小車,讓寶寶和小推車一起向前走,這也是鍛鍊寶寶行走的一個好方法。讓寶寶站在小推車的後面,兩隻小手抓穩當,一開始爸媽可以先將學步車的車速調慢或以手來控制小推車前進的速度,等寶寶熟練以後,爸媽就可以放手讓寶寶自己推小車哦。
爸媽還可以教寶寶碰到障礙的時候將小推車朝後,再進行轉彎以避開障礙。
.可考慮是否使用學步車
有些玩具可以為寶寶的行走助力,如學步車(螃蟹車),它們有著非常可愛的造型,融合坐車與學步一體,寶寶坐著時可以鍛鍊腿部肌肉,這是學步車的重要特點,等到寶寶會走之後,學步車所附的拉杆與音樂等又吸引寶寶走得更快、更好。不過,要記得不要在十個月前就使用這類的學步車,也不要讓寶寶乘坐時間過長,否則擔心會影響寶寶的腿型發育。
有些小兒科醫生認為,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幫助,而且也不安全。因此,家長在使用上要多注意。
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寶寶,鍛鍊他行走或倒退。
爸媽自己訓練寶寶學走路
在寶寶的行走過程中,爸媽的幫助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心理暗示、語言鼓勵還是實際的輔助,都能讓寶寶早點開步走哦。
.扶著腋下一起來
爸媽可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的雙腳踏在爸媽的腳背上,讓寶寶隨爸媽一起走路,這樣也減少爸媽牽拉寶寶雙臂的力量。經過一個階段,則可以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逐步過渡改地面走路。
.面對面鼓勵寶寶開步走
爸爸和媽媽離開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視寶寶實際可走的路程而定。讓寶寶先扶著身旁的物品,爸媽則張開手臂以歡迎的形式迎接寶寶,可以先從只隔幾步遠,漸漸地,爸媽可以拉開距離嘍。看著寶寶跌跌撞撞地向你走來,爸媽可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用語言、表情、拍手、擁抱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是很重要的。
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快來啊」、「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走向你。
寶寶走到目的地時,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為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營養健康也很重要
營養在寶寶的成長發育中佔據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營養為寶寶的身體注入活力,寶寶的肌肉發育良好,大動作的發展才會順暢哦。
所以,每天必須有一定份量的奶製品,而品種豐富的副食品則又給寶寶帶來更多營養素,細心、精心為寶寶準備好每一餐,也是爸媽一定要做的。
除充足的營養外,身體健康不常生病的寶寶自然發育較快、較好,學起走路來也可能比常生病的寶寶快。寶寶一生病,身體虛弱需要休息少活動,當然就會使一些動作發展延後。所以好好照顧寶寶,別讓他老是生病了。
注意行走安全
學走的寶寶比爬行的寶寶更容易受傷害,膝蓋、手肘容易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觸地摩擦而掛彩,頭部也會因為撞擊而「長」出包包,這些部位需要爸媽特別關照。
所以,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愛上走路之後,不要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要避開濕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礙物;小心家具邊邊角角的潛在危險;不讓寶寶進入廚房;別讓抽水馬桶成為寶寶愛玩的寶貝;尖銳物品、器具儘量放置到寶寶摸不著的地方,藥品或細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蓋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寶寶將兩者同時拉下而被物品砸傷;燙手的食物也不要讓寶寶碰到;在寶寶行走時不要餵他食物,以免嗆到喉嚨。
給寶寶一個安全行走的環境,爸媽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只要經過爸媽和寶寶的共同努力,寶寶肯定能夠邁開大步,用自己的雙腳去體會這個精彩的世界。

PART2
 寶寶學走Q&A 走路跌跌撞撞怎麼辦,早走晚走有什麼關係?就讓我們來告訴你,關於寶寶學走路的各種疑問。

Q1
:早走路好嗎?
A
:不能單純地說早走路好或不好,如果寶寶的身材比較輕盈靈巧,那麼早些走路不會對寶寶有多大影響。而如果寶寶還沒有達到走路的月齡,但爸媽希望寶寶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較迫切,很早就訓練寶寶學步,那對寶寶的腿、腳發育是不利的。

Q2
:不經爬行直接就學走路?
A
:現在的觀點是,如果寶寶缺少爬行的鍛鍊,寶寶雖不會因此而不聰明,但對他的大動作發育將可能有延遲作用。因為寶寶的爬行會促進他的大腦發育,特別是對剖腹產的寶寶,更能促進他的前庭發育。

Q3
:頭大、肥胖寶寶走路晚?
A
:年齡小的寶寶的腦袋和上身相對都比較大和沈重,頭圍較大和體重較胖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這樣的寶寶走路晚也是很正常的。遵循寶寶自身的發育進程,控制寶寶的體重,就不必太過擔心。爸媽對頭圍較大的寶寶更不能過於心急,要多聽取小兒科醫生的意見。

Q4
:為學步寶寶選擇鞋子要注意什麼?
A
:為寶寶準備一雙合適的鞋子也能為寶寶順利行走加分。鞋子除了要合季節之外,還要合腳、止滑。鞋內長度才是寶寶的實際腳長,鞋子要比寶寶的腳長0.5公分~0.8公分才比較合適。鞋的底要硬一些,寶寶走路著力會更好,鞋面是棉料或皮質的,寶寶的腳才不會不透氣。
買鞋要試鞋才知道合不合腳,鞋子的包覆性要好,不要刻意買太大的鞋子,對寶寶學走會有不好的影響。

Q5
:服裝上也需要特別注意嗎?
A
:如果把寶寶裹得像「粽子」一樣,或衣服不合身,寶寶開步就不會輕鬆自如。
所以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能讓寶寶在不受束縛的狀況下學好走路。衣服的領口、邊及下擺應該不勒著寶寶的皮膚,連身衣服要容易穿脫,因為寶寶一活動起來非常容易出汗,所以衣服需要經常更換。上下分開的衣服,褲子的腰頭要鬆緊合適,否則寶寶的小肚肚很容易起一圈紅印。

Q6
:寶寶有O型腿怎麼辦?
A
: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通常1~3歲會逐漸消失。但如果爸媽過早訓練寶寶走路,寶寶的下肢還沒有強壯到可以支撐自己身體的程度,極易形成「外八字」,可能以後真的就會發生腿彎彎的情形哦。

Q7
:寶寶有扁平足?
A
:很多寶寶小的時候都有扁平足的感覺,但在二歲前建議先觀察,尚不用特別治療,多半長大後足弓就會出現。如果兩歲、三歲都還有扁平足,可找小兒骨科、小兒科醫師檢查。

Q8
:寶寶為什麼一走就走不停?
A
:這和寶寶會站時一站就站很長時間有點類似,寶寶可能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停下來。爸媽要當心寶寶別被障礙物給絆倒了,也許過不了幾天,寶寶發現停下來的技巧,就會嘗試走走停停的方法。

Q9
:寶寶走路跌跌撞撞,身體姿勢很奇怪?
A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當然是不穩的啦。他要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所以看起來是有些側著行走,雙手會舉起,有時肩膀也會聳起。但只要寶寶的步伐並不是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爸媽就不用太過於擔心。而如果寶寶長時間一直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走方向,爸媽則要考慮帶寶寶就診。

Q10
:走路要不要限定一個時間,以免太累?
A
:不需要。寶寶如果覺得累的話,他自己會表現出來,如蹲下來不願意再站立,或者索性就坐在地上;如果爸媽牽寶寶的手讓寶寶行走,寶寶也會轉回來抱住爸媽的腿,而不再向前走。









*****************************************************************
學步車的該與不該
學步車真能幫助寶寶提早學會走路嗎?
  恐怕不是喔!因為已經有研究證實,那些整天爬來爬去、或扶著東西站站走走的寶寶,會比一天到晚都坐在學步車裡的寶寶,還快學會走路呢!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大部分正常發育的寶寶,在10個月以前,仍然需要依賴四肢來進行翻滾、俯仰、或坐、或爬等動作;而在這些反覆的動作練習中,不但是有機會強化四肢、軀幹關節的靈活性,也因此讓寶寶的肌肉被鍛鍊得更強壯。有了強健的骨骼肌肉做基礎,11個月後的會站、會走,其實就都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反而是如果太早接觸學步車,對於載重力仍嫌不足的寶寶肌肉和關節,就會造成很大的負擔,而且就更容易造成例如O型腿等扭曲、畸形的現象。
  因此,對於學步車的使用,家長必須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爬行」也是寶寶在肢體動作發展上的重要階段,所以別老急著要孩子站高高、走快快。而且,即使沒有做學步車,寶寶還是可以學會走路的。若真想藉助於學步車,可以在寶寶11個月後,將學步車的滑輪固定,好讓寶寶在之中練習站立。待他的腳力增長,穩定度也足夠後,接著再恢復滑輪的功能,讓寶寶學習利用學步車移動自己。這樣使用學步車,才是確保孩子走的健康又穩健!
學步車該怎麼選擇才安全呢?
購買學步車時,有幾個要點是家長必須注意的:
1.
經過安全檢定認可的廠商及產品。
2.
滑輪煞車功能的具備與穩定。
3.
附設的配件、與零件安全。
4.
座車整體的重心與穩固。
5.
座椅的舒適性。









***************************************************
小寶貝選鞋秘訣
在寶寶尚未走路前,鞋子扮演的角色多半是保暖、保護及裝飾的功能,因此,家長可以根據氣候,為懷抱中的寶寶,挑選一雙漂亮的小鞋子,但是,到了寶寶會走路之後,鞋子就不能只以外形為考慮要點,必須依照孩子腳的大小購買一雙合適的童鞋。
嬰兒的腳掌非常柔軟,而且長大的速度很快(平均每年需換3次尺碼),所以爸媽們必須時時注意寶寶是否該換鞋,以免妨礙到足部正常的發育。
在材質選擇上,以天然皮革、吸汗、透氣且親膚性較好,最好穿久了還會隨著主人的腳型變化,不會磨腳;假如是2歲以上的孩子,因為活動力已逐漸增加,這時不妨選擇保護性強的運動鞋,以配合孩子的活動狀況。
各階段選購建議
嬰兒時期:因為因為寶寶還不會走,所以只要材質柔軟、透氣、具有保暖性,方便服裝搭配即可。
幼兒學步期:舒適、合腳、防滑的平底嬰兒鞋是基本配備。
較大學步期:寶寶的鞋子以能完全包住腳的包鞋為優(最好包到腳踝),此外同時必須考量支撐性與止滑性,且為了保護腳,鞋面會比嬰兒鞋顯得略硬一些,因而整體來說,學步期的鞋子會比嬰兒期的鞋子來得重些。
幼童期:大約三~七歲左右,寶寶的腳將逐漸發展成為幼童階段的腳型,這時孩子腳掌的外型會漸漸變窄、迅速朝縱向發展;且足弓開始屈起,腳跟曲線也開始像成人腳跟的外型。此階段孩子跑、跳的運動機會多,因此這時黏扣帶設計的鞋子,會較方便孩子穿著,同時也可以避免鞋帶鬆落被絆倒的情況。而且,最好鞋子具有足夠的彈性且符合的寶寶腳型。
購買童鞋要點:
鞋前端寬度要夠。
鞋子要柔軟有彈性,可以適度的彎曲。
小寶寶腳型還未固定前,不要買有跟或造型太奇怪的鞋子。
鞋子空隙以多0.3公分為原則。
鞋面設計柔軟、安全,以免小寶寶玩鞋子時受傷。
買鞋前應該要先試穿。
鞋底的設計,要有止滑效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44&prev=46&next=20&l=f&fid=20







********************************************************************************
育兒生活
Baby Care 生活照顧 掌握足部發展~
幫孩子選雙好鞋!!
採訪/洪憶文
諮詢/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江長奇
凱英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劃部主任 黃雅慧
台灣愛普力卡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課專員 陳鴻嘉
產品提供/凱英、台灣愛普力卡
鞋子合適與否,和足部發展、動作進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孩子學會行走前、後,各階段所需的鞋款都不太一樣。家長除了考量其足部、動作發展,多瞭解不同的功能設計,並盡量現場試穿比較,要選出適合的鞋款其實不難!
各階段足部發展&適用鞋款
唯有符合足部發展的童鞋,才能發揮其保護效果,及滿足孩子的動作需求。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每個孩子的足部發展快慢不同,大致上可分為走路前、學會走路後一年半內、成熟期三大階段,相對所需的鞋款亦有所區別。家長若想選雙好鞋,第一步便是瞭解孩子的足部發展:
★STEP1:嬰兒時期
在腳部發育初期,孩子足部的骨骼被深厚的脂肪包住,因此顯的雙腳較為肥胖及柔軟。加上小朋友出生時足部的骨骼均為軟骨,1歲後方慢慢透過骨化的過程變成硬骨,所以在轉換的過程中,小朋友走路可能會歪歪斜斜,此為正常現象。一般小朋友約於6~9歲之間骨化完成,之後骨骼就只會慢慢變大,形狀不會再轉換了。換句話說孩子腳的形狀、有沒有足弓,都於該時期定型。
這個階段家長最常問的是,孩子為何有O型腿或扁平足的情形?O型腿主要是因為胎兒時期長時間保持手腳盤曲的姿勢,出生後又因包尿布及雙腳短胖而感覺更加明顯。約於3、4歲時,由於孩子足部支撐力有時會集中在膝蓋,自然而然使得兩腳向外,呈現內八步態,以致大人覺得孩子有X腿。直到5、6歲時腿型會逐漸修正變直,這樣的腿型變化為成長必經過程,家長不必太過擔心。依據統計,約有九成的小朋友在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一年級時腿型會變直,如果那時腳部仍有歪斜,則可能為病理現象。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家長如果早期發現孩子有X型腿,應先尋求醫師評估,及早預防保健。
而扁平足可略分為遺傳性及功能性兩大類,尤以後者最為常見。剛出生的嬰兒由於足部肌肉、韌帶尚成熟,造成扁平足的外觀。約需至足部發展的第三階段,足弓才會逐漸發育成形,故需請家長持續觀察。
適用鞋款
凱英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商品企劃部主任黃雅慧表示,這時期主要以趴爬坐臥居多,足部不具特別動作需求,在家即使不穿鞋也沒關係,穿鞋主要是為提供保暖、保護。故只要選擇符合這兩項功能,且不會造成足部負擔的輕盈鞋款就可以了。
★STEP2:學步→獨立學步期
自孩子學走路及學會走路後一年半內,即屬於足部發展的第二階段。孩子的足部骨骼、肌肉仍在持續發育中,在這個階段他會從搖搖晃晃的站立,到獨立行走,接著進步到跑、跳,童鞋的需求性大增!
台灣愛普力卡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課專員陳鴻嘉表示,孩子的足部和成人不同,整體較寬、較胖,加上腳底仍具厚厚的脂肪墊,家長應該配合孩子的足部發展做選擇。而自孩子扶著學走時,家長就可以為他準備具保護效果的童鞋,讓孩子順利地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適用鞋款
  1. 孩子的腳底仍具脂肪墊,且腳型寬胖,所以鞋子首先需符合夠寬、夠厚、彈性佳等條件,才能避免穿著不適,及提供採地時簡單的保護。
  2. 材質柔軟的鞋子可減輕足部的負擔。
  3. 孩子的活動量增加了,透氣、吸汗力亦可列入考量。
★STEP3:成熟期
自孩子學會行走一年半後到7歲這段期間,為足部發展的成熟期。該時期發展有兩大指標:一約2歲半左右,孩子的步態會慢慢發展至跟成人接近,6歲之後則幾乎跟成人一樣。二為足弓將於該時期逐漸形成。
江長奇表示,足弓的形成,除和生理發展有關,還需仰賴行走的壓力提供刺激。是以小朋友若有足夠的學步練習,相對足弓的發育比較成熟,反之則可能造成功能性扁平足。
人在站立時,足弓可將身體的重量均勻分散腳部,提高站立的穩定,並支撐身體重量。而行走時,在腳踝直屈踩下,至產生背屈的過程中,則需由肌肉先施力、繃緊,接著利用足弓的彈性抬起,因此足弓還可緩衝行走時的壓力。腳部缺乏足弓,等同少了力量的儲存及緩衝,便可能出現走路容易跌倒、足部疼痛、跑步較慢、姿勢不良等問題。
有功能性扁平足的孩子,平時足部是有足弓的,可一旦站到地上,因為韌帶比較鬆弛,所以整個腳掌就會塌下去,因而不具應有的功能。為了預防這個情況,前期可多讓孩子裸足行走、增加腳部活動機會,2歲後還可帶孩子到草地、沙地進行鍛鍊肌肉、韌帶的活動,這對發展都很有助益。
如果孩子在2歲半時有功能性扁平足、足弓外翻或內翻、比較嚴重的O型腿或X型腿、或走路嚴重外八或內八,一定要至醫院做檢查。一般矯正的介入點都是在2歲半後,這是因為此時足部發展較為成熟了,判別上相對準確的多。
適用鞋款
  1. 這個時期足部成長快速,除考量鞋子寬度、厚度,一定選擇符合孩子腳型的鞋款。
  2. 2歲半因活動量、複雜性提升,而且有一定的體重,童鞋應具備良好的減震效果,降低孩子活動時的足部傷害。
  3. 配合孩子的活動需求,請選擇不易脫落的款式。
  4. 透氣、吸溼力強的鞋款能讓腳ㄚ更舒適。
CHECK!童鞋功能面面觀~
看完上述介紹後,相信家長對孩子所需的鞋款已有初步概念了。然而坊間標榜高機能的鞋款相當常見,有時不免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功能越多,對孩子幫助越大?!其實並不盡然。對正常的孩子而言,只要符合足部發展的鞋款便已足夠,更何況鞋子功能通常和它的重量成正比,保護增多的同時,卻也可能加重足部負擔。以下分別介紹鞋子各部份的設計,及市售童鞋常見的功能,方便爸爸媽 媽針對孩子各階段需求做選購:
★楦頭:
陳鴻嘉表示,楦頭指的是鞋頭覆蓋五根腳趾的立體空間,所以腳ㄚ套進鞋子後,可以由楦頭判斷這雙鞋是否與孩子的足寬、足深、足長相符,並且具備保護前足,及配合足部運力等功能,故為各階段選鞋的重要參考依據。
★後踵設計:
黃雅慧表示,在腳後跟的位置,選用較硬的材質做補強,可以增加足跟骨的穩定效果、保護後腳跟。足跟骨是走路時第一個碰觸地面的位置,同時支撐全身的重量,而足跟骨的穩定能幫助步行穩定。不過在前兩個階段,因孩子的活動量不算很大,一般的童鞋即具備足夠的保護了。約至孩子2歲後半後,再選擇具備後踵加強設計即可。
★鞋墊:
鞋墊可緩衝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保護發育尚未成熟且不穩定的足部。材質方面,應以柔軟、有彈性、透氣、吸汗、好清洗者為優先。而設計上,著重於符合孩子的足寬、足長,即使沒有足弓曲線設計亦可,因為足部本身就是為走平地而創造,只要鞋墊具備上述優點,足部活動、發展並不會因此而受影響。
★中底-減震設計:
許多業者鞋子的中底處(請見圖示),特別加上避震設計,提高穩定足部、支撐身體重量的功能,對2歲半後整日活繃亂跳的孩子來說,可謂一大福音。
或許家長會問,1歲~2歲半的孩子走路常跌跌撞撞,不正需要這樣的設計嗎?江長奇表示,這可分為三方面來談,一來前期孩子的活動量、複雜性不如後期高。二來避震設計會增加鞋子的重量及影響鞋子的彈性,增加小小孩活動的負擔,而2歲半後整體發展提昇了,即使鞋子略重、略硬,也能輕鬆活動。三者因為小小孩腳底仍有脂肪墊,選擇高足弓鞋墊對他來說可能會形成阻礙,家長得多留意。
★大底-防滑設計:
黃雅慧表示,童鞋的大底(請見圖示)多為橡膠或PU、PC材質,具備耐磨、止滑等功能,可維護足部活動時的安全。各階段的鞋款均建議選用有防滑設計者。
★固定設計:
陳鴻嘉表示,常見有黏貼、鞋帶兩種設計,作用為固定腳ㄚ。基本上在孩子學會綁鞋帶之前,盡量找黏貼範圍較大者,提高固定效果,待他會綁鞋帶之後,就可選擇附鞋帶的鞋款。家長要同時留意其是否牢固,及貼近肌膚部分的觸感。
★抓地功能:
即在腳拇指的位置做一突起,引導腳指產生抓地效果,提高前足的穩定度。一般情況下,跳躍落地時腳趾會自然抓起,然後身體藉此穩定下來。正常的孩子會自行發展出這個功能,不需刻意引導,但如果孩子有低張力、動作發展較差等問題,那麼透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他的腳趾產生抓地的力量。
★包覆範圍:
鞋子的包覆範圍和支撐、保護效果有關,現今有包覆至腳踝下及高筒兩種選擇。至於孩子適合哪一種,則須考量其活動需求及足部發展。通常支撐力越強的鞋款,相對活動度低,不過現在也有業者力求在兩者尋求平衡,推出保護性高又好活動的鞋款。
如果孩子只是要走路、跑步,那麼選用前者即可。雖然孩子初期學走路時搖搖晃晃,但他必須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學習足部的運力控制,過度的保護可能會影響學習,家長別執著於保護效果,而忽略了孩子的發展需求。
掌握正確的選鞋方法
一般家長在幫小朋友選鞋時,常以自己的印象作判斷,就算帶孩子試穿,也只是看看大小而已。事實上,要了解這雙鞋是否適合孩子,應帶孩子到現場試穿,直接觀察孩子的反應,而且測試的方法、時間還要正確才行。以下為專家提供的選鞋訣竅:
★守則1:帶孩子到現場挑選
黃雅慧表示,這雙鞋各方面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無法光靠印象來判斷,所以帶孩子試穿是最好的辦法。試穿時最好採用站姿,而且還可以讓孩子穿著鞋子走一走、跳一跳,確認有無不適現象。之後幫他把鞋子、襪子脫掉後,還要留意他腳指頭會不會痛,腳上有無勒痕等。如果鞋子不合適,孩子雖然不見得能說出哪裡有問題,但可能以拒穿來表現,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反應。
★守則2:以站姿試穿鞋子
陳鴻嘉表示,小朋友坐著時,雙腳懸空會導致肉往下垂,將鞋子套進腳ㄚ,比較不能確認鞋子有無頂住鞋前或後腳跟,而且人在站立時,足部肌肉會向兩側移開,若是坐著試穿可能會選到足寬不足的鞋款。
★守則3:下午選鞋較為合適
下午時,腳部會比上午略大一些,這時選鞋比較適當。
★守則4:測試不同細節
過去先讓孩子套上鞋子,家長再用手指確認剩餘空間的辦法,其實能透露的訊息很有限。江長奇表示,相較於歐美,東方人的腳型比較短胖。如欲選出合適的鞋款,最簡單、準確的施測辦法為先將鞋墊拿出來,對齊孩子的後腳跟,確認足寬、足長適合後,再將鞋墊放回去,讓孩子穿上鞋子觀察其他功能。
  1. 足長:將鞋墊對齊孩子的後腳跟平放,在他腳趾最前方再估約家長1.5指幅的 空間。
  2. 足寬:兩側大拇趾及小趾最突出的地方即為足寬。家長要觀察足寬是否和鞋墊寬度相符。如果足長、足寬沒有問題,再將鞋墊放回試穿。
  3. 足圍:若想再更精準測量還要加上足圍,即用捲尺繞腳兩側最突出的地方一圈。目前鞋子足圍以E、2E......來劃分。家長可以先測量足寬、足長、足圍,然後參考專門的對照表,找出適合的鞋款。
  4. 前足深度:小朋友腳ㄚ套進鞋子後,可觀察前足鞋型有無變化,並讓他將腳趾蜷起試試看,確認五根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5. 後足深度:確認方法有二:1穿著這雙鞋走路時,腳跟會不會跑出來,如果有的話代表鞋子太淺了。2鞋子的邊緣應剛好抵住踝骨的下緣,活動時才不會卡住腳踝。
  6. 柔軟度:過去大家常用雙手折鞋的方式來測試柔軟度,不過因男女力氣有別,可能會影響施測結果。建議大人改為蹲在地上,用半身力量將鞋子往下壓,柔軟的鞋子會順著你的施力而彎曲。
養成良好的穿、脫習慣!!
家長不光是要為孩子挑選適合的鞋子,還要從小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穿、脫習慣,避免鞋子提早「陣亡」,進而影響孩子活動的安全:
  1. 如果孩子已有一定活動量,穿鞋前應先穿上襪子。穿襪主要是為減少鞋子內裡摩擦肌膚,還有因流汗而腳臭。
  2. 有時孩子急著出去玩,可能魔鬼沾沒黏緊、鞋帶沒綁緊就走了。小小孩階段家長可代他留意,待他大一些時,則要請他再做確認。
  3. 教導穿鞋後再黏貼或綁鞋帶,不要直接將腳ㄚ硬套進鞋子裡。還有脫鞋時也要先將固定設計解開,不可以直接用踢的,以免加速鞋子穩定腳踝的部分外翻、鬆脫,影響孩子活動時的安全。
Question Time一次解決所有用鞋疑惑!
童鞋的準備及清理,是大多數家長共同的困擾。以下特別收錄常見的問題,由專家為您解答:
★Q1該準備多少雙鞋呢?需分室內、室外用鞋嗎?
A:陳鴻嘉表示,童鞋的準備數量,應參酌孩子的年齡、活動量。童鞋一般多於外出時使用,在第一階段,孩子外出機會不多,只要準備1~2雙就好。而第二階段約可準備2~3雙做替換。第三階段因年齡增長及活動需求多,約可準備3~5雙替換,家長可視孩子的活動需求再做增減。
黃雅慧表示,學步期在家可多鼓勵孩子裸足步行,增加觸覺刺激,甚至在安全、清潔的範圍內,每週固定帶孩子赤足在公園、沙地活動,這對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夏天時家長可為孩子選購涼鞋,如果孩子已進入托兒所就讀,可另外準備室內鞋,用以維持室內清潔,及小腳ㄚ的舒適度。
★Q2如何知道該換鞋了?
小朋友足部成長快速,特別在3歲左右有非常大的變化。江長奇表示,家長可以每個月固定把鞋墊拿出來跟孩子的腳比一比,好掌握更換尺碼的時機。孩子如不肯穿鞋、抱怨腳痛,通通不能輕忽。而平時如發現童鞋的大底磨光了、外觀有破損,或從後腳跟看,左右兩邊鞋底磨損速度差異太大,則要馬上更換。
★Q3童鞋清理方式有何不同?
建議家長依照童鞋的材質來清洗,如第一階段所用的布質童鞋,可先將它泡在冷洗精約3、5分鐘,再用專門用的小刷或舊牙刷清潔。而其它材質則可直接用這些工具輕輕刷掉污垢,省時又省力。
(詳文請見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46.asp






*************************************************************************

寶寶學走路 抓住五階段

寶寶從扶著父母的手站立,到脫離父母的幫助獨立邁開第一步,是一個令父母驚歎的過程,但也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寶寶動作發展方面的知識,以做到科學合理的輔助孩子學走路,將對縮短這個過程有幫助。


寶寶學走路,其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父母可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進行訓練。
  第一階段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第四階段13個月左右: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13-15個月: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廳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但父母在享受寶寶學走路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於正處於學步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學做、學爬這些動作的危險都大,在環境安全上尤其要多費心思。
寶寶學走路第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陽臺,沒有圍欄或欄杆高在85釐米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釐米以上,或者陽臺上擺小凳子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其次是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還有就 是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 險。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49272&prev=49651&next=49271&l=f&fid=78






****************************************************************************

寶寶墊腳尖走路正常嗎? 
記者:文╱張雪惠;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骨科主任劉士嘉醫師表示,在門診常見的幼兒墊腳尖,以生理性的原因較多,仔細檢查,可見寶寶的後腳筋並沒有過短或過緊的問題,亦沒有異常的神經反射,發展進程也都正常,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因為發燒、疾病,造成神經或肌肉方面機能的影響,他進一步解釋:「他不論走或是小跑,就是會墊腳尖,換言之,會蹲、站立時會平踩,只是一走路就墊腳尖,像這樣的孩子大都是生理性的。」一般而言,多數幼兒期的墊腳尖,約滿兩歲之前會消失,大於三、五歲仍不見改善,病理因素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

容易墊腳尖走路的原因?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李國鳳表示,一般容易出現墊腳尖走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
1.長短腳:墊腳尖通常是兩隻腳一起墊著,如果只有一隻腳墊著,有可能是因為長短腳,或是一邊的張力比較高,張力較高的就會墊腳尖。
2.感覺統合失調:就職能治療而言,會較著重於寶寶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其前庭、本體覺與觸覺的整合出現問題,例如20﹪自閉症小孩會出現墊腳尖,因為墊腳尖可以帶較多的搖晃感和不同的關節壓力刺激,他喜歡前庭刺激與本體覺刺激,所以他喜歡墊腳擺動身體搖晃,這也是他喜歡墊腳走路的可能原因。
3.觸覺防禦:寶寶也可能是因為觸覺防禦(過度敏感)而造成墊腳尖,這麼做是為了減少腳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例如:寶寶有時候突然踏到冰涼的地磚,也會出現墊腳尖的動作。
4.阿基里斯腱(後腳筋)太短:這部分較難論斷因果,究竟是因為後腳筋太短而造成墊腳尖?還是因為長期墊腳尖造成後腳筋太短?
5.神經肌肉骨骼問題:這是最為嚴重的情況,因為腦性麻痺或部分先天性疾病,也會導致寶寶有墊腳尖的習慣。
如何區辨正常與異常?

有些寶寶在學步時期,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以下分別論之。

正常情形

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四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以下兩種狀況非常常見,但皆屬正常,爸媽不必太擔心。
狀況一:一走路就墊腳尖,但站立不動時就踩平,或是也可以蹲的很好。
狀況二:有時候墊腳尖,有時候又正常走路。

異常的情況

劉士嘉醫師表示,「最擔心的是先天後腳筋有問題,或是足部有異常,但若是諸如此類的情況,孩子在還不會走路時,可能就會有其它的異常出現,不太會到學走路時才發現墊腳尖的現象;因為既然是病理性的,還沒學走前,腳的活動或像是幫他穿鞋子的時候,可能就會不對勁的異常訊號。」

復健與治療方式

李國鳳治療師指出,治療墊腳尖的同時,必須先個別處理疾病問題,再來做復健較為恰當。尤其一些退化性疾病,會越來越惡化,必須另行處理,不然一直做復健,治標而不治本,「這種寶寶反而有更嚴重其他疾病問題,墊腳尖只是被反應出來的其中一種症狀。」
她建議,通常會從復健運動做起,例如被動的去壓寶寶的腳板,拉腳筋(拉鬆過短的筋);若是感覺統合問題,就必須進行感覺統合治療;當找不出寶寶墊腳尖的原因時,家長應反覆提醒寶寶要踏平,或是提供誘因以改變習慣,甚至可以讓他穿上硬底的鞋子,進而矯正過來。「若是肌肉張力真的太強,也可以打肉毒桿菌,可是打完會無力一陣子,但這是非常嚴重或極度重度才會去做的,但遺憾的是,有時候打了肉毒桿菌不一定能夠改善症狀。」李國鳳治療師補充說明。
給爸媽的小叮嚀

1.劉士嘉醫師提醒,爸媽不要道聽塗說,太聽信坊間廣告商的商業資訊及網路上不當的誇大資訊。
2.剛學會走路的幼兒,雖然不太可能單單因走路跌倒而造成顯著傷害,但卻可能因跌倒而發生撞傷或挫傷等不要緊的小小傷,加上寶寶通常不能清楚表達,局部也不會出現異狀,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劉士嘉醫師指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跛行的現象,或者躺在床上踢腳時,看寶寶是否能對稱的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有疼痛的反應。一般而言,如果只是突然出現的步態異常,但毫無其他異狀,例如局部壓痛腫痛,局部紅腫、發燒、體能或食欲變差、無法走路等,突然出現的步態異常若在兩星期內即恢復正常,就可能只是上述的小小傷所造成。
3.劉士嘉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曾有3~4歲的小朋友仍會墊腳尖走路,但檢查過後仍是正常的,其實像這類型的孩子,除非在其他科別,可檢查出異常,到了一定年齡,因體重的關係,就可能會正常走路,父母不必太過擔心。


           ~原文刊載於2011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
www.mombaby.com.tw閱覽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ome-baby/article?mid=4074&prev=4118&next=4073&l=f&fid=22








*********************************************************************
嬰兒學走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十~十五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父母發現寶寶在放手後能穩定站立,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第二階段(十二個月左右):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來必須讓寶寶學習放開手也能走二~三步,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感的訓練。

◎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父母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肌力,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度之外,也要著重在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第五階段(十三~十五個月):
  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使其朝正向發展。
 

(三)所代表的意義:當寶寶開始走路就代表著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a.寶寶能自主性的握拳,並隨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腳趾。
  b.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足以支撐本身的重量。
  c.寶寶已經能靈活的轉移身體各部位的重心,並懂得運用四肢關節,上下肢各動作的發展也已經能協調好。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學習走路時會出現墊腳尖走路的行為,這到底是正常或異常呢?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可觀察寶寶墊腳尖走路的頻率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現象,若寶寶有時用墊腳尖的方式走路,有時恢復正常狀態,則毋需擔憂。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三歲之後運動協調才發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走不穩都不用過度擔心。很多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扭傷,再加上這時候的寶寶通常不能表達的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細心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來得知。劉士嘉醫師表示,父母應仔細觀察寶寶走路是否出現一拐一拐的,或者躺在床上踢一踢,看寶寶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壓一壓寶寶腿部各部位,看看寶寶是否會感到疼痛。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 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或是學步車,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 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 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

◎第五階段: 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依以上五個階段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六)安全環境的安排:學走路的寶寶所碰到的危險比前面幾項動作接觸的危險來得更多了,在環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費更多的心思。除了居家環境的安全外,父母也可幫寶寶穿上防滑的鞋襪,以防止寶寶跌倒。
  
a.陽台: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此時父母就必須特別留意寶寶走到陽台上。沒有圍欄或欄杆在85公分以下,欄杆間隔過大(超過10公分以上),或者陽台上擺小凳子....等容易使寶寶誤爬上,而導致危險。
   
b.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父母宜將所有具危險性的物品放置高處或移走,並且須留意所有傢俱中具有尖銳的,角以防寶寶去碰撞。
  
c.門、窗: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父母可使用門防夾軟墊來避免危險;至於窗戶方面,最怕寶寶走窗邊玩窗簾繩,如此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資料來源http://www.howmama.com.tw/b69/7-t556/





********************************************************************
寶寶喜歡踮腳尖走路該怎麼辦
  寶寶踮腳尖走路是過度或是異常現象
嬰兒在零到三個月大時,當扶持其站立、腳掌載重時,會產生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反曲、踮起腳尖之『支撐反應』。但是過了這段期間,反射動作會慢慢消失,如果孩子仍然經常出現這種現象,顯示其大腦中的『腦神經』發展有問題。這類孩子在走路時,由於腳掌接觸地面而產生原始的『支撐反應』,所以會踮起腳尖,此時孩子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防止跌倒,其錯誤的姿勢易導致孩子腿部之髖關節彎曲、腳部成為外翻足,久而久之脊柱亦可能發生畸形。 造成踮腳尖走路的主要原因
嬰幼兒學站、學走路均有其一定的發展順序,太早讓嬰兒學站、把嬰兒放入學步車內,都有可能產生揠苗助長的不良結果,會造成幼兒膝關節過度前彎、髖關節明顯外張、腹部及背部肌肉無力等現象。 預防及解決方法
1.勿太早訓練孩子學站、學走路。
2.嬰兒如有髖關節伸直、膝關節過度前彎(外八或內八)、馬蹄足現象(踮腳尖)出現,則不鼓勵孩子在有上述狀況下學習爬行。
3.矯正孩子站立姿勢,調整走路時的重心,並做平衡訓練。
4.鞋內前端墊海綿或毛氈,使腳底與地面的角度小於90度,減低因為『支撐反應』造成的踮腳尖現象。
5.如果以上方法皆無效時,則必須讓孩子在球鞋內穿L型支架,由腳底包到小腿,以消除『支撐反應』。 註:
一般而言,嬰兒學站或學走的過程,經常會出現踮腳尖走路的現象。幼兒在一歲半左右時,會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行走,探測自己的體能,偶爾踮起腳尖走幾步新鮮一下;或是當父母親帶孩子外出散步時,由於馬路不如家裡的地板那麼的平滑,孩子也會嘗試著踮起腳尖越過崎嶇不平的路段,這些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資料來源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3053880&bid=20&r=2&page=1






*********************************************************************
幼兒墊腳尖走路 常見於腦性痲痹患者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 
 幼兒在一週歲後,學步走路時,如果是以腳尖墊著走,父母親就要特別注意此種現象,衛生署新竹醫院在上月即接連出現六個類似個案,醫師診斷後才發現這些幼兒罹患神經肌肉方面的疾病。經治療後,效果都相當好。  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耀君表示,六對父母親在上個月分別發現自己學走路的小寶貝,是用墊腳尖的方式行走,經送醫院門診求助。 張耀君說,墊腳尖走路常發生於腦性麻庳的患者身上,原因是小腿肌肉異常的高張力,造成腳足板長期處於曲屈狀態,使得幼兒站立及學步格外困難,幼兒只好墊起腳尖走,目前醫學界流行的治療方式,包括神經阻斷術、肉毒桿菌素注射及腳根肌腱延長術。至於其他可能導致墊腳尖走路的神經肌肉病變,常見的有小兒麻痺病毒造成的脊髓灰白質炎,或是一種叫作「裘馨氏症候群」的肌肉失養症。  張耀君說,如果到了十幾歲,墊腳尖走路仍然持續存在,最常見的原因是小腿肌肉不明原因的萎縮,這種侷限在小腿的肌肉病變有家族史傾向,患者的嚴重程度不一,常可發現鞋底的前半部有明顯的磨損,一般的物理治療及拉筋並無法改善症狀,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藉由外科手術來拉長小腿萎縮的肌腱,總而言之,幼兒發生墊腳尖走路的情形時,父母親還是應該帶小孩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以排除一些嚴重的神經肌肉病變,儘早讓復健科的醫生給予適時的治療,以避免腳部畸形的惡化。

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may/2/today-m1.htm






******************************************************************************

為孩子挑選一雙適合的鞋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照顧諮詢顧問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專家執行長
臨床4級資深職能治療師
王宏哲
                                                                                      
@選對鞋子對孩子的重要性
 
寶貝從爬行發展至站姿再到最後階段『行走』,面臨的挑戰是越來越大。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寶貝學會走路的那一刻家人總是歡欣鼓舞,然而行走初期,跌倒、腳酸、要大人抱…等狀況卻也是寶貝們最常發生的意外事件,鞋子對行走能力的影響首當其衝,鞋子本身的包覆性、鞋底的軟硬度、足踝的支撐性、鞋統及楦頭的高度及寬度都會影響貝的行走動機及步態成熟
寶貝經常跌倒?總在全家出外踏青時抱怨酸?我們總是在孩子跌倒時請他自己站起來但我們了解孩子跌是真的不小心;還是先天足部結構從中作梗?足部結構及鞋子的功能影響孩子的行動能力及探索學習進一步影響腦部全面發展、整合與協調。鞋子應提供孩子良好的穩定度,減輕寶貝的負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對鞋子能避免寶貝的部變形維持寶貝正確的骨骼排列與肌肉協調性,遠離脊椎側彎、扁平足、O型腿、大動作協調不良的煩惱,讓您的漂亮寶貝“坐的直;行的正“。因此,給寶貝一雙減輕負擔的走路工具,是讓寶貝贏在起跑點的最佳良方,引領他們探索新世界
 
@學走鞋及學步鞋的不同
學步鞋的材質柔軟,就像襪子一樣包覆著正在學習行走的腳,因此舒適、保暖、透氣、防滑是學步鞋的主要功能;目的則是讓小朋友習慣穿鞋的包覆感。
學走鞋的質地較為堅硬,支撐性也較佳,通常為孩子的走路鞋,鞋底及後跟的部分稍硬,在學習走路的同時盡到保護的功能,防止小朋友踢到傢俱等障礙物;表面包覆孩子腳背的部分稍軟,提供孩子良好的舒適度,增強孩子的行走探索動機。
 
@各階段的選鞋技巧
嬰兒時期的學步鞋:因為寶寶才剛學走,所以只要材質柔軟、透氣、保暖、具有保護寶寶皮膚的功能,方便服裝搭配即可。
1~2歲幼兒學走期:舒適、合、防滑的平底嬰兒鞋是基本配備。
2~3歲幼兒學走期:寶寶的鞋子以能完全包住的包鞋為優(最好包到踝),此外同時必須考量支撐性與止滑性,且為了保護,鞋面會比嬰兒鞋顯得略硬一些,因而整體來,學步期的鞋子會比嬰兒期的鞋子來得重些。
幼童期:大約三歲左右,寶寶的將逐漸發展成為幼童階段的型,這時孩子掌的外型會漸漸變窄、迅速朝縱向發展;且足弓開始屈起,跟曲線也開始像成人跟的外型。此階段孩子跑、跳的運動機會多,因此這時黏扣帶設計的鞋子,會較方便孩子穿著,同時也可以避免鞋帶扣上的鞋帶鬆拖被絆倒的情形。而且,最好鞋子具有足的彈性且符合的寶寶型。
 
@選鞋小叮嚀:
1.基本原則
挑選鞋子時,應盡量挑選軟硬適中,吸震或避震性好的鞋款。鞋前端寬度要;鞋子要柔軟有彈性,可以適度的彎曲;小寶寶型還未固定前,不要買有跟或造型太奇怪的鞋子;鞋面設計柔軟、安全,以免小寶寶玩鞋子時受傷;買鞋前應該要先試穿;鞋底的紋路設計則要有止滑效果。孩子試穿後,應讓孩子在現場利用三到五分鐘穿著走一走、跳一跳,甚至跑一跑,並脫下來看足部骨突處是否有任何的壓紅點,避免過度磨擦而破皮。
2. 尺寸挑選
太小:孩子的腳丫子擠在鞋子裡會有壓力點,造成破皮或擦傷的情形,若沒有適當照顧,易引起細菌感染!此外,鞋子太小會影響孩子足部發育,即足部骨骼排列,進而影響足部功能。
太大:鞋子無法提供適當的穩定度,造成下肢肌肉必須花多餘的力氣,去維持下肢的穩定度。一來孩子容易累,二來孩子容易摔倒。所以建議家長不要為了省錢買過大的鞋,覺得可以穿比較久,其實會讓孩子的肌力發展失去平衡喔!
切記!幫寶貝選鞋時一定要讓寶貝試穿!合適大小為腳放入鞋子後,鞋子空隙多0.3公分或一指幅為原則
3.換鞋頻率
約半年換一次鞋!但如果孩子的運動量較大時,必須去檢查孩子的鞋底是否已經磨損!磨損的鞋底會影響鞋子對關節的保護功能,影響孩子的肌力平衡,所以爸媽記得要定期觀察噢!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520&prev=20522&next=20518&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