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培養寶寶好腦力

15個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
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以下綜整出專家建議從小就應該養成的十五個
生活習慣,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習慣一切從吃得好開始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
習慣睡得好才記得牢
剝奪嬰幼兒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嬰幼兒特別需要大量而不被打擾的睡眠。
睡眠主要有四個功能,一、修補神經元,二、複習白天所學,三、淘汰不需要的記憶,四、調節情緒。
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學會重視睡眠,就像重視營養與運動一樣。
習慣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
條記憶體。運動可以將新鮮血液帶向腦部細胞,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三種神經傳導物質,
誘發大腦神經元增生,多巴胺使運動的人心情愉快,血清素與
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聯,正腎上腺素則和提升注意力有直接關係。 
習慣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
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愈多的探索意味著與環境有愈多的互動,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連結
愈複雜愈緊密,孩子當然也就愈聰明優秀。
習慣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孩子遊戲時大腦在休息,但最新發現是,遊戲的角色扮演和想像力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抽象思
考能力,有助於增進學科表現。想像成消防車,大腦就學會如何把抽象符號和其他元素串連起來,等於經歷了
一場高階抽象思考過程。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
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習慣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給時間,讓孩子動手做,也是鍛鍊大腦重要的過程。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分析,大腦是為生存而存在的器官,
外在環境不斷給磨練,大腦才有機會學習諸多生存技能。「一定要親自走過,才會在大腦留下痕跡」,孩子早
該自己學坐捷運了,家長還每天接送;永遠匆忙的早晨,總是忙到沒耐心等孩子綁鞋帶,其實都已經剝奪了孩
子建構大腦的珍貴歷程。
習慣正向管教教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解決問題,了解因果關係,擁有最初的成功經驗時,家長若能真誠鼓勵與讚美,孩子的臉上會
出現一抹滿意的微笑。此時,孩子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因為分泌了「多巴胺」這項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
而微笑著。多巴胺在期待與獎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滿足是學習的重要刺激,當人們專心、與自我一致、
與世界和諧相處,或成功達到任務時,這種美好的感覺會引發成功的學習,並儲存在大腦。
習慣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幼教大師蒙特梭利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小科學家,他們熱愛觀察世界,進行「要是這樣……會怎麼樣?」
的探索。初生兒和學步兒會從高腳椅上丟玩具,在洗澡時玩水,這股探索的動力隨著年紀繼續增強。
習慣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學步兒經常鬧脾氣,用一個簡單有力的「不」字對抗全世界,常讓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家長可慢慢放手,
開放幾個你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從中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力感,也同時學會為自己負責。
一開始,父母可以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如果孩子嘗試後,感受到自己能做決定的成就感,就會
慢慢願意嘗試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自己選擇卻有不好的經驗,家長也不要心急,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的選
擇沒有成功,但願意嘗試的勇氣很令人佩
服,下次再試試看就好。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慢慢嘗試,用他自己的節奏來發展自我。
習慣10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教養守則,一九九二年義大利帕瑪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鏡像神
經元」,解讀了父母的身教那麼的重要,原來跟大腦息息相關。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一組可以反映外在世界
的神經細胞,只要觀看別人的動作,就會在腦中重現相同動作,彷彿鏡子反射,人類透過鏡像神經元的
「模仿」學習,不需透過語言,進而理解他人的行為、意圖與情緒,拉近彼此關係。
習慣11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每重複一次壞習慣,它又佔多一點地盤,讓好習慣更難
立足,這也是為什麼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時難上十倍,也是為何童年教育這麼重要,很多事情最好一開始
就教對,不要讓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
習慣12  長期家庭壓力會傷大腦
當孩子長期目睹父母吵架,又無力停止或改變這個令人無助的狀態,這種失去控制權的感受會影響孩子一生
很多事情。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童年不當的責罵或受虐經驗會永遠傷害神經元的發育
,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應該更為謹慎。《大腦當家》指出,壓力太大或太久便開始傷害學習。壓力大的人數學
做不好,語言處理不夠快,記憶力差,不會把過去的訊息類化到新的情境,也不會修改舊的訊息適應新的需
求,更無法專注。壓力大的人在認知作業上,比壓力小的差了五%。 
跟孩子說話時記得和他四目相接。洪蘭曾說,如果不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音是背景噪
音,對孩子神經連結沒有什麼幫助

習慣13  多跟孩子說話和擁抱
新生嬰兒是個大近視,他們的視力大概只能看清楚三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不能自動調整焦距,更遠或更近的
物體就會變成一片模糊。造物者似乎是設計好要嬰兒把身邊愛他的人看得更清楚。因此,爸媽應常常抱寶寶,
雙手環抱將他貼近胸前,有如回到子宮般安全。 
習慣14  睡前帶孩子回憶一天
爸媽也可以在每天睡覺前,靜下來跟孩子聊聊今天發生了哪些事情,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哪些事讓他開
心、哪些事讓他傷心。回憶一天的感受,幫助孩子消化整合,紓解情緒,成為睡前儀式的一環。
諮商心理師楊文麗每天睡前都跟兩個孩子聊,鼓勵孩子今天做對了哪些事情,讚揚他們有善良而美好的性格,
讓他們充滿自信而溫暖的進入夢鄉。
習慣15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
「龜毛」感到困擾與不耐煩。幼兒發展專家李坤珊提醒,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
要來源。成人的生活很複雜,充滿變化,成人可以隨時應變調整生活程序,但幼兒還不具有時間概念,他們
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此刻,所以他們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頭好壯壯的腦,但所有權威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培養愛學習的好大腦,家
長該做的不是送孩子去全腦補習班,而是吃好、睡好、多運動;好好愛他、陪他玩、讀書給他聽,以及多帶
他去接觸探索自然。每一件事,都不需花大錢,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時時提醒自己「十五個養出好腦力的生活習慣」,爸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母。





**************************************************************
**************************************************************
台灣出現大腦危機!!
當世界掀起大腦科學研究的熱潮,台灣雖然也有愈來愈多的相關知識被引介進來,但是從許多現象來看,卻發現台灣的孩子正處在各種不利大腦發展的危機當中。
大腦危機1 
台灣的孩子運動不夠
  「現在的小學生,十個裡面有九個站不直、坐不正、走路都不會走,身體該怎麼動都不會動,」長年在小學參與雅樂舞蹈訓練的資深舞蹈家陳玉秀憂心忡忡的指出。  當許多國家開始認真規劃體育課以鍛練孩子的體力與腦力,愈來愈多腦科學家大聲呼籲孩子每天需要有一小時的有氧運動量時,《親子天下》在二○○八年所做的調查卻發現,近六成台灣的中小學,每週體育課不到兩小時,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認為學校體育活動時間不夠。體育課的內容也往往缺乏用心規劃,語文老師、音樂老師教體育課的大有人在。
  體力的危機顯現的是腦力的危機。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的研究就發現,台北市小四生的運動協調能力達到臨床上「發展性運動協調失常」的比例已超過四成,這個數字是歐美國家的數倍。目前的研究已知患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小孩常有這方面的問題,兩者之間的關連值得深思。
大腦危機2 
台灣的孩子睡眠不足
  台灣的孩子動不夠,也睡不飽。   根據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在二○○六年公布的調查,有近四成的國三學生睡眠不足六小時,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學生睡眠品質不佳。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在二○○七年所公布的調查,台灣小六學生每天平均只睡七.九個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個小時,台灣較國際平均值少半個小時,比大陸、日本的孩子都睡得少。《親子天下》二○○八年所做的調查更顯示,沒睡飽是孩子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大腦危機3 
台灣孩子吃得不對
  台灣的孩子動不夠、睡不飽,那,吃得對嗎?從對大腦最重要的早餐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小學一~三年級大約只有八成的孩子天天吃早餐,到了四~六年級只剩七成七。國民健康局所委託的研究調查更發現,每天吃早餐的青少年只有四成五。  至於早餐內容更令人擔憂,台北市教育局針對小學所做的調查顯示,有一三%學童一大早就以高糖的奶茶或可可搭配早餐,另有一%學童以洋芋片等零食當早餐。   垃圾食物更成為兒童飲食中的常客。兒福聯盟二○○九年的調查發現,超過六成五的孩子經常吃零食,而且最喜歡的都是高脂、高糖、高鹽的洋芋片、巧克力、泡麵……
大腦危機4 
台灣的孩子缺乏前額葉鍛鍊
  孩子浸泡在什麼樣的環境,就容易長成什麼樣的大腦。因為大腦科學發現,每一次與外在環境的互動經驗,都會對大腦的神經連結產生影響。台灣在飲食、運動、睡眠上都是一個不利孩子大腦的成長環境,然而更大的危機,在於台灣的教育缺乏對孩子前額葉,也就是所謂「總裁腦」的鍛鍊。  前光華女中校長郭乃文就感慨,「台灣的教育落後大腦發展。」當大腦進入青春期,需要大量使用前額葉能力,像計畫、思考、主動探索、評估後果、抑制衝動等能力時,台灣的中學教育還停留在給標準答案、用考試評量一個人的價值。  《樂在學習的腦》一書中指出,針對青少年的教育目標,應該改變為加強內在控制,例如以自訂的步調學習、對所學知識有批判性的評估,培養主動研究的能力。   但台灣中學生的現況卻是,「愈學,愈不想學」。《親子天下》的調查發現,國中年級愈高,學習動機愈低,超過八成的國三老師認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  根據大腦用進廢退原則,一旦前額葉功能缺乏鍛鍊,就無法產生新的連結,甚至有些連結因為不常用到,終至被修剪掉。   由於缺乏鍛鍊前額葉的環境、外界激發不足,使得現在許多大學生沒有完成青少年晚期大腦應該發展出來的前額葉功能。一位大學教授便很感慨,「看看大學校長在開學談話,還要提醒大學生不要亂停腳踏車、考試不要作弊……,就顯示現在大學生的前額葉功能出現問題。」
如果說,台灣的父母、師長最在乎的是孩子的競爭力,那麼競爭力最重要的所在大腦,我們給了它什麼樣的成長環境?
  大腦科學看似複雜先進,但大腦科學所研究出來的結果,卻提供了教育回歸根本的一個方向——「讓孩子動得夠、睡得飽、吃得對、主動學。」
  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均衡的教育,才是大腦時代裡的學習之道。   教育應回歸根本,讓孩子動得夠、睡得飽、吃得對、主動學。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引用《親子天下》雜誌http://www.mdnkids.com/book_parenting/3.shtml>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42







*************************************************************************
左腦右腦動起來均衡開發,潛力無窮大
全腦開發是指以腦為核心的整個身心功能的全面開發。人的任何活動從表面上看,只是手、眼、腦的活動,而實際上,無論個體是否意識到,他的整個身心都參與了操作活動,因為腦與整個身心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
早期開發,獲益終身

大腦的智慧一定要早期開發,爸媽應該掌握大腦迅速增長期此關鍵階段,協助寶寶開發左右腦,如果不儘早開發嬰幼兒大腦智慧,我們為人爸媽者將愧對上蒼給人類的特殊恩賜!
左右大腦各司其職
人的大腦於幾百萬年的進化,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即左腦和右腦,並由數以億計的胼胝體結起來。左腦和右腦它們是既分開又和諧統一的兩個部分。換言之,大腦的兩個半球各有不同的優勢,但又是相輔相成、協調一致的,是正常意識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左腦主管思考數理邏輯,右腦發揮創意想像,從小培養發散性的多向思維模式,實際上是發揮右腦對圖形想像、創造力方面的記憶優勢,把左腦需要掌握的數學、順序、語言、邏輯等智慧,轉換成大腦容易接受、能理解、易聯繫、易回想的知識,從而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在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發揮無限的智力潛能。
右腦開發猶應重視
上述關於左右腦的圖像和文字表述,現已作為常識為大多數人所知。但右腦開發的重要性卻還需要進一步強調。
嬰幼兒時期以形象思維為主
右腦的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重要功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慢慢弱化和減退,而用於邏輯分析、數學計算等方面的左腦功能會因為每天都運用而得到強化。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右腦開發期——嬰幼兒時期還給寶寶。
光用左腦沒感情
有的爸媽認為:我的寶寶長大了要當科學家,他當然要盡可能地開發左腦,因為左腦是優勢腦,主要掌握邏輯思維、進行推理、操縱語言和文字、負責數學計算等。由於這樣的推理與期待,爸媽在開發寶寶智慧的過程中,右腦開發的重要性就被忽視了,而很遺憾的是單純左腦發達的人往往是有問題的,不平衡的左右腦開發,將可能養育出一個需要精神治療的成人。
左腦是理性腦。其功能近似於電腦,也就是說,左腦的職能和承擔的工作,電腦都能完成,有些事情,甚至電腦比人腦幹得更漂亮些。但電腦無法在感覺領域裡大顯身手,電腦代替不了情感,更沒有想像力和難能可貴的創造力,總之電腦是不能取代右腦的。
左右腦均衡開發才是根本
我們講開發右腦重要,是因為人們偏重左腦的使用而造成了用腦的不平衡(想想我們平常左腦是多麼疲倦不堪,而右腦往往閒置不用的情況是多麼普遍!)左腦是否發達,要看他是否開發了右腦。因為右腦的開發可以導致左腦功能產生質的飛躍,左右腦協調並用、充分整合是開發寶寶智力的根本所在。
打個比方:當我們面對一面鏡子時,我們只會看到單一的我。如果我身前身後放置一面鏡子,我將看到鏡子是折射出無數個我。因為後面的鏡子的互相反射的作用,左右腦同時並舉,如同兩面鏡子的相互照應。
人的智慧大無邊
一個經常動腦、勤於思考的人,終其一生,其使用的腦細胞僅為大腦細胞總量的3%不到,光記憶容量一項人的大腦可以記住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總知識量的50倍,人的智慧智慧實在大得驚人。
大腦的邏輯思考訓練有助於幼兒學習嗎?
邏輯是人類思維的一種表現方式,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只是大家的運用方式與程度不同。經國內外研究顯示,邏輯能力越好的人,在學習能力和效果上也會有越大的提升。所以學習邏輯性的思維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思考的手段,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可以讓我們輕易的去瞭解一些很複雜的問題,從而推論出解決方法。
開啟幼兒邏輯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啟發思維的認知學習,而認知學習及遊戲的時間點,在於寶寶對周遭事物開始產生反應時,透過簡單明瞭的插圖或畫面給予基本的認知概念。這些插圖或畫面內容要以最常見的事物為主,才能和幼兒產生連繫,因為剛開始的認知學習都是以先記住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以及圖畫內容裡的物體名稱為主。當寶寶的大腦裡已儲存了大量的詞彙內容時,再加以結合基本形狀、顏色、物體、大小等的認知概念,更能增進寶寶對於周遭事物的認知力、感受力及語言的理解力,提高其細膩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認知應用能力。
亞洲人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與習慣,就是死背或填鴨式的教學。比較外國啟發式的訓練,將玩樂融入於學習當中,我們的孩子在思考上就缺乏了一點靈活度與創意性。所以如果我們從小就訓練孩子接受邏輯訓練,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清晰且有步驟的思考學習方式對於日後進階的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也讓孩子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開發聰明腦,先學邏輯-數學
如果你以為邏輯-數學只是一種加減運算的能力,那你就錯了!邏輯-數學不只有計算能力,還包括可以處理一連串的邏輯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
因此,邏輯-數學能力強的幼兒長大會出現以下特徵:喜歡計算、有次序的排列收集的物品、玩有策略的遊戲、用電腦、依靠規則等。培養孩子邏輯-數學能力,對於未來學習絕對有正面的幫助喔!
培養邏輯-數學的方法
數數:當你帶他走台階時,你們可以一起數台階;當打開購物袋時,你們可以一起數總共買了幾樣東西;整理積木時,可以數一數不同顏色的積木數量。
比較:猜猜看,媽媽右手的糖多還是左手的多?奶奶的房子大,還是學校大?雞蛋重還是石頭重?。
分類:把可以滾動的物品和不能滾動的分出來;找出都是紅色的襪子;把長方形的物品放一堆,圓形放一堆。
開發聰明腦,視覺空間少不了
視覺空間可以準確的掌握視覺與空間的表現,此外,對於色彩、線條、形狀也有很好的辨別力。
視覺空間強的幼兒,長大會出現以下特徵:喜歡塗鴉、畫畫、可以玩迷宮、看地圖、能夠將拆開來的物品,重新組裝回去。多多培養孩子的視覺空間智能,未來說不定可以成為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等。
培養視覺空間的方法
積木:可以多玩樂高疊疊樂積木、或用積木蓋房子、做動物;認識各種形狀的積木。
空間:常問孩子你喜歡下面或下面的東西;帶孩子走不同的路線去買東西;將東西藏起來,讓孩子去找尋。
玩地圖:去遊樂園時拿一張地圖,請孩子安排遊戲路線;看地圖,請孩子找出家在地圖上的位置;家長設計一張藏寶圖,請孩子看地圖找寶物。
開發聰明腦,愛上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就是透過對生活周遭一切的觀察,發現許多有意義的事,可使個人眼界大開,包容萬物,成為了社會上了不起的大人物喔,有朝一日成為李遠哲、愛迪生。
自然科學強的幼兒長大之後的特徵:喜歡大自然、熱愛動物、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心、珍惜生命。
培養自然科學的方法
觀察:多帶孩子出去多走、多聽、多看;陪孩子去觀察植物的生長;去動物園看動物的生態。
收集:撿拾落葉,發現不同的葉子;收集不同的石頭;畫下各種動物的畫像。
實驗:試看看木頭和石頭哪個會沈入水中;影子到底在身體的哪一邊;自己種綠豆。
別把電視當成電子保母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很多幼兒教育節目與影帶可以提供幫助父母教育孩子,即所謂電子保母。但是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公佈,父母應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這是因為看電視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生活體驗,且電視聲光效果流動迅速,孩子的思考能力以及專注立會因此下降,造成學習的困難。
除了上述由父母關愛、用心的家庭環境,以及接觸方面的官能刺激外,由書本中的文字和圖畫帶領孩子學習成長更有莫大的幫助。文字與圖畫的世界深深的與兒童語言發展、注意力、抽象思考與推理、問題解決等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帶領孩子打開書本,不但能幫助孩子擴大知識視野的廣度,提升子女的心智思考層次,也會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幼兒邏輯童書PhinkenPrimar
PhinkenPrimar是一套完整的幼兒邏輯學習系列,由基礎認知、形色對應、分類區別、組合結構、多元思考等5個階段,來進行學習顏色、形狀大小、數量等基礎概念的學習。透過可愛活潑且細膩的畫風,開拓孩童視覺學習上的廣度,並奠定幼兒良好的審美觀、提升其自身的氣質及內涵。另一方面對於幼兒在邏輯認知學習上更能提高其學習的興趣與專注力,建立良好的認知概念並能增進其學習的效果。教導幼兒邏輯思考就必須使用引導的方式、步驟式的學習,循序漸進地讓幼兒在邏輯思考上更能增加其深度及廣度。在此書共有3個學習階段,從基礎概念學習到廣泛概念學習最後深度概念學習,讓幼兒在邏輯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斷層。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全書標榜環保植物性油墨、無毒、無鉛無汞,讓寶寶使用起來無負擔、家長更安心。
PhinkenPrimar培養孩子多元能力
建立基礎的邏輯認知概念:書中各種插圖或畫面,皆是生活事物的縮影,提供多元的學習題材,對幼兒各種事物的認知概念發展,能培養基本的觀察力、辨識力、思考力及感受力的學習,增進其豐富的學習經驗。
培養完整的邏輯思考架構:富有邏輯的圖畫書與認知書不僅僅只是給予孩子豐富的畫面,更透過循序漸進的系統引導,從基礎的認知概念,清楚地建立起幼兒邏輯思考的第一步。清晰且有步驟的思考練習對於往後進階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增進豐富的語文學習機會:從0歲開始,透過媽媽講故事或敘述畫面時所聽到語文內容,學習了基本的認知概念,如簡單的顏色與形狀概念、物體辨識概念等;學習媽媽講故事時的表達方式,經由互動及參與反覆的練習,能加強孩子語言表達上的流暢力。
培養創造力及想像力:富有邏輯概念的圖畫書及認知書,能培養細膩的觀察力及激發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力。有趣的插圖或畫面,能啟發幼兒做邏輯的思考及對事物的聯想,進而學習懂得如何解決問題,開發大腦無限的潛能。
培養及建立良好的審美能力:從小讓孩子透過美麗的畫面感受書中豐富的內容,對於幼兒的審美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同時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與對事物的理解能力。
步驟式的學習歷程:步驟式的學習歷程是藉著有系統的學習方式,持續地幫助孩子做長期發展,建立日後的生活規律及良好的行為規範。
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親密的接觸對於親子之間的互動是相當重要的,透過愉快的閱讀過程中,讓孩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付出及關心,同時父母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做適當的協助與包容。從小就在書堆長大的孩子,能充分地享受到閱讀的喜悅,終生成為書的朋友。
 

< 本文內容摘自 No. 83 聰明寶寶  >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5





***************************************************************
孩子晚睡有沒有關係? 東、西教養觀大不同
晚睡不利孩子身高、體重發展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洪依利醫師表示,睡眠對孩子而言,並不只是睡足多少時間,而是要睡足以及睡對時間,尤其太晚睡,對孩子會有一些負面影響,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
孩子晚睡與生長發育有很大關係,因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比較多,這段時間不好好睡覺,荷爾蒙分泌會減少,自然影響到身高,雖然影響身高不只睡眠一個因素,但是晚睡確實會對身高發展不利。此外,晚睡的孩子白天接受日照時間較少,而日照與維他命D有密切關聯,長期缺乏維他命D,也比較會長不高。
臨床觀察也發現,晚睡對孩子的體重也較不利,例如晚睡又晚起,很容易漏掉早餐,甚至連午餐都無法正常吃,長期下來,這種作息的小朋友顯得比同年齡孩子來得瘦小;另一種狀況是孩子經常晚睡,睡前容易因為肚子餓而吃宵夜,所以反而會有肥胖問題,所以晚睡可能讓孩子長得太瘦小或太胖。

孩子抵抗力、情緒也會受影響

長期無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長得矮小之外,也比較容易生病,由於晚上睡眠時間少,白天再怎麼補眠,也無法營造和晚上一樣安靜的睡眠環境,所以睡眠品質欠佳,身體抵抗力也跟著變弱,而且因為日照不足,同時也影響到情緒,孩子脾氣比較差。像在北歐國家就因為日照時間少,憂慮症患者偏多,就是與睡眠不夠,缺乏維他命D有關。
至於家長們很擔心的學習能力,是否也會因為長期晚睡而受影響?洪依利醫師指出,大腦發展主要與睡眠時間是否足夠有關,和晚睡較沒有太大關聯性,不過假如養成晚睡習慣,白天清醒的時間相對減少,孩子接受刺激的時間也縮短,間接上也會有不良影響。
家長或許認為阿根廷國家的小朋友雖然晚睡,不也是長得高又壯,這與人種比較有關,並不能相提並論。

各階段孩子應該睡多久?
剛出生新生兒,一整天的睡眠時間總共約有20個小時,甚至更長,新生兒因為整天都是睡睡醒醒,比較沒有白天、晚上的分別;一歲以前的幼兒全天的睡眠時間則應該要有14小時,包括晚上、白天以及午睡時間;三歲以前的孩子一天睡眠時間最好達到12小時,至少也要有10個小時。
至於要幾點睡?一到三歲的小朋友,建議要在晚上九點前入睡;三歲以後可能會比較晚睡,但是仍希望盡量讓孩子早睡,無論西醫或中醫,站在健康的觀點,都認為孩子最好在九點以前入睡是最有益的。

寶寶夜奶不影響睡眠
出生二個月(特別是一個月的新生兒)的嬰兒,半夜還需要餵奶,一個月以後的孩子可開始戒除夜奶,不過若是早產低體重兒,需維持3~4小時餵一次奶,就不要急著戒夜奶,寶寶夜奶時多半是半睡半醒,會有自然的吸吮反射動作,無論親餵或瓶餵,都不會影響睡眠,家長不需太擔心。
九點以前入睡對孩子最好,但是要如何讓孩子能順利早睡?洪依利醫師特別提供以下幾個注意事項讓家長參考:
*白天讓孩子盡情的玩。
*除了新生兒之外,家長應避免在下午四點以後讓孩子睡午覺,以免無法在晚上九點前入睡。
*睡前避免讓孩子有過度刺激的玩耍。
*如果孩子在九點前睡,會鼓勵家長讓孩子在睡前那一餐盡量吃飽。
*出生二個月以前新生兒,晚餐那一次的奶可餵少一點,睡前喝的奶則建議比平時多20c.c左右,這樣半夜比較不會餓醒。
*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此外,燈光太亮會影響睡眠品質,假如孩子怕黑,建議點一盞小燈就可以了。
*誘導孩子入睡,每個孩子入睡方式不同,有些需要安撫奶嘴、玩具,或媽咪的陪伴等等,應該依孩子需要來進行。
*讓孩子獨立在自己的床上睡,若與家長睡,會受大人作息所影響,比較不容易早睡。

調整孩子睡眠,家長別心急

家長也不要每天為孩子早睡問題而過於焦慮,這樣反而不好,偶而晚睡不必太緊張,生氣,否則反而會影響孩子情緒,有些已養成晚睡習慣的孩子,無法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這時候更不能急躁、發脾氣,要給孩子一些時間做調整。
門診看到很多雙薪家庭白天孩子給保母帶,晚上接回來已七、八點,這時候會想多陪陪孩子,孩子也想和父母互動,所以就為了親子互動而造成晚睡,晚睡就會晚起,因此而陷入惡性循環,現代家庭孩子晚睡多因家長作息所造成,家長本身應該要先改變,採漸進方式,例如原本晚上陪孩子到十二點,先提早到十一點,再慢慢往前提早。
洪依利
學歷: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輔仁大學醫學系講師
引用聯合新聞網-20133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0&f_ART_ID=445869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68






******************************************************************************

開發孩子智力的九大妙招


不運動,則肌肉難以發達。同樣,如果您不幫助嬰兒運轉大腦,嬰兒的大腦就不能充分發育。幫助寶寶智力開發有九個簡單的辦法。
  1)愛心
  嬰兒迫切需要愛,尤其是最早的幾周和幾個月。嬰兒並不是要操縱或控制您;從生物學角度講,她只是需要您的愛。對他的哭鬧有所反映並不會寵壞孩子。
  如果您一直對嬰兒的哭鬧採取行動,嬰兒會信任你,並會感到強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會得到滿足,而不會感到緊張,同時學習愛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如果在最初的幾周或幾個月得不到關心,嬰兒長大後可能會內向、孤僻。
  要做的事:總是對嬰兒的哭鬧作出反應,通過撫摸和聲音使她平靜下來,而不是讓她繼續哭泣。
  2)聊天
  跟嬰兒說話,快而模糊的話是沒用的,溫和慈愛的聲音才最恰當。媽媽的話語是她最愛聽的聲音……當她還是5個月大的胚胎時就一直在聽。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長的語言,使用盡可能多的辭彙。決不要忽視嬰兒的學習能力。如果作出誇張的表情,嬰兒會更樂意與您交流。
  3)撫摸
  撫摸是強有力的刺激和學習工具。對於使嬰兒平靜下來也有很好的效果。據報導,與未接受按摩的早產兒相比,接受按摩的早產兒成長更快,更少焦慮,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餵養時報緊她,經常擁抱她。給嬰兒沐浴後,輕輕地全身按摩,在旁邊時唱歌並跟她講話。您將享受與她在一起的這一刻。
  4)模仿
  嬰兒對看您的臉很有興趣。從剛生下來開始,她就不斷的分析您的臉。她可能模仿微笑、皺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勵嬰兒模仿您。抱嬰兒時保持大約8英寸的距離,作鬼臉,如吐舌頭。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這個剛出生的孩子也會伸出自己的舌頭!
  5)體驗
  你給嬰兒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她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讓嬰兒體驗多種不同的環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帶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運動場和商業街。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與聲音。
  要避免的事:把嬰兒放在電視機前幾個小時;這不會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的體驗!
  6)探查
  為嬰兒提供安全的探索環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間自己去發現、探索。
  要做的事:將危險物品放到孩子觸碰不到的地方,蓋上所有的插座蓋板,把傢俱上所有的尖角墊好。提供安全恰當的玩具。
  7)閱讀
  在嬰兒很小時就開始給她閱讀。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樂於傾聽您的聲音和看圖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圖片或者有觸覺刺激的能互動的書,向嬰兒說明書內不同的紋理,讓她撫摸並體會不同的感受。
  8)音樂
  即使在出生前對嬰兒唱歌和演奏音樂對其大腦發育也是有益的。一般來說,節奏連續的音樂是最好的。人們發現莫札特的音樂能刺激以後用於數學的神經元。
  要做的事:唱兒歌與聽音樂是與嬰兒共用樂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飯時用音樂盒或錄製的音樂營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時則用歡快的音樂。
  9)玩耍
  玩耍是樂趣,玩耍是工作嬰兒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學習!與嬰兒玩耍時,您也在幫助她發育,作用比你意識到的還要多。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7674&prev=77902&next=77528&l=f&fid=78







************************************************************************

19種才藝,你的孩子該學哪一種?

孩子學習一些才藝特長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孩子反覺得是一件負擔,孩子如感到是負擔,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 和方法不得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送兒童去學習的同時,還應尊重兒童自己的興趣。而且,家長還應根據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 下面給各位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性的資料,以供家長參考。  
       
一、學小提琴的適齡期
小提琴演奏是單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樂,對手及指頭尚小、力量不夠的3-4歲幼兒來說,過於勉強。因此,建議學習小提琴的年紀為5~6歲較適當。
  二、學鋼琴的適齡期
   在音樂世界裏,聲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寶寶是不宜學鋼琴的,因為要學習鋼琴需要寶寶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其中包括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的水準, 最起碼能認識簡單的五線譜,也包括一定的聽力分化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如區分音樂的高音、音色、單調等,還包括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及 手指的力度和手發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兒童學習鋼琴在2-3歲時,效果無法期待,6-10歲開始學,想成為鋼琴家又慢了一點,在3-5歲時最好讓孩子先聽好的音樂,欣賞好的音樂,一般4-5歲開始接受鋼琴等樂器的技術指導,學鋼琴比較適宜。當然,可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提早或推遲些。
  三、學繪畫適齡期
   由於孩子在1歲或1歲多已會塗鴉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經驗過的事物有了認識並畫出,5-6歲時,不是畫看 到的東西,而是畫認識的東西,此時的孩子觀察力、想像力、甚至表現欲都很高。因此,從2歲半到3歲孩子最純潔的時候開始,最為適宜。
  四、學戲劇的適齡期
  所謂戲劇,就是使用自己身體所有的器官、機能來表現,從發聲、發音練習開始到音樂、古典、芭蕾等,要有廣泛的訓練才可。這些訓練可以配合年齡及身心發展情形分別進行,所以從3歲到成年,只要有志於演戲,任何時候都可以說是適齡期
  五、學書法的適齡期
   書法是一種技巧性很高的藝術,字要寫得漂亮且具有藝術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按照學習規律,一步一步的學習,練習、循序漸進,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 掌握書法的確要旨,學習書法,年齡不宜太小,學齡兒童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較為適當。因為這個年齡已適應學校生活,對文字的理解也較深,可以開始學。幼 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理解力較弱,但若有興趣,還能持續學習的話,在這個時期開始學了不會太早。按習慣書寫文字的意義而言,這個時期開始學習書法,也 是適合的時期。
  在學習過程中,應先根據孩子所認識的簡單字,執筆寫字,學習要由易到難,初學要先學描紅,學習基本知識,宜選擇收筆明顯平 衡的柳體、顏體等,孩子學習正楷入門與否,要看其離開字帖後能否寫得像所臨摹的字體,當楷書學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學習行書、隸書及草書。在指導孩子學 習書法時,要注意孩子學習的姿勢,習慣和態度,練習時間不宜太長,多帶孩子參觀書法展覽、有碑刻的名勝古跡等,對孩子取得進步,要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自 信心。
  六、學英語的適齡期
  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年齡階段。正常兒童四歲時便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而且也能學會其他民族的語 言。如果想將來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好的話,儘早學比較好,隨著年齡增大,過了5歲,母語習慣已形成,發音機制逐漸穩定並限於母語,再學外語就有語音干擾, 會困難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孩子最好從小學點外語,1-2歲就開始親近英語,3歲以後跟著老師正規學習比較好。
  七、學圍棋、象棋的適齡期
  圍棋和象棋的開始適齡期是3-4歲,只要孩子能區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瞭解即可。這兩種棋都有很難的專業術語,如果要充分瞭解,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
  八、學游泳的適齡期
  游泳訓練班一般是教授基礎的確良方,有各年齡都能學習的課程,0-2歲的嬰兒游泳班“3歲幼兒幼兒學童高級選手培訓等,因此,母親想要讓孩子學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學游泳時,就是游泳的開始適齡期。
九、學體操的適齡期
  根據幼兒發育,1歲幼兒跟著節奏會手舞足蹈,搖動身體,2歲幼兒已經可以抓住東西,3歲幼兒可以跑到目的地,4歲幼兒會單腳跳、翻跟鬥,兩腳交互輕跳。體操不論幾歲開始,都是越早開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體操才藝從3歲開始較為適當。
  十、學溜冰的適齡期
  專家和教練一致認為:越早學越好,一些活躍的選手大約是在4歲到小學入學前後開始學溜冰的,4-6歲是溜冰的開始適齡期。早一點開始學,就像講母語一樣,可以在自由、無意識之中,掌握溜冰的竅門。
  十一、學棒球的適齡期
   孩子到了4-5歲就可以把球往牆壁或屏障丟的,再把彈回來的球接住。把牆壁當作對手來投球、接球,是當捕手的基礎練習,可以培養正確的控球投球能力。會 投球、接球之後,方能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打棒球。一般來說6-7歲以後就可以加入棒球隊,8-9歲才會握硬球出不會太遲。
  如果幼兒2-3歲已會踢海灘球那樣輕那樣大的球,則在4-5歲的時候可以往一定的方向正確踢球,可以讓孩子學會踢遠一點,或是踢到固定距離的基本踢法。因此,從2-3歲就開始接觸球、踢球,等到上小學參加踢球隊,就可以充分享受踢球的樂趣。
  十二、學乒乓球的適齡期
  如果3歲的幼兒能學會玩丟球、接球的動作,能做到接丟高球動作能力的孩子,一般來說3歲就能打乒乓球了。可以正面把球打回去的話,就可以用拍子打球。孩子如果有興趣,就沒有什麼開始適齡期,也就是說隨時都可以開始學乒乓球。
  十三、學滑雪的適齡期
  孩子從3歲開始可以自由使用身體,如跑步時突然很快地停住,或來個急轉彎,或馬上沖出去跑。站在指導者的立場,從理解力這點來看,學滑雪的適齡期在4歲左右比較適合。若穿上滑雪器具也能走路的話,2歲半的幼兒也可以滑雪。
  十四、學柔道的適齡期
  孩子在2歲左右都喜歡被父母逗弄身體,玩成一團,3-4歲的孩子則喜歡抓大人的腳,也喜歡從前後面攻擊父親球,5歲時可以前後左右自由回轉。練習柔道基礎的運動能力,到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就可以學會了,但正規的柔道學習到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比較適當。
  十五、學劍道的適齡期
   2-3歲的孩子賽跑不懂競賽,但4-5歲有了個性,懂得自我主張以後,會不服輸,自負心強,競爭力也強。6-7歲時由於創造的意欲精神開始萌芽發展,懊 惱之氣會表現於全身。戴防護面具,穿上防護衣,是劍道開始練習的基本,從體力和精神的發展來看,小學三年級左右是學習劍道的最好時期。
  十六、學韻律的適齡期
   為了調和孩子的身心發展,把韻律放入教育法的韻律創始者艾米爾?傑克?達古洛茲認為,在幼兒期、兒童期才需要的韻律教育,才會有效果。因為在幼兒期,頭 腦和身體平行地成長,這是頭腦經常性地把印角和情感傳達給身體的時期,音樂及韻律導入身體,通過身體訓練的課程,一般在3歲左右開始比較好。
  十七、學西洋舞(芭蕾、現代舞)的適齡期
  幼兒在2歲半到3歲左右就能踩出步伐。讓幼兒習慣團體活動,培養正確的音感是其目的,所以一周練習一次左右就夠了,讓孩子從事很難的動作對身體發展並不好。技巧的指導從肌肉尚柔軟的6-7歲開始比較理想、芭蕾舞要兩腳打開180度的動作,這個動作不趁早開始不行。
  十八、學古典舞蹈的適齡期
  學古典舞蹈的適齡期是4-5歲,從這個年齡開始學才藝,是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很柔軟,符合日本舞蹈的體型,此時智慧已發展、運動神經及感受性也開始運作,會自動自發努力,在仍是白紙的狀態下,對所教的事物也會毫無抵抗地加以吸收。
  十九、學珠算的適齡期
  在孩子2-3歲時,開始對數字有興趣,提出關於數的疑問,在4-5歲時,手指的靈巧度增加,可以撥弄算盤,但這時由於基本的加、減、乘、除沒有概念,所以這時學珠算,效果不會很理想。在小學三年級學珠算比較合適,因為這時學校已學習乘法、除法,並加以理解。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77528&prev=77674&next=77366&l=f&fid=78







************************************************************************

三因素決定寶寶智力水準

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

1.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子女聰明與否關鍵在於母親
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決定孩子智慧發育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母親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孩子大腦皮質的發育程度,而父親的基因則更多地對塑造後代的情感和性格類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2.母親的文化素質與優生優育密切相關
專家研究分析表明:胎兒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與母親的文化素質關係密切。母親受教育的水準越高,其發生胎兒缺陷的可能性越低。早婚早育、近親結婚者在文化水準較低的婦女中較多見。早婚早育,再加上文化水準低,這樣的媽媽身心各方面的成熟度均較低,對孩子出生前後的關注程度和教養能力也較低,更容易造成孩子身體或智力方面的先天缺陷。
3.家庭環境影響幼兒的智力開發
我國兒保專家幾年來一直在探索家庭環境對嬰幼兒智慧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語言方面,環境總分與智商偏高的,大部分母親文化修養較高。她們不僅自己要求學習,也重視孩子的教育,關注孩子的成長,肯花時間為孩子講故事,並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來源: 瑞麗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487&prev=2495&next=2481&l=f&fid=53






**************************************************************************

連韻文:把握3特色,培養好腦力

要讓嬰幼兒從事爬、翻滾、走、跳、吊單槓等各種身體活動,千萬不要捨不得小孩跌倒,這可是最省錢的大腦維他命!

2014-03-24 親子天下Baby 5    /連韻文

對現代父母而言,養育小孩常是件緊張的事。不但沒有傳統大家庭的傳承與支持,從媒體或網路而來的訊息,可能是衝突、片斷甚至難以理解的。
或許我能以一個認知心理學家,以及育有一位多重障礙小孩的母親這樣的雙重身分,分享一些我在育兒過程中的思考與經驗。
現今腦科學研究方興未艾,如何讓腦長得更好成為教養上的焦點之一,也是一些父母的焦慮。第一次的專欄,就來談談幾個跟這個主題有關的大腦特色吧!

一、腦有很大的可塑性。我們終身都有學習與改變的潛力,也深受環境影響,並非三歲、五歲就決定一生!重複的經驗會讓一些腦細胞連結起來,這就是學習;沒有經驗強化的連結會被「修剪」。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經驗,決定了他腦內上千億個細胞要如何連結與運作。
幼兒的可塑性尤其大,他們的行為誠實的映照出大人有意無意的互動方式或習慣,可說是父母的「照妖鏡」!父母若能藉此反省調整,其實育兒過程就是雙方互相塑造與提升大腦的過程。

二、有益於身體健康的,也有助於腦的發展。大家可能不了解什麼對腦好,但若把問題改成什麼有益於身體健康,大部分的人都可講出一些答案。例如,充足的睡眠與營養、穩定的情緒、適度的壓力(挑戰)以及運動。近年的研究尤其顯示,運動對大腦發展很關鍵,能產生有助於腦細胞生長的腦生長因子。
此外,與動作協調性相關的腦區,同時也是大腦注意力迴路的一部分,因此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常與注意力缺失共病。讓嬰幼兒從事爬、翻滾、走、跳、吊單槓等各種身體活動與協調性練習,是這一時期的重點,千萬不要捨不得小孩跌倒,這可是最省錢的大腦維他命!

三、有點難又不太難的學習,是腦最需要的經驗。例如,對剛學走路的幼兒而言,走十步路就是符合這種原則的合理挑戰,一下子要求走數百步或跨過障礙就是太難。學習是一步步達成,無法負荷的要求會造成焦慮與退縮,太過簡單則沒有學習可言。
這個道理不難懂,但遇到學習較複雜的技巧或概念時,例如數學,父母、老師還是很容易用自己或社會的標準來要求,而不是用小孩當時的發展狀況來判斷,因此常導致無效的學習,甚至壞了學習動機。當腦不再主動投入學習時,它的發展就會很有限。

這三個大腦特色,意味著用對的方法可讓大腦發展得更好,甚至可以從先天或後天的傷害中,有某個程度的復原。把握這三個特色,讓你的心力與金錢都花在刀口上!
連韻文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認知心理學家,專長在於人類推理與創造力歷程的研究,因育有一特殊需求小孩,也致力於大腦與身心功能提升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