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曉燕 專家 / 杜亞松 兒童心理學教授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
講道理
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
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
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
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
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
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
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
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
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
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510&prev=516&next=489&l=f&fid=10
*****************************************************************************
別吵,讓我安靜5分鐘!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36期
作者/陳珮雯
大象媽媽趁著三個孩子吃早餐的時候,偷偷往浴室走去,因為她想「安靜五分鐘」泡個澡。沒想到被孩子們發現,一一跟進了浴室,一個在裡頭吹笛子,一個唸起了故事,另一個乾脆跳進浴缸裡。大象媽媽只好狼狽的走出浴室,來到廚房,趁著孩子們還沒從浴室跑到廚房,她獲得了三分又四十五秒的安靜時間。
這個出自《讓我安靜五分鐘》繪本的故事,也是每個媽媽內心都有過的吶喊,即使是親職專家也不例外。3L親職教育與家庭支持中心主持人林麗玲,憶起女兒兩歲時的某個午後,自己實在愛睏極了,但女兒怎麼哄都不睡午覺,她乾脆在床上鋪了毯子,把女兒最愛的玩具散落在毯子上,並且把房門鎖上,她就這樣在玩具毯子和女兒身邊小睡了三十分鐘。
「孩子黏人是因為他們有需求,」林麗玲說,零至三歲的寶寶,生理需要完全仰賴父母提供;而三至八歲的兒童,則有人際互動的需求。在家中,除了手足,對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可以滿足孩子人際互動需求的玩伴。
實現「宏願」得先耕耘
繪本創作者童嘉觀察,孩子很怕寂寞,一旦無聊沒事,就開始吵鬧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果父母了解孩子喜歡什麼類型的遊戲,比較能有效引導孩子「自己玩」的能力,也比較有機會實現「安靜五分鐘」的願望。但在孩子可以自己玩之前,父母必須經過「全心陪伴孩子」的耕耘期,才能獲得「安靜五分鐘」的甜美果實。
面對精力旺盛又很黏人的女兒,童嘉常常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但是她用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以「陪伴」孩子為優先。她發現,女兒開心,自己的日子就能好過一點。她相信這種陪伴總有盡頭,盡頭何時出現、會不會出現,與她如何引導孩子遊戲相關。她更奉行「創意生活遊戲」的原則,用生活素材,帶著女兒玩出許多創意遊戲,時間久了,自然養出女兒「自己找樂子」的能力。
當童嘉需要「安靜五分鐘」時,她會拿出抽屜裡藏著的黏土、用廢紙裝訂的空白小書、空白拼圖,女兒就能盡情發揮創意。
林麗玲建議父母,與孩子共同經營「安靜五分鐘」的存摺。當父母擁有能量時,儘量全心的陪伴孩子,當成是「安靜五分鐘」的存款。
獲得充分陪伴的孩子,容易發展出安全感,當有一天媽媽需要「安靜五分鐘」,孩子也會樂於提領這五分鐘給媽媽。因為,他知道媽媽只是累了、需要喘息,五分鐘後,媽媽充飽電了,會再樂於當他的玩伴。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7月號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9502】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1&id=10330
**********************************************************************
發展獨玩能力關鍵:不干擾
大部分時候,爸媽並不會任意打擾孩子,但有些干擾是不經意的。比方說,看到孩子自己玩得很好,爸媽於是趁機偷閒欣賞電視影片或者聆聽音樂,但突然冒出的聲響卻打斷了孩子專注力,於是原本自己玩得好好的孩子,又自動賴回爸媽身邊、要求陪伴。這情況尤其容晏雲生在天生氣質注意力分散度高、堅持度低的孩子身上。
雖然鼓勵對於激勵孩字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但有時候也會淪為干擾因素。看著孩子乖巧地自己玩、或者玩出新把戲,爸媽內心欣慰溢於言表,一句稱讀很容易便脫口而出。但這對專心沈醉於獨玩的孩子而言,卻同樣是個打斷他思緒和樂趣的干擾,甚至還會養成孩子追求外在掌聲的習慣。所以,請爸媽暫時忍耐,等孩子玩完以後,再告訴他:「你剛才好棒,自己玩得很久。」或者「我發現你會畫圓圈圈囉,畫得很好呢!」
協助孩子體會獨玩的樂趣
當孩子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的確可以增強自己玩的動機,但是,在他體會獨自玩的樂趣之前﹒還是需要爸媽協助創造自已玩的正向體驗。
*建立「我能自己玩」的樂趣和信心
面對新玩具,爸媽可以先讓孩子摸索一番,看能玩出什麼把戲。如果孩子始終沒發現「機關」,爸媽再動手玩給孩子看。玩的方式不用像指導手冊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明確地玩到孩子鐵定學會再放手,反倒可以先快手快腳地扭動按鍵讓音樂流洩、展示成果,然後再讓孩子嘗試一次。當孩子聽見樂音,就會隱約瞭解剛剛爸媽手指停留處就是關鍵,接著便使出他各種看家本領:按、壓、撥、轉……等「手段」,終於開心地發現:同轉的就對了!類似的成功經驗,將會建立孩子「我可以自己玩」的信心。
至於孩子已經熟悉的舊玩具,爸媽可以誓試跟著孩子一起玩出新玩法,譬如偶爾拿孩子的布偶來演出孩子喜歡的故事角色。雖然故事聽老了、玩偶玩膩了,可是當已經被認定是某個角色的玩偶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將同時為爸媽和孩子創造新的體驗。演完一遍之後再來個角色大風吹,又可以玩很久。
繪本創作者童嘉觀察,孩子很怕寂寞,一旦無聊沒事,就開始吵鬧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果父母了解孩子喜歡什麼類型的遊戲,比較能有效引導孩子「自己玩」的能力,也比較有機會實現「安靜五分鐘」的願望。但在孩子可以自己玩之前,父母必須經過「全心陪伴孩子」的耕耘期,才能獲得「安靜五分鐘」的甜美果實。
面對精力旺盛又很黏人的女兒,童嘉常常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但是她用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情,以「陪伴」孩子為優先。她發現,女兒開心,自己的日子就能好過一點。她相信這種陪伴總有盡頭,盡頭何時出現、會不會出現,與她如何引導孩子遊戲相關。她更奉行「創意生活遊戲」的原則,用生活素材,帶著女兒玩出許多創意遊戲,時間久了,自然養出女兒「自己找樂子」的能力。
當童嘉需要「安靜五分鐘」時,她會拿出抽屜裡藏著的黏土、用廢紙裝訂的空白小書、空白拼圖,女兒就能盡情發揮創意。
林麗玲建議父母,與孩子共同經營「安靜五分鐘」的存摺。當父母擁有能量時,儘量全心的陪伴孩子,當成是「安靜五分鐘」的存款。
獲得充分陪伴的孩子,容易發展出安全感,當有一天媽媽需要「安靜五分鐘」,孩子也會樂於提領這五分鐘給媽媽。因為,他知道媽媽只是累了、需要喘息,五分鐘後,媽媽充飽電了,會再樂於當他的玩伴。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7月號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9502】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1&id=10330
**********************************************************************
能夠自在地獨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小可以發展的,只要爸媽懂得引領孩子、欣賞孩子,當他自己玩得正起勁或專心看書、做事時,不任意干擾,孩子就比較能發展出獨自玩的能力
從小祈出生之後,媽媽一直都是親手照顧,平常雖然也要忙家務,可是媽媽總是以孩子為優先,花了很多時間和小祈一起看圖畫故事、一起玩玩具,也常帶他出門到公園玩耍或參加親子課程。最近,媽媽發現小祈有時候自己似乎一個人也能玩得很投入,媽媽心想:是因為小祈長大了嗎?好像不一定要媽媽陪著玩了呢!
自己玩,就好像脫離襁褓改由雙腿自行走路一樣,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自行摸索的過程,用眼睛去觀察、以腦袋解決問題、雙手並用嘗試各種可能性,不但可以玩出智慧,更同步獲得成就感。可是當父母的,心情總是不時在過與不及之中來回擺盪。雖然心知肚明孩子正在發展必備的能力,但也不免自我懷疑:老是一個人玩,會不會太可憐了?其實就跟大人一樣,孩子雖然平日需要社交生活,但能夠自在地與自己單獨相處,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享受。爸媽只要記得:當孩子對手邊玩具研究得正起勁時,不要突兀地去干擾,自然有助於孩子發展獨玩的能力。
自己玩,就好像脫離襁褓改由雙腿自行走路一樣,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過程。孩子在自行摸索的過程,用眼睛去觀察、以腦袋解決問題、雙手並用嘗試各種可能性,不但可以玩出智慧,更同步獲得成就感。可是當父母的,心情總是不時在過與不及之中來回擺盪。雖然心知肚明孩子正在發展必備的能力,但也不免自我懷疑:老是一個人玩,會不會太可憐了?其實就跟大人一樣,孩子雖然平日需要社交生活,但能夠自在地與自己單獨相處,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享受。爸媽只要記得:當孩子對手邊玩具研究得正起勁時,不要突兀地去干擾,自然有助於孩子發展獨玩的能力。
發展獨玩能力關鍵:不干擾
大部分時候,爸媽並不會任意打擾孩子,但有些干擾是不經意的。比方說,看到孩子自己玩得很好,爸媽於是趁機偷閒欣賞電視影片或者聆聽音樂,但突然冒出的聲響卻打斷了孩子專注力,於是原本自己玩得好好的孩子,又自動賴回爸媽身邊、要求陪伴。這情況尤其容晏雲生在天生氣質注意力分散度高、堅持度低的孩子身上。
雖然鼓勵對於激勵孩字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但有時候也會淪為干擾因素。看著孩子乖巧地自己玩、或者玩出新把戲,爸媽內心欣慰溢於言表,一句稱讀很容易便脫口而出。但這對專心沈醉於獨玩的孩子而言,卻同樣是個打斷他思緒和樂趣的干擾,甚至還會養成孩子追求外在掌聲的習慣。所以,請爸媽暫時忍耐,等孩子玩完以後,再告訴他:「你剛才好棒,自己玩得很久。」或者「我發現你會畫圓圈圈囉,畫得很好呢!」
協助孩子體會獨玩的樂趣
當孩子有過獨自玩的成就感,的確可以增強自己玩的動機,但是,在他體會獨自玩的樂趣之前﹒還是需要爸媽協助創造自已玩的正向體驗。
*建立「我能自己玩」的樂趣和信心
面對新玩具,爸媽可以先讓孩子摸索一番,看能玩出什麼把戲。如果孩子始終沒發現「機關」,爸媽再動手玩給孩子看。玩的方式不用像指導手冊一樣,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明確地玩到孩子鐵定學會再放手,反倒可以先快手快腳地扭動按鍵讓音樂流洩、展示成果,然後再讓孩子嘗試一次。當孩子聽見樂音,就會隱約瞭解剛剛爸媽手指停留處就是關鍵,接著便使出他各種看家本領:按、壓、撥、轉……等「手段」,終於開心地發現:同轉的就對了!類似的成功經驗,將會建立孩子「我可以自己玩」的信心。
至於孩子已經熟悉的舊玩具,爸媽可以誓試跟著孩子一起玩出新玩法,譬如偶爾拿孩子的布偶來演出孩子喜歡的故事角色。雖然故事聽老了、玩偶玩膩了,可是當已經被認定是某個角色的玩偶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將同時為爸媽和孩子創造新的體驗。演完一遍之後再來個角色大風吹,又可以玩很久。
*陪玩一段,適時發揮觀察角色
和孩子玩玩具時,一旦孩子被勾起興趣、專注力被移轉到玩具,爸媽可暫時退居觀察角色,讓張子自己多方嘗試。一方面瞭解孩子現有的能力:為什麼玩不出來?「結」打在哪裡?當孩子求助時,只要給個關鍵提示,他就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也可悄悄計算:孩子能自己玩多長一段時間?當孩子開始自己玩時,爸媽也可以把握時間看看自己的書、做點自己的事。
當然,孩子一發現爸媽在「偷懶」,一定會過來要求陪玩。這時可以說:「你剛剛自己玩得很好啊!再玩一下,等我把這段看完。」或者再構思出另一種玩法,重新引起孩子對玩具的興致,自然能延長他自己玩的時間。
*創造獨自玩的機會
爸媽可以從孩子出生起,便適時創造孩子自己玩的時機,比方在他的床頭放置懸吊玩具,當孩子睜眼醒來看到眼前的玩具,如果不是肚子很餓、身體極度不適,或許會自己玩一陣子。2歲之前的孩子通常還有點黏大人,要孩子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某個房間自己玩耍,並不容易。當爸媽有要事在身時,可以跟孩子說明:「媽媽等一下要煮飯,請你自己玩,好嗎?」
和孩子玩玩具時,一旦孩子被勾起興趣、專注力被移轉到玩具,爸媽可暫時退居觀察角色,讓張子自己多方嘗試。一方面瞭解孩子現有的能力:為什麼玩不出來?「結」打在哪裡?當孩子求助時,只要給個關鍵提示,他就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也可悄悄計算:孩子能自己玩多長一段時間?當孩子開始自己玩時,爸媽也可以把握時間看看自己的書、做點自己的事。
當然,孩子一發現爸媽在「偷懶」,一定會過來要求陪玩。這時可以說:「你剛剛自己玩得很好啊!再玩一下,等我把這段看完。」或者再構思出另一種玩法,重新引起孩子對玩具的興致,自然能延長他自己玩的時間。
*創造獨自玩的機會
爸媽可以從孩子出生起,便適時創造孩子自己玩的時機,比方在他的床頭放置懸吊玩具,當孩子睜眼醒來看到眼前的玩具,如果不是肚子很餓、身體極度不適,或許會自己玩一陣子。2歲之前的孩子通常還有點黏大人,要孩子自己一個人獨自在某個房間自己玩耍,並不容易。當爸媽有要事在身時,可以跟孩子說明:「媽媽等一下要煮飯,請你自己玩,好嗎?」
為孩子挑選適合獨玩的玩具
當你要讓1歲以下的孩子練習自己玩的時候,記得先為孩子挑選「比較好玩」的玩真,讓孩子坐在看得見媽媽的地方玩耍,還在建築安全感的他才能玩得安心、玩得久一點。所謂「好玩」的玩具,指的是比孩子現有能力難一點、玩法比較多元的玩真,例如形狀盒,孩子不但可以把它當成積木堆高高,也可滿足「拿出來、放進去」的樂趣,除此之外,還能進階學習形狀分類。等滿2歲後,孩子多半能自由選擇喜歡的玩真,不想玩了,他便會自動更換。另外,扮家家酒,也是培養孩子獨玩能力的最佳遊戲之一;不僅能幫助孩子整理與重視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多種角色的創意扮演,孩子的語言也會進步不少。
有時候爸媽也需要適度「示弱」。比方真的很累、感冒身體不舒服時,就不要逞強。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好累喔,你自己玩一下,讓媽媽休息。」吃藥時請孩子當個貼心小幫手,讓他「具體」感受媽媽真的很虛弱,孩子也會學著成熟,安靜地自己玩、自己看書。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同理心和獨立性日益發展,孩子便愈能享受獨自玩的樂趣,也留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當你要讓1歲以下的孩子練習自己玩的時候,記得先為孩子挑選「比較好玩」的玩真,讓孩子坐在看得見媽媽的地方玩耍,還在建築安全感的他才能玩得安心、玩得久一點。所謂「好玩」的玩具,指的是比孩子現有能力難一點、玩法比較多元的玩真,例如形狀盒,孩子不但可以把它當成積木堆高高,也可滿足「拿出來、放進去」的樂趣,除此之外,還能進階學習形狀分類。等滿2歲後,孩子多半能自由選擇喜歡的玩真,不想玩了,他便會自動更換。另外,扮家家酒,也是培養孩子獨玩能力的最佳遊戲之一;不僅能幫助孩子整理與重視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多種角色的創意扮演,孩子的語言也會進步不少。
有時候爸媽也需要適度「示弱」。比方真的很累、感冒身體不舒服時,就不要逞強。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好累喔,你自己玩一下,讓媽媽休息。」吃藥時請孩子當個貼心小幫手,讓他「具體」感受媽媽真的很虛弱,孩子也會學著成熟,安靜地自己玩、自己看書。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同理心和獨立性日益發展,孩子便愈能享受獨自玩的樂趣,也留給彼此更多的空間。
本文摘自學前雜誌2009.2月
資料來源http://kp6355.pixnet.net/blog/category/1362884
*********************************************************************************
*********************************************************************************
| ||||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39.asp
********************************************************************************
*******************************************************************************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58820&prev=59013&next=58787&l=f&fid=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