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哪種獎賞最管用? + 懲罰孩子有原則

假設有甲、乙、丙三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分別生長在三個家庭,都很喜歡繪畫,自由活動時間總是在玩水彩或畫漫畫。你對某甲說:「你畫得好棒,我給你一週的時間,如果你至少完成三幅作品,就可以來換取你要的遊戲機,你願意嗎?」你確定這三個孩子都喜歡某款的遊戲機。某甲點點頭,一週過後,他依約完成作品,如願換取遊戲機。某乙也完成了至少三幅作品,你也給他遊戲機,讓他有意外驚喜。某丙也完成了數量相當的作品,不過沒有拿到也不知道有遊戲機。獎勵活動結束後兩週,你回去觀察他們在自由時間的活動,竟然發現有一位明顯減少繪畫行為,你猜哪一位?

一般人都猜某丙,因為他沒有獲得獎賞。至於其他兩位,因為都獲得獎賞,「理」應增加繪畫行為。豈知這個「理」是行為主義,假定人和動物在本質上一樣,趨樂避苦,受獎賞的行為會提高出現的頻率。但認知心理學家卻發現,人心比其他動物的思考要複雜許多。當這三個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過去這一週畫了許多作品時,某甲會很明顯的發現自己是為了遊戲機;某乙比較不會歸因於遊戲機,因為他原先並未預期得到遊戲機;某丙沒有得到任何外在獎賞,會覺得自己是因為喜歡畫畫,所以畫了許多作品。畫畫對乙、丙來說都是一種有趣的玩樂;對某甲來說,卻變成一種換取酬賞的工作,故當酬賞結束後,某甲的工作動機就會降低。

早在三十餘年前,許多教育心理學實驗就已經發現這種效果。他們觀察或實驗的對象通常不只三人,而是三組或三班的學生;學習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有數學與閱讀等。他們都得到類似的實驗效果:契約式的外在獎賞會侵蝕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把遊戲變工作。

何謂「內在動機」?
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動機,都內在於心理。

但「內在動機」特指內在於事物或活動本身,也就是說,學習者認為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覺得這些事物或活動本身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帶來挑戰與成就感等;而「外在動機」則意含事物或活動本身不是目的,學習者覺得所學的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趣味、意義或價值,只是把這些事物或活動當成工具,用來換取外在酬賞或避開外在懲罰,猶如幼兒吃藥只是為了糖衣。

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有趣,雖然困難但想挑戰,雖然會失敗但有成就感,雖然無知但渴望知識,雖然冗長但忘掉時間,這就是擁有高度內在動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學習者如果覺得學習過程辛苦而且無趣、嘗試錯誤帶來懲罰、知識獨斷而且枯燥,讀書只是為了排名、得獎、通過考試、避免考不好讓父母沒面子、避免被「少一分打一下」等,這就是典型的外在動機,是學習的悲哀!

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在下列三個條件配合之下,可以達到最強效果:第一,採用具體、物質性的獎勵品,而非社會性的讚美而已;第二,採用孩子最喜歡、最在意的獎品,而非他可有可無的獎品;第三,和孩子事前訂立契約,其形式大致如下:「你如果……我就……」例如:「你如果寫完這十題數學,我就給你看電視一小時」、「你如果練完這三首鋼琴曲各二十遍,我就送你一本漫畫」、「你如果這次期末考可以排進前三名,我就帶你出國旅行五天」等。

當孩子在學習歷程當中很投入、很專注、很享受的時候,這個歷程本身就是獎賞,千萬不要再用約定式外在獎賞強化它,若多此一舉,將後悔莫及。至於要不要給孩子意外驚喜,這是情感的經營,不要和學習掛鉤。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2年7月號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8&id=10570







*********************************************************************
懲罰孩子有原則
當孩子做錯事時,有時候父母會以「懲罰」來消弭孩子錯誤的行為,但什麼樣的懲罰既不會傷害孩子,又可以導正其行為呢?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1. 懲罰標準勿前後不一致:孩子若犯同樣的錯,父母不能以心情的好壞來決定懲罰的輕重。
2.父母態度要一致:懲罰孩子時,父母的太度若不一致時,會使孩子無所適從。所以,若家長意見不同時,最好私下先行討論,再做懲罰。
3.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莫憑一時衝動,將孩子當做是出氣筒。
4.讓孩子明瞭被處罰的原因:同時要提醒他怎麼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
5.勿在第三者面前施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所以千萬不要在他人面前懲罰孩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hmDjQnKFERkTTOj7Xpzi7.nJ/article?mid=15&prev=16&next=14&l=f&fid=9








*******************************************************************************
懲罰孩子該如何拿捏?
兒童教育專家 丁慧瑜
當孩子調皮搗蛋、沒大沒小時,適當懲罰,可以讓孩子學習循規蹈矩,做個謙恭有禮的人;但相反的,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的懲罰孩子,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更加頑皮,因此,懲罰孩子時,方法和時間須拿捏得當。
當立法院正式通過教師不得體罰學生的條文後,相信許多人心中必然同時萌生另一個疑問:「那麼為人父母者是不是也不能處罰子女?」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大家不妨先來談談「懲罰」這件事。
「懲罰」為警惕的意思
根據字義, 「懲罰」就是「責罰以示警戒」的意思;有人犯了錯,做了不該做的事,因此必須受罰,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日後不會再犯。就心理層面而言, 「懲罰」就像一盞分辨是非黑白的警示燈,時時照亮可與不可的界線,提醒大家不要踰越,以免傷己害人。
而家長對於孩子的「懲罰」,更自認多了「教養」的意義,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不打不成器。」主要是希望小孩能夠學好,知道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的道理,將來才能成為循規蹈矩、謙恭有禮的人。以此觀點而言,「懲罰」似乎的確有其必要性。
懲罰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般來說,父母「懲罰」子女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口頭叮嚀、取消權利及體罰。
1.口頭叮嚀
「口頭叮嚀」是以說的方式,把對方所犯的錯誤陳述出來,使孩子明白自己不對的地方,並知道日後應該如何做才正確。因此,大人說話時務必簡明扼要,直接指出重點即可,千萬不要偏離主題。
例如:當小孩亂丟玩具時,家長不妨直視著他的眼睛,鄭重的說:「玩好玩具不可以亂丟,要收好!」而不是:「你怎麼又亂丟玩具!不是告訴你要收好嗎?你看!弄得亂七八糟的,以後都不要買給你了!」
有時說得太多,或是發怒謾罵,反而會模糊焦點,令人無所適從,不如清楚地指出不對的地方,並告知合宜的做法,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2.取消權利
「取消權利」是以讓人失去某些機會的方式,來凸顯要求的重點,並讓孩子從中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在此之前,最好先提醒幾次,讓小朋友試著反省、修正;當屢勸不聽時,方才取消他原有的權利。
像是小朋友多次搶別人的玩具,口頭叮嚀仍然無效時,就應該取消他玩玩具的權利;或是親子原本約定好,只要小孩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便可以看卡通影片,但經數次提醒後,孩子仍未做到,這時就必須取消其看電視的權利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小朋友可能會採取哭鬧、生氣、耍賴等方式,希望能改變原意,所以大人更應堅持立場,控制情緒,以溫和堅定的態度面對,可別輕易地舉白旗投降喔!
3.體罰
「體罰」是以讓身體感到不舒服的方式,使心中有所警惕。這項在教育專家眼裡最不可取的方法,卻是大部分家長最常運用的,主要原因是──似乎又快又有效:不聽話嗎?打耳光!說謊嗎?打手心!不睡覺嗎?打屁股!……然而,體罰真的是萬靈丹嗎?
根據研究顯示,經常被打的孩子不僅缺乏自信,同時也慣於使用暴力,因為那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唯一學會的溝通技巧。另外像罰站、半蹲、青蛙跳等,雖然不是用打的,但也都對身心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由此可見,體罰實在不是最佳的選擇,如果真要罰,建議頂多採取靜坐(十分鐘以內),才能避免無謂的傷害。
適時、適齡、適當三方面來考量
可是,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為人父母者難免會因個人因素而影響了「懲罰」的結果,那麼,究竟該如何做才恰當呢?
(一)一定要「適時」
平平自一歲半起,就對電腦有了莫大的興趣,只要一發現父親正在操作,便迫不及待的湊上前去,並找機會伸出小手亂按一通。由於他的年紀還小,眾人對於這樣的行為多半抱持著容忍的態度,甚至還覺得有趣,久而久之,平平似也習以為常。
直到有一天,他一按之下,竟把一筆非常重要的資料給刪除了,父親終於忍不住大發雷霆,一邊大聲斥責,一邊用力打孩子的手心,被嚇得大哭的平平卻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早在平平一開始碰電腦時,大人就能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的,並且在他重複同樣的動作時,不厭其煩的反覆叮嚀,平平經過這樣的提示,就會在腦中約略建構出可與不可的界線,或許就不至於做出令大人生氣的舉動了。
(二)一定要「適齡」
說到學習,我們都了解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其實懲罰也是一樣的,因為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對於語言的理解、是非的概念,以及刺激的敏感度皆不相同,務必力求配合,方能產生積極的助力。
兩歲以前,寶貝似懂非懂,因此大人要很有耐心的不斷說明,這時最合適的懲罰便是口頭叮嚀。兩、三歲時,小孩的語文能力提升,也漸漸能遵守規則,所以不妨交互運用口頭叮嚀與取消權利等兩種方式。四歲以後,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行為的嚴重性了,因此在口頭叮嚀與取消權利之間,可適時加入罰坐,使小朋友學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適齡的懲罰不但能增強秩序感,亦能幫助孩子適應未來的團體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一定要「適當」
懲罰必然有其目的,當實施的方式適當時,才可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的,倘若父母任意而為,毫無具體目標,那麼不論懲罰多少次,都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由於子盈的體質相當燥熱,需要飲用足夠的水,才不致引發皮膚乾癢、體溫升高等不適的症狀;但是她卻常常忘了喝。因此她的爸爸要求她白天在幼稚園裡時,一定要將隨身攜帶的水壺裡的水喝完;萬一子盈忘了喝,所得到的懲罰是:當天晚上在家中不准喝水,也不能吃水果。
子盈的父親之所以如此規定,無非是希望寶貝女兒每日能夠攝取足夠的水份;然而透過這樣的處罰,子盈反而喝得不夠,違背了原本的美意。假如換一種方式處理,即當子盈又忘了喝時,回家後,她最慢必須在睡前一小時把水壺中剩下的水喝完,這麼一來,家長的苦心就不會白費了。
總而言之,在教養子女的路上,與其經常懲罰,不如多多獎勵與讚美,畢竟,人都有向善之心。若因一時失手而造成終生的遺憾,那可是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啊!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41.asp






******************************************************************************

淡定面對孩子犯錯
編訪撰文/陳映潔

當孩子做錯事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斥責他、處罰他、還是先打一頓再說?其實,天底下哪個孩子不犯錯,教養也不需要跟孩子撕破臉,本文教你如何具備「淡定教養」的智慧!

Please Calm Down!
「淡定」這個形容詞,相信大家最近都耳熟能詳,日前網路上盛傳的一篇文章,旨在敘述一個男生如何冷靜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和歇斯底里的女友談分手,而「淡定紅茶」、「淡定哥」…等名詞也跟著點閱率爆紅了起來。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討論兩性關係,也不是分享紅茶哪裡可以買得到,而是探討「淡定」這個形容詞,如何用在對孩子的教養上,以及如何能夠在不破壞親子關係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從錯誤中得到教訓,讓教養這件困難的工作變得更輕鬆愉快!

「淡定」是什麼?
其實,許多人都誤會了「淡定」的真正意涵,以為那是一種「冷漠」、「獨善其身」,彷彿與世隔絕般的灑脫態度,但若是這麼解釋,未免也太過於利己主義與缺乏人性!

根據小編私下訪問數位「網路用語達人」得來的結論,「淡定」指的其實應該是「冷靜的面對一切突如其來衝擊,卻沒有失去理性處理問題的熱誠,策略性的旁觀,卻仍對事情的發展抱持樂觀希望」的一種生活態度,唯有具備高度EQ涵養及智慧者,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淡定教養」3階段
聽起來還不賴吧!?不過,「淡定」的生活態度和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又有什麼關係呢?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顏鈺軒認為,「淡定的教養」主要包含了3個階段,首先,爸爸媽媽要先能夠接受「孩子本來就會犯錯」的事實,接著要有「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的勇氣,最後才能達到「笑看孩子每一次錯誤」的終極目標。
孩子不犯錯才怪!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顏鈺軒老師在這裡要先跟爸比媽咪們分享幾個小故事:

肯定「犯錯」的晏嬰
春秋戰國時代輔佐齊景公,讓齊國稱霸一方的宰相晏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史家認為,晏嬰最值得肯定的優點,就是懂得自我反省,從不驕傲自大、剛愎自用。

晏嬰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繚的部屬,為官3年,從沒做過什麼錯事,可是有一天,晏嬰卻把高繚給免職了。晏嬰左右的人感到很奇怪,高繚替晏嬰辦事,從來沒出過任何差錯,按理應該加封爵位才對,為什麼反而被罷黜?

晏嬰卻說,我罷黜他,正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犯任何錯,只會聽主人意見辦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和這樣的人共事,對我和齊國有什麼好處呢?

傳統上,父母總是認為不犯錯的孩子才是乖小孩,常常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但這麼做真的能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嗎?還是只是消極的養成孩子陽奉陰違的壞習慣,甚至是知道一出錯就會大難臨頭,所以採取逃避的態度,寧死也不願意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因此,要培養出一個對事情負責任、敢做敢言的孩子,爸爸媽媽首先必須具備能夠接納孩子犯錯的胸襟,這是非常重要的。


犯錯象徵正向學習精神
常聽人說,成功是「99分的努力,再加上1分的天才」,或許,孩子並不需要失誤99次才能換得1次成功,但失敗絕對是成功之母!幾乎所有科學家、發明家的生平故事,都是由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錯誤所寫成。

在失敗中茁壯的愛迪生
愛迪生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中的發明超過2000多種。但他從小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兒童」,不但愛問「為什麼?」,時常給師長找麻煩,對於不懂的事情更喜歡親自實驗。

有一次,他問媽媽:「為什麼母雞老是坐在雞蛋上?」媽媽告訴他答案後,愛迪生也想學母雞孵蛋,結果壓碎了一窩蛋。又有一次,媽媽告訴他毛皮摩擦可以生電,愛迪生於是很興奮地找來兩隻貓,用銅線把貓的尾巴綁在一起,結果落得滿身抓傷。更誇張的一次,是愛迪生問起火藥是怎麼做的?後來…他燒毀了整座穀倉。

顏鈺軒老師表示,孩子的發展可分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有句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這代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由許多循序漸進的階段所組成,在還不會坐的時候,我們不要奢望孩子會爬,在還不會爬時,我們要孩子走,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需要學習如何控制大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才能站起來一步步的往前邁進,這些身體上的發展是我們顯而易見的。

然而,比較令爸媽受不了的犯錯行為,經常與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但由於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因此便很難去拿捏評估,孩子的能力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增長,於是演變成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犯錯時也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與處理。

其實,就像學走路可能必須跌個10跤,才能開始走好,同樣的,不論孩子在做任何事時,若不犯錯10次,也無法學會怎麼把事情做好。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看到不懂的事物,孩子就會想去了解,並且用他們僅有的技能去嘗試、探索,過程中難免犯錯,但也就是在這種「試誤」的過程裡,他們才能逐漸學習到如何避開前方的石頭,不管是跳過去、繞過去,還是把石頭搬開,孩子會想到很多辦法,但若是從小遇到困難就由父母幫忙或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以後他們面對眼前的大石頭,可能就只學會蹲坐在石頭前哭泣、求助。
讓孩子自己收拾善後
當孩子犯錯時,許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孩子不是故意的、也沒有處理的能力,所以要不是採取包容的態度,耳提面命、只要孩子下次注意就好,或是索性打罵一頓,然後幫他收拾善後,草率的結束整個事件。但是這麼做孩子真的會記取教訓嗎?

勇於負責的雷根
美國前總統雷根,11歲時和朋友一起玩棒球,不慎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破,所有孩子都因為怕麻煩,一哄而散,但雷根卻鼓起勇氣帶著球棒到鄰居家裡認錯,鄰居跟他索賠12.5美元。

回家後,雷根告訴父親:「我不是故意的。」父親卻說:「玻璃是你打破的,你要負責賠償。」但雷根很為難的說:「可是我沒有錢!」於是父親對他說:「這筆錢我先借給你,1年後還我。」

往後的半年,雷根在家裡灑掃庭廚、打工賺錢,最後終於把錢還給了父親。後來,雷根在回憶時表示,這件事讓他發現,只要勇敢面對自己所犯的過錯,即使年紀還小,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承擔過失,這讓他明白什麼是「責任」。

顏鈺軒老師舉例,常常看到小朋友把水打翻了,媽媽雖然嘴巴上罵:「怎麼那麼笨啊,水都不會拿好!」,但卻急忙拿抹布把水擦乾,這樣一來,小朋友學到的是「水打翻了=會被罵」,卻不是「水打翻了=要自己拿抹布來擦水」。

久而久之,孩子承擔責任的肩膀會越來越弱,爸爸媽媽也會覺得越來越累,因為隨著孩子長大,爸爸媽媽要cover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可能功課開始不寫了、考試前不盯著他、幫他複習就根本不準備了…,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永遠會幫他們負責,因此,負責任的態度必須及早、從小處開始培養起。
欣賞孩子的錯誤
「關心,但放手」的界限該如何拿捏?為什麼有時父母得「欣賞」孩子犯錯,甚至不該「打擾」孩子犯錯呢?

1000美金買到的教訓
王品集團的董事長戴勝益曾經分享過他教養孩子的觀念,他的兒子高中時曾和同學集資了1000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因為規格超高又便宜,但賣方卻遠在印度。

當時戴董事長心中已經有了底,知道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他做了什麼?他沒有說破,只是靜靜的等待事情發生,果然沒多久,兒子就氣急敗壞的跑來告訴他被騙的消息,戴董事長只是淡淡的說:「這就是陷阱,人生路上本來就有大大小小的陷阱,如果沒有做好功課就冒然投資,就得承擔落入陷阱的後果。」

後來,戴董事長也沒有幫兒子善後,讓他自己想辦法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因為他認為只有讓孩子親自承擔慘痛的責任,他才能夠學到教訓,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

如何培養出具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顏鈺軒老師認為,只要不是涉及生命安全或後果無法承擔的事情,父母應該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面對孩子犯錯時,也應抱持「這是你的問題,你有能力去解決;我關心,但不涉入」的立場,笑看孩子自己承擔的過程。

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獲得真實的回饋,也就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避免下次重蹈覆轍,這可能比父母嘮叨100句或打100下來得有效許多。
父母常見NG心態
過去傳統的父母的管教方式,通常是以權威為導向的,覺得「我說得算、照我說的方式做就對了」,但近年來由於民主、開放的風氣盛行,目前的家長較少用權威的方式管教孩子,但面對孩子犯錯時,卻也不少抱持著錯誤的認知及態度:
NG心態1:孩子犯錯是故意的
第一種類型的爸爸媽媽,總是對孩子抱持著某些刻板印象,諸如:拖拖拉拉、情緒化…等,當孩子一有類似行為出現時,便會很快的替他對號入座,不過,這群爸爸媽媽對孩子最嚴重的刻板印象,莫過於認為「孩子犯錯就是故意的、他就是一直想找我麻煩」,因此往往立刻加以責備,經常造成親子雙方關係的緊張。

專家說:
顏鈺軒老師指出,很多時候孩子看來似乎是故意的一錯再錯,但其實他們或許也正在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也許第1次到公園玩時,完全無法接受要回家的事實,但第2、第3次以後可能變成,再玩一下子嘛、再玩5分鐘,可惜這類容意抱持刻板印象的爸爸媽媽,很容易忽略這些進步,只會認為孩子「每次都不乖乖跟爸爸媽媽回家」!

根據大腦神經科學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在做一件習慣的事情時,大腦與神經的連結可能只需0.01秒,但如果是做一件新的、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大概需要花3到5倍的時間。

這也代表著,孩子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已經有點困難了,但是當孩子開始嘗試改變時,爸爸媽媽又很容易用既定的刻板印象去解讀孩子的行為,這會扼殺孩子成長的動力,讓他覺得自己的改變被全盤否定,也讓親子雙方的互動陷入一種負面的原地踏步情況。
心態2:我要教出完美小孩
第二種類型的爸爸媽媽,是過度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他們很難接受孩子犯錯,因為他們會覺得:「天啊!我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教養責任,又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習如何扮演好親職,我的教養應該會是很完美的啊!為何我的孩子會出這樣的包?」

專家說:
這類父母通常對於養育孩子有著比常人更高的熱忱與期待,本身或許也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與豐富的教養觀念,所以在親自扮演親職角色時,往往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當情況失控時,就容易感到非常挫折、無法接受事實,因而也會較難看出孩子根本的問題原因出在哪裡。

顏鈺軒老師認為,其實,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爸爸媽媽,當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過於完美的期待時,也會用同樣的完美框架套用在自己身上,尤其當孩子狀況不好時,就會把很多責任歸咎到自己的教養上。此時,如果不能適時的放下心中的期望,去認識、接納孩子的特質,可是會讓親子雙方都變得非常辛苦喔!
心態3: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由爸媽來照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能力理論上已經越來越好,可是還是有許多父母會過度的以孩子的保護者自居,唯恐孩子犯錯(或者只是做出超出他預料的事情),他們的口頭禪經常是「太危險了!」、「不可以喔!」及「快回來!」。

專家說:
父母經常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危而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有時越限制孩子,孩子越會從父母看不到的角落尋找自己發揮的空間,這樣反而更危險,因此,與其在第一時間就封鎖他的想法和行為,倒不如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嘗試的機會。

「曾經有個爸爸反映,孩子很喜歡攀爬2樓的陽台,他每次都會大聲喝斥孩子,甚至打過孩子,可惜一點效果也沒有。於是我問這位爸爸:『你比較希望教會孩子危險的概念,還是讓孩子以後獨自在家裡以外的地方看到陽台可以爬時,就覺得是天賜良機,不容錯過?』。」

顏鈺軒老師建議,碰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拿一個易碎物品,帶著小朋友到陽台,陪孩子做個實驗,讓他把碗丟下樓(前提當然是有其他大人在樓下清場),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問孩子:「碗破掉了對不對?如果是小寶掉下去,你覺得會怎麼樣?」

有時候,父母的保護換個方式,會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也會讓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更安全、更令人放心。
拿出你的淡定態度!
要求為人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保持冷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顏鈺軒老師特別對於「父母看待孩子犯錯的態度」,提出了幾個建議:

◎把期待放遠一點
顏鈺軒老師認為,父母在孩子犯錯時,若能抱持「讓孩子自己負責」的態度,不論是弄倒一杯水、打破一個茶杯,或是今天的功課沒寫完,這些小事其實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如何去為自己負責。

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做起,逐漸的,爸爸媽媽就可以發現,孩子漸漸擁有足以承擔責任的能力,而且也能夠相信,父母已經肯定他們的能力了,他們就不會過度的擔心「爸爸媽媽對我的行為會有什麼回饋、評價?」,很多家長都反映他們的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面對糾正時態度又很激烈,但可能要反省的是,在遇到孩子跟父母反映一些問題時,父母是用什麼態度去對應他們的。

在很多事情上,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停下腳步,把整件事情放長遠來看,希望未來孩子具有承擔責任的能力,那麼現在幫他解決問題,到底是在幫這個孩子,還是在害這個孩子?

◎保持情緒的獨立性
顏鈺軒老師指出,父母經常會把孩子的功過跟自己過份的綑綁在一起,「之前有個媽媽非常難過,一邊哭一邊對我說:『老師,我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我說,都沒有人要和他做朋友』,但是沒有朋友這件事情,該難過的到底是孩子還是爸爸媽媽?」

我們可以為孩子的現況憂心,但有些時候,爸爸媽媽應該適度的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做切割,才能更清澈的看到孩子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否則過份的綑綁與涉入,甚至主動熱心的為孩子出了一籮筐的主意,孩子去試了之後無效(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氣質都不同,適用的辦法也不同),家長又會更加自責,覺得自己又害慘孩子了,這樣未免也太辛苦了。

當父母懂得區隔自己和孩子的事情之後,孩子慢慢會發現到:「爸爸媽媽有爸爸媽媽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我交不到朋友這件事情,我得自己想辦法」。

有時,將彼此綑綁在一起,不但會讓家長過份承擔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在承擔家長的期待,交不到朋友,孩子已經很傷心了,還要因為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心,讓自己更加難過,這樣一來,孩子反而沒辦法去做任何事了。

因此,經過區隔之後,父母如果發現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可以在旁陪伴、支持他度過難關,但請讓孩子為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直接幫他解決問題,因為,孩子終究要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呀!

本文出自《育兒生活》雜誌7月號,更多內容請見懷孕‧生產‧育兒‧情報站-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

資料來源http://www.babyou.com/index.php?do=news&locid=101&id=10431







************************************************************************
十七項有效減少教養壓力的方法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_十七項有效減少教養壓力的方法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探討過什麼是壓力,以及壓力來源。接下來,就是學會降低壓力的方法的時刻了。以下所提出的策略,絕非萬無一失,但我相信這些策略對面對壓力的父母來說,一定非常有用。
你將會發現只要身上的壓力稍微減輕,孩子看起來就討人喜歡許多。甚至,當你的壓力較少時,你也會比較喜歡扮演父母的角色。焦慮和煩惱只要減輕,你的有害想法將跟著減少,也比較容易捕捉到並擺脫那些想法。當你採用正面的方法管理壓力時,也是在幫孩子上寶貴的一課。許多父母曾跟我分享,自己在焦慮的父母養育之下,成長得很辛苦因為他們的父母從未採取有效的技巧處理生活上所需要的東西。
為了學會如何降低壓力,你必須改變以正面的方法取代不健全的處理機制。即使你很幸運,擁有處理壓力的傑出方法,但是也不能損害到最有效策略的本質。所以,從這方面幫助你自己,採用下列十七項經過時間考驗的策略,將有助於降低焦慮感,敞開心胸,並作好準備以管理那些有害的想法。


1.
深呼吸並保持心境開朗
呼吸是讓你緩和下來,以及去意識並轉變自己想法的最佳方法。呼吸可以降低你的壓力,因為它能使不斷運作中的頭腦和感覺逐漸緩和下來。
剛開始,你可能會質疑真的有「留意」這回事嗎?也許你會想了解有害的想法與讓你的孩子在你的背後很痛苦有什麼關聯。讓我告訴你,一旦你體驗到「留意」這件事,相信你就知道「留意」是非常清楚的事。當你的壓力越少時,你的孩子就越願意接受你的引導,而且,孩子的壓力也會跟著越少。
正如你將在「藉著呼吸達到留意的教養工作」這部分所看到的,達到「留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有意識的呼吸。當你捕捉到有害的想法時,你要深呼吸。深呼吸可以穩定、緩和你的情緒。下一次,當你傷心或生氣時,要記住,一定要注意呼吸。你可能發現胸部悶塞或喉嚨卡住。當我們有壓力時,我們自然就會傾向停止呼吸或淺淺的呼吸,但只要呼吸,你就會感覺到呼吸進來的空氣通過我們的身體,解除掉緊繃的感覺,甚至,有毒的想法自然就被排除掉了。出身哈佛大學的著名醫生安德魯.衛爾指出:「呼吸是自我治療的重要關鍵。」
我想起一位接受輔導的父親特羅伊,他以前是一位職業足球選手,他的孩子還不到十歲。特羅伊常常為了一些芝麻小事大發脾氣,這種情形讓他的孩子很痛苦、婚姻狀況也很不理想。當我詢問特羅伊是否願意做一些深呼吸,並提醒自己多留意降低壓力及少發脾氣。他剛開始看著我,好像把我當作像是一個練球時被擒抱的假人。不過最後特羅伊藉著深呼吸降低了壓力,並減輕了自己的「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的症狀,也不再大發雷霆,這讓他很震驚,而他的太太也非常感激。
藉著呼吸,達到留意的教養工作。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大部份人都習慣又短又淺的呼吸方式,甚至常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身體組織也得不到完全的氧化作用,以致肌肉緊張。呼吸真是一箭雙鵰的辦法:你呼吸能達到「留意」與「健康」兩個目的。至於做到留意警覺的呼吸,其步驟如下:
從鼻子吸氣,深呼吸,一回吸四次。
當空氣慢慢進入鼻子,通過喉嚨、氣管和胃部時,你要想著呼吸的畫面。
當你吸進空氣時,讓你的胃部和胸部敞開,並充滿空氣。
如上所述的呼吸方式,一回四次。
慢慢的吐氣,一回七或八次,當體內的空氣逆向從胃部、氣管、喉嚨和鼻
子吐出來時,在你的腦海裡也想著這種吐氣過程的畫面
重覆以上的動作至少三次,或是一直做到感覺心情已經穩定時。

2.
帶著感恩的心教養你的公子(公主)
我確信,你希望事情可以變得更輕鬆一些。但別家的父母真的擁有比較多令人羨慕的優勢嗎?也許你的隔壁鄰居生活落魄,只能幫人洗衣服、做幫傭,賺點微薄薪資;也許你認識的某些家長好命到坐擁信託基金;也許那個只養一個孩子的家庭真的比養了三個孩子的你輕鬆多了。
毫無疑問,當你當了父母,你就會知道生活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很多時候你的生活也比不上人家。許多壓力都是由希望事情能夠有點不同而產生的,當我們希望生活變得更輕鬆時,很可能就會讓生活變得更痛苦。當你越容易滿足自己所獲得的幸福時,壓力就會越小。我在從事心理治療工作時曾經聽到也看到過許多悲傷的故事,包括生病、意外死亡、自殺和不斷毒癮發作等。所以,請你用這樣的觀點來來看待問題:與無法走路的孩子相比,你的孩子抱怨新買的運動鞋不夠「酷」,實在是小事一樁。
你可能這麼想:「沒錯,傑佛瑞博士,常懷感恩的心理,但是很明白這麼做真的有用嗎?」或者你會想這麼做可能會有作用,但可能只是暫時性的作用而已。當然你會有自己的觀點,但我得提醒你,也許日子艱困,不管是否心存感恩,但要慶幸你所擁有的而不要老想著沒有的,或老念著希望擁有什麼。喜歡你的孩子是很容易的,當你擁抱的是一個有活力、有希望和健康的孩子,而且,他就是你的禮物。
當你遇到事情出了差錯,事先規劃好的歡樂時光落空了,那麼,我建議你把計畫的改變當作是一段反省的時間。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去一次機會,也許將帶來更好的機會。尋找這些新機會,你會發現壓力減少很多。

3.
給自己正面的能量
我發現每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個想法,對當天的心境會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建議你開始在每個早上創造一個正面的心態。如果你有禱告的習慣或是有宗教信仰,那麼,就善用信仰的力量;再不然,也可以澆澆花振作精神;或者,跳上運動設備暢快運動一番,讓你走進正面的方向,也能夠獲得心靈的平靜。清醒之後也很重要,你要繼續尋找正面的能量。我們的日常生活常常充滿各種挑戰,一整天都要維持足夠的能量。這個世界是你可以獲得能量補給的來源,如果你去尋找,就會找到許多正面的能量。你可能對從那裡著手也有些想法。我建議你每天找時間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在此,我提供一些點子,也留下一些留白讓你自己決定你的方式。
閱讀可以啟發靈感的作品。
觀賞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
聆聽你覺得很美妙的音樂。
打電話給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絡的朋友。
觀察幾個彬彬有禮的年輕家庭和孩子,並吸取他們正面能量。
除了建立正面的習慣,努力避免負面的習慣也很重要。不要讓自己陷入有害的想法之中,譬如:「我太老了,所以不能……」或「我太胖了,所以不能……」。請回想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應該」這個字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製造了很多壓力。所以,試著從你的語彙中消除「應該」這個字以及會讓能量流失的字眼,譬如像「恨」這個字。你要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盡其所能的要做好。我相信運動、跟朋友聊天,或想想讓自己開心的事,都對提升正面的能量有幫助。

4.
事先問一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
許多壓力都是來自於這種憂慮,一開始就想起「如果……將會怎麼樣?」的問題。面對這種憂慮,最好的解藥就是問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知道什麼是值得什麼又是不值得憂慮的,這叫做運用智慧選擇你所要面對的挑戰。敞開心胸面對你無法控制的情況,最巧妙的方法就是誦念以下這段謙卑的禱詞:上帝請賜給我勇氣,讓我能改變可以改變的事。
請賜給我謙卑,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同時,也賜給我智慧知道這兩者的不同。

5.
及早作好準備,以保持心情穩定
男童子軍有一句格言:「及早做好準備。」根據童子軍的這種精神,藉著事先的準備,以保持心情穩定和集中精神。帕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跟先生離婚了,獨自撫養四個小學年紀的孩子。為了避免每天早上的兵慌馬亂,她都會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隔天的早餐和午餐,並且,也把孩子們的書籍用品都擺在一起。她發現只要前一天晚上規劃準備好,隔天早上起床到孩子上學前,不再一陣慌亂。為了達到成功所作的規劃,也是為了避免不幸的規劃。因循苟且將帶來更多的壓力,今日事今日畢勝過把事情拖到明天。以下是及早做好準備的祕訣:
請記住:﹁即使你說不,你還是很善良的人﹂。我曾經輔導過的好好先生唐,由於不擅長對人說不,以致一度雜事纏身、疲於應付,於是建議他對於預定之外的事情要勇於說不,包括參與社會運動、出席工作委員會,或是應付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的邀約。對人說「不」需要練習,但當唐慎重地考慮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之後才決定是否參加,仍然得到別人的尊敬。
做好事先維修汽車和裝備的工作。事先安排好汽車維修的時間,可以避免因安排不周而無法得到妥當的汽車維修。
對令你擔心的事要多做一些預先演練的工作。譬如,我輔導的一名成年人庫爾 特發現,事先準備周詳讓他在向上層主管簡報時,展現了最佳的一面。庫爾特也發現利用時間事先在腦海裡演練簡報過程,是相當不錯的作法。他會在腦海中模擬正式簡報時的穿著、聽取簡報的人員、發表簡報的方式和內容、聽眾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自己要如何回答等。毫無疑問,最後當他完成正式簡報時,與會的人士紛紛恭賀他說這是一次完美的演出。
好好整理你的家庭和工作場所,這樣你就能精確的知道自己都把東西收到哪裡去了。可是,整理東西並不我的強項,為了彌補這一點,我發現東西使用完畢隨手歸位,就能減少找不到東西的壓力。
有些東西如果負擔的起,就要準備兩份,譬如閃光燈、隱形眼鏡的盒子、自動鉛筆、鑰匙、指甲剪、原子筆等。
不要讓瓦斯桶的氣體存量少於四分之一以下。
不要等到最後一枚郵票用完時,才趕著去買。
無法正常使用或操作的物品,該丟棄就得丟棄,不要繼續留著用。如果鬧鐘、皮夾、鞋帶、雨刷或其他任何東西常故障,就要馬上送修或換新。譬如育有三胞胎的雪莉,她自稱是一位職業水準的「投手」,很會「丟」東西,常將已不需要的、會製造髒亂的東西丟棄或捐贈出去。她的作法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6.
保持隨時記錄下來的習慣
不管你是習慣使用筆電,或是紙筆來作記錄,都應該隨時紀錄約會時間、取回乾洗衣物的時間、圖書館還書的時間。當我跟一位朋友討論這章的內容時,這位朋友送給我一句中國諺語:「筆舌應蘸墨水心。」

7.
保持運動的習慣
運動運動總是讓我提振精神。它的好處很多,暫列如下所述:
運動會減少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症、糖尿病和肥胖的危險性。
運動能保持關節、肌鍵和韌帶的彈性、輕鬆活動。
運動會延緩老化。
運動有助於心理健康、對抗挫折。
運動有助於解除壓力和焦慮。
運動能增強精力與耐力。
運動有助於良好的睡眠。
運動會加速新陳代謝及卡洛里的燃燒,有助於維持正常的體重。

8.
善用零碎的時間,隨時作好等待的準備
只有在我們對時間有感覺時,才會產生時間的壓力感。大部分的人在我們可以好好享受當下時,卻花太多時間擔心美好的時光易逝。幾年前,我曾前往一行禪師的寺廟,參加為期一週的活動,期間學到許多寶貴的教訓。譬如,一行禪師曾說,當你遇上紅燈時,不要惱火,要保持心情穩定、注意呼吸、面帶微笑,心裡想著或甚大聲說:「吸氣,我要保持身心穩定,吐氣,我要微笑。」於是,紅燈「變成朋友,幫助我們提醒自己,只有此時才是真正在過我們的人生。」時間的管理,就是管理你對於周遭事物的期待。隨時作好等待的準備,手中帶著一本平裝書或雜誌,將讓你在等待時,都能感到輕鬆愉快。請記住以下的做法,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感到逾悅。
內心要能接受計畫一直都在持續進行之中。
定期地重新檢查你整理家務的標準。
購買讓你能節省時間的財物或勞務。譬如,如果負擔的起,就買一臺洗碗機。
放棄「當一個超級老爸或老媽」的迷思,放寬標準。例如即使這個周未沒有把
全部的衣服都洗好,這個世界也不會停止轉動。
當工作完成時,要給自己一番肯定,即使只是完成部分計畫也沒關係。
選擇做出承諾時,要非常慎重。
通電話的時間,要有所限制。

9.
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你不會希望你的孩子衝動地穿越繁忙的馬路,或意外地踩到玻璃碎片。遇到這種情形,你必須要求你的孩子要聽從你的話。但是,除了安全考量與基本的身體需求,請你切記,你對孩子最希望只是你對於他的偏愛。當你越不受到偏愛左右時,你對孩子的那種偏愛就越不會成為壓力的來源。
我有一位臨床輔導對對象塞利娜,她很偏愛女兒,深信她的女兒在學校裡會努力發揮個人的潛能。當然,你會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事。哪個父母不偏愛自己的孩子,不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有出色的成績表現?不過,塞利娜顯然壓力過大,她不斷地想說服很喜歡交朋友的女兒,最好改變她的學習習慣。
我們的孩子很容易把父母親所列出的種種「必須」做到的事項,當作是對他們的控制,十多歲的青少年尤其容易轉嫁壓力為叛逆的行為。避免產生親子權力衝突的最好方法,就是記住你的希望其實是你的偏愛。父母可以期待孩子的學業成績維持在合理的水準,也可以鼓勵孩子努力追求,並嘗試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是,不要催促孩子做太困難或損及孩子自尊的事。最後,我們的孩子會從他們的錯誤中學到教訓,而不是從我們的保護中學到教訓。塞利娜的女兒提娜也告訴我,當她的母親越少挑剔她時,她就會想要多努力學習一些。

10.
培養有彈性的處事態度
僵化的見解,會增加你自己的壓力。人生充滿著挑戰,但是,如果能培養出一種有彈性的處世態度,將讓你能從容面對不可避免的人生起伏。凡事要學習「順勢而為」,人生很少完全按照計畫在進行,也沒有一定的保證。失業、孩子問題、健康問題、親人過世,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當人生的方向並不像你所喜歡的那樣時,以下是你可以採行的彈性作法:
你要走出安逸舒服的環境,並擁抱改變。人生要有進展,改變是必須的,而且,擁抱改變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力量。畢竟,改變帶給我們新的經驗,未知的一切則常令人感到害怕。改變也帶給我們好預兆,在改變的情境下,人生不再停滯,而是邁向不同的方向。我們會更好,讓人生走向新的 方向,我們也將體驗到不同的見解,並且,更感恩我們所擁有的和沒有擁有的。
享受經歷的過程。到達目的地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享受沿途風光的樂趣也不遜色。如果你不斷地專注在做了什麼事、獲得什麼成就,或是得到什麼東西,那麼,你可能失去自己的主見與真正的你。所以,請記住,人生的旅程,你要愉快地與自己和所摯愛的人相處。
不要太主觀地全部都接受。我認為,我們都把人生看得太嚴肅了。是的,我們有時候很容易感到挫折,但是,如果能夠擺脫情緒的枷鎖,將讓你不再會過度反應。這樣也有助於更審慎、更客觀地看待你所作的選擇。
期許一個全新的結果。如果我們一生只期待所經驗的都一如過去一樣,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敞開自己接受偉大的事物,所出現的情況與我們期待有所不符時,我們會失望,也不知道該轉向何處。如果我們能想像我們採取的行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就會有心理準備,人生可能帶領我們前往不同的方向,不管是好是壞。你能夠選擇你每天接受挑戰的結論。面對與孩子的衝突時,你要保持穩定、堅定、理解而不控制的態度,這樣就能事前化解令人難過的爭執。

11.
保持有足夠的睡眠
一夜好眠,讓你能處理白天的壓力。當你累了,就比較沒有耐性,也容易生氣。大多成人每天需要七至八個小時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加上運用減少壓力的方法,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當你感到壓力時,最好安排一段逐漸鬆弛的時間,將會有所幫助。你可以試試以下的建議:
利用日記,記下你必須處理的一些事情。
洗個熱水澡。
做緩慢的、解壓的深呼吸。
禱告。
想像你躺在一朵柔軟的、白色的、膨鬆的雲朵之上。
做一些瑜伽或身體伸展運動。
但是,現在你還不能睡覺,請先把這一章看完吧!

12.
保持寫日記或記錄的習慣
前文中曾經談過將邏輯追查原因的過程記錄下來的重要性,可讓事情變得更順遂,同時,也可減輕壓力。與運動可以減少壓力一樣,把腦海中所思所想的記錄下來,也有助於減輕壓力。我從一九九三年開始練習寫日誌,開始時每天都勤加記錄,後來,就比較懶散。我發現每天寫日誌其實非常困難,曾與一位朋友談起無法像開始那樣天天都留下記錄。於是他建議我,先擺脫一定要寫的心理,只要保持想寫就寫的記錄習慣。
我很榮幸地告訴你,至今我仍保持寫日誌的習慣。有幾年,我記錄下來的日誌條數多達百餘則;有幾年只留下兩則記錄。最重要的是,當你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來之後,就會有奇蹟出現。這個奇蹟是,你可以釐清思路,獲得全新的觀點。有時我會在日誌本上舒發心情,有時則是正面的想法。最美妙的是,攤開日誌本,你想怎麼寫都可以。不過,請記住,要將日誌本存放在隱密的地方,而且,也要小心不能讓日誌中所提到的相關人員無意間看到,尤其你的孩子。

13.
把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心中很多煩惱的人常常覺得找不到人聽他們說話。必要時,要把你的問題跟可以信任的朋友訴說,或是找專業人員進行輔導,協助你釐清思路、集中心神、解決問題。作為一位心理學家,我常目睹獲得別人理解的諮商者看起來是多麼地愜意。

14.
練習少說、多聆聽的態度
當你跟別人互動時,尤其是你的孩子,最好保持少說話、多聆聽的態度。最近,我從史考特的父親丹尼斯那裡聽到一句頗有見地的話:「你知道嗎!傑佛瑞博士,我現在知道,我的工作是引導史考特,而不是一直將我的期待強行加諸於孩子
身上。」 我微笑地告訴丹尼斯,非常感謝他跟我分享他的「領悟」。當你越用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就越願意與你分享令他困擾的事;反之,當你越常對孩子說教,孩子就越封閉自己。當你的孩子與你分享越多東西時,你越會感覺壓力越來越小。

15.
隨時幫助需要幫助人
我們越幫助別人,對於我們自己也會越有幫助。你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準備一頓飯,你也可以敞開大門或微笑待人。儘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求被人了解;儘量去愛人,而不要求被愛。許多哲學家和學者,包括達賴喇嘛都談到給予別人快樂也可以讓自己快樂的好處。

16.
適時地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
一位十二歲的輔導對象曾告訴我,他給那些抓狂的父母一個忠告:「你跟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咆哮或尖聲大叫。你最好直接回房,把門鎖起來。行動前,請再多想一想。」
育有三位子女的戴得拉覺得自己快對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都會適時讓自己暫時緩和下來。我鼓勵她在快抓狂之際,先回想一下未生孩子之前,希望這個孩子是怎樣的孩子、這個孩子多麼純真、她多麼喜愛這個孩子。當戴得拉看到她女兒用力把湯匙從廚房丟出來時,她運用這個策略,先讓自己緩和下來,避開了尖聲大叫的激烈反應。

17.
讓自己盡可能忙裡偷閒
一年有一、兩次長達一個星期的家庭假期,這是很好的安排,但有時候你更需要的是小憩。譬如,打破日常的慣例,安排一個早上到咖啡館享受一頓不一樣的早餐。或是打一場羽毛球,這也是降低父母親挫折感症候群的好方法。當你發現自己有一段空檔,不妨安排短期旅遊,不要做任何事情。你可以到附近的飯店渡假,妳也可以安排一個晚上,關掉電視、電話和電腦,準備一些簡單餐點,或叫外送的餐飲,開始講故事,或打牌,或下棋之類的遊戲。十幾歲的孩子剛看到這樣的安排,可能會覺得不習慣,但是,他們一定會很感激與家人共處時,有這種與平日完全不一樣節奏的活動。
你也要跟家族成員或親戚,保持固定的聯繫活動。每年,都安排一、兩次特別的聚會,安排一些共同活動。做什麼活動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大家聚在一起,悠閒地歡度時光,擺脫日常生活的壓力。
結語
讀到這裡,你已經開始步上減輕壓力的行旅程。請繼續下去,管理教養子女的壓力時,請記住以下的重點:
對父母而言,壓力確實存在,必須加以管理。
壓力起源於情緒上感到失去平衡和失控。
你越能管理好你的壓力,你就越能管理你的孩子。
如果你能運用本章所提供的策略,那麼,你已經成功地步上減輕壓力之路。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OgejUnuUFRnCyrd2r.XZ7HAB/article?mid=409





**************************************************************************

嚴格,也算是一種慈悲
愚蒙迷住孩子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願你我都能成為那智慧的父母、師長、朋友

嚴格,也算是一種慈悲


愛,要「有方法、有智慧」!
在教學中,有時會教到一些長得很俊帥、很可愛、或很漂亮的小朋友,而我也會有些偏心地喜歡他們。
李凱,就是這樣的小孩,他很帥,大大的眼睛、雙眼皮,天真又可愛;可是他卻也很頑皮,喜歡「騎快車」──上學時,故意快騎腳踏車,並從後面抓班上同學玉梅的頭髮!
每次玉梅被李凱欺負時,總是氣得跺腳,並大罵「幹×娘」的髒話。
玉梅,很髒,常不洗臉、不洗頭,也長頭蝨,脖子上的污垢像是 「一條黑蛇」,每次經過她身旁,都會聞到「很難聞的異味」; 而她的功課經常沒寫完,臉上也從不帶笑容。
一般來說,很少有小女生會罵「粗魯低俗的髒話」,偏偏玉梅 一被李凱譏笑、欺負,就會尖叫、大罵髒話,所以我也不知道 該如何對她好,甚至常在同學面前指責她。相反的,每當李凱 「騎快車」或「欺負玉梅」時,我只是輕聲細語、笑笑地對他說:「李凱,你騎車要慢慢騎,不要欺負女生哦!」
真的,我總是不忍心大聲地斥責可愛、俊美的李凱,也常對他網開一面。
一天,同學們都在操場上體育課,我懷孕、大著肚子,坐在 教室裡批改作業;玉梅則因身體不舒服,也坐在教室裡。
當我不經意抬頭時,與玉梅四目相接,她突然說:「老師,等妳生了小寶寶,我媽說她要幫妳帶小孩!」
「你媽媽在做什麼?」我問。
「我媽媽在幫 很多人家裡打掃房間,也在大樓洗樓梯,她說她可以幫妳帶小孩!」一臉髒兮兮、頭髮油膩膩的玉梅回答我。
「那妳爸爸呢?」
「我爸爸整天都在喝酒,因為我媽生了六個小孩都是女生,我爸爸每天都罵我媽『只會生些賠錢貨』!
所以他每天都喝酒、罵人,也打我媽、打我們小孩子!」
玉梅又說,她是老大,一回到家、放下書包,就必須幫忙 照顧妹妹們,也要洗米、煮飯、處理家事;她,總是忙得 很累,也沒時間洗臉、洗頭、寫功課…… 我一聽,一陣難過湧上心頭,也突然覺得──
「每個老師眼中的『壞孩子』,他們背後,可能都有別人不知道的苦楚與心酸!」
後來,我放下批改作業的筆,帶著玉梅到洗手台,幫她洗頭、洗臉,也教她刷牙!不久,她的牙齒變白了,臉變乾淨了,用吹風機吹乾頭髮後,頭髮也不再油膩惡臭了。梳完頭髮,我又拿了鏡子給她看,她突然──笑了!真的,在我印象中,這是她第一次笑!
以前我只記得玉梅常「板著臉、罵髒話」,可是,現在她笑了, 而且笑得是那麼燦爛、漂亮,尤其是她那「深深的酒渦」,笑起來真的很美!
從那天開始,玉梅開始「喜歡自己」,每天也都洗完臉才來上學。
兩三星期後,課外活動,我叫小朋友練習跳繩,玉梅興高采烈、 自告奮勇地說:「我會、我會、我會!」於是她當著同學的面、拿起跳繩,大方地表演! 天哪,她居然「前跳、後跳、交叉跳、花式跳……」都跳得那麼棒!一跳完,全班小朋友也都不吝嗇地給她如雷的掌聲!
我想,那是玉梅小學生涯中,第一次接受「如此豐盛的喝采」,因她的學業成績始終都是「最後一名」;然而,當她跳完繩,抬起頭,甩了一下頭髮,她的眼睛竟變得好亮、好美,好有自信!
就這樣,我發現了玉梅在體育方面的長處,也鼓勵她加入了 「田徑校隊」。而在升學國中時,更是大爆冷門,全班只有玉梅一人進入「資優班」──考上高雄一國中的「體育資優班」。
十多年後,我與孩子們有機會於同學會中,再次相遇。
那天,我搭車到高雄,亭亭玉立的玉梅到火車站來接我。
一見面,玉梅就說:「倪老師,今天同學會,來了十多位 同學,大家都在高醫的加護病房!」「為什麼?」我大吃了一驚。「因為李凱出了車禍,他去跟人家飆車,撞成重傷,現在正躺在醫院裡,一直昏迷不醒,我們大家都到醫院去看他。」玉梅心情沉重地告訴我。
到了高雄醫學院的加護病房,我穿上「消毒衣」進入,看到同學們都已經站在裡面。而李凱,他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罩,頭與臉部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浮腫……全身也佈滿插管;一旁的心電圖則顯示,他的生命跡象十分微弱。 醫生說,李凱已經快不行了!
他被撞後到現在,都沒有醒來過;不過,我們可以多跟他講講話。這時,我摸摸李凱的腳,也摸摸他的手……他,竟是那麼冰冷!我和同學們不斷地叫他:

「李凱、李凱、李凱……」可是,他始終動也不動地躺著。
我的眼淚不聽話地流了下來!
李凱、李凱……小時候,我那最可愛、最漂亮的李凱到哪裡去了?……你知道嗎,老師一直記得你小時候俊帥的臉龐呀!
可是,你現在……怎麼動都不動,不看老師一眼,也不回答老師一句話呀!
此時,玉梅站在我身旁,拉拉我的手,對我說:
「老師,妳跟他說嘛,妳跟他說『妳以前常對他說的那句話嘛』!」
我怔了幾秒,知道了。
我握住李凱的手,彎著身,靠近他的耳朵,清晰地對他說: 「李凱──你騎車──要慢慢騎──要慢慢騎哦!」 話一講完,李凱的眼眶頓時溼紅了起來,心電圖的曲線也起了變化。雖然,他仍舊戴著氧氣罩,一動也不動,但是,他的眼淚,竟從眼角流了下來……
那天夜裡,李凱走了,動也不動地走了。
而他俊帥的臉龐、頑皮地騎著快車、以及扭曲浮腫的眼角 滴下淚水的情景……卻是我心中「永遠的悲痛與回憶」!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
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事實上,人都有情感式的「月暈作用」,也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
就像本文中的倪老師,因太過於偏愛李凱,在他騎快車時, 未曾嚴厲地管教他、約束他,以致最後李凱因飆車而喪失生命!
因此,「愛孩子」是對的,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能是「縱容的愛」;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 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將會使孩子嚐到苦果!
所以,古人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 不過,在文中另一主角玉梅,卻是個令人欽佩的女孩;她在一直「被欺負、被瞧不起、始終是最後一名」的低潮中,因著老師「不嫌棄的愛」,找到自己「生命的亮點」,因而考進了體育資優班,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光明的出路」!
曾聽過一句話:
「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最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他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愛和恩澤;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任與溺愛,亦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
◎捨不得管教孩子、捨不得讓孩子挨罵吃苦,則他將來會更苦 
◎愛,要「有方法、有智慧」,要讓孩子「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勞」,也捨得讓他跌倒,則他才會勇敢爬起來而且走得更英挺、更有自信!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chinblog-two/article?mid=1598&prev=1601&l=f&fid=31(聖經箴言)






*****************************************************************************

馴兒首部曲:劃界線
【內容摘自《小魚媽、海馬爸創意玩教養:異國家庭教出活潑自信好孩子》,作者姜小魚,大好書屋出版】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教養可以很輕鬆、希望帶孩子不要太累,可以小孩開心、自己也開心!只要孩子安全,做父母的,其實不太會去管孩子喜歡玩什麼、喜歡做什麼!

好比說,爸媽帶孩子在公園裡玩,當下,爸媽知道孩子在這個劃圈出來的區域是安全的,就輕輕鬆鬆地坐在旁邊的椅子上,享受樹蔭的清涼和孩子的歡笑聲,這時,多半不太去管孩子是玩盪鞦韆、溜滑梯、還是搖搖馬!而孩子也知道,只要在公園裡玩,爸媽就會放手讓自己選擇玩些什麼!


但問題就出在,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將這個孩子玩樂、生活的場域「劃線」得很好,讓孩子在面對事情、提出要求時,不懂得拿捏分寸!

想像我們的孩子是一匹馬,我們將這匹喜歡在大自然中奔跑、遊戲的馬,放進一座森林,讓他盡情地在其中奔跑、休憩……

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這匹馬兒跨過了森林區域,在別人的土地上奔跑、玩耍。這時,我們開始擔心,鄰人會不會因為怕自己的作物受到破壞,而拿出槍來對付我們如此愛護的馬兒!於是,我們抓來馬兒,拍拍他的頭,指指自己的森林,要他回去。然而,他不理會我們的提醒,一樣直衝而去……

之後,我們不忍心地拿出鞭子,雖然百般不願意,但是為了馬兒好,還是抽了一下鞭子,希望這樣可以阻止他行動。馬兒痛苦地發出嘶嘶的叫聲,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然而,事情一樣沒有改變,馬兒依舊狂奔亂闖……為此,我們去買了柵欄,將自己的森林區域圍起來,希望這樣可以阻止馬兒越界。這下,原本自在奔放的馬兒,看了看柵欄,開始用腳踢它、用頭頂它,用盡各種方式破壞這個絆住他自由的柵欄。

於是,我們將柵欄架得更高,甚至慢慢地綑上鐵絲,最後,我們甚至在鐵絲上通電,用盡一切方法,為的,就是阻止馬兒越界的行為。

然而,馬兒不懂的是,原本大大的區域,為什麼突然之間變小了!原本可以自由來去的自己,為什麼現在變得如此不自由!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這個主人,一開始就將訓練區域的順序搞錯了!
面對孩子時也一樣,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將區域「劃線」好,一開始給予孩子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空間,慢慢地,父母發現孩子做了不當的行為,於是開始限制他、給予口頭警告、威脅、處罰,最後換來的,是自己的怒氣和孩子的不諒解。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劃線」清楚;劃出一個父母、小孩都可以接受的區域,並在區域內制定規範,讓孩子知道可以在這樣的區域裡自在地玩耍,只要遵照之前一起訂定的規範,就可以很安全、很快樂地玩耍,當然,也不會惹來爸爸媽媽生氣!


全文網址: 馴兒首部曲:劃界線 - 成功親子術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3833#ixzz21pZ2iUrX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