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0~3歲親子律動必學,請你跟我這樣做! + 0~4歲寶寶運動力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幼兒兒童體能發展協會顧問 林欣妤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 鄭宜
親子之間的互動不但可促進情感交流,還能讓照顧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密切。孩子們最愛玩遊戲,本單元將介紹幾種0?3歲親子律動的動作,藉由遊戲的方式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同時提升寶寶體能!
成長中的寶寶對於觸覺的敏銳度相當高,他們喜歡有人碰觸、與人一起玩遊戲,對他們而言,透過肌膚間的接觸與人互動是種親密的表現,且孩子們也喜歡被呵護的感覺,因此他們喜歡享受溫馨的玩樂時光,在玩的同時藉此了解外在的事物,增進各方面發展。有鑑於此,想為寶貝提升體能其實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一些複雜的動作,讓孩子一定要動到滿身大汗,只要透過簡單的動作,以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融入其中,仍舊可為體能發展帶來相當助益。

親子律動的好處
0~3歲寶寶的發展獨立性正開始起步,透過親子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並能培養照顧者教養的信心,使他們更了解孩子的表現及發展,包括肢體動作與情緒認知都能掌握得宜。此外,中華民國幼兒兒童體能發展協會顧問林欣妤表示,親子一起玩律動遊戲還具備三個好處:

(一)動作技能與體適能的發展
  動作技能與體適能的發展可以提升孩子日後課業學習的效率,並且維持孩子身心靈的健康狀態,透過親子律動還能強化孩子動作技能及感覺統合的發展,促進肌肉、骨骼及神經系統的整合,幫助孩子多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律動,並培養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等動作技能,提升體適能五大要素(心肺耐力、肌力、耐力、體脂比、柔軟度)的發展。

(二)學習動機的培養
  充滿自信的孩子才有積極樂觀的學習動機,而良好的學習動機則是一切學習的起點,藉著親子體操的互動,父母可以給予並加強孩子在情緒與社會發展上的正確觀念,降低孩子對失敗的挫折感與學習的恐懼感,進而為孩子帶來愉快豐富的學習經驗,增進孩子的學習自信。

(三)親子關係的提升
  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建立孩子健康的自我形象,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與安全感,幫助孩子在日後的課業、事業上充分發揮實力與潛能。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必須藉由表達來讓孩子感受到的,父母應該放下繁忙的工作,也不要只是花時間帶孩子上才藝班,而是花時間陪孩子進行親子律動活動,因為透過肢體接觸與互動是發展良好親子關係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提升0~3歲寶寶體能的律動活動方面,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理事長鄭宜提出以下看法與建議活動:

親子律動Time
0~1歲
活動重點
1.可讓寶寶從什麼都不會,到學會能自我控制各種精細動作,同時對身體概念有所認知,增加自覺性,以促進本體覺發展。
2.促進寶寶上肢近端關節穩定性的發展:此為精細動作發展的根基。
3.促進寶寶下肢負重移行能力的發展:此為探索環境能力的開端。
4. 促進近端關節與脊椎的骨骼與肌力發展。

什麼是本體覺?
所謂「本體覺」是運用及整合來自肌肉、關節、骨骼等較為深層組織的感覺,訊息經由上述深層組織等受器傳到大腦,再經由人腦解釋,讓我們能知道身體各部位的相對位置及姿勢。本體覺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模仿、執行、協調肢體動作等活動,藉由使用本體覺,孩子得以學習構音、表達需求、人際溝通,並依照順序、遊刃有餘的解開衣服扣子、穿脫衣褲、拆卸與組合玩具等基本能力。

可做的小動作
旋轉活動。可抱起寶寶搖一搖,促進前庭覺發展,讓他感受身體感覺的不同,記得多透過不同角度的旋轉動作,增加孩子的平衡及重力感。

什麼是前庭覺?
前庭覺是透過內耳傳達關於重力與空間、平衡與動作的訊息,可讓我們瞭解頭部、身體相對於這個空間的位置,以及移動、進行的方向、速度,進而調整我們的身體姿勢來維持平衡及動作的平穩。

爹地媽咪小叮嚀
此時寶寶的發展還不穩定,做任何動作都無法發揮得很完全,因此不管做什麼樣的活動,一定要有照顧者協助,加以注意安全。

1、2、3 follow me
A各式抱姿
用不同的抱姿抱寶寶,讓他充分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且能藉此讓寶寶小小活動身體。
坐式抱姿
適用年齡:當寶寶脖子可直立時使用。
方式:照顧者一手從腋下環抱寶寶胸前,另一手托住寶寶小屁屁,讓寶寶坐在您手上以穩固。
搖籃式抱姿
適用年齡:寶寶身體還很軟,無法直立抱起時。
方式:照顧者兩隻手像座搖籃一樣,讓寶寶橫躺在上面,注意姿勢一定要穩固,讓寶寶不害怕。

B按摩
指的是「表面式按摩」,不需要幫寶寶脫衣服,亦不需使用按摩油,以乾的按摩方式來回在身體部位按摩,利用觸動感安撫寶寶情緒。

C貓式
讓寶寶以雙手、雙膝跪臥爬行,腹部保持離地,照顧者在旁邊以相同姿勢引導,模仿母貓與小貓咪追逐嬉戲。

D蛇式
讓寶寶身體趴臥,手肘彎曲,用手撐在腋窩兩側,好像蛇趴在地上,接著利用手肘伸直,抬起上身並仰起頭,模仿蛇蠕動抬頭的樣子。

1~2歲
活動重點
1.此時寶寶開始慢慢建立獨立感,容易說「不要」,這是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形成,然而他們其實是需要照顧者陪伴,透過不同的律動方式,可引導他建立自我意識。

2.寶寶開始學走路,需多加練習空間意識,透過律動活動可建立他的空間感,認識各種跑、跳、滾等動作,同時此時可幫助他增加語言能力,建立穩定節奏,一旦寶寶有節奏感,在生活中較不會產生動作不協調的狀況,雖然他們剛開始還無法完全與外界配合,但透過律動方式可藉此連結空間感、語言及動作協調性。

3.可幫助促進手部抓握能力的發展,同時這也是物體操作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
4.可促進跳
躍及平衡能力的發展,這也是培養從平面環境的探索能力轉變為三度空間的環境探索能力。

可做的小動作
翻滾活動。此時寶寶慢慢開始學會由「坐」到「站」,進一步會「走」,但還不是很穩,建議可讓寶寶多練習一些翻滾的動作,增進身體協調及控制能力。

爹地媽咪小叮嚀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能力自己靠爬、慢慢移動的方式到處探索,照顧者需多留意孩子的安全,避免讓他獨處。

1、2、3 follow me
A飛機
照顧者躺在地上屈膝,讓寶寶趴在膝蓋上,接著往上及下慢慢移動。

B小背大
照顧者做出爬的姿勢,讓寶寶在下面爬,2人一同往前爬,讓孩子有被保護的感覺。

C盪鞦韆
2人拿著堅固的毛毯,讓寶寶躺在上面輕輕左右搖晃。如果其中一個搖晃者是照顧者以外的第三者,記得讓寶寶的頭面對照顧者,避免孩子因陌生而感到不安,且記得不要讓孩子躺太高。

D兔子
讓孩子在站立的姿勢下,以雙手抓握照顧者的左右食指,照顧者可鼓勵孩子在膝關節彎曲的情形下,模仿兔子上下跳躍。

E樹
讓孩子單腳曲膝貼於對邊大腿內側,利用對邊單腳站立,照顧者可以在後方支撐孩子的雙手以協助平衡,或用相同的姿勢陪伴孩子模仿樹的樣子。

2~3歲
活動重點
1.此階段的孩子開始對同年齡的孩子感到好奇,喜歡與人接觸,活動上可強調團體及同儕互動,照顧者可多鼓勵孩子與他人互動,如跟對方說再見、一起分享活動等。
2.孩子開始認識自己,且會注意到同儕,活動時可教他練習輪流的概念,為他們建立一些活動規則,如:坐在媽媽腿上的人可以拿樂器了等,讓他們慢慢熟悉輪流及團體的規則。
3.幫助促進寶寶本體覺、前庭覺、觸覺及視知覺的整合能力,同時這也是奠定感覺統合發展的基礎。
4.促進動態協調性的發展,這是奠定動作技巧發展的基礎。
5.促進本體感覺、前庭覺、觸覺及視知覺的整合能力
可做的小動作
與平衡相關的活動。可將孩子抱起舉高,或帶他做單腳跳、站立等遊戲,促進本體及前庭覺的能力。

爹地媽咪小叮嚀
孩子的活動量變大,活動時要留意安全性,應避免在堅硬的地板上直接做動作,可鋪設毯子增加安全。

1、2、3 follow me
A大腳小腳走一回
當寶寶走路較穩時,鼓勵孩子踩在您的腳上,如果孩子自信心夠,可以讓他牽著您就好;如果還不夠,您可托住他的腋下往前走。

B掀一掀
給寶寶玩絲巾或小毛巾,讓他蓋在自己臉上再拿起來,孩子可從這過程中獲得確認感,重獲自信心。如果寶寶做得到,可增加其他細動作的活動。

C手指謠
照顧者邊擺手指邊唱歌,讓寶寶跟著韻文一起做。此活動同時可為寶寶做好學前準備練習。

D鐘擺
讓寶寶兩腳張開與肩同寬,身體直立,雙手在背後十指交合,接下來抬起臀部身體向前彎,並將雙臂朝上伸直,起身以後再反覆模仿鐘擺擺動。

E橋
寶寶平躺屈膝,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雙腳用力支撐,照顧者協助將他的臀部抬起,模仿橋的樣子,進一步,可以讓寶寶將手放在頭的兩側支撐地面,將手臂與腿慢慢伸直,將腹部抬得更高,使橋的洞變得更大。
(詳文請見2007年5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04歲寶寶運動力
關於「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錯誤迷思
大家一定還沒有忘記NBA小子林書豪所刮起的體壇旋風,也讓人見識到哈佛小子的運動能力。看到這邊,我們要先來顛覆過去臺灣社會總認為,將不讀書的孩子送去運動,或是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錯誤迷思!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健康,也能提高大腦的有效運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王宗騰表示,運動可以活化腦內神經或是激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助長人類的學習效能,事實上,美國研究已經指出,小朋友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先到操場慢跑後再回教室內學習的情緒較為穩定,學習效果也較好,換句話說,有規律運動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較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生表現要好。

國立體育大學黃永寬副教授也分享目前指導的研究生,剛完成新竹某高中所做的實證研究發現,體適能檢測成績越高的學生,包括語言、數理能力也都較為優異,運動的確可讓孩子的思維更加寬廣,就連幼稚園小朋友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12週後創造力與運動能力都有進步。

但我們必須也要說,孩子的運動力除了被忽略與不被積極重視外,將日常習慣應該養成的運動變成競賽的評分方式,也會讓許多孩子們在沒有受到肯定與鼓勵之下,失去對運動的興趣,這是長久以來教育以分數為導向間接剝奪孩子的體育課,還是家長的心態需要調整?而現在,我們要來告訴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們,養成孩子的運動習慣,對他們來說有多麼的重要,嬰幼兒乃至學童運動也絕不再是一種分數的表現和競技的追逐。

幼稚園小朋友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12週後,創造力與運動能力都有進步。

身體動動,頭腦也跟著聰明了
運動的好處不斷透過各式各樣的研究被逐一證實,除了廣為人知運動能促進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傳遞思考與感覺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黃永寬副教授與王宗騰教授皆指出,自《運動改造大腦》問世以來,透過運動帶來的好處,絕對讓人大開眼界。書中明確談到,許多人不曉得當孩子在踢足球的時候,腦子也跟著在做運動,童年時期的體育活動,對於運動控制以及認知能力皆有助益;此外,運動建立起來的習慣,也有助於年老時保持腦袋健康。

事實上更有大量的研究證明,運動對於認知能力極具重要性,在童年期,有氧適能與數學和閱讀成就都有關(但是肌肉強度和彈性則與數學和閱讀成就無關)。而美國加州教育廳將過去五十年來的研究報告發表,體適能水準較佳的學生,考試成績通常也比較好,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不在檢測孩子的體能有多好,只再判斷他們能否達到體適能的標準。

王宗騰教授依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所有參加運動課程的孩子,不管是在智育、群育或是技能的動作操作上,遠遠優於一般的小朋友,這是因為透過動作的串連性、熟悉度和流暢感的經驗累積,能夠連結到日後的活動操作。例如透過移動性的操作技能,將來能夠連結到籃球相關的運動;在運動的進程中,還能夠培養遵守規則的群育性,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助合作;並且學會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再則進一步增強自我的自信心;最後從運動的歷程中培養挫折的忍受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職能治療師李淑君指出,適度的肢體活動對每個年齡的小朋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不建議家長因為擔心害怕寶寶受傷,成天將嬰幼兒的四肢完全包覆,使小寶貝喪失對外探索的機會;反之,若是一味地聽聞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或是身體技能,讓孩子沒有在正常的動作發展條件下觸及他尚未能達到的動作,揠苗助長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狀況。因此適度的活動量對零到四歲的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父母親需要做的事便是觀察小孩,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空間。

運動是神經發展的重要環節
運動除了增進成長的發育,對於治療上也有助益,例如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患者。李淑君職能治療師表示,部分神經生理的研究顯示,ADHD的小朋友在動作表現及訊息處理上可能受到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或其受器不足及及正腎上腺素的影響,降低其衝動與動作控制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功能;目前已有許多方法像是藥物或是行為、心理的治療方式可以協助處理此一問題;然而藥物的協助雖可調整腦內多巴胺的分泌,卻也有研究指出會,誘發中樞性與周圍性兒茶酚胺效應,使心跳血壓明顯上升,進而影響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另外,部分研究也告訴我們,接受適度的運動,的確能讓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增加;運動訓練對於ADHD患者的腦部神經傳遞物質代謝與腦部血液流量有直接的影響,進一步影響腦神經的可塑性。藉由運動的過程可降低ADHD患者錯誤率的發生,不過其反應時間是否會因為運動的協助而變少,目前研究報告尚未指出顯著效果。

李淑君職能治療師表示,從運動與學習之間的機制中,也明確告訴我們如果腦部的處理訊息能夠花多一點注意力在某個事件上,其學習效果也會多一些,運動在某些研究報告中也被證實可以提升讓他的注意力更多,減低錯誤的次數,對學習有正向的回饋與一連串顯著的效果。

接受適度的運動,的確能讓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增加。

此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文馨指出,有一些ADHD的孩子也能利用感覺統合的理論來輔助其身體發展,像是給予一些本體覺刺激的活動,一部分可以消耗他的體力,像是持續的亂跑、亂玩或是拿一條毛巾讓他們拔河,或是手腳用力下撐做往前爬的姿勢等,也可以和大人互推比力氣等,給予本體覺的刺激。

而運動是否可以帶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刺激或是學習的方式?張文馨治療師指出,臨床上常看到許多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他在地上盡情的爬行,但小時候取物亂拿東西都是粗大動作必須的過程,爬行需要支撐的力量,可以刺激關節的活動,提升肩膀、手軸、手腕的穩定度;抓握的能力也需要由孩子經歷過他才會知道取物的能力;把東西拿來吃也是身體對身體的察覺過程,知道從手取物到送進嘴巴的方向,他才能學習探索環境和探索肢體的位置,任何的動作都是在進行刺激的過程。

然而,在治療室的診間往往遇到著急的父母,帶著肢體動作協調不好的孩子前來就診,這是所謂的運動神經出了狀況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心科職能治療師張淳雅表示,會到醫院求診的病患通常是因為家長注意孩子不專心或是與同儕出現衝突,評估動作之外,也會釐清衝突出現的原因及情境,如果是因為動作發展有問題,先由專業治療師全面性的確認原因,是否因為缺乏練習或經驗,或是本身感統的感覺處理有問題。絕對不可貿然斷定孩子的運動神經不發達。

運動的好處這麼多,卻需要從小讓孩子的身體跟著動起來,接受運動的習慣並養成嗜好,訓練嬰幼兒的身體機能,朝向健全的成長發展,藉由運動訓練嬰幼兒的大小肌肉、神經、骨骼、手眼、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等,在適度的刺激得到良好的發展。不過,要特別提醒家長,每個嬰幼兒有其各別性的發展時程,因此每個階段的嬰幼兒的動作發展的指標只能做為參考值,並不能適用於每個人,只要能在正常的發展下備足所有的動作能力就是正常。

成人和嬰幼兒的運動強度與方式不盡然相同,以成人來說,王宗騰教授表示,運動必須達到333原則,也就是每個星期必須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到一百三十下,這樣才算是有效的運動規則。

引用聯和報-《媽咪寶貝雜誌》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8&f_SUB_ID=3722&f_ART_ID=401993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