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患者和一般兒童行為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呢 ?

      沒有患病的兒童可能也會表現出一些 ADHD 的個別症狀,然而,在有 ADHD 的兒童中,這些症狀會一起出現、不只發生在一個地點(家裡或學校),並且會對他們的功能或是與家人或同儕之間的互動能力造成持續性的影響。舉例來說, ADHD 兒童會有攻擊性、破壞性、欺壓、侵略和吵鬧的傾向,估計約有 50% 的 ADHD 孩童在維持和其他孩童的社會關係上出現明顯的問題,造成和手足間的衝突,並且被同學排斥。讀書能力的表現方面也是一樣,有 30% 以上的 ADHD 兒童會重讀一年,並且高達 56% 需要額外請家教。如同英國臨床研究所提到的:嚴重 ADHD 會對兒童、他們的家人及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兒童會出現自卑以及情緒和社會方面的問題,包括找不到工作、犯罪以及嗑藥。

以下即是美國精神科醫學會DSM-IV的「過動症」臨床診斷標準:

一、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甲、 (1) 或 (2) 有一成立:

        (1) 下列9項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症狀中,出現大於或等於6項,且症狀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致足以達到適應不良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才稱為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

      A. 無法注意到小細節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生錯誤。
      B. 在工作或遊戲活動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C. 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D. 無法完成老師、家長或他人交辦的事務,包括學校課業、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並非由於對抗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E. 缺乏組織能力。
      F. 常逃避、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
      G. 容易遺失或忘了工作或遊戲所須的東西;如:玩具、鉛筆、書等。
      H. 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I . 容易忘記每日常規活動,需大人時常提醒。

        (2) 下列9項過動及衝動(Hyperactivity-Impulsivity)症狀中,出現大於或等於6項,且症狀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致足以達到適應不良且造成與其應有的發展程度不相符合,才稱為過動及衝動。

《過動及衝動》

(過動)
      A. 在坐位上無法安靜地坐著,身體動來動去。
      B. 在課堂中或其它須乖乖坐好的場合,時常離席、坐不住。
      C. 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適當地跑、跳及爬高等(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 主觀感覺到不能安靜)。
      D. 無法安靜地參與遊戲及休閒活動。
      E.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F. 經常說話過多。

(衝動)
      G. 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先答題。
      H. 不能輪流等待 (在需輪流的地方,無法耐心地等待)。
       I . 常中斷或干擾其他人 (如:貿然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乙、 某些過動-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會在7歲前就出現。

丙、 某些症狀在大於或等於2種情境下出現;如:學校、工作或家裡。

丁、 上列症狀必需有明顯證據造成社交、學習或就業的障礙。

戊、 需排除有廣泛性發展障礙、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異常及情緒障礙(如:情緒異常,焦慮,分離情緒異常)。

(原始資料來源:美國精神科醫學會)


以下截取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感覺統合治療的關係」一文 作者方紫穎為職能治療師

      當職能治療師接到一位診斷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首先會安排孩子接受職能治療評估。在職能評估後,若發現孩子有感覺統合失調,便安排其接受感覺統合治療;無感覺統合失調,則運用感覺統合理論(即感覺調節技巧)來協助他們,但是並非治療。

      如何運用感覺統合理論(即感覺調節技巧)來促進神經系統「安靜」或「覺醒」的刺激於日常生活中?

1.當孩子動作幅度變大,動作量大,警醒度過高玩瘋了,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可以使用「抑制或安撫」的感覺調節技巧。
     
2.當孩子動作速度緩慢,失神發呆,神情呆滯,對指令反應變慢,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行為出現,這時可以使用「覺醒或興奮」的感覺調節技巧。
善用感覺統合的理論,可以有效率的幫助孩子和自己處於「準備好」的狀態,讓自己有更好的注意力〈即最穩定的神經狀態〉,達到事半功倍。但是也要知道若使用不恰當,會有反效果的出現,例如:活動量過大/過低,更焦躁/暴躁,頭暈,想吐,臉色蒼白等,當有不好的反應出現時,應立即停止並休息。若想要更明確知道孩子的問題,建議可以透過各大醫院或診所的職能治療師提供職能評估及協助。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ot-ltt/article?mid=47&l=f&fi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