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讓寶寶不會說話卻能溝通


讓寶寶不會說話卻能溝通

採訪/莊惠旭
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醫師 張學岭
嬰兒手語家族吳致賢、李艾莉

圖說:讓口語能力尚未成熟的嬰幼兒學習以手語溝通,可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哭鬧的次數與程度,建立更
良好的親子關係。

英美國家日前掀起一股「嬰兒手語」風潮,此種不同於聽障寶寶所使用的嬰兒手語,主要是讓6個月以上聽
覺正常的嬰兒,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及需求,且易學易懂,是新手父母與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您對
「嬰兒手語」了解嗎?如何教寶寶學習嬰兒手語,讓他表達自己的需求?且看本文介紹!


什麼是嬰兒手語
根據國外的幼兒研究報導,口語能力尚未建立的寶寶其實已經有溝通能力,且具有超乎家長想像的理
解力,然而由於無法與家長或週遭的親人有效溝通,因此僅能依賴哭泣來吸引注意,希望有人能猜出他需
要的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想像著一個寶寶希望爸媽能拿書唸給他聽,但因為哭泣,卻換來爸媽滿臉的不
解跟「你到底要什麼啦!」的無奈,甚至被責罵。這時創造一種有別於「哭」的溝通方式就顯得相當重要
嬰兒手語可說是過渡性的溝通工具,讓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藉由簡單的手勢與父母進行雙向溝通,讓
照顧者更清楚明白孩子的想法及需求。

根據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醫師張學岭表示,這種另類的雙向溝通方式可讓嬰幼兒學著表達,
不一定是利用「手語」的方式,也可運用其他肢體動作來傳達,此種手語不同於一般聾啞人士正式的手語
使用得那麼頻繁,僅是嬰兒學習溝通的初步動作。
嬰兒手語家族吳致賢進一步指出,嬰兒手語跟成人手語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嬰兒手語著重於「日常單字」
,不著重「文法」,而且需要配合口語發音,只要經過簡單的課程訓練,家長即可學會教導寶寶使用手語
的技巧與常用的嬰兒手語單字,讓寶寶能即使不會開口說話,也能體驗與父母「溝通」的樂趣。吳致賢以
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當他的寶寶用手語跟他們溝通,並且得到他們的回應時,他感覺就像第一次聽到寶
寶叫爸媽一樣,那麼驚喜,充滿滿足感。

學習嬰兒手語的好處
在1990年代初期發跡於美國的嬰兒手語,如今不但已經在英語系國家造成一股旋風,連日本、中國等非英
語系國家也開始在親子互動上重視嬰兒手語,以建立親子間的情感及增進對幼兒教育上的助益。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加州大學所做的多項研究與長期追蹤發現,學會以手語溝通的嬰幼兒不僅有
較佳的接收理解與表達能力,在學習講話、認識字彙的多寡、邏輯思考及智商上,都明顯優於其他同齡孩
子的發展。

根據許多家長與幼教老師的發現,讓口語能力尚未成熟的嬰幼兒學習以手語溝通,有以下許多的好處:
1.減少家長與老師猜測孩子到底想要或想說什麼的困擾。
2.減少孩子的挫折感、哭鬧的次數與程度。
3.縮短2歲「失衡期」的持續時間與嚴重性。
4.建立更良好的親子關係。
5.寶寶不僅能表達出需求,也能主導話題,分享興趣,並提出詢問。
6.在邏輯思考與智能上都有比較好的發展。
7.在語言能力與智力上有比較好的發展。
8.藉由看圖教孩子手語,可啟發其閱讀能力。

嬰兒手語最佳使用時機
寶寶口語發展能力與肌肉發展有關,有些音需等到孩子大一點才可說得較標準,較小的寶寶則可藉由
手語動作來表達,以彌補口語的發展尚未成熟。而教孩子表達也是一種引導學習,但需記住教學時不要用
強迫的方式。
張學岭表示,約6、7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出現許多肢體語言,如將手伸出來表示要「抱抱」、大人餵
他吃東西時,把頭撇開或一直搖頭表示不想吃等。如果單純教孩子使用簡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任何時候
都可以開始,例如從剛出生開始可以以「搖奶瓶」的方式,試著問孩子:「要不要喝ㄋㄟㄋㄟ?」,藉由
這些肢體動作可幫助溝通,這是學習的步驟之一,可讓寶寶學習運用多感官,用聽的、用看的,但不可取
代口語。

等寶寶約7、8個月大時,他們已經有學習的能力,也有足夠的肢體控制能力可使用較為簡單的手語,
可教他們用肢體動作來表達。如:「你看,狗!」,寶寶就會跟著大人手指的方向看,藉由諸如此類的方
式,大人示範口語與肢體動作讓寶寶學習,等到下次同樣情形再出現時,雖然孩子說不出來,但可以理解
大人在表達什麼。
此外,吳致賢指出,倘若父母想要更早開始讓孩子接觸手語,可以從孩子出生時就會開始跟他說話,
這時期加入手語動作,只不過是讓父母能早日習慣在生活中融入嬰兒手語,但等待孩子能有所回應,需要
一番毅力與耐性;若非父母有此決心,否則不建議太早開始。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學會太遲?吳致賢建議,
除非孩子有興趣,否則最好不要晚於3歲。

根據先前所介紹的研究結果,口語能力成熟的孩子對於使用嬰兒手語作為溝通方式的意願通常較低,若要
等到孩子3歲以後才進行教學,並非完全不行,因為3歲大的孩子雖然已經會說許多話,但對於有些發音比
較困難的字,還是可以藉由手語表達出來。

(詳文請見2006年八月號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