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嬰幼兒常見的 皮膚疾病及照顧



【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疾病及照顧】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 吳育弘醫師

嬰幼兒隨著年齡的成長﹑皮膚功能的成熟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好發的皮膚疾病。

一般來說﹐0~1歲嬰兒的常見皮膚病有﹕尿布疹與念珠菌感染﹑臉部濕疹﹑脂漏性皮膚炎﹑汗疹﹑先天性母斑, 血管瘤等。1~6歲幼兒的常見感染性皮膚病有﹕膿痂疹﹑疔瘡()﹑水痘﹑傳染性軟疣﹑疥瘡等﹔而常見的非感染性皮膚病有﹕異位性皮膚炎﹑蟲螫症及蕁麻疹性苔癬﹑蕁麻疹﹑接觸性皮膚炎﹑嗜舔唇症等。
到了進入小學﹐7~12歲孩童的常見感染性皮膚病主要為﹕頭蝨﹑疥瘡﹑疣(包括尋常疣﹑扁平疣及足底疣)﹑足癬﹑汗斑﹑疔瘡()及膿痂疹﹔而非感染性皮膚病主要有﹕白色糠疹﹑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魚鱗癬﹑及痤瘡(青春痘)等。

在一般嬰幼兒的皮膚照顧以下列原則為主﹕
  1. 預防尿布疹﹕常更換尿布﹐適量使用痱子粉﹐可保持乾爽﹐避免尿液或糞便對皮膚產生刺激﹔此外在腹瀉時﹐應改用凡士林塗抹﹐可減少皮膚受到的刺激。
  2. 預防濕疹,汗疹﹕適當的加減衣物﹐貼身衣物要寬鬆吸汗(以棉製為佳)﹐適量的使用痱子粉﹐洗澡水不要太熱﹐皮膚若有搔癢情形宜即早就醫。
  3. 預防感染性皮膚病﹕注重個人清潔衛生及傷口清潔護理﹐常檢查指甲是否過長﹐以避免過度搔抓。
有一些過敏性皮膚的孩童﹐父母照顧起來格外的辛苦﹔慢性嚴重的患者﹐可考慮至醫院作過敏原的檢查。在一般注意事項方面有﹕
  1. 飲食﹕發病期間減少蛋﹑牛奶﹑麥類﹑海鮮(包括魚﹑蝦﹑蟹)﹑花生之攝取。
  2. 衣物﹕以純棉製衣物為主﹑避免尼龍及毛料之衣物。
  3. 環境﹕儘量不玩毛絨玩具﹐家中不鋪地毯﹐枕頭﹑床單經常換洗及曝曬﹐最好不要養小動物及開花植物。
  4. 清潔﹕減少肥皂使用﹐避免使用藥皂﹑消毒水﹐沐浴後適量使用無香精的潤膚霜。
  5. 藥物﹕適時使用口服藥及外用藥可避免惡化。
在外用藥的使用方法上﹐大家應該要注意的是﹕
  1. 不同部位之皮膚吸收率不同﹐擦臉部﹑腋下﹑陰部的藥往往與身體四肢不同﹐所以並不是一種藥膏全身的皮膚都可以使用。
  2. 不同年齡之皮膚吸收率不同﹐所以大人的藥不要隨便拿給小孩使用。
  3. 大部份外用藥一天擦2~3次即可達吸收飽合﹐多擦只有浪費藥物﹐不會有加強效果。
  4. 擦藥以薄敷為原則, 且不要搓熱﹐以免因過度摩擦﹐反而加重皮膚發炎。
 




********************************************************************
夏季寶寶皮膚護理

夏日裡暑氣正濃,寶寶的嬌嫩皮膚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侵害,從而患上皮膚疾患,了解它並進行正確的護理,寶寶的這一夏將會過得無憂無慮。

皮膚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夏天人容易出汗,而寶寶的皮膚尤其嬌嫩,這是人一生當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時期,並且還具有被感染性。

皮膚受傷害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感染因素三種。

從物理因素來講,皮膚非常容易被抓破、劃傷。

從化學因素來講,出汗時分泌的酸性物質,使用不恰當的清洗用品如鹼性、酸性及質量不好的肥皂,還有不乾淨的水等,都會引起皮膚損傷而被感染。

從感染因素而言,自然界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經常清洗不潔皮膚,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細菌病毒易侵擾

天氣炎熱,細菌繁殖旺盛,諸如膿皰病、癤腫,乃至疔、瘡、廱、癤都會在寶寶身上出現。當然,痱子、日光性皮炎更是最常見的了。

1、膿皰病

寶寶皮膚嬌嫩的程度,用嬌嫩的桃子來比喻是再恰當不過了,真是皮細肉嫩。所以一旦受到葡萄球菌、鏈球菌的感染,就會發生膿皰病。
膿皰在寶寶皮膚上的表現為形狀是一粒粒的水皰或膿包,也有些表現為皰疹,在它們的周圍,皮膚會出現紅暈、局部紅腫。

2、癤腫

也有把癤腫稱為熱癤,就是俗稱“熱癤頭”的。
癤腫發生在淺表皮膚,表現為紅、腫、熱、痛,但實際病灶延及皮膚深處,這也是感染造成的。如皮膚不乾淨,沒有及時清洗,尤其是沒有用流動的水清洗,使用了不乾淨的毛巾擦洗等,就會先出現毛囊發炎,進而炎症發炎即形成熱癤。

3、廱

廱比較少見,是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

4、痱子

夏天最常見的就是痱子、汗疹。

它的出現一是因為出汗較多;二是因為汗腺、汗孔堵塞排泄不暢;三是被堵塞的汗孔表面出現炎症。實際上,痱子、汗疹就是汗孔及其周圍皮膚的局部炎症哦。
輕度痱子的顏色一般為紅色。

當出現膿頭時(這是由紅色痱子+細菌感染而形成的小膿腫),則是比較嚴重的痱子了,俗稱“膿頭痱子”。如果膿頭被寶寶抓破,還會成為癤腫、膿皰,所以痱子和前面所說的皮膚疾病也是有關聯的哦。

因為睡覺時背部臥床,背部受摀、出汗不暢,所以寶寶的背部會出現很多痱子。痱子會讓寶寶感覺發癢,睡不安寧,影響睡眠質量。

5、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寶寶在大太陽底下玩耍了較長時間,進行了旅遊等外出活動,在遊玩時沒有戴上草帽、太陽帽,就會發生日光性皮炎。

由於皮膚被太陽紫外線灼傷出現充血,淺層皮膚可因灼傷而呈現鮮紅色,並感覺發燙、疼痛,嚴重的會出現水皰,而且越清洗皮膚會越感覺痛。

及時發現 著重預防

對這些皮膚疾患,爸媽要做到及時發現,認真護理,並著重預防。

1、及時發現

要做到及時發現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以上的這些皮膚疾患,大都發生在寶寶暴露的皮膚上,如腋下、脖頸、背部、雙臂等處。

2、護理和預防

如果這些措施到不到位,是會直接影響到寶寶出現皮膚疾患的哦:

◎如果爸媽在寶寶出汗後用冷水毛巾擦汗,會導致毛孔的收縮而堵塞,所以只有用溫水毛巾或熱水毛巾擦汗,毛孔才能夠開洩暢通。

◎要使用流水,才能防止感染。如果用清潔劑,要選用適合寶寶用的消毒香皂、消毒洗液。
◎當然,要記住經常用清水擦洗哦。

◎使用痱子粉、花露水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還可以在洗澡水中滴入幾滴酒精,如家中沒有酒精,花露水也可以,因為它其中就含有酒精成分。

◎寶寶體表酸性物質較多時,皮膚也容易有疾患。比如寶寶吃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高糖食品,都可使酸性物質增多。

所以要讓寶寶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同時還要保持大便的通暢,如冬瓜湯、絲瓜湯、番茄、西瓜、綠豆湯等都是很好的夏季清涼食物。

◎對日光性皮炎,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光照、外出戴涼帽啦。

3、諮詢專科醫生

最後,爸媽可不要給寶寶亂買藥,如抗生素、抗感染藥等,都會造成寶寶皮膚過敏,甚至會出現不可估量的後果。詢問專科醫生,他會給寶寶有針對性地配一些相應、合適的藥物內服外治。

爸媽用心呵護,寶寶才會快樂無憂。
這一個夏天,寶寶將不再會因為皮膚疾患而難受、哭鬧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829&prev=1435&next=818&l=f&fid=29






**********************************************************************

寶寶冬季手足養護8方法

在提倡寶寶進行日光浴,空氣浴的今天,即使在冬季您也不可把寶寶深鎖在室內,也許您經歷過或目睹過手腳凍傷後又紅又腫、又癢又痛的痛楚,那麼熊掌和魚肉二者怎樣兼得呢?看過我們給您介紹的冬季護理寶寶手足實用手冊後,您便不必擔心您的寶寶冬季裡只能縮手縮腳呆在家裡,您的寶寶大可在冬季裡動動手腳而無需擔心會凍了手腳。
  [BOX]冬天人體為什麼容易凍傷?
  人是恆溫動物,人體的億萬細胞只有在恆溫下,即37℃左右才可以生存。在外界溫度不斷變化中,人體是通過大腦調溫中樞來調節身體產熱及散熱,以達到 體溫恆定。冬天,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人體皮膚暴露部分血管就會收縮,如果長時間動脈收縮,循環減慢,靜脈貯血多,該處原本應由新鮮血液供給的養料缺乏,就會造成該處皮膚和皮下組織受損,生凍瘡或局部壞死。當環境潮濕、身上衣服潮濕或身體出汗時,濕氣本身就要吸收一部分熱量,所以往往又冷又濕更容易造成凍傷。人體手足距離心臟較遠,位於血液循環末端,供血量少,又較暴露,再加上寶寶皮膚較薄,因此,寶寶冬季手足防凍很重要。
  長期的防凍訓練準備
  體質好的寶寶總是耐凍些,而鍛鍊強壯體格非一日之功,人體的調節機制包括禦寒能力需要經過訓練才能夠達到成熟。有效而科學的訓練要從夏天開始,經由夏到秋,秋到冬的三季訓練,當冬季來臨時,您的寶寶照樣就可以外出感受冬日暖陽和新鮮空氣了。
  Tip1冷空氣浴
  冬天可以選擇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的時間,讓寶寶出門接觸陽光與冷空氣,這時空氣清新度好,污染少。注意訓練寶寶冷空氣浴要講究循序漸進。先從氣溫在20-24℃時,給寶寶穿一些寬大、柔軟的衣服接觸空氣開始,在冬天,最初只讓寶寶露出小臉和小手,如果比較適應,可以逐步擴展裸露的部位,如脖子、胸的上部和小胳膊小腿,時間也可以逐漸延長。
  Tip2冷水衝淋:
  從夏天開始天天給寶寶衝淋,時間從開始的3-5分鐘可逐漸延長到10分鐘左右,水溫可從20℃逐漸下調到10℃以下。堅持訓練,可以提高寶寶耐寒能力和免疫力,防止傷風、咳嗽。
  Tip3喝水訓練:
  冬天經口鼻吸入的冷空氣會刺激寶寶的呼吸道黏膜,從夏季開始每天讓寶寶喝涼開水,也可刺激胃腸黏膜,訓練寶寶對冷環境的反應性。
  出門前的防凍準備
  Tip4皮膚護理:
  冬天氣溫低,寶寶出汗少,皮脂腺分泌也少,皮膚易變幹粗糙,活動時易造成皮膚皸裂,尤其是指端、腳跟、嘴唇交界處很容易裂開。因此要保持寶寶皮膚的柔軟,有彈性,清潔和滋潤就非常重要。經常給寶寶用溫水洗手, 手後馬上塗上護膚露(油),注意洗手及護膚品都要用嬰兒專用品,成人用品偏於鹼性或酸性對寶寶嬌嫩的皮膚會有損害。
  Tip5做些按摩:
  針對容易受凍的部位,如手足、耳朵、臉頰,早晚各做一次5-10分鐘按摩,可按摩手指、手背、手心及小臉等來增強局部血液循環,也可做各種動手動腳的遊戲活動。
  Tip6吃飽肚子:
  寶寶身體產熱需要食物供給能量,而且冬天需要熱量較多,因此,外出活動前要讓寶寶把肚子吃飽,只要不是太胖的寶寶應適當吃些油性食品,如牛奶、點心、肉類等,要知道一克糖產生4千卡熱量,而一克脂肪則會產生9千卡熱量。另外寶寶外出運動會出汗,也應給寶寶適當吃點湯水類食物。
  Tip7適當穿衣:
  冬天要給寶寶準備好出門穿的大衣、手套、帽子和厚襪。但寶寶出門不能穿得太多、太緊,以免寶寶束手束腳沒法活動,反而不易產熱;同時注意隨天氣改變而隨時增添衣服。陽光好的天氣,儘量讓陽光可以直接照到寶寶的皮膚,這樣才可以產生維生素D,避免佝僂病,又能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肢體溫暖。不要以為在家曬太陽可以取代戶外活動,國內一般玻璃,紫外線是無法通透的。
  戶外活動的防凍準備
  Tip8適量運動
  寶寶外出要有適量運動,如小跑、快步走、爬梯子、玩球、遊戲,或帶音樂的竹竿操、模仿操,即使是剛剛會站立的小寶寶,也不要老抱著,應該把他(她)放在地上,大人拉著手,跳一跳、蹦一蹦。健康的寶寶戶外運動能產熱,運動後如出汗一定要 幹;運動量要慢慢加大;皮膚千萬不要浸在潮濕環境裡;出門前手腳要有少量活動或按摩。需注意的是活動時間及活動量要視天氣狀況和寶寶體質而定。
  [BOX]凍瘡特徵及凍瘡處理
  凍瘡的特徵:起初凍瘡處長時間發紅發腫,手按該處顏色變白,手拿開後紅腫恢復。在暖和環境下,患處有癢痛的感覺,嚴重時,患處會發生水皰和潰瘍。未發生潰瘍時治療方法:輕輕洗乾淨患處,塗上未潰凍傷軟膏;或用蜂蜜與熟豬油調製,放涼後,局部一天塗一次,蜂蜜與豬油比例為7:3;也可用雷射、紅外線照射患處或相關穴位處治療。同時為加快凍瘡部位血液循環,對患處進行按摩,並包紮保暖。如果出現潰瘍,要預防細菌感染傷口,並及時去醫院治療,先對傷口清潔,接著用0.5%新霉素藥膏或硼酸軟膏外塗,最後包紮患處。要把孩子的小手指甲剪短洗淨,防止孩子在被窩等溫暖環境下用手指將凍瘡抓破,造成潰瘍和感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223&prev=818&next=120&l=f&fid=29







****************************************************************************
嬰幼兒常見皮膚病
皮膚科 吳介山 主治醫師(89年1月)

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在皮膚生理上與成人有所不同;在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包括有遺傳性疾病、感染症、寄 生蟲症及一些也會出現在成人的疾病。嬰幼兒的皮膚病大多是物理因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嬰幼兒與成人的皮膚在生理上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別:
(1)嬰幼兒皮膚保護機能仍不如成人較易受到刺激及傷害。
(2)嬰幼兒皮膚佔的體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很高,所以一些外界的毒性物質及刺激 因子的影響遠較成人明顯。
(3)嬰幼兒新陳代謝機能非常旺盛,體溫一般較高,對熱的調節能力不佳。
(4)也由於嬰幼兒體溫一般較高,加上許多昆蟲驅熱反應的結果,造成嬰幼兒皮膚 較易受到蚊蟲螫咬,進而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反應。
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很多,在此僅簡單介紹一些後天性的常見疾病:
暫時性的良性新生兒皮膚疾病
1.毒性紅斑: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在軀幹上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並 沒有明顯的症狀,病灶可在一週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三週之久。通常手腳掌不會受到侵犯。
2.一過性新生兒膿皰性黑皮病:新生兒在出生時或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出現水皰或膿皰,邊緣會有鱗屑,而後形成色 素沉著。水皰或膿皰在三天內即可消失,但色素沉著可持續三個月之久。
3.粟粒疹:百分之四十的新生兒在臉部有針頭大小 、白點狀的小丘疹,丘疹內含表皮角化物質,多在一星期左右消失,不須治療。
4.痱子及結晶性汗疹:這兩者都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結晶性汗疹是身上出現無症狀的易破小水皰,這 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痱子則是具有搔癢感的紅色丘疹,有時也會出現水皰,但很少會有膿皰。若能改善周遭的溫度,除去過多的衣物,就會自行改善;也就是說讓嬰幼兒著輕薄的衣 物,處在涼爽的環境下,即可避免汗疹的發生。但是此一條件,對初為人父母者及老人家是無法接受的。因為他們對小嬰兒愛之唯恐不及,深怕穿少了讓他著涼、感冒,所以把他包得 密不透風。但是他們不知道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一層層的惡化因子造成了小嬰兒身上長滿紅疹子,噪熱、搔 癢弄得小嬰兒哭鬧不安,大人也跟著人仰馬翻。
5.新生兒粉刺:此類疾病俗稱「胎火」,其實與成人之普通粉刺相同,其成因是由於媽媽的荷爾蒙 殘存在新生兒體內,尚無法完全代謝所致。每日以嬰兒香皂清潔,在一至三個月後即可自行痊癒。
皮膚的感染症和寄生蟲症
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此菌種最常造成嬰幼兒皮 表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此病偶而可由鏈球菌感染所致。患部先有紅斑出現,於其上先出現小水皰,迅速變混濁,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故稱之為膿痂疹。同一時間可以看到紅斑、水皰、膿皰及痂皮等 不同時期的病灶是其特色。膿皰破裂時,若汁液碰到周圍正常皮膚,會產生新的病灶,稱為自體接種。其在嬰幼兒之間的傳染力也很強,有時家中或學校中有一小朋友受到感染,其他成員都很難倖免,所以才叫傳染性膿痂疹。
其他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症尚有丹毒、癤病及脫皮症候群等。
2.念珠菌感染:通常是經由產道感染,而在包尿布 的區域;或是長期浸潤、磨擦的部位受到感染,而出現潮紅性的皮膚炎,在其邊緣常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亦可在口腔中以鵝口瘡來表現。先天性的念珠菌感染症是指一種罕見的經由胎盤感染的症狀,出生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廣泛的出現丘疹樣、水皰樣的皮疹,一般不會侵犯到內臟器 官。
3.小兒玫瑰疹或猝發疹:由Human herpes virus type 感染造成,臨床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40℃)持續三至五天,偶爾會出現厭食、不安,但一般沒有流鼻水、咳嗽及結膜炎等症狀。眼球周圍可能水腫,枕後及耳後淋巴腺有腫大的情形。高燒退後同時出現玫瑰樣粉紅色的斑丘疹,以軀幹較明顯 ,偶爾體溫在出疹後一天才消退。有時會合併出現腦炎及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等嚴重的併發症。一般為終身免疫,偶爾會有第二次發生,其中一次可能是小兒玫瑰疹,另一次可能是腸 內病毒所引起的疹子。
其他皮膚疾患
1.尿布疹:這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 而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局部皮膚反應包括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水皰或膿皰等變化。尤其是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有時甚至於會合併 鏈球菌或念珠菌的感染。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洞燭機先,適時地更換並使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大小便後必洗淨局部皮膚,經常保持患部乾爽。
2.脂漏性皮膚炎:在出生 二至十週時在頭皮、面部 、脖子、腋下及尿布區出現潮紅且上面蓋有黃色鱗屑的病灶。此病常會復發且具癢感。原因不明,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且清潔不當有關,異位性體質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3.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或稱過敏性濕疹, 其常以慢性及強烈的搔癢、皮膚乾燥、炎性病變、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有家族史,血中IgE濃度上升且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在六個月以下發病,之後症狀反覆變化,時好時壞。大部分 到六歲左右會自行好轉,但有三 到五成的病人會持續下去。
總括而言,嬰幼兒的皮膚照顧方法其實很簡單:
1.適當的清潔:嬰幼兒的皮膚很柔嫩也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來 對待它,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否則只會雪上加霜而已。一般常見的嬰兒香皂、沐浴乳及泡泡浴露,都是不錯的選擇。
2.適度的保濕:每一個嬰幼兒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盡相同,必須視個人膚質及環 境、季節的溫、濕度,適度地補充油膜及防止水份流失,以維持皮膚的保護機能(barrier function)。
3.適當的溫、濕度環境: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 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平時的衣物以輕薄、吸汗為主,千萬不要把他包得密不透氣,否則,小則哭鬧、大則全身長滿紅點點時,就後悔莫及了。
如果再有其他問題,最好能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隨便胡亂用成藥,更不可迷信及亂用偏方,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於不可收拾,而後悔莫及。




****************************************************************
寶寶也會長痘痘?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 施一新

  
嬰兒臉上會長痘痘,學名叫做新生兒痤瘡或嬰兒痤瘡。寶寶的痘痘絕大多數都是無害的,且會自動消失,只要耐心等待,配合適當的居家護理即可;家長勿亂用成藥或聽信偏方,大吃八寶散或黃蓮解毒湯,或是亂擦藥膏,將造成病症更嚴重。

嬰兒臉上會長痘痘?沒錯,只是並不常見,且也不必太擔心,絕大多數的痘痘會自然消退,但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受母體或自身荷爾蒙影響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嬰兒的皮膚應該是像天使一般細緻無瑕的,可愛的小臉蛋怎麼可能會長痘痘呢?事實上,嬰兒臉上的確會長痘痘,只是並不很多見而已;門診時偶爾可見心存疑惑的父、母親,帶著痘痘小寶寶來看病。寶寶的痘痘和青春痘有些相似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可說是一種嬰兒期特有的皮膚狀況。

  嬰兒臉上會長痘痘,學名叫做 "新生兒痤瘡"(出生一個月內) 或是 "嬰兒痤瘡"(出生一年之內),痘痘發生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瞭,一般認為是嬰兒受到母體或是自身荷爾蒙刺激,讓原本應逐步退化的皮脂腺作用轉旺盛,進而長出痘痘來。

  胎兒在子宮內九週到十五週間睪丸及腎上腺會合成睪固酮 (男性荷爾蒙) ,而此期間卵巢合成的荷爾蒙相對較少;睪固酮會刺激皮脂腺,進而產生痘痘;性別的差異導致荷爾蒙差異,說明了男嬰比女嬰多發生"新生兒痤瘡" 或 "嬰兒痤瘡"的緣故。嬰兒痘痘和胎毒或是火氣大無關,只是來自於母體或自身荷爾蒙的影響,需要時間讓它慢慢退去,這一點關係著痘痘存在時間的長短。

跟青春期痤瘡 (青春痘) 相似
  寶寶痘痘可以在剛出生時就發生,或是到出生後幾個月內才發生。通常是紅色丘疹或是小膿?,罕見有粉刺產生。這些痘痘通常局限於嬰兒雙頰,但下巴與額頭亦偶一可見。寶寶痘痘跟青春期痤瘡 (青春痘) 有點相似,但寶寶的痘痘只長在臉部,胸部與背部則不會長。

  有些寶寶的皮膚狀況和 "新生兒痤瘡" 或 "嬰兒痤瘡"很像,需要皮膚科醫師來作判斷,譬如新生兒時期的皮脂腺肥大,在臉上皮脂腺發達部位如鼻子、臉頰、額頭,出現一小片簇集性米白色到珍珠色澤細小丘疹,持續時間不長,數週之內會自然消退。

  另一種嬰兒粟粒腫也很類似,同樣有一顆顆米白色到珍珠色澤小粟丘疹,但顆粒較皮脂腺肥大丘疹為大;粟丘疹顆數少,分佈也較分散,粟丘疹存在時間稍長,可至數月或經年;粟粒腫本身無害,若是覺得看來有礙美觀,可以由醫師消毒後用細針頭挑除,是很簡單的門診處置,術後也不會留下痕跡。

做好清潔工作 減緩症狀發生
  
寶寶痘痘在正常情況下是不需要治療的,但每個寶寶長痘痘的歷程(痘痘的嚴重度與存在時間)可能不太相同。輕微者數週到數月即可不藥而癒,一般到兩歲以前也會自動消失;僅有極少數例子超過兩歲才消退。

  輕微的寶寶痘痘只需要作好日常清潔工作即可,每天用溫和的肥皂或洗面乳加清水清洗足矣。比較厲害的痘痘,除清潔工作之外,可用含硫、水楊酸或間苯二醇類輕微去角質製劑來改善。更嚴重的狀況,則考慮使用安息香基過氧化物製劑來治療。至於維他命A酸外用製劑,雖然治痘痘效果不錯,但刺激性太強,不適用於嬰兒臉上。

  了解嬰兒痤瘡的病程發展,知道寶寶痘痘絕大多數都會自然恢復,且不留痕跡,只有極少數的嚴重病例需要積極的藥物治療。嚴重的痘痘引起真皮深處發炎,若沒有好好處理,有可能在臉上留下凹洞、疤痕,不可不慎;所幸是嚴重的"新生兒痤瘡" 或 "嬰兒痤瘡",畢竟是少之又少,家長們不必太驚慌。

  由於寶寶痘痘會不會長和體質遺傳大有相關,會長痘痘的嬰兒自然會長,不會長的就不會長,我們很難去用人為方式干預自然,做事前預防的工作;輕微的痘痘只要做好日常清潔工作,靜待時間到即可恢復。較嚴重的痘痘則需求助於專業醫師,使用適當藥物來改善病情。

勿亂用成藥或聽信偏方
  有一點值得提醒的事是保養品的使用,嬰兒皮脂腺是處在分泌旺盛的狀態下,避免用太過油膩的產品如嬰兒油等,以免毛囊皮脂腺開口阻塞,火上加油,加重寶寶痘痘的病況;嬰兒油可加入浴盆內當沐浴油來用在身上。清爽適中的嬰兒乳液是較佳的選擇,即使是乾冷的冬季也是如此,洗澡後可以全身塗抹,再看情況重點加強,保持肌膚潤澤光滑;不光是皮膚乾燥的寶寶或是過敏性體質的寶寶要確實遵循,正常的寶寶也可比照辦理。

  此外,再次提醒家長們,寶寶痘痘絕大多數是無害而且是會自動消失的,只要耐心等待,配合適當的居家護理,時間將會是最佳的痘痘治療師;痘痘不是胎毒,也不是火氣大,勿亂用成藥或聽信偏方,大吃八寶散或黃蓮解毒湯,或是亂擦藥膏,把原本自己會好的痘痘弄到難以收拾,那可就後悔莫及了。

 

(詳文請見2006年5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

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

嬰兒皮膚的特徵:
1.易感染、惡化
由於嬰兒的皮膚中脂肪少,殺菌力弱,因此容易受到感染。加上易有搔癢會忍不住去抓癢,而易出現化膿。
2.容易積汗
雖然嬰兒的皮膚表面(角質層)比大人薄,但汗腺部分比較厚,因此,容易積汗及生出痱子等。當出過汗後,應不厭其煩地淋浴與更換內衣。

常見的皮膚疾病
一、蚊蟲叮咬:
春季蚊蟲活動多,尤其目前週休二日,外出的機會增加,居家環境周圍如有種花或草叢會致便蚊蟲孳生更多。
症狀:
被叮咬處首先出現小紅斑,幾天後轉變成丘疹,會有搔癢感,嬰幼兒會抓癢而致破皮引起皮膚感染。
預防方法:
1.出門穿綿純和透氣的長袖,長褲的衣褲和少到蚊蟲聚集的地方。
2.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衛生,避免蚊蟲孳生。
3.防蚊液對嬰兒細緻,敏感的肌膚不好,最好不要使用。
4.指甲則宜清洗乾淨並剪短,以免搔抓時帶來細菌感染,使病情惡化,易留下不易消退的痕跡。
二、尿布疹:
原因:
天氣漸熱,小寶寶整天包著尿布,屁股的細緻皮膚長期受尿液裏的阿摩尼亞,糞便的刺激,而使得皮膚發生紅斑、水泡、破皮等現象。
症狀:
1.由汗水,尿液或糞便等刺激物引起的紅、癢疹子。
2.細菌經由破皮處入侵而造成的細菌性感染。
3.有時念珠球菌趁機侵犯,造成圓壯紅色的小庖,上面會有脫皮,脫屑的現象。
護理:
1.要勤換尿布,以保持寶寶的小屁股乾爽和通風。
2.可使用油性軟白石蠟,含氧化鋅乳膏或凡士林塗抹小屁屁,保護皮膚不與刺激物接觸;若有排泄物,則先用溫清水洗淨,再用柔軟的乾布巾擦乾,並塗上上述任一種藥膏。
3.不要用濕紙巾擦試。
4.暴露法:可將尿布覆蓋的皮膚整個暴露於空氣中,此時仍須同時注意胸部與腿部的披覆和保暖
三、痱子
原因:
由於寶寶的汗腺較大人發達,但散發熱功能卻不好,老一輩的觀念非得把寶寶包得緊緊才安心,所以易因天氣炎熱,流汗量增多,而長痱子部位是額頭、臉頰、皮膚的皺折處如脖子、胳肢窩處及前臂、大腿外側。
護理:
1.穿著寬鬆、吸汗、舒適衣服。
2.進出冷氣房時,記得將汗擦乾,以免讓汗留在身上而使痱子更嚴重。
3.在陽光很烈的時刻,如中午或下午時儘量避免帶寶寶出外活動。
4.可塗抹痱子粉,但於皮膚皺折處儘量少量使用,以免因流汗而造成痱子粉結塊,使得痱子更嚴重。
5.洗澡時,皮膚皺折處的皮膚要洗淨。
四、嬰兒脂漏性濕疹:
原因:
  脂肪新陳代謝異常,維他命B2、B6、亞油酸不足或是過敏性體質。
症狀:
1.一~三月齡的嬰兒,在長出頭髮、眉毛時,出現頭屑壯的物質,其呈黃色並結成脂性的厚繭,下面的皮膚變為紅色。
2.會逐漸擴散至臉部、鼻子旁邊、耳朵。
3.很少有搔癢與潮濕的潰爛現象。
護理:
1.以倒有橄欖油的熱水潤濕後,用香皂洗淨。
2.當紅色加深時,採用含副腎皮質荷爾蒙軟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435&prev=8053&next=829&l=f&fid=29






*****************************************************************************

嬰幼兒常見皮膚病


皮膚科 吳介山 主治醫師(89年1月)


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在皮膚生理上與成人有所不同;在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包括有遺傳性疾病、感染症、寄 生蟲症及一些也會出現在成人的疾病。嬰幼兒的皮膚病大多是物理因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嬰幼兒與成人的皮膚在生理上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別:

(1)嬰幼兒皮膚保護機能仍不如成人較易受到刺激及傷害。

(2)嬰幼兒皮膚佔的體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很高,所以一些外界的毒性物質及刺激 因子的影響遠較成人明顯。

(3)嬰幼兒新陳代謝機能非常旺盛,體溫一般較高,對熱的調節能力不佳。

(4)也由於嬰幼兒體溫一般較高,加上許多昆蟲驅熱反應的結果,造成嬰幼兒皮膚 較易受到蚊蟲螫咬,進而引發一連串的不良反應。


嬰幼兒的皮膚疾病很多,在此僅簡單介紹一些後天性的常見疾病:

暫時性的良性新生兒皮膚疾病
1.毒性紅斑: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在軀幹上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並 沒有明顯的症狀,病灶可在一週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三週之久。通常手腳掌不會受到侵犯。

2.一過性新生兒膿皰性黑皮病:新生兒在出生時或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出現水皰或膿皰,邊緣會有鱗屑,而後形成色 素沉著。水皰或膿皰在三天內即可消失,但色素沉著可持續三個月之久。

3.粟粒疹:百分之四十的新生兒在臉部有針頭大小 、白點狀的小丘疹,丘疹內含表皮角化物質,多在一星期左右消失,不須治療。

4.痱子及結晶性汗疹:這兩者都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結晶性汗疹是身上出現無症狀的易破小水皰,這 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痱子則是具有搔癢感的紅色丘疹,有時也會出現水皰,但很少會有膿皰。若能改善周遭的溫度,除去過多的衣物,就會自行改善;也就是說讓嬰幼兒著輕薄的衣 物,處在涼爽的環境下,即可避免汗疹的發生。但是此一條件,對初為人父母者及老人家是無法接受的。因為他們對小嬰兒愛之唯恐不及,深怕穿少了讓他著涼、感冒,所以把他包得 密不透風。但是他們不知道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一層層的惡化因子造成了小嬰兒身上長滿紅疹子,噪熱、搔 癢弄得小嬰兒哭鬧不安,大人也跟著人仰馬翻。

5.新生兒粉刺:此類疾病俗稱「胎火」,其實與成人之普通粉刺相同,其成因是由於媽媽的荷爾蒙 殘存在新生兒體內,尚無法完全代謝所致。每日以嬰兒香皂清潔,在一至三個月後即可自行痊癒。


皮膚的感染症和寄生蟲症

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此菌種最常造成嬰幼兒皮 表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此病偶而可由鏈球菌感染所致。患部先有紅斑出現,於其上先出現小水皰,迅速變混濁,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故稱之為膿痂疹。同一時間可以看到紅斑、水皰、膿皰及痂皮等 不同時期的病灶是其特色。膿皰破裂時,若汁液碰到周圍正常皮膚,會產生新的病灶,稱為自體接種。其在嬰幼兒之間的傳染力也很強,有時家中或學校中有一小朋友受到感染,其他成員都很難倖免,所以才叫傳染性膿痂疹。

其他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症尚有丹毒、癤病及脫皮症候群等。

2.念珠菌感染:通常是經由產道感染,而在包尿布 的區域;或是長期浸潤、磨擦的部位受到感染,而出現潮紅性的皮膚炎,在其邊緣常會出現衛星狀分佈的膿皰。亦可在口腔中以鵝口瘡來表現。先天性的念珠菌感染症是指一種罕見的經由胎盤感染的症狀,出生二十四小時內全身廣泛的出現丘疹樣、水皰樣的皮疹,一般不會侵犯到內臟器 官。

3.小兒玫瑰疹或猝發疹:由Human herpes virus type 感染造成,臨床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40℃)持續三至五天,偶爾會出現厭食、不安,但一般沒有流鼻水、咳嗽及結膜炎等症狀。眼球周圍可能水腫,枕後及耳後淋巴腺有腫大的情形。高燒退後同時出現玫瑰樣粉紅色的斑丘疹,以軀幹較明顯 ,偶爾體溫在出疹後一天才消退。有時會合併出現腦炎及血小板缺乏性紫斑症等嚴重的併發症。一般為終身免疫,偶爾會有第二次發生,其中一次可能是小兒玫瑰疹,另一次可能是腸 內病毒所引起的疹子。

其他皮膚疾患

1.尿布疹:這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 而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局部皮膚反應包括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水皰或膿皰等變化。尤其是拉肚子時或無法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有時甚至於會合併 鏈球菌或念珠菌的感染。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能否洞燭機先,適時地更換並使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大小便後必洗淨局部皮膚,經常保持患部乾爽。

2.脂漏性皮膚炎:在出生 二至十週時在頭皮、面部 、脖子、腋下及尿布區出現潮紅且上面蓋有黃色鱗屑的病灶。此病常會復發且具癢感。原因不明,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且清潔不當有關,異位性體質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3.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或稱過敏性濕疹, 其常以慢性及強烈的搔癢、皮膚乾燥、炎性病變、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有家族史,血中IgE濃度上升且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異位性皮膚炎大部分在六個月以下發病,之後症狀反覆變化,時好時壞。大部分 到六歲左右會自行好轉,但有三 到五成的病人會持續下去。


總括而言,嬰幼兒的皮膚照顧方法其實很簡單:

1.適當的清潔:嬰幼兒的皮膚很柔嫩也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來 對待它,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否則只會雪上加霜而已。一般常見的嬰兒香皂、沐浴乳及泡泡浴露,都是不錯的選擇。

2.適度的保濕:每一個嬰幼兒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盡相同,必須視個人膚質及環 境、季節的溫、濕度,適度地補充油膜及防止水份流失,以維持皮膚的保護機能(barrier function)。

3.適當的溫、濕度環境: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 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平時的衣物以輕薄、吸汗為主,千萬不要把他包得密不透氣,否則,小則哭鬧、大則全身長滿紅點點時,就後悔莫及了。

如果再有其他問題,最好能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隨便胡亂用成藥,更不可迷信及亂用偏方,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於不可收拾,而後悔莫及。






*******************************************************************

培育健康寶寶 呵護肌膚-1

嬰兒皮膚較成人薄,因此清潔寶寶皮膚,宜選擇不含刺激性的清潔用品,若寶寶皮膚較乾燥或易受刺激,應適時塗抹一些保溼乳液。

嬰兒常發生的皮膚病
零到三歲的嬰幼兒常發生哪些皮膚病,該如何預防及治療呢?

(一)粟粒疹:發生於初生嬰兒的鼻子及臉頰上的白色小點,會隨時間自行消失,不須處理。

(二)臉部紅疹:冬天冷風吹襲或長牙時流口水都可能造成臉部皮膚出現粗糙及紅疹。

(三)皮膚乾燥:冬天較常見,皮膚出現乾燥脫屑現象,嚴重時可導致濕疹變化;應避免使用肥皂清洗;可使用沐浴油泡澡並在洗過澡後塗抹油性保濕霜或乳液。

(四)痱子:如果寶寶太熱如衣物穿太多或被子蓋得太多,可能出現一片小紅疹,上面併有一些小水泡,這時候應該減少衣物,並使用微溫的水讓寶寶泡澡再小心擦乾。記住給嬰幼兒穿衣服的原則:比成人多一件就可以了;不要為了怕寶寶著涼而包得密不透風,反而悶出了痱子。症狀輕微的痱子只要保持涼快、減少出汗、穿吸汗的衣物,局部撲些爽身粉保持乾爽就會好,嚴重一點的則得找醫師處方一些藥物來幫忙。

(五)麻疹:又稱為「風疹塊」。皮膚出現類似蚊子叮咬後的紅色斑塊或白色斑塊,周圍皮膚呈現紅色變化;它可以是對食物或藥物而產生的過敏反應,也可以因接觸某些植物、衣物或動物皮毛而產生。發作時,可用冷毛巾冷敷或擦些痱子水止癢;若嚴重時,或眼皮及嘴巴浮腫,則應快速就醫。

(六)濕疹:嬰幼兒的濕疹(或稱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機率是十分之一,它是一種遺傳體質,通常於出生一年內發病。最初在臉上、脖子、手腳關節屈側,出現皮膚乾燥脫屑及搔癢性紅疹,嚴重時為小水泡或破皮流出水,有時合併細菌感染則有化膿現象。由於濕疹癢的症狀造成寶寶不停搔抓容易感染,因此應將寶寶指甲剪短防止抓破皮。引起濕疹發作的過敏原包括塵蹣、黴菌及食物如海鮮、蛋、牛奶等等,但家長在改變寶寶的飲食之前,務必要先請教醫師。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除了平常清潔保養比照乾燥性皮膚之外,亦需要由皮膚專科醫師處方藥物來幫助控制及改善病情。

(七)脂漏性皮膚炎:多發生於零到三個月的寶寶頭部,開始時形成黃色油膩的皮屑,逐漸形成厚厚的硬塊,並散發不好聞的味道。有時也會發生在臉頰、眉毛、耳朵及外陰部;症狀輕微時,只要小心清洗,到六個月以後就自動好了。如果頭上出現厚厚的硬痂時,可使用嬰兒油或橄欖油讓痂皮軟化後,再用溫和的洗髮精輕輕洗掉,無法自行處理時可找醫師幫忙。

(八)尿布疹:不管家長們多勤勞地幫寶寶換尿布,大部份的嬰兒都還是多多少少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尿布疹。尿布中的濕氣及尿中的阿摩尼亞都會刺激皮膚,所以當寶寶出現了尿布疹,也不要太自責;預防尿布疹,首要就是一旦尿布濕了、髒了就要換,徹底清潔寶寶皮膚並擦乾,再擦上保護性的油膏。若環境溫度適中的話,儘量讓寶寶在每次換尿布時光屁股半個小時左右,讓皮膚透透氣;如果尿布疹持續不退,或出現破皮、流血或嚴重紅點及脫皮,可能代表受到感染,應由皮膚科醫師診治。

培育健康寶寶 呵護肌膚-2

嬰幼兒的皮膚較成人的皮膚敏感及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及傷害,因此如何將寶寶的皮膚照顧好,是每位家長必修的一門學問。

嬰兒與成人皮膚差異
嬰幼兒的皮膚與成人的皮膚在構造與功能上都有些差異。嬰幼兒的表皮較薄弱,角質層不能像成人的皮膚一般有效的隔絕有害物質的侵入。真皮部份則因人體皮膚的彈性纖維都在出生後才開始形成,而且到三歲以後才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嬰兒的真皮組織也比成人薄。
汗腺具有調節體溫之功能,然而,小寶寶的汗腺功能亦可能未發育成熟,加上皮膚表面積較小,汗腺分佈密度高,水份流失快,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成人表皮內有許多黑色素細胞,會生成黑色素以抵抗陽光中紫外線的傷害,而嬰兒的黑色素細胞所生成的黑色素較少,使得抵抗陽光傷害的能力降低,導致曬傷。另外,由於嬰幼兒身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例比成人高,加上皮膚較薄,所以很容易吸收塗抹在皮膚上的外界物質,因此,不管是使用在嬰幼兒皮膚上的清潔保養用品或是藥物都得格外注意。

嬰兒皮膚清潔保養
大部份的嬰兒在第一年當中都產生過某種皮膚疹子。雖然有些看起來會頗令家長憂心,但大部份的疹子,只需妥善的照顧就能不藥而癒了。嬰兒的皮膚較脆弱敏感,易受到刺激,如果發生了較持續的疹子,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預防重於治療,在清洗寶寶的皮膚時,最好選擇溫和的肥皂或沐浴乳,如果寶寶屬於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時,更要選擇中性或微酸性的清潔用品,並適度地塗抹一些低過敏、不含香精的乳液,以保護嬰幼兒的皮膚。質地柔軟的棉質嬰兒服裝最不會刺激寶寶的皮膚,而毛料的衣物則應儘量避免直接接觸寶寶的皮膚。嬰幼兒的衣物也應該清洗乾淨以免殘留的洗衣粉對嬰兒皮膚造成刺激。倘若小寶寶發生了麻煩或無法解釋的皮膚疹子,最重要的是趕緊求醫,而不是自行塗抹藥物。

結語
皮膚表面有一層天然的微酸性保護膜,由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與汗腺分泌的汗水所組成,能抵抗外界物質的刺激與感染。嬰幼兒的這層保護膜較成人薄弱,因此在清潔寶寶的皮膚時應選擇溫和不刺激的清潔用品,對於乾燥或易受刺激的寶寶皮膚更應適時塗抹一些保濕乳液或保護霜。對於嬰幼兒的皮膚有了正確的認識,並了解正確的保養及清潔方法,相信寶寶的皮膚出問題的機率就少多了。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120&prev=223&next=119&l=f&fid=29









*******************************************************************************

寶寶發霉了
馬偕紀念醫院 小兒科系 小兒感染科主任 邱南昌醫師



  當您帶寶寶去看醫師,而醫師告訴您「寶寶發霉了!」可別覺得太奇怪。食物、皮件常有發霉現象,人怎麼會呢?其實所謂「寶寶發霉了」是指寶寶有黴菌感染現象。造成人體感染的微生物除了常見的病毒、細菌外,黴菌也是重要的病原體之一。不過和病毒、細菌相比較,人體對黴菌的抵抗力較強,所以也較少有嚴重的黴菌感染發生。

  一般常見的黴菌感染只在皮膚表面或黏膜部位,例如大人常見的「香港腳」即是。在小寶寶,尤其是新生兒,最常見的黴菌感染則是「鵝口瘡」和尿布疹。鵝口瘡是在小寶寶的口腔內口頰、齒齦及舌頭部位,有白色似奶塊的斑點或膜。和奶塊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奶塊稍微擦拭就會脫落,但是鵝口瘡則不易刮除。勉強剝離的話,口腔黏膜呈現潮紅受傷且會疼痛,鵝口瘡有時候也會使嬰兒吸允時口腔會感覺疼痛,因而影響嬰兒的食慾。從前有人使用紫藥水來治療,現在大部分都採用一種抗黴菌藥粉塗抹口腔裡面;通常一兩天就會明顯的改善。其實平時稍微注意一下嬰兒的口腔內部,偶而以紗布或乾淨手帕沾開水擦拭嘴巴裡面,大致上也能避免黴菌上口。

  同樣常發生在小寶寶的體表感染就是尿布疹。當然尿布疹並非都是黴菌感染所造成,但有相當比例的尿布疹是合併有黴菌感染。黴菌最喜歡潮濕的地方,所以如果小寶寶的小屁股經常包在已尿溼卻仍未換下來的尿布裡,不難想像屁股發霉的機會是很大的。黴菌感染的尿布疹其特徵是好侵犯皮膚皺折的地方,所以除了接觸尿布的皮膚部位外,皺折的深部也會受侵犯。皮膚看起來有散漫性紅斑,且邊緣為薄膜狀的鱗屑,再周圍可能還有一些小紅斑。黴菌感染的尿布疹如果家長自己隨便拿治療溼疹的類固醇藥膏擦,剛開始好像情況會改善,但再來反而會擴散的更厲害。所以尿布疹仍應給醫師看看,確定是否藥開含抗黴菌的藥膏來治療。

  體表的黴菌感染大致而言很少造成大問題,不過如果家長已經常擦拭寶寶嘴內,也勤於更換尿布,寶寶卻仍一再地有鵝口瘡或黴菌尿布疹發生,就要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整體免疫力,是不是經常還有其他的感染疾病發生。由於新生兒科照顧技術的進步,許多從前養不起來的低體重早產兒,現在也能夠存活。不過許多早產兒需接受各科侵入性的處置,如呼吸器、血管導管、尿館等,也常需使用長期抗生素或接受類固醇治療。這些處置和藥物會增加黴菌感染的機會,而且這些黴菌感染可能是全身性,也就是可能黴菌會順著血液跑到身體各處造成病變。黴菌若由體表跑至身體內部造成感染的話,通常後果會相當嚴重。不但需長時期的抗黴菌藥物治療,且治療失敗的比例也不低。還好這種情況不常發生在其他健康的新生兒身上。

  對寶寶而言,避免黴菌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清潔口腔,勤換尿布,不要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類固醇。如此一來就可減少寶寶「發霉」的機會了!









******************************************************************************

育兒生活
寶貝健康Healthy Baby 小腳ㄚ癢?可能傳染香港腳了!
台中大里仁愛綜合醫院皮膚科主任 陳明仁
孩子小腳ㄚ長水泡、脫皮或是趾間糜爛等症狀,有可能是因為感染到黴菌造成的香港腳;預防及治療方法,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擦藥外,儘量保持足部的通風與乾燥,如果家中大人有香港腳,避免赤腳玩親子遊戲,把黴菌順便傳給寶寶。

黴菌是一種很古老的生物,遠在恐龍出現以前就已存在於地球。亞熱帶氣候的台灣,由於悶熱與潮濕的緣故,是黴菌生長的良好環境。
足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香港腳,它是因為黴菌在腳底的皮膚角質層上寄生而引起。香港腳有許多種不同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的是趾間的脫皮與糜爛,另一種是足底弓部出現水泡,還有一種是腳趾與整個足底的角化和脫皮。不論如何表現, 它們都是皮膚黴菌所引起。小朋友的香港腳以水泡型較多見,趾角化型次之,只有常穿鞋子的小朋友,長時間腳趾悶熱潮濕,或嗜好泡水的小朋友,才會有趾間糜爛型出現。
造成小孩香港腳的原因
門診中也有父母帶小朋友來看診,小腳丫長水泡、脫皮,或者趾間糜爛等症狀, 還不停的搔癢,好可憐的樣子!原來是感染到黴菌的香港腳。小朋友為什麼會感染?可分兩方面考量:

一.跟個人內在環境的體質有關。過去曾有研究實驗,嘗試把黴菌種到健康志願者的腳上,看他們會不會因此罹患香港腳,結果發現香港腳的罹患率跟個人體質有關,而且差異很大。有的人只種了一個黴菌孢子就發病了,有的人即使種了幾十個黴菌孢子也沒事,好像天生就有免疫力。
二.與外在環境有關。也就是黴菌的感染來源,最常見的是爸爸、媽媽的拖鞋上,殘留有黴菌菌屑,小朋友最喜歡學大人穿大鞋鞋,拖鞋是最方便的玩具,包括小狗也愛叼著玩,結果只要接觸就有機會受得到感染。另一個可能性發生在好玩水的小朋友,髒髒的水坑、水塘,裡面充斥者無數細菌、黴菌,浸水後,腳的皮膚完整障壁功能因浸漬軟化容易受損,於是細菌、黴菌乘虛而入,黴菌孢子從破損的皮膚小傷口侵入,潛伏一段時間後就會形成標準的香港腳,小朋友又癢、又哭、又鬧,讓父母擔心又著急。
正確預防及治療免於感染
許多人都認為足癬不易治療,事實上是因為治療及預防措施不當,才有這種錯誤的觀念產生。下面6點注意事項提供參考 :
1.遵照醫師指示定時擦藥。醫師會依情況每次給予不同的外用藥膏、藥水來治療, 遇到頑固的病情,還須長期治療才能痊癒。但是大部份的人症狀好轉後就不再擦藥治療,而事實上,皮層表面仍有黴菌寄生著。 完全且徹底的治療,應該等正常的皮膚出現後,至少再治療二至三週,以避免「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另外,因為小朋友身體還未完全成熟發育,比較不適合使用口服抗黴菌藥劑,雖然它的效果比較好。
2.儘量保持足部的通風和乾燥。赤腳是最好的方法,涼鞋也值得推薦,布鞋或密不通風的皮鞋最不適宜;襪子最好採用棉質,每天勤換洗。坊間也有強調含抗黴菌的襪子,較大小朋友還可考慮穿有分五趾的襪子,讓趾間縫隔開,不會互相摩擦感染,或悶熱潮濕導致趾間糜爛,如此一來會更不好治療。
如必須常穿鞋子,最好有兩雙鞋子輪流穿;鞋子不穿時,也可考慮拿出來曬曬陽光,利用紫外線來殺黴菌,維持鞋子內部空間的清潔與衛生,避免讓鞋子成為自我感染黴菌的來源。
3.有症狀儘速治療。香港腳本身不是嚴重不能治的皮膚病,但是若忽視不治療, 有可能繼續感染,侵犯指甲或趾甲,成為醜醜的灰指甲、趾甲;或侵犯身體各部位,在身體成為體癬、在屁股胯下成為股癬。所以一旦發現有香港腳,不要姑息養奸,要儘速處理治療。
4.勿穿大人鞋子。小朋友在家不要穿大人的鞋子,出外不要穿親友家的拖鞋,特別是鞋子上已有殘留的黴菌皮屑存在時,因為小朋友的皮膚較脆弱,抵抗力較差, 所以要特別注意,不要給黴菌有入侵的機會。
5遠離傳染病源地。小朋友皮膚抵抗力較弱,因此,游泳池、洗腳池及更衣室潮濕的地板,容易成為小朋友香港腳的傳播媒介。此外,要注意不要讓小朋友玩髒髒的水塘、水坑,遠離會傳染的病源地;腳常泡濕也是感染香港腳的一個重要因素。
6.有皮膚病最好找皮膚科專科醫師診斷治療。千萬不要自行至藥局買成藥擦,曾有粗心的父母,把小寶貝的香港腳用類固醇藥膏擦,結果愈擦愈嚴重,整隻腳都被擴散侵犯了,父母還堅稱剛開始擦很有效,如此迷糊的父母,可能會讓小朋友多受氣受罪。

7.假如大人有香港腳,請務必先治療。家中大人有香港腳時,應避免赤腳和小孩玩親子遊戲,因為這樣容易把黴菌順便傳給寶寶。先治療的考量還有一個優點, 避免大人黴菌的皮屑掉在地板、浴室、床鋪上,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傳染給小朋友的來源。
保持足部清爽乾燥
黴菌喜歡悶熱潮濕的環境,只要保持小朋友的雙腳通風、透氣、乾燥,再注意以上的注意事項,就可以讓小朋友有一雙乾淨又清爽的雙腳,讓黴菌不敢來侵犯,無憂無慮的玩耍了。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3_4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