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寶寶和女寶寶不但在生理上有許多不同,而且在疾病、教養及照顧方式上也有不少差異。爸媽只有了解以上差異,採取不同方式對待,才能使寶寶健康成長。
1.生理上有差異:
男寶寶出生時體重多比女寶寶重,身高和頭圍也略勝一籌。男寶寶大腦比女寶寶大約重10%,而女寶寶擁有更大的胼胝體使左右腦可以頻繁地溝通。
2.食量、說話、走路也有不同:
一般說男寶寶胃口好的多於女寶寶,這是因為男寶寶好動,喜歡奔跑、跳躍和打鬥,能量消耗大,需要補充較多的營養。女寶寶的視覺、嗅覺較男寶寶靈敏,對食物就更挑剔,不容易接受新口味,這是因為女寶寶比較安靜,消耗量較小。然而男寶寶說話和走路都晚於女寶寶,這是因為女寶寶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發育比男寶寶快。
Tips:對胃口好的男寶寶,爸媽要注意控制食量,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變成小胖墩。對女寶寶要適當地控制零食,以免影響食慾。男寶寶開口較晚,媽媽不要著急,學話需要長期累積,非一朝一夕之功。對於女寶寶也不要讓她過早走路,強行提前走對骨骼發育有害無益。
3.技能與探索有不同:
男寶寶對新的物品感興趣,喜歡將新買來的東西拆開看個究竟。在睪丸素的刺激下,喜歡快速移動的物體,如電視、汽車、電腦等。男寶寶動手能力也比女寶寶強,能熟練地使用工具,組裝玩具和搭積木。女寶寶對新生事物常抱有畏懼心理,在女性荷爾蒙的作用下,對玩具比較愛護,喜歡照顧娃娃。
Tips:爸媽不要認為男寶寶拆裝東西是搞破壞,要鼓勵及引導他如何拆裝東西。爸媽對女寶寶要更加溫和、細膩和關心。爸媽對男寶寶應多給予一些挫折教育,在遊戲中,鼓勵獨立自主,內容可激烈一些、具有冒險色彩,以培養他堅強、樂觀的品質。要儘量多給男寶寶自主創意的機會,儘量不要否定他的成果。爸媽要多和女寶寶交流,尤其是媽媽給她的溫柔體貼的溝通,將有利於培養女寶寶溫柔賢惠的性格。
4.疾病有差異:
到了6個月後,女寶寶患泌尿道感染的幾率遠大於男寶寶,這是因為女寶寶的尿道與肛門距離比較近,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由於男寶寶的基因組成為XY,女寶寶為XX,因此如果X染色體有問題,女寶寶還有另一個可彌補,但男寶寶不能彌補,就會顯示出來,如蠶豆病、血友病、色盲、第二型黏多糖病,問題都發生在X基因上,男寶寶得病的幾率自然要比女寶寶多。某些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女寶寶發病遠多於男寶寶。
Tips:爸媽給女寶寶擦屁股時,要注意由前向後擦,避免污染尿道引起泌尿道感染。對有遺傳疾病家族史的夫妻,應及早到醫院做孕前染色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教養方面的4大誤區
1.有些媽媽喜歡叫女寶寶幫助自己在身邊學做一些家務事,但不喜歡男寶寶插手,認為男寶寶做家務事是“婆婆媽媽”的表現。其實男寶寶跟媽媽學些家務,對提升精細動作很有益處,媽媽應正確引導。
2.女寶寶做錯了事總愛以撒嬌的方式逃避爸媽的懲罰。當然寶寶做錯了事爸媽不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然而無論男女寶寶做錯了事都應一視同仁,給予相應的懲罰和教育。
3.爸媽不喜歡男寶寶有暴力傾向。男寶寶喜歡模仿電影中的打鬥動作,常會受到爸媽的訓斥,其實這僅僅是單純的模仿而已,如果爸媽能善加引導,幫寶寶辨明是非,就可以培養他的正義感。
4.一些爸媽認為女寶寶愛打扮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一個男寶寶愛打扮就有點“娘娘腔”了。其實男寶寶也應打扮得帥氣十足,爸媽要讓他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nanny06annie/article?mid=435&prev=436&next=434&l=f&fid=8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153335,cid126776106.htm
*********************************************************************************
男孩比女孩難養?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男孩、女孩的大腦和生理發展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進而影響外在的行為表現。男孩、女孩,誰比較難養?國外的教養專家從管教、身體安全、溝通、培養自尊心4個面向來看,男、女的教養的確大不同…
有些父母認為男孩比較調皮,得費心管教,女孩顯得乖巧,比較好教;有些父母則主張女孩生性敏感,說話時得多費心,而男孩比較大剌剌,溝通時可以比較不拘小節……究竟,養男育女有沒有難易度的差別?還是這些都是大人們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呢?
根據美國《教養》雜誌(Parenting)的分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個性才是決定教養難易度的關鍵因素。外在環境因素,包括父母的對待方式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打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些許的差異。」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史坦表示:「父母往往會用輕柔的聲音對女孩說話,卻容易忽略男孩的感受。」
不過,男孩女孩的大腦和生理發展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進而影響外在的行為表現。男孩、女孩,誰比較難養?端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以及哪個時期而定。
Q1:從管教上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男孩。
有些男孩的父母不免自嘆:「為什麼我說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事實上男孩可能真的沒聽見。為什麼不聽話的往往是男孩?原因是在聽力上,男孩的敏感度天生就比女孩差,而且年紀愈大,聽力上的差距也愈為擴大。
相對地,女孩能夠清楚區別口語上的差異,口語能力也比較好,只要大人說:「別那樣!」或「說說看妳……」,女孩通常會乖乖遵從。「在管教男孩時,需要給予實際的感受,面壁思過有時是必要的手段。」家庭治療師邁可.古瑞說:「特別是學齡前的男孩,他們不善言語表達,屬於衝動派。」
Q2:從身體安全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男孩。
專家說,男孩通常比較喧鬧,攻擊性也較強。因為冒險可以刺激他們腦內的「快樂中樞」。許多男孩的父母發現他們必須緊緊盯在孩子後頭,稍不留神,繃帶就得派上用場。然而《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一書的作者溫蒂.莫傑爾說:「多讓孩子去探險是必要的,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人格、自信和持續力,雖然難免會有一些皮肉傷。」男孩是天生的冒險家,有時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式,幫助他稍微緩和下來;相反地,女孩偶爾也需要體驗冒險一試的感受。
Q3:從溝通上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幼時是男孩,8歲以後是女孩。
女寶寶天生就對顏色和形狀感到興趣,例如人們的表情;男寶寶則對移動的物體最感興趣,如高速駛過的車子。女孩比較擅長解讀非語言的訊息,例如語調和表情;相反地,男孩不但語言發展比女孩來得慢,使用的字彙也比較少,將感情和言語相互連結的能力也顯得薄弱。
不過當女孩愈長愈大,情況就開始不一樣了。女孩原本就擅於和人溝通,也容易花比較多精力在溝通的細節上,對於「誰說了什麼」、「為什麼她要那樣說」等等,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因此,家有女孩的父母最好從小就和女兒建立開放溝通的管道,當她在人際溝通上感到困擾的時候,就會比較願意聽聽你的看法。
Q4:從培養自尊心來看,哪個比較難養? A:女孩。
對每個孩子來說,建立健全的自我形象非常重要,然而研究顯示,比起男孩,女孩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加州家庭治療師珍.博曼表示,傳統文化壓力教女孩「把別人需求擺第一,先不在乎自己感受」。她分析說:「女孩愈是極力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的需求,她的自尊心愈容易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spring-day/article?mid=31&next=29&l=f&fid=6
*********************************************************************************
教出好兒子
教出好兒子/如果兒子想當女孩怎麼辦?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著/野人出版提供】
我經常聽到許多父母憂心忡忡問道:「兒子喜歡穿得像個女孩,甚至想當個女孩,怎麼辦?」心理學家艾莉森˙蘇特(Alison Soutter)在英國對三名男孩進行了一項長達十五年的研究,這些男孩被診斷患有「性別認同疾患」,而研究結果相當令人振奮。
蘇特相信,想要當個女孩(穿得像個女孩,並且做一些大家認為「女孩才會做的事」)的想法,對於男生來說是很常見的情況。這三名男孩到了青少年後期,這個「疾患」就消失了。因此她認為這只是一種發展的遲緩,而不是一輩子的問題,和同性戀無關。父母必須給予包容,如果能夠避免他們被欺負就更好了。
蘇特相信,想要當個女孩(穿得像個女孩,並且做一些大家認為「女孩才會做的事」)的想法,對於男生來說是很常見的情況。這三名男孩到了青少年後期,這個「疾患」就消失了。因此她認為這只是一種發展的遲緩,而不是一輩子的問題,和同性戀無關。父母必須給予包容,如果能夠避免他們被欺負就更好了。
一個想要成為女孩的男孩勢必會面臨許多同儕壓力,所以要他們壓抑這股強烈的意願似乎很殘忍,而且可能讓孩子背負更大的壓力。事實上,當艾莉森˙蘇特在英國廣播電台談到這個研究時,一些有變裝癖的男性(穿著打扮像女人的男性)打電話進電台,他們表示年輕時曾被父母阻止他們穿得像女孩子,然而這只是讓他們的決心更強烈。很有可能基於這種反對的立場,導致他們成年之後仍偏好男扮女裝。
被同儕欺負嘲笑是很痛苦的經驗,而且可能導致其他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對那些有性別認同疾患的男孩提供更多協助與保護,才能使他們免於受到傷害。舉例來說,可以為他們尋找一間能夠接受包容個體差異的學校,避免傳統學校經常發生的霸凌事件。教導男孩面對被欺負時如何自我保護也很重要。
艾莉森尚未確定這種疾患的成因,卻發現三名男孩家中都有殘障或生病的父親,身體的殘疾使得這些父親和家人相處時居於被動的地位。由此看來,如果父親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家庭生活,讓男孩有個可以學習的榜樣,或許就能預防這種情形的發生。
教出好兒子/男孩vs.女孩 10件大不同事件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1. 男孩肌肉量平均比女孩多出30%
→男孩比較強壯、好動 →需要大量的活動時間
2. 男孩紅血球數量超過女孩→天生比較活潑
→協助男孩控制自己別打人
3. 男孩比女孩晚兩年發育,大腦發展也比較慢,不太擅長社交
→多唸書給男孩聽,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
4.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感到分離焦慮,覺得被遺棄而情緒封閉或暴躁易怒。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他發展出內在的安全感,同時讓他的大腦學習如何親密溝通,了解生命之愛與這個世界。
5. 約有四分之一的六歲孩童聽覺處理能力低下,無法將聽到的句子獨立成有意義的單字,而其中有百分之七十是男孩。→建議老師使用短句,而且必須確定孩子了解之後再繼續往下說。此外,或許應該讓男孩坐在教室的前排座位。
6. 睪固酮會影響大腦,使男孩比較在意地位和競爭,因而容易打打鬧鬧。
→需要一套明確的規定並且知道誰是老大,給予良好、平靜、有秩序的家庭及學校環境。
7. 女孩在團體中感到緊張,會變得怯弱而安靜,男孩的反應則是到處跑來跑去、製造噪音。
→引導男孩從事有趣的活動(例如利用積木、形狀和珠子的結構性遊戲),孩子的行為就不會出現性別差異。
8. 男孩傾向於只用半邊大腦處理某些特定問題,例如拼字測驗或填字遊戲,女孩則是左右腦並用。
→唸書給他們聽、跟他們說故事、解釋周遭事物,特別是一歲到八歲這段期間。
9. 女孩先發展「精細動作協調」,男孩則先發展「粗略動作協調」,影響小學初期所需的精細動作技巧,像是握筆和拿剪刀。
→直到他們熟悉如何握筆書寫、如何使用剪刀等技巧,再送他們上小學。
10. 男孩比較容易衝動行事,先做再說,不考慮後果。
→經常以和善的態度和他們談論一些可能的方式、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生活中碰到一些狀況時可以怎麼處理。
教出好兒子/男孩成為好男人的三階段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我們身邊至少都有一、兩個外型高大、心靈幼稚的男性,這種人無所不在,他們或許身居要職,可能是總統或股市大亨,但是當你看著他們時,心裡會想:「呃,他還是個男孩,而且不太討人喜歡……」
如果不提供協助,男孩就不會順利長大。你不能只是塞給他們一堆麥片和乾淨 T恤,就要他們某天醒來變成男人!成長過程必須按部就班,訣竅則是了解在什麼時候需要做什麼事。
啟蒙階段:出生到六歲
嬰兒快樂的時候,生長激素會在體內流動,直達腦部,因而成長茁壯;嬰兒心情憂鬱時,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Cortisol﹞)會導致生長(特別是腦部發展)遲緩。
互動、笑聲和愛就像是嬰兒大腦的食物,所有互動都會銘刻在這些新的腦部區域:嬰兒會逐漸學習如何觀察表情和心情,學會體貼、安靜、樂趣、嚴厲的警告或溫暖的愛,很快地還會加上語言、音樂、動作、節奏,最重要的是如何和其他人自在相處、了解別人的感覺。
和女孩相較起來,男嬰學得比較慢、不太擅長社交,所以特別需要非常了解他們、有時間且能保持心情愉快和滿足的成人的幫助。
學習當男生階段:六歲到十四歲
雖然六到十四歲的男孩仍然很愛媽媽,並且從她身上學習大量事物,但是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應該怎麼當個男人」。他知道自己正要成長為男人,所以必須向身邊的男性學習,以完成整個發展歷程。
此時母親的任務是放輕鬆,並持續表達關懷和支持的態度;父親的工作則是逐步參與他的發展過程。如果父親不在身邊,孩子便會尋求其他男性榜樣,例如學校老師等。
六歲到十四歲是父親影響最大的時期,足以為兒子奠定成人生活的基礎,一定要空出時間陪伴。如果你的兒子「裝酷」,別覺得灰心,因為這是從同學身上學來的。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面具之下的他其實是個愛笑愛玩的男孩。盡情享受他真心想跟你相處的時間,否則到了青春期,他的注意力會轉向更寬廣的世界。請你千萬別錯過這段時間!
成為男人階段:十四歲到成年
大約十四歲左右,就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了。此時男孩的發育速度通常很快,體內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改變──睪固酮(Testosterone)的濃度比起發育前增加了將近八倍。
雖然每個男孩的狀況不同,但是這個年紀的男孩通常都會變得有點好辯、坐立不安及情緒化。這不表示他們變壞了,而是正在發展一個全新的自我,這段過程難免會經歷一番掙扎。他們需要為人生的大疑問尋找解答,展開新的冒險和挑戰,並且學習生活必備的技能。生理時鐘正在催促著他們。
此時男孩需要男性教導者陪他走完成長的旅程。爸爸媽媽必須稍退一步,但是要為兒子安排一些好的教導者,否則他會為了尋求自我而依賴心智不成熟的同儕。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讓你的兒子藉由參與更多的成人團體,學習技能、責任感和自我尊重。
這些階段的區分,並不表示父母的責任突然從一方轉換到另一方,不是從媽媽階段進入爸爸階段再到教導者階段。
舉例來說,從孩子出生就積極參與的爸爸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必要時甚至會取代媽媽經常扮演的角色。反之,媽媽也不是在男孩一到六歲時就得退出他的生活。這些階段代表了角色重要性的轉變:父親在六歲到十四歲變得「比較重要」,十四歲之後教導者的重要性則與日俱增
教出好兒子/為什麼男孩數學較好、女孩語言較強?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著/野人出版提供】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著/野人出版提供】
二十年前,我們極少探究男孩和女孩的大腦有何不同,因為擔心這暗示了性別的不平等。如今我們知道兩性確實存在許多差異,藉由了解這些異同,就能讓男孩和女孩都能發揮長處、彌補短處,獲得最好的發展。對於父母而言,這一點確實相當重要。
胎兒的大腦在子宮裡發育得非常快,只要一、兩個月就可從幾個細胞發展成自然界最複雜的結構。到了懷孕六個月時,胎兒已經具備許多由大腦控制的驚人能力,例如辨認聲音、對於動作有所回應、甚至當你戳肚皮時他會回踢一下!藉由超音波還可以看到他的嘴巴在動,就像在子宮裡唱歌一樣。
嬰兒的大腦在出生時只有部分成型,尺寸是發育完整的大腦的三分之一。大腦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完成,例如語言區要等到十三歲才會發育成熟,這就是為什麼讓男孩在小學階段養成閱讀習慣如此重要的原因。
胎兒的大腦在生命初期就能看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其一是男嬰的大腦發育比女嬰慢,其二則是男嬰左右腦的連結比較差。
男孩傾向於只用半邊大腦處理某些特定問題,例如拼字測驗或填字遊戲,女孩則是左右腦並用。這種情況可以藉由核磁共振造影(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大腦掃描技術清楚看見:女孩的大腦到處都是「發亮的燈」,男孩則傾向於集中在半邊大腦的某個部分。
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前後的成長,就像是一盆無意間被放在太陽下的苜蓿芽,大腦細胞不停地變長,並且產生新的連結。所有人類嬰兒左腦皮層的發育都比右腦慢,而男嬰又更慢了。因為男孩血液中的睪固酮會減緩生長速度,女孩血液中的雌激素則會刺激腦細胞快速成長。
然而男孩右腦的內部連結比較發達,與左腦的連結則較差。這就是男孩數學比較好的可能原因之一,因為數學主要是右腦的活動。此外,他們也喜歡拆解機械,弄得到處都是零件。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必須謹慎一點,不要過度濫用這些結論,因為有時父母的期望、練習和社會壓力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技能。「練習」對於大腦永久性的連結顯然有所幫助,因此鼓勵和教導確實會影響日後的大腦成形和能力。
不論造成影響的因素是荷爾蒙或環境,男女大腦確實存在著差異。
由於女性左右腦的連結較佳,所以中風之後通常比男性復原得更快、更完全,因為她們可以活化其他通往另外半邊大腦的連結以執行受損部分所負責的工作。同理,有學習障礙的女孩經過指導之後,進步的速度也比較快,男孩則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因出生時腦部受損而引發的問題。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有學習困難、自閉症及許多其他失調症的男孩比較多。
教出好兒子/男孩的各種改變來自於睪固酮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珍妮懷孕七週了,她非常興奮,而肚子裡的將是個男孩。之所以說「將是」,原因在於胎兒的性別並非一開始就決定的!
事實上——
●所有生物在生命初期都是雌性,使嬰兒變成男孩的Y染色體是「另外附加」的,它會在子宮裡發展,讓男孩多出一些他需要的器官,並且讓其他部分停止成長。
● 男性就是多了某些器官的女性。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乳頭,卻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用到的原因。
懷孕大約八週時,在珍妮的寶寶傑米的小小身體裡,Y染色體開始在細胞內活動並製造睪固酮。這個新的化學物質使得胎兒越來越像男孩──長出睪丸和陰莖,大腦和身體也產生其他細微的變化。
懷孕十五週左右,一旦睪丸發育完成了,就會開始製造睪固酮,胎兒也因此越來越男性化。
如果珍妮壓力過大,她的身體很可能會抑制寶寶傑米體內的睪固酮,導致他的陰莖和睪丸無法完全發育,在出生時出現發育不完全的情形。不過,出生後第一年他就會趕上成長的進度了。
剛出生時,小傑米血液裡的睪固酮含量將和十二歲的男孩一樣,因為他需要這麼多的睪固酮來刺激身體發育男性特徵。旺盛的睪固酮,偶爾會造成新生兒勃起的現象。
到了三個月大時,睪固酮的濃度會下降至出生時的五分之一左右,並且在整個學步期都維持很低的濃度。這段時期的男孩和女孩在行為舉止方面沒什麼不同,我相信你也同意這一點。
四歲時,男孩體內的睪固酮會突然增加兩倍,目前還不清楚原因。這個年紀的小傑米可能會變得比較好動、愛逞強、喜歡冒險及大膽的遊戲。他的爸爸可能會很開心,覺得這個年紀的男孩很有趣,因為他們可以一起玩球、做些園藝工作,用一種不同的方式互動,這是傑米還小的時候不可能做到的。
到了五歲,睪固酮的濃度減半,小傑米再度安定下來,剛好可以開始上學!他的體內仍有足夠的睪固酮,使他還是喜歡活動、冒險和探索,但是對於女孩並不特別感興趣。
大約在十一歲至十三歲之間,睪固酮濃度再度急劇上升,通常在十四歲左右會增加至學步期的八倍,使他突然長高、手腳變長,促使全身的神經系統必須重組。大約五○%的男孩會因為睪固酮濃度太高,其中一部分轉為雌激素,使胸部變大而柔軟,這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大約十三歲時,傑米的大腦隨著身體的快速成長而重新整合,因此會有好幾個月都迷迷糊糊、丟三落四的,父母必須暫時充當他的備用大腦。如果他們不清楚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也許會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只要傑米的父母知道這是青春期的必經歷程,採取從容而謹慎的態度,那麼傑米就能順利成長。
到了十四歲,睪固酮的濃度達到頂點,陰毛、青春痘、強烈的性欲以及焦躁不安的情緒,可能會使傑米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有點抓狂。對於多數家庭而言,這是養育男孩最具挑戰性的一年。值得安慰的是,只要父母堅持下去,保持關心和毅力,一切都會過去,青少年會漸漸變得體貼穩重。
當傑米二十多歲時,荷爾蒙會穩定下來。雖然睪固酮濃度仍然很高,但是身體已經適應了,所以不再那麼叛逆,也比較能夠控制勃起的情況。荷爾蒙會持續賦予他男性特質直到晚年,像是高膽固醇、禿頭、茂盛的鼻毛等等。
從好的一面來看,睪固酮給予他強烈的創造力、熱愛競爭,以及追求成就和保護別人的欲望。理想的狀況下,他的精力會透過許多活動、職業選擇以及美好的性生活來抒發,這些事物帶來了各種滿足感和益處。
四十歲出頭時,傑米的睪固酮濃度開始明顯下降。他會連續好幾天不想做愛,對於房事方面的品質重於次數;在外也變得比較沒那麼愛表現,更成熟睿智。他在團體和工作場合中擔任冷靜的領導者,不再去證明自己才是老大。他珍惜友誼,並為這個世界盡力做出貢獻。
以上所描述的是一般男孩的模式,每個男性的情況不盡相同,兩性之間也有許多相似的部分,有的女孩會比男孩展現更多受睪固酮影響的行為,有的男孩則比女孩展現更多受雌激素影響的行為。不論如何,大部分的孩子都依循一般的發展模式。
教出好兒子/如何引導精力旺盛的男孩?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睪固酮提供了精力和專注力,荷爾蒙較多的男孩通常會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從低年級開始,學校老師便經常注意到某種特定的男孩,他們不是變成班上的英雄,就是變成十足的搗蛋鬼,沒有中間地帶。他們具有以下這些特徵:
1、挑釁行為和愛好競爭
2、身體發育比較成熟
3、精力旺盛
如果老師能夠和這種男孩成為朋友,引導他的精力往好的方面發揮,他在學校裡就會表現優異。如果老師和父母忽略、甚至否定這個男孩,那麼他的自尊心會建立在「擊敗成人」上,許多問題也將接踵而至。這些男孩擁有領導的潛能,然而領導能力必須從年幼時加以培養。
教出好兒子/幫助男孩克服語言和表達兩大弱點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語言和表達能力是男孩的兩大弱點。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解釋過,由於男孩左右腦的連結較差,使他們難以在左腦找出相應的詞彙去表達右腦的感受和印象。因此,在書寫、口語表達以及閱讀方面,他們需要更多的協助。
語言和表達能力是男孩的兩大弱點。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解釋過,由於男孩左右腦的連結較差,使他們難以在左腦找出相應的詞彙去表達右腦的感受和印象。因此,在書寫、口語表達以及閱讀方面,他們需要更多的協助。
基於學校教育的平等原則,他們有權得到這類幫助。專為男孩設計的語文課程、閱讀練習和戲劇表演都是目前迫切需要的,而且要從幼稚園做起。
以下是某所學校解決男孩語文能力的方法,以及它所帶來的斐然成果。
科茲沃得實驗──英文課男女分班
教育界始終存在兩大爭議,激烈的程度甚至上了報紙的頭條。
第一個是關於男女分校與男女合校的問題,哪一種做法比較好?事實上,在男女合校的情況下,男孩不僅表現差,他們的行為也經常影響女孩和其他安靜內向的男孩的學習。父母親的解決方法通常是讓女兒進女校,但是男孩呢?
第二個爭辯則是男孩在學校的表現及活動參與度逐漸下滑,這個現象在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都可以發現。和女孩相比,男孩的成績通常不好,尤其是語文、美術、文史等科目。
這個問題引起瑪莉恩˙考克斯關注,她在英國一所名為科茲沃得(Cotswold)的學校擔任英文科主任。這是一所男女合校的中學。瑪莉恩決定進行一項實驗。在上英文課時,她將高一的學生依性別分班,其他的科目仍然以男女合班的方式上課。)老師根據男女生的興趣分別調整了授課內容,不再受限於必須同時符合男女孩胃口的教材。班級的人數維持在二十一個學生左右,比男女合班的平均人數少了很多。除此之外,老師也能在課程中為男孩安排一些加強寫作和閱讀的內容,鼓勵並監督他們學習讀寫。
兩年實驗後──男女語文能力都提升!男孩行為也改善了!
實驗結果讓人刮目相看。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英國全國十四歲的男孩,英文科成績拿到A至C的比例只有九%。英文是多數男孩既不喜歡、成績也不理想的科目。科茲沃得中學經過兩年分班上英文課之後,有三四%的男孩期末考的成績介於A到C之間。與實施分班制度之前相比,男孩的英文成績提升了四倍。
女孩的成績也變得更好了!成績介於A到C之間的女孩,從前一年的四六%增加到七五%,令人驚豔!(不論是否分班,女孩的成績都遠高於男孩!)
這個分班學習所帶來的效果,在英國引起相當熱烈的討論。瑪莉恩˙考克斯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表示,男女分班的好處不僅止於英文成績,「男孩的行為、專注力以及閱讀程度都有顯著改善。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在男孩十四歲之前,也就是在他們放棄課本、擁抱電視和電腦之前就這麼做,成功的機率會更高。」
男女分校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當我以電話訪問瑪莉恩˙考克斯時,她還提到,男學生覺得沒有女孩在場時他們比較輕鬆表達自己的想法,女學生也有同樣的感覺。她覺得比起男女分校這種比較極端的做法,只在英文課男女分班是一個不錯的變通方式。瑪莉恩特別指出:「來學校參觀的訪客都注意到,男女分班的課堂氣氛比較平靜穩定,男孩也比較願意學習,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科茲沃得實驗做到了以下兩件事:
1、對於男孩在語言學習方面比較緩慢有所認知,並且針對這一點提供協助。
2、提供男孩一個安心學習的環境,讓他們不必擔心自己在女孩面前顯得笨拙,不需要在課堂上製造混亂來掩飾自己的缺點,而且願意嘗試朗讀、創作、表演話劇等他們比較不擅長的活動。
語文能力是男孩必須學習的重要技巧
語文能力是生活中很重要的技能,能夠用語言來論理和溝通,是你成為好家長、好伴侶及好同事的關鍵。自我表達的能力也能幫助男性不覺得孤立,使他們不會以酗酒、家庭暴力、甚至自殺的方式來宣洩壓抑的情緒。
男女分班以及依照性別選擇教材並非完美無缺的,要小心別陷入「男生喜歡打打殺殺,女生喜歡談情說愛」的思考模式,成功與否則取決於老師的態度。
總之,科茲沃得實驗的結果讓人振奮,男女分班讓兩性都能放下身段、輕鬆學習,男孩變得比較勇於表達,女孩變得比較勇於說出想法。這似乎是個讓每個人都受益的學習方式。
教出好兒子/缺乏父愛的男孩 需要特別關愛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嚴重缺乏父愛的男孩會有以下四種狀況:
嚴重缺乏父愛的男孩會有以下四種狀況:
●與人相處時較具攻擊性
●極度男性化的行為和喜好(例如槍械、肌肉、大卡車,甚至是死亡等)
●行為表現極度單調(對任何事都不屑一顧或裝酷)
●對女性、同性戀和弱勢者態度輕蔑
西方社會的中學教師都很熟悉上述情形,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成因吧!
男孩為了掩飾心裡缺乏自信,所以會有較具攻擊性的表現。由於得不到年長男性的讚美和尊重,男孩會裝成硬漢,處事態度是「在別人讓自己難堪前,先給對方難堪」。如果一個男孩很少和父親或其他男人接觸,就不知道如何當個男人,不了解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因為他沒有學習的榜樣,所以他不知道──
●如何用幽默感化解衝突
●如何不歧視女性、輕鬆自在地和她們交談
●如何表達感謝、難過或抱歉等等
這類男孩在描繪男性形象時只能憑藉兩個來源,一種是電影裡的男主角,另一種則是身邊的同儕。如果他的偶像是范˙迪索(Van Diesel),可能就無法從他身上學習如何處理真實生活裡的問題。他的朋友們也好不到哪裡去,對任何事都嗤之以鼻,只會說些「噁心」、「有病啊」、「我們走啦」之類的話。
我小時候很害怕被其他男孩嘲笑或毆打,後來和許多男性聊起,發現他們也有相同的記憶。不論男孩裝得有多強悍,其實都很怕被嘲笑,只要課文唸得不夠流暢或是露出聽不懂的表情,就會覺得很丟臉。他們最怕老師點到自己的名字。即使是成績好的男孩,也要面對被叫成「書呆子」或「馬屁精」、被其他同學排擠的煩惱。如果你很有天分或是與眾不同,就很有可能被叫成「同性戀」、甚至更難聽的綽號。
有父母或其他親人支持的男孩比較能夠處理這些問題,因為他不會覺得自己的男性特質受到挑戰。對於自己男性特質沒有信心的男孩則須掩飾心裡的不安,最好的自我保護就是裝得很強悍、不在意,這樣別人就不會看出自己內心的恐懼。對他們而言,唯有先發制人去貶低對方才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既然行為舉止表現得強悍,興趣當然也要強悍。身邊沒有男性協助培養正當興趣(運動、音樂、或是園藝等其他有創意的活動)的男孩,會被那些他覺得「這才是真男人」的事物吸引,例如全身都是肌肉的動作明星、槍械、卡車等等。
讚美是最好的解藥
父親、叔叔或是較年長的朋友對男孩的讚美,會提升孩子的自我形象。
舉例來說,有一家人跟朋友烤肉結束回家的路上,爸爸輕鬆地對兒子聊起:「你真的很會和小孩相處耶,他們跟你一起打球,看起來都很開心!」這番讚美會深深打動男孩的心。(雖然媽媽的讚美也很棒,但在青青期,爸爸的影響力更深。)
此外,當男老師看到男孩在桌上打著節奏繁複的拍子時說:「你知道嗎,你可以當個鼓手耶,你剛才打的節奏好厲害。」類似這樣的讚美都可以加強男孩的自信,使他比較不在意同儕的看法,更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我不是女生
自我形象不夠清楚的人,通常都藉由宣稱「我不是那樣」來定義自己。
雷克斯˙史多耶席格醫生(Dr. Rex Stoessiger)在研究男孩的讀寫能力時發現,缺乏正面男性形象的男孩會用「我不是女生」來描述自己,因為他們認為柔弱、愛說話、情緒化、合群、充滿關愛是女性的特質。他們拒絕當個弱者,所以會排斥女生,也排斥溫和的原住民族群、熱情的南歐民族或是許多辛勤工作的亞洲人,以免被身邊那些同樣不成熟的朋友排擠。有個可以討厭、排斥的對象,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更強、更了不起。
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現今社會的重大問題,想要遏止這種亂象,就要先加強男孩的自信。
教出好兒子/如何幫男孩建立正確的性知識?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對於「性」的感覺良好,並且能夠享受親密、關愛而愉悅的性生活。但是同時也希望他們充分了解,一旦稍有不慎,則可能帶來各種傷害,例如意外懷孕以及感染愛滋病等性病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確保他們在寬衣解帶時腦袋依然保持清醒!
愛的力量很強大,但也相當令人困惑。對年輕人而言,以下是三種最簡單且最有幫助的辨別方法:
年輕人談感情時必須仔細釐清上述三種感覺,有時難免會搞不清楚,訣竅在於多花一點時間去探索彼此之間的吸引力是否包含其他層面。父母親要幫忙踩煞車,確保年輕人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因為如果青少年無法放心和大人討論他們的選擇,就很容易忽視內心的感覺而衝動行事。我們並不是要阻止年輕人談戀愛,而是讓他們不會被外在壓力和生理需求逼著做出錯誤選擇。
持久的男女關係需要花時間慢慢培養,但是受到電視、音樂錄影帶、廣告看板和雜誌等各式媒體的影響,這個世界充斥了性的訊息,使年輕人感受到必須展現性感的壓力,然而其實他們尚未做好準備。
青少年(以及較晚開竅的人)很容易墜入愛河,因為他們渴望愛情,只要遇到稍微有好感的人,腦子裡就會產生許多幻想。然而,他們愛上的並非真實的人,而是「愛情本身」。時間到了,真正的對象就會出現,幻想與真實交會的結果或許不錯,因為對方可能比想像中的更有趣;結果也可能令人失望,但至少讓你看清了對方的真面目。
清楚告訴你的兒子,男女關係的最高原則是絕不故意傷害或侵犯別人。年輕人在享受活躍的性生活之前,需要溫暖正面的鼓勵以及正確實際的性知識,還有,要先長大成人!
性教育要從小開始!
我們都希望兒子以身為男性為榮,對性也能抱持正面的態度。然而媒體,尤其是新聞,卻不停灌輸負面的訊息。青少年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蘇丹境內達佛地區的性侵案或是教會的戀童事件,也能在報紙上看到恐怖的性犯罪新聞,對於年幼的男孩來說,這些新聞肯定會讓他們覺得不安。到了十三、四歲時,大多數的男孩都會產生強烈的性欲,並且對於生活周遭的女性形象感到著迷。
體內奔流的睪固酮讓他們的下半身感到興奮難耐,所以這個年紀的男孩每天通常至少自慰一次。他們充斥著龐大的性能量,然而這個生命裡的新階段卻一向不受重視,大家甚至往往避而不談,導致男孩心裡充滿疑惑。他們會不停猜想女孩子是否喜歡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或者自己只是另一個即將爆發的強暴犯!
性教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性行為的肉體接觸等細節,另一個則是牽涉性態度和性觀念等更重要的問題。你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就藉由日常對話或是為孩子解釋事物時,持續灌輸他們正確的性知識。首要之務是為他們建立正確的性態度,這需要父母及整個成人社會的協助。
如果你對性(不論對錯)避而不談,男孩便會從朋友和電視節目去學習。你必須清楚對兒子說明,性行為有好壞之分,不應該自私地利用他人的身體,而是尊重對方、享受快樂親密的關係、避免意外懷孕和性病。
為孩子舉行一個成長儀式
(一個慶祝兒子成為青少年、學習正確性觀念的儀式)
作家唐與吉妮˙艾利溫曾經描述一個儀式,我們覺得這個想法很棒,便將它運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艾利溫夫婦對於男孩最初的性知識多半來自學校同儕的狀況感到憂心,因為這些訊息可能會影響男孩的性態度,覺得自己應該積極主動。於是他們建議,可以在十歲左右安排一天,慶祝兒子成為青少年。這個年紀似乎有點小,但在現今的社會,這是青少年開始產生壓力的時候,而且會開始在學校裡公開談論性,錯誤的性態度因而逐漸成形。
你們可以事先告訴兒子,打算找一天晚上和他一起慶祝,在他挑選的餐廳共進一頓特別的晚餐(選一間正式的餐廳,而非速食店)。到了那天,你們就可以花點時間和他聊聊。建議父母親彼此在事前先討論要說些什麼,以免當場發生爭執。這個方法對於單親家庭一樣有效,事實上,可能還會進行得更容易些。
大家都坐定之後,就可以開始和你的兒子聊聊性,以及性對你的意義。此時應該分享你的經驗,也就是性在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個人越好。(我們發現這真的很難啟齒,兒子也有點害羞,恨不得話題快點結束。儘管如此,第一次都是這樣的,不表示舉行這個儀式的想法很糟。)
父母親可以各自談談對於性的感受,可以讓兒子知道性有多美好,他將來也能享受性的喜悅,從自慰開始,到成人之後(媽媽應該特別強調這一點!)與另一半共同享受。(在此要特別提醒,在這個年紀,你還無法得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異性戀者,所以不妨以輕鬆開放的態度和他討論一切基本知識。)
接著,舉杯慶祝兒子成為青少年吧!這個慶祝儀式只限父母和兒子三人,別把其他孩子帶來。不過,如果你的兒子也想邀請幾個跟自己有特殊情感的成人,就沒有關係。
接下來可以和他聊聊成長的喜悅(此時不必強調性的話題),並且回顧他兒時一些有趣、令人難忘的記憶,也可以帶幾張照片讓他看看,不論如何,重點在於共度一個好玩的夜晚,讓你的兒子覺得自己很特別、即將擔負起新的責任,並以成長為榮。(有些文化會在女孩初經來潮時舉辦這類慶祝儀式,這些女孩告訴我們,雖然當時很不好意思,事後回想起來卻覺得是個非常特別的經驗。)
教出好兒子/如果兒子是同性戀怎麼辦?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心理學家經由觀察之後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早在我們真的組成一個美滿家庭之前,內心就擁有對於美滿家庭的想像了。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將他們的人生都規畫妥當,希望他們有一份不錯的職業,結婚,兒孫成群。
我們一組成家庭,就會不自覺地要讓一切符合內心原有的想像。因此,一旦發現家裡那個青少年是同性戀時,便覺得心裡美好的希望都被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害怕的未來。
對於這件事,覺得難過、表達關切都是很自然的反應,不過有一部分的擔憂其實來自於對同性戀的成見。即使同志遊行不停地為同性戀者爭取尊嚴與權利,卻無法改變生活在郊區的父母親對於同性戀的既定印象。此外,這些遊行活動幾乎沒有實際描繪出同性戀者的整體生活狀態。
基本上,和任何父母擔心的事情都一樣,同性戀兒子的父母也希望兒子擁有快樂的生活,希望他以負責和自我尊重的態度面對性生活,希望他不會逃進那些你無法碰觸及了解的世界裡。
同性戀的青少年需要我們的支持。他們身陷危險之中,不論這些危險來自於世人的排斥或是一個生活嚴苛的世界。我們相信,許多自殺事件實際上是因為年輕人發現自己是同性戀。
同性戀的孩子需要願意聆聽並理解的父母,使他們免於騷擾和迫害。如果在你的親友間、運動夥伴或是朋友圈裡有幸福的男女同性伴侶,對於其他人都有莫大的助益。
當男孩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時,如果一直想著「為什麼?」或是「我們到底哪裡做錯了?」,對他們而言並非好事。
一些研究顯示,有些嬰兒從出生時就帶著特殊的荷爾蒙,而這個早在子宮裡就形成的設定也許決定了大腦是同性戀、雙性戀或是異性戀。(十個年輕人之中,至少有一個是同性戀或是雙性戀。)
性取向有時和家庭成員的相處方式也有關係,某些同性戀男人由於父親表現得疏離嚴厲,因此會從同性伴侶身上尋求父親的關愛。但是這並非決定性取向的唯一因素,試圖說服年輕人不要當男同志只會讓他覺得更受排擠、更為沮喪。
就像非同性戀者的生活一樣,同性戀者的生活也有黑暗的一面,成因通常是受到排擠而覺得孤獨。
務必對兒子表達關愛與支持,確保他不致掉入自我厭惡和絕望的情緒裡,讓他更有自尊,對於安全的性行為更加謹慎。世界上有許多快樂成功的男同志和女同志,唯有越來越多同性戀成年人願意出櫃,同性戀青少年的生活才能獲得改善。如果有一天,學校願意僱用同性戀的教職員,孩子就會發現男女同志也是正常、體貼、快樂的人。
如果你的兒子是同性戀,請先將自己的感受放在一邊,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由傑克‧湯普生(Jack Thompson)和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主演的《他不怪,他是我兒子》(The Sum of Us),內容描述一個父親發現兒子是同志時在態度上的轉變,這是一部很棒的澳洲電影,對於家有同性戀兒子的父母有非常正面的助益。
另外一部影響深遠的英國電影《神父》(Priest),片中可以看到同性戀者生活中的衝突,對於他們所面臨的危機和可能性有一番很好的描寫。
有一個同性戀兒子,最困難的部分可能在於父母親逐漸對兒子產生的疏離感──原本覺得自己和其他父母一樣,但是突然之間什麼都不想嘗試了。不妨和其他家有同性戀兒女的父母談一談,一些同志團體也能提供協助。讓同性戀的兒子帶你進入一個世界吧,你將在那裡遇到許多有趣而美好的人!
教出好兒子/如果孩子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著/野人出版提供】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著/野人出版提供】
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人會出現一種或多種綜合的問題行為,這個疾病已經嚴重影響許多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主要症狀有容易分心、健忘、難以控制衝動以及過動等。
美國大約有五%的男孩被診斷出罹患這個疾病,其他國家則略低於五%,患者必須服用相當程度劑量的安非他命(Amphetamine)來治療。
這種讓每二十個年輕男孩就有一個必須服用強力藥物才得以控制的疾病,引起許多醫生與相關人士的震驚和關注。
是不是我們過於忙碌的生活導致孩子無法學習平靜和專注?是不是學校要求小男孩安靜坐好的方式有問題?會不會是看了太多的電視才讓小孩的注意力發育出現困難?是否因為經濟壓力導致父母無法符合孩子在生命初期的需求?有沒有可能是藥廠想讓每個人都使用藥物的陰謀?是不是大腦出了什麼差錯?這個病會不會遺傳?
針對這些疑問,你或許可以從以下的內容找到一些有用的資訊。
加拿大的心理醫生蓋伯˙麥特(Gabor Mate)也許是這個領域最知名的優秀治療人員與作家,他在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蓋伯出生於二次大戰納粹大屠殺時的集中營裡,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有這個疾患。他自己會服用藥物,不過劑量很輕,而且只在需要時服用。(認識蓋伯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在服藥前後的表現差異很大。)不過也許是因為兒子也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他寫了很多相關的書,提出許多見解。他是個專注而體貼的人,多數加拿大人都看過他精闢的報章專欄,以及在卑詩省溫哥華東區為吸毒成癮的人實施的創新做法。
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眾說紛紜:注意力缺失疾患如何形成,以及你能做些什麼》(Scattered: How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Originate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裡面,蓋伯從自己的經驗談起,生動描述此類病患的感覺。雖然書裡並沒有具體的建議,但是我們仍能從這本書學到很多事情。他想表達的重要訊息之一是,根據一些重大的研究結果,他相信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成因是壓力,而且只有少數人在面對壓力時會為這種獨特的反應所苦。以下是他的看法:
‧我們所認定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以及許多類似的稱呼)屬於正常情形,而且有其潛能與優點,也有相對需要付出的代價。這個疾患在現代社會中特別常見,原因在於我們承受了精神壓力,卻被要求像部機器一樣安靜坐好、調整情緒,以符合社會的期許。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非常辛苦,需要大量的愛、了解和協助。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具有遺傳傾向,前提是在懷孕期、嬰兒期或是學步期碰到壓力或困擾,並且受到影響。某些嬰兒需要大量的關注,我們必須更努力去了解和照顧他們。
‧大腦內部幫助我們冷靜、專注和感覺被愛的區域,實際的發育階段是在懷孕期的最後六個月。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人大腦皮層(cortex)比一般人要細。若能減少母親的壓力,並且在嬰兒六個月到一歲這段期間給予充分的關愛和照顧,對於潛在患者可能具有關鍵的預防效果。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克服過程也許需要用到藥物,但是最終仍然是仰賴我們去學習如則做更好的自我情緒調整,以及如何專注和冷靜的技巧。
‧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心照顧,對於這個疾患以及其他諸如亞斯柏格症(Aspergers)、暴食症、濫用毒品與酗酒等發展疾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想附帶說明的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確實存在,但它經常遭到誤診,因此最重要的是觀察問題行為的所有可能肇因──這個孩子在家庭、學校或是其他環境是否感到壓力。為孩子貼上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標籤之前,必須仔細調查這些因素,因為生活裡還有許多原因會讓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像是霸凌、家庭失和、悲憤和難過等等。
安非他命並非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理想藥物,它的藥效會隨著服用時間而減退,同時會引發精神和心臟方面的疾病。根據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藥物和染色體變異有關。這個藥物的優點在於它的確有效,可以開啟一扇窗,讓孩子接受幫助,教導他們學習和自我控制,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家人也可以學習一些規則和方法去幫助孩子。但是千萬不要只仰賴藥物治療,你必須努力減少藥物服用量,或者完全不必服用藥物。
******************************************************************************
教出女人願意嫁的男孩
康健雜誌 69期
文╱黃惠如 攝影╱蕭世英
在小說《男人與男孩》中,男主角哈利從事人人稱羨的媒體工作,還有美麗的妻子、兒子,加上意氣風發的四輪傳動新車。但和同事的一夜情,卻搞砸這位男士的鼎盛期。他妻子知道哈利出軌後,回父親家去,哈利去求她回家,妻子對他大吼:「你以為家庭生活是件容易的事嗎?」她突然生氣起來,「你以為聽你哀嚎不再是青少年,每隔5分鐘叫派特(他們的孩子)不要再看『星際大戰』,還有照料房子是容易的事嗎?而且你毫不幫忙,你就像地球上的每個男人,以為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責任就完成了。」
如果男人真的以為,他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來供應金錢,就盡了做丈夫、父親的責任,就不能怪女人愈來愈不想嫁人。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近十年來女性單身戶數增幅幾乎為男性的一倍。由於求學、就業因素,女性民國80年底至90年底,單身戶數增幅高達159.4%,幾乎為男性81.3%的一倍。就算嫁了,女人也更勇於離開品質不佳的婚姻。去年我國離婚率創新高,每千人人口中有2.9對離婚,居全球第五。
女人的確有權對這樣的婚姻品質抱怨。從最表面的家務分擔來看,台灣女人做家事、照顧小孩、老人的時間,比男性多了五倍(主計處資料顯示,女性每週16.22小時,男性才3.27小時)。明明家事是家中每一個人的事,如果丈夫偶爾洗碗,「就要當做撿到的,」家庭、工作兩頭忙的上班族陳宜玲抱怨。
更糟糕的是,科技的發達並沒有讓男人節省工作時間來陪伴家人、分擔家務,「男人只不過從牌桌移到網路、DVD,」一位女性高階主管觀察。偏偏男人覺得自己很命苦。過去他父親只要準時把薪水交給老婆,就盡了責任,現在社會還期待他們當「新好男人」。
李宗盛有一首描寫男人壓力的流行歌曲「最近比較煩」。音樂錄影帶裡,青、壯、中年三代的男歌手垂頭喪氣地窩在酒吧抱怨,「每天工作排得滿滿、太太又嫌自己回家太晚。小孩功課不好、女兒太胖、兒子不肯吃飯。」事實上,男人抱怨的這些苦,一直都是職業婦女長期所挑的擔子。更令女人難以忍受、也在子女記憶中留有遺憾的,是「父職蒸發」。
一項發表在《人口統計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在孩子步入成年期的過程中,如果父親和孩子在情感上很親密,對家庭的參與度比較高的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會比較優異,也比較不會成為少年犯。
但男人幾乎沒有擔任過照顧者的經驗,遇到孩子如小獸般的需索無度,馬上就慌了手腳,相對於如同「育兒專家」的妻子,顯得很無能,於是他退回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職場。更遑論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樂於分享。能坦承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傷心,也會告訴她;當她敘述自己的生活點滴或新點子時,會用心傾聽。
現代女性也期望那個長不大的男人樂於分擔。例如會參與家務分配,也讓孩子參與;唸書給孩子聽、指導孩子做功課。問題出在哪裡?難道我們將可愛的男孩養成糟糕的丈夫嗎?
是夥伴,非競爭對手
美國心理學家、婚姻諮商師蕊爾認為:「我們不應責怪個人,因為丈夫的角色已經改變,我們沒有教出、也未曾教出親密的夥伴,而教出強悍、競爭心強的選手來。」會要求男孩強悍、堅毅,認定目標往前衝,也迫使男孩遠離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拙於感知別人的脆弱感受。
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點出父母在養育男孩的三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男孩的行為是生物造成的性別差異,特別是睪固酮(testosterone)所造成的影響,所以社會應接受他們戀物、不溝通、不懂傾訴,喜歡用蠻力解決問題。事實是:睪固酮的確對男孩的行為、活動有所影響,但影響更遠大的是父母的愛與照顧。父母親足夠的愛,會刺激小男孩的大腦,讓他能夠適應周遭環境。「我們的確可以型塑(shape)男孩子的行為,」波拉克博士說。
父母可以找出方法和管道,將男孩的精力用在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活動上。如果他們想打架,給他們一個吊袋,讓他們學拳擊;如果他們想吵架,約定他們得就事論事,還可以發展辯論技巧。
第二個迷思:男孩「應該」是男孩,也就是說他們應該像傳統定義的「男子漢」一樣,強壯、堅毅、勇敢、控制女性。事實是:沒有人去修正「健康男子漢」的定義。健康的男子漢會尊重女性;他的確是勇敢的,包括勇敢表達情感。
第三個迷思:男孩天生對心理、情緒不敏銳。事實是:男孩子可以被養育成敏感並具同理心,可以去關懷他人,包括女孩的情感。男孩子之所以「不在乎別人」,是因為文化訓練男孩子必須如此。他們習於以「男人」的方式,包括憤怒、激動或冷漠等來反應。
因此,每一個男孩都有變成好丈夫的潛力,端視父母怎麼愛他、教他。不過好男人有千百種,成為好男人的方法也有千百種,沒有金科玉律,以下是歸納國、內外專家的觀點,給父母參考。
1. 給男孩安全的環境表露情感
這部份焦點在母親,因為母親是男孩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全心全意的愛,這份緊密的關係對他一生影響重大。小男孩在不同階段感到失落,如果母親對他的需求非常敏銳,並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聯繫,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安全的依附(secure attachment)」。
這種安全感很重要,它提供一個不被批評、受保護的環境,讓男孩自由表達他的內心世界,順暢地表露情感,讓他們更了解自己,也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該隱的封印》作者金德倫認為。這可能是在2歲時,教他分享一個大漢堡;在9歲時,安慰他沒被選入校隊;或青少年時被女生拒絕。
2. 不要將男孩推出門外
我們的文化會用「成長」為名,將男孩與家庭分離,希望他獨立自主,「像個男人」。有些母親也會擔心,如果孩子和自己太過親密,會養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甚至過於娘娘腔。事實上,成為一個男人並不意味必須和母親斷了關係。
「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男性角色,」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我們常把善於發展友誼、關係,歸於女性特質,把獨立、強悍歸於男性。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女性特質是『人類』都該有的特質,所以不用擔心男孩太敏感、太娘娘腔。」事實上,男孩和女孩一樣,都會從各種健康的關係中成長,而且,愈多愈好,美國波士頓兩位女性心理學家凱特.朵莉、尼姬.菲蝶認為。
3. 父親角色不容忽視
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家庭、社區中,如何面對衝突、處理關係,在他日後的生活中,會謹記在心,也就是「言教重於身教」。「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就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獨一無二,他應該做男孩的表率,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與身邊其他的女性。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newme2007/archives/3841599.html
********************************************************************************
康健雜誌 69期
文╱黃惠如 攝影╱蕭世英
在小說《男人與男孩》中,男主角哈利從事人人稱羨的媒體工作,還有美麗的妻子、兒子,加上意氣風發的四輪傳動新車。但和同事的一夜情,卻搞砸這位男士的鼎盛期。他妻子知道哈利出軌後,回父親家去,哈利去求她回家,妻子對他大吼:「你以為家庭生活是件容易的事嗎?」她突然生氣起來,「你以為聽你哀嚎不再是青少年,每隔5分鐘叫派特(他們的孩子)不要再看『星際大戰』,還有照料房子是容易的事嗎?而且你毫不幫忙,你就像地球上的每個男人,以為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責任就完成了。」
如果男人真的以為,他只要去上那個瑣碎的班,來供應金錢,就盡了做丈夫、父親的責任,就不能怪女人愈來愈不想嫁人。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近十年來女性單身戶數增幅幾乎為男性的一倍。由於求學、就業因素,女性民國80年底至90年底,單身戶數增幅高達159.4%,幾乎為男性81.3%的一倍。就算嫁了,女人也更勇於離開品質不佳的婚姻。去年我國離婚率創新高,每千人人口中有2.9對離婚,居全球第五。
女人的確有權對這樣的婚姻品質抱怨。從最表面的家務分擔來看,台灣女人做家事、照顧小孩、老人的時間,比男性多了五倍(主計處資料顯示,女性每週16.22小時,男性才3.27小時)。明明家事是家中每一個人的事,如果丈夫偶爾洗碗,「就要當做撿到的,」家庭、工作兩頭忙的上班族陳宜玲抱怨。
更糟糕的是,科技的發達並沒有讓男人節省工作時間來陪伴家人、分擔家務,「男人只不過從牌桌移到網路、DVD,」一位女性高階主管觀察。偏偏男人覺得自己很命苦。過去他父親只要準時把薪水交給老婆,就盡了責任,現在社會還期待他們當「新好男人」。
李宗盛有一首描寫男人壓力的流行歌曲「最近比較煩」。音樂錄影帶裡,青、壯、中年三代的男歌手垂頭喪氣地窩在酒吧抱怨,「每天工作排得滿滿、太太又嫌自己回家太晚。小孩功課不好、女兒太胖、兒子不肯吃飯。」事實上,男人抱怨的這些苦,一直都是職業婦女長期所挑的擔子。更令女人難以忍受、也在子女記憶中留有遺憾的,是「父職蒸發」。
一項發表在《人口統計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在孩子步入成年期的過程中,如果父親和孩子在情感上很親密,對家庭的參與度比較高的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會比較優異,也比較不會成為少年犯。
但男人幾乎沒有擔任過照顧者的經驗,遇到孩子如小獸般的需索無度,馬上就慌了手腳,相對於如同「育兒專家」的妻子,顯得很無能,於是他退回讓自己最有成就感的職場。更遑論女人希望自己的丈夫樂於分享。能坦承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傷心,也會告訴她;當她敘述自己的生活點滴或新點子時,會用心傾聽。
現代女性也期望那個長不大的男人樂於分擔。例如會參與家務分配,也讓孩子參與;唸書給孩子聽、指導孩子做功課。問題出在哪裡?難道我們將可愛的男孩養成糟糕的丈夫嗎?
是夥伴,非競爭對手
美國心理學家、婚姻諮商師蕊爾認為:「我們不應責怪個人,因為丈夫的角色已經改變,我們沒有教出、也未曾教出親密的夥伴,而教出強悍、競爭心強的選手來。」會要求男孩強悍、堅毅,認定目標往前衝,也迫使男孩遠離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拙於感知別人的脆弱感受。
美國波士頓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點出父母在養育男孩的三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男孩的行為是生物造成的性別差異,特別是睪固酮(testosterone)所造成的影響,所以社會應接受他們戀物、不溝通、不懂傾訴,喜歡用蠻力解決問題。事實是:睪固酮的確對男孩的行為、活動有所影響,但影響更遠大的是父母的愛與照顧。父母親足夠的愛,會刺激小男孩的大腦,讓他能夠適應周遭環境。「我們的確可以型塑(shape)男孩子的行為,」波拉克博士說。
父母可以找出方法和管道,將男孩的精力用在正面和具建設性的活動上。如果他們想打架,給他們一個吊袋,讓他們學拳擊;如果他們想吵架,約定他們得就事論事,還可以發展辯論技巧。
第二個迷思:男孩「應該」是男孩,也就是說他們應該像傳統定義的「男子漢」一樣,強壯、堅毅、勇敢、控制女性。事實是:沒有人去修正「健康男子漢」的定義。健康的男子漢會尊重女性;他的確是勇敢的,包括勇敢表達情感。
第三個迷思:男孩天生對心理、情緒不敏銳。事實是:男孩子可以被養育成敏感並具同理心,可以去關懷他人,包括女孩的情感。男孩子之所以「不在乎別人」,是因為文化訓練男孩子必須如此。他們習於以「男人」的方式,包括憤怒、激動或冷漠等來反應。
因此,每一個男孩都有變成好丈夫的潛力,端視父母怎麼愛他、教他。不過好男人有千百種,成為好男人的方法也有千百種,沒有金科玉律,以下是歸納國、內外專家的觀點,給父母參考。
1. 給男孩安全的環境表露情感
這部份焦點在母親,因為母親是男孩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全心全意的愛,這份緊密的關係對他一生影響重大。小男孩在不同階段感到失落,如果母親對他的需求非常敏銳,並給孩子足以信賴的回應,孩子與母親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內在的聯繫,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安全的依附(secure attachment)」。
這種安全感很重要,它提供一個不被批評、受保護的環境,讓男孩自由表達他的內心世界,順暢地表露情感,讓他們更了解自己,也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該隱的封印》作者金德倫認為。這可能是在2歲時,教他分享一個大漢堡;在9歲時,安慰他沒被選入校隊;或青少年時被女生拒絕。
2. 不要將男孩推出門外
我們的文化會用「成長」為名,將男孩與家庭分離,希望他獨立自主,「像個男人」。有些母親也會擔心,如果孩子和自己太過親密,會養成一個長不大的娃娃,甚至過於娘娘腔。事實上,成為一個男人並不意味必須和母親斷了關係。
「我們需要重新看待男性角色,」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我們常把善於發展友誼、關係,歸於女性特質,把獨立、強悍歸於男性。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女性特質是『人類』都該有的特質,所以不用擔心男孩太敏感、太娘娘腔。」事實上,男孩和女孩一樣,都會從各種健康的關係中成長,而且,愈多愈好,美國波士頓兩位女性心理學家凱特.朵莉、尼姬.菲蝶認為。
3. 父親角色不容忽視
男孩會觀察父親在婚姻、家庭、社區中,如何面對衝突、處理關係,在他日後的生活中,會謹記在心,也就是「言教重於身教」。「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就因為父親的角色如此獨一無二,他應該做男孩的表率,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妻子與身邊其他的女性。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newme2007/archives/3841599.html
********************************************************************************
教出好女兒/荷爾蒙決定兩性差異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 著,野人文化出版】
從媽媽受孕的那一刻起,決定性別的那條染色體就已經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宏偉藍圖。更具體地說,是染色體所含的荷爾蒙不同,造就了女孩與男孩的差異。這也是女孩安靜、合作、喜歡一切美好的事物,男孩坐不住、愛搗亂、喜歡冒險的原因。
女性荷爾蒙決定女孩的天生特質
與男孩相比,女孩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男孩天生就是個「小冒險王」,他們崇拜英雄、喜歡競爭。那麼,女孩的天性是什麼呢?針對這個問題,唐和吉妮˙艾利溫(Don and Jeanne Elium)在《養育女兒》(Raising a Daughter)書中提出了明確的解答:女孩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每當女孩接觸一個新的領域或環境時,她們最關心的是:
「我們之間有關係嗎?」
「我們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在這種關係中,我處於何種地位?」
「要維持彼此關係的聯繫,我應該做些什麼?」
對女孩來說,自我意識的提升來自於情感的滿足以及人際關係的品質。
她們腦袋裡總是想著:
「今天很高興,因為媽媽誇我懂事並抱了我。」
「爸爸今天好像對我的表現不滿意。」
「怎樣才能讓 老師喜歡我呢?」
「班上的同學喜歡我嗎?」
「怎樣才能交到更多知心朋友呢?」
決定男孩冒險、競爭等天性的是體內的男性荷爾蒙睪固酮(testosterone),女孩的天性也是由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決定的。
從媽媽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體基因便被女性荷爾蒙啟動,這些荷爾蒙在女孩出生前就決定了她們細心、安靜、敏感、溫柔等天性,同時也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雌激素(oestrogen)控制女孩情緒的穩定、思考的過程、做事的動機、愛好、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外來的壓力和性衝動。當雌激素活動不穩定,就會使情緒產生波動;如果雌激素過低,女孩就會感到孤獨、生氣、易怒、悲傷、失望、缺乏自尊,這也是女孩比較敏感的原因。此外,黃體素(progestogen)使女孩比較喜歡小孩子和小動物,催產素(oxytocin)則使女孩產生更多的「憐憫之情」,也就是「母性的本能」。
女孩體內也有睪固酮,但是只有男孩的二十分之一,因此女孩較不具攻擊性。
雖然女性荷爾蒙使得女孩溫柔、有強烈的同情心、會體諒和關心他人,使她們不像男孩那樣富有攻擊性、冒險性和控制欲,而是更具預測力、穩定性、謹慎細心、從容,但也造就天生就變化無常的情緒。
教出好女兒/給父母建議 培養三大能力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根據女孩大腦發展,按部就班培養語言、記憶及藝術能力
了解女孩與男孩的差異及原因後,就能根據女孩大腦發展,積極培養女孩的三大能力。
五歲之前:女孩大腦發育最快,激發語言能力
五歲時,女孩的大腦已經形成了。大家常說:「如果在五歲前沒有把孩子教好,那麼以後再怎樣教都無濟於事。」「在五歲前要教會她應該學會的知識,否則長大後她會比別的孩子落後。」這些話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女孩五歲之前的教育確實很重要。
因為五歲前是女孩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因此父母除了要教會女孩所應學會的技能,如說話、控制自己的情緒外,還要讓她遠離危險的、有害的資訊。
另外,女孩在五歲前已經開始展現語言天賦,父母除了要教會女孩說話外,還要引導她發揮這個天賦,例如講故事給她聽並鼓勵她複述等,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八歲左右:女孩海馬迴活躍,培養記憶力
八歲左右,女孩大腦裡主管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開始活躍起來。在這個時期,女孩的海馬迴比男孩大,更重要的是,女性海馬迴的神經元數量和神經傳遞速度也超過男性。所以與同齡的男孩相比,女孩天生就有記憶力好的優勢。有人曾經做過實驗,讓一組八歲的男孩和一組八歲的女孩完成三件事,包括整理房間、倒垃圾、擦桌子。男孩通常需要父母多次提醒才能完成,女孩們則比較不需要提醒,而這主要歸功於海馬迴。
父母可以針對這個特點,引導女孩發揮記憶力天賦,如背誦古詩詞、玩記憶力遊戲等。
十到十二歲:女孩額葉發展快速,開發藝術能力
十到十二歲,女孩大腦中控制思維、想像、語言創造能力的額葉發展快速,對於女孩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關鍵期。
十二歲之後,經常使用的大腦區域會有更多的神經傳遞,較少使用的大腦區域則沒有,至於那些沒有使用的區域,大腦會自行去除多餘的組織。
也就是說,十到十二歲時經歷的關係、親情、體育、美術和音樂活動以及學到的理論知識很有可能在往後的生活中「保持」或至少「重現」,這和女孩的大腦在這段時期內迅速發育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如果她們在這個階段沒有經歷過某些事情,往後也很難做好。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女兒在十一歲時彈過鋼琴,即使日後沒有成為偉大的鋼琴家,至少能夠保持樂感;如果她在十二歲時讀過很多書,那麼可能一生都喜歡讀書;如果她十歲時生活穩定,以後就比較有安全感。
也許有父母會問:「如果女兒十到十二歲時沒有學畫畫,十六歲時卻突然想學,是否一定學不好?」答案雖然不是肯定的,但十六歲時才學畫對女孩來說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有一位舞蹈老師表示:「在十歲左右沒有接觸過舞蹈的孩子,等到過了十二歲,連學習一個很簡單的舞步都很困難。」
因此,想要發展女孩藝術能力的父母千萬不要錯過十到十二歲這個黃金時期。
教出好女兒/從出生到七歲 成長任務是身體發育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從出生到七歲這段時間,女孩的成長主要是身體的發育。
在這個階段,女孩將學會走路、說話、思考,為日後的智力發展奠定基礎。由於出色的語言和記憶天賦,女孩確實表現得比男孩優秀,但正因如此父母更容易在教養上犯錯。
最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為了讓女兒贏在起跑點,不惜重金報名才藝班,訓練孩子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
然而這個做法有違女孩的成長規律,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示,孩子在十到十一歲時才擁有理性的思維,如果在能力還沒有達到就強迫他們理解事物,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
因為這階段女孩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發育上,而並非思維的發展、智力的提升。所以,如果父母試圖讓七歲以下的小女孩加速發展思維能力,只會令她今後對自己失去信心。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女孩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往往為了博得父母的喜歡而努力學習和練習,例如背詩歌給父母聽、為客人表演舞蹈……
但是,並非所有女孩都是學習天才。當她們長大後,很可能不像小時候容易取得好成績以博得父母的喜愛。一旦小時候與長大後的落差過大,脆弱的女孩就會感到沮喪,進而失去自信心。這也是很多女孩小時候性格開朗、伶俐,長大後個性變得內向、自卑的最主要原因。
最容易犯的第二個錯誤: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贏得女孩的合作。
試圖讓三、四歲的小女孩接受我們所講的大道理或是聽從我們的告誡,是違背成長規律的做法,因為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小女孩無法理解這些道理。
三歲孩子的思維與九歲孩子的思維大不相同,與大人的思維更是相去甚遠,所以當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做錯事時,父母用講道理的方法並不能改變她的行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個階段的孩子所犯的錯呢?一位很有經驗的媽媽說:
「以前,我每天必須一直提醒女兒玩完黏土後要把它裝到盒子裡,不然黏土乾了就不能玩了,但我發現她總是忘記。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些大道理對她完全不管用,於是每次都會親自幫她把黏土放好,示範了幾次後,我發現她就開始模仿我的動作把黏土放好了。」
對於七歲以下的小女孩,父母不能指望她們像大人一樣用邏輯思維理解問題,或是朝著一個目標有步驟地執行計畫,所以父母必須用行動告訴她們怎樣做。
當然,對於一些必須避免的行為,如自己到馬路上玩,或是吃掉到地上的食物等,父母仍然要給予明確的規範並重複提醒:「不!不能自己過馬路。」「不能吃掉到地上的髒東西。」
唯有這樣,她才能理解父母所說的話是真的,才真正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這些行為只有等到小女孩換牙,也就是七歲之後,才不需要父母提醒並重複了。
教出好女兒/非語言溝通的默契 讓女孩記憶深刻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對於敏感、善於觀察的女孩子來說,父母的非語言溝通方式往往更能發揮教育的奇效。
例如當女孩取得好成績,給她一個熱情的擁抱,比起純粹的言語表揚效果要好得多;當女孩犯錯時,父母批評的眼神比批評的語言更能觸動她。
語言學家亞伯特‧梅瑞賓的研究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高達九三%是透過非語言溝通,只有七%是透過語言溝通。而在非語言溝通中,有五五%是透過臉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的,只有三八%是透過音調的高低進行的。
因此,亞伯特‧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七%的語言+三八%的音調+五五%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非語言資訊在溝通過程中有多重要。
教出好女兒/給父母的建議 多對孩子微笑與擁抱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英國知名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擁抱、撫摸,有時甚至親暱地拍打幾下,會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更加健康。」
微笑魔力溝通=無形的親情暖流
父母多對女兒微笑,女兒也會以微笑回應,這種微笑不僅是雙方情感交流的默契,也是一種表示友好的社會性行為。
這種親子間的微笑可以消除父女、母女之間的爭執、衝突、憤怒等不良情緒。
當你面帶微笑對女兒說:「媽媽知道妳已經很努力了,但事情還是發生了,我們一起汲取教訓,希望下次不會再發生。」相信她一定能從你的微笑中感受到你的真誠和鼓勵,效果比單純的語言好得多。
讓愛的擁抱陪伴女兒長大
心理學研究表示,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飢餓感」,在父母與孩子的眾多接觸中,以抱著孩子和摟著孩子的肩膀最能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位母親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堅持每天擁抱孩子三次。早上女兒醒來時,這位媽媽會張開雙臂抱抱孩子,親切地對她說:「親愛的女兒,妳真是討人喜歡,媽媽抱抱!」女兒放學回家,媽媽會放下手中的家務,抱抱孩子,熱情地對她說:「女兒,告訴媽媽妳今天學到了什麼呀?」晚上睡覺前,這位媽媽會溫柔地抱抱女兒,對她說:「寶貝,來,讓媽媽抱你入睡!」現在她的孩子上六年級了,從來沒有和媽媽發生衝突。
犯錯了!用眼神替代責罵,讓女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任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父母也不免要斥責幾句。事實上,教育方式並不只有批評、責駡,其他的方式也會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女孩犯錯誤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用眼神來「教育」她,相信效果會更好。
一個七歲的女孩想洗杯子,卻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爸爸聽到響聲,快步走進廚房。
女孩馬上向爸爸解釋:「爸爸,我不小心……」爸爸看了看孩子,有點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小心點,沒有傷到手吧?」看到女兒沒事,爸爸又去忙他的事情了。這個小女孩在日記裡這樣寫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爸爸寬容的眼神。以後不管做什麼事,我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再粗心大意了。」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懂得如何避免錯誤,而不只是為了批評孩子,讓孩子心裡難過。上述例子裡,女孩的爸爸只用眼神就輕易達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當女孩犯錯時,家長用眼神一瞥,不僅可以讓她體會到家長的寬容,還可以時刻激勵她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常常親吻女孩,傳達愛意更直接!
親吻是一種比較親密的溝通方式,很多東方父母都不善於運用。其實,親吻能夠讓女孩更加深刻地感受父母對她的愛。
親吻是接納對方的一種表示,也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對於尚且年幼的女孩來說,父母不妨多親親她,讓孩子在親吻中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意。
教出好女兒/想幫她解決難題 反而不領情?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 著,野人文化出版】
當女兒告訴父母她們遇到困難時,父母往往馬上就告訴她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還會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女兒卻常常不領情,甚至大發脾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位媽媽曾這樣說過:「當女兒哭泣或心情不好時,我常不假思索直接告訴她我的想法,直接給她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沒想過聽她訴說。然而當女兒告訴我:『要從這件事情解脫出來我需要一段時間。』如果我還是不理會,繼續講一些我認為有效的方法,她就會轉身不理我,或者對我發脾氣。現在我學會了盡量讓她傾訴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還學會了不做任何評價。當她平靜下來之後,再告訴她我的想法。努力從一個說教者,變成一個傾聽者。」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時常扮演救難英雄,似乎不顯顯身手,就沒資格當父母。然而,每當父母扮演「救世英雄」時,女兒的情緒只會更糟糕,有時甚至會引起親子衝突。
一天放學後,十歲的梅子哭著跑回家:「媽媽,體育老師說我的身體協調性不好,不能參加體操隊。」「怎麼這樣呢,我馬上打電話問問是怎麼回事。」說著,媽媽開始找電話簿。
但讓媽媽驚訝的是,梅子對於媽媽的「打抱不平」並不領情,哭著對媽媽說:「既然妳決定這樣做,那就隨妳的便吧!」說完跑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房門關上。媽媽被她這種激烈的情緒嚇了一跳,最後也就沒有打電話給女兒的體育老師了。
後來,梅子開始學會以堅決的態度來打消父母想幫忙解決問題的衝動:「媽媽,我不想知道解決辦法,我只是想發洩一下。」
於是,每當女兒再向媽媽傾訴某件事時,媽媽總是這樣問:「妳是想聽聽我的建議和想法,還是只想傾訴一下呢?」採取這種方法後,媽媽就很少再與梅子產生衝突了。
當女兒處於青春期時,甩門事件可能是經常發生的事,令父母傷心、難過、生氣,但在不瞭解女兒情緒的情況下,不論如何幫助女兒都沒有用。唯有瞭解女孩的情緒,也許並不需要語言,僅僅是一個認可的眼神、一個關愛的動作,就能使女兒走出不良的情緒。
教出好女兒/爸爸影響女兒一生的性格與氣質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很多女孩都偷偷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風姿綽約的女人。然而,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內心裡也一直朝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爸爸對女兒一生的影響極大,他們在不自覺中影響了女孩的擇偶標準、性格和氣質。
父親影響女兒的擇偶標準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位男性,能為女兒樹立心目中男性的標準──女孩希望別的男孩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來對待她。
父親能使女兒懂得男人的深沉和廣博、榮譽與正義、價值與意義,當父親真誠地面對女兒,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氣概時,女孩將學會尊重男性,平等地對待男性。與此同時,她們也將學會青睞那些尊重她、平等對待她的男性,避開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性。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女孩的人生路上,父親能夠指引她對男性懷有健康的認識,也可能錯誤地引導她們,令她們在與男性相處時困惑迷惘,不知所措。
調查顯示,四○%的女孩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女的關係則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異性間的關係。
父親影響女兒的性格
心理學家指出,母親影響女兒的是生活層面上,父親卻對女兒的性格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媽媽給予女兒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爸爸則不同,通常只在女兒取得好成績時才把愛做為一種獎勵給她。然而女孩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如果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女孩會變得自卑、悲觀,甚至對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興趣。
反之,如果女孩有一位關注她們、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親,那麼女孩在父親的關注和鼓勵下,就會變得自信、樂觀,做任何事情都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
父親對女兒女性氣質的影響
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一生中不斷塑造而成的,但早期與父親的溝通與互動卻會促進或阻礙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例如當女兒注視爸爸時,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爸爸讚賞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新鞋子,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同受到父親對她外表的反應影響很大。
此外,父親還會讓女兒形成特殊的氣質,有資料顯示:四三%的女兒從父親那裡繼承藝術天賦;超過二五%的女孩成年後認為自己的服裝品味來自父親;五三%的成年女性認為自己的歷史、自然科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女孩比較不感興趣的學科知識,是父親那裡獲得的。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母親無法像父親那樣給予女兒的。同時,它們還會影響女孩生活成功和幸福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她的自信,一是她對自己女性特質的認識和認同。
教出好女兒/給爸爸的建議 讓她自信看世界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 著,野人文化出版】
爸爸的支持會讓女兒更有自信
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女孩會忽然開始懷疑自己,被問到最簡單的問題時,她也會搖著頭說「不知道」;她們甚至為了不讓別人看出胸部的發育,而故意駝背走路。
對於注重關係的女孩來說,別人一句懷疑她的話,都會使她們自己懷疑自己。此時,來自於爸爸的肯定會讓她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為自己定位。
當父親開始關注女兒的一言一行時,她會知道在生命中有一位重要的男性在關愛她,這種關愛甚於任何人。當父親開始注重女兒的言語和心聲,以及與女兒之間的交流時,她們會因此變得自信而堅強。
來自於爸爸的誇獎最有效果
東方人很「自謙」,尤其是爸爸,從不在別人面前誇自己的孩子,甚至當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都會說:「哪裡,我家的孩子沒有你家的優秀!」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自謙的話會對女兒造成多大的傷害。聽到這些話,敏感的小女孩會想:「原來我在爸爸心目中是這個樣子!」「我真的很不優秀!」……
有個父親曾說:「家裡有客人時,常會開玩笑地比較我兩個女兒,儘管我試著阻止,但有時客人們仍會無意識這麼做。有一次,一位客人對大女兒說:『妳不如妹妹漂亮。』女兒雖然沒說什麼,但我看得出她不開心,便笑著對她說:『叔叔在跟妳開玩笑!我的兩個女兒都很漂亮,都是爸媽最棒的女兒!』說完後,兩個女兒都自信地為客人表演節目,往後再遇到類似情況,女兒還會自豪地對客人說:『我爸爸說我們都是最漂亮的,都是爸媽最愛的女兒!』」
對於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家長來說,確實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妳不如妹妹長得漂亮」、「妳爸爸媽媽比較疼妳姐姐」……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使敏感的女兒受到傷害,甚至自卑。因此,父母要學會如何保護女兒脆弱的自尊心。
爸爸的誇獎會讓女兒更加自信,如果爸爸經常對女兒說:「妳是最棒的!」女孩就會帶著這個心態進行社交:「我爸爸說我最棒,我就是最棒的!」凡是有這種心態的女孩,在人際交往中不再那麼敏感,思想和行動也不易受別人影響。
教出好女兒/強化邏輯推理與辨別能力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培養女孩理性思考能力:強化邏輯推理,具備辨別能力。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智商不會有太大區別。不同的是,女孩的思維方式與男孩不同,她們更加感性,更加相信自己的直覺。正因為如此,面對問題時,女孩往往會輕信自己一時的感覺,而不去做更多的邏輯推理。
對於女孩的感性、不擅長理性思考,家長往往很擔心:「我的女兒,別人說什麼她都相信,我真擔心她將來會一直吃虧。」「女兒的數學總學不好,一遇到難題,她就退縮了。」「女兒很乖巧,卻很不具思考力,我教什麼她就學什麼,從來不會主動提出創造性的問題。」
家長們的擔憂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理性思考能力對於女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一個習慣理性思考的女孩,不僅學業成績會更優異、成長過程少走冤枉路,而且對人生的眾多選擇也更具辨別能力。
那麼,女孩的理性思考能力從何而來呢?
其實,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在生活中一點點累積而來的。例如,女孩都愛聽故事,尤其是童話故事。有兩位媽媽在講《灰姑娘》故事時,媽媽甲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女兒很快知道了這個故事的全部內容;媽媽乙講完故事後,問道:「女兒,妳想想,這個童話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女孩想了想:「深夜十二點,馬車等都變回去了,那麼水晶鞋為什麼沒有變回去?王子是拿著灰姑娘掉下的水晶鞋才找到她的。」
很多父母在講故事時,都會停留在媽媽甲的階段。這樣不僅不會引發孩子思考,而且灌輸式講述還會讓孩子養成凡事全盤接受、不去深入思考的習慣。媽媽乙的做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她鍛鍊了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讓孩子自小便敢於向權威挑戰。因此,父母講故事時,不妨多啟發孩子的思考,引導孩子看到故事背後的故事。
同樣的,父母與女孩交談時,如不將理由解釋清楚,只是簡單命令式地強迫孩子服從,也容易延遲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教育女孩的過程中,家長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認為女孩子聽話、好管教,所以常常以命令代替解釋。當命令越來越多、解釋越來越少,女孩就喪失了主動思考、主動探詢的動力。
教出好女兒/給父母的建議 多提出推理因果關係問題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 著,野人文化出版】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應經常提出一些需要做簡單的推理判斷才能回答的問題。比如,對孩子進行因果關係的訓練,即訓練孩子思考某個行為帶來的可預測的後果。家長可以這樣問女兒:「如果我忘記關水龍頭,讓它開一整夜,妳想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沒有太陽,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和女兒玩因果遊戲時,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交換角色,由父母想像原因,孩子回答結果。
此外,父母還可以經常圍繞著「一物多用」、「一事多因」來提問,讓孩子回答:「水有什麼用?」「磚頭除了蓋房子還有什麼用?」「紙有哪些用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依據各種生活情景,有意識地積極引導女兒主動思考。長此以往,女孩的推理能力、思考能力,都將得到大幅提升。
經常與孩子爭辯
爭辯不僅可以引發孩子進行認真細緻的思考,且能培養其思維的敏捷度。
因此,父母可多與女兒就現實問題進行探討,如爭辯看電視、打電動時間長了好不好;觀看某一電視後,與孩子爭論對某一人物或問題的看法等。這樣不僅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還能加強她對許多問題的認識。
一位媽媽寫道:為了從小就鍛鍊女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我經常故意和她「衝突」。有一次剛看完連續劇,我故意問她:「你喜歡這裡面哪個人物?」女兒興奮地回答:「當然是那個男主角,好帥哦!」我馬上說:「我不喜歡那個男主角,除了長相外,他哪有什麼優點?」
女兒急了:「他個性也很好、很善良……」對女兒的回答,我馬上給予反駁,她只好拿來紙筆,一口氣羅列出男主角的一大堆優點,然後一條條和我爭論……
最後我和女兒一起總結出「好男人的十大標準」。這也算是一種額外的收穫吧!
引導女兒從正向、逆向、橫向等不同的角度思考
父母應該注意訓練女孩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才能培養多元化思維。
小英總是要求媽媽買禮物。一次,媽媽問她:「女兒,把我身上所有的錢都給你買好吃的好玩的好嗎?」小英立刻舉雙手贊成:「當然好。」
「可是,」媽媽繼續說:「如果我把所有錢都花掉,我們全家下星期的生活費就沒了,那爸爸媽媽和妳吃什麼呢?而且妳看其他小朋友,雖然沒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不是一樣很快樂嗎?」小英低頭想了一下,使勁地點點頭。
對於任何一種解決方案,父母都應有意識地引導女孩考慮其利弊。並且,對同一個問題,父母不僅要引導女孩學會正向思考、逆向思考,還要進行橫向思考。
多提出開放性問題,女孩才會開放性思考
在輔導女兒學數學時,兩位媽媽分別給孩子出了一道題目:
媽媽甲:9 □ 7(在□內填上適當的符號)。
媽媽乙:9 > □(在□內填上適當的數位)。
這兩道題目,都是讓孩子複習10以內數字的大小比較,但是對於孩子的思維發展而言,這兩道題相差甚大。
媽媽甲出的題目,答案是唯一的,是封閉性的,也就是說,在「9 □ 7」這道題中只能填「>」這個符號。而媽媽乙出的「9 > □」,在□內可以填「8、7、6、5、4、3、2、1或0」這9個數字,答案不是唯一的。而且媽媽還可以鼓勵孩子按順序寫出這幾個數字,培養孩子的排序思維;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比9小的數都能填」,能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只有開放性的問題,才能引導孩子進行開放性的思考。
多玩思考遊戲,提高女孩對邏輯推理的興趣
思考遊戲能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父母可多與女兒做一些思考遊戲。
媽媽給女兒出了一道題目:「魚缸裡有五條魚,死了一條,還剩幾條魚?」
女兒馬上回答:「四條。」
「錯,答案是五條」
女兒顯得很茫然,媽媽拍拍女兒的小腦袋說:「我沒有說把那隻死了的魚撈出魚缸,所以魚缸裡還有五條魚。」
女兒不服氣,小眼睛轉呀轉,忽然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也出道題吧!」
「好呀!」媽媽很爽快地接受挑戰。
「樹上有十隻鳥,被獵人打死一隻,樹上還剩幾隻鳥?」
「沒有了,因為鳥都被槍聲嚇跑了。」媽媽顯然對自己的答案充滿信心。
沒想到女兒聽了答案邊笑邊說:「媽媽,我可沒說被打死的那隻鳥有沒有從樹上倒下來呀,所以恭喜妳答錯了,樹上還剩一隻鳥。」
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思維鍛鍊,既可以滿足女孩的好奇心,又可以促使女孩對推理、思考產生興趣。相信不用太長時間,女兒的邏輯推理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教出好女兒/接受女孩不同的性格 適時引導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 著,野人文化出版】
在這本書中,我們一直強調女孩很注重關係、女孩很敏感、女孩的依賴性比男孩強、女孩天生就具有語言及社交天賦……然而,也許有父母會反駁這個觀點:我家的女孩很大咧咧、我家的女孩很獨立、我家的女孩有點孤僻…
面對這些「與眾不同」的女孩,家長們亦喜亦憂,喜的是孩子不那麼敏感、很小就學會了獨立,父母會因此放心許多,憂的是女兒性格像男孩,對她的未來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女兒性格這麼孤僻,將來如何與人相處呢?
每一種性格都有優缺點,無論父母是喜是憂,孩子的性格都不會因而改變。父母們先要做到認同和接受孩子的性格,然後引導發揮性格的優點,並告訴他們如何避免性格的缺點。
把大咧咧的女兒培養成交際家
冰冰雖然是個漂亮的小女孩,但天生就喜歡像男孩子那樣爬上爬下,有點看不起那些受了委屈就哭哭啼啼的小女生。冰冰的父母對此很憂慮,擔心孩子長大後嫁不出去怎麼辦。
其實,她的父母有點杞人憂天,雖然冰冰的性格像男孩,卻有很多好處:沒那麼敏感、愛哭的女孩,父母教養上會放心許多;更重要的是,不拘小節的性格會使女孩有很多朋友。
研究表示,不論女孩或男孩,都喜歡與那些不計較細節、有點大大咧咧的女孩相處,因為和她們一起玩不會累,而且可以玩得很開心。所以,父母可以掌握這個特點,鼓勵她多交朋友,培養她的交際能力,對於她未來的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父母有必要告訴大咧咧的女孩,什麼樣的女人最美。不管性格如何,舉止優雅、談吐有度等永遠都是女人最美的表現。這樣就不會使女孩產生錯誤的性別認同。
父母理智的愛讓柔弱的女孩更獨立
大多數的小女孩都會依賴父母,而大多數的父母也喜歡讓女兒依賴自己,但是父母必須瞭解: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獨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與孩子的性別無關。
養育女孩的過程中有很多「美麗的陷阱」,會讓家長「誤入歧途」。例如,很多家長認為女孩天性弱小、脆弱,因此需要給予更多的保護,使她們免受失敗之苦。
其實小女孩也會有爬樹的欲望,但父母們卻常對她們說:「危險,快下來!」「危險!以後不許妳這樣做。」然而如果男孩爬樹,父母卻不太會阻止,頂多就是告訴他們小心一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實就向女孩們傳達了這樣的訊息:「妳是弱者,妳需要保護,沒有我們,妳什麼也做不好。」結果女孩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是理所當然地依賴,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依賴丈夫,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生活的附屬品。
不要代替女孩去嘗試,不要剝奪她們感受失敗的機會,不要把女孩看成弱者。●★唯有父母愛得理智,女孩才能獨立,才能更快成長。
鼓勵「獨行俠」女兒多微笑
女孩具有語言和社交天賦,但如果你的女兒不愛說話,甚至有點孤僻,也不需要著急。這只是因為她的天賦沒有發揮出來,此時,你的鼓勵就是激發她發揮天賦的動力。
由於父母工作調動,憶彤轉學到另一個城市,離開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在新學校,憶彤很不習慣,不知道該怎樣跟同學們交流。久而久之,憶彤成了班上的「獨行俠」,一個學期下來,原本成績不錯的她有好幾個科目都退步了。
父母看出女兒的變化,馬上尋求心理諮詢。心理諮商師瞭解憶彤的情況後,只跟她的父母說一句話:「只要鼓勵孩子學會微笑,她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
他們照做,對女兒說:「妳笑起來真漂亮,只要妳對同學微笑,他們一定會喜歡妳的。」
第二天,憶彤鼓起勇氣羞澀地對每一位同學微笑,同學們都露出驚訝而友善的表情。下課時,憶彤主動去擦黑板,有個同學拿起另一塊板擦對她說:「我們一起擦吧!」從此,憶彤不再是班上的「獨行俠」了。
友誼是女孩不可欠缺的養分,鼓勵女孩走出封閉心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她學會微笑。當一個女孩對別人微笑時,就如同以愉悅的態度對大家說:「讓我們交個朋友吧!」所以,微笑的女孩永遠不會孤獨。
教出好女兒/怎面對青春期女孩渴望戀愛心理?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女孩進入青春期,父母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她們過早談戀愛,怕女兒因為這樣而耽誤學業,怕女兒在這份不成熟的感情中受到傷害,怕女兒因為好奇和衝動而過早嘗到苦果……
一般來說,不管是男孩或女孩,甚至在小學階段就會對異性產生好感,這都屬於正常現象。我們所定義的「早戀」,一般是指即將進入青春期或已經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非理性愛戀。特別是女孩的家長更是視早戀為洪水野獸,這是因為女孩更注重關係和感情,所以很容易在這段非理性的感情中受傷。
曾有人分別問一所中學的男孩和女孩:「如果你喜歡上異性同學,你能喜歡他(她)多久?」
男孩子們的回答多半是:「一個星期。」「兩星期。」「一個月或者更長一些。」
而大多數女孩的答案卻是:「永遠!」
在這些不理智的戀情中,女孩往往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於是一些看似有先見之明的家長,在女孩小的時候就向她們灌輸這樣的想法:「別跟男孩玩」、「離男孩子遠一點」……聽話的女孩真的不跟男生說話、不和男生交朋友,甚至對男老師也不理不睬。
但是,讓這些家長們想不到的是,青春期談戀愛的女孩大多都是「乖乖女」。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專家指出,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對異性產生好感與好奇,由於這些「乖乖女」從小很少接觸異性,所以這種好奇和好感會更強烈,「早戀」的機率會更高。
由此可見,對待青春期孩子的想談戀愛的心理,防堵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疏導」,才能讓女孩子理智對待「早戀」呢?
及時發現女兒的早戀傾向
對於早戀,早發現、早提醒、早幫助,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解決方式。以下問題,只要超過三項,家長就該格外留神了——你的女兒不一定正在戀愛,但一定有了早戀傾向:
她最近突然變得很愛打扮,並常對著鏡子左顧右盼;
一向樸素的她,竟然要求父母添置時髦衣服;
她的學習成績突然有明顯下降,並持續了一段時間;
活潑好動的她開始變得沉默起來;
她回家後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不太喜歡和父母交流;
她對某異性的名字特別敏感;
她經常會在無意間談起公園、溜冰場、音樂茶座等一些場所。
讓女兒理智對待早戀
一天,女兒對爸爸說:「爸,我喜歡班上的一個男生,他既帥、功課好,還很關心別人,我能跟他結婚嗎?」
父親說:「好呀,他也喜歡妳嗎?」
女兒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也喜歡我。」
「這很好,妳能被一個男生喜歡,說明妳很優秀;妳能喜歡上一個男孩子,說明妳已經長大了,會欣賞別人了。爸爸不會阻止妳跟誰結婚,但一定要幫妳把這件事分析清楚:如果妳以後想在這裡發展,就繼續跟他交往;如果妳以後想去大城市發展,就應該去大城市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出國,就應該根據自己的志向再去解決這個問題。」
女兒想了想,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個外交官,能夠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如果現在就把自己的未來限制在這裡,有點為時過早了。想清楚後,女兒很快就放棄了那段不理智的感情。
青春期孩子的戀情大多是不理智的,只想眼前,根本不會考慮以後。這時,如果父母多提提她們的理想,或是講述當年自己或朋友的故事,告訴她們:妳的這段戀情是美好的,但如果過早把自己束縛起來,妳將失去更多更美好的東西。
告訴女兒,影視作品中的愛情是虛幻的
女孩都喜歡浪漫,常會因為電視或電影中浪漫而勇於奉獻的愛情感動得痛哭流涕。但往往也正是這些媒體誤導她們的戀愛觀。例如剛上國中的小女孩說:「如果父母不童意我和阿強談戀愛,我就和他私奔!」「我們要白頭偕老,永不離棄『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
女兒又在為《還珠格格》裡的愛情故事而感動,眼淚就是止不住,這時爸爸在旁邊不失時機地說:「他們就是生活在瓊瑤小說裡,不用為工作和生計而發愁。要是在現實社會,讓他們辭掉工作兩個月試試,不餓死才怪呢!」
女孩子愛幻想,有時甚至會把自己想像成浪漫故事裡的女主角,這時父母有必要告訴女兒:那僅僅是在童話或故事裡才會有的。幫助女兒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教女兒對不理智的戀情說「不」
芳芳最近很煩惱,因為她收到了一個男孩子的情書。就是因為這個事情,芳芳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最後甚至影響到了成績。媽媽發現了女兒的異樣,便找了個機會與她聊天,在媽媽的引導下,芳芳終於說出了心事。
「妳想和這個男孩談戀愛嗎?」媽媽問道。
「不想,但是我心裡挺高興的,因為有男生喜歡我了。但我又怕拒絕他會傷害他。」
「在你們這個似懂非懂的年齡,每個少男少女都會產生類似的感情,有的甚至不止一次,這很正常。但是,妳這樣拖下去,不但會害了他,還害了你自己。」媽媽很認真地說。
「那我該怎麼辦呢?」
「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覆,告訴他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
最後,芳芳送給那個男生一件很特別的禮物:國立高中的招生簡章,並把自己的目標告訴那個男生。這段不理智的戀情就這樣結束了。
善良是女孩的天性,她們常常會以「我不想傷害他的感情」為由,而無法拒絕她不想接受的那段感情。這時父母就要告訴她:「如果妳不懂拒絕,不僅會害了他,還會害了妳自己。」當然,這對女孩長大後理智地選擇對象也有一定的幫助。
教出好女兒/讓女孩學會預習 掌握學習內容
【摘自《教出好女兒:培養快樂、優秀、氣質女孩的教養經典(適合0-18歲)》,雲曉著,野人文化出版】
到了青春期後,大多數女孩的學習成績都會走下坡。面對女孩這個學習發展規律,明智的家長會採取措施,幫助女孩向這一生理規律挑戰。
十歲的蘭蘭上課總是不帶課本,只聽老師講課,考試成績卻比認真做課堂筆記的同學要好得多。老師和同學們覺得非常奇怪。
有一次,老師到蘭蘭家裡去拜訪,這才發現了其中的祕密。原來,蘭蘭上幼稚園時,蘭蘭的父母就一直對她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並指導她正確預習,讓她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因為每次課前都預習,上課時,蘭蘭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一邊看課本一邊聽 老師講課,而是抬著頭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同時,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已經學過的內容,這樣一堂課聽下來,老師講的內容她就基本掌握了。回家再看一下課本,就完全掌握了。所以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
大多數女孩長大以後智力都會落後於男孩,但如果從小讓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彌補她與男孩子智力之間的落差,而且這些好習慣還會促使她的成績比男孩子優秀。而在諸多習慣之中,課前預習直接決定了孩子掌握多少知識、孩子成績的高低。
預習是一個人自己學習的關鍵,只有會預習的人,才能漸漸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預習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孩子能夠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就能掌握將要學習的關鍵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和聽課效率。有效的預習能夠使孩子帶著問題聽課,對於不懂的內容會特別注意,如果發現老師講的和自己想的不一致,就會認真聽老師講解,直到弄懂為止。
孩子剛開始學習預習時,內容不要太多,最好選擇一兩 門比較弱的科目進行。在獲得一定的經驗以後,如果時間允許,再對其他的課程進行預習。
預習時不懂是很正常的!只要先標記出來!
在預習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一些不懂的問題,這時,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不懂是很正常的,帶著問題去聽課,收穫才會更多。
當然,父母還要建議孩子製作一套預習符號,比如「?」表示疑問,「﹏﹏」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詞語等。
製作好預習符號後,父母要教孩子採取合適的預習方法。比如,先通讀全文,邊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語,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課文旁邊打上問號;然後,對於自己不太明白的內容加強學習,還不明白的,就用自己設定的符號表示出來,在老師講解的時候認真聽,直到弄懂為止。
這種方法會讓學習變得比較輕鬆,不再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而沮喪,進而討厭上課。
預習、寫作業、複習,該怎麼安排?
預習的時間是不是越長越好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孩子處理預習、寫作業、複習之間的關係呢?
一位媽媽這樣介紹她的成功經驗:
要讓孩子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父母首先就應該讓孩子有時間觀念。
女兒每天晚上五點放學,五點半回到家後,她會先複習一下這一天所學的內容,大約半小時後,我們就開飯了。吃過飯後,女兒先看半小時的卡通,然後開始做作業,做作業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最後再花半小時預習第二天的學習內容。
我對女兒的要求是:寧可做不完作業,也一定要複習;寧可不能預習,也一定要把作業做完。其實,當女兒有了時間觀念、熟悉並掌握了這一流程後,每次把這一流程完成。
當孩子準備預習時,父母要告訴孩子,預習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礎性的知識,熟悉教材,在聽課時能夠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對於一時看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做個記號,留到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不需要將所有問題都在預習中弄懂,否則太浪費時間,無法達到好的效果。
讓女孩學會複習 保持優異成績
與預習一樣,複習同樣是女孩保持優異成績的「致勝法寶」。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意識到複習的重要性了,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一個善於複習的女孩,往往能夠學到其他人無法學到的知識,比其他人更優秀。
丹丹剛上國中就開始住校了,宿舍裡一共有六個女生,丹丹是她們宿舍、全班同學中學習最好的一個。對此,宿舍的同學都很納悶:「我們每天和丹丹一塊起床、一塊上課,為什麼她的成績比我們好那麼多呢?而且晚上她回到宿舍後就睡覺,難道她就是傳說中的天才?」
在一次班級經驗交流會上,那些女孩心中的疑團終於解開了。原來,丹丹成績之所以這麼優異,關鍵就在於她晚上的「睡覺」。當同宿舍的女孩還在嘰嘰喳喳地聊天時,丹丹便早早地躺在自己的床上,回憶這一天所學的內容。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她會發現很多問題、留下很多疑惑,但她不急於解決,而是等到回憶結束後,拿著書去廁所的燈光下看上兩眼,這樣一來,一天所學的內容都被她消化、吸收了,她才會回到床上睡覺。不用費太多的精力,她便成為了班上學習成績的遙遙領先者,這主要歸功於她的「回憶式複習法」。
複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可以鞏固、加深和充實學過的知識,使它們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複習還可以加深孩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並提高對知識運用的技巧,進而使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使知識真正為自己所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