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中醫師爸爸顏宏融的獨家祕訣

中醫師爸爸顏宏融的獨家祕訣

作者:丁彥伶  出處:《親子天下》0-6歲免疫力關鍵問答 養出不怕生病的寶寶

孩子氣色不好,該如何「補氣」?看到飯就說不餓,如何開胃?中醫師顏宏融教你善用中藥材、捏脊,輕鬆為孩子打下免疫基礎。

藥補加穴位按摩

擁有一個兩歲的孩子,身為中醫兒科醫師,顏宏融家中常備補氣茶飲;而餐桌上,每天一定會出現一道以馬鈴薯、紅蘿蔔、洋蔥等食材燉煮的蔬菜湯。下班後的親子時間,他會把孩子抓過來捏一捏,將穴位按摩當成親子遊戲。

中醫治「未病」,怎麼判斷寶寶是不是快生病?「孩子臉色偏白、淡時,可能就是免疫力較弱,」顏宏融說,中醫稱之為氣虛,這時候會發現寶寶較平常容易流汗,毛孔跟著張開,讓風寒有機可趁,孩子也就容易感冒。他解釋,中醫談「肝、心、脾、肺、腎」,氣虛多半說的是肺氣不足,無法推動血液到全身。另一方面,孩子胃口不好、拉肚子或便祕,吸收消化能力不佳,營養也跟著不足,連帶影響免疫力。「六個月前的孩子,免疫力是靠母親;六個月到一歲間,就要靠寶寶自己慢慢建立,」顏宏融指出,免疫力較弱的孩子,可以運用中藥材「補氣」,而最常被使用的便是蔘類,包括人蔘、西洋蔘、粉光蔘等。用在學齡前孩子的身上,以涼補的西洋蔘較適合。

顏宏融的補氣茶飲,以黃耆、枸杞、紅棗為主,另加上麥門冬,可避免過度燥熱,連熬夜的大人也能飲用。除了茶飲,這些補氣藥材還可以入湯,「例如在雞湯裡放一些黃耆,或者一些西洋蔘,」顏宏融指出,當孩子可以吃副食品、腸胃發育較完整時,就可以少量食用。除了黃耆、西洋蔘,一些補血的藥材,如當歸、川芎、熟地、白芍,也有研究發現可以調整體內免疫細胞。近幾年許多研究還發現,茯苓、山藥、靈芝所含的多醣體可調整免疫細胞,「但靈芝較強烈,小孩子可能會起疹子,仍要先諮詢過醫師為宜,」顏宏融提醒。

免疫力與飲食營養有很大關係,孩子吃不下飯,是媽媽經常遇見的難題。顏宏融指出,這時候就需要開脾健胃,運用陳皮、山藥、山渣、烏梅等酸性藥材,或者山藥排骨湯、四神湯,幫助促進孩子胃口。顏宏融家中的餐桌上,每天必會出現一道蔬菜湯,用馬鈴薯、一點點生薑、紅蘿蔔、洋蔥、番茄,偶爾搭配蓮藕熬煮。這道菜最重要的是湯,利用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習性,帶動小孩子跟著一起喝。

中藥材各有特性,分量上要多加注意,例如枸杞子雖可補氣,但只需要一點點就夠了,過多反而會太燥熱;另外西洋蔘雖是涼補,也要視小孩年齡、體質而定,一歲以上可以食用一平匙的西洋蔘粉,但一歲以下就要減量為半匙或三分之一匙。「急性感冒症狀期間也不要進補,」顏宏融說,有發燒、鼻涕黃、喉嚨痛等症狀時,一定要停下來,因為此時進補,補的反而是病菌。


摸摸捏捏,甜蜜的親子時光

工作忙碌的顏宏融,每天回家與孩子必做的兩件事就是穴道按摩與捏脊。顏宏融認為趁著與孩子玩遊戲時,「抓過來按一按」,對於許多父母而言,是很容易做到的。像是肚臍周圍,可採順時鐘方向慢慢按摩一圈,或是揉中脘穴(肚臍與胸骨下方一直線的中央),以及胃經,也就是雙腳外側一路往上至腸胃。

有時會按摩小腿外側的足三里(膝蓋凹窩下四指處下方)。至於捏脊,其實並不是真的捏脊椎,武俠小說中常出現任督二脈,督脈指的就是背後的脊椎,在脊椎左右兩側可以找到略為突起的一條肌肉,「順著肌肉輕捏,嬰幼兒則可以大拇指指腹劃圈圈輕揉推」,這兩條肌肉串連了心、肝、脾、肺、腎等五臟六腑,有助於氣血通暢。他會趁孩子洗完澡後,邊幫孩子抹乳液邊捏一捏,一方面可調整免疫力;另一方面,肌膚的親密接觸還有助於培養親子關係。

顏宏融也提醒,以中藥為孩子食補時,不要太熱或太急,也勿輕易聽信坊間的傳言,曾有病人被推薦使用鹿茸粉,用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造成性早熟。除了飲食之外,也要讓孩子多活動,兩相配合下,才能為孩子養成好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