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好動還是過動,專家教你辨分明

‧大家健康 2011/04/11
【文/張雅雯、吳宜亭】
如果你身邊有國小階段的孩子,催促他寫功課不要拖拖拉拉,恐怕是例行公事,假使孩子不但寫得超級慢,好像記不住正確筆劃,寫一筆就要重新再看範例的下一筆怎麼寫;或是看似寫的字都正確,卻左右顛倒或像用畫的;有時還比例不對,比如「張斌」寫成「弓長文武」,不是孩子不願專心去學,恐怕是因疾病導致無法達到應有的專注力。
單純無法專心
還是小孩是過動兒?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周育如表示,在女兒大班、兒子小班時,就發現孩子有專注力的問題。她觀察的方法是:
1.觀察小孩吃飯
排除菜色不合小孩胃口等因素,周育如發現,小孩吃飯所需的時間還是比別人慢。即使已告訴孩子,在多久時間內吃完飯可以有獎賞,小孩還是做不到。
2.觀察小孩完成一件事的過程
周育如察覺即使是簡單可很快完成的事,小孩還是會東摸西摸,比方說,寫個作業、畫個圖,他居然可以一下玩橡皮擦,一下摸鉛筆盒,以獎品利誘小孩迅速完成,孩子還是做不到。
嘗試了幾個訓練專心的方法都失效,周育如決定帶小孩就醫,經專業醫師診斷,確定孩子有過動問題。
不能專注的孩子

4大常見特徵
現在像周育如這般有警覺性的家長愈來愈多,但「孩子好動而無法專心,不代表過動。」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強調,影響孩子專心的因素很多,比如:他明明比較愛玩小汽車,給他洋娃娃,當然沒興趣;如果寫功課的環境有電視等聲光刺激的干擾,孩子也較難專心寫功課。剔除這些狀況,仍無法專心,便要及早就醫診斷。
有學習障礙而不能專心的孩子,在注意力上會呈現4種常見的問題與特徵:
1.注意力渙散:
這類孩子常伴隨過動現象,易受小事干擾而分心,思想衝動且健忘,厭惡認知學習上需要持續專心的活動。他們會在沒有任何預警或告知下離位,或是特別對移動的物品有興趣、出手卻像搞破壞,因此在學校常成為問題人物。
2.注意力不足:
這類孩子常會伴隨退縮與行動遲緩的現象,做事速度很慢,常需花很長時間去完成一件很簡單的事。
3.注意力短暫:
這類孩子腦部神經元較弱,易疲倦而導致分心,做一件事常需分多次完成。
4.注意力固執:
常見於自閉症的孩子,上課或做功課時只專注自己的固執行為,例如:玩衣領、亂塗鴉等,以致未能如期完成動作。也常在考試時不由自主的重複唸同一個字或句子,浪費作答時間,更會因某一題答不出來而「卡」住,留一大堆未作答的空白題。
上述孩子不像一般孩子,透過要求就可改善專心問題,孟瑛如呼籲要從醫療與教養行為同步著手。

出處: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article_ord.jspf_ORDER_BY=D&pno=1聯合新聞網
資料來源http://yusun.my104.com.tw/discuss_more.asp?id=1555






********************************************************************************

好動、注意力不集中? 專家:試試腦波訓練
更新日期:2011/06/09 08:45
很多孩子都有「上課像條蟲,下課像條龍」的狀況,家長甚至擔心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有些家長還特別帶去醫院求診,有專家認為,孩子專注力不易集中的原因有可能問題出在腦波。


美國耶魯大學等多家名校實驗證實,不穩定的腦波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度和智力發展。連帶也會影響後續的學習力和發展。澳洲臥龍岡大學教授採用美國Neuro Sky的腦波耳機配合他們開發的一套訓練程式來實驗可以增加兒童專注力、記憶力的方法,實驗一群7-14歲的幼兒,每天讓家長帶領他們做15分鐘的腦波遊戲,經過一年的追蹤時間,證實可提升兒童的專注力、記憶力。


親職教育專家簡志昇老師與陳志皇醫師特別引進這套『美國Mind Set --KF訓練課程』,這套課程使用美國最新技術「Mindset意念耳機」,透過專業的尖端腦波儀來穩定腦波,針對不同階段的學齡兒童設計不同課程,孩子同時進行遊戲在過程中直接訓練專注力和放鬆度,目的是為了提升小朋友的專注度。


師鐸獎得主簡莉文老師表示,這類型的腦波訓練課程,可以搭配學校或補習班團體做到校服務。這項新奇的課程,吸引不少家長們的目光。科技日新月異,腦波訓練現在也成了才藝班的選擇之一,建議家長們在選擇才藝班時,應該針對孩子的興趣以及需求來挑選,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流行。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9/91/2szt8.html
資料來源http://yusun.my104.com.tw/discuss_more.asp?id=1639






********************************************************************************
少根筋的孩子怎麼帶?-1原因
採訪/王紹媛
諮詢/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 林淑棻
老師教的功課,無法完全吸收;父母交代的事情,一再叮嚀還是忘記;出去玩,老是將玩具遺忘在公園……。小時候經常忘東忘西、丟三落四的人,若父母總是好心幫忙孩子處理,卻沒有正視孩子的偏差行為,隨著孩子長大,反而會造成他的依賴心,少根筋的行為可能更嚴重。
內文:
小時候,姍姍玩玩具或是看圖畫書,經常只有幾分鐘的專心度,現在已經三歲半了,卻變得迷迷糊糊的,常常丟三落四,交代她做的事情,不是「聽一半」,就是「記一半」,活像是少根筋似的。爸爸、媽媽為此困擾不已,不得不常常對她耳提面命和嘮叨一番。「你到底有沒有帶腦袋,做事怎麼老是粗心大意的?」「東西走到哪兒,就丟到哪兒,真是個迷糊的小孩。」「你怎麼這麼健忘,這樣下去還得了!」
孩子少根筋的原因
「真奇怪,襪子怎麼又只剩一隻?」「糟糕,剛剛買糖果忘了拿錢給老闆,現在還在口袋裡呢!」究竟為什麼孩子常常像少根筋似的,老是忘東忘西、迷迷糊糊的?
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林淑棻老師表示,三、四歲的幼兒,對於任何事情都會採取積極的態度去參與,由於生活圈子比以前擴大很多,對於新鮮事物都會因為好奇而想去接觸、探索,也許是因為太多事物吸引他,有時候會忘記和朋友約定好的事情;因為想玩,忘記媽媽交代的工作,或是將東西遺忘在幼稚園。
其實有時大人也會忘東忘西的。幼兒如果不是偶爾,而是經常迷迷糊糊、丟三落四,那麼,父母就應該探求孩子少根筋的原因。通常造成孩子少根筋原因包括:
1. 各年齡的專注力:
通常年紀越小的孩子,注意力會比年紀大的孩子弱。二歲左右的孩子注意力約七分鐘,三歲約九分鐘,四歲約十二分鐘,五歲能持續十四分鐘;但如果是孩子非常感興趣的事物,三歲的孩子就有五十分鐘的專心度,如看卡通影片、精彩帶動唱等,讓孩子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對於其他事自然容易忽略。
2. 環境影響:
吵雜、混亂的環境,也容易使孩子分心,例如:上課時,教室外面有轟隆轟隆的車聲、人群晃動或是其他同伴的干擾等。想當然便對老師教的功課無法完全吸收,且也搞不清楚交代的功課,因此忘記帶作業、物品的事也就經常發生了。
3. 過度保護:
小時候出門幫他準備衣服、襪子、鞋子,上幼稚園開始,出門前都不厭其煩地一再叮嚀:「小寶,手帕、衛生紙帶了沒?……」在這樣無微不至照料下的孩子,自然認為媽媽都會替他把該帶的東西準備妥當。如果父母突然不管了,這時孩子當然什麼事都忘得一乾二淨了。
4. 限制過多:
三、四歲是幼兒好奇心萌芽階段,對任何事情都想嘗試和接觸,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山坡那邊很危險,不可以跑到那兒去。」「會撞到,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玩就好了。」不准這、不准那,限制孩子許多探索,卻不說明原因,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想嘗試,於是不是將父母的叮嚀當作耳邊風,就是選擇性的去聽。
5. 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期望過高,交代的事太多,孩子的思緒就變得複雜,心思忙,專注力被分散,當然就忘記現在要做什麼;此外,長期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對事物學習的堅持度也會降低。如何改善,有賴家長與老師耐心教導了。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1.asp






********************************************************************************
少根筋的孩子怎麼帶?-2技巧
採訪/王紹媛
諮詢/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臨床中心督導 林淑棻
小時候經常丟三落四、忘東忘西孩子,若大人總是好心幫他設想、安排好一切,或是一昧的溺愛孩子、幫孩子拿東西,卻沒有正視孩子的偏差行為,到頭來反而造成孩子的過度依賴,而隨著孩子長大,其偏差行為可能會日益嚴重。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以下一些建議提供父母參考:
(一) 專心度訓練
對於集中力、注意力散漫的孩子,父母可選擇孩子最有興趣的遊戲,開始訓練專心度,如積木、拼圖、配對遊戲等。從五分鐘開始,逐漸延長時間,難度也可逐步增強,從中更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二) 避免嘮叨
三、四歲的幼兒,正處於第一反抗時期,如果父母不斷重覆嘮叨他的行為的話,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抗心。所以,不要一直強調他忘東忘西的行為,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不妨大方的誇獎他。同時,父母應為孩子創造能穩定情緒的環境,幼兒便能慢慢減少掉東西的次數。
(三) 具體的教導
具體的教幼兒如何做才不會忘東忘西,例如:要帶去學校的東西,在前一天晚上睡覺前就要全部準備好,置於桌上或明顯的地方;還有脫下來的衣服,必須放在固定的地方;用過的物品,一定要物歸原處。若教導了之後孩子仍會健忘時,父母就得適時提醒他:「你都準備好了嗎?」「用完有沒有記得放回去呀!」
(四) 珍惜自己的東西
幼兒一掉東西,父母就馬上買給他,不但不能改掉幼兒丟三落四、忘東忘西的習慣,反而更養成他不珍惜物品的習慣。父母要再買新的東西給幼兒,還不如和幼兒一起想想看、找找看,藉以提醒他注意自己的東西,不要隨便丟棄。
(五) 養成獨立個性
依賴心重的幼兒,尤其容易忘東忘西。父母應給孩子一個觀念:忘記帶東西,吃虧的是你自己。而要做好這一點,父母就要停止照顧孩子瑣碎的生活細節,養成他獨立的個性。有時讓幼兒經驗忘記帶東西,或掉東西後造成的困擾和尷尬場面,幼兒便會注意自己的生活態度,過著有規律、整齊的生活。
(六) 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最會模仿父母的生活態度,如果你也是經常忘東忘西、迷迷糊糊的,孩子可能也會遺傳到你這個性。所以,父母或家人應做幼兒的好榜樣,不要經常忘東忘西,孩子就比較不會少根筋。同時,父母可以幫忙幼兒反省一天下來和朋友交談的話,準備明天要做什麼?要帶什麼?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32.asp







****************************************************************************
為什麼孩子總是慢吞吞的?
採訪/王紹媛
諮詢/蒙特梭利研究基金會講師 張庭枝
有的孩子活潑敏捷,有的卻是慢半拍,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幼兒時期的遲鈍沒有糾正,一直到長大後還是既遲鈍又緩慢,經常落在人家後面的話,可要留意了。孩子之所以行動、做事緩慢,一定有其原因,追究形成原因,耐心去協助他,才是最重要的。
動作慢有原因
孩子慢半拍、老是跟不上別人的速度,舉凡起床、穿衣、穿鞋、收玩具等,總是拖三落四,非得等到大人發脾氣才趕快做好。到底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慢吞吞的現象呢?蒙特梭利研究基金會講師張庭枝老師表示,造成孩子慢吞吞有下列幾種原因:
1. 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慢吞吞常跟著「漫不經心」一起出現,因為漫不經心所以顯得動作慢。此外,有些孩子之所以慢吞吞,是因為注意力分散度低,當他專注於一件事時,無法一下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大人交代的事情上,如看電視時叫他去收拾玩具。有些則是注意力分散度高,才聽大人把交代事說完,又被另一件事吸引,所以,不僅無法用心完成大人交代的指令,也很快忘了前面的叮嚀。
2. 操之過急:
父母過於心急,經常是一個指令出去,就要孩子馬上做出回應。然而每個孩子發展不太一樣,有的孩子動作發展較快,有的是思考方面較快,當孩子的思考動作協調不是很好時,而家長卻又要求嚴格,超出孩子動作能力時,家長會認為孩子慢吞吞,而孩子會認為他已經很快了。家長和孩子的標準不一樣,常是求好心切的家長認為孩子慢吞吞的主要原因。
3. 缺乏興趣:
當孩子對他有興趣的事動作就很快,沒興趣的事就慢吞吞,如今天要去動物園玩,他可以在3分鐘內穿好衣服、襪子,還反過來催大人。如果換成要他去收拾地上的玩具的話,他就開始慢吞吞,任你三催四請,直到你急得不得了了、要發火了,孩子的動作才稍微快一點。
4. 天生氣質:
趨性的孩子反應表現常是積極、勇敢、樂觀活潑的個性,對一些學習活動總是充滿好奇心;相反的,避性的孩子卻表現出畏縮、害怕、害羞沈默的個性,且不願意與別人互動。認識孩子的個別差異,給予不同的協助,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並增進其學習智能。
幫助孩子積極學習
往好的方面來說,慢半拍的孩子有他從容不迫、深謀遠慮、謹慎處理的一面,不可一概說他不好,或是把他當成問題兒童,然而,若幼兒時期的遲鈍沒有糾正,一直到長大後還既遲鈍又緩慢,可就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總是慢半拍、跟不上別人的速度,一定有原因存在,追究形成原因,讓孩子更積極些、機靈點、速度放快。
多關心及了解
孩子行為有問題,並不一定表示他是故意的,客觀評量孩子的發展特質,耐心地去協助他,調整自己的行為;此外,父母親不要因為愛孩子,幫他處理日常瑣碎事情,反而害了他。讓孩子從小對自己所作的事情負責,不管是快也好、慢也好,讓他學著去承擔,父母才能放心、放手。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8.asp







******************************************************************************

限制飲食 64%過動兒可改善症狀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改變飲食或許可以改善孩童過動症狀!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約64%的過動兒經過5週飲食限制,尤其避免食用諸如乳製品、雞蛋等比較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後,過動症狀獲得改善。

此外,醫師也表示,除可避免致敏食物、避開環境致敏因子外,包括人工色素、防腐劑及有機磷農藥等,也有研究證實與過動可能相關,因此,兒童日常飲食少吃加工食品也可降低躁動現象。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可說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一般估計盛行率約在5%左右,在我國,平均每個班級至少會有一名過動學童。

過去有理論認為,孩童的過動可能與過敏相關。發表在Lancet(刺胳針)期刊的研究則來自荷蘭Radboud University以及過動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將100名過動兒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以一組限制飲食、在5週實驗期間,飲食內容以米飯、水、白肉類,以及一些目前已知比較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蔬菜水果,像是乳製品、雞蛋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則是被排除在食譜之外;另一組則是採行健康飲食。

結果顯示,避免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的確可改善過動症狀。

為什麼減少較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可以降低過動症狀?一般認為這除了因為過敏時的不舒服可能讓孩子坐立難安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江伯倫指出,近年也認為,過敏與過動兩者間神經傳導可能有相關連結,但其間機制並不明確。

台大小兒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楊曜旭指出,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過敏兒罹患過動症的機率,約是非過敏兒的2.8倍。但兩者間究竟誰是因?誰是果?還是只是共同存在?目前都還不清楚。不過,臨床上發現,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當過敏症狀控制好的時候,通常其過動問題也會跟著好一些。

也因此,除了建議有過敏症的過動兒積極控制過敏,除用藥之外,也要特別注意環境中的過敏原及食物。

江伯倫建議,過動兒的家長不妨讓孩子同時進行過敏原測試。至於應少吃哪些易導致過敏食物?江伯倫表示,在台灣,兩歲以下小朋友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蛋白。至於大一點的小孩常見的過敏原則包括有殼海鮮、花生堅果、芒果等。

不過,除了引發過敏的食物可能與過動相關,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包括人工色素(特別是黃色4號、5號;紅色6號、40號)、防腐劑苯甲酸鹽,以及殘留的有機磷農藥也都被認為與兒童過動相關。

出處:自由時報電子報
資料來源http://yusun.my104.com.tw/discuss_more.asp?id=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