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邱晉陽醫師
發表日期:2002年6月5日
又進入了炎炎夏日各種傳染病肆虐的季節。在各樣的疾病中,幼兒胃腸道疾病向來就是關心孩子健康的家長們所最常碰到且感覺困擾的問題,在幼兒胃腸疾病中又以急性胃腸炎為最普遍。就讓我們來談談急性傳染性胃腸炎,在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腸炎以及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近幾十年來,台灣雖陸續創造根除天花、小兒麻痺等公共衛生奇蹟,但是一直到目前為止,沙門氏桿菌腸炎及桿菌性痢疾仍是經常發生地區性流行的腸道傳染病。其實這兩種傳染性腸炎的臨床症狀相當類似,但我們今天把主題放在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桿菌(shigella)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在夏天發生。孩子遭受感染後,病菌會進入腸道產生發炎現象,主要的侵犯部位在小腸末端以及大腸的腸黏膜;少數情形下病菌會穿越腸壁,造成更嚴重的腸炎,甚至進入血液形成菌血症或敗血症.
常見典型的臨床症狀有:發燒、腹痛、噁心嘔吐伴隨腹瀉;部份患兒會有水樣下痢,但另有一部份患兒糞便中可能會有黏液、血跡;有時會出現一種現象叫"裡急後重",這是直腸急性發炎時特有的症狀,表現的症狀是孩子想要解便郤又解不出東西來,同時伴有疼痛感,因此幼兒常因不舒服而經常哭鬧無法安靜,加上發燒嘔吐,使得這段病程引起家長們很大的焦慮與不安;少數患兒會出現痙攣的非腸道症狀.
由於發炎程度不同或患兒抵抗力的差異,可能有少數孩子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敗血症、溶血性尿毒症,以及結腸毒性擴張症(toxic megacolon),此時的症狀是:患兒顯得軟弱、臉色蒼白、腹脹疼痛、呼吸略顯急促而體溫呈高燒;由於這些併發症都可能導致生命危險,出現這類徵兆時,醫師們的擔心可能更甚於家長了.
看起來桿菌性痢疾似乎很可怕,然而大部份的病情並不會如此嚴重.桿菌性痢疾的潛伏期通常為一至三天,但有時可長達一星期;發病過程大約四至七天;反之,也有相當多受感染的孩子表現輕微或甚至於毫無症狀。
在專業醫療上,處置及治療的原則首先應留意症狀的變化,並對患兒施以身體檢查及適度的檢驗,糞便細菌培養可以協助醫師確定致病菌是否為志賀桿菌或其他細菌.通常在確定後或高度懷疑的狀況下,醫師會給一定療程的抗生素,並加上支持性治療如點滴液補充、飲食調控及其他適度的胃腸藥,以改善症狀減輕孩子的不舒服。 在治療期間,醫師也會留意孩子的症狀,以早期發現可能的併發症。
過去在1950年代,霍亂、痢疾、大腸桿菌等造成的腸胃炎是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由於醫藥的進步,目前一般病情的桿菌性痢疾若給予適當治療應不致於死亡,但如果任由腹瀉導致脫水或不當就醫,抵抗力較差的幼兒就有可能發生上述種種可怕的併發症。若沒有發生併發症,那麼經過適當治療的桿菌性痢疾可以完全康復,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這點家長們可以安心。
發病後大約四星期內為傳染持續期,在這期間病童會自糞便中排出病菌,凡是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或攝食被病人糞便污染的東西,都有可能被感染;直接接觸者即使只吃入極少數(10~100個)病菌也可能被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沒有症狀的帶菌者也會排出病菌而傳染他人,有時候這種帶菌狀態會持續數月之久,不過由於沒有症狀,這種帶菌者並不容易被發現。
談到我們該如何預防桿菌性痢疾的傳染,一如小兒麻痺及麻疹等傳染病,若有疫苗可接種的話,就能有效的預防桿菌性痢疾,但是很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研發出疫苗可供接種,因此只能從其他途徑來作間接的預防。
桿菌性痢疾和其他多數腸道傳染病,如傷寒、A型肝炎及阿米巴痢疾等,都是屬於糞口傳染疾病;它們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吃下遭受病菌污染的食物,因此預防的方法不外乎保持個人及環境清潔。下列種種居家措施不僅患兒要注意,健康的幼兒及成年的照顧者都應留意,以避免傳染:
>隨時保持雙手清潔,並經常修剪指甲;於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用洗淨雙手,上完廁所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我們並應學習且教導孩子正確地洗手。
>食用水應煮沸後才飲用。
>食物應徹底清洗,特別漁鮮類應經適當清洗;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
>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海產,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應適當地使用冰箱保存,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在食 用前應徹底翻熱。
>保持居家及活動環境的乾淨,留意垃圾的處理。
>另外使用幼兒若仍用奶瓶喝奶,就需要留意的奶瓶的消毒。
>其實預防傳染病的最佳方法就是讓孩子吃母乳。
>特別一提的是,家庭暑假帶孩子出國旅遊,到東南亞地區的要小心飲食衛生,以免遭受感染。
當然孩子生病時,家長們並不一定能分辨是否為桿菌性痢疾,甚至於無法分辨是否為腸道傳染病,不過家長們不用擔這個心,下面所談到的居家處理原則可適用於大部份的胃腸炎所導致的腹瀉以及嘔吐症狀,當然也適用於桿菌性痢疾:
>孩子發生多次嘔吐時,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脫水而立即要孩子進食或喝水,這樣的做法不一定適當,最好先讓孩子安靜休息,待孩子略覺舒緩後,再嘗試給予進食或喝水;若經觀察數小時後仍無法改善或甚而症狀加重,則應立即就醫。
>若是發生腹瀉現象,仍應先暫時停止進食數小時,同時觀察孩子的體力及精神狀態,孩子飢餓時可嘗試給予喝水或米湯補充水份,爛稀飯亦可(四至六個月以上),也可使用嬰兒腹瀉專用治療性飲料(各地藥房均可購得)。
>此時最簡單的原是暫停給予嬰兒配方奶,不得已時可將奶粉稀釋沖泡(約為半奶),並觀察喝奶後之大便變化;若自行改用腹瀉用配方奶,最好仍予稀釋。
>此時最好暫時停止一般果汁。
>居家照顧最需要注意的是仔細觀察孩子的活動力,食慾,體溫,大便次數和大便內黏液或血絲量有無漸增加,並且留意其他症狀的變化,症狀持續甚或惡化都應就醫。
>就醫後請按醫師指示來照顧孩子,如藥物的服用、飲食的控制以及應注意之病症變化;由於各樣的疾病都有其治療原則及病程,家長切勿只著重表面症狀的消除,一味求速效,以免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併發症。
>其他症狀如發燒等,則按一般發燒處理原則實施。
多年來身為第一線小兒科醫師,深知家長愛子心切,也了解家長照顧孩子的辛苦,更不忍常看到家長們因不了解醫療常識在孩子生病時的焦慮與慌張,有時甚至於做了不恰當的處置,孩子不免受更多的苦,在此提醒家長們:〔關心孩子,細心照顧;平常心看待,勿過度操心〕。
資料來源http://www.cych.org.tw/cych/carecenter/bab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