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胎便吸入症候群 + GBS (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前言
  每 當孕婦在產房待產時,如果在破水後看到羊水有胎便時,醫護人員內心都會不自主的起了恐慌。因為每個人都會想到等到胎兒生下後會不會有胎便吸入的現象,更有 甚者有些婦產科醫師還會要求小兒科醫師在產房待命,因為等到胎兒一生下來後,小兒科醫師要幫忙插管將新生兒的咽喉內的胎便吸取乾淨,以免產生胎便吸入徵候 群。在過去執業時也曾遇過新生兒發生了胎便吸入症候群,而導致新生兒母親跑去向接生醫師興師問罪說「是不是你因為疏忽,沒有把我小孩咽喉的胎便吸乾淨,才 會導致我的小孩產生胎便吸入症候群?」。上述的場景至今仍常常會在產房內發生,令人不勝唏噓。隨著產科醫學的不斷進步,胎便吸入症候群有很多新個觀念和理 論被提出,新的治療方式也不斷的被提出,現在就和各位準媽媽們分享這些新知。
  
致病原因
  在 臨床上約百分之十四的懷孕會合併有羊水內有胎便的現象,而這些在羊水內有胎便的懷孕大約有百分之十一會產生胎便吸入症候群。原則上胎便吸入症候群可以分為 輕度、中度以及重度三個等級。輕度的胎便吸入症候群一般只需簡單的藥物治療及密切觀察即可,定義為氧氣濃度需求在百分之四十以下,且少於兩天;中度的胎便 吸入症候群則需要較多的呼吸協助及治療,定義為氧氣濃度需求在百分之四十以上,且大於兩天;而到重度便吸入症候群時則代表新生而需要呼吸器來協助肺部氣體 交換,此時新生兒死亡率約為百分之二十。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嚴重型的胎便吸入症候群新生兒死亡的機會是很高的。準媽媽們一定很想知道胎便吸入症候群的原因, 從文字表面來看胎便吸入症候群是指胎兒吸入了胎便到氣管內而引起發肺部的發炎及破壞。其實在1970年代很多婦產科醫師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理論,也強烈推行若是在羊水內發現有胎便時,在胎兒剛剛產下尚未發出第一次哭聲時,就應該盡力將胎兒的鼻腔及咽喉內的胎便抽吸乾淨,甚至若有必要時還要請小兒科醫師幫忙將新生兒氣管內的胎便抽吸乾淨。可是到了1980年代有數篇的研究報告指出有些胎便吸入症後群的嬰兒是在子宮內或是在產道內就已經吸入了胎便,而且有些研究更顯示出胎兒在母體內若是遇到缺氧的環境則就有可能產生子宮內喘氣的狀況(fetal gasping)而將羊水內的胎便吸入到氣管內。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有一些的胎便吸入症候群是事先無法預防的。
  
胎便吸入對新生兒的影響
  胎便對新生兒的影響大致上有五大類
呼吸道阻塞:一般而言若是新生兒的氣管內若是有胎便存在時,胎便會注漸向較深處的小氣管擴散,最後會形成類似單向閥門的狀況,導致肺內阻力上升,肺內殘餘容積上升,胸腔前後徑擴大,嚴重時會有氣胸或縱膈腔積氣的現象。

肺 炎:肺炎是胎便吸入症候群常見到的狀況,發生的機會約百分之五十左右。有研究顯示在胎便吸入後的三到四個小時內,在小氣管及肺泡就會開始產生嚴重的發炎反 應。病理研究顯示大量的白血球會聚集在肺泡內並釋放出發炎因子,這些發炎因子由於具有血管活性,很容易使血管收縮,使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產生的機會大增。

肺表面張力素:肺表面張力素可以維持肺泡的穩定性,使肺不致於塌陷,而研究卻指出胎便內的一些蛋白質分子會讓廢表面張力素的功能失效而導致肺膨脹不全,肺阻力升高,換氣不足,而形成胎便吸入症候群的症狀。在1990年代有幾個研究指出在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患者使用肺表面張力素將會使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但也有研究顯示肺表面張力素對胎便吸入症候群的症狀並無太大幫助,所以仍有待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

臍帶損傷:有研究指出若羊水中有大便將會對胎兒的臍帶產生傷害,產件的現象包括臍帶痙攣及臍帶壞死,這些機會大約佔百分之一左右。而這些有臍帶壞死現象的胎兒期剖腹生產率高達百分之四十。

新 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在一些即將死亡的嚴重型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新生兒身上常可發現有肺動脈高壓的現象,這是因為胎便中的毒素會造成肺動脈收縮,而致使肺 動脈壓力上升,胎而將面臨氣體交換不足及缺氧的問題。因此就現實上來考量,在胎兒一出生後,立即將咽喉內的胎便吸取乾淨仍是預防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唯一有 效方法。

 
胎便吸入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如果能事先知道哪些情況較容易有胎便吸入的情況產生時,就能事先做好準備的工作,使胎便吸入的危險降低。研究指出有五項因子容易導致胎便吸入的機會升高:
1)住院引產且合併有不確定性胎兒心跳,nonressuring fetal heart rate pattern
2)出生後需氣管插管
3)出生後依分鐘的Apgar score在四分以下
4)此胎以剖腹方式生出
5)之前曾有剖腹生產史者。

所以當醫生在產房面臨到產婦有以上五種狀況時,都應該提高警覺,注意產程進展及胎兒心跳狀況,這樣才能將胎便吸入的機會降到最低。


 
治療
  傳統的胎 便吸入症候群的治療選擇就是給予氧氣,但是氧氣到底要給到多高的濃度至今仍無定論。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對胎便吸入症候群的逐步了解,現代已有一些新的治 療方式逐漸應用,其中包括類固醇類藥物,水楊酸藥物,肺表面張力素等,但是重要的是上述的這些藥物並沒有肯定性的效果。最近這十年來也有人在研究利用一氧 化氮(NO)來治療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新生兒,但是效果也並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氣管阻塞使得氣體吸入到肺泡的效果不好所致。

 
結論
  醫 學雖然不斷進步,但是對於許多疾病仍然找不出很有效的治療方式,胎便吸入症候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尤其是嚴重型的胎便吸入症候群合併肺動脈高壓的新生兒 對醫生來說更是一大挑戰。準媽媽們也必須知道不是所有的胎便吸入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有些個案早在子宮內就已經發生了,如果面臨到新生兒有胎便吸入的情況 時,產婦及家屬都應該以理性的態度來面對。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cmjuang/article/20475488





小兒科邱晉陽醫師
發表日期:2004年4月6日

     一般人或許常會聽見親友說到,某家的寶寶剛出生就“吃到了”胎便,住在某家醫院云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談談,究竟胎便如何“吃進去”,還要住院治療.
“胎便吸入症候群” (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顧名思義,就是在寶寶出生前後,將自己解出的胎便吸進了肺部,造成了生理和病理變化.一般人常誤稱為“吃到胎便”,不過醫師們也常為了解釋上的方便作如此說明.

     原來一個正常的胎兒在生產之前不會解胎便,但是如果由於種種原因發生胎兒窘迫現象(fetal distress)時,會使胎便不正常地提前排出,這些解出的胎便,不論是在產前或產中,可能會被寶寶吞入口中,若是“吃到”胃裡面就無所謂,然而若是“吸入”肺部,寶寶出生後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病理現象,就是所謂的“胎便吸入症候群”,因此,發生”胎便吸入“的關鍵就在於胎兒是否於子宫中即因窘迫而解出胎便.

      胎便被“吸入”肺裡會產生兩種嚴重的病變,首先是胎便會對肺部造成的物理性阻塞,使肺泡塌陷無法進行呼吸換氣功能,或使肺泡過度擴張而破裂,造成壓力性氣胸;第二方面,胎便的化學刺激會使肺組織發炎,甚至於出現續發性的細菌感染,這樣的肺發炎同樣會使肺泡失去功能.因此,不論胎便的物理性或化學性病變,都會使肺功能降低而導致缺氧,肺功能降低所產生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及發紺.另一方面由於心臟與肺臟的循環功能習習相關,因此若是肺功能下降產生缺氧及肺循環障礙,連帶地會引發心臟衰竭導致全身性的休克.

     在討論”胎便吸入症候群“引發心肺症狀的同時,我們還需回頭看看引起胎便提前解出的”胎兒窘迫“,所可能造成的影響.由於”胎兒窘迫“間接地表示胎兒缺氧,此時身體的器官例如腦部、心臟、腎臟及胃腸道也都可能處於缺氧的狀態;這些產前的缺氧,可能導致寶寶出生後的器官損傷,甚至於衰竭.臨床症狀則視受影響的器官而定.

      從以上的說明,大家可以知道,其實“胎便吸入症候群”從其前因到其後果,都可以使寶寶的身體到相當大的傷害,這正符合”症候群“的原意.所幸,大部份臨床上診斷為”胎便吸入症候群“的病例,其實少有像上述那麼地嚴重,最常見的案例反倒是輕症的居多,這和近年來產科新生兒科在生產處置步驟上的改進有很大的關係。

      胎便吸入肺部的現象,可能發生在胎兒出生之前或出生之時,在生產前的吸入基本上是無法預防的,只能在寶寶出生後,交由新生兒科醫師處置,著重於續發病變的治療;而生產時的吸入,大抵上可由產科及新生兒科醫師技巧性地處置,此時著重於減少胎便吸入肺部。

      通常在產房中,產科醫師會在寶寶剛生出臍帶未剪斷之時,積極地將胎便從寶寶的口中清除;在斷臍後,新生兒科醫師及護理人員會立即接手繼續將胎便從寶寶口中抽出,必要時還會使用抽吸管插入寶寶氣管中,儘量地抽出已吸入肺中的胎便;在經過產科和新生兒科醫師兩番積極的抽吸之後,胎便已經被移出相當的量,如此可將”胎便吸入“的續發病變降到最低,”胎便吸入症候群“病症就可能會減輕.完成在產房的立即處理後,仍由新生兒科醫師繼續照顧,治療可能的續發病變。

     輕症的”胎便吸入症候群“經過適當治療,多數完全恢復正常,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嚴重的個案則可能有生命危險,若幸運存活一部份可能會留下後遺症,主要的原因在於心肺功能降低時的缺氧性腦病變,會導致發育遲緩,肺部的病變則可能導致嬰兒慢性肺疾病;幸好如前面所述,大多數的個案仍屬輕症,真正有後遺症的僅僅是重症的少數。
  
  由於”胎便吸入症候群“大抵上是一種發生在醫院中的問題,一般而言在預防及治療照顧的過程中,家長們沒有直接參與的角色,了解病程的進展並與醫師做最好的配合,可能是家長們最好的策略了。
資料來源http://www.cych.org.tw/cych/carecenter/baby.htm






***********************************************************************
有關於GBS (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有關於GBS infection(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疑問,在這裡完整地詳細。

鍊球菌感引起的胎兒感染是回朔性的,而非必然性,其原由就是有一些媽媽生產完,一出生時寶寶有可能很好,然後幾小時之內寶寶有狀況(發燒 呼吸窘迫....等等) ,檢查後才知道是這種鏈球菌在作怪佔大部分,而且是從媽媽的產道來的。事實上 陰道中有鏈球菌的婦女不少,平常也不一定有症狀,只是有可能會感染到經過的新生兒罷了,同時也不是有細菌就一定會感染,只是有這種菌的媽媽,發生的機率比較高,一般說來,培養陽性率(所有孕婦全面檢查會有長菌的機率)約有10%左右(國外的數據更高 可以到15~40%),而感染率(孕婦有此菌而會感染寶寶的機率)約1~5%,因地區而異,而且這個不會很難處理,也就是說,只要事先知道媽媽有感染,我們是不會讓寶寶發生問題的。
 

正式的流程(本人的做法)如下:
35~37週左右做陰道及會陰部分的細菌培養 -->
一週後報告 如果有GBS -->
*[口服抗生素治療(合併或不合併使用陰道塞劑)] -->
**待產中治療

* 這部份是有爭議的!
若依照學術論文的建議以及小兒科醫師的看法,在待產之前做治療,意義並不大,因為這時細菌只是存在(conization) 並沒有造成感染(infection) ,因此也沒有治癒與否的問題,會有感染的風險是在破水之後以及胎兒要經過陰道的時候,而且小兒科醫師會擔心,若是治療後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或是治療完後醫護人員及產婦以為沒事,會忽略了待產中治療的重要性,反而危險,但是以婦產科醫師以及產婦與家屬的立場而言,已經發現有細菌卻擺著不去管它,然後說等到生產時再做處理,總是會有疑慮,而且如果產婦急產,來不及做產中治療,也是令人覺得不大放心,因此在待產前要不要先做治療,還是有爭議的,並沒有嚴格規範的做法。

** 最重要的是待產中治療:

培養報告為陽性者。

培養報告未出來 或是未做培養的孕婦待產者。

破水入院 超過18~24小時者。

早產者
待產中治療使用點滴的抗生素給予母體, 一般至少要給到兩個劑量以上才算足夠(至少要入院4小時以上),因此,若是急產(劑量及時間不足) 或是母親有發燒或破水過久,或是新生兒出生時有症狀(發燒 呼吸不順..等等) ,就要對新生兒再予以治療,或者至少對新生兒做詳細之GBS感染診斷。

GBS若感染到寶寶,又沒有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最嚴重的會引起敗血症,死亡率相當高

有人問,剖腹生產會不會好一點?
如果已經破水或陣痛就沒有保護作用了,沒有破水和產程之前是感染率較低,不過為了這個去剖腹是沒有意義的。

再次強調,如果您的醫生有做這個檢查,那您的寶寶就多了保障,不知道才會發生問題,已經知道了,我們就不會讓它造成傷害的! 不過有些病人會怕"抗生素會傷到寶寶" ,沒有配合治療,那這些才是真正的高高危險群了!您不治療就要治療寶寶,還是您覺得等寶寶感染到再治療會比較好?

本人是用健保來做這項檢驗,但是也被健保審查刪減過兩次,理由是非必要檢查???
因此,若您產檢的醫療院所,提供這項檢查是要請您自費負擔,也不是不合理的要求。
資料來源http://www.tatat.org/viewthread.php?tid=1432&extra=page%3D1&page=2






*****************************************************************************

新生兒吸入胎便有多危險?

嬰兒與母親 7月號 NO.441
文╱國泰醫院小兒科暨新生兒加護病房專任主治醫師 洪依利
輯╱張玉櫻
偶爾會聽聞剛出生的寶寶被胎便染色或吸入胎便!其實發生率不低,大多可以馬上妥善處理,但情況嚴重時是非常危險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萬一發生時,該如何搶救寶寶?能夠預防嗎?會不會有後遺症?
「羊水胎便染色」平均發生率約1/10
  胎兒因為周產期間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出生前或分娩時解出胎便,而導致羊水出現胎便的墨綠染色,此現象稱之為「羊水胎便染色」,這是很常見的狀況!平均而言,羊水胎便染色的發生機率約占全體生產的5.6〜24.6%,也就是說,平均10個生產的新生兒可能就會有1個身上有胎便染色的機會,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接近足月的寶寶胎便染色的機率就越大!
 
 
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才會有危險!
  然而並不是所有羊水胎便染色的寶寶都會造成「胎便吸入症候群」,所謂「胎便吸入症候群」是指產前胎兒在子宮內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窒息而解出胎便,加上周產期間胎兒深呼吸的動作,不幸的把這些黏稠又刺激的胎便吸入深層的肺部,導致出生後數小時之內出現肺部發炎、呼吸窘迫的現象。
 
  這種胎便吸入症的機率占所有「羊水胎便染色」寶寶的1/10,也就是說100個生產的寶寶會有1個因為嚴重的羊水胎便染色吸入肺部,造成需要進一步治療的「胎便吸入症候群」!隨著周產期醫療的進步,及婦產科、小兒科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極嚴重的新生兒胎便吸入症候群已經較為少見!不過,每年仍有少許的新生兒因為罹患嚴重的新生兒胎便吸入症候群,而導致呼吸衰竭,甚至無法存活!
 
 
為何胎兒會在子宮內提早解出胎便?
  一般而言,新生兒大多是出生後24小時內解胎便的,那麼為什麼罹患胎便吸入症的寶寶會在子宮內受到窒息的壓力而解出胎便呢?許多的原因跟母體及胎盤、臍帶狀況是相關的。
 
  當胎盤因為懷孕過久(超過41週),或長期妊娠高血壓而使胎盤逐漸鈣化、臍帶脫垂壓迫,道致供給寶寶營養的能力喪失;或是母體有胎盤早期剝離、有羊膜絨毛膜炎,或是母親有進行中的泌尿道感染、全身性疾病,這些種種的原因都可能導致寶寶迷走神經的刺激而導致胎便提早解出。當然也有部分成熟的健康胎兒會在沒有任何造成窘迫的原因下解出胎便。
 
  胎便的成分十分複雜,除了膽汁、膽炎、胎脂外,還有許多刺激而黏稠的物質,一旦吸入寶寶的肺部,就會造成很嚴重的肺部發炎與小氣道的阻塞。
 
胎兒解胎便於羊水中的11項危險因子
1.過期妊娠
2.胎盤功能不足
3.孕婦高血壓或子癇前症
4.孕婦糖尿病
5.胎心音異常
6.胎兒生長遲滯
7.胎兒生理評估異常
8.孕婦抽煙
9.羊水過少
10.藥物濫用
11.感染:如羊膜絨毛膜炎
 
 
胎便吸入症候群的症狀&危險性
  嚴重的胎便吸入症候群,有3〜5%的患者會因此死亡。胎便吸到肺部會經由下列管道來傷害肺功能:(1)呼吸道阻塞造成嚴重的氣胸;(2)肺部的化學性發炎;(3)肺部血管收縮造成持續性肺動脈高壓。胎兒吸入胎便的多寡、濃度及時間長短,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常見新生兒的症狀為出生後數小時之間產生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呼吸時肋間凹陷缺氧、膚色發紺、活力差、血壓降低等,輕則幾天就痊癒,不會有後遺症;嚴重者則可能引起氣胸、肺炎、酸血症、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等併發症,最後導致呼吸衰竭、休克及死亡!
 
 
「胎便吸入症候群」的預防&治療
  當羊膜破裂、羊水流出時,若發現羊水裡面有濃稠的胎便,是否有任何處置可以預防胎兒把胎便吸入肺部?這個答案取決於寶寶出生的狀況。根據新生兒急救準則,若甫出生的寶寶有著很好的哭聲與活力,即便羊水中有胎便染色,並不需要做任何氣管抽吸的動作,只需由小兒科醫師在寶寶出生後12小時之內密切觀察其呼吸與生命徵兆,一旦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就立即轉入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做後續的治療。
 
  但是,若胎便染色的寶寶一出生即發現呼吸、活力欠佳,此時應該立即由小兒科醫師介入,在不給予任何刺激的狀況下,馬上放置氣管內管並連接胎便吸引器,立即把氣管壁上的胎便抽吸乾淨,然後後送寶寶至新生兒加護病房做後續的照顧。
 
  至於已經造成胎便吸入症候群的寶寶,治療方向以保守症狀治療為準則。入院的寶寶會抽血檢測血中氧氣濃度與酸鹼值、血中白血球與發炎指數,並給予預防性抗生素3〜7日,有呼吸窘迫的寶寶,輕則給予氧氣治療,嚴重者需給予經鼻正壓呼吸器或是插管治療,若是進入呼吸衰竭或是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緊急狀況,則需給予高頻呼吸器、吸入型一氧化氮,甚或是用葉克膜來維生。
 
  住院的寶寶會定期追蹤胸部X光以判斷肺部發炎程度及有無氣胸,嚴重氣胸患者則需插胸管引流。
 
 
會產生後遺症嗎?
  輕度的胎便吸入症候群患者是不會留下後遺症的!肺部受到的傷害會隨著時間與肺泡的再生而完全修復。然而,若胎兒解出胎便的原因是因為在子宮內有嚴重的缺氧窒息,則胎兒就有可能因為產前的狀況而產生缺氧性腦病變,依缺氧與腦傷的程度而造成新生兒抽筋、發展遲緩,甚或是腦性麻痺兒等後遺症。此外,嚴重胎便吸入症候群的寶寶若持續低血氧與低血壓,也會導致心肺衰竭與缺氧性腦病變。
 
 
專業醫師的建議
  簡單來說,若是胎兒已在羊水中解出胎便,除非母體有破水,不然是很難在產前發現的!但是若母親流出的羊水確定有濃稠的胎便,這時胎兒發生胎便吸入症的風險就大大的增加,此時產婦需要密切偵測胎心音、胎動與子宮收縮的變化,一旦胎心音異常或有胎兒窘迫的證據,就需要立即進行剖腹產,即刻把胎兒取出,以免胎兒窒息時間過長,把過多胎便吸入肺部。
 
  另外,需要專業的兒科醫師在寶寶娩出時待命,當寶寶出生狀況不佳時,立即給予插管與胎便抽吸,並後送加新生兒護病房做後續的治療!
 
 
 
洪依利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
   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桃園敏盛醫院兒童暨青少年醫學部主任
現任:國泰醫院小兒科暨新生兒加護病房專任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系部定講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20762&prev=20767&next=20759&l=f&f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