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和寶貝一起「玩」故事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61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故事屋創辦人 張大光
親仁實驗幼兒園 咖啡老師(劉志輝)
參考書籍/《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
Model/趙珮淇、趙偉勝
攝影/老麥攝影
插圖/日光路
Peri美國手工斗蓬外套提供/Mombabyfun歐美進口〔糖果屋〕


還記得各位爸比媽咪小時候讀的「格林童話」及「伊索寓言」是多麼吸引人、又寓教於樂嗎?隨著資訊發達,童書架上有越來越多吸引人的好書等著聰明的讀者們選讀。電子媒體氾濫的今天,撿起一本好書,和孩子一同享受最舒適的親子時間。

Chapter 1:選一個好故事
近年來,亞洲社會也逐漸關注到「閱讀力」的重要性,有不少專書或是雜誌,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閱讀」;所謂的閱讀,絕對不僅限於教科書、工具書的閱讀,包括故事書、小說、繪本甚至由家長自發說出的小故事,都可以作為廣義「閱讀」的一部分,在歐洲,有許多小孩從小就開始培養閱讀能力,並且與父母一同養成閱讀的習慣,而台灣的父母也漸漸迎頭趕上。閱讀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對於閱讀的喜好及了解程度後挑選一個適合的故事,而書局中架上總是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各式書籍,該怎麼挑選才好呢?

聽故事,送給孩子一生最棒的禮物
閱讀為什麼重要?如果閱讀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語彙容量,那麼電視、CD等媒體似乎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既然媒體於今日已經益加發達,又為什麼還要強調「書本」閱讀的重要性?故事屋創辦人、出版過《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的張大光爸爸表示,若與單向觀看的電視作比較,每講一個故事,互動中都增加了邏輯思考、溝通表達與語彙的經驗,就像是英文無法一日學好,每次和孩子講的一個小故事,雖然都像是薄薄的一張衛生紙,但只要持之以恆,一週至少講23次,那麼幾年下來,衛生紙也能疊出驚人的厚度。若是加上持續講故事後孩子獲得的閱讀習慣、獨處習慣、作文能力與第三興趣,這樣的內涵將可以持續至成年之後,就是家長們給孩子這一生當中,最棒的禮物。
此外,從小聽許多故事的孩子,就像是經歷過了更種不同的情境,他們的生活經驗會比一般沒有聽過故事的孩子來得豐富。故事還能增加孩子們的觀察力、想像力及創造力,從小聽故事的孩子,世界將會豐富且寬大。

孩子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學語言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不過從好幾世紀以來,靜態的聽故事,卻讓許多大人小孩愛不釋手。孩子會喜歡聽故事,就像是大人們喜歡看電影、連續劇一樣,在故事中的起承轉合,總讓人覺得又緊張又刺激,尤其想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故事提供了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更寬廣的方式,也提供了孩子情緒上的入口及出口,只要拿起第一本書為孩子說故事,你會發現他們將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與期待,關掉電視,和寶貝一起掉入書中的世界吧。

選故事,以年齡作分界
翻開介紹繪本的書,大都會以書本的呈現方式、題材或功能作為分類,例如無字書、玩具書、立體書……,而爸比媽咪們通常也會運用這些書籍告訴我們的分類來為孩子「選」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架上幾萬本的書中,要「選」出「適合」孩子的繪本似乎不太容易,有時家長開心的選了一本自認有趣的書,要坐下來唸時孩子卻一點都不買單,有時孩子愛不釋手的書籍,家長卻可能覺得無聊、「學不到東西」,那麼,一個「好故事」該怎麼選呢?

1歲左右的孩子,口說故事最好
1歲的小孩就可以聽故事了嗎?」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1歲的小孩正值以感官探索世界的時期,光是要他們坐下來就非常困難了,又該怎麼讓他們聽完一整個故事呢?張大光表示,雖然1歲的孩子不見得可以坐下好好專注的聽一個故事,但他們卻時時都在接收爸比媽咪給予的訊息,因此不管孩子如何動作,爸比媽咪只要把自己要講的故事說完,孩子的耳朵都會聽進去;有時得等到過幾天才能等到孩子突然一句話的回應,但這卻表示爸比媽咪所講的故事是有被聽到的。親仁實驗幼兒園咖啡老師則認為,2歲之前的孩子應以「擴充感官經驗」為主,市面上的書籍有許多介紹無論是顏色、形狀、幾何甚至是味道的書,對於家中有幼小孩子的家長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也因為孩子好動的特性,張大光建議爸比媽咪們,對這麼小的孩子說故事,「不拿書」是比較好的選擇。特別是當一本書每次都講不完,或是書每次都被好奇卻不懂得控制力量的孩子動手撕破時,為了減低父母的挫折感,除非找到一本「撕不破」的玩具書或是布書,否則只要直接用「說」的,即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鳴。

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情節
根據張大光多年講故事的經驗與觀察,若是在孩子1歲時,持續為他講故事或講話,那麼孩子在110個月時便會有驚人的進展──可以聽完一整個故事了!大約在2歲左右,已經累積許多語彙及生活經驗的他們,開始會講話,可以了解故事情節,就可以閱讀長一點的故事。而在此時,選擇繪本的標準應該是「沒有標準」;張大光表示,根據科學研究,大腦在成長的過程中,接收源「突觸」在接收到任何新的訊號之後,都會與互相連結以了解事物彼此之間的關連性,於是當爸比媽咪讀了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時,會增加孩子腦中的刺激,在過程當中家長也會更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與他有更多的話題。由此可知,只要繪本裡沒有「可怕」或是「血腥」的元素,什麼都可以讀!「興趣是培養來的,」咖啡老師表示,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想讀恐龍的故事,不妨下次拿鱷魚或蜥蜴的書告訴他:「恐龍如果活到現在就是蜥蜴,你也可以試著看看這本書。」受到成人的影響後嘗試,也許就能幫助孩子開啟另一扇大門。

現在市面上也有部分繪本具有較深層的意涵,咖啡老師以自己班上孩子很喜歡的書《不是我的錯》舉例,整本黑白的顏色呈現當中,有個孩子一直被人欺負,但大家都說:「不是我的錯」,這本書最後放了幾張戰爭的圖片,要讓孩子思考:戰爭真的不是我們的錯嗎?面對這麼有深度的書,爸比媽咪們當然也可以講給較小的孩子聽,但是不要期望孩子們能夠太快感受到當中的意義,要了解有時得具備足夠的生活經驗才可以。

選故事就像飲食,要均衡
孩子挑選書籍時,很喜歡大人陪同在他們身邊,雖然可以讓孩子選擇喜歡的書,但是大人也應發揮其功能,選擇能讓孩子「均衡攝取營養」、擴充生活經驗的書本。咖啡老師陪班上孩子在圖書館挑選班書時,只會開放1/3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剩下的是孩子的「需要」,有1/3與班上正在學習的生活常規有關、最後1/3則是與正在進行的課程相關。

如果還是不知道從哪一本書開始讀起,咖啡老師提供幾個不錯的管道給家長們作參考:目前無論是網路書店或是實體書店,幾乎都會有重點選書或是排行榜供爸比媽咪們作參考,若是持續參加說故事的活動,也可以看到不少說故事志工精心挑選的繪本,或是到一些繪本相關的部落格看其他人的心得與介紹,只要自己看過覺得適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囉!

信手捻來的好故事
如果手邊沒有故事書,孩子又想要聽故事時,該怎麼辦呢?張大光曾經在捷運上時,講了小時候被老師罵的故事,沒想到一講卻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原來爸爸也被罵過!」小時候的故事對成人來說可能只算是「生活經驗」,但孩子卻特別喜歡聽聽這些「有的沒有的事」,而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好的「故事」。

電子書,應作為閱讀輔助
科技日新月異,電子書的發明增加了不少父母外出或是購書時的便利性,特別是現在的電子書無論在尺寸或是畫質上,已較以往改善不少,閱讀時就像真的書本一樣。只要確認使用的設備適合孩子觀看閱讀,那麼也會是一個很棒的選擇!電子書的另一項特點是,依據其程式設計,有時孩子邊讀可以邊玩上面互動性的小遊戲,雖然能增加閱讀中的趣味性,但咖啡老師也提醒家長,過多的互動遊戲及聲光效果有時會讓孩子的閱讀失去焦點,「喜歡閱讀」反而變成了「喜歡遊戲」,錯失了接收故事情節想要表達的內涵。在閱讀的初期讓孩子直接接觸真實的書籍,累積與真實書觸碰的感覺及經驗,等到年齡與閱讀書本的量都成熟之後,再加入一點點電子書增加孩子閱讀的多樣性,才是比較好的作法。

一本好故事,從小讀到大
某些書在平實的情節背後,有時會藏有深厚的涵義,而這個涵義不見得是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可以了解,隨著孩子的生活經驗改變,看故事的角度及感受也會不一樣。如果找到一個好故事,孩子從1歲讀到100歲,感覺都不會膩。

Chapter 2:說一個好故事
選好故事以後,就要開始來「說」故事了!爸比媽咪知道語言學習的順序嗎?「聽、說、讀、寫」的語言學習步調也可以應用在說故事上面,從講話給寶貝聽開始,慢慢地發展到與孩子一同討論故事內容,最後和他一同讀出書本中的文字。循序漸進之下,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正一天天的在進步。

小小孩,重覆性高一些
看過天線寶寶嗎,卡通內緩慢的步調與不停重覆的內容,曾經引起廣大觀眾的熱烈討論,卻也一直是寶貝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天線寶寶受到幼齡兒童喜愛的原因就在於其經過專家設計過的內容,重覆4次的特性能讓學齡前的孩子語言學習速度加快,這也就是為什麼家裡的寶貝總是能最先說出「爸爸」、「媽媽」「球球」……這些父母不斷重覆的詞語。有鑑於此,對幼齡的孩子唸故事時,首先可以著重在重覆「名詞」上(這是一顆「蘋果」、「蘋果」、「蘋果」),搭配繪本中的圖片,擴充孩子的語彙及感官經驗;等到孩子熟悉之後,再進一步將各種名詞作延伸的說明如:「這是一顆紅色的蘋果」、「這是一根黃色的香蕉」,最後把所有的物品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讓圖片串成一個故事:「紅色的蘋果和黃色的香蕉是好朋友,他們等下要去找誰呢?」

不說故事,聊天也可以
面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不能專注,剛開始講故事的爸比媽咪可能會感到非常緊張,因此張大光老師建議家長們,不一定每次都需要閱讀制式的繪本,尤其對於幼齡的孩子,有時放下書本,輕鬆地與孩子聊天、討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不但能增加彼此表達與接收語彙的機會,還可以作為將來講故事的起始練習,是很棒的語言跳板及親子時間!張大光第一次和快1歲兒子說的那些「故事」,不外乎是自己在公司發生的事情、或是他們周圍發現的新大陸,雖然是爸爸說、孩子嗯啊嗯啊的聽,但張大光的兒子在1歲時,卻也懂了許多東西,語彙更是增加不少。

7歲以下讀故事要以「圖像」為主
拿起一本書時,你會怎麼「講故事」呢?一般人第一次說故事時,因為不知道如何作變化,便會逐字逐句照內容唸出,但是張大光卻從孩子聽故事的反應中發現:當孩子還看不懂字、或聽不懂語句中的某些詞彙,怎麼辦?於是了解孩子對圖像反應更大的張大光便開始「照著圖片」說故事,從最簡單的認識水果開始,漸漸發展至繪本中的插圖。一位因為孩子無法專心聽故事的沮喪的媽媽照著張大光老師的方式後講故事後,他的小孩開始漸漸聽得懂故事內容,也越來越願意坐下來聽大人講故事了!

因此,在選書時爸比媽咪可以首先僅看書的圖畫,從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中,能不能了解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如果家長光看插圖都無法了解故事內容,那麼孩子會更難從家長所唸的文字中在圖書裡找到線索,無論這樣的書中圖片多富有藝術的深度,都不適合讓孩子閱讀。咖啡老師補充,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繪本中的圖片提供了孩子把聽到的內容具體傳遞的功能,生活經驗還不夠多的孩子,必須看圖畫讓故事變得更完整,比起沒有繪本的說故事,孩子更可以靠著圖片來研究內容。

了解內容之後,家長可以再一次閱讀文字,了解第一次閱讀時所理解到的故事情節是否正確,或是是否有任何缺漏的地方。最後,用自己的話,帶領孩子觀看圖片一頁一頁的說下去,中間還可以穿插孩子的提問與對話。如此一來,孩子更容易理解內容,說故事變得不沉重不困難,甚至還能刺激他用自己的話將故事依照圖片再說一次。(小編按:此篇文章內每頁的圖片也可以用想像力連成一小篇故事喔,爸比媽咪快來試試吧!)

從圖畫細節講故事
對於小小孩來說,在書中最興奮的可能就是「認識」書中的「物體」;小編朋友的2歲小孩發現自己認識書中的「月亮」時,每次翻書都會打斷媽媽的話,於每一頁指著圖畫興奮的說:「月亮!」張大光說明,在這個例子中首先證實了孩子的閱讀是「先讀圖書再讀文字」,當孩子發現了繪本中好玩的地方時,爸比媽咪也應該順水推舟的藉由圖畫來作更多的發揮:「對,是月亮!在月亮下有哪些動物呢?這隻大野狼現在要去咬那隻兔子了!」下一頁孩子喊月亮時:「對阿,現在還是同一天晚上,咦兔子現在跑到哪裡去了呢?」家長們不必被繪本限制,更可以從與孩子的對話中延伸更多的可能性。

講完故事,是對作者的尊重
       咖啡老師認為,第一次講新的故事時,為了表示對故事情節的尊重,及讓孩子享受一個完整的故事,他通常不會中斷故事的內容,如果有任何問題也都會請孩子聽完之後再發問,讓故事的情節及氣氛可以一氣呵成。若想要使用這個方式,家長一定也要讓孩子知道講完之後會讓孩子發問,才不會讓他為了想問問題而忘了要聽故事。

沒有故事書,也可以講故事
如果說孩子是以圖像來「聽」故事,沒有書、沒有來源、沒有圖像的狀況下,孩子又該如何聽懂故事呢?張大光表示,若爸比媽咪有過聽笑話的經驗,就會知道在聽的同時腦袋裡幾乎一定會跟著笑話內容「播放影像」,而這就是人腦神奇的地方,如果沒有實際圖像可以參考,那腦袋就會自己製造出影像!由此可知,不管是我們熟知的三隻小豬、西遊記、神話故事等等都可以隨時隨地講給孩子聽。

如果爸比媽咪想說一些較新的故事,又知道某些場合帶書不方便,那麼在出門之前,可以自己先利用繪本中的圖片創造故事。圖片相對於文字更容易被我們記住,在閱讀時不妨就只看圖片,記住故事內容後,再練習不拿書講一次,那麼下次正式與孩子不拿書講故事就會變得更容易。要注意的是,這樣不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必須等到孩子對語言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實行起來才會比較順暢。

不看書講故事會遺漏故事細節嗎?沒關係,當孩子發現這個問題時,又可以是另一番有趣的新發現與討論!

和小孩一起編故事
每次都是爸比媽咪單向說故事,久了可能也會變得不那麼好玩,不想只有自己說故事,那就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吧!咖啡老師的班級就曾經進行過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活動,從傑克去上學途中遇到馬戲團開始,由每個小孩輪流接棒、每天2分鐘,這個故事後來持續了將近一個月,而歷經了戰爭、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傑克,最後在上床睡覺中結束了故事。這樣的活動其實從小班的年齡就可以開始了,不同的年齡只會有內容複雜度的差距;但當成人在陪同孩子編故事時,也應該隨時留意故事進行的品質,例如有時孩子可能會因為講了一個很好笑的東西之後,讓後面的小孩都只重視好笑而不在乎內容,此時家長就應出面幫助情節可以繼續下去。

營造故事的好氣氛
如果想要增加故事的豐富程度,爸比媽咪們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的「聲音表情」,例如使用低沉沙啞的聲音來代表巫婆說話、用高亢的嗓音來代表小鳥說話等等。此外,聲音的表情變化也可以讓故事的氣氛更加生動,生氣、傷心、熱鬧等等都能利用聲音作變化,有時光是小聲與大聲的變化,就可以讓故事變得不同!好玩的是,在故事中加入音樂及燈光變化,情境會變得更貼近故事情節、也更適合講故事,特別是將燈打在牆面上時,大家就可以一起使用影子來說故事,故事的氛圍也就變得特別熱鬧好玩了。

別怕講出不好聽的故事
開始第一次講故事之前,爸比媽咪們有時得先跨過心裡的那一道障礙:如果我的故事講不好怎麼辦?事實上,在張大光多年的故事屋經驗中,看過許許多多的爸媽為孩子說故事,這些爸媽雖然都不是說故事的高手,卻也從來沒有孩子說出:「我爸媽講得故事好難聽」等話語。孩子喜歡聽故事,除了故事的內容吸引人外,有一大部分是他們非常享受聽故事中坐在爸媽懷裡親密互動的的過程,即使故事中沒有精彩的肢體動作與聲音表情,兩個人在唸書時的互動與專注大概是孩子在做其他活動時很難體驗到的,因此也特別著迷。只要爸比媽咪跨越了這道障礙,相信也能重新再找回屬於你們彼此的親子時間。

如果開始之後,孩子的反應不如自己想象中的要熱烈,或是扭動著坐不住,那麼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再試著用心改變下一次說故事的方式或內容,或是在長篇的故事中間停一停休息一下,找出最適合自己跟孩子的模式。

再好聽的故事,也不要講太多太久
進入吃到飽的餐廳,看見食物櫃上那些新鮮美味的佳餚,相信有許多人都會忍不住再多吃一點喜歡的東西,不過你是否有過因為太想嘗試各種食材,到最後離開餐廳的記憶只是「好飽、好飽」的經驗?對孩子來說,聽故事也是相同的道理。再好聽再動人的故事內容,若是超出了孩子可以消化的範圍,多出來的部分,他們只會利用直覺反應──坐不住或是乾脆鬧場,來破壞這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氣氛。說故事的時間,最好掌控在每天大約15分鐘,故事數量也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為了讓他每天都意猶未盡、有所期待,一天只要講1個就好,如此對於家長或是孩子,都不會是太大負擔。

睡前是很棒的說故事時間
張大光老師建議,每天講故事的時間不妨固定下來,特別是睡前輕鬆的時刻,最適合安排這樣靜態的親子時間。固定時間除了可以讓「閱讀」這件事更輕鬆的開始,孩子會對於睡前時間特別期待,也幫助他們能夠準時睡覺。

故事說完,聰明提問
一般人說完故事後,為了想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吸收進去」,便會開始像要孩子寫心得報告那般提問:「這個故事在講什麼?」這個問題既難回答,又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提問題的撇步,其實可以比照成人觀看電影討論的問題;看完電影《賽德克.巴萊》時,如果有人問:「這個電影是在講什麼?」一時可能會很難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太大了,如果把問題改成了解電影的細節如:「你覺得莫那魯道為什麼最後會在山洞出現?他為什麼又會死在裡面?」就會讓人更容易回答。讀完繪本之後也是一樣,問一些細節問題如:「為什麼巫婆要送他一顆蘋果?」「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你會怎麼樣?」孩子會更快抓到故事中的重點。

別怕問出「大人覺得無聊」的問題,對於正在學習語文的孩子來說,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他們要花費一些腦力才能理解的,就像是我們回答外國人的英文問題一樣,雖然問題大人聽起來簡單,但對孩子來說絕不無聊。

Chapter 3:好故事帶出好關係
在採訪中,張大光不斷的重覆著一個重點:親子共讀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如果有和孩子親子共讀的父母,一定感受過在講好聽的故事時,聽著孩子天馬行空的回應,或是兩個人窩在一起津津有味享受一件事物的感覺;另外,在共讀的過程中,藉由孩子的回應以及發言,爸比媽咪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了解寶貝的喜好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為熟悉,彼此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近。

說完故事,來玩故事
說完故事以後,還想做跟故事相關的遊戲,可不可以呢?張大光曾經在說完《七隻小羊》的故事之後,把枕頭和衣服一個個塞進自己的肚子裡,告訴兩個孩子:「你們要救出小羊嗎?現在大野狼要睡覺了,不可以把我吵醒喔。」然後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只見兩個孩子開始躡手躡腳的動作,哥哥:「妹妹你太大聲了!」妹妹:「哥哥你不要講話!」大野狼除了躺姿,還會翻身變趴睡,讓兩個小孩苦惱不已。當對故事的內容沒有限制,說故事很輕鬆時,分享一個好玩故事的心態自然而然就可以衍生出「玩」故事的力量;但如果爸比媽咪覺得陪他們玩實在太綁手綁腳,或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玩,那也沒關係,太過要求自己進行這樣的活動,有時反而會讓人更有挫折感。

如果熟讀了,請寶貝與自己一起來演出故事情節,並且使用隨手可得的道具,讓孩子更快進入故事,「要演就要演像一點」咖啡老師表示,當家長們與孩子非常認真投入並享受在故事的扮演時,就能成為一次很棒的家庭活動。如果想增加孩子肢體動作的機會,利用故事的情節延伸出體能活動(例如讀完《大象艾瑪》,就讓孩子們變成其他大象陪著艾瑪到處去散散步!),也可以讓寶貝玩得非常開心。

了解孩子之後,教養都變簡單
因閱讀了解孩子,不只是能幫助孩子更快找到未來的方向,有時為家長來說,運用他的興趣方向,有時也能省去不少教養的力氣。張大光分享自己與兩個寶貝相處的經驗,有不少就是因為了解他們,而減少了自己與他們的衝突;例如在張大光家中,叫兩個孩子起床的方式就是……和他們聊喜歡的東西!冬天是最難起床的季節,如果又遇上愛賴床的孩子,三催四請的爸媽很容易就會失去信心,張大光叫孩子起床時,就直接在喜歡恐龍的兒子耳邊問:「爸爸問你喔,如果暴龍和三角龍打的話,誰會贏阿?」聽到問題,兒子會馬上爬起來說:「雖然三角龍的皮很厚阿,可是暴龍很兇……」提起了興趣之後,孩子也不會想睡了;女兒因為喜好不同,叫法當然也有所不同,在叫之前先和女兒玩一下,再問喜歡分析的女兒:「爸爸覺得……很好玩,明天想去你覺得如何?」當想替爸爸解決問題的女兒開始「說教」時,自然也會醒來了。

張大光怎麼知道兩個孩子不一樣?又怎麼會知道叫孩子時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親子之間的互相了解,有時最經濟且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方式,就是「說故事」而已。

品格,不能光靠故事書
近來有越來越多專家在討論孩子的教養時,會建議家長輔以相關的繪本,讓孩子能從中了解家長們想傳遞給孩子的訊息。但家長應該了解的是,一本繪本寫得再精彩再好玩,都不可能光靠閱讀就讓孩子改變生活中的壞習慣,「若丟一本書到監獄,就能期待這個世界沒有壞人了嗎?」張大光及咖啡老師皆認為,從長遠來看,無論是行為或是生活習慣,生活中的教育遠遠比繪本教育來得重要,不應仰賴故事來為父母完成這件事。生活的教育包括父母實行的身教,及為孩子設定的原則,而幼小的孩子一定會不斷挑戰這些原則,此時只能靠父母來為孩子的行為把關。

咖啡老師說明,雖然不能取代生活教育的功能,但繪本確實可以拿來提醒孩子的教育媒介,運用故事中主角發生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如果哪些事做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喜歡扮演的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將角色投射在自己身上,因而預見到故事裡主角要傳遞的訊息。咖啡老師也提醒爸比媽咪們,通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相對的不會太好看,家長不妨慎選那些不直說、但非常有涵意的書如著名的《愛心樹》,故事中沒有任何一句說教,但卻可以讓孩子從中了解「大方」、「分享」及「奉獻」的概念。


張大光
現職:故事屋創辦人
學歷:中原大學物理系
經歷:唱片公司企業、業務經理
出版:《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

咖啡老師(劉志輝)
現職:親仁實驗幼兒園教師
學歷: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經歷:親仁幼兒園教師;皇后幼稚園園長、教師〔森林動物說掰掰〕

資料來源http://www.mababy.com.tw/knowledge/article.aspx?aid=A5FDED7F432EE4DF







*******************************************************************************

嬰幼兒教育 從2歲開始培育
http://act.hikids.com.tw/2011events/201107_weekly_web/index.php?sell=106
婦幼用品最好能試用,親身在家體驗效果卓越。快速下載,免費體驗繪本神奇力量。








**********************************************************************
寶寶也會看書?閱讀,從寶寶開始
隨著現在多元教育的推廣與普及,「閱讀」似乎已日漸受到重視,從以前的故事書、童話書演變到現在的故事繪本,讓孩子有更多類別的圖書可供挑選,再加上故事屋的成立和近年努力推廣的親子共讀觀念,讓閱讀年齡層有開始下降的趨勢。那麼01歲的寶寶也會看書嗎?可是01歲寶寶的視力尚未發展成熟,而且也不識字,他們能看甚麼類型的書呢?
PART1.選第一本書
感官發展是寶寶1歲前的發展重點,目前也只能單純地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因此提供寶寶感官上的刺激變成為這階段的重要發展歷程。
圓心坊全方位腦力開發托兒所所長黃薰漪指出,許多家長在選書時,常畫地自限地認為某些書的內容太難不適合寶寶,其實書本並不一定限定給某個階段的寶寶閱讀,因為不同的寶寶會有不同的需求和滿足,所以,讓寶寶的口腔期與小肌肉的發展(撕、揉)獲得滿足,我們可以像「抓週」一樣的方式,準備各式各樣不同材質和內容的書籍,讓寶寶自己探索選擇。
前期(06個月大)
0
1歲的書籍多以色彩鮮豔的對比色為主,其中又以黑白色為最簡單也最容易刺激寶寶視覺的顏色。此時可以挑選耐咬且不易損壞的布書或塑膠書,此外,每頁內容多以鮮豔的色彩對比,圖案單一且較大的視覺設計,甚至有些還內藏著聲音按鈕,這些用心的設計均能給予寶寶視覺、聽覺和觸覺上的刺激,滿足寶寶感官發展的需要。
後期(712個月大)
此階段的寶寶已經開始認識這個世界,感官發展也逐漸成熟,可多提供感官認知方面的資訊,黃薰漪所長建議,在選書上可多以生活經驗為出發,並滿足寶寶對生活的探索與好奇,增加對生活的熟悉度。
PART2親子共讀
0
1歲的寶寶專注力尚在發展中,還無法像大人一樣的「閱讀」。因此,親子共讀就顯得相當重要,而其重點就是耐心的陪伴,引起他們對書的興趣,並且喜歡上閱讀。親子共讀的目的不一定是要求孩子真的學到東西,而是以輕鬆愉悅的心情陪伴他們看書、玩書。
親子共讀六部曲
黃薰漪所長提供的親子共讀六部曲,讓您和寶寶在家就能簡單做到親子共讀的目的。
1. 
找一本家長、寶寶都喜歡的書
2. 
融會貫通
3. 
引起動機
4. 3
方法‧成功導讀
5. 
閱讀三重奏重複、重6. 延伸活動
Enjoy很重要!
這個階段的閱讀,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寶寶接觸書,以他們方式去玩書、看圖與聽故事。親子共讀除了引導寶寶開始建立閱讀習慣外,「Enjoy」也很重要!享受閱讀過程中帶來的樂趣、拉近親子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再加上明亮清爽的閱讀環境,就是最適合01歲寶寶的閱讀方式與目的。






**********************************************************************
***************************************************************
寶寶如何與書打交道~玩書甚於讀書的小嬰兒
彥上會坐以後,媽媽就試著拿出朋友送的硬頁翻翻書給他看,沒想到,彥上伸手拿到書,第一個反應竟然是把書放入嘴巴「啃」!眼見著書本就要被磨掉一角,媽媽趕忙把書移走,同時,給彥上一個可以放入口中咬的東西作替代。寶寶似乎還沒有「我們不咬書,我們『看』書」的概念。   對嬰兒來說,書和一般玩具沒什麼兩樣。他怎麼玩玩具,就會怎麼玩書:啃、咬、敲、轉、丟、剝、把玩,探索書的物理特性,遠比了解書中包含的社會文化意義有意思多了。此時,爸媽暫時拋開書本的功能,把書當成玩具看待,允許寶寶「玩弄」書本,是引導他認識書的好機會。 零到六個月--用嘴巴感覺書   
在這個階段的寶寶眼中,週遭任何事物都是新鮮的,他正透過快速發展中的感官知覺與肢體動作進行探索。在寶寶的手還不靈敏時,用嘴巴咬,是他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方法。嬰兒出生後到六個月大,嘴巴裡的神經末梢比指尖多出許多,舌、唇和口腔中的神經網路,是他探測物品、並形成概念的主要途徑。更進一步地,研究指出,嬰兒傾向用嘴巴來感覺靜態、輕的、塑膠做的物品,而書本正好符合這些特質,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寶寶會直接用嘴巴來「認識」書了。等到寶寶手臂更有力量,爸媽或許注意到,只要把書放在他伸手可及之處,他還喜歡用手掌拍打、推拉,製造出各種聲響,當他發現書不會動、又不能發聲,有時還會生氣呢。 六個月到一歲--書=玩具   
用嘴巴來感覺的次數,會在寶寶四到八個月、手部動作控制進步之後減少。五六個月大時,他的視力漸漸清楚,爸媽可以在稍遠處搖晃翻弄色彩豐富的小書,引發他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讓他感覺有趣,再抱著他一起翻翻看;直到八九個月以後,寶寶會坐、手指掌控能力更好,就可以引導他主動參與「玩書」的過程,如模仿父母進行翻書的動作,摸摸書上的絨毛,或指著書上的圖案念單詞、唱歌謠。雖然互動中,寶寶可能還不清楚閱讀的意義,卻在無形中已經習慣了閱讀行為。   不過,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很難靜靜地、專注地聽大人把書唸完;因此和寶寶玩書、看書的時間不要太長,當他被其他東西吸引時,就要讓他進行其他活動。 適合嬰兒的書   
由於寶寶對於抓握的力道與肢體動作的協調還不精熟,選書時最好選擇硬紙書、布書或塑膠書等較能讓他盡情地探索。一般說來,寶寶的入門書,是童謠、兒歌與玩具書。   玩具書的種類涵蓋很多,包括:可動手操作的翻翻書、洞洞書;提供不同觸覺經驗的布書、絨毛書;提供聲音刺激的發聲書;提供味覺辨識的嗅覺書;還有可帶入澡盆共浴、可當車子拉的各種操作型玩具書。寶寶出生後,大人就可以吟唱或播放童謠、兒歌給他聽,如果能加上動作,一起搖搖動動,更可增添趣味及參與感。同時,別忘了寶寶喜歡重複,只要時間允許,爸媽可以反覆吟唱同一首歌謠或共讀同一本圖畫書。

作者:陳貞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