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要掌握鬆緊/校長爸爸:無止盡的付出不是愛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溺愛不是愛。很多父母對於教育一知半解,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以為無盡的付出,甘心為孩子做一切,就是愛。卻不知道,沒有節制的愛,根本就是一種害。
這年頭,許多父母因為自己經濟能力不錯,所以供應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買昂貴的玩具,穿名牌的服飾,上高級的餐廳,以為這就是對孩子好。在家裡,孩子當然是飯來伸手、茶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做,簡直個個就像公主、王子一樣。更可怕的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連亂發脾氣使性子,父母親也順從著,說這樣叫做「愛的教育」。
學校運動會的時候,只看到有些父母來到運動場就是給孩子送飲料、擦汗、照相,卻不關心孩子在表演的時候是不是認真?賽跑的時候是不是盡力?他只在乎他的寶貝是不是被太陽曬壞了?是不是累了、餓了、渴了?完全忽略他的孩子是一個班級裡面的學生。為什麼別人經得起曬,他經不起曬?為什麼大家為榮譽而努力,他不在乎?顯然這樣充滿愛心的父母,卻是個外行的父母。
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適應團體生活,沒辦法融入團體,人際關係自然有問題,將來又怎麼在社會群體裡面工作、生活?
現在有所謂的「怪獸父母」,保護孩子過度,只要孩子在學校這個團體生活裡,受了挫折,就指責是同學的不對,就指責是老師管教不當,永遠護著孩子、寵著孩子,最後的結果,卻是害了孩子。在家裡被溺愛的孩子,很難適應團體生活,沒辦法融入團體,人際關係自然有問題,將來又怎麼在社會群體裡面工作、生活?
我們做父母的固然不應該當長官,總是訓話、嚴格要求,但是也不應該當孩子的奴隸,只是努力地伺候,唯恐怠慢。
有個朋友的孩子高三要考大學,他要孩子幫忙丟垃圾。
孩子嘟著嘴說:「幹嘛叫我?」
他說:「我正忙著炒菜,能不能麻煩你幫忙。」
孩子說:「每天都是你,幹嘛要叫我?」
他一再央求孩子,最後孩子悻悻然拿起垃圾說:「如果大學考不好,不要怪我!」在說起這件事情時,他眼眶都紅了。
我說:「你平常做太多了。你聽聽你孩子說的『每天都是你』,顯然你的孩子長到十八歲了還沒丟過垃圾,這包垃圾對他彷彿有千斤重。這是你無盡付出的後果。
一分耕耘應該有一分收穫,但是父母過頭的愛和付出,就像對植物施放了過量的肥料,不但不會幫助植物生長,還會讓它適得其反。
父母要做孩子的燈塔,而不是拖船,凡事為他準備、為他代勞,會讓孩子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失去了動力,沒有人生目標。這樣的父母,無盡的付出愛,是對孩子的陷害。
管教,要掌握鬆緊/校長爸爸:補習不一定有用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補習不能強迫,應該跟他討論,陪著他選擇。如此,除了能夠補足弱點,增強興趣之外,也讓孩子知道,要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補習是一種永不退流行的流行。從前學生們的話題是在討論「你有沒有補習?」,現在孩子們的話題是在討論「你補了哪些習?」,補習班的密集度,不但沒有隨著少子化以及教育改革而減少,反倒是如雨後春筍般不停增加,學校附近補習班的數量,竟然不輸給早餐店的數量,補習班就好像早餐一樣,變成學生生活的必需品。
盲目的要孩子補習,往往花了錢又花時間還沒效果。
對於補習班,身為父母的也要有這樣的觀念。常常聽人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可是大量的補課業、補才藝,對於孩子到底是加快前進速度的助力,或者只是增添壓力的負重沙包呢?
家長對於孩子的用心,是要調整力度的。孩子年紀還小,可以幫他作主,讓他在還懵懂無知的時候,不至於錯過太多。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補習不能強迫,應該跟他討論,陪著他選擇。如此,除了能夠補足弱點,增強興趣之外,也讓孩子知道,要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等到孩子到了高中,要放手讓他自己盤算,只要給點意見參考就好。太多現代的父母,一心為了孩子好,叫孩子學這個補那個,安排課外學習,指導課內作業,最後孩子討厭補習班,疲憊奔波於學校和補習班之間,身上背負的學業壓力,除了學校之外還有補習班的額外功課,這樣子還能喜歡學習的孩子,會有幾個?等到再大一些,父母親不方便作決定的時候,孩子不知道怎樣面對自己的未來,這樣看似用心栽培,卻是從小一路補到大的孩子,能在社會上好好生存嗎?
真正的愛孩子,要瞭解孩子,認清人生不是只有讀書這條路,有好的態度,找到自己的興趣,就會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
身為父母的,與其逼著孩子在強烈的讀書競爭中,拼得精疲力竭,最後還可能落在一個不理想的學校,倒不如培養孩子的能力與興趣,才會在社會中有競爭力。學科成績不好沒有關係,藉著補習班,適度加強就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認真的去學習,去努力,才能過得更快樂,過得更充實,過得更豐富。補習不是一件壞事,運用得宜,或許能發掘孩子的興趣,但補習絕不能變成一種盲從,變成一種不得不參與的活動。花錢事小,讓孩子陷在痛苦之中,是最悲慘的事。
管教,要掌握鬆緊/校長爸爸親授 有趣學習法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讓孩子從愉快的遊戲中學習遵守規範,邏輯等能力。
相信我,許多人注重教育,以為業精於勤、荒於嬉,要求孩子上學上課要努力認真學習,卻不知道遊戲也是學習。其實遊戲是有趣又神奇的,它具有魔力,只要是小孩,不管是什麼樣個性的孩子,沒有不喜歡遊戲的,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們不必強迫孩子,而且不必花太多的金錢,甚至作為父母的本身也是快樂的參與著。
各種遊戲有各種功能,是學習的起跑點。
遊戲本身的快樂氣氛,就是最好的獎勵。父母從教導的角色搖身一變成為遊戲的玩伴,親子關係自然融洽、愉快。
孩子小時候,我們常常全家一起玩撿紅點的撲克牌遊戲,它是一個很容易從事的家庭活動,只要一副撲克牌,父母跟孩子一起玩,大家遵守著遊戲規則,在遊戲裡有數學,有技巧,有運氣,有輸贏,更重要的是很有趣,很好玩。所以,玩了一兩 個小時的牌,孩子其實已經練習了數百題的算術,但是他不會厭煩,不會排斥,而我們不必準備獎品,因為遊戲本身的快樂氣氛,就是最好的獎勵。
因為遊戲的樂趣,不覺得累,更不會厭煩,孩子當然不會去排斥這樣的學習。
有些家長會出一些數學題目,要孩子好好作答,承諾孩子答對了有獎賞,孩子往往嘟著嘴巴,勉強的作答,如果都做對了,父母親可不能忘記了答應的獎勵,免得成了沒有信用的小人,如果做的不好,父母親便還要孩子加強練習,這樣對雙方都有著沉重的負擔,學習有什麼樂趣可言。
人的學習成長和小時候從事的遊戲有關。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遊戲對人學習成長的影響。在社會上,大部分的女性在語文方面的能力,明顯的超過男性,而大部分的男性在數理邏輯方面,明顯的超過女性,這不純粹是頭腦構造的問題,而與小時候學習的興趣和從事的遊戲有相當的關連。
一般女孩子在小時候喜歡扮家家酒、玩洋娃娃,她們在那裡自言自語也好,對話也好,不斷的編造劇情,所以成長中比較喜歡小說和戲劇,長大之後,語文能力自然就比較強。
通常男孩子在小時候就喜歡搏弈遊戲,玩紙牌、撲克、下棋,他們對於抽象的數字,不斷的練習,還要用腦筋如何贏過對方,這些遊戲讓他們對數理比較有興趣,也得到充分的練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些說法不是理論,事實上,如果我們回想自己的童年,在成長過程中所從事的遊戲,再和自己後來發展的興趣和所擁有的能力做一些比較,就可以得到印證。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小時候的遊戲竟然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孩子在遊戲中所學得和顯現的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預料和想像。
管教,要掌握鬆緊/校長爸爸:孩子不該是盆栽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文、圖/摘自《管教,要掌握鬆緊!》/黃登漢 著/新手父母 出版】
別把孩子的發展與可能限制住了,唯有開放、自由的態度,才能讓孩子真正茁壯成長。
在許多父母的眼中,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即使孩子年紀日益增長,父母親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經濟上給予最大的支援,買得起的東西就買,替他安排補習班,安排課業的進度,準備考試的目標與科系,接送上下學以便保護他的安危。更細節的部分,為孩子準備每一天的餐點,就怕他餓著,勞勞碌碌洗衣服,怕孩子沒有乾淨的衣物可以換洗,替孩子辦手機繳電話費,幫孩子採購學校要用的文具,當他遇到報告或課業上的困難,還親自替孩子查資料甚至動手代工,幫孩子做作業。
對,這是文明社會演進的必然結果,有太多資訊與知識要學習,所以對於小孩的保護照顧時間變得比以前要增加許多,如果不是如此,好像就會在起跑點上落後,將來變成社會中較低下的階層。於是許多父母心甘情願的做牛做馬,就怕為孩子做的不夠多,不夠久。
但,好不容易才度過求學階段,父母親又開始替孩子找工作鋪路,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格外重要,格外小心,既然還沒成家,那就住在家裡省點房租水電錢,如果他運氣差一點,工作總是不順,又跟以往一樣,住在家裡靠父母親提供經濟來源,靠父母親替他做家務,有的人甚至到了要結婚了,卻連存款也沒有,也是靠父母親拿出老本來舉行婚禮,最後,這些人變成了寄生家中的啃老族。
不要害怕孩子受到挫折,有時候挫折反而是一種邁向成就的助力。
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未來,而不是鋪一條康莊大道,讓他直直地往前進,無論怎麼樣,孩子都是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玩具、一個寵物。
能夠擁有自己的想法,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
如果有機會,應該讓孩子去打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的形形色色,知道有這麼多不同種類的人,為了生活努力打拼,更可以培養他的人際關係,增廣他對世界的瞭解。
不要害怕孩子受到挫折,風吹雨打之中,或許這棵努力茁壯的樹不若溫室盆栽中栽培的好看,但是他努力的靠自己向下紮根、累積實力,等到適當的時機來臨,他就會快速的發展起來,到時候再跟盆栽中的樹木相比,所受的挫折反而是一種邁向成就的助力。而父母親照顧無微不至的孩子,永遠只有依賴的個性,因為被困在花盆之中,沒有機會紮根在大地中,一旦失去養分的供給,最後不是萎靡不振,就是枯萎凋零。
全文網址: 管教,要掌握鬆緊/校長爸爸:孩子不該是盆栽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296518#ixzz1QjS0zfYw
Power By udn.com
******************************************************************************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至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幾歲,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
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
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
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
「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
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
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
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
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
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8459&page=4
*******************************************************************************
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8459&page=4
*******************************************************************************
| |||||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76.a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