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發展遲緩兒童

一、什麼是發展遲緩兒童

  所謂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兒童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心理及情緒等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或品質上的成熟速度延緩,落後相同生理年齡兒童的10%-20%以上者稱之。根據WHO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約為6-8%,國內目前尚無精確的統計數據。

二、發展遲緩兒童的治療方式   部分聽障的孩子可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中耳、內耳手術(人工電子耳)以改善聽力;視障的孩子可能需要配戴眼鏡或接受手術矯正視力;部分內分泌及先天性代謝異常的兒童則可使用藥物治療。針對痙攣性腦性麻痺的過高張力,可使用抗痙攣藥物、神經阻斷術、選擇性背神經根切除術及椎管內連續藥物注射等加以改善。排便或排尿功能異常的孩子可服用藥物改善;注意力缺損的孩子可藉藥物治療改善他們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況。另外,還需針對發展遲緩兒童的不同需求,儘早安排早期療育以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三、早期療育的定義及時機
  所謂的早期療育,是指針對具有特殊需求之0-6歲的嬰幼兒提供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針對其特殊需求,提供專業性的醫療、復健、特教及福利等協助。兒童的發展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年紀愈小的兒童其大腦的可塑性愈大,三歲以前的治療,勝過往後十年的療效,也同時顯示出早期療育的重要性。

四、復健計畫 (一)訓練目的及方向:藉由提供各類適當的復健治療,減輕發展遲緩兒童的嚴重程度,降低兒童日後在生活上產生障礙的程度,充分開拓其發展潛力。


(二)復健訓練內容:經過醫師的診斷及評估後,會因兒童不同種類的發展遲緩,於訓練期間安排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以下將介紹較常見的復健需求:
  1.物理治療:以治療性運動來改善肌肉張力,訓練肌力、耐力、平衡及協調能力,必要時並配合輔具使用以提高行動功能的獨立性。
  此外,亦可提供心肺功能的訓練。
  2.職能治療:提供手部精細動作及日常活動,包括:進食、盥洗、穿脫 衣物、行動等功能的訓練,並配合適當的輔助性器材,以達到生活的獨立性。另外亦提供感覺統合功能及視知覺功能的訓
練。
  3.運動發展遲緩兒童之居家照顧與運動:
  (1)加強頭頸控制之能力(發展年齡:0-6個月):
  I.讓幼童躺在舒適的毛巾上,輕輕拉起他的雙臂,讓他的上半身慢慢地起來,誘發頭部跟著抬起來(如【圖1.1】),此訓練適合出生0-3個月的嬰孩。
  
  II.將幼童採趴的姿勢,把滾筒或毛巾捲等類似物品置於幼童的肚子下面作為支撐,讓他的前臂撐地,雙手置於兩邊肩膀輕壓,誘發他的頭抬起來(如【圖1.2】),此訓練適合出生0-3個月的嬰孩。
  
  III.幼童的雙臂要伸直打開,不可交叉,在肩膀施予壓力,讓孩幼童頸部的肌肉用力而抬頭(如【圖1.3】),持續10-15秒,再放鬆10-15秒,此訓練適合出生3-6個月的嬰孩。
  
  (2)上肢力量加強之訓練(發展年齡:6-12個月):讓幼童採趴的姿 勢,肚子靠著家長兩大腿的情況下,將他的雙手支撐在地上。(如【圖2】)
  
  (3)下肢力量加強之訓練(發展年齡:12-18個月):將幼童轉換成半蹲的姿勢,右腳在前方,維持30秒,再轉換另一腳在前方(如【圖2】)。
  
  (4)坐姿平衡(發展年齡:6-12個月):讓幼童穩坐在椅子上,用雙手將幼童的軀幹穩住(如【圖4】),擺放玩具在孩子的面前,吸引他伸手往前拿,當他往前拿玩具時,仍然保持平衡,隨力進步後,給予的協助可以漸漸減少。
  
  (5)站姿平衡(發展年齡:9-12個月):讓幼童站在桌子前面玩玩具, 身體可以依靠桌子,保持身體平衡,隨著能力進步,可以讓幼童雙手不扶物、身體稍微離開桌子,試著獨立站著(如【圖5】)
  
  (6)轉位能力訓練:轉位能力訓練總共分為三項,包括:翻身到兩側、從趴到坐姿的轉換、從坐姿站起來,分別敘述如下:
  I.翻身到兩側(發展年齡:0-6個月):將幼童平躺,抬高並彎曲幼童的腿。接著慢慢地將幼童的腿轉到對側(如【圖6-1】)
  
  II.從趴到坐姿的轉換(發展年齡:9-12個月):將幼童採趴的姿勢,坐在幼童的一側,一手擺在他骨盆邊,另一手放在他的肩膀下方;然後一手將骨盆轉過來,另一手扶著其上臂下方,誘發他的手可以撐著地面(如【圖6.2】)。
  
  III.從坐姿站起來(發展年齡:6-18個月):讓幼童坐在小板凳上,雙腳平放於地面,家長站或蹲在幼童面前,將他的兩手臂輕輕地拉起,再慢慢地將幼童的身體往前拉,並協助他站起來,等到他漸漸地學會獨立站起來,可以開始減少對他的協助(如【圖6.3】)。
  
  (7)爬行(發展年齡:6-9個月):試著讓幼童在地上擺出小狗爬的姿 勢,在他的眼前擺出能吸引他的玩具,讓他有想往前爬行的動作出現(如【圖7】)
  
  (8)走路(發展年齡:9-12個月):一開始試著讓幼童平穩地站好,可以在他的軀幹給予支持,再讓他慢慢地往前跨出一步,保持平衡的同時,另一隻腳再跨出另外一步(如【圖8】)。
  
  (9)精細動作的控制:
  I.抓握反射和手會自動張開(發展年齡:0-3個月):將搖鈴在幼童的手掌上,誘發他手握住搖鈴。可以拿不同材質的物品在兒童手上輕刷,誘發他的手自動地打開(如【圖9.1】)
  
  II.主動伸手取物並用掌心抓握物件(發展年齡:4-6個月):將幼童處於適當的位置,好讓他易於伸手取物。用幼童熟悉的物件,來吸引他伸手拿取,如奶瓶、玩具等(如【圖9.2】)
  
  III.將物品放入容器中(發展年齡:9-12個月):將物件放入透明的容器,引導他伸手拿取物件,移近容器後,協助他的手把物件放入容器中(如【圖9.3】)。
  
  IV.能拿筆隨意塗寫(發展年齡:12-18個月):開始時將筆放於桌上,讓幼童自己伸手拿取,主要訓練幼童的持筆能力,從用掌心抓握法到三指的能力循序漸進(如【圖9.4】)。
  
  (10)被動關節運動:被動關節運動包括上肢及下肢被動關節活動,分別敘述如下:
  I.肩關節活動:一手固定肩膀,另一手握住幼童的前臂處,慢慢地將手臂抬高過肩至耳朵(如【圖10.1】)。
  
  II.肘關節活動:一手固定肩膀,另一手握住幼童的前臂處,慢慢地將手肘打開伸直(如【圖10.2】)
  
  III.腕關節活動:在幼童的手肘彎曲狀態下,一手將其前臂固定,另一手將其手腕彎曲和伸直(如【圖10.3】)。
  
  IV.指關節活動:一手將幼童的手掌打開,使所有手指伸指狀態下,用另一手將其大拇指伸直並打開(如【圖10.4】)。
  
  V.膝關節活動:幼童放鬆平躺的姿勢下,一手扶住大腿固定,另一手將膝蓋慢慢地伸直,作出膝關節伸展的動作(如【圖10.5】)。
  
  VI.踝關節活動:幼童放鬆平躺的姿勢下,注意膝蓋要伸直,將其腳踝慢慢地往上(頭部方向)搬動,作出背屈的動作(如【圖10.6】)
  
  (11)擺位:擺位共分為三項,包括:攜抱、躺姿、坐姿,敘述如下:
  I.攜抱:攜抱幼童時,可以讓他面對前方,四肢彎曲在攜抱者的懷中,注意不要讓頭部往後掉(如【圖11.1】)
  
  II.躺姿:將幼童平放在舒適的毯子或毛巾上,將毛巾捲置於他身體的兩邊,使他有安全感(如【圖11.2】)。
  
  III.坐姿:將幼童置於家長兩腳之間坐著玩耍,或是坐在家長的大腿  上,用手扶住他的背部讓他有安全感(如【圖11.3】)。

  4.語言治療:針對語言發展遲緩或發聲、構音有困難的幼童,可進行適當的口語治療及使用溝通輔具,亦可提供吞嚥治療,以改善進食狀況。語言障礙是最常見的一種語言發展障礙,至少有5%的 學齡兒童有明顯的語言問題,需要矯治,而學齡前兒童的發生率更遠高於此。常見的問題包括:構音異常、語言發展遲緩、言語結巴。而先天性耳聾、唇顎裂、腦性麻痺及智能不足的兒童,則常併有上述多重的語言障礙。

  (1)構音異常:構音異常就是口齒不清,很多家長以為構音異常是因為舌繫帶太緊造成的,剪一剪就好了。其實這些幼童絕大多數並沒有任何口腔構造上的異常,而是因語音聽辨力及口腔動作的協調性不佳而引起的。幼童本身的說話習慣、聽力障礙(例 如長期中耳炎),以及家長是否注意糾正語誤,也都是可能的相關因素。如果幼童三歲以後還有明顯的語音錯誤,就應該接受語言矯治。一般來說,構音異常的治療效果極佳,只要家長與幼童能夠配合,在專業語言治療師的訓練指導下,半年至一 年內大部份的幼童口齒清晰度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恢復正常。然而,能在上小學之前矯正構音,將有助於幼童入學之後 的課業學習能力。

  (2)語言發展遲緩: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常見原因,包括:智能不足、先天性聽障、腦性麻痺、自閉症、情緒障礙,以及不當的養育等。不過,也有不少幼童只有語言發展遲緩,其他方面都正常,其原因尚未確定。如果一個幼童滿兩足歲時,仍然沒有說出任何字彙、或三歲時仍然無法說出任何句子、或五歲時仍只能說簡短的語句,但語法常有錯誤、說話含糊不清、或年紀愈大愈不講話,都表示其語言發展有明顯的落後,應該立刻尋求專家,作進一步的語言評估及治療。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幼童,除了接受專業語言治療外,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刺激,父母要多跟孩子說話,增加與孩子的互動,提供良好的口語模式,提供足夠的刺激與學習經驗。一般來說,除了少數幼童因為嚴重的智障、自閉症、或腦性麻痺,無法發展 出足夠的口語能力,需要用溝通輔助器材與人溝通外,絕大部分幼童只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幼童的語言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及進步,並達到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 
  
        (3)言語結巴:大約有5%左右的幼童,在二至五歲的階段會有說話結巴不流暢的現象;其中大部份會在幾個月或一、二年內自然消失,只有不到1%的人長大後會持續口吃,需要治療。口吃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許多學者認為是生理與心理的因素相互影響所致,如:遺傳、大腦功能不協調、模仿、環境的壓力等,都可能導致口吃。父母在幼童說話不流利的時候,應該耐心的等他說完,避免中途打斷或要求他重說,以免產生害怕、 逃避的心理,使口吃情形更加嚴重。對幼童應多加鼓勵,增強他的自信心。至於問題嚴重、已逃避說話或有怪異動作者,則應接受語言治療,改善說話技巧。
  
        5.心理社會評估及治療:除提供發展、智能、行為及情緒等評估外,  亦可提供認知訓練。此外,亦可針對幼童本身或家長的心理、行為問題,提供適當的諮詢與治療。

  6.音樂治療:以經過設計的音樂遊戲及活動來幫忙幼童各方面的發展。


五、發展遲緩兒童的教育需求   遲緩程度輕微的幼童,在經過治療後,可回歸主流教育,在正常班上課,但是較嚴重的幼童可能長期需要特殊教育的幫忙,需要安置在資源班或特教班。所以特教需求的評估與安置,也是治療發展遲緩兒童不可或缺的一環。

六、發展遲緩兒童的預後   預後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病因和嚴重度與預後最有關係:若有神經肌肉骨骼系統或是實質器官 的缺失,其預後相對較差,嚴重度較高者其預後也相對較差。

(二)有無合併其他的內外科疾病:若有合併較多的內外科疾病,其預後的情形也相對較差。

(三)照顧的環境:是否得到適當的社會資源,能夠提供符合發展遲緩兒童的不同照顧需求。


七、結論   發展遲緩兒童的復健治療需要團隊的合作,團隊人員包括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社工師、特教老師及職業諮詢專業人員等。唯有所有團隊人員的分工合作,再加上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才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八、諮詢服務電話
  基隆院區(02)243-3131轉2633、2634
  林口區(03)328-1200轉3850、3851
  桃園分院(03)319-6200轉2402、2403、2502、2503
  嘉義院區(05)362-1000轉2401、2402
  高雄院區(07)731-7123轉2964、2965

  本著作非經著作權人同意,不得轉載、翻印或轉售。
  著作權人: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紀念醫院 N609 32K 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