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你會尊重孩子嗎?

父母、老師永遠是孩子的榜樣。

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我們及他人。

尊重他人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與人和睦相處、搞好人際關系、改善生存環境的基礎。

我們要求孩子尊重我們、尊重他人,可我們會尊重孩子嗎?

美國密蘇裏大學一位專門研究兒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舉了28種不尊重孩子和33種尊重孩子的表現和行為:

28種不尊重孩子的表現與行為

  ● 不重視孩子的看法和觀點。

 ● 不理會孩子認為急需要引起自己註意的問題。

 ● 過多占用孩子的時間。

 ● 把孩子單獨撇下來不管。

 ● 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去專門傾聽孩子要對自己說的事。

 ● 用不耐煩口吻回答孩子的提問。

 ● 使用與嬰兒說話的腔調與幼兒交談。

 ● 自己心裏有事,借罵孩子來出氣。

 ● 打斷孩子間的交談。

 ● 為趕時間而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 忘了履行自己許過的諾言。

 ● 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種種問題。

 ● 雖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卻沒有投入感情。

 ● 舉止顯得很不耐煩。

 ● 挖苦嘲笑孩子。

 ● 對孩子大聲嚷嚷。

 ● 採用體罰方式使孩子陷於一種難受的處境。

 ● 對孩子寄於過高的期望。

 ● 常催促孩子。

 ● 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感情問題,沒有愛惜自己的身體。

 ● 辱罵孩子是“笨蛋”。

 ● 當孩子的需要與自己的時間安排產生了沖突時,顯得很惱火。

 ● 老是看到孩子的缺點。

 ●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 偷偷地走近一個正在做著錯事的孩子身旁。

 ● 冷落孩子。

 ● 不給孩子機會解釋他的朋友為什?受傷,是怎樣受傷的,或者事故發生的經過。

 ● 阻止孩子做他們真心喜歡做的事情。


33種尊重孩子的表現與行為

 ● 認真聽取孩子想要告訴自己的事情。

 ●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 與孩子一同玩樂。

 ● 和孩子一起畫畫著色。

 ● 賞識孩子的才能。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他們間的爭吵。

 ● 喜歡聽孩子最愛唱的歌。

 ● 對孩子做的事情表現出興趣。

 ● 與孩子進行目光交流。

 ● 鼓勵孩子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 允許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

 ● 盡量為孩子安排一個能與父母或某一方相協調的時間表。

 ●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 通過語言或行動對孩子與眾不同的出色表現作出反應。

 ● 稱呼孩子的名字。

 ● 知道該如何去表達“不”。

 ● 鼓勵孩子有獨立性。

 ● 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

 ● 讓孩子把話說完而不將其打斷。

 ● 尊重孩子選擇朋友和活動的權利。

 ● 允許孩子犯錯誤。

 ● 意識到孩子有其個性。

 ● 與孩子打交道有靈活性。

 ● 允許孩子有不同甚至反對的意見。

 ● 愛惜孩子的東西。

 ● 給孩子轉變過渡的時間。

 ● 傾聽孩子的問題,並認識到該問題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壓力。

 ● 與孩子平等交談。

 ●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交流發言的機會。

 ● 征求孩子對某個問題的解決辦法。

 ● 尊重孩子的觀點和看法。

 ● 沒有忘記玩耍娛樂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 不浪費孩子的時間。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a26567485/article?mid=2149&prev=2182&l=f&fid=9







********************************************************************************

青少年親子溝通 12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又再和你家青少年大吼大叫了嗎?
也許你只是選錯時間說話。
 
文.黃惠如
 
2008/04 康健雜誌 113期
 
 
「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
 
「你這種成績將來怎麼能找到工作哦!」
 
「你怎麼懶成這樣?」
 
「你怎麼可以這樣和我講話?」
 
 
這些話是不是不可思議的熟悉?
當時,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回答些什麼,
但不幸的、一如以往,孩子冷著一張臉,
彷彿沒有聽到任何一個字。
孩子與青少年的不講話療法》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瑪莎.史翠斯(Martha B. Straus)表示:
「最好是你什麼都不用說,但如果你想要他回答,
你應該鼓勵青少年說。」
 
 
台灣的父母更是講太多。
 
長期關注於青少年諮商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觀察,
常常在半小時的溝通裡,
至少25分鐘都是父母在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其實「青少年的鼻子很靈的,
他一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
黃心怡說,但青少年一點都不想聽,
就用「放空」敷衍,把你的話當空氣。
 
而且常常好意種出惡果。
 
 
例如你只是擔心她今天怎麼比較晚回家,
女兒回家已經很累便回嘴:「妳很煩,又沒有怎樣,」
兩人說話開始愈來愈大聲,
最後媽媽脫口說出:
「這是我的房子,妳必須遵守我的規定,不然妳出去,」
在氣頭上的女兒把書包一摔說:
「好呀,出去就出去,」便離家了。
 
那句氣話絕對不是母親想要看到的結果。
 
 
很多父母犯的錯誤是,
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溝通的又快又清楚,
事實上需要一點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
才能講清楚、說明白。
 
 
如何當一個好的傾聽者?
史翠斯博士有以下有用的建議,你「今晚」就可以試試看。
 
父母不該做的事
 
×和青少年在早上講話,
尤其是當他還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動或是還沒睡醒。
 
×直視他的眼睛。
 
×等他們不會分心的時間,才和他們約時間談重要的事。
 
×禁止青少年咆哮、摔門、哭泣,
或說「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談」。
 
×問一般的問題,如「你今天學校怎麼樣?」
 
×當你認為青少年已經講完了,就開始講你的想法。
 
×話題集中在瑣事。
 
×給他們不需要的建議。
 
×假設你知道他們會說什麼,因為你曾經也是青少年。
 
×當他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開他玩笑。
 
×在他們某些行為後,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說清楚自己的看法。
 
 
 
父母該做的事
 
* 青少年在晚上比較愛講話,
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比成年人後延。
 
* 並肩坐著取代面對面。
當青少年不覺得你在盯著他們時,
比較容易打開心房。
 
*
在活動空檔和他們談談。
青少年喜歡在打球、坐在車上(你在開車)
、吃東西時,分享他的感覺。
 
*
讓他們發洩。訓練自己傾聽他們情緒性的字眼,
常常他們會說:「我很煩」、「我很困擾」等。
 
*
問特定問題,但以正面的態度。
你可以問:「你的老師怎麼說你這次的成績?」
 
*
在其他時間回應你的想法,
因為青少年需要時間去發洩情緒、整理思緒,
通常不會一次表達。
 
 
*
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
音樂、美食,甚至政治。
但話題內容應該正面,有助於了解彼此。
 
*
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好主意!」、
「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
如果他需要建議,做好準備,不要只給一個答案。
 
*
青少年的溝通方法本來就和你不一樣。
用開放式問句鼓勵他們談他們的世界,
如「王小華怎麼說?」、「你那時候怎麼想?」
 
*
永記在心裡:青少年是敏感、易感、容易受傷害。
耍幽默常遭致反效果,
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的事沒什麼大不了。
 
*
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為。
你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怎樣?」
或「那件事對你有什麼幫助?」
 
* 接受某些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時間會讓一切過去,或改變一切。
 
case1:盧蘇偉對家人的甜言蜜語
 
盧蘇偉:經營,是要刻意去做
 
盧蘇偉:愈到國中,愈要放手
 
 
聽起來或許有點肉麻,
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
他常對唸國三的兒子說:「謝謝你今天照顧媽媽」或
「謝謝你把自己照顧得那麼好」,也 常對 太太說:
「謝謝你為我們家做那麼多努力」。
 
 
他認為家庭應該是一個有能量的地方,
每個人在家裡都應該被接納,出門打拚時,
帶著家中滿滿的正面能量出門。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家裡一個人情緒不好,
帶著負面能量,全家都受影響。
 
 
 
但害羞的東方人會不會很難說出口?
他說:「經營,指的是要刻意去做,」
建議每個人,可以從打招呼做起,
如「你回來了,今天過得還好嗎?」
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漸漸在乎你的感受。
 
 
不僅言語如此,行動上也在細微之處給予家人支持。
盧家習慣留一雙擺好的拖鞋或一杯水在玄關,
給最後回家的人。
兒子若在做功課,爸爸也會去拍拍他的肩膀;
看他的成績單時,爸爸會說:「謝謝你這麼努力,」
他刻意讓孩子在「必須做」的事情上
與被賞識、被喜歡連結。
 
 
但盧蘇偉認為,愈到國中,愈要把手放開。
他愈常用「徵詢」的方式對小孩,
例如「有沒有榮幸邀請你一起到書店?」
 
 
即使不同意孩子某些想法與做法,
他並不會阻止,反而透過對話,引導孩子思考:
「你獨特的想法是你期待的嗎?」
當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也會先強調:
「爸爸主觀的想法,不代表要成為你的想法。」
 
 
盧蘇偉也用身教示範給家中未來的大人看。
他讓孩子知道他每個月會寄生活費給丈母娘,
讓孩子知道「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恩情。」
 
聽來如此客氣的親子對話,卻產生黏踢踢的感情。
 
 
某日,盧蘇偉和他的國中生兒子手牽手一起去打球,
遇見他的同班同學,盧蘇偉覺得孩子畢竟大了,
有點不好意思想放開他的手,
沒想到,兒子一把將牽著的手舉起來秀給同學看。
 
盧蘇偉講起這個小故事時,甜蜜地紅了臉。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34&prev=335&next=333&l=f&fid=10







******************************************************************************
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小小孩一天一天慢慢長大,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不懂,其實他們只是還沒有足夠的詞彙,無法做出完整的表達讓爸爸、媽媽了解,但他們卻像海綿一樣,不停的在吸收、學習身旁所有的事物呢!正如我們相信胎教是很重要的,這句話也是告訴我們,從生命的開始,一切都是重要的,包括被尊重的感覺。   被尊重的孩子有自尊,也會尊重別人;但是尊重孩子並不是溺愛孩子,或者是對孩子的需求言聽計從,這之間的取捨和拿捏,需要爸爸、媽媽用心體會。如果什麼事都依著孩子,孩子不了解去體貼爸爸、媽媽的感受,那他長大了也不會尊重別人,這樣溺愛孩子是毀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並不是尊重孩子。 尊重第一步? 合理的尊重孩子想法  正確的人際智能,是學習掌握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合理關係;父母親可以試著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合理」,並需要堅持原則,千萬不能孩子一哭鬧就妥協。父母親就是孩子學習「尊重」的對象,在和父母相處的時間裡,孩子會了解到父母需要尊重,也了解到自己受到尊重,這兩者是同時並行的。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需要許許多多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會累積成為他對事物的概念,也會被統整成為他的邏輯,所以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多多探索和嘗試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因為怕髒,就禁止他四處摸索;因為這禁止的同時,除了剝奪了孩子感覺動作經驗,也否定了孩子好動愛玩、愛探索的天性……。爸爸、媽媽不要讓孩子以為自己想要做的事總是錯的,這樣對於他的自我認知有負面的影響,當然也影響他的成就。有時候父母退一步想想禁止孩子探索的理由,常常只是為了大人的方便而已。如果我們希望小小孩什麼都聽大人的,但是長大了又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能獨當一面成為領袖……這兩者之間是有衝突的。  尊重第二步 用鼓勵取代恐嚇   我的孩子小時候很好動,有時也會因為動作能力不足而打破東西,有一次他打破了一個杯子,被自己做的事嚇到,我抱著他,告訴他:「杯子破掉了,沒有關係,媽媽原諒你,你是好孩子,在媽媽的心裡,你比這個杯子珍貴。」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就算是情緒不好的時候,也不忘記這樣提醒自己。   因此,在孩子的心裡知道,媽媽尊重他、愛他,這會比什麼都重要。記得有一 天,孩子不小心撞到了頭而流血,我在送他就醫的途中,他一次又一次的說:「媽媽,對不起,我把你心愛的寶寶弄傷了。」孩子心裡所能體會的事,真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   有一次我們和朋友一起出遊,朋友的女兒在野地裡跑,不小心跌倒了,把新褲子磨破,他哭著不肯接受安慰,還說:「我媽媽會打我,我媽媽會打我。」我安慰他說:「不會的,你比這條褲子珍貴,媽媽不會打你的!」他的媽媽正好走過來,聽見我這樣說,很不好意思的告訴我:「早上出門,我告訴他今天穿新褲子,不能弄髒,如果弄髒了就打他……。我從來沒想過你說的這種事,我要好好想想……」天呀!我心裡想:孩子每天長大,褲子明年就不能穿了,為什麼為了這麼短暫的事而去傷害自己要愛一輩子的孩子呢?更何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說些恐嚇的話來刺傷孩子,是相當不智的舉動。  尊重第三步 先學著尊重父母   我們知道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學習,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其實也正透露著很多訊息給孩子。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愛他的父母,那麼不要期望他會尊重任何人,甚至是尊重自己。所以,如果孩子做出的舉止是不合乎社會規範的,父母親應該要教導他做個尊重父母的好孩子,小小孩會慢慢學會對待長輩的禮貌。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可以從長輩那裡得到很多熱心的幫助,這樣在他學習成長的路程中,也會更加順利。  尊重第四步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尊重   常常孩子一早起床就被要求這、要求 那,原因可能是媽媽太晚起床了,所以上班會遲到,必須快快把孩子送去保母家,以致於孩子就在還沒有清醒的狀態下聽見:「你趕快……你趕快……」然後孩子自然情緒也跟媽媽鬧在一起,弄得兩敗俱傷。如果我們能早一點做好準備,把明天要做的事和孩子討論一下,或是提醒一下,讓他心裡早有準備,這就是很好的「尊重」,也避免因大人疏忽而製造太多「讓孩子被罵」的機會,而影響家庭氣氛。   舉例來說,該收玩具的前幾分鐘,先告訴孩子:「再過五分鐘要收拾玩具去睡覺 嘍!」然後過五分鐘,提醒他、請他收拾、或者幫著他一起收拾,這也是很好的「尊 重」。而不是開門劈頭就罵:「又亂丟玩具!全部丟進垃圾桶不要玩算了!」讓孩子驚恐又錯愕自己犯了什麼滔天大罪。  懂得尊重的孩子人見人愛   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漸漸長大之後,他就學會了處理情緒的方法,會原諒別人,並且會說好話來鼓勵朋友。他知道自己很珍貴、也了解別人同樣珍貴,所以他不但愛護自己,也尊重別人的感受。正因為如此,他的情緒穩定、品性端正,多數的長輩都很樂意教導他,使得他在學習上得到很多幫助,也表現得很好。   當我們聆聽孩子們講話時,需要耐心聽他的含意,因為這年齡的孩子往往沒有足夠的詞彙,不一定能把想表達的話說清楚,所以家長們需要用心體會。很多父母都很忙碌,沒有耐心聽完孩子的話,有時候打斷孩子的話,有時候為了安撫孩子而很隨便的答應一些事,過後又把自己答應的事忘光光。或是匆匆忙忙的要孩子配合自己的需要,總是對孩子說:「快點,快點!」,讓孩子覺得自己好像是個麻煩,這種感覺任何人都會不舒服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時的事。我們和孩子相處,他們不是只聽我們的,也在看我們、觀察我們。我們心裡真實的想法,在不知不覺的言談、行動中,孩子都體會得到的。父母用心的付出,孩子都深刻了解的。「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有自尊的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別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tina-jang/article?mid=2196&prev=3500&next=2191&l=f&fid=57
********************************************************************************
從友善家庭ABC開始
對你來說,家,是什麼?
一件散發陽光味道的衣服和被單?一道充滿成長記憶的年菜?一盞等待夜歸的小燈?一通再平常不過的問候電話?甚至一次激烈的爭執……家,也許不盡完美;對家的渴望和幸福的定義,每個人也許不盡相同;但是,家總是一輩子心頭的牽掛。
「家庭給我們愛和溫暖,也將我們綁在一起為彼此的稜角受苦;家庭在我們患難困頓的時候給予支持和保護,也在日常的小事裡叫我們煩惱。我們在這種關係裡打磨、磕碰、捏塑、鑿刻、修剪,一再的被規馴,依著它的形狀成長,它的好與壞都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作家柯裕棻在一篇名為〈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祕密〉序文中,完整如實的寫出家庭在平凡的點滴中,形塑、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直到我們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開始學習對另一個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給予最深的愛和關懷,期許自己成為不離不棄的守護者。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家變,這一代父母必須焦慮的扛起愈來愈輕薄短小的家,勢單力薄的跟所有扭曲了的價值觀搏鬥。
 很多關於家的事物都可以外包。
「家裡需要人打掃時,就去找個女傭;寶寶生下來了,就去找個二十四小時的保姆;家人需要吃飯時,就去買個外賣;孩子需要複習功課時,就將他交給安親班或是找個家教。明明是該團聚時,卻各分東西;明明該說說話時,卻每雙眼睛都盯著電視電腦;明明是一個『家』,卻沒有『家』的感覺。」
部落格媽媽陳安儀說出很多人不敢說的內心痛處:
「如果,所有的事都請人代勞了,剩下的,只是不斷的外出工作和賺錢。那麼,我們工作、賺錢的目的和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如果我們相信,家人的關係是今生有緣的相會,註定要共同分享,交互影響;好的家人關係是彼此一輩子的祝福與滋養,壞的家人關係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怨恨。那麼,我們就有一百種理由,堅持和重視家庭不可取代的價值。
我們不能再用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經驗法則,養育下一代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假設,家,「理所當然」永遠在那裡。只有承認家是會變的,我們才能用全新的態度和方式,去經營和守護那個家。
家,是許多人一輩子奮鬥的目標。不要像健康一樣,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個當下的幸福,需要每位父母守護的承諾。
《親子天下》提出「守護家庭Love ABC」,希望每個人都不再孤單。每天一點「幸福小練習」,就能累積出踏實的家庭關係。
LOVE  -家庭的諸多事務皆可外包,唯有愛與親密感必須親力親為。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強調,過往華人社會的家庭,「經濟支援」與「功能」的意義,大於親密感和關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家庭願意「忍受」一個長期看不見的丈夫與爸爸,只要賺錢回家、供應經濟開銷,就能維持婚姻,夫妻雙方都願意忍受只為「生存」而存在的家庭關係。
而當愈來愈多女性的經濟能力得以自主,家庭就再也不能只因經濟的「功能」而得到滿足。親密感、關懷與愛,才是當代家庭存在的核心價值。
對夫妻和親子而言,愛不只是浪漫的「感受」,而是「決定」與「行動」。決定為彼此付出;決定把彼此放在優先順序的第一位;決定愛家人,如同愛自己。而愛的具體行動,就是關於陪伴、分工的平衡與承諾。
Accompany 陪伴 -陪伴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傾聽、回應、支持,讓親密關係從優質陪伴開始。
兒福聯盟推動「愛孩子333守則」,或許值得有心的家庭參考與操練:
擁抱三十秒:擁抱可以拉近親子的距離。在擁抱的同時,也別忘了給孩子正面的稱讚與鼓勵。
傾聽、陪伴三十分鐘:在忙碌的時間表中,每天至少空出三十分鐘,專心陪伴,與孩子相處。
週三不加班:找一天早點回家陪家人吧!一起吃頓晚餐、一起寫作業,在睡前陪家人聊聊天,讓雙薪家庭也有一天喘息的機會。
關掉電腦與電視,陪伴孩子遊戲、運動、閱讀,像好朋友般分享彼此的心事。用心在孩子的小事件,才能參與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提醒,「分享包括情緒的接納,陪伴、分享從小開始,家人才不致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資料來源http://www.tacd.com.tw/news_show.php?id=49
****************************************************************************

管教孩子 掌握心最重要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度的個人空間,爸媽愛孩子愛得緊迫盯人,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想盡辦法要脫離爸媽的掌控。
朋友憂愁滿面的來找我,說她的寶貝女兒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而且怎麼打都改不過來。我吃了一驚,我在她女兒考上北一女的慶功宴上曾經見過一面,是個十分乖巧聰慧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呢? 孩子用謊言逃避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因為怕父母的嚴厲責備或處罰,只好隱瞞事實,編個謊話來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謊話又必須用另一個謊話來圓,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性的說謊者了。 很多孩子不是自願說謊,是為了怕挨打,不得不說。所以父母也要檢討自己管教是否太嚴,逼得孩子去說謊;基本上,孩子說謊是逃避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 過度掌控親子都煎熬 不過這個朋友情況不一樣,是愛的太多。她的生活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先生工廠搬去大陸時,她因不願孩子接受共產黨的教育,冒著婚姻破裂的危險選擇留在台灣,這個犧牲不可謂不大;也因為如此,她一定要孩子出人頭地,以証明她的選擇是對的,所以孩子的行蹤,幾乎每一分鐘都在她的掌控之內,上下學她接送,週末學鋼琴和小提琴,孩子要的任何東西,她都事先買好,不浪費孩子一點點的讀書時間。 一般孩子愛上網,但是她們家的電腦在她臥室,孩子得到媽媽房間來上網查資料,所以絕對不會上網聊天或交網友。孩子所有生活上的細節,她都替她打理的盡善盡美,所以她不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騙她,說去某某同學家做海報,結果去接孩子時,孩子並不在那個同學家,最主要是孩子回來後,怎麼打罵都不肯說她去了哪裡,這種事已發生了三次,她不知道怎麼辦,要求我找孩子談談。 緊迫盯人讓孩子窒息 這原是別人的家務事,我不敢插手,但是看到朋友心急如焚,先生又不在身邊,無人商量,很是同情,所以藉著看大學博覽會的機會,把孩子帶出去喝咖啡。果然孩子坐下來第一句話是:「阿姨,幫我申請外國學校,我想去美國唸大學,我快受不了了。」我連問都不要問,她就滔滔不絕的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了。她不能忍受母親緊迫盯人的愛她方式,她說:「媽不信任我,我就給她不信任的理由,死都不說我去了哪裡。」我說:「傻孩子,你們這樣不是相互折磨嗎?你媽媽很愛你,為你她什麼都肯做。」她突然大哭起來,說她寧可是個孤兒,這種綿密的愛使她窒息。 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 父母不可以為了怕孩子變壞,每一分鐘都掌控孩子的行蹤,被人信任是自尊自重的開始,要給孩子一些自由,逛街對小女孩來說也是一個交朋友,增進友情的機會。人不是讀書的機器,不能,也不需要二十四小時讀書。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如果真的很想要一個東西,他會千方百計去得到,打罵是沒有用的。我曾經有個同學,她愛上了空軍官校的學生,她父母不肯,把她頭髮剃光,使她不能出門,結果她戴了帽子照樣出去。要改正孩子的行為,除非他從心裡願意改,不然外面的防堵是無效的。 很多父母不准孩子打電玩,一個禮拜只准打一小時,但是孩子有很多方式偷打,包括設定鬧鐘,半夜爬起來偷打。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抓住他的心,可以像風箏一樣,放他飛,不必怕,因為主控權在你手上。 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 最後我問她究竟去了哪裡,她笑笑說,心中很煩,唸不下書,也不想在家中聽母親嘮叨,坐了公車去陽明山走了一下。我問她為什麼不說實話,母親應該會讓你去的。她搖頭說:「這是原則問題,我應該有人身自由。我想獨處,不要媽陪,但是我一說陽明山,她一定會陪。我必須有一塊屬於我的個人空間。」她眼睛看著我說:「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無言。 父母愛孩子要愛的得當,「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是動物的基本要求,二隻老鼠放進一個籠子裡,一定成對角線蹲,雖然他們不曾學過幾何,但是他們知道對角線距離最遠。請給孩子適度的空間,尊重他,他會尊重自己,掌握他的心比掌握他的行蹤重要。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m4TORExSCE__7u24-/article?mid=388&prev=389&next=387&l=f&fid=10
******************************************************************************

孩子最需要的十大禮物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一件——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時輕拍他們肩頭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時一個溫暖的懷抱,孩子回家時的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
   這是我們採訪的數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愛的方式。還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能在一起,一起來愛我?   專家建議:中國是一個講究深沉含蓄的國家,長輩都不願意表白自己對孩子的愛,可是,孩子們需要家長把愛說出來做出來。另一方面:這些年來一直都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讓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愛,作為家長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儘量享受完整的愛。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二件——請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都是現在的家長們很願意做的一件事,至於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家長給自己設計的包裝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是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 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有些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當眾對孩子進行表揚。在我們的採訪中,有80%以上的孩子對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示不滿。孩 子也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打扮,讓你的孩子獨立地去從事一些事情,然後說一聲: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實地誇獎自己的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三件——爸爸媽媽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當做笑話對別人講,家長們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通常不能給予適當而及時的稱讚,而對孩子的錯誤,總是不分場合地過分指責和嘲笑。   專家建議:兒童的自尊是通過父母對其尊重培養出來的。尊重意味著你必須將孩子看成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允許孩子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尊重他的個性,不要什麼都替他做主,多對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四件——爸爸媽媽給我當榜樣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期,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以父母為楷模。   專家建議:家長應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因此你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把你自己當成一個好榜樣,作為禮物送給孩子。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五件——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提供一些為人處世的規則,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為所欲為,以及自我約束的重要性。這些教育卻不能是生硬的。   專家建議:你所規定的一切一定要讓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確的。對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對待。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六件——讓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長在一起遊戲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20%的孩子不到15分鐘,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內見不著家長。對於孩子們來說,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檔的幼稚園也代替不了爸爸媽媽。   專家建議: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時間來和孩子在一起盡情地玩兒,要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終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一位的。在玩兒的時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應付,讓他知道你非常樂意與他在一起。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七件——給我一個小夥伴   孩子需要與同齡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夥伴在一起孩子能學會妥協、同情和合作,還會發展出一些新技巧、興趣、責任心等等。可是,沒有夥伴成為現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煩惱。 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把緊閉的房門打開,迎接孩子的夥伴,或是讓孩子走到外邊去接觸更多的朋友。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八件——和我一起養成好習慣
   在現在這個時候,這一件禮物就更顯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覺得以前父母不愛打掃衛生,不愛鍛煉,不注意飲食衛生。而近來,家長們都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孩子們很高興。
   專家建議:保持你的好習慣。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九件——給我一個可達到的目標   孩子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孩子剛睜開眼睛看世界就面臨著學習的壓力,孩子剛會說話就開始讓孩子學著閱讀,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目標也一個個地增多,學習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長揠苗助長。他們說:我們要的是學習的動力而不是壓力。  專家建議:對孩子來說,壓力過大會影響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來自家長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標要求。    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之第十件——讓我們一起笑起來  我們的父母太嚴肅,太沒有幽默感。這就是很多孩子覺得影視劇裏的父母很出色的一個原因,因為,那些父母總是和孩子一起歡笑。   專家建議:中國的傳統使很多父母覺得,在孩子面前就應該嚴肅,這樣才有威嚴,其實,愛笑的父母會讓孩子看到生活輕鬆和愉快的一面,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要總是對孩子一本正經,笑聲能讓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93123&prev=93637&next=91984&l=f&fid=78






***********************************************************************

讓孩子喜歡與你說話的九大秘訣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瞭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
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駡、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hlele3109/article?mid=43264&prev=43400&next=43263&l=f&fid=78
***************************************************************************

我不是故意的--處理紀律、轉變及行為問題

你正在發育的三歲小孩很容易就學會早上自己穿衣服,但另一個五歲的孩子卻要你提醒兩次、不斷哄騙,還要幫他把睡衣脫下來套上T恤,還堅持要穿那雙既破爛又太小的運動鞋,以及穿了三年的舊運動長褲。你感到非常憤怒、挫折、難過,覺得自己簡直就被他打敗了。或許你只有一個孩子,而你嫉妒地看著其它父母的孩子開心地在遊戲場奔跑,而你家孩子卻只敢躲在你旁邊,而你還得耐心鼓勵他加入其它小朋友排隊的行列,爬到溜滑梯上滑下來,或是去吊單槓。 然後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正在替孩子做治療性刷洗及關節擠壓的動作時,正考慮該如何擠出時間去店裡多買些葡萄,因為這是他最近唯一願意吃的蔬果類;你也想知道下午什麼時候可以幫孩子做擠吸管及吹泡泡的練習,還得帶另一個兒子去看醫生。這時你心裡充滿了憎恨。畢竟身為感覺統合異常孩子的父母,你必須計畫得更多,而且得更有效地安排時間,以及具備更多的耐性。瑪麗莎,一名有著感覺統合異常孩子的媽媽,她的孩子是從國外收養來的,她說:我們必須更有創意地處理孩子所有的感覺問題,尤其是今天有用的方法,到了明天就失靈了。有時你會感到筋疲力盡,什麼事都無法做。千萬不要責怪自己無法做個日復一日、每天每分鐘都符合孩子需求的父母。畢竟我們只是普通人。你可以在次日更有創意來彌補今天的不足。 有時我們真的很難讓事情維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好讓孩子的感覺問題有所展獲,並把焦點集中在他有多麼奇妙。你的孩子可能是附近最友善的孩子,能夠跟任何人都無法接近的孩子近距離聊天,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跟任何人熊抱。他在唱歌方面很有天份,總是帶著甜美的笑容與完美的姿勢唱歌。無論孩子做了什麼,他都美好的不可置信。當孩子的感覺問題控制了你的生活時,請你不要忘了這點。 紀律:教孩子守規矩 我們都知道孩子需要紀律,不過你可能不瞭紀律這個字眼來自拉丁文的教導。紀律包括了懲處-----雖然更精確地說,合理、慎重的處罰是必然的後果----但紀律的核心在於教導孩子重要的社交技巧,例如自我控制,如此他才會懂得如何與其它人相處。 當然,若是孩子有感覺統合異常的問題,學習這些事會更加困難。他無法預測身體訊號,而且經常極度緊張,還得學習如何以適當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孩子兩歲大時可以光溜溜地在遊戲場灑水器下面玩也沒關係,不過等他長大一點得忍受穿著泳衣玩,否則就會錯失了這種樂趣(假設他很喜歡在灑水器下面玩水,那也就是說,有些有感覺問題的孩子會很恨這麼玩!)隨著時光飛逝,孩子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而你希望他能應付這些需求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增強正面而非負面的行為 孩子需要別人注意他們,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必須調皮搗蛋才能引起別人注意,就會這麼做。在他們必須靠著搞怪或鬼叫之前,請你先注意到他們,而且教他們若是表現良好的話,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的負面行為是很容易注意到的,因為負面行為會激起別人強烈的反應。不過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當他搗蛋時,不要過度關注他。 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也很重要。你必須隨時留心他做了什麼。告訴他你非常以他為傲,因為你們排了那麼久的隊,而他卻一直很有耐心,而不是視他的行為為理所當然。你也要記住,像做的好乖女孩之類的稱讚都很棒,都能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若是親愛的,我看到你在我要你做之前就把盤子放到水槽裡了。謝謝你之類的話,卻對孩子不太有效。千萬不要認為太常稱讚孩子會讓他對稱讚上癮。經常稱讚他,只會讓他從你這裡學到如何稱讚別人,而且還會更常聽到他說謝謝、爸,謝謝你幫我把腳踏車修好了。 然而,你也不要以為得每天讚美孩子,否則他會懷疑你到底想幹什麼。孩子知道自己是否付出了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或者你的讚美是否誠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表現不該得到讚美。 稱讚孩子願意努力,而不是稱讚他努力的結果。請告訴孩子你非常以他為傲,並問他:你是否也以自己為傲呢?慶祝對你們來說極具指標性的努力,並不是件無足輕重的事。對於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來說,當他第一次願意穿上會癢的衣服,為了正式場合打一整天領帶,都是很了不起的大事。你可以打電話給爺爺吹噓孩子有多棒,或是突然鼓鼓掌,烤個蛋糕----做任何可以表達你對他欣賞的事。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cIjmRUSZERiCDG.grmC6/article?mid=5449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729&prev=2730&next=2704&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