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讓寶貝不再害怕看醫生!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71
採訪/杜韻如
諮詢/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主任 周彥廷
演出/漂亮媽咪:陳姿蓉、可愛寶寶:林川翔
生病時要到醫院看醫生,最令孩子們感到害怕的,莫過於吃藥打針了,因此總是可以在小兒科門診前,看到許多父母和哭鬧不已的孩子們,上演著拉拉扯扯的戲碼,該如何幫孩子克服就醫時的恐懼,生病時可以乖乖吃藥、打針呢?就讓專家來告訴你!



幫孩子做好就醫前的心理準備
  在寶貝第一次就醫之前,可以先讓他們對醫院及醫護人員有初步認識和了解,讓他們對於醫院不會第一眼就產生恐懼的印象。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先灌輸孩子們生病就該到醫院看醫生的重要性,或是透過說故事等有趣方式,告訴他們醫生是打擊疾病、趕走疼痛的大英雄,這樣當他們第一次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護士時,比較不會產生距離感或感到陌生害怕。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做錯事的時候,會說出:「你不聽話,我就帶你去醫院打針!」做為要脅,這樣的做法,常常會增加孩子們對醫院的恐懼,甚至以後會誤解,去看醫生就是一種懲罰,因而產生抗拒心理。
第一次的就醫經驗很重要
    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周彥廷主任表示,當孩子第一次來到像醫院這樣陌生的環境,面對醫生和各種檢查儀器時,不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這時有經驗的小兒科醫生都會先和孩子們說說話,讓他們慢慢習慣和醫生的互動,接著從比較不會不舒服的地方開始檢查,如聽診或摸肚子。如果一開始就進行檢查鼻子、耳朵和喉嚨這些部位,很容易讓孩子因害怕而產生抗拒、躲避的反應。
    家長的態度也很重要,除非是病情很緊急,不然可以多花一點時間,盡量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講出自己覺得哪裡不舒服,透過和醫生的對話交流,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較能獲得孩子們對醫生的信任。
最令孩子們害怕的4大就醫情境
    看醫生時,最令孩子們感到害怕的4件事情有哪些呢?
打針、抽血:
    這一類會造成疼痛感的侵入性治療或檢查方式,別說是孩子了,就連不少大人也會感到害怕。這時我們可以盡量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像是和孩子說說話、唱唱歌、握著他們的手,都可以安撫穩定他們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針頭,也千萬別當孩子在打針哭鬧時,父母也在一旁跟著一起哭,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深恐懼感。而醫生在打針之前,也可以盡量多按摩一下要施打的部位,以降低疼痛感。
點藥水:
    像是點眼藥或是鼻子噴劑,身體會因突然有異物感而覺得不舒服,帶給孩子突如其來的驚嚇,但只要醫生的動作迅速確實,加上家長稍微的安撫,這個過程通常很快就能結束。
吃藥:
    通常12歲以下的孩童,因為在吞嚥方面的控制還不是那麼熟練,醫生開的藥物多半是以藥粉或藥水為主,要讓孩子不討厭吃藥,可以從改善藥物調味著手,例如:請醫生在藥粉或藥水中,加入糖粉或果汁味道的糖漿,另外也可以透過和布偶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讓孩子餵生病的布偶吃藥,這樣當孩子生病時,就會將吃藥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各項儀器檢查:
    平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醫生護士的遊戲,利用醫療玩具模擬當醫生聽診看病這一類的小遊戲,試著引導孩子對於醫院的儀器產生好奇心,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檢查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情。
    除了透過上述的遊戲和安撫,讓孩子做好就醫前和就醫時的心理準備外,當他們完成以上的檢查和治療後,也別忘了給予讚賞和鼓勵,像是很多醫院就會準備貼紙,送給勇敢看病不哭鬧的小朋友,還有爸爸媽媽的誇獎,都是讓孩子日後不再害怕看醫生的重要關鍵。
做好孩子和醫生之間的溝通橋樑
    年紀較小的嬰幼兒,無法明確表達出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感受,除了各種專業的檢查之外,醫師更仰賴父母提供孩子所出現的症狀,才能對病情判斷更加準確,重點包括哪天開始生病、發燒?有沒有合併其他症狀?例如:咳嗽、嘔吐、腹瀉…各種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持續多久?還有孩子最近的食慾、精神狀況以及睡眠時間等…家中是否有其他成員也有同樣的狀況?敘述的越仔細,就越能幫助醫生正確診斷及治療。
描述病情的4大技巧
1.      釐清發生原因:
提供醫生造成疾病的可能發生原因,以及孩子開始出現症狀的時間點,例如:孩子在生病前所去過的公共場所、做過什麼事、吃過哪些東西…。
2.      補充症狀的觀察和變化:
幾時開始發現孩子出現哪些不舒服的反應,以及經過了多久,病情又產生哪些變化。
3.      說明處理照顧的過程:
生病的過程中,有做過哪些處理,包括給孩子服用自行購買的成藥,或是曾帶去其他的醫院進行治療,就醫時最好能將孩子服用過的藥物帶來給醫生看,以做為用藥時的參考。
4.      目前的整體狀況總結:
現階段的病情狀況及改變,像是有哪些症狀已獲得改善,以及又發生哪些症狀,尤其是有反覆出現的狀況,以及孩子是否會對哪些藥物產生過敏,這些都是需要注意詳細說明的細節。
父母掌握孩子病情的3大重點
當醫生進行完問診和檢查的動作,對孩子所感染的疾病做出判斷後,父母也要確保自己清楚的了解以下事項:
疾病症狀:
孩子生的是什麼疾病?會不會傳染?這關係到回家後孩子需不需要和家中其他成員進行隔離照顧。
治療方式:
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部分,如:藥物要如何服用?幾時服用?何時可以停藥?會不會產生哪些副作用?是否有特殊的用藥,比方抗生素或是類固醇?而非藥物的部分,則有飲食方面有哪些應避免或補充的地方?應該盡量多休息還是要保持適量的活動?
需要注意的事項:
有沒有必須幾時再回診?或是當疾病產生哪些變化時,就表是發生惡化,要盡速就醫觀察,甚至應該考慮轉診大醫院?
    有些父母在面對專業醫療時,會感到緊張而不敢發問,其實多說多問有助於雙方對病況的了解,當父母對孩子的病況闡述得越仔細,醫生所做出的判斷自然越準確,而父母有任何疑問時,也應該請醫生詳加解釋,醫生和家長、孩子三方面良好的溝通與配合,是孩子就醫治療時的重要關鍵,因此要能夠找到一位互動關係良好的醫生,才可以獲得自己和孩子的信任,讓孩子乖乖配合,一同合力打擊病魔。
當寶貝有哪些症狀發生,應即刻入院治療?
    一般而言,孩童最容易感染的疾病,不外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孩童有不舒服的狀況,還是建議到醫院或診所就診,以期及早治療並避免病情的加重,若是發生以下的症狀,表示病況可能很嚴重,應該立即送往附近大醫院急診處:
1.     呼吸困難或急促(1歲以下幼兒每分鐘呼吸大於60次;1至6歲孩童每分鐘大於40次;6歲以上兒童每分鐘呼吸大於30次)
2.     意識不清或昏迷
3.     低體溫(體溫低於攝氏35度)
4.     高燒不退或反覆發燒(超過3到5天)
5.     突發性抽筋或癲癇發作
6.     食慾不振加上活動力不佳
7.     嘴唇或手腳變色發紫
8.     持續性的嘔吐症狀
    醫生和家長、孩子三方面良好的溝通與配合,是孩子就醫治療成功的最重要關鍵。有些父母在面對專業醫療時,會感到緊張而不敢發問,其實多說多問有助於雙方對病況的了解,當父母對孩子的病況闡述得越仔細,醫生所做出的判斷自然越準確,而父母有任何疑問時,也應該請醫生詳加解釋。希望每位父母親及孩子都可以找到彼此信任及互動關係良好的醫生,一同合力打擊病魔,保護所有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周彥亭
現任: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主任
學歷: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傳統中醫學碩士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神經科研究員
      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學術總醫師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會員
* 資料來源:【BabyLife育兒生活】2012年12月號。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D472EFF6A88375C7







******************************************************************************
克服恐懼 Baby輕鬆就醫
採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長庚嬰兒室主任 黃基家
   台大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楊曜旭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湯國廷


「你再不乖,媽媽就帶你到醫院打針。」媽咪,別再嚇自己的小朋友囉!否則下回想帶他上醫院,可就比登天還難了!他肯定會死賴著不走,甚至是哭哭鬧鬧,不肯妥協。


◎恐懼事件:上醫院
「寶寶!準備好了嗎?我們要上醫院回診囉!」、「我不要,哇哇哇…」談到上醫院看病是每個小朋友最害怕的事,到底醫院有什麼可怕的魔力,讓小寶寶抵死不從?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及台大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楊曜旭一致認為,寶寶會害怕,都是父母害的,因為多數的家長經常把醫院和打針、吃藥畫上等號,讓寶寶對醫院印象「極差」,視上醫院為畏途。


重建醫院良好形象4妙招
想一下,寶寶與醫院的第一次接觸是什麼時候?當然是施打預防針囉!湯國廷指出,由於寶寶第一次上醫院多半是為了施打預防針,也就是說,每上一次醫院,都得挨上一針,所以寶寶當然會感到畏懼。


為了改善小朋友對醫院的印象,從小就要讓其和醫師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寶寶不再視上醫院為畏途。除此之外,家長還可從下列的4個妙招著手:


1. 角色扮演遊戲:
醫師、護士應以玩遊戲或玩玩具的方式,來減低小朋友的恐懼感;或者媽咪也可與寶寶玩角色扮演遊戲,如:寶寶是小兒科醫生,要幫小熊打針;藉以減低小朋友對醫護人員的恐懼感。


2. 介紹醫院:
平常不妨用說故事的方式介紹醫院的工作人員,及使用工具,讓寶寶覺得醫院並不恐怖。舉例來說,醫院裡有醫生叔叔、護士阿姨,去醫院後,醫生叔叔會拿一支像手電筒的東西照你的喉嚨,把壞細菌殺死,那麼寶寶就會恢復健康,不再痛痛囉!


3. 當小朋友的玩偶:
你發現了嗎?小兒科醫師桌上的擺設和其他科別有很大的差異喔!醫師的桌上可能會擺上哄騙小朋友的玩具、糖果、小玩偶;穿著也不是死板板的白色醫師服,取而代之的是,柔合色彩的服裝、卡通圖案的領帶等,轉移小朋友的恐懼感;而每每在做檢查前都會和小朋友聊天,並拿糖果、餅乾等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4. 父母事先溝通:
孩子是可以溝通的唷!父母可在上醫院前就與孩子溝通,「去醫院不一定要打針喔!只是為了請醫師叔叔找出細菌!」減少小朋友哭鬧、不肯進醫院的機率;或者媽咪也可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請同儕如哥哥或姐姐做經驗分享。


克服心理障礙 上醫院不哭鬧
一般來說,剛出生的寶寶對於上醫院並不會感到恐懼,會感到害怕多半是9個月大,開始會認人以後的事了。


湯國廷解釋,9個月之後的寶寶開始會認人,容易對陌生的環境產生恐懼感,因此,帶寶寶上醫院這件「苦差事」,最好是由熟人來做,讓孩子感覺熟悉,自然能減低不少害怕的感覺。


其次,要降低孩子的恐懼感,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拿醫院的名號嚇唬孩子。當孩子一開始接觸醫院時,媽咪最好不要每逢孩子犯錯時就恐嚇他,「如果你再不乖,就帶你上醫院打針。」、「你如果不乖乖吃飯,媽咪就帶你到醫院,請護士阿姨幫你打針。」等之類的威嚇手段來懲罰孩子。


上醫院 回家立即沖洗
醫院是最髒的地方,所以帶寶寶上醫院別忘了做好防護措施。楊曜旭指出,由於醫院的病菌相當多,因此上醫院最好幫孩子準備口罩,且回到家要立即將手清洗乾淨,才不會帶病菌回家。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2/mamabox/s2baby02-9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