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如何觀察生病的寶寶

親愛的寶寶生病了,爸媽好心疼;嬰兒不會說話,幼兒表達的能力不好,困擾家長要如何來觀察才好,何時該立即送醫?就診時,如何來告訴醫生有關寶寶的生病變化?就診治療後,病程是否有改善?



統計上,嬰幼兒生病的機會比較高。六個月前的嬰兒,血清裏有媽媽的抗體保護,比較不容易生病,除非媽媽本身也感冒。但小嬰兒的發燒,要小心細菌感染引起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的可能。小於三個月的嬰兒無法確定感染原的發燒,應住院檢查。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體內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免疫系統開始靠自己來抵抗未接觸過的外來病毒和細菌,發燒、鼻水、咳嗽、腹瀉生病的機會增加。尤其到公共場所,或被家人傳染(家中有哥哥姐姐上幼稚園,大人不一定有症狀 )。六個月大的嬰兒到兩歲大的幼兒,平均每年可能有6-12次的感染。當寶寶剛上托兒所或到幼稚園過團體生活時,也比較容易被感染生病。


如何觀察生病的寶寶,是許多父母常常詢問醫護人員的問題,往往無法三言兩語詳細說明清楚。以下提出些重點和指數做參考。



生病寶寶的觀察重點
注意臨床症狀(咳嗽、鼻水、腹瀉等)有無加重外,觀察寶寶比較一般是否安好(DOING WELL),有無病容,是尚可或是明顯,如果越來越疲累要特別注意。
觀察生病寶寶嚴重度指數,越右邊越不正常:
  1. 玩耍 – 正常玩耍,減少玩耍興趣,拒絕玩耍
  2. 注意力 – 警覺,疲累,恍忽,木呆,昏迷
  3. 活動性 – 正常活動,減少活動, 不活動
  4. 食欲 – 正常食欲,食欲差、拒食
  5. 皮膚顏色 – 正常,蒼白,潮紅,大理石斑花花的,發紺
  6. 呼吸 – 正常,有點急促,用力或無
  7. 體溫 – 正常,低溫,高溫
  8. 水分 – 正常,輕微/中度/重度 脫水
比較小的嬰幼兒不善言語表達,媽媽或保母可由每日的接觸,再參考以下因素評估寶寶是否身體不適:
對環境的反應、坐立情形、四肢活動與動作、在母親懷裡的情形、說話或出聲(音調)、對物體(玩具)的反應、吸奶情形、父母對幼兒哭鬧躁動的安撫程度、有無微笑及對刺激的反應。
當然生病寶寶嚴重程度指數明顯,參考因素變比較差,應請醫生檢查。
什麼情況需要緊急就醫
當然先前生病寶寶嚴重程度指數明顯變壞,參考因素變比較差,應速請醫生再做檢查。尤其是
  1. 幼兒哭的很慘,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2. 移動幼兒或父母接觸幼兒時會哭。
  3. 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4. 幼兒出現皮膚紫斑。
  5. 幼兒排除影響口鼻呼吸的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
  6. 幼兒流口水而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7. 幼兒高燒至40.1℃。
則建議緊急就醫。
臨床常見的急性鼻咽炎(俗稱感冒),有些寶寶的鼻腔在恢復過程中,脫落的上皮細胞加上鼻水,就會製造濃稠的分泌物,而流出黃黃的鼻涕,症狀在7到10天恢復。但如果寶寶鼻涕變得膿黃,有哭鬧明顯,食欲變差,發燒或耳痛(自行挖耳朵),可能合併有中耳炎或鼻竇炎,應請醫生檢查有無中耳炎或鼻竇炎,藥物是否要再加強。血絲便合併發燒,腹絞痛,可能是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感染。腹痛厲害(急性腹症);咳嗽變厲害、高燒(肺炎)、呼吸困難有狗吠聲(哮吼);夜咳整晚如氣喘發作。
台灣每年春秋兩季好發的腸病毒,初期以發燒表現,或有拒食,尤其三歲以下嬰幼童更應注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應速就醫。
嬰幼兒心肌炎雖不常見,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症狀表現,如食欲不振、吐奶或發燒,但會迅速惡化,應特別小心;心肌炎原因以腸病毒克沙奇B群較為常見,其次是流感病毒。
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緊急就醫指標一旦有(1)嚴重嘔吐,(2)意識不清,(3)精神不好,(4)異常哭鬧,(5)沒有小便、嘴唇乾,(6)嘴唇發紫,(7)呼吸急促喘鳴聲,(8)抽筋,(9)臉色蒼白、盜汗,(10)三個月以下發燒的嬰兒。就要提高警覺防止嚴重病情的發生。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表示嬰幼兒的身體被病毒或細菌感染,免疫系統正在抵抗,不要以為給了退燒藥,暫時沒發燒了,就表示病就好了。發燒的天數有時比發燒的高度重要,如發燒持續反覆,幼兒不舒服,應就醫或回診,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加以治療。有些感染有一定的病程,例如嬰兒玫瑰疹會持續高燒3-5天,退燒藥的使用並不能縮短病程,但依醫囑適度使用退燒藥,可以減輕寶寶因為發燒而引起的不舒服。體溫偏低(36度以下)也是不正常,有些是退燒藥使用過度,有些是厲害的感染如敗血症要特別小心。
當發燒的兒童出現下列情況,必須在 24小時內求診。(最好也能立即求診)
  1. 年齡介於3-6個月的嬰兒。(除非發燒出現於施打白喉、破傷風、百日咳(DTP)疫苗後的48小時內)
  2. 發燒的體溫>40℃。(特別是年齡 <3歲的幼童)
  3. 兒童出現排尿灼熱感或疼痛感。
  4. 年齡 6-24個月出現發燒超過 24小時,沒有一個明顯的原因或明顯位置的感染。
  5. 發燒經過治療後,已經退燒至少24小時;但是又突然出現發燒。
  6. 發燒的時間>3天。(一般而言,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發燒,發燒的時間不會>3天)
寶寶生病不舒服,又無法言語表達,讓家長既緊張又心疼。寶寶發燒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病情的輕重,仍須注意觀察寶寶的變化,如玩耍、注意力、活動性、食欲、皮膚顏色、呼吸狀態,有無脫水,發現異常變化,即使發燒熱度不高,也應注意,及時就醫或回診。家長能細心觀察嬰幼兒生病的變化,看診時提供醫生診治參考,配合藥物治療,充份休息、適當水分電解質和飲食營養補充,有助於生病的寶寶早日康復。
作者: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詹前俊
出處:臺安醫訊第157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hsda.org.tw/newsletters/?p=424#more-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