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123 知多少? 小嬰兒的數概念

123 知多少?

  那一天,突然聽到二歲半的兒子順口說著「一、二、三......十」,覺得好高興,興匆匆地要他「給媽媽五個葡萄」,結果,兒子抓了一把葡萄放在我手裡,根本沒有將「一、二、三」的數量和葡萄的數量聯想在一起。   其實,幼兒會念「一、二、三」,並不表示他已有數的觀念,對幼兒來說,「一、二、三」只是一種「語言」,只要大人不斷地念給孩子聽,孩子聽久了也就會了,和背誦兒歌並沒有兩樣;而數的觀念則必須由幼兒自己親身經歷,在貫通「數」和「物」的關係之後,才能建立。 先瞭解物與物的相關性   幼兒要先瞭解物和物之間的相關性,才會有數的觀念;而透過分類活動,能讓幼兒思考可以把哪些東西放在一塊。   年幼的孩子,會隨意將某些東西集成一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開始會依顏色、形狀或功能(如:玩具汽車放一堆、玩具食物放一堆),或者依因果關係(如:玩具雞和蛋放一堆、玩具兔子和紅蘿蔔放一堆),甚至依一定的格式來分類(如:每一堆都各有一樣不同的東西)。   而在判斷量的多寡方面,兩堆相同的東西,一堆有五個,一堆有三個,問較年幼的孩子:「哪一堆較多?」他們多半隨便一指;稍大一點的幼兒,會以哪一堆東西佔的空間比較多來決定;再大一點的幼兒,則會利用配對來決定哪一堆比較多;更大一點的幼兒,則開始會真正的數數,比較三和五,哪一個數量比較多,再判斷哪一堆東西比較多。   幼兒常會以為五隻大象的「五」比五隻螞蟻的「五」多,因為大象比螞蟻大;或者不明白為什麼骰子上的五點,和五片餅乾的「五」是一樣的數目。皮亞傑認為,幼兒的邏輯數概念不是一學就會,而是要經過長時間,不斷地以實物來經歷,體會出物與物的邏輯關係後,才能建立。   比方說,在玩大富翁時,骰子上的五點,表示要移五個格子,年幼的孩子,或許會用手指指出骰上的點,每指一點,移一格。他們並不一定會說:「一、二、三......」,但卻知道指了五點等於走五格;年長一點的孩子,會數骰子上有幾點,而後依骰子上的點數,移動若干格。他們數格子時,不會跳數(如一、二、四、五)或在某一格數了兩個數。   再比方說,當我們請幼兒擺餐具,要孩子在每一張椅子前放一個碗。假如有五張椅子,學前兒可能會在椅子和碗櫥間,來來回回跑個五趟,每趟只拿一個碗放在椅子前;或一下子抱來一疊碗,然後在每個椅子前放一個碗,這時候,學前兒可能已有一對一的配對觀念了。慢慢地,藉由不斷地練習,學前兒可能就學會「每一樣東西,只算一次」,並漸漸領悟出「人數、椅子數和碗數」之間的關係,因為「人數=椅子數」,而「椅子數=碗數」,所以「人數=碗數」。   當幼兒體會出「我只要算算有幾個人,就知道要幾個碗了」,日後就知道該擺幾個碗,才夠大家使用;再大些,則會知道該擺幾「雙」筷子。 以具體實物建立數字觀念   幼兒必須在有意義的情況下,以具體實物來建立數的觀念。當幼兒玩扮家家酒,想把每個娃娃都放在椅子上時,我們可問幼兒:「你覺得娃娃多,還是椅子多?你怎麼知道呢?」「如果每一個娃娃坐一張椅子,這些椅子夠嗎?要有多少椅子才夠呢?我們還需要多少椅子呢?」   剛開始,我們可鼓勵幼兒用「一對一」配對的觀念,來決定「夠不夠」、「誰多誰少」,然後鼓勵幼兒用數數的方法,來判斷「五個娃娃比四張椅子多」、「總共需要五張椅子」、「我還需要一張椅子」等。   數觀念的建立,一定要由幼兒自己動手、思考、領悟。如果幼兒不能說出大人所要的答案,千萬不要責備幼兒,請給予幼兒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空間。 舉例來說,吃飯時,大人與其動手幫幼兒移開近桌邊的水杯,不如說:「小明,你看你的杯子,好像要掉下去了,我們該怎麼辦呢?」也要允許幼兒給我們「錯誤的答案」。唯有在嘗試錯誤中,孩子才能親歷思考過程,而理出正確的答案。 數字觀念是思考能力的延伸   數的觀念不僅只是數數兒,或認得「一、二、三」等數字符號,而是整個因果關係、邏輯觀念的融會貫通,以及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延伸。因此,父母先別忙著教孩子數「一、二、三...」,讓我們陪孩子,用孩子的方法來玩,來分類,來配對,我們會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竟充滿了那麼多有趣的「數」。

作者:秦榮華






********************************************************************
寶寶學數學?~小嬰兒的數概念

  快週歲的浩浩,最近特別愛吃餅乾,往往拿了一塊,還要跟大人要第二塊。爸爸喜歡逗他,總說︰「爸爸也要吃。」浩浩每次都將比較小的那塊分給爸爸,爸爸就會糗浩浩︰「好貪心喔﹗」   其實,要「貪心」得先學會分辨哪塊餅乾比較大呢﹗由此,可看出小小年紀的浩浩已從日常生活經驗中覺察「大、小」的數概念了。 稍具辨大小之能力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數學是求學時代最難的科目,一想起數學,不是複雜的四則運算、難分難解的代數,就是令人頭疼的幾何圖形。您大概沒想到,嬰兒也能從日常的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基本概念。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系教授馬克‧史特勞斯,曾做了項非常有趣的實驗。他先讓週歲嬰兒看兩個圓的圖形,並叫他們摸摸看;寶寶如果摸較大的那個圖形,就會亮燈,並且有隻會叫的玩具狗從隱藏的盒子跑出來。結果,參與實驗的所有嬰兒,很快的學會去摸較大的那個圓形。研究者再將開關對換,並重複地實驗,嬰兒仍很快的學會去觸摸較小的圖形以使燈亮。這證明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已有分辨物體大小的能力。   大部分六個月到一歲的嬰兒,都很喜歡玩套合玩具--將小容器裝在較大的容器中。當寶寶樂此不疲的疊套這些容器時,他即察覺了「有些東西比較大,有些東西比較小」。父母陪寶寶玩時,可以和他討論「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也能分辨形狀   除了對「量」有概念,嬰兒也能辨識基本的幾何圖形。許多研究顯示,嬰兒在一歲以前,已具備了區別不同圖形的能力。例如︰玩形狀分類積木時,嬰兒會將三角形的積木放入三角形的洞裡;正方形的積木放入正方形的洞裡。   父母可以為寶寶準備各種不同形狀的玩具和積木,讓寶寶從遊戲中具體的感受各種形狀的特性,例如︰圓的東西沒有角,可以滾動;三角形的東西有尖尖的角;方的東西放在地上很平穩,不會動...等等。   可見嬰兒在日常生活中,便已經驗到許多數學的基本概念了。 玩出學數學的能力   不過,您也不用太急著想教孩子什麼,只要多提供他可操作的玩具和遊戲,讓他有機會自己去摸、聞、聽、看、咬、撕、做...,直接感覺並認識這個世界,並培養孩子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信心,這將是他日後成功學習數學的最佳利器。

作者:賴國宜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454&prev=16455&next=16453&l=f&fid=67





**********************************************************************
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寶寶學數學?~小嬰兒的數概念.
幼兒數概念的發展
從家族成員認識大小   平常欣欣的叔叔住高雄、阿姨在台南、舅公住台北,過年期間大夥在台南相聚,大人在屋內唱歌、聊天,小孩子在屋外騎腳踏車、玩耍,兩歲的雅雅興奮地裡裡外外穿梭並說:「大人在裡面,小人在外面」,十二歲的大姊問她:「那我是大人?還是小人?」三歲的欣欣急忙幫腔說:「我們都是小人,你是中人」,大小的分類概念在欣欣腦中已經成型。   中國人的輩份關係最複雜,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姊妹外,叔叔嬸嬸、伯父伯母、舅舅舅媽、表哥、堂妹、大嬸婆、三叔公...等繁複的稱謂,亦是外國人眼中最無法理解的。因此,從小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平常就比別人多了一份「大小、長幼、先後」等順序與數量的思考機會,也難怪台灣孩子的數學能力,傲視國際。 數概念由生活中尋找   數的領域很廣:舉凡「數」、「量」、「排列組合」、「圖形空間」、「分類關係」等等都是,然而生活數學更廣,從前的孩子很少需要上才藝班、數學班,因為戶外的自然環境,已經給予足夠的刺激。一群孩子可以在扮家家酒的買賣遊戲中了解數、量概念;在玩撲克牌的過程中練習分類、順序、十進位等;在象棋大戰中獲得推理、圖形空間等經驗...,數學的生活再具體不過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市面上的一些教具、玩具,增進23歲幼兒的數學習概念,例如:信誼出版的「數學寶盒」,或有關數數的圖畫書、順序書...等。在拓展數概念的遊戲過程中,讓幼兒擁有一些固定的玩伴,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互動式遊戲,不但可以讓他們學會數數、大小等概念,還可以趁機接受各種感官刺激,增加與人相處的機會。 作者:林娟玉

寶寶學數學?~小嬰兒的數概念

  快週歲的浩浩,最近特別愛吃餅乾,往往拿了一塊,還要跟大人要第二塊。爸爸喜歡逗他,總說︰「爸爸也要吃。」浩浩每次都將比較小的那塊分給爸爸,爸爸就會糗浩浩︰「好貪心喔﹗」   其實,要「貪心」得先學會分辨哪塊餅乾比較大呢﹗由此,可看出小小年紀的浩浩已從日常生活經驗中覺察「大、小」的數概念了。 稍具辨大小之能力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數學是求學時代最難的科目,一想起數學,不是複雜的四則運算、難分難解的代數,就是令人頭疼的幾何圖形。您大概沒想到,嬰兒也能從日常的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基本概念。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系教授馬克‧史特勞斯,曾做了項非常有趣的實驗。他先讓週歲嬰兒看兩個圓的圖形,並叫他們摸摸看;寶寶如果摸較大的那個圖形,就會亮燈,並且有隻會叫的玩具狗從隱藏的盒子跑出來。結果,參與實驗的所有嬰兒,很快的學會去摸較大的那個圓形。研究者再將開關對換,並重複地實驗,嬰兒仍很快的學會去觸摸較小的圖形以使燈亮。這證明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已有分辨物體大小的能力。   大部分六個月到一歲的嬰兒,都很喜歡玩套合玩具--將小容器裝在較大的容器中。當寶寶樂此不疲的疊套這些容器時,他即察覺了「有些東西比較大,有些東西比較小」。父母陪寶寶玩時,可以和他討論「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也能分辨形狀   除了對「量」有概念,嬰兒也能辨識基本的幾何圖形。許多研究顯示,嬰兒在一歲以前,已具備了區別不同圖形的能力。例如︰玩形狀分類積木時,嬰兒會將三角形的積木放入三角形的洞裡;正方形的積木放入正方形的洞裡。   父母可以為寶寶準備各種不同形狀的玩具和積木,讓寶寶從遊戲中具體的感受各種形狀的特性,例如︰圓的東西沒有角,可以滾動;三角形的東西有尖尖的角;方的東西放在地上很平穩,不會動...等等。   可見嬰兒在日常生活中,便已經驗到許多數學的基本概念了。 玩出學數學的能力   不過,您也不用太急著想教孩子什麼,只要多提供他可操作的玩具和遊戲,讓他有機會自己去摸、聞、聽、看、咬、撕、做...,直接感覺並認識這個世界,並培養孩子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信心,這將是他日後成功學習數學的最佳利器。

作者:賴國宜






**********************************************************************

誰比誰大,誰最小?~談幼兒「量的關係」推理能力

  兒童在遊戲中,也經常接觸、學習簡易的數量概念,但學齡前幼兒是否能瞭解數量的比較關係,並進一步作推論,倍受認知發展心理學者的重視--若能瞭解兒童對量的比較、推論能力的發展,有助老師、父母與兒童的互動,讓兒童從日常的遊戲玩具操弄中,藉著成人有意的布題或提供關鍵性的問話,幫助兒童建構數學相關概念。 兒童的比較關係之推論能力與發展   推理思考是一種較複雜的心智運作歷程。所謂的推理思考,即兒童能從「AB」的比較中,找出AB兩者之間的關係,再將其關係對應到「CD」,使「AB」之間的關係和「CD」之間的關係,能夠相互對應。      例如:「巧克力棒(A)﹕融化的巧克力棒(B)」及「雪人(C)﹕雪融化後的泥濘(D)」。兒童如果從巧克力棒(A)與融化的巧克力棒(B)之間,認知到兩者「融化」的關係,再將「融化」的關係對應到CD,便可推理出雪人(C)與雪融化後的泥濘(D)      此種推理能力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核心,在兒童早期的語言、閱讀與數學等能力上的發展,皆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Goswami, 1991; 1995)      以數量關係的推理而言,它包含對物體(或單位成分)作次序性排列。例如:兒童對長度、高度、大小等量的次序推論,乃先從兩兩之比較,找出長與短或高與低的關係,再依據此關係,作遞移性的演繹推論,列出次序。此種遞移推論,即為邏輯推理的基礎,也是理解與學習數學概念的必備能力。 推論能力與年齡有關   兒童所接觸的玩具(例如:積木)或故事,常有量大小的比較關係,老師或父母也常引導兒童觀察與比較。      兒童比較兩物體之間的量之能力,約於二~四歲便已發展,能正確地辨認何者較大,何者較小,或何者較多,何者較少(Bryant, 1974)。但是在三種物體的遞移推論上,如何將兩兩比較後所得的關係,作更進一步的次序排列,就需較複雜的認知處理程序,難度也較高;也就是說,當欲比較「ABC」三種物品之大小關係時,兒童須聯結兩兩比較的關係。比如:A物大於B物,而且B物大於C物,進而建構出「A大於B大於C」的大小遞移關係推論。例如:讓兒童對籃球(A)、棒球(B)與乒乓球(C)各一粒,作大小順序之排列,兒童會先比較籃球(A)比棒球(B)(A大於B)、棒球(B)比乒乓球(C)(B大於C),然後聯結兩兩比較的關係(即「A大於B」與「B大於C),建構出「籃球(A)大於棒球(B)大於乒乓球(C)」的遞移關係。      上述三種量的比較與遞移推論,在思考上的確較複雜,然而,不同的學者對兒童推理能力的發展持有不同觀點。      Piaget認為,年齡是影響兒童建構推論關係的重要因素。兒童在處理三種量的遞移推論時,須對各個命題條件作處理,例如:要同時理解「A大於B」與「B大於C」,再統整兩個比較關係,才能作出次序性排列,此種遞移推論能力,兒童約六~七歲才發展出來,因為年幼的兒童由於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的認知處理量尚未充分發展,尚無法做此種推論;而認知處理能力的發展,與年齡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對關係結構的認知會愈精進,越會運用所認知的關係進行類比對應。一般來說,三~四歲的兒童可以對兩個物體的量作大小的單一比較,但是很難將兩兩比較的關係做統整與對應(Halford, 1993)Markaits, DumasMalfait(1995)曾使用積木,讓不同年齡的兒童作「A大於B大於C」的關係推論,結果發現,四歲兒童作此種遞移推論較困難;但是六歲兒童則大部分可以完成推論,八歲的兒童更能成功地解題。由此可見,遞移推論的能力,有它發展上的因素。 推論能力的好壞,亦關乎孩子生活的經驗   關於三~四歲幼兒因認知能力不成熟而無法處理遞移推論之說法,英國學者Goswami(1995)從知識建構的觀點,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提出說明。她認為,關係的推論,並非完全受限於年齡,也在於該對應關係是否為孩子所熟悉,足以讓他們應用於再認所對立的關係。      雖然對三種物體作遞移推論,須先統整兩兩比較的關係,並將見到的事物與心理基模作對應,整個推論歷程毋寧是困難的;但是,如果問題情境是兒童所熟悉的,則認知處理負荷量較小的三~四歲兒童,也能統整兩命題的關係並作對立推論。例如:她在實驗中先告訴兒童「三隻熊」的故事,故事中熊爸爸所使用的東西都是最大的,熊媽媽使用的東西都是中等,熊寶寶則使用最小的東西。然後,她讓兒童從以下各層面去推論大、中、小的關係,例如:腳步聲(聲音大小)、叫聲(音量大小)、鏡子(高低)、床(寬窄)等。結果發現,四歲兒童的推論表現普遍比三歲兒童好,都能推論出熊爸爸的腳步聲最大,熊媽媽次之,熊寶寶的腳步聲最小;能爸爸的叫聲最大聲,熊媽媽的叫聲中等,熊寶寶的叫聲最小聲;能爸爸使用的鏡子最高,熊媽媽使用的鏡子中等,熊寶寶使用的鏡子最低;熊爸爸睡的床最寬,熊媽媽睡的床中等,熊寶寶睡的床最窄;而三歲兒童在推論上較困難,他們只在「鏡子」的問題上表現較好。      由Goswami的研究可見,在較不複雜的推論問題上,只要三~四歲的兒童能應用到他們所熟悉的知覺經驗,就能將他們所熟悉的熊爸爸、熊媽媽與熊寶寶,以體型之大小關係作對應,排列出其他量的大小順序。      綜合學者們對學齡前兒童在三種量關係上推論研究發現,研究者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兒童的表現也呈差異。處理三種量關係的推論,需要較大的記憶處理容量,以便將兩兩比較的關係作推論,此種能力在兒童五歲以前,表現較不穩定;但是學齡前兒童並非完全未具此能力,如果成人運用兒童熟悉的知識,讓兒童能再認其關係,他們也能作順序之排列。      父母與老師最好能瞭解兒童的認知發展,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幫助兒童善用感官建構知識,觀察周遭事物的屬性特徵,藉著遊戲活動比比看大小、長短、形狀、寬窄、高低......等屬性特徵,建立簡易的比較關係,就有助於知識基模之建構,裨益關係對應能力之發展。

作者:黃幸美






*********************************************************
黏土變變變 幼兒玩出數學力
圖.文/蘇欣怡
學齡前幼兒若有顏色、形狀、數字概念不清或精細動作不佳等問題時,可以考慮使用黏土,來提升幼兒的精細動作及顏色、形狀、數字概念的能力,因為黏土具有可塑性強的特性,且為多數幼兒所喜愛。
不過,家長需依孩子的發展程度,在小朋友操作黏土過程中,調整活動難易度,當孩子完成一項目標後,不論完成度如何,都要針對表現好的部分給予鼓勵,並提醒他需要再加油的部分,進而讓他喜歡動手操作和愉快學習認知概念。
◎活動一:增進操作功能與數學概念
跟小朋友說:「我們來做一塊大餅乾,首先動手捏一捏,再用手掌拍一拍黏土,比比看,誰的比較大塊?」教孩子學習用手掌壓平黏土和辨別大小。
把壓平的黏土捲起來,搓成長條狀,和辨別長短(如圖1)。依幼兒認知經驗命名長條黏土後,要小朋友比較誰的麵包比較長?
使用剪刀或用直尺將長條黏土剪(或切)成指定數量(如圖2)。家長可以當顧客跟小朋友當老闆互動,如:媽媽要買3塊麵包,讓他用直尺切(或剪)後,數出正確數量。
◎活動二:增進顏色與分類概念
活動之初可依小朋友認知能力擺上2張或4張色卡,請他配對放置與顏色卡對應的有色黏土(如圖3)。
家長先示範如何將黏土搓成湯圓狀,並依顏色分類,顏色概念不佳的幼兒可使用色卡提示,遊戲目標為讓小朋友學習辨別顏色,並且能將黏土搓成球形(如圖4)。
小朋友搓好湯圓後,家長可以假裝吃,但不小心將黏土湯圓灑出來了,請小朋友依顏色分類,幫忙收拾後,將黏土搓成一顆大湯圓,回復原狀。
◎活動三:增進數字、形狀概念
使用數字圖卡做教材,說明圖片上的數字符號後,讓小朋友把黏土搓成長條形,排列組合成圖卡上的數字符號,並說出所排列的數字符號名稱,以讓小朋友學習依圖卡範例排列組合,並讀出數字符號(如圖5)。
目標訂為會依圖卡範例排列組合和會說出顏色名稱(如圖6)。使用教材為形狀圖卡:說明圖片形狀名稱後,請小朋友先把黏土搓成長條形排列形狀外框,將剩餘黏土用大拇指推的方式,將形狀圖案大致填滿而不越線,完成後,能說出形狀名稱。
(作者為台南市特幼巡迴輔導教師)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094&prev=3096&next=3092&l=f&fid=67







*******************************************************************************
帶領孩子愛上數學!
採訪/洪憶文
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復健科心理治療師 謝明慧
   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鍾志從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聲。尤其是家長認為數學難度較高,更恨不得及早展開啟蒙教育!不過成人所認識的數學,和幼兒認知有一大段差距,父母千萬不可操之過急,將他能力所不能及的知識強加在他身上,這只會使孩子產生排斥心理。
按部就班~建立良好數理觀念
國立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鍾志從表示,幼兒邏輯推理觀念必須到小學時方可成熟,因此就幼兒數理啟蒙而言,數學可分為正式數學及非正式數學兩大類。在幼兒階段,應以非正式數學為主,待進入學齡階段後,再學習正式數學。
所謂的非正式數學,指的是:1.唱數:即口頭數1、2、3……。唱術與數的概念是兩件事,孩子雖能在重複的練習後學會,但並不表示他能夠理解數字代表的意義。2.(計數)點數:指著東西數數。3.基數概念:即「How Many」數量的含意。4.序數概念:即能夠判別數字何者為多,何者為少。5.簡易的加減及計算,即「給你一個、再給你一個,你知道總共有幾個嗎」的練習。但這與認識數學符號及運算是不一樣的喔!
正式數學則包括數字的讀寫、加減符號的認識,到數學運算表、直式加減等等。學齡階段的孩子,一方面小肌肉發展完善,一方面已經有了非正式數學的基礎,因此對於數字的讀寫,及簡易的邏輯觀念,比較能夠理解並加以運用。
台北長庚醫院復健科心理治療師謝明慧認為,完整的數理觀念發展應為:
★嬰兒時期—追視能力&手眼協調
試想一個人若缺乏基本的觀察能力,相對無法達到識別及理解的目標,所以視覺發展可說是認知學習的開端。從嬰兒時期開始,家長可多給他看不同的圖片,增加視覺的刺激,間接培養他的觀察力與追視能力。這個階段是父母與小孩最親密的時候,多與他面對面的玩耍,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讓他覺得跟你相處是一件快樂的事,日後要進行任何活動,自然順利的多。
當寶寶能將東西拿起來玩時,便可以著手訓練他手眼協調的能力。例如把小玩具放到杯子裡,或者是拿出來的小遊戲。雖然孩子不能馬上就做得很好,但一段時間過後,他的動作便會越來越熟練了。在訓練的同時,也可以連帶培養他的專注力。
★1歲後—配對&分類
一歲後的孩子,已具備些許的語言能力,也大略能夠理解話裡的含意。家長可將許多小東西混合在一起,然後要孩子將相同的東西分別挑出來,如小汽車放一邊,或糖果放一邊,此即為「配對」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到什麼是一樣的,什麼是類似的,及其相關特徵等。
如果孩子已能清楚的將相同的小東西配對,那麼就能進行簡單的「分類」遊戲。像是在相同成堆的物品裡,找出同是紅色,或者同是方形的物品。從「配對」到「分類」,不僅是一個百玩不膩的遊戲,尚能從中考驗孩子的觀察力與認知能力。此外,亦有助於日後抽象觀念的建立。
1~2歲的孩子,正值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一聽到他會說「爸爸」、「媽媽」,便迫不及待地教他唸123,雖然部分比較聰明的孩子,可以在你重複的刺激下而琅琅上口,然而就學習上來說,不具太大意義。許多父母常忽略前面的準備工作,只是不斷地要孩子跟著你唸數字,久而久之,反而讓孩子一聽到數字就感到十分厭煩!
★2~2.5歲—點數&總量
2~2.5歲大的孩子,認知能力有明顯的進步,正可適時在生活中加入「點數」及「總量」的概念。「點數」指的是孩子能夠指著1個糖果知道是1,數著兩個糖果說2,知道前後數字的進展。有些孩子常常會指著1,狂唸123,這便是他尚無法瞭解「數」的概念。「總量」則是當孩子數東西數到3的時候,知道總共數量為3。有了「點數」及「總量」的的概念,之後才能逐步理解「加減」的含意,邁入正式數學的學習階段。
★3歲後—辨識數字
根據統計,3歲的孩子基數概念發展至5,此時方能將數字及它的造型連在一起。4歲的孩子增加到7,5歲的孩子則可增加到10,通常50%的孩子在5歲的時候,都能成功地辨識1~10。由此可見,父母的期望,與孩子實際的發展有很大的落差。父母若一開始便將焦點放在數的辨識或加減上,那可說是完全悖離孩子的成長進程!
數數強的孩子比較聰明?
數數強的孩子比較聰明?那可不見得喔!因為數學內容多元,不僅僅是加減乘除而已,在進階數學中,尚牽扯到邏輯觀念的強弱等。有些孩子在父母不斷地刺激下,運算能力較強,可是一旦遇到高深的推理方面的題目時,往往表現不如預期。
邏輯思考代表的是從一件事裡找到它的規則,而推理則是能將邏輯運用在其他方面,以幫助自己瞭解、判斷未知的事物。所以我們只能說,一個邏輯、推理很強的孩子,也許他語言、數學推理的能力也比較好,但能否擁有好成績,還需要後天不斷地努力和練習。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父母應該因材施教,適應他的特質,讓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家長不要因過度在意成績,而忽略了孩子所需要的關愛,這種捨本逐末的行為對孩子反倒無益!除了學業之外,也應多開發他的潛能及其他專長,並學著欣賞孩子的優點。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1_3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