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學瀅
前言
返台這幾年藝術治療教學經驗中,當我說要大家先瞭解正常孩子的繪畫發展時,常常有學生問到:「老師,我是來學藝術治療的,就是要看異常孩子的畫,妳為什麼要我們先學正常孩子?」這裡要澄清的是,如果一個從事藝術治療相關工作者,不先瞭解正常孩子的繪畫發展,如何能知道異常的定義?異常如何能被看出來?
這篇文章要由藝術治療的角度切入兒童美術教育家常談的兒童繪畫發展,並加入兒童創作圖像的心理意義與其成長的相關性。本文所探討的繪畫發展分期,是根據二十世紀美國藝術教育學家羅恩菲爾(Viktor Lowenfeld)所提出的繪畫發展階段,加上心理發展意義說明。
在進入詳細說明之前,先給大家一個觀念:
兒童畫他們所知,而非畫他們所見。
羅恩菲爾認為,兒童美術乃是兒童心智成長的表現。當小孩子的智力、認知有所改變時,繪畫創作圖像也會有所改變。以下,就各個階段分別敘述:
自我表現的開始:塗鴉期(Scribbling Stage)二到四歲
塗鴉活動是孩子自我表現的開始。當孩子與環境互動,就開始了各種認知學習,這包含了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等,但是塗鴉活動要一直到大約一歲半左右才會出現。拿筆畫圖的意義是一種自我表達,不但會發展成為往後的繪畫能力,也影響了寫字能力。
拿筆隨意塗塗對語言尚無法清楚表達的小孩子來說,提供了自我表達的空間,也是一種掌控練習,是很快樂的。然而,對大部分的大人來說,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拿著筆到處「亂畫」時,多半持禁止或責備的態度。因為多數大人總認為塗鴉會弄髒環境,沒有意義,而且浪費時間。
成年人可能無法想像塗鴉對這一階段的孩子有多重要。因為:
(1) 塗鴉行為可以是一種情緒宣洩。在語言能力尚且不足的成長過程,孩子除了用哭笑等行為表現情緒外,塗鴉也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情緒表達工具。藉由握筆及下筆的重度,所選取的顏色等等,在塗鴉過程中,將內在無法用語言說明清楚的情緒表現在畫面上。
(2) 塗鴉行為是一種社會學習。許多孩子被禁止塗鴉是因為他塗到了父母或哥哥姊姊心愛的書籍或物品上。除了被禁止和責備之外,可能也會和兄姊產生小小家庭戰爭。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心愛的圖畫書或課本被年幼的弟妹塗得「亂七八糟」的確很委屈。如能從另一個思考層面想,幼年孩子塗鴉在父母兄姊的書籍上,其實是一種認同作用。幼年孩子選取這些物件來塗鴉,主要動機出於社會學習。他可能看到爸爸記筆記,媽媽寫電話簿,哥哥姊姊讀書等,急於想要和家中成員有一樣的能力,於是在他能掌控的範圍內,抓了筆就往這些東西上面塗。
(3) 塗鴉是一種掌控行為。孩子拿起筆畫畫是一種自我掌控行為,慢慢的,他學著如何對周圍的各項事物有良好的互動。過度控制的結果,手上的蠟筆會斷掉,紙會破,也會畫出紙外面。只有適度的控制,才能輕重合度,將要表現的線條畫在紙張範圍內。
心理層面上,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十分自我中心的。如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說,此時期的孩子是原我(id)邁向自我(ego)的成長過程。在他們的心中,還沒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凡事以原我的快樂原則行事:高興就笑,不高興就哭,不管當時身在何處。塗鴉行為的發展過程,可以讓孩子認知到,世界上不是每件事情都以快樂原則行事。
當幼年孩子肆無忌憚的到處塗抹時,總會受到一些限制。從嚴厲的禁止,到簡單的不將線條塗出紙張外面,都是規範的學習。心中的原我,漸漸成長,知道這個世界必須有自我規範。塗鴉的握筆掌控行為,正是很好的自我規範練習。
對父母來說,這段時間也正是訓練孩子上廁所時期。對成長中的幼年孩子來說,自我掌控的成長學習意義是相同的。父母不妨在此時,鼓勵孩子塗鴉時,畫在紙張內;對愛畫牆壁或桌子的孩子,在事先將牆壁和桌子以紙張鋪好的情形下,鼓勵他們畫在某一面牆或某一張桌子。紙張的範圍象徵了規範,讓幼年孩子體會規範的重要,並能將這樣的規範應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由第一次塗鴉開始,到四歲出現第一個有意義的圖形,孩子的認知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非常快速。如果我們將塗鴉期繪畫仔細觀察,又可細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 隨意塗鴉(Disordered Scribbling):剛開始嘗試塗鴉的孩子,由於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使孩子很少能用視覺控制手上畫出來的線條。生活上,我們會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無法穩定的拿湯匙筷子,吃東西時也會弄得髒兮兮的。另外,我們也會注意到,塗鴉的範圍大小,與孩子手臂能揮動到的範圍有絕對相關。有時候,孩子對蠟筆這個東西,寧可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放到嘴巴裡,但一般說來,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辨蠟筆是用來畫圖的。
隨意塗鴉期的幼兒,拿蠟筆時並沒有一定的方法,有時正著拿,有時倒著拿,甚至橫的拿。有的孩子還喜歡把蠟筆上包著的紙張撕光光,只是為了好玩。他們塗鴉時,常隨肢體動作隨意畫出垂直水平線,但通常無法將線條完全畫在紙張內。畫圓形對他們來說比較困難,部分兩歲的孩子可以模仿直線,可是多半無法仿畫出圓形,而且線條輕重不一,這都是由於手部小肌肉尚未完全發展,使手眼無法協調的關係。
(2) 控制塗鴉(Controlled Scribbling):大約在孩子嘗試塗鴉之後的六個月,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手部運動和所畫出線條之間的關連。這個發現相當重要,成長帶來的手眼協調,使他們能將線條畫在適度大小的紙張內,並可以隨著手部運動畫出大圓圈。
這個時期畫出來的圖,乍看之下與隨意塗鴉沒什麼兩樣,仔細觀看,會有重複穩定的垂直水平線,而且出現圓形。偶而,我們也會在畫上發現小點點,或是創作者自行發展出來的重複小圖形。
由於圖像表達上的進步與成就感,控制塗鴉期的孩子比隨意塗鴉期時喜歡嘗試各種不同顏色,也更能專注於畫面上。前一期的孩子注意力放在畫面上的時間可能很短,到了這一期,許多孩子可以專注許久,也傾向把畫面填滿。握筆上,他們還是喜歡把蠟筆正的、倒的、橫的隨便拿,但大部分孩子在三歲前,握筆方式已經接近成人了。
這一切的繪圖行為,都和孩子體會到的掌控有關。創作環境的掌控帶給他們極大的快樂與成就,使這一階段的幼兒喜愛在圖畫紙上展現他們的活力。類似的行為帶到生活中,使許多母親或照顧者發現,孩子在較小的時候,喜歡依賴大人幫他們扣衣服扣子等事,到了這一時期,小孩子轉而喜歡自己穿衣服、扣扣子,充分享受這些新學會的生活能力。
塗鴉增加孩子與環境互動的體驗,成就感多半來自於掌控的快感。隨著語言的發展,孩子越來越喜歡與他人,尤其是大人,分享內心感受到的驚奇。大人一定會發現,孩子描述中,他所畫的東西和現實中看到的物體一點相關也沒有,不必和孩子因此有所爭論。孩子們在這一階段對「分享」的快樂與學習,意義遠大於他畫的塗鴉像不像眼睛看到的東西。
(3) 命名塗鴉(Naming Scribbling):隨著分享行為及語言發展出現的,是孩子對作品的命名行為:不但為畫下的線條命名,有時還邊畫邊說故事。
這一步發展在意義上相當重要,前兩期的塗鴉圖像多半由肢體動作想像(kinesthetic thinking)得來,到了命名塗鴉期,圖像則來自於心智想像(imaginative thinking)。這樣的轉移主要來自於視覺記憶的成長,孩子能將看到的東西放在腦中,以他的認知將物體呈現在畫面上,透過語言與周圍的人分享他畫的東西。
所以,觀察作品和命名塗鴉時常會發現,孩子快速畫下的線條,可能被他稱做是「我在跑步」或是「飛機在天空飛」,結合了肢體動作與視覺記憶。塗鴉上表達出來的視覺記憶與心像表現(imagination)的成長,代表孩子對環境的感受,不但屬於與環境的對談,也是與自我內在的對談。
然而,乍看之下,畫面上和前兩期似乎相去不遠,但由於小肌肉控制逐漸良好,畫面上出現較多控制良好的小圓圈或無法清楚看出是什麼東西的小圖形。一條紙張上方的線條,孩子可能指稱是一棵樹,畫到最後可能又說是另一種東西。一個小圓圈可能代表媽媽,最後變成一隻小狗。一張圖畫的故事在不同時間,也可能出現不同的故事。這一切看似亂亂的線條和圓圈對大人來說,也許不具任何意義,但對小創作者來說,卻是意義非凡。
另外,與這一階段孩子互動時,視覺記憶的引導是很重要的。當孩子說一個小圓圈代表媽媽時,大人可以接著問,「媽媽穿什麼衣服?什麼顏色?」,「媽媽有什麼樣的頭髮?」「媽媽的鞋子是什麼樣子?什麼顏色?」等開放式問題,引導孩子在看事物時能更仔細,培養良好的觀察力及視覺記憶。
大人不需要在畫得像不像孩子說的東西上和小創作者爭論,不必拿現實中的物體比較,也不必以自己的眼光詮釋孩子的作品,那可能會使孩子憤怒且挫折。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建立穩定的「自我概念」,以大人的眼光和孩子互動只會增加雙方的困擾,不如站在鼓勵的角度,鼓勵孩子說出更多作品中的秘密,給孩子更多成就感。
塗鴉期孩子在色彩表現上,由於還沒有固有色概念,常常隨性拿筆塗。大人常常會發現,孩子會隨興的拿靠近自己的顏色,捉了筆就畫。空間上,則無法看出有什麼樣的畫面空間發展。在人格發展上,由於創作可以滿足掌控的需求,對於自我價值的建立有許多好處。
國內第一位藝術治療師陸雅青指出,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被尊重與自己動手。 家長或 老師應該尊重孩子畫的東西,千萬不要大手握小手,企圖「教」他們畫出具像的東西。一方面為了視動協調的成長,另一方面,孩子在認知上還無法瞭解「畫出具像」的意義,在他們還做不到的時候要求,會讓孩子感到挫折。紙張選用上不能太小張,避免使「畫在紙張內」成為孩子的負擔。紙張的顏色宜淺,選給孩子的蠟筆深色為宜,可以讓孩子清楚的看見畫下的線條是什麼樣子,也讓孩子有更好的塗鴉動機。
繪畫媒材選擇上,這一時期的孩子最適合用油性蠟筆。據筆者的觀察,油性蠟筆使用時可以讓孩子體會下筆的輕重,滿足其不同力度的掌控需求。與粉蠟筆比起來,油蠟筆本身也較不會弄髒衣物與環境,目前國產品牌也有品質很好的產品,家長接受度高。另外要注意的是,繪畫媒材不要太多樣,以免孩子將畫具當玩具,而不把重點放在觀察與創作享受上。
結語
四歲前孩子的塗鴉行為牽涉到身心發展的許多面向,適度鼓勵孩子塗鴉及多給孩子視覺記憶的引導,可以培養孩子觀察力。接納孩子的作品並給予正向回饋,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接納度,進而增長自信。塗鴉期孩子的繪畫活動與培養未來的藝術家沒有太大關係,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許多全面性的好處, 家長及 老師應抱持開放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塗鴉行為。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3170&prev=3204&next=3169&l=f&fid=67
*******************************************************************************
*******************************************************************************
| |||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資料來源http://www.enfamama.com.tw/stage4/mamabox/s4baby02_126.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