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7月號 NO.266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繪本阿公話孫女-鄭明進的體驗式美力教養》作者 鄭明進 照片出處/青林文化提供
諮詢/《繪本阿公話孫女-鄭明進的體驗式美力教養》作者 鄭明進 照片出處/青林文化提供
對於孩子畫畫這件事,你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是憂心孩子畫得不如其他同學?還是因為孩子經常在家中隨手亂塗,而將畫具全部束之高閣?本期我們特別邀請到資深兒童美術老師、同時也是繪本插畫家的鄭明進老師,為大家釐清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幼兒塗鴉行為,並與我們分享他照顧孫女過程中,溫馨的點點滴滴!
從塗鴉開啟美學大門
許多父母一開始看見孩子拿起筆來畫畫,又驚又喜之餘,就急著想判斷孩子是否具有繪畫的天份,看看家裡是否有機會培養出一個畫家來。而特別像鄭明進老師這樣一個資深的美術老師及繪本插畫家,對於自己的小孫女Laa Laa,是否也有著相同的期待,希望她有朝一日也能在藝術領域中發光發熱呢?
塗鴉不是以「當畫家」為目的
鄭明進老師笑著說:「曾經有人問我:『你是美術老師,又是畫家,你的孩子對美術應該也會很有興趣,怎麼沒有往這方面發展?』,其實,我從沒要求我的兒子一定要從事美術相關工作的想法,雖然他也有一雙巧手,小時候也畫了很多有意思的圖。
因此,對於Laa Laa的未來,鄭明進老師也沒有抱持著設限的期盼,只希望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把她帶好,至於將來的興趣就由她自己來決定。
不過,既然如此,令人好奇鄭明進老師為什麼又這麼重視Laa Laa的塗鴉行為發展呢?
塗鴉對幼兒的好處
1.提升創造力
鄭明進老師認為,塗鴉不但可以充實孩子的想像力,還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孩子將來長大後,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都需要創意,而目前台灣的教育太過偏向書本主義,只重視讀書、認字,忽略創造力、身體的靈巧度、美感…等要素,這是一個缺陷,必須靠家庭教育來為孩子彌補。
2.有助未來書寫能力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塗鴉也是書寫的前身,幼兒時代爸爸媽媽如果多提供塗鴉的機會,孩子手的靈巧度就會比較好,以後寫起字來也會較為輕鬆、寫得也比較漂亮。
3.學習欣賞美的事物
畫畫前,都需要用眼睛來觀察,會想畫某一個主題,一定是因為它有某些吸引人的地方,而看多了這些美麗的事物,孩子自然會培養出欣賞事物的美感。
鄭明進老師指出,懂得欣賞美的人,心情會比較穩定,也不會呆版、一成不變,生活態度也會較為軟化,做事不會過於衝動。
因此,他認為幼年時期的美感教育主要是為了追求一種「心靈的改變」,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學好美術技巧或當畫家。
想讓孩子走專職美術路線?
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喜歡畫畫、想當畫家,就應該從小開始學畫,鄭明進老師表示:「我雖然是美術老師,但我也不主張讓孩子國小、國中就去考美術班,我覺得要等孩子差不多高中以後,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也有興趣想接受正規美術教育訓練,就可以去報考藝術大學,家長不需要太早替孩子決定未來,只要孩子自小從家庭中獲得一定的美學涵養,多接觸美的事物、多創作,即使高中才開始學習專業的美術技能也不嫌晚。」
理解孩子的塗鴉歷程
孩子繪畫的發展過程是什麼?對於孩子的塗鴉行為,爸爸媽媽應有哪些正確的理解?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這項美學素養呢?
0〜5歲幼兒繪畫發展階段
階段1:無控制期(9個月〜1歲半)
鄭明進老師表示,早在孩子還不太會說話的時候,抓起筆,他就能塗鴉,這有點接近本能,又有點像是啟發,只要讓孩子自在的動手塗鴉,就能幫助他擁有一雙靈巧的手。
有「外腦」之稱的手,因為神經多,因此,有雙靈巧的手,就能擁有一顆靈巧的頭腦。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作品有點像是「無意義的亂畫」,沒有什麼規則或規律性可言。
小叮嚀:
1. 提供孩子適當的筆
其實孩子畫畫時給他粗筆或細筆都可以,細筆(鉛筆、簽字筆)可以幫助孩子運用細部的控制能力和小肌肉,但因為較為尖銳,比較容易刺破紙張或發生危險,家長需多加留意;如果提供的是粗筆(蠟筆、蠟石),就準備大一點的紙給孩子,像是8開、4開的紙,孩子就能畫得很過癮。
2. 準備大量的紙
鄭明進老師提醒,當孩子想畫畫時,爸爸媽媽就應該多準備一些紙張給他,讓他可以盡情的畫,不要對孩子限制太多,否則他可能會到處亂畫,導致父母生氣,以後他也就不畫了。
正因為要供應孩子大量的紙,所以建議爸爸媽媽不要準備太昂貴的紙張給孩子(卻每天只捨得提供1、2張給他),可以找些用過的紙張背面來讓孩子塗鴉。
階段2:亂畫期(1歲半〜2歲半)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塗鴉風格會有上下左右來回的直線條(經線),轉圈圈的線條(圓線),和短一些的線條(點),但這時他還不太會控制手的動作,不知道該在哪裡停下來,所以畫出來的東西還不會有什麼明確的形狀。
小叮嚀:
1. 不批評孩子的塗鴉
這時的父母經常會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孩子老是畫一些看起來沒什麼意義的線條,完全看不懂他在畫什麼,鄭明進老師提醒父母,在這個階段千萬要拿出耐心來,不要去批評孩子的塗鴉,也不要因為看不懂,就覺得這些「亂畫」都不算繪畫,而不加以重視,孩子都會感受在心裡。
2. 保留孩子的作品
另外,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的塗鴉長得都一樣,畫了這麼久,好像一點也沒有進步,其實,第1張和第10張塗鴉,基本上還是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手的靈巧度,剛開始畫的塗鴉會單純一點,而後面畫的則會複雜一些。
鄭明進老師建議父母,可以把孩子每一次畫的作品蒐集起來,進行比較,才能發現孩子的塗鴉能力其實已經有了進步,而這些塗鴉作品都是孩子成長的痕跡。
階段3:象徵期(2歲半〜3歲)
進入象徵期的孩子,已經可以開始畫出圓形了,當孩子能畫出「形狀」時,就表示他控筆的能力又更加熟練了,可以控制筆畫的接連與停止。
而之所以被稱為象徵期,是因為大人看孩子的塗鴉可能覺得什麼都不像,但對孩子來說,這些塗鴉卻是有意義的,例如,他會畫一個大圓和小圓,說這是爸爸和我,或是畫一個不規則的形狀來代表某種動物。
此時,孩子也明顯開始對色彩的選擇感到有興趣。
小叮嚀:
1.為孩子記錄塗鴉意涵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開始為自己的作品附加一些語言註解,會對別人說明他塗鴉的內容是什麼,爸爸媽媽不妨在空白處以文字幫孩子註解圖案的意義,以後拿出來回味時才不會忘記。
2.不要強迫孩子解釋
鄭明進老師提醒,如果孩子不肯為大人解釋塗鴉的意涵,也請父母不要強迫他,最好也不要自己妄加猜測,搞不好孩子聽了會很難過的跟你說:「我不是要畫這個…」,反而可能因為挫折感而變得不想畫了。
3. 鼓勵孩子畫不同題材
進入象徵期的孩子已經能夠畫出一些不同的圖形(如:圓形、三角形),而他們最喜歡畫的主題,往往就是主要照顧者和自己,這時爸爸媽媽不妨多鼓勵他畫一些不同的人物,甚至是動物,被鼓勵越多的孩子,越有進步的動力。
4. 展示孩子的作品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佈置一個展示的空間(如某一個牆面),將孩子的作品張貼起來,讓孩子感覺自己畫的東西被父母所重視、欣賞,也會更加喜歡塗鴉喔!
階段3:前圖示期(3歲〜5歲)
前圖示期差不多發生在孩子快要讀大班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其畫作會有明顯的「大小之分」,例如把爸爸畫得最大,再來依序是媽媽、哥哥、弟弟…,此外,人物的頭、臉可能長得一樣,不過頭髮、穿著…等會略有些微不同,但這些人物的大小、髮型、穿著和實際的情況經常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孩子用來分辨用的。
此外,這時孩子畫畫的主題也變得更多元化,會善用自己會畫的圖形(如:圓形、方形、三角形)拼湊、延伸出變化圖來,例如:利用方形和三角形組合成一間房子。
小叮嚀:
1.像不像不重要
儘管在這個時期,孩子的作品看起來已不再是「隨便亂塗」,每個圖案幾乎都具有某些特定的意義,但畢竟孩子和大人對事物的理解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請家長盡量不要去糾正孩子「這個房子畫得不對」,或是「火車不是長這樣喔」,因為這個時候,像或不像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孩子樂於用塗鴉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2.多花時間跟孩子互動
鄭明進老師觀察到,經常和爸爸、媽媽互動的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較強,作品中也會帶有較多的情感成分,例如:在畫人物時,比其他孩子更能加上鬍子、眼鏡、牙齒、表情…等細節,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經常抽時間陪孩子讀各式各樣的繪本,或是帶孩子到戶外接觸花、草、樹木…等,這些都能讓孩子的塗鴉內容更加豐富。
繪畫發展階段表
發展
|
無控制期
約9個月〜1歲半
|
亂畫期
約1歲半〜2歲半
|
象徵期
約2歲半〜3歲
|
前圖示期
約3歲〜5歲
| |
階段
|
無意義亂畫
|
直線或橫線亂畫
|
加上圓線亂畫
|
語言的註釋,色與形的表現
|
色、形表現具體化,但事物間的關係未能正確表現
|
特性
|
.手的動作漸漸能配合腳部活動
.無控制的隨便抓拿東西
.由於運動經驗的豐富,漸漸出現反覆動作
|
.對反覆動作越來越熟悉
.眼和手會配合動作
|
.出現明顯自我主張
.較能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動
.除既有的反覆動作外,也有越來越多變化
.出現語言和肢體表現的整體性
|
.開始對描畫出來的事物加上語言的註釋
.即使看不出具體形象,仍能以自身的時間和空間經驗來加註說明
.開始對色彩選擇產生興趣
|
.孩子的思考及現實環境開始表現在繪畫中
.開始尋找概念的形式表現
.形、色的象徵性更加確實
|
技巧,提升孩子創作能力
1.阿公的「撕紙遊戲」
鄭明進老師表示,「和Laa Laa出生時,我重視她的雙眼靈敏度一樣,我對於她手的靈活度也一樣重視,因為透過手的活動,能刺激孩子的腦部發展,我並不知道Laa Laa何時才會開始拿筆畫畫,因此用了許多方式來幫助她提升手的能力。」
「撕紙遊戲」是Laa Laa拿筆前的手部活動之一,大約在她8個月大的時候,鄭明進老師就開始試著讓她撕報紙,對小寶寶來說,報紙太大張了,並不好撕,「因此,我把它剪成小紙條,又在紙條中間稍微剪一下,讓Laa Laa比較好撕。」
撕紙是非常適合孩子玩的活動,因為紙張會發出「唰〜」的聲音,非常吸引孩子,孩子會玩得很開心。多讓孩子玩這類手部運動的遊戲,將來孩子雙手的協調性就會更好。
2.剪出靈活雙手
孩子一開始不太會操作剪刀,因此,可以先從「撕紙遊戲」開始訓練手的靈活度,等孩子撕紙的動作已經非常熟練了,再幫他準備一隻兒童專用的安全剪刀,就可以開始練習剪東西囉!
鄭明進老師指出,一開始先拿一條長紙讓孩子剪剪看,孩子可能不太適應,施力不妥當,但只要爸爸媽媽多加鼓勵,就會越來越進步。
另外,紙的硬度也要注意,太硬的紙(如厚紙板)固然不好剪,但太軟的紙(如影印紙)同樣也很容易造成孩子剪不好,差不多是一般圖畫紙的軟硬度最適中,孩子剪得輕鬆,才不會有失望、想放棄的感覺。
3.你來丟,我來撿
寶寶還小的時候,手是握得緊緊的,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練習鬆開,接著當他們開始能夠拿起東西的時候,很自然就會出現「丟」的動作。
丟東西會發出噪音,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不太開心,而且還要一直幫寶寶把東西撿回來,但鄭明進老師卻把「你丟我撿」的重複動作,當成是一種有益寶寶雙手靈巧度的遊戲唷!「我其實很鼓勵孫女這樣的動作,Laa Laa丟東西時我不會罵她,我會讓她盡情的玩,因為這也是一種可以加強雙手收放能力的訓練。」
4.和孩子一起創作
鄭明進老師表示,「我經常和Laa Laa一起創作,不論是在同一張紙上一起作畫(通常是幫忙她畫她不會畫、或沒有看過的東西),或是利用剪紙的技巧剪一些有趣的圖案貼在紙上,吸引Laa Laa想在紙上畫畫的慾望(例如:剪貼出一輛火車,讓她在車廂上畫她想載的人)。」
爸爸媽媽在跟孩子合作創作時,千萬要注意不要搶了孩子的風采,要當孩子的助手,只是從旁協助,不要試圖干涉孩子的想法,也不要讓他覺得你都比他利害、畫得比他好,這樣才能增加孩子對創作的興趣。
5.玩陶土訓練手握力
除了平面的塗鴉以外,立體勞作的創作也要重視,像陶土,就是一個不錯的立體創作材料!
鄭明進老師認為,立體的東西,優點是比較具象,也更能訓練手握的能力,玩陶土可以從孩子2歲半以後、其塗鴉已經可以畫出一些具有意義的事物後再開始,否則他在玩陶土時可能也會不知道要捏些什麼。
給孩子玩的陶土,約準備他兩隻手掌合起來大小的量就足夠了,可以引導他先玩「壓扁」、「搓圓」和「搓長條」…等基本技巧,玩過以後只要加點水,再把陶土包起來保存,基本上可以玩很久。
我的孩子為什麼都不畫?
常常有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沒有拿起筆來畫畫的慾望,而Laa Laa卻能從1歲多開始,就對塗鴉感興趣,這當中的差異到底是什麼?
鄭明進老師解釋,其實這是家長早期沒有給孩子塗鴉的機會,一直拖到3、4歲進入幼兒園以後,他可能更不敢畫了,因為當其他孩子都會畫圓形了,他卻還畫不好,就會認為自己很差,或是覺得畫圖沒意思,所以建議家長早一點提供孩子塗鴉的機會,才不會讓孩子將來因為落後其他同齡的孩子而感到挫折。
一開始的時候,只要把筆和紙當成是孩子的玩具,當作他是在「玩筆」就好(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在旁注意孩子的安全喔!),不要過於著急,也不要期待他應該要創作出多好的東西,「提早接觸」就是孩子很小就能對畫畫感興趣、掌握塗鴉技巧的原因。
阿公帶孫女的點點滴滴
許多人談到隔代教養,往往負面評價大於正面,但從鄭明進老師帶孫女Laa Laa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阿公阿嬤帶孫子、孫女,可不見得會比年輕人來得差唷!
隔代教養的優勢
1.阿公阿嬤有時間
鄭明進老師認為,阿公阿嬤帶孩子最大的優點就是「有空」,有固定的時間可以跟孩子互動,也有更多時間能夠花心思處理孩子的問題。
“有一次Laa Laa嚴重便祕,醫生說如果第12天還沒有便便的話,就要從屁股灌藥水,聽到這句話讓我著急,孫女年紀這麼小就要被灌腸,實在太可憐了,我捨不得Laa Laa被灌腸,靈機一動,也許運動可以幫助肚子裡的消化,於是,我拿著海灘球和她玩了起來,讓她躺著,協助她用腳和手來踢球、拍球,玩了好久好久,突然間,「ㄅㄨ-」便便終於大出來了,我鬆了好大一口氣。”
2.阿公阿嬤有耐心
阿公阿嬤通常不需外出工作,也較少因為生活中瑣碎的事情而煩心,比起上班很累、回家後還要照顧孩子的爸爸媽媽而言,阿公阿嬤比較不會顯得急躁、一直催促孩子,也比較少對孫兒發脾氣,對孩子的耐性和容忍度比較高,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孩子和阿公阿嬤在一起時,心情常常是愉快的。
“孩子很有趣,只要有不懂、不了解的,就喜歡問大人, Laa Laa經常會一邊翻書、一邊問問題,而我就靜靜的坐在她旁邊,不管她問什麼,我都會盡量回答,雖然她不一定真能了解,不過我都會和她說清楚、講明白,因為我很擔心,如果我不這麼做、或是隨便敷衍她,她將來有問題就不問了,怎麼辦?”
辛苦但不言苦
鄭明進老師表示,帶孫子本身是在考驗阿公阿嬤的體力,所以,阿公阿嬤首先要考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體力能夠擔負這樣的責任,這是第一要件。
“可是,我反而覺得,我帶孫女以後我變得更健康了!因為沒有帶孫女時,自己比較懶、不去運動,可是孫女會逼著我運動,因為她正在成長、體力正好,所以,有心理學家認為,帶一個幼兒,就好像在跟一個太極拳選手一起練功一樣。”
“以前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以陪伴自己的兒子散步和探索,但我發現其實樂趣無窮,大人有時都太急了,會催促孩子快一點,事實上,慢下來才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以前沒發現的事。所以我覺得陪孫女散步,很棒!”
鄭明進
現職:日商福式書店《巧連智雜誌》編輯顧問
經歷:資深美術教育大師,曾任國小美術教師25年。發表大量國內外圖畫書評論,主辦多項國際繪畫交流活動並擔任評審。
著作:《怎樣了解幼兒的畫》、《幼兒畫的認識與指導》、《幼兒美術教育》、《鄭明進與20個插畫家的秘密通訊》、《繪本阿公話孫女-鄭明進的體驗式美力教養》。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6829&prev=16851&next=16755&l=f&fid=67
*********************************************************************
*********************************************************************
孩子為什麼需要塗鴨?
報導/陳幸伶~學前教育雜誌~
家有小小孩,只要爸媽一不留神,寬大的白牆、淺色的皮沙發或桌面,總免不了成為「小小畢卡索」的現成畫布,到處散布著塗鴉的痕跡。因此,一談到幼兒塗鴉,很多爸媽的腦袋中總會浮現成堆的問號:孩子為什麼這麼愛亂畫?究竟該阻止孩子,還是放任他隨意畫?
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
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成長中的小小孩,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抓取某樣,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
林千鈴館長強調:「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從無到有,從想到做的過程。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因此,她提醒爸媽,孩子畫不像、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他心中所感受的,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
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塗鴉的動作發展,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手腕及手指關節。當孩子塗鴉時,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
此外,陸雅青教授也說明,當孩子塗鴉時,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將「視覺」形象轉變成「心象」,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而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聽、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的一種自我的表現,一種本能的反應。
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對於語言能力有限,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這類「密碼」似的塗鴉創作,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視覺」語言。
范睿榛教授指出,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有關,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我想動,我需要遊戲!」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孩子選擇用狂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給孩子紙筆或黏土,創作裡將說出各種心情故事。
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陸雅青教授指出,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老是以「畫得像」或「做得像」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覺得自己不會畫、沒創造力,可能因此產生退縮、被動、沒自信的人格特質;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
此外,有些想塗鴉的孩子,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被壓抑衝動的經驗,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因而產生罪惡感。她提醒父母,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