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寶寶輕鬆玩 感官發展 肢體動作訓練

最關鍵的第一年》探索01歲寶寶的感官發展
【文執行楊雅馨;林佩蓉】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家長們無不絞盡腦汁,現今更吹起「促進孩子感覺統合能力」的風潮。然而,到底什麼是感覺統合?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又可以利用哪些方式,促進寶寶的感官發展……?
我們除了告訴你這些感官發展的歷程外,還設計各式遊戲,讓家長在與寶寶輕鬆互動遊戲的過程中,瞭解寶寶的成長進程。
老一輩人說:「大雞晚啼,免操煩。」年輕人則說:「怎麼和別人家的寶寶不太一樣,會不會哪裡有問題。」專家學者則是大聲疾呼「千萬別錯過寶寶的成長關鍵期。」
嬰幼兒期是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如何協助(讓)寶寶在充分的狀況下站上起跑點,這遠比「提早起跑」來的更為重要且更為實際喔!
寶寶的親身經驗
人類出生前感覺系統即已開始發展,只不過在嬰兒時期的寶寶,大腦對這些訊息的處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因此,這些感覺系統(即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對他們而言還無法運用自如。
所以,寶寶必須逐漸依靠自己的親身經驗將這些感覺訊息,經由腦部開始組織、吸收訊息,並加以體會及整合。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黃謙瑄進一步解釋說道親身經驗是寶寶學習成長的第一步,也是感覺統合的發展必經過程。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過度保護而剝奪寶寶親身體驗的機會,那麼寶寶就有可能無法將生活中的感覺訊息加以整合,而發生「感覺統合障礙」方面等問題。
認識感覺統合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各式各樣的感覺接受器,負責接受外界的訊息,以便立即將周遭環境的資訊輸入到腦部,腦部會再將接受到的訊息分析與整理,最後再發號司令決定當下該做何種反應;換言之,感覺統合(SensoryIntegration)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
感覺統合是一個正常的大腦需具備的功能,寶寶的大腦就是一部處理各種感覺刺激的機器,這段時期寶寶都是直接藉由各樣感覺來認識他自己的身體以及周遭的環境。而,一個大腦健全的寶寶,便能從日常生活的活動當中,主動去攝取適當的感覺刺激,進而發展他的潛能與學習新技巧。
感覺統合3部曲
環境感覺輸入神經系統組織適當行為反應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觸覺系統判斷外界刺激是否有害
觸覺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之一。「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除了幫助我們分辨「主動」接觸到的物品,也能幫助我們感受「被動」接收到的外來刺激,因此可以讓寶寶避開或抵抗危險,黃謙瑄醫師表示觸覺對寶寶心理社會化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寶寶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寶寶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也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前庭覺讓身體保持平衡
「它」能使寶寶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覺是指藉由位於內耳的前庭接受器,提供身體「重力」與「空間」的感覺訊息,以便讓我們的身體不論是否處在移動的環境中,都能維持平衡的狀態。
前庭覺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喔!所以對於寶寶「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前庭系統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它能使寶寶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
此外,它還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當然也有助於寶寶的心理發展。
本體覺建立自我身體形象概念
本體覺指的是運用及整合來自肌肉、關節、骨骼等較為深層組織的感覺,可以幫助人感覺來自身體的各種訊息,告訴大腦目前身體所處的姿勢型態與生理狀況。
「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還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寶寶安靜下來。
寶寶成長.仰賴父母多用心
感覺訊息的整合,是成效「好」與「不好」的差別,而不是「有」與「沒有」的差異。黃謙瑄醫師嚴肅說道沒有人能夠絕對擁有完美的感覺統合能力,當然也就不會有人完全沒有這些能力;因此,做父母如何去發現寶寶統合成效不彰,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學問。
黃謙瑄醫師進一步提醒家長,其實觀察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問題並不難,健康的寶寶除了肚子餓了、尿布濕了或生病不舒服時會哭鬧外,其餘時間應該都能快樂和家人相處,如果寶寶常常在操作日常生活活動(如:換尿布、吃飯等)或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就哭鬧,晚上非得爸媽抱著搖晃才肯入睡,那麼就要觀察寶寶的感覺系統發展,甚至請教專業人士協助。
尤其,寶寶成長有其黃金關鍵期,家長千萬不要有「寶寶年紀小,過一陣子長大就好的觀念」,因為唯有適時、適切給予寶寶需要的支援,才能幫助寶寶未來的成長路程走的更順利。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黃謙瑄;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樹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期療育發展評估中心主治醫師吳貞瑩;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序);參考資料/《06歲兒童發展評量檢測》、《別錯過小天才》)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7472&prev=7473&next=7471&l=f&fid=67




******************************************************************
7種感覺統合輕鬆玩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26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蔡沛潔
市面上有許多訓練孩子感覺統合的書籍,倡導給孩子魚竿不如教他如何釣魚的重要觀念!到底爸爸媽媽是否能在家中與孩子感覺統合的治療遊戲?我們將請教專業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解答您的問題,設計出簡單易學的小遊戲,讓您也能和孩子共同徜徉在遊戲中,並達到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喔。
當您與孩子互動時,是否有仔細觀察過您家中的小寶貝?小寶貝對於您給予的任何刺激是否都沒反應?抑或反應過於激烈?或許您也發現小寶貝的動作太慢、容易分心、走路更是常常跌倒,碰撞來碰撞去?小心!這些可能都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喔。

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覺統合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近年來感覺統合與遊戲治療的書籍充斥書架上,同時讓許多新手爸媽紛紛擔心家中小寶貝表現出的任何行為都『好像』跟書中描述的狀況一模一樣?導致醫院門診間常有父母緊張兮兮地誤以為我家小孩也有感覺統合的問題發生!但您真的認識與了解感覺統合是什麼嗎?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真正需要接受感覺統合的治療呢?以下帶您一起來認識。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蔡沛潔指出,感覺統合簡單來說,主要由前體、本庭、觸覺構成,並控制感覺的輸入,在大腦裡面逐步做好整合之後,能夠出現適應性或適當性的反應,藉此跟外在互動。
感覺統合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而一般人所熟知的感覺統合由前述的三種感覺組成,這是因為一開始發展的這個理論的學者是1970年代由美國的職能治療師艾爾絲博士(Jean Ayres)所提出,他指出:孩子七歲以前,嬰幼兒會用他的感官去接收外界給予的刺激,並將這些感覺印象輸入大腦,這是一種直覺地反射,同時也是人類的感覺運動發展期。爾後,後進學者慢慢發現另外還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會同時發生,並且相輔相成發生作用。
掌管肢體協調的本體覺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另外,本體覺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並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同時,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一個人計畫活動的能力,幫助孩子進行模仿、執行、協調等肢體動作。本體覺本身也有抑制性的作用,可以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蔡沛潔治療師補充本體覺簡單講起來是在關節裡面,我們在出力時會感覺到反作用力,將眼睛閉起來會知道手腳的相對位置。因此,本體覺不僅僅是使肢體的動作伸展,也有助於舒緩情緒,與其他感覺同時發生作用,活化並整合身體與頭腦的機能。

影響速度與平衡的前庭覺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它會接收頭部、眼睛與身體傳來平衡和動作的指令與訊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讓個體能夠了解身體對於空間的相對位置,移動進行的空間感,並調整動作的平衡度。
蔡沛潔治療師解釋前庭覺諸如像是一些搖晃,或者是盪鞦韆式地前後擺盪,主要呈現速度感的動作為主。很明顯的,前庭覺若是發展不好的小孩子,除了平衡感會變差、動作不協調之外,其肌肉張力也會受影響。而前庭覺刺激過於敏感的小孩子可能會害怕盪鞦韆等充滿速度感的活動;相對前庭覺刺激反應不足的孩子則會自行尋找刺激,橫衝直撞,原地轉圈圈等的行為出現。

排斥肢體接觸的觸覺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觸覺最為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摸的感覺。觸覺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它也是胚胎形成中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感覺系統,在身體中分佈最廣、最複雜的一個感覺系統。
觸覺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對於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重要,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若是觸覺學習障礙或是不足,容易造成觸覺敏感及遲鈍的現象發生。
觸覺對孩子情緒及認知影響很大,小寶貝可以透過觸覺來接收外界給予的訊息,並且做出區辨的能力。如果發現小朋友對於碰撞之後的反應不大,可能是觸覺整合過低,但若是小朋友對於其他人肢體上的接觸產生不適感甚至是排斥感,或是不喜歡人多的地方等,也有可能是觸覺整合出現問題喔!


中標:孩子生長各有快慢 無須過於緊張
孩子在成長及發展個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環境與不同的刺激給予,接收到不同的訊息指令,有的小寶貝可能很早就學會直立走路,但有的孩子也許要經歷一段長時間才從摸索當中學會走路。原本小孩子的發展速度各有千秋,父母不必過於緊張孩子是不是感覺統合發生障礙,感覺統合的異常往往需要透過長時間觀察小朋友的行為才能評估出,如果發生問題也不只是單一的感覺出現發生問題,不同的感覺系統往往會互相影響。
蔡沛潔治療師解釋可能有一些小朋友走路容易跌倒,但也許不是他的腳受傷或是腳沒力;或是小朋友喜歡爬高爬低,要不然就是小朋友很討厭人家碰他。甚至有一些小朋友是注意力的部分,他可能會很難集中精神,比如說你在跟小朋友講話,他沒有辦法很專注地跟爸爸媽媽說話,孩子也許說一說話就分心,甚至有一些比較大的小朋友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有條理的將事情完成。如果出現類似症狀的小朋友或是類似的狀況發生,才會進一步懷疑是感覺統合出現異常。

如何觀察與評估感覺統合
蔡沛潔治療師說明在嬰兒期的小寶寶很難去觀察出來感覺統合是否異常,而感覺統合在醫師評估的過程中,大概是三歲後才有辦法真正評估出來,三歲以前的小朋友還在發展基本的能力,比如說走路、爬行、抓握、吃東西等,所以很難直接看出小朋友到底是感覺統合問題,還是他本來發展就有問題。
幼兒時期可以在家透過觀察他,觸碰他,可能會是一個徵兆,但這個跟小孩的經驗也有關係,尤其是觸覺方面的,小孩子喜歡透過故意跌倒的方式,尋求本體覺或是前庭覺的刺激。如果爸爸媽媽真的放心不下,一定要到醫院接受專業檢查,蔡沛潔治療師建議可以在小朋友三歲以後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師的評估。
然而三歲後指的不是馬上到三歲就立即接受評估,小孩子的能力都會漸漸增強,評估必須透過請小孩子做一些動作,配合指令的方式,而重要的是小朋友必須要先了解方能將動作做出來。
因此爸爸媽媽不用一發現小孩子出現不對勁的行為就過於緊張與擔心,長期觀察小孩子的狀況後發現真的放心不下,再到醫院請專業的醫師替小朋友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最後若是孩子有感覺統合上的徵狀,醫師會同專業職能治療師進一步為小朋友做感覺統合的治療。

感覺統合一定要接受治療?
現今感覺統合是一大火熱的議題,但蔡沛潔治療師指出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也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治療。還是建議長期觀察後再看小朋友狀況安排到醫院做檢查與治療。通常評估後分為三個等級:一是正常沒有問題。二是臨界或是邊緣值,但可以透過治療師的教法由爸媽在家為孩子做遊戲治療。三是感覺統合遲緩有問題,建議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孩子的感覺統合若是臨界或邊緣值建議家長觀察三個月到半年,在家練習或是到幼稚園跟其他小朋友做互動,之後再回醫院評估。而每一次在治療室的治療過程中小孩子會有一些新的表現出來,不會是短短的幾十分鐘評估過程中就明顯看到小孩子的進步。
有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不僅僅只能在治療室中接受治療,因為在治療室一個星期中短時間的給予往往不太夠,建議回到家中也能藉著遊戲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感覺統合。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不斷給予訓練,所以利用回家後進行的遊戲治療非常重要!不過在家進行遊戲治療時方法也要用對,最好事前積極與治療師做妥善的溝通、諮詢與詢問後,才能達到遊戲治療的最終目的。

遊戲治療的核心價值
遊戲和治療在程度上不太一樣,在家裡可以用治療的概念去當作遊戲,而不是把他當成治療,但是爸爸媽媽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要非常清楚遊戲的目的與過程,有目標導向性的遊戲方式,以及要達到什麼樣的訓練模式,把治療當作遊戲中玩耍,是一件可以在家輕鬆做到的事喔。
家長若擔心讓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遊戲,會失去陪伴的效果與目的?但小朋友其實很聰明,他們會自動從這個玩到這個。而如果今天是有目的性的遊戲,當然家長要做適時介入性的動作,蔡沛潔治療師指出遊戲玩完後可以讓小朋友有自由玩樂的時間。但若是想要讓小朋友有天馬行空的進行遊戲創造,反而不要限制小朋友的創造與想像力,也毋須太要求或是過於限制。

中標:寓教於樂!讓治療變遊戲
遊戲幾乎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若能將感覺統合的治療融入到遊戲中,不僅可以適度訓練小孩的發展,也不會讓小孩覺得在進行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以下是蔡沛潔治療師提供幾個爸爸媽媽也可以在家輕鬆玩的小遊戲,一起來玩玩看吧!

1熱狗捲捲捲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前庭覺
所需道具:棉被、或大毛巾
遊戲過程:小朋友通常喜歡被擁抱的感覺,家長可以試著用棉被或大毛巾將小朋友裹起來(注意頭要伸出來),接著放他在床上慢慢翻滾成熱狗捲,但若是孩子還小,不知道怎麼去滾時,家長必須幫忙他來回捲動,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擁抱的感覺與旋轉的刺激,同時在手腳被包裹起來的情況下,訓練小孩的身體如何掌控力量的使用。
注意事項:小朋友若出現排斥擁抱的狀況,家長平常可以用力給小孩子深層的擁抱,但是小朋友出現大哭大鬧的反抗情緒時,就請先將力量些許放柔。在此遊戲進行中,爸爸媽媽一定要觀察孩子的神情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另外,若是有過敏症狀的小朋友,棉被中的塵漫一定要注意喔!

2盪啊盪鞦韆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
所需道具:棉被
遊戲過程:請爸媽一人拉一邊的棉被,小朋友躺在裡面,適用於年紀小,透過搖晃的刺激,訓練本體、前庭覺。
注意事項:也可以準備不同材質的綿被,訓練小朋友觸覺的能力!

3跳跳樂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巧拼
遊戲過程:將巧拼設計成不同材質的觸感,指定小朋友現在要跳毛毛塊,或是粗粗塊的巧拼,同時間配合小朋友的能力,採用雙腳或是單腳跳動。藉由巧拼不同的材質訓練觸覺感受以及認知、視覺的部分。
注意事項:巧拼上面一定要使用安全性的材料,像是草地的感覺,柔軟的感覺等。

4小皮球
訓練目的:本體覺、觸覺、視覺
所需道具:軟皮球
遊戲過程:一開始玩丟接球的遊戲時建議從簡單的你丟我撿進行,年紀較小的孩子可用推球的方式使其滾動;大一點小朋友可以進階到使用棒子作揮打的動作,如此一來可以訓練力道的控制、手眼的協調,並找到正確的時機點推球或是揮球。
注意事項:建議使用軟性的皮球,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可以用軟網作替代。或是使用氣球,利用氣球的在空中飄忽的浮力,訓練孩子的協調性,也是不錯的建議。
一顆球妙用無窮
無論是踢、是踩,或是夾在腳的內側,都可以訓練小孩子的協調能力。甚至可以設些路障或是目標物,將球從此岸運(拍或推)到彼岸,都是很好的遊戲方法!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適時調整距離的遠近與方向的變化,力道的拿捏都要剛剛好,才不會造成傷害。

5拼圖尋寶
訓練目的:觸覺、視覺、認知
所需道具:拼圖
遊戲過程:小小幾片的拼圖放到積木袋或裝有非拼圖的材質裡,請小朋友用手摸的方式將拼圖拿取出來,然後再請孩子將拿到的拼圖拼接起來。
注意事項:前提是小朋友知道拼圖是什麼,同時間袋子中不能裝有語拼圖太雷同的物品。

6小牛耕田
訓練目的:前庭覺、本體覺、觸覺
所需道具:無
遊戲過程:爸媽將小朋友的腳抬起來讓他們用手撐著走路,可以練習臂肌力量的操控。若是小朋友還太小,肌肉力量不夠,建議先使用前臂撐在地上。或是孩子的小腳踩在大人的大腳上練習走路,都是可以促進親子互動的遊戲。
注意事項:適用於小班年紀以上的小朋友喔。

7酸甜苦辣的滋味
訓練目的:嗅覺、味覺

所需道具:六個空瓶子、調味料(如醬油、醋等)
遊戲過程:將不同的味道,裝入成對的味覺瓶子中,總共有六瓶,兩兩成對。請小朋友聞了之後進行配對的任務,可以使用家中現有的調味料。進階版可將小孩子的眼睛矇起來,再進行嗅覺或是味覺的配對遊戲。
注意事項:前提是小朋友對於食物或調味料認識的情形下,才可辨認出食物的味道。

放任小孩單獨遊戲?
若是想讓孩子自己單獨玩遊戲,建議要評估遊戲的安全性,像是裹棉被可能會造成危險性的窒息則不行。軟皮球類本身雖然危險性不大,但怕丟到玻璃或其他家具反而間接形成危險!

家有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怎麼辦?
如果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小朋友時,蔡沛潔治療師建議年齡有差的話,家長要分開進行比較好,或是請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去遊戲,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可以創造複雜一點的任務。因為同樣的遊戲要求,可能會讓小小朋友充滿挫折感或是讓大朋友覺得過於簡單,進而失去遊戲的目的。

多多觀察 切勿操之過急
透過遊戲的包裝進行治療的最終目的,爸爸媽媽一定要先示範給小朋友知道。小朋很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很聰明,大人可以跟小朋友做完善的溝通,而不是使用命令式的指令動作。
雖然遊戲的過程是快樂與愉悅的,但家長一定要拿捏遊戲的目的,將感覺統合的治療融入遊戲中,而非隨便亂無章法的玩耍。像是丟接球,目的要讓小朋友看到球同時接的到。遊戲過程間,爸媽要仔細觀察遊戲中的小朋友是否已經出現倦怠或不專注的狀況,依情況轉換別的遊戲或是停止遊戲。

遊戲就是要輕鬆玩
蔡沛潔治療師指出,若是爸媽在遊戲的過程中出現灰心沮喪時,不如換個方式,不用太完美地一味要求自己或小孩子,如果讓親子關係惡化更得不償失。跟小朋相處是一項充滿鬥志的過程,而從中觀察小朋友的行為,也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學習喔。
若是爸爸媽媽帶小朋友在醫院接受職能治療師的治療時,可以多跟治療師溝通,確切了解每一個小朋友欠缺哪一部份,或是需要哪一部分,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再來做加強補助的治療。
感覺統合是一個很廣泛的用詞,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小朋友的生理與心理狀況都不會一樣,蔡沛潔治療師最後建議,最理想的情況是要會同治療師做詳細溝通後,回家之後才來做類似的活動與治療的遊戲,效果會更好!

治療師的小叮嚀
若是爸爸媽媽擔心自己不是治療師,在家做感覺統合的遊戲上,會不會因為不夠專業反而傷害到小朋友?蔡沛潔治療師呼籲爸爸媽媽不用過於操心,如果真的有或疑似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可以先請教小朋友的治療師應如何在家加強;但倘若孩子沒有感覺統合障礙,則仍鼓勵家長能多陪伴小朋友在安全的情況下做遊戲,一方面可以增加各種感覺的經驗,一方面也可以促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同時藉由雙方的遊戲創造,達到互動或是遊戲上的經驗,總比都不要跟小朋友們玩來得好喔。
 蔡沛潔
 ----------------------------------------------------------------------------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職能治療組碩士畢
經歷:台北縣學校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
現任: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
兒童肢體動作訓練(0-3歲)
臺大小兒物理治療    潘懿玲
I.一般兒童的大動作發展
A.動作發展的目的
B.造成動作發展的要素
   *神經系統的成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肢體
   *肌肉骨骼系統的成熟:力氣變強、關節活動更靈活
   *心肺系統的成熟:運動耐力更好
   *感覺系統的成熟:視、聽更靈敏
   *環境所給予的刺激及學習機會變多
   *其他發展的配合:智力發展、對周圍環境產生興趣
C.0-3歲的大動作發展
   0-1歲:
0-3個月:出生時有許多原始反射,逐漸被整合
         趴著時頭部會左右轉或試圖抬高
         平躺時兩腳會交互踢動
4-6個月:已有良好頭部控制,抱著已不需扶著頭
         趴著時可用手臂將身體撐起
         會翻身
         抱著站時感覺兩腳稍微承重
7-9個月:趴著可輕易伸出手拿玩具,會爬(貼地或離地爬)
         可用手撐獨坐一會兒
         抱著站時感覺兩腳已可承重,抓著手很容易可站起
10-12個月:已很會爬(離地爬)
           坐得很穩,可獨坐超過10分鐘
           可輕易由坐←→
           可輕易扶著傢俱站起,並扶著傢俱側走
1-2歲:
  1-1.5歲:會放手站及放手走,有成熟的跨步反應
           會站著丟球
           可不扶由地板站起
           會後退走幾步
  1.5-2歲:會蹲著玩一會再站起
           手扶欄杆或牽著大人的手上下樓梯
               原地跳一次
2-3歲:
2-2.5歲:往下跳、往前跳
         會踢球
         會在平衡木上或沿著直線走幾步
         可丟球2-3公尺遠
2.5-3歲:會騎三輪車
         不扶欄杆一腳一階上下樓梯
 單腳站1-2
 成熟的跑步動作

II.遲緩兒動作常見問題及動作發展特性
A.常伴隨發展遲緩出現的問題
*神經肌肉方面:1.張力的變化:低張力或高張力
                2.肌肉力氣及耐力差
                3.平衡及協調能力不良
                4.視動協調能力不良
                5.癲癇
*肌肉骨骼方面:1.關節活動度過大或過小
                2.先天關節變形、脫臼或肢體畸形
                3.因張力或後天不當姿勢造成的問題,例如關節攣縮、脊椎側彎
                4.扁平足
*心肺系統方面:例如:先天性心臟病
*其他問題:1.視力、聽力缺損
            2.觸覺、口腔、前庭過份敏感或感覺遲鈍
             3.感覺統合問題
             4.自我刺激行為
             5.認知學習能力遲緩
B.遲緩兒的動作發展特性
1.動作發展遲緩:與張力、認知發展都有關
2.常見肌肉張力低、肌力較差:由於抗地心引力的軀幹力量較弱,部分孩子早期不喜歡趴的姿勢,造成趴及爬的發展較慢,有些孩子甚至跳過爬的階段
3.缺乏探索環境的興趣,造成缺乏動作動機及經驗;有些認知較差的孩子會發展出自我刺激的行為,例如不停轉頭、磨牙
4.平衡與協調功能較差,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走得穩 ,另外孩子在平衡反應、動作策略也比較差
5.體適能與心肺功能較差:有些孩子早期合併有心肺系統方面的問題,加上運動量少,因此這些孩子的體適能及體重控制往往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成為家長必須注意的問題
6.孩子的技巧轉移能力較差,因此學會的動作與實際的功能可能會有差距
7.常見的肌肉骨骼問題:扁平足、膝蓋後頂,因姿勢不良容易造成脊柱側彎或駝背
智能不足、唐氏症、或其他基因問題造成的發展遲緩
學習障礙、過動及發展性協調不良的孩子:
  *粗大動作技巧的發展通常較慢,常容易跌倒,丟接球、跑跳等動
作技巧較差
*基本學習技巧有困難
*情緒控制有困難
*活動持續性不佳,對於安靜聽口令或活動指示有困難
自閉症的孩子:
*社會互動技巧差,有些孩子對於配合活動有困難
高張力的孩子: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
*因腦傷造成動作控制有困難
  *肢體或軀幹容易受張力或異常反射而保持在固定姿勢,例如雙腳
交叉夾緊、哭泣或生氣時容易全身伸直向後蹬
  *走路或動作時,容易有踮腳尖、膝蓋彎、內八等不良步態
  *平衡反應及運動協調策略差
  *因高張力及不對稱姿勢造成關節攣縮、髖關節脫臼或脊柱側彎
其他:如先天性肌肉病變或退化性疾病的孩子
III.肢體訓練原則
1.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孩子目前具備的能力及未來需要,與孩
子目前進行的治療活動相互配合
  2.配合孩子能力、日常生活與居家、學校環境進行訓練:設計有趣、有意義的活動,可增加孩子的動機及技巧轉移的能力。例如:改變亂丟玩具丟球、丟垃圾;爬上椅子洗手
3.提供適當的學習環境:例如:人少樓梯人多樓梯〔技巧轉移〕,少階樓梯多階樓梯4.練習活動由簡單
  5.複雜動作可分解練習,或用歌謠、口令幫助記憶
6.給予孩子立即回饋及正向回應-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7.當孩子會了之後,一定給孩子獨立練習的機會
8.重複練習、持之以恆:同樣動作可用幾種不同的遊戲作訓練
  9.與其他訓練配合同時進行、使訓練效果加倍
*進行肢體訓練時增加孩子配合度的訣竅:
1.配合孩子喜愛的玩具或遊戲來設計活動
2.口令需清楚簡短,確定孩子有認真聽,必要時可重複口令
  3.減少會讓孩子其分心的刺激
  4.耐心等待孩子回應,鼓勵孩子表達感覺或需要
IV. 如何進行肢體訓練
0-1歲的孩子(或無法放手走的孩子)
  *訓練重點:維持各種姿勢及轉換姿勢的能力,增進基本移動能力
*遊戲的設計:
1.正確攜抱孩子的手法:可讓孩子在良好姿勢中發展出頭部及身體控制,更可幫助照顧者省力,避免身體傷害
2.俯臥姿勢的訓練:可增加孩子的頭部控制、軀幹及四肢肌力、並可促進孩子的耐力及翻身爬行的發展
3.增進孩子控制身體的能力:加強孩子的肌力及認識自己身體,也可增加孩子與照顧者互動
4.增進孩子翻身、爬的能力
5.坐姿的訓練:提供孩子較佳的人際互動與手眼協調練習的機會
6.改變姿勢的能力
7.站與走的訓練:可在早期利用一些移行的輔具,讓孩子早點
有自己獨立移動探索環境的能力

1-2歲的孩子(或可以放手走但走得不太穩的孩子)
*訓練重點:增進行走能力、四肢肌力、協調能力與平衡反應,為
將來的運動技巧作準備
*遊戲的設計:
1.增進孩子站立的平衡:
 鼓勵孩子拿取各種不同方向的玩具或玩球
 站在較軟的墊子或枕頭上遊戲及簡單唱遊
2.增進孩子的跨步平衡反應與行走能力:
 由不同方向推動孩子主動跨步(前、左右、後)
 鼓勵孩子走不同路面:草地、軟墊、沙地
 跨越不同障礙物,對於注意力不佳孩子可先提醒
3.增進孩子肌力與轉換姿勢能力:
 鼓勵孩子多作蹲-站或扶物上下跳等動作
 鼓勵孩子攀爬,例如自己爬上椅子、攀爬繩梯
 牽著手或扶欄杆上下樓梯
 球類活動(海灘球或汽球的移動速度較慢,可以此開始訓練
較容易成功)

2-3歲的孩子(或可以走穩但運動技巧不佳的孩子)
*訓練重點:增進四肢力氣、協調能力與平衡反應及運動技巧
*遊戲的設計:
1.增進孩子跑、跳的能力:
 常玩的兒時遊戲:跳房子、跳高、跳遠、賽跑
 鼓勵孩子在安全環境下多跑跳
2.增進孩子上下樓梯的能力,使孩子有更好的獨立移動能力
 鼓勵孩子放手上下樓梯,由小階樓梯開始
 配合爬樓梯可作的遊戲
3.增進孩子協調平衡能力:
 唱遊、幼兒體操
 鼓勵走一直線(沿著磁磚接縫、平衡木
 簡單包含2-3步驟不同動作的遊戲
4.增進孩子雙腳肌力
 單腳站
 單腳跳
5.騎三輪車
6.增進孩子的體能:每次約30分鐘,例如散步、游泳、騎車

*團體遊戲:
1.增加與同齡孩子互動的經驗及活動動機
2.促進孩子觀察、模仿的機會並同時幫助情緒自我與社會化發展
*在遊戲內容方面:
1.遊戲內容不可太難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2.必須循序漸進,讓孩童可以累積成就感,融入遊戲的氣氛
3.遊戲內容盡量以孩子可獨立完成的動作較好
4.動靜交替,兼具體能以及認知等各方面發展
5.如果要兼具情緒自我以及社會化的發展,可以選擇有規則以及
有輪流觀念的社會性遊戲






********************************************************************
自己做得到的「感覺統合遊戲」

自己做得到的「感覺統合遊戲」 「感覺統合」是一種人體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用以組織、判別來自身體與周遭環境的感覺訊息,使個體可以有效運用肢體與外界作適當的互動或反應。感覺統合理論強調三大特殊感覺系統,分別是前庭系統、本體覺系統及觸覺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必須將各種活動融入生活教養裡,以下提供一些刺激前庭系統的簡單日常活動,父母要注意讓孩子感覺活動好玩而愉快。
0
~一歲: 抱著孩子在你的手臂中輕搖或在搖椅上輕搖。 抱著孩子以趴著、坐著或站著的姿勢,在你的大腿上彈跳。 將孩子以面朝下的姿勢攜抱並將他上下晃動。 抱著孩子跳舞。 大人坐在地板時,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作出像划船之類的遊戲(即大人身體前後搖晃)。 在地板上爬或爬過枕頭。 在地板上翻滾。 將孩子抱至胸膛的高度,並將他倒過來。 在嬰兒座椅上彈跳。 坐在嬰兒用鞦韆中搖晃。 將嬰兒背在背後。 坐車。 游泳。 躺在水床上。
一~三歲 玩遊樂場的器材-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 在協助下玩攀爬架 坐娃娃推車。 如果孩子可以踏住踏板的話,讓他騎三輪車。 讓孩子坐在毯子上拉他。 游泳。 坐在搖搖椅上輕輕搖。 騎在大人背上,大人作小狗爬的姿勢(雙手及雙膝著地)。 在不同的平面上奔跑及走路,例如草地、地毯、寬的平衡木等。 從斜坡上滾下來、在地板上翻滾、滾過枕頭。 在水床、墊子或在床上彈跳。 在大箱子中爬進、爬出。 在父母協助之下翻筋斗。 (作者: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 曾美惠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從遊戲中學習
與寶寶一起探索世界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主任 陳培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 謝佳芝


寶寶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家長陪伴的過程中除了歡欣的情緒外,難免擔心寶寶受傷或是學習錯誤,但是家長該如何拿捏在寶寶探索的過程中擔任最適切的陪伴角色,既達到保護目地又不過度干預,本文請來2位專業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給爸比媽咪一些建議,希望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也能有著最大的功能發揮。

搖晃學步 牙牙學語的寶寶
學步寶寶
寶寶在10個月大左右時便可以站的不錯,有些發展較快的寶寶甚至在爸比媽咪沒有牽著走的情況下也能自行走幾步,因此當寶寶到了學步年齡時,家長可以開始多從遊戲中多給予寶寶一些刺激,幫助其各方面的發展。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陳培濤主任表示,有時難免會遇到寶寶跌倒、耍賴不想走路的時候,為了培養其自信心,爸比媽咪不應使用指責或是命令的語氣,而是以正面鼓勵的態度讓寶寶自己站起來或是再試一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補充表示,寶寶學步的過程也需注意其姿勢是否正確,有些爸比媽咪會擔心寶寶的腳有些外八或內八的情況,但其實這還不用特別糾正,反倒是寶寶若坐在地板上時腿部呈現W字型,爸比媽咪便應多加留意,因為呈現W型的坐姿可能代表寶寶的肌肉張力較低,長期下來容易造成X型腿,若發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及早糾正。

學語寶寶
每位寶寶的發展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寶寶在2~3個月時便已開始會運用聲音表達需求, 陳培濤 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在寶寶4個月時開始進行聲音遊戲。

陪伴探索過程 培養寶寶自信心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或是傷害,家長應以正面的角度看待這些看似負面、阻礙的情況,也許寶寶能因為這些跌倒的經驗,在未來爬得更高。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認為,讓成長中的寶寶在不危險的空間、範圍內自由探索皆有助於培養寶寶身心的發展。

積極面對寶寶的旺盛好奇心
開始學爬、學走的寶寶會開始在家四處奔走,彷彿想要趕緊認識家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物, 陳培濤 醫師與謝佳芝職能治療師皆表示,家長在面對寶寶的旺盛好奇心時,不應因擔心而禁止其走動、摸索的行為,若顧慮寶寶的安全,應著墨在營造安全、整齊的生長環境,否則便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遊戲中培養寶寶自發性
自發性有時是來自於平時的生活觀念,因此若是您的寶寶會在遊戲時間結束後掉頭就走,留下小山堆般的玩具等著媽咪收拾,這可能也代表著寶寶平時的生活規範不夠。

探索之前 爸比媽咪的功課
PART1 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
1. 安全軟墊的鋪設。
2. 插座需附上安全插座防護蓋。
3. 桌子邊需加裝防撞桌角護套。
4. 冰箱、抽屜為避免寶寶被夾手,可使用安全扣將開口扣起。
5. 寶寶不應離開家長的視線,也不應讓寶寶獨自待在床上。
6. 家中的滑輪椅應先收起來,以免寶寶爬高時輪子滑動跌落。
7. 為避免寶寶誤食有毒物,清潔劑、藥物、剪刀、電線等危險物品都應分門別類後收納在高處。
8. 塑膠袋應打孔或是收納於高處。
9. 按照寶寶的年齡並選擇具有國家安全標章檢驗合格的玩具。

PART2 用寶寶的角度看世界
陳培濤醫師表示,教育寶寶時家長不應有先入為主與比較的觀念,每一個寶寶都有各自發展的狀況,不應操之過急或投注過多期望在寶寶身上,別讓大人的關注反而影響了寶寶的學習動力與進度。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也表示,其實1歲之前的寶寶就像張白紙一樣,好的不好的都是需藉由大人教導,因此家長應該讓寶寶多多嘗試,別認為哪些行為或物品是危險的,寶寶若是能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到的知識,反而會得到按部就班的成長過程較難獲得的可貴寶物。





***************************************************************
適齡遊戲 越玩越聰明
孩子是藉由「玩」來發展功能的,就如同藉由「吃」來支持生理成長一般。家長都知道,孩子若要長得好,就得吃得充足又均衡;同樣的,孩子若要發展得好,也要掌握遊戲的合適性與功能性。

雖然古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從現在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遊戲」可說是兒童發展多元能力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媒介。遊戲不但有獲取感官刺激與樂趣的作用,更有主導探索學習行為、組織與演繹生活經驗、引導激發幻想創作等效果。孩子從遊戲中逐漸發展出個體生存所需的必要能力,所以遊戲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同時具備「娛樂」和「工作」的意義。

遊戲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覺動作經驗,以及模擬學習的保護性情境;不但允許孩子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與組合,還能促進心理情緒與社會功能等發展。根據兒童發展階段的需求來挑選適齡遊戲,將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

社交遊戲 人際互動的起點
這是以人為對象的遊戲形式,像是躲貓貓、傳接球、大風吹等。遊戲目的在於達到「互動」的效果,發展重點則在於建立交集,並學習「等待做動作」的交替輪流,進而建立「合作」、「協商」以及「遵守規則」等重要社會功能與概念。

0~1歲:為「溝通式遊戲」,主要與人做簡單的互動,如大人用聲音、笑容逗弄嬰兒。

1~2歲:為「獨行式遊戲」階段,喜歡和成人遊戲,無意與同儕玩耍,以自我為中心,獨占性強,並容易引發爭執。

2~3歲:為「平行性遊戲」,可與其他幼童一起進行類似活動,但各玩各的,不太在乎別人,偶爾會看看對方,幾乎不交談。

3~4歲:為「聯合式遊戲」階段,是社會化的開始,有固定的一到三個玩伴,目的是與同儕交往。

4歲後:發展「合作式遊戲」,玩伴數目增加到七至八人,結構較有組織,會遵守遊戲規範並相互合作,所以遊戲時間變長了,內容也開始多元化。

7歲後:進行「競爭性遊戲」,有清楚的遊戲規則,結果是可比出勝負的。因此開始在乎遊戲結果,有情緒反應,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物件遊戲 從操作到創作
這是藉由操弄物件或身體部位等,以達到遊玩目的的遊戲形式。一個是「功能性遊戲」,也就是單純的依照物件特定功能來操作,例如搖鈴鼓、推車子、拼圖、吹泡泡等;另一個則是「建設性遊戲」,孩子會利用物件達到創作目的,像是堆積木房子、剪貼遊戲、黏土塑像等。

0~1歲:以較隨機、重複的方式,利用身體來遊戲,例如大約八周大的寶寶會吹口水泡泡,十二周大會玩手,十四周大會玩腳等,目的在反覆練習與探索操弄技巧。

1~2歲:發展功能性遊戲,展現出符合物件的基本玩法。

2~3歲:仍為功能性遊戲階段,重點是操作練習與技巧成熟,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 ,往後也能夠將這些技巧轉移應用。

3歲後:開始發展建設性遊戲,會有目的、有組織的利用物件進行創作,並花費將近一半的遊戲時間在這類型遊戲上。

肌能遊戲 身體真好玩
藉由身體各部位的控制運用與操作,來進行各種大肌肉類型活動的遊戲形式,例如溜滑梯、跳舞、唱遊、騎單車、官兵捉強盜等等。

0~2歲:一歲前主要為舞動四肢與翻滾身軀,一歲後則以身體移動等更大動作來反覆練習,目的在藉由動作來熟悉身體的操作,從中獲得樂趣與成就感。

2~4歲:開始對身體有完全的操作能力,動作表現由反射性、不協調、粗略性逐漸轉變為自主性、協調性與精確性,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粗大動作與基本技能。

4~7歲:隨著精細動作與前庭功能的發展,動作的細緻性、複雜性與協調性更加提昇,開始發展整合性技能,強調工具操作使用,並追求大量前庭刺激。

7歲後:肌能發展已接近成熟,重點在於增強速度與持久力,會伴隨著競爭性遊戲的發展影響,逐漸轉化為競技型運動形態。

假想遊戲 培養想像力
利用物件或想像去代替目前不存在事物的遊戲形式,例如辦家家酒、醫生病人遊戲、與假想朋友對話等。

1~2歲:以第一人稱角色進行活動,常利用實物、玩具去演出各種日常生活活動,例如吃飯、梳頭、抱嬰兒等。

2~3歲:開始有數個連貫性的遊戲活動,扮演主題更加豐富,但仍依靠成人做為假想遊戲的玩伴。

3~4歲:開始帶入他人角色來進行遊戲,像是先扮演熟悉的父母角色,再推廣至日常會接觸到的郵差角色,反應出孩子對於他人行為及角色關係的認知。

4~5歲:隨語言與智力的增長,遊戲主題會從熟悉、真實主題,進入陌生、幻想的廣闊主題,可短時間與同儕遊戲,但仍須借助實體道具來進行假想。

5~6歲:為想像遊戲發展的極致,僅依靠語言就能想像人物與情節,不需依賴任何實體道具,會與玩伴計畫遊戲的內容與程序,並喜歡在觀眾前進行故事扮演。

★結語
跳房子、過五關、跳橡皮筋……家長對於這些兒時遊戲一定記憶猶新,因為遊戲就是兒童最重要的工作。這些需要與玩伴互動的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效能和影響,是電子遊戲無法替代的,現在就請爸媽們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享受玩的樂趣吧!

陳達德 醫師
學歷:臺大醫學院畢業
經歷:萬華醫院復健科兒童發展顧問、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任、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現任:上海火馬Wholemarks兒童發展中心醫療顧問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7466&prev=7467&next=7465&l=f&fid=67






******************************************************************************
從遊戲中學習
與寶寶一起探索世界


採訪撰文/黃薇潔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主任 陳培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職能治療師 謝佳芝

寶寶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許多出人意表的驚喜,家長陪伴的過程中除了歡欣的情緒外,難免擔心寶寶受傷或是學習錯誤,但是家長該如何拿捏在寶寶探索的過程中擔任最適切的陪伴角色,既達到保護目地又不過度干預,本文請來2位專業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給爸比媽咪一些建議,希望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也能有著最大的功能發揮。

搖晃學步 牙牙學語的寶寶
學步寶寶
寶寶在10個月大左右時便可以站的不錯,有些發展較快的寶寶甚至在爸比媽咪沒有牽著走的情況下也能自行走幾步,因此當寶寶到了學步年齡時,家長可以開始多從遊戲中多給予寶寶一些刺激,幫助其各方面的發展。新店耕莘醫院小兒科陳培濤主任表示,有時難免會遇到寶寶跌倒、耍賴不想走路的時候,為了培養其自信心,爸比媽咪不應使用指責或是命令的語氣,而是以正面鼓勵的態度讓寶寶自己站起來或是再試一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並補充表示,寶寶學步的過程也需注意其姿勢是否正確,有些爸比媽咪會擔心寶寶的腳有些外八或內八的情況,但其實這還不用特別糾正,反倒是寶寶若坐在地板上時腿部呈現W字型,爸比媽咪便應多加留意,因為呈現W型的坐姿可能代表寶寶的肌肉張力較低,長期下來容易造成X型腿,若發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及早糾正。

學語寶寶
每位寶寶的發展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寶寶在2~3個月時便已開始會運用聲音表達需求,陳培濤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在寶寶4個月時開始進行聲音遊戲。

陪伴探索過程 培養寶寶自信心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或是傷害,家長應以正面的角度看待這些看似負面、阻礙的情況,也許寶寶能因為這些跌倒的經驗,在未來爬得更高。謝佳芝職能治療師認為,讓成長中的寶寶在不危險的空間、範圍內自由探索皆有助於培養寶寶身心的發展。

積極面對寶寶的旺盛好奇心
開始學爬、學走的寶寶會開始在家四處奔走,彷彿想要趕緊認識家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物,陳培濤醫師與謝佳芝職能治療師皆表示,家長在面對寶寶的旺盛好奇心時,不應因擔心而禁止其走動、摸索的行為,若顧慮寶寶的安全,應著墨在營造安全、整齊的生長環境,否則便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遊戲中培養寶寶自發性
自發性有時是來自於平時的生活觀念,因此若是您的寶寶會在遊戲時間結束後掉頭就走,留下小山堆般的玩具等著媽咪收拾,這可能也代表著寶寶平時的生活規範不夠。

探索之前 爸比媽咪的功課
PART1 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
1. 安全軟墊的鋪設。
2. 插座需附上安全插座防護蓋。
3. 桌子邊需加裝防撞桌角護套。
4. 冰箱、抽屜為避免寶寶被夾手,可使用安全扣將開口扣起。
5. 寶寶不應離開家長的視線,也不應讓寶寶獨自待在床上。
6. 家中的滑輪椅應先收起來,以免寶寶爬高時輪子滑動跌落。
7. 為避免寶寶誤食有毒物,清潔劑、藥物、剪刀、電線等危險物品都應分門別類後收納在高處。
8. 塑膠袋應打孔或是收納於高處。
9. 按照寶寶的年齡並選擇具有國家安全標章檢驗合格的玩具。

PART2 用寶寶的角度看世界
陳培濤醫師表示,教育寶寶時家長不應有先入為主與比較的觀念,每一個寶寶都有各自發展的狀況,不應操之過急或投注過多期望在寶寶身上,別讓大人的關注反而影響了寶寶的學習動力與進度。
謝佳芝職能治療師也表示,其實1歲之前的寶寶就像張白紙一樣,好的不好的都是需藉由大人教導,因此家長應該讓寶寶多多嘗試,別認為哪些行為或物品是危險的,寶寶若是能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到的知識,反而會得到按部就班的成長過程較難獲得的可貴寶物。
 
 
(詳文請見2009.1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2386&prev=2387&next=2385&l=f&fid=53









*********************************************************************************





蒙特梭利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並運用在教育上,達到非常優良的效果,因此要認識蒙特梭利的哲





學,一定要來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謂的敏感期是什麼?我們先從敏感期這個名詞的起源談起。

「敏感期」一詞,由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





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





的嫩芽。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牠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





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





在樹之深處遊走。這種現象對牠們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有層層枝葉覆蓋,較不易被牠們的天敵發現,此時若仍具有對





光的敏感性,對牠們而言反而危險。

所以我們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


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依據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神秘的創造,由此衍生到人類身上,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







敏感期的教育重點


敏感期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







想再學習此項事物,儘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而如何運用這股動力,幫助孩子更完美的成





長,正是成人的職責。

文/網路整理 圖/網路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babyhavefun/photos/a.518368891509787.134693.514697138543629/940073512672654/?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