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小兒斜頸(俗稱歪脖子)

小兒斜頸復健治療
媽媽們是否覺得襁褓中的寶寶頭常常向同一側傾斜,或趴睡時臉總是朝向同一個方向呢?又或是在無意間,摸到寶寶脖子上有突出的硬塊,甚至可愛的臉蛋已經有了大小邊的現象呢?這時就要注意寶寶可能有先天性肌肉型斜頸!
文/桃園敏盛綜合醫院副院長兼復健科主任陳銘德 執行/劉繼珩
根據文獻上記載,大約有6/1,000的嬰兒患有肌肉型斜頸。它的成因至今並不確定,一般認為是胎兒在子宮內受到外力的擠壓,或生產時在產道中受到過度的擠壓所造成,其中尤以臀位產的嬰兒機率較高。
斜頸是先天性的
許多媽媽來到門診會懷疑是否自己照顧上有所疏忽,而造成寶寶產生斜頸現象,其實這一點媽媽們不用自責,因為此類肌肉型斜頸是先天性,有6/1,000的中獎率,與照護者的照顧方式並沒有直接的關連。又有些家長會埋怨,為什麼出生後的身體檢查醫生沒有發現呢?原因是有一大部分的寶寶,在出生時症狀並不明顯,而且頸部的腫塊,也常在出生後數週後才轉為明顯,日後一部分寶寶的腫塊會慢慢消失,但此時原本腫塊所在的胸鎖孔突肌已明顯縮短,甚至纖維化,因此造成頭向患側傾斜,而下巴轉向對側部分,所以寶寶會出現患側頰縮小的不對稱現象。
發現異狀 盡速就醫
如果懷疑寶寶患有先天性肌肉型斜頸,請盡快到醫院復健科做進一步確認,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以減少開刀治療的不便。
【檢查steps
1.
醫生會針對寶寶的出生史、病史詳加詢問。
2.
檢查胸鎖孔突肌是否有腫塊。
3.
臉部有沒有大小不對稱。
4.
頸部的活動也是檢查的重點,通常斜頸的寶寶無法將下巴轉向患側,或頭部無法偏向對側。
5.
若以上檢查並無特別發現,一般醫師會安排軟織超音波(請醫師簡短說明,謝謝)來確認是否有胸鎖孔突肌的腫塊或纖維化。或以X光檢查是否有骨骼上的異常。
【合併症】
斜頸的寶寶常會合併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而造成髖關節脫臼,尤其女嬰的比例較高,因此醫師也會針對髖關節做必要的檢查,以爭取治療的黃金時間。
【治療方式】
一般先天性肌肉型斜頸,在1歲以下以保守治療為主,首先應注意寶寶的擺位,以枕頭或其他支持物避免頸部持續偏斜,等到寶寶約6個月大左右,脖子有足夠的長度也可配戴頸圈來矯正頸部的姿勢。此外,更應即時到醫院復健科接受治療。
【治療steps
1.
治療師會以治療性超音波軟化胸鎖孔突肌上的腫塊,以免在隨後的伸張運動治療中受傷。

2.
治療師會做伸張運動治療,主要是將頭往對側彎,下巴往患側轉,以求頸部達到正常的活動度及腫塊的消除。一般治療期間為36個月,且越小治療效果越好。

3.
復健運動要每天做,才能縮短療程,最少1個禮拜3次。但現在多為雙薪家庭,爸媽都忙於工作,常常想到才來治療,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若有這種困難的父母親,建議選擇設有夜間門診的復健科,可於下班後帶寶寶前往治療。
家中復健 效果不彰
一定有父母會問:「我實在沒有時間去醫院,可不可以在家裡做復健運動?」當然家長們可以用熱敷代替超音波,再做上述的伸張運動治療,但在門診經驗中,這樣的效果並不好。
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看到親生骨肉哭喊時一定會心軟,常有力道不足及伸張角度過小的問題,而讓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站在醫生的立場,也不建議在沒有經過訓練及缺乏經驗下,冒然使用過大的力道造成寶寶受傷。
在復健科中,兒童斜頸算是較需技巧的項目,通常會讓較資深的治療師施行治療,因此以上的伸張運動,建議可用在已完成治療的寶寶,目的是為了避免爾後復發而做的保養運動,因為此時肌肉已完全放鬆了,父母親能很輕鬆的執行伸張運動。
復健之後,成效不佳怎麼辦?
有少數的斜頸寶寶,在復健之後沒有顯著的進步,或超過了復健治療的黃金時間,且年齡已超過1歲,這時則應求助於外科醫生,用開刀做攣縮解離手術或肌腱Z字型延長術,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待傷口癒合再進行12個月復健治療以保持戰果,如果任憑寶寶持續頸部歪斜下去,以後不僅外觀受影響,還會出現斜視或平衡感不佳的後遺症喔!
手術之後會復發嗎?
家長要注意一點,不管開刀或復健治癒的寶寶,有一小部分會復發,因此要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態,並做適度的伸張運動,才能大大降低復發的機率。
注意!若寶寶已經23歲了,以往一切正常,突然間出現斜頸的現象,則不能當做先天性肌肉型斜頸治療,應該到醫院做徹底的檢查,因為除了扭傷之外,神經性的疾病、眼部的異常、頸部細菌感染等,都有可能造成後天性斜頸。
希望透過本文,爸爸媽媽們能對先天性斜頸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讓親愛的寶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更能少挨一刀,讓寶寶能「改斜歸正」,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嬰兒斜頸
Q
問嬰兒頭老是歪一邊,醫生說是斜頸,什麼是斜頸,會不會很嚴重?要不要開刀,和生產有無關係?如何治療,大一點再治療可以嗎?
                            神經緊張的母親
 
A神經緊張的母親  您好:
    嬰兒斜頸的發現,多因在脖子上摸到肌肉腫塊而來就診,此時除了頭部及下巴的傾斜之外,變硬、變短的肌肉,也會使頭部向患側的轉動不靈活。這種嚴重的結果,不僅外觀不雅,甚至會造成自卑心理,影響學習能力和人格發展,因此斜頸症一定要及早治療(在六個月內復健 or 日後開刀)。輕微的嬰兒斜頸容易忽略,打預防針體檢時應提醒醫生檢查。
斜頸的原因
    斜頸(肌肉性斜頸),俗稱歪脖子,是因為頸部最大的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所致。「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的兩側,當一側的肌肉發生纖維化,這一側的肌肉即變硬、變短,會使頭部往該側歪斜,而下巴則斜向另一側。
    例如左側的斜頸,即表示其左側的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化,此時可在其左側的脖子,摸到堅硬如骨頭的肌肉硬塊,將其頭部會傾向左側,而下巴則斜向右側。這一種肌肉纖維化的現象,早在胎兒時期就已經發生了。由於媽媽有相當高的比例,有胎位不正,甚或臀位生產的情形,使得有些父母誤會以為是因為在生產的過程中,婦產科醫師用力不當,把嬰兒的脖子扭傷所致。其實歸罪婦產科的醫師是不公平的,因為根據病理切片檢查,纖維化的肌肉都是一些成熟的纖維細胞,並沒有受傷出血的現象。
    小兒科門診發現嬰兒斜頸,多因家長抱怨嬰兒老是偏一側,在做健康檢查時頭歪一側或在脖子上摸到肌肉腫塊而發現,有些輕微不易觸摸診斷有懷疑時,醫生會借重頸部肌肉超音波作更詳細檢查。
  
   
斜頸除了頭部及下巴的傾斜之外,變硬、變短的肌肉,也會使頭部向患側的轉動不靈活,因而造成患側的臉頰萎縮彎小,而有臉頰不對稱,肩膀一高一低的現象:也會因為睡覺的時候,頭部長期的傾斜,久而久之也會造成對側後頭骨的扁平和變形。這種嚴重的後果,不僅外觀不美觀,甚至會造成自卑心理,影響幼兒日後的學習的能力和人格的發展,因此嬰兒斜頸症一定要及早治療。

及早治療效果好
    六個月內施以適當的物理冶療,常會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纖維化的肌肉,約有一半的人會變軟而痊癒,然而有的人軟化得甚快,而有些人則甚慢。如在六個月內施以適當的物理治療,常會加速肌肉軟化而痊癒,甚至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治療的方法是以大拇指輕按摩肌肉硬塊,並將嬰兒的臉轉向患側,逐漸使下巴能靠到患側的肩膀。如此每天作三到四次,每次約五到十分鐘,力道則以嬰兒能忍受的程度為準。另外在餵奶時,儘量誘使嬰兒的頭部轉向患側,和嬰兒玩時,也儘量以鈴聲或亮光等,誘使嬰兒頭部轉向患側,這些都可以使纖維化的肌肉達到伸展、延長和軟化的目的。
 
    如果物理治療仍無法有效地使肌肉硬塊變軟,則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本身相當簡單,只是將纖維化的肌肉切開或部份切除,小病人只需住一個晚上,隔天即可出院。基本上,一歲以內的心病人手術後之恢復相當快速,頭部馬上就可以轉來轉去,而且不再需要特別的治療,幾個月內即不再有頭部歪斜的現象,臉部及頭部的變形也會完全回復正常。如果拖得很晚才開刀治療的話,則手術之後,頭部仍會有習慣性的歪斜,此時還需要物理治療,以及四到五個月頸圈的矯正,頭才會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然而頭部及臉頰的變形,有時還是無法回復到正常,因此家長們千萬不要輕忽,以免太慢的治療而遺憾終生。
    發生於胎兒時期斜頸,俗稱歪脖子。會造成頭部歪斜的原因很多,如肌肉性、神經性或頸椎不正常等,也會造成,而以上所稱的斜頸,指的是最常見的肌肉性斜頸治療,少數較嚴重斜頸,如頸椎不正,則需更詳細檢查治療。
         dryahoo.org.tw  衛教小組 劉孟斌 醫師回答




************************************************************

寶寶斜頸

1. 什麼是寶寶斜頸?有何症狀?
斜頸,俗稱"歪脖子",是小寶寶頗為常見的外科疾病。此症通常發生在幼兒,有四個症狀﹕一、頭傾向一側,下巴朝對側肩膀﹔二、頸部出現硬塊﹔三、臉部左右大小不對對﹔四、頸部活動受限制。這些症狀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後來才慢慢出現。有些症狀也可能不經治療而自己消失。
2.斜頸的原因為何?
斜頸的原因很多,像肌肉、骨骼、神經等的異常都會使頸部歪到一側。不過,在兒童最常見的斜頸原因是頸部肌肉纖維化,所以一般叫「斜頸症」就是指肌肉異常所引起的。斜頸受影響的肌肉是「胸鎖乳突肌」。
3.甚麼是「胸鎖乳突肌」?
「胸鎖乳突肌」是頸部很多肌肉中最大最粗的一條肌肉,負責頭頸各方向的運動。這肌肉左右各一條,從耳朵後面的那凸凸的骨頭(稱為乳突)開始到前頸部的胸骨及鎖骨處,所以叫胸鎖乳突肌。如果我們用力把頭轉到一側,就可以看到或摸到那條肌肉了。假如我們要向右看,左邊的胸鎖乳突肌就會被拉緊,而變得硬硬的。當我們不用力時,這些肌肉都是軟軟。
4. 頸部肌肉為何會纖維化?
身體的組織變成纖維組織叫「纖維化」。纖維組織通常是身體在修補受傷用的,例如結疤就是纖維組織。如正常的組織變成纖維化就會出問題了,因為正常的功能就失去了。纖維組織比較硬,所以頸部肌肉纖維化後會出現硬塊。儘管很多人在研究,目前引起頸部肌肉的纖維化原因尚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肌肉生長時血管栓塞、或感染病毒引起的。奇怪的是斜頸症衹有胸鎖乳突肌會纖維化,其他頸部肌肉則不會。
5.除了頸部肌肉纖維化外,還有其他斜頸的原因嗎?
其他斜頸的原因也有可能的,但在幼兒比較少見。有時頸部的組織發炎,例如急性淋巴腺發炎,因為腫痛的關係,也會使頭歪到一邊去。運動傷害、睡姿不良等也可能引起一側頸部肌肉痙攣,使頸部活動不對稱。視力的不對稱也可造成頭歪歪的。有些神經方面疾病如腦性麻痺,也可能有頸部肌肉收縮異常情形出現。這些原因使頸部活動受限,症狀與斜頸相似,但都不本文要談的斜頸。
6. 寶寶斜頸的症狀,父母如何判斷寶寶可能有斜頸?
斜頸的症狀就是頭歪歪的。在平躺時,小寶寶傾向睡同一側。在坐姿時,頭固定轉向一邊。父母可嘗試吸引寶寶左右看,會發現寶寶頭頸部轉動有困難。有些小朋友因在子宮內就斜頸,所以出生後臉部發育就不大對稱了。出生後仔細檢查,頸部常會有硬塊(66%),大小約1-3公分,好像頸部長了一個瘤!如未痊癒,年齡較大的兒童頸部硬塊會變為一條很緊的筋。
7.醫師如何診斷斜頸症呢?
通常醫師會觀察寶寶的頭臉發育,用手觸診頸部。如頸部有明顯硬塊或肌肉纖維化的現象,診斷就可以確定了。通常不必使用其他診斷工具。比較困擾的是有斜頸的症狀,但檢查起來頸部肌肉卻正常的小朋友,這時可能需要安排一些檢查去尋找其他原因,例如X光、超音波檢查等。
8.斜頸與生產有關嗎?
斜頸症的小朋友,很多是在母親子宮中就頭歪歪的了,造成胎位不正或生產困難,產科醫生可能必須費九牛二虎之力、動用到各種產鉗才把寶寶生下。有些情形甚至要剖腹才能生產。如果生出來的小寶寶有斜頸,父母也許誤會是產科醫生在生產時把寶寶弄傷了,其實是把因果顛倒了。
9.斜頸症有何影響呢?
纖維化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縮放鬆,除了失去功能以外,還限制了頸部的運動,使兩側肌肉發育不對稱。另外,因為一直睡同一邊,頭、臉會被壓到左右不對稱。因嬰幼兒的頭骨仍在成長中,在六個月前不對稱仍有機會恢復,六個月以後就定型了。
10. 治療的最佳時機為何?若拖延治療會怎樣?
臉部及頭部的對稱性是很重要的指標,越不對稱表示斜頸的影響越大,越需要積極的、及早的治療。六個月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六個月後頭臉的不對稱就不容易恢復,足以影響一輩子的外觀,不可不慎!
11.斜頸有何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及外科手術。頭臉沒有不對稱、肌肉不太緊的患者可先嘗試物理治療,包括了按摩、熱敷、運動等治療。年齡也是因素之一,部份小朋友會隨著成長,肌肉硬化程度會慢慢減輕,所以年齡較小的病人(如六個月以下)、頭臉對稱性尚可,可先嘗試物理治療。
頭臉部明顯不對稱、肌肉很緊的應考慮外科手術。物理治療了一段時間後仍無效、一歲以後仍有明顯硬化的頸部肌肉,也應手術。手術通常是把硬化的肌肉切開,使它不再妨害運動。手術後頸部大多恢復正常運動,越早手術效果越好。太晚開刀,除了頭臉變形外,術後還要再配合一些復健才有較好的效果。手術後再復發的機會在5%以下。
12.手術危險嗎?術後如何照顧寶寶?
對熟練的小兒外科醫師而言,斜頸手術是頗為簡單的手術,約二、三十分鐘就可以完成,危險性不高。手術後並不需要特別照顧,也不必限制活動。手術後的併發症很少見,較常見的是傷口感染,通常換換藥就會好了。
7. 結語及建議
斜頸症是兒童頗為常見的疾病,通常診斷及治療並不困難。最重要是必須瞭解此症對頭臉發育的影響。採取何種治療方法,何時治療都與頭臉的發育有關。處理太晚或方法不對,會有不可恢復的影響。
--原文亦刊登於"嬰兒與母親雜誌"--




**********************************************************
談小兒斜頸症
「怎麼回事?寶寶的脖子總是歪歪的,好像扭到一樣」,您有這樣的疑慮嗎?「斜頸」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怎樣才能讓寶寶的脖子“改斜歸正”呢?讓骨科醫師為您詳解一番吧!
斜頸是臨床上不算少見的疾病,一般都稱它為「歪脖子」,如果大家注意希臘亞歷山大帝的雕像,是否覺得他的頭有點歪?他是否患有斜頸呢?答案待會兒告訴你。
斜頸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也是一般臨床上最多見的,稱為「先天性肌肉性斜頸」,嬰幼兒斜頸大多屬這種類型。第二類稱為後天性斜頸,這類斜頸則少見得多。
先天性肌肉性斜頸
病因
曾經有律師請教小兒骨科醫師說:「有位母親告他的產科醫師,因為她認為她小孩的斜頸,是由於生產過程中醫師處置不當所造成,這位母親還有一封由某位產科教授所寫的信,支持她控告的理由,您認為我該如何來替這位產科醫師辯護呢?」這是發生在美國的醫療糾紛,不過卻可作為探討病因的最佳理由。
我們從文獻中知道,「先天性肌肉性斜頸症」常與難產有關,特別是臀位生產的小孩。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釋難產與此症的因果關係。
  1. 有人認為臀位的胎兒由於肌肉攣縮的關係所以容易併發斜頸。臀位的胎兒,部份(約20%)會患「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有部份會有「前足內翻」,都可以解釋是由於攣縮所造成。
  2. 由於臀位的胎兒生產時頭顱最後才離開產道,有沒有可能產科醫師在拉小孩的時候,讓脖子後仰或扭轉得太厲害,因此頸部的肌肉受到傷害,所以造成斜頸?過去在還沒有剖腹產的時代,有報告約5%的臀位產小孩,頸部的胸鎖乳突肌有瘀血的現象,這似乎是產科醫師難辭其咎的一項有力證據。還好,自從有剖腹產以後,我們發現這種臀位的胎兒仍有一定比例頸部肌肉有瘀血的現象,甚至有報告在家族中發現這種現象,有這樣的證據產科醫師可以鬆口氣了!也有人用動物來實驗,故意拉扯脖子的肌肉,看看是否會造成瘀血,結果與在人類嬰兒脖子所觀察到的現象不盡相同。
  3. 是最近所提出的理論,由於難產的小孩在產道的停留時間較長,頸部一側的胸鎖乳突肌受到壓迫,因而造成「肌肉間隔區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附註:肌肉都是一條或數條的,由筋膜圍在一個間隔區之內,如果間隔區內的壓力太大,造成一連串的傷害以及症狀,就叫間隔症候群)。統計上,不同生產式的小孩會有不同側的斜頸,就是支持這個理論的證據之一 。上面所提的醫療糾紛,那位母親後來撤回告訴,因為小孩子的斜頸經過幾週的治療之後慢慢改善了。從文獻上也找不到支持那位產科教授的論點。
斜頸的症狀
一般小孩剛出生時很少看得出有沒有斜頸,多數是在的十天左右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的下半段有一腫塊。腫塊摸起來沒有觸痛的反應,不過你如果扭動小孩脖子,肌肉受到拉扯,小孩子會哭鬧。這時候肌肉雖然有腫塊,但仍不一定看得出有斜頸,或是看得出有點斜頸,但父母卻以為那只是小孩子頭自然的傾斜而已。慢慢的腫塊在46個月後就消失,但此時胸鎖乳突肌短縮已形成,斜頸的典型外觀更為明顯。如果是左側肌肉短縮,頭傾向左側,但下巴轉向右側,小孩子不喜歡頭被強向右傾,下巴不願意被扭向左側。
斜頸會造成臉部不對稱的發育,不過一般要三個月大以後才看得出來。肌肉短縮愈厲害,臉部不對稱就愈明顯,短縮那一例的臉比較小。有些小孩胸鎖乳突肌的腫塊不明顯,頭傾斜也不明顯,直到小孩子有好幾歲大了,父母看出有點異樣才帶去醫院檢查。
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還要注意,有些斜頸的小孩會併發先天性髒關節脫白,不要只注意外觀看得出來的斜頸,卻忽略了外觀看不出來的體關節脫白,失去了治療脫白的良好時機。
斜頸若不及早治療好,臉部不對稱就會永久殘留。所以讓我們再回到亞歷山大帝的雕像來,他的頭是有些歪,可是他的左臉與右臉看起來是對稱的。可見亞歷山大帝並沒有先天性肌肉斜頸,大概是雕塑師跟隨當時的時尚,將他塑造個歪頭的模樣吧!
斜頸症的治療及結果
一般如果早期發現,在前六個月作物理治療,多數的斜頸都可治好。所謂的物理治療其實就是做胸鎖乳突肌的拉筋運動,一般是由物理治療師教導母親如何每天做物理治療。有的醫師在指示做物理治療之前,會先作頸部的X光檢查,確定頸椎沒有骨骼的問題才開始作治療。一般症狀輕微的,大約需3個月的物理治療,嚴重一些的約6個月,大多都可得到良好的結果。如果小孩到醫院時已有臉部不對稱的現象,那癒後會比較差。年齡超過一歲才做(或是還在做)物理治療的小孩,效果一般都不太好。所以手術治療一般都留待小孩一歲以後才做,手術的方法就是將胸鎖乳突肌做肌腱切開或作肌腱延長。
後天性斜頸
如果斜頸發生在原本已發育正常的小孩,那就是後天性斜頸,原因有很多種:
  1. 發炎:這是很少見的狀況,例如急性的椎間盤鈣化沈積、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頸椎細菌感染化膿。若在衛生環境較差的地方也可能是由於結核性骨髓炎所造成。
  2. 神經性的疾病:例如後顱窩的腫瘤。
  3. 眼部的異常:斜視的小孩,以歪頭來平衡眼睛的水平視線。其他如眼上斜肌痲痺症也是一種少見,但可造成斜頸的眼科疾病,所以有些骨科醫師在做手術之前,會先請眼科醫師做個檢查。
  4. 其他(非先天)頸椎問題:小孩可能在接受扁桃腺摘除手術以後,醒來了頭卻一直歪一邊;也有小孩在喉嚨發炎以後發生歪脖子的現象,脖子直不起來,照X光因為不能擺好姿勢,所以照不好,看不出異常。如果改用電腦斷層攝影,或許就可看出第一、第二頸椎有移位的現象。如果只是由於喉嚨發炎所引起,發炎好了,頭自然就正了。如果頸椎有移位,在一個禮拜以內的可以僅做休息或戴頸圈:在一個月以內的可做短時間的牽引,或作鬆弛肌肉的治療。如果超過一個月一直有歪脖子現象,可以先試牽引治療,若沒有效,則須考慮手術。
  5. 傷害:由於頸部彎曲扭轉的傷害,造成第五與第六頸椎之間的關節面發生跳脫異位的現象。頭歪了,脖子痛的要命,X光照像有時也不易判讀,如果可以診斷出來,先嘗試復位,如果可以拉回去,疼痛解除,頭也就歸正,但大多非常困難,必須手術才能復位矯正。




***********************************************************

寶寶「歪脖子」!當心恐是小兒斜頸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吳小姐因為懷孕的時候胎位不正,所以寶寶出生後,吳小姐就很擔心寶寶會不會因為在肚子裡面長期胎位不正導致寶寶頸部或是體型上的問題,因此寶寶滿月後就到大千醫院復健科小兒斜頸諮詢,經醫師評估後發現,寶寶卻診有斜頸的小硬塊,經過6個月的治療寶寶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黃莉婷醫師表示:斜頸,俗稱「歪脖子」。通常發生在嬰幼兒期階段,主要有四個症狀﹕頭傾向一側,下巴朝對側肩膀、頸部出現硬塊、臉部左右大小不對稱、頸部活動受限制。然而這些並不是一出生就會有,也有案例是後來才慢慢出現。
黃莉婷醫師也指出,造成斜頸的原因,包括:肌源性斜頸,這是最常見的斜頸類型,約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主要是因為頸部的一條肌肉「胸鎖乳突肌」攣縮所造成的頸部歪斜。骨源性斜頸,這是較少見的類型,約佔所有斜頸嬰兒的百分之二。指的是因為骨骼的畸形所產生的斜頸,大部分是頭顱底部與第一及第二頸椎有問題所造成的。其次是姿勢性斜頸,例如先天性斜視造成姿勢性斜頸。還有異常張力造成的斜頸,例如腦性麻痺兒童,會因不對稱張力性頸部反射而造成斜頸。
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寶寶有這樣的狀況產生時,您可以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復健科尋求諮詢或者是透過超音波檢查就可以確診,確診後,醫師會請您帶小朋友到復健科進行小兒斜頸治療,一般治療期間為36個月,方法包括:熱敷、超音波熱療、深層摩擦按摩、患側胸鎖乳突肌被動牽拉運動、主動運動強化對側肌力,姿勢的調整和照顧。
通常也會建議家長將這些治療方法和原則應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在醫院與在家中雙管齊,更可以縮短治療時間。但是,若有嚴重的斜頸或臉部畸形時,則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術後通常需要頸圈或石膏固定一段時間後,再接受復健治療,維持頸部活動度,以避免復發。
(照片提供/大千綜合醫院)



************************************************************
小兒斜頸症
小兒外科 林釗佑 主治醫師(8812)
斜頸症即俗稱的【歪頭】,患者外觀為臉轉向一側,而頭頸部則傾斜向另一側。斜頸之記載可遠溯自亞歷山大時代,據聞亞歷山大即患有此症。引起斜頸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因胸鎖乳突肌之纖維化引起,西元一六四一年,德國人Minnus首先施行胸鎖乳突肌切開術來治療斜頸症,但是由於胸鎖乳突肌纖維化的原因至今未明,所以治療之方法,各醫院間仍有歧見,以下簡介斜頸症之診斷及本院小兒外科的治療經驗。
小兒斜頸大都屬於先天性,其原因有:
()骨性斜頸症:如寰椎樞椎顱骨異常或半頸椎症等骨骼關節缺失以致頭頸軸傾斜。
()眼性斜頸症:因斜視而續發姿勢性斜頸。
()肌性斜頸症:此為最常見的原因,因胸鎖乳突肌之纖維化引起。
肌性斜頸症一般約在出生二至三週後,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一個堅硬、不痛且呈紡錘形的腫塊,大小約一至三公分長,幼兒的臉總是朝向對側,因於頭長期偏向一側,因重力關係而造成顱顏面發生生長畸形,患側前額骨和對側枕骨變為扁平,患側的顏面變寬,即所謂的【扁頭畸形】。其次是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全,大約在八個月大時即可發現,不過一般在三至四歲時,才會變得很明顯。當小孩學走路時,身體會代償性提高患側肩膀,來保持眼睛水平,久而甚至造成頸或胸椎側彎。
肌性斜頸如果不治療,約五至七成的病人在六個月大時會自行痊癒,只有一成的病人超過一歲時仍有症狀,因此治療的方法為先做物理治療,從出生後二個月內就開始做,持續二或三個月,如果症狀仍持續,則考慮開刀治療。
須要開刀治療的情形為:
()持續胸鎖乳突肌縮短且 伴有下半額面發育不良的情形。
()超過一歲時,頭部轉向仍受限。
()求診時已超過一歲。
手術的方法為胸鎖乳突肌切開術,傷口位於鎖骨上方,平行頸部皮膚皺摺處,一般只須住院二至三天,手術的併發症有(1)傷口出血(2)不完全切斷胸鎖乳突肌,不過都十分罕見,術後復發的情形,更是微乎其微。術後兩週內就須開始做物理治療,以免傷口攣縮或胸鎖乳突肌斷端之再癒合,一般斜頸及伴隨症狀,在術後一年內幾乎消失,但年齡較大的患者,斜頸雖可在一年內消失,但伴隨症狀(如顏面不對稱)則須更長時間才能恢復,由以上可知斜頸症若不治療,對幼兒的發育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及早就醫才是正確的方法。



*********************************************************************
斜 頸 寶 寶
    健兒門診時,媽媽抱怨,寶寶怎麼仔細看起來愈覺得寶寶的臉蛋不對稱,眼睛也大小不同。
    醫生 若懷疑寶寶是有斜頸(俗稱「歪脖子」),會建議轉診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如照r頸部超音波
    斜頸的成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結構性及非結構性。

   
結構性的斜頸
  通常都為骨頭方面排列的問題所造成,常見約為發生在頸椎部分的脊椎側彎。
   非結構性的斜頸
   則泛指一般的姿勢性斜頸現象,例如肌性斜顫。肌性斜頸扁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小兒科斜頸種類,他的成因為控制頭部動作的一條主要肌肉。胸鎖乳突肌發生短縮、肥厚或是有些硬塊分布在整條肌肉上,造成頭無法直立在身體的中線處,偏向一例或轉向另一例。若施力拉回中線,則會感到肌肉拉緊的阻力。肌性斜頸的元兇﹁胸鎖乳突肌為一條控制頭部動作的肌肉。右胸鎖乳突肌收縮會造成頭偏向右側且轉向左側,左胸鎖乳突肌則作相反的動作。
    但一般肌性斜頸的成因很多,包括胎兒在媽媽肚子中的姿勢不良、雙胞胎因長期子宮內擁擠環境所致及原發性的胸鎖乳突肌肥厚變短。至於胸鎖乳突肌為何會原發性的肥厚至今機制仍不明。
    斜頸寶寶的一般特徵除了頭部轉動受限外,併有常常轉向某一例卻不願意轉向另一例的情形;兩邊臉型不一樣大小,尤其是眼睛大小眼。而在脖子的肌肉上可以摸到突起的硬塊,可能只有十塊或多塊。脖子肌肉上的硬塊,要經醫生用超音波檢查過後有無纖維化的現象,方可以決定治療的方法。
   斜頸寶寶的治療愈早開始治癒的希望愈大。治療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1.    硬塊按摩方式:依 垂直肌肉的走向,深層肌肉按摩。
 
2.    超音波軟化硬塊組織:若硬塊組織太大且纖維化,嚴重的影響到頭部的動作,則建議以外科手術方式取出硬塊組織。
 
3.    肌肉電刺激:利用功能性電刺激,讓健側的肌肉收縮將頭部拉回正確的位置。
 
4.    被動的牽拉運動:經診斷為右斜頸寶寶,因頭部會有偏向右邊且轉至左邊現象,所以被動的牽拉運動為將寶寶的頭推向左邊且轉向右邊。左斜頸寶寶則作相反方向的動作。但被動的垂拉運動必須經過物理治療師指導應注意事項後,家長方可在家自己執行。
 
5.    主動的動作誘導:利用有聲音或者是色彩鮮 豔玩具,誘導寶寶將頭主動轉向患側。
 
6.    平時長時間的正確擺位:寶寶睡覺時,儘量讓他趴睡,患側的耳朵朝上。抱寶寶時,右 斜頸寶寶抱在左手;左斜頸寶寶抱在右手,讓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主動的將頭轉向正確的位置。
 
7.      頸圈的固定:利用有固定效果的頸圈將頸部維持在中線的位置上,需要長時間的配戴。不過一般仍 以鼓勵主動的動作為主。

    
家長細心觀察加上第一線醫生(小兒科健兒門診)注意,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的斜頸的寶寶都有不錯的效果,尤其即早轉診(復健科)做進一步檢查及物理治療師的評估,選擇適合寶寶的復健治療方式及教導家長在家應注意的事項,確實的幫你的寶寶作牽拉運動及正確的姿勢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最後少數才需外科治療。




****************************************************************
嬰幼兒斜頸
人們常以五官端正來形容一個人的好面相。無論美否,對稱的顏面與拹調的表情皆可予人以自然舒暢的感覺。當嬰幼兒斜頸發生時,其頭頸斜向一側無法自由轉動,若常此以往沒有自己恢復或接受適當的治療,便會造成顏面的不對稱發育及影響部分之表情運動。
嬰幼兒斜頸屬於肌性斜頸,其發生率約為0.4 %。它是因為位於頸部前方兩側之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造成,原本有彈性可伸縮的肌肉變的僵硬縮短而無法伸展; 結果是患者頭頸向患側傾斜、耳朵貼近肩膀而臉部轉向對側,且無法自由的將下巴轉至患側肩膀。
臨床上最常見的表現過程是:出生後2-3週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有一個約2-3公分大小不痛的腫塊,接著腫塊逐漸變硬而整條肌肉也變厚變緊,頭頸轉動受限,斜頸於焉形成。另一種情況是:沒有腫塊。其整條胸鎖乳突肌或其中一部份肌肉束變成緊縮的纖維帶,而直接以斜頸之症狀表現。由於沒有腫塊且纖維化之初期症侯不易察覺,通常在出生1-2月以後才被發覺。少數肌性斜頸也可能發生在較大的孩童(2-10),之前他們並沒有任何異狀;這可能仍然屬於先天性斜頸,只是纖維化之時間延遲罷了。
嬰幼兒斜頸所伴隨之次發性問題主要有:(1) 斜頭症。由於頸部之轉動受限,嬰兒總是偏向固定之一邊平躺,頭顱因重力變形而產生顱顏不正。從頭頂觀之,患側之前額骨與對側之枕骨變得較扁平,患側耳朵也相對的後移。(2) 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良。一部份嬰兒在新生兒期就有此症狀,與斜頸同時出現,此可能與胎位不正、患側臉面受壓迫有關。而多數在斜頸出現後幾個月才漸漸顯露出來,這是因為頭向固定,患側顏面骨和相關肌肉運動受限所造成之廢用性萎縮。(3) 姿勢性斜視。因為長期歪著頭斜看世界,眼球肌肉做不正之視野平衡代償運動而引起。可見於年齡已大、沒有確切治療完善之斜頸病人。
依照上述之特定症狀,嬰幼兒肌性斜頸之診斷並不困難。如果幼兒有頭頸歪斜之斜頸症狀,卻沒有前面所提之胸鎖乳突肌腫塊或緊縮的纖維帶、且其頭頸向兩側自由轉動之幅度正常,那麼就不是肌性斜頸。其中較可能之情況是姿勢性斜頸:這種情況之嬰兒多半出生時就伴有某些程度之斜頭症狀,沒有骨骼肌肉之異常、沒有頭頸運動之限制。其原因可能是坐胎姿勢之延續,不需要治療,自然會改善。另外因為眼球肌肉不平衡造成斜視,進而引起斜頸症狀,則是眼球性斜頸。有此懷疑時應儘快由眼科醫師評估診斷治療,以免造成視力之損傷。
嬰幼兒肌性斜頸之一般治療原則是先採取物理治療。物理治療之方式包括對胸鎖乳突肌之按摩、熱敷、紅外線和被動伸展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動伸展,可將嬰兒平躺肩齊床沿頭懸空,一人固定肩部,另一人扶握轉動其頭,盡量使其下巴靠近患側肩膀。另外患側臉部向上之俯臥睡姿、餵食或逗玩時誘其轉向患側也很有幫助。在物理治療期間應每個月追蹤評估肌肉鬆緊、頭頸轉動範圍、顱顏對稱大小,依其結果決定繼續物理治療或採手術治療。若是進步甚微或更緊,或者有明顯漸進的半邊顏面發育不良,則應早採手術治療,不可因懼怕手術而耽誤了治療時機。
肌性斜頸之手術方法是將纖維化沒有彈性之胸鎖乳突肌切斷或部份切除,讓頭頸可自由轉動。此手術僅需時約三、四十分鐘,即使對小嬰兒也不是太大的負擔,而且很少有手術併發症。術後兩星期開始做頭頸轉動及被動伸展之物理治療,以避免胸鎖乳突肌斷端疤痕組織再黏合; 且可矯正長期斜頸之慣性姿勢,並加強患側其他肌肉之運動,促進廢用性萎縮骨骼肌肉的恢復。較大年齡兒童之斜頸姿勢往往已根深蒂固,術後很難令其自我要求擺正頭頸,除復健運動外可配製頸圈固定姿勢。
嬰幼兒肌性斜頸是一個預後不錯、治療不難的問題。根據統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肌性斜頸幼兒不需手術即可恢復正常,其餘的也可經由手術治療而恢復其頭頸正常轉動。
資料來源http://www.mmh.org.tw/taitam/ped_su/ped_su05_022.htm







*******************************************************************************

Baby歪脖子 先物理治療

【聯合報╱陳柏宏/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治療師】 根據統計,嬰幼兒斜頸發生率約0.4%,有半數機會發生在第一胎嬰幼兒,男女比例為3:2。

斜頸症俗稱「歪脖子」,如果寶貝在自然情況下,臉部總轉向固定的一側,而頭頸部傾向另一側,耳朵貼近肩膀,且下巴無法自由轉至同側肩膀,寶貝就可能患有斜頸症。

嬰幼兒斜頸症中,有三分之二在出生後2至3周,可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有1至3cm不等腫塊,此時頭頸不一定有傾斜狀況,多數嬰兒只是單純習慣將臉轉向對側,進而被父母帶來就醫;接著腫塊逐漸變硬且肌肉變厚變緊,頭頸轉動就會受限。

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案例,沒有發現腫塊,但胸鎖乳突肌整條或其中一段肌肉束變緊纖維化,直接表現出斜頸症狀。

由於沒有腫塊且早期纖維化不易察覺,通常在出生後1至2月,才會被發現。
嬰幼兒斜頸衍生的問題包括斜頭症、患側半邊顏面發育不良及姿勢性斜視等,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嬰幼兒顱顏外觀及動作發展,輕忽不得。

斜頸治療原則,先採取物理治療,若成效不佳,再考慮外科手術。

通常物理治療三個月後,就能看到明顯改善,80%以上嬰幼兒斜頸不需手術,透過物理治療即可恢復正常。

早期的物理治療與復健運動都必須持之以恆,才能及時恢復正常轉動及減少顱顏形狀改變。

嬰幼兒斜頸是一種預後不錯、不難治療的問題,只要父母多觀察嬰兒的姿勢,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早期發現並接受物理治療,皆可獲得不錯的改善。

●斜頸物理治療方法:
1.擺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建議應隨時執行,方法為將孩子頭部擺位到與斜頸症狀相反姿勢。
每次擺位時間至少持續15至20分鐘左右。建議父母先與物理治療師討論,找出合適的擺位姿勢再進行。

2.儀器治療:包含熱敷、紅外線及超音波等,可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並軟化組織,藉此延緩纖維化及攣縮。

3.按摩:按摩者需剪短指甲,塗抹嬰兒油,在攣縮肌肉上來回或環繞式,按摩肌肉15分鐘,使硬塊組織軟化。(圖1)


4.牽拉運動:父母被動協助孩子轉動頭部,放鬆頸部患側肌肉及周遭頸部組織,增加活動度。
●旋轉牽拉:頭輕輕轉向患側(圖2),施加輕微力量,每次10秒,重複10至15次,每天2回合。
●側邊牽拉:頭輕輕側拉向健側(圖3),施加輕微力量,每次10秒,重複10至15次,每天2回合。

1.按摩:先塗抹嬰兒油,在頸部攣縮肌肉來回或環繞式按摩,持續15分鐘。 圖/陳柏宏治療師提供

3.牽拉運動之二:側邊牽拉。頭輕輕側拉向健側 (圖為右側),輕微施力,每次10秒,重複10至15次,每天2回合。 圖/陳柏宏治療師提供


2.牽拉運動之一:旋轉牽拉。頭輕輕轉向患側 (圖為左側),輕微施力,每次10秒,重複10至15次,每天2回合。 圖/陳柏宏治療師提供
全文網址: Baby歪脖子 先物理治療 - 孩子的成長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3105#ixzz21phw2hgP
Power By udn.com








******************************************************************************

小兒斜頸或O型腿 復健別延誤時間

【中時健康 陳葒冠/台北報導】2008.12.15
  復健並非成人的專利,許多兒童的發展、肢體障礙,都可藉復健方法來治療、矯正,但不同於成年人的發展已經定型,兒童的身心發展正處於進行式,因此小兒復健和一般成人復健也會有所不同,需特別注意。
  目前小兒復健最普遍運用在發展遲緩問題,如腦性麻痺、自閉症、過動兒、唐氏症等兒童,可能在肌肉張力、動作平衡、感官知覺、語言溝通、認知、社會適應性、心理、情緒發展等方面成熟速度延緩、順序異常,或有人格發展異常。
  事實上,小兒常見的問題可透過復健方法來治療或矯正,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主任蘇育生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經驗,如果3歲以前接受早期療育,一年的療效等於3歲以後十年的療效,因此,若能把握最佳治療時機,殘障程度可望大幅減輕,再配合適當的醫療、特殊教育、職業訓練,成年後絕大部分可以自立自足,融入社會。
  復健科對於發展遲緩的介入,一般包括物理、職能、語言三類治療,小兒物理治療是運用科學原理,以遊戲的方式,治療兒童動作發展遲緩或動作失能,藉此增加肌肉骨骼的活動度及延展性,也可利用球上運動、墊上運動、輔具運動、家長協助等,誘發動作發展及功能協調。
  小兒職能治療則是藉由遊戲,或經過設計、有目的的活動,讓發展障礙兒童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提升生活功能及適應力。
  小兒語言治療須與照顧者協力營造一個充分學習的環境,減少器官或體質障礙造成的影響,幫助小朋友加強學習,趕上語言發展上的落差;除了一般發展遲緩的小孩,對於「構音異常」和「結巴」的兒童也有幫助。
  斜頸也是小兒復健常見的問題,蘇育生說,應先排除斜視、頸椎脫位、神經功能障礙(如腦性麻痺)等成因;一般斜頸多因脖子的胸鎖乳突肌肥厚、變硬、纖維化、變短所致,可用超音波檢查確診。復健治療以3個月為一療程,視成因不同,有的可以得到滿意結果,脖子不再歪一邊,肌肉腫塊消失變軟,大小臉也變對稱,但有些預後不好,建議可開刀治療。
  不少家長也會擔心小孩的O型及X型腿,一般而言,寶寶剛出生時,十之八九都是O型腿,直到2歲左右會變直,再來慢慢呈X型,3歲以後又慢慢變直,約5、6歲差不多就是固定的成人腿型了。
  當孩子還小時,醫師通常建議家長繼續觀察即可,但有些小孩腿的角度太明顯,家長很不安,此時須先分辨成因是大腿內外轉、小腿內外旋、或是足內八、外八,再給予不同的姿勢建議和運動方法,多少都有預防和治療效果。
  此外,還有扁平足、感覺統合等問題,都可透過復健和輔具來改善,家長若有任何小兒發展上的問題,應找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進一步諮詢,以免延誤了矯治時機。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913&prev=1914&next=1912&l=f&fi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