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克服寶寶發燒3步曲

哎呀!寶寶發燒了,多數的家長碰到寶寶發燒的狀況通常都會有些驚慌,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有些家長甚至會想盡速幫寶寶降溫,就是看不得寶寶發燒。事實上,有許多疾病的症狀的確會引起寶寶發燒,但也有一些非疾病的狀況會讓寶寶溫度升高,而且降溫退燒有一定的時程,太快退燒不一定就是對寶寶最好,家長最好先瞭解發燒的症狀後再做進一步的處置較佳。

第一步‧認識發燒

發燒:肛溫38.5°C、腋溫37.2°C、口溫37.5°C

人體的溫度先天就有差異,有的人天生體質體溫偏低,大約在36°C,有的人體溫偏高,大約在37°C,光田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主任許峻銘表示,人體的正常溫度在36°C~37°C間,38°C以上就算是有發燒,但真正確定發燒的溫度為38.5°C。以上的溫度是以量代表人體中心溫度的肛溫為主,若是腋溫則 37.2°C以上算發燒,而口溫則是37.5°C以上才算發燒;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多數是設定成肛溫溫度。

許峻銘醫師指出,人體的代謝以及環境的溫度等都會影響體溫的變化,因此,要先認清寶寶是屬於體溫定位點上升引起的發燒fever,或是體溫定位點並未改變,但中心體溫超過38°C的體溫過高hyperphermia,之後才能給予正確的處置。


第二步‧發燒問題5解

現在,將寶寶發燒分成疾病與非疾病2因素來作說明,家長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發燒代表的意義。

解答1‧感染引起的發燒fever

許峻銘醫師指出,疾病引起的發燒是因病毒或細菌所引發的感染,使人體中的免疫功能與病毒對抗,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造成人體內腦部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定位點發生改變,進而影響體溫調節;此時,身體為了不讓體溫喪失,血管會收縮、手腳冰冷讓病人感到畏寒;此時,人體為了產熱會以顫抖方式使體溫上升,體溫升高後會出現呼吸與心跳變快、臉潮紅、頭痛倦怠的現象,之後就會流汗退燒。春季容易出現的流感、一般感冒、水痘、輪狀病毒等都會造成發燒。此外,長腫瘤、胰臟炎與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等也會引起發燒。

解答2‧身體產熱太多或散熱太少引起體溫過高(hyperphermia)

另外一種則是體溫定位點沒有發生改變的體溫過高現象,許峻銘醫師表示,這種體溫過高也會超過38°C以上,但導因不是產生外生性或內生性的熱源,而是身體產熱太多或散熱不夠所引起(像是:劇烈運動後、父母給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讓他無法散熱、或是環境溫度高又穿過多衣物等,都會引起體溫過高)。

另外,還有一種體質性的夏季熱,也會讓寶寶溫度過高。許峻銘醫師指出,2歲以下的寶寶有的腦部發展尚未成熟,造成自己調節體溫的能力不佳,一到炎熱的夏天,體溫就會跟著環境增高,也會高過38°C以上,不過只要吹冷氣就可以降下體溫,若家長觀察寶寶白天的體溫很高,但活動力、精神與食慾都很好,也沒有受感染的症狀,而且體溫到傍晚晚上就會下降,這就有可能是夏季熱,不需太擔心,這種夏季熱通常到3、4歲就會自然恢復。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中暑、熱衰竭、腦部受損均會造成體溫過高的發熱的現象。


解答3‧發燒會不會燒壞腦筋?

有些老一輩的人認為發燒會燒壞腦筋,因此對小孩發燒緊張萬分,深怕小孩腦袋燒壞變笨;事實上,會讓腦部受損的,是造成腦部發炎的病毒與細菌,和發燒並沒有直接關係。許峻銘醫師解釋,病毒或細菌侵襲大腦外層的腦膜引起的腦膜炎以及侵襲大腦與小腦引起的腦炎,是會引起一些神經方面的後遺症,造成運動、感覺、智能和聽力方面的受損,而腦炎與腦膜炎也會有發燒之類的症狀,所以,才會引起老一輩人的誤解;若是像中耳炎或扁桃腺發炎等一般疾病所引起的發燒,就算燒到41度也不會影響腦的發展;此外,若是發生嚴重中暑,讓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受損的話,體溫可能會升高到41.5°C以上,這時也會造成腦部受損。

資訊站 認識腦膜炎與腦炎

許峻銘醫師說明,腦膜炎與腦炎多半是由某些類型的腸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腦膜炎與雙球菌所引起。

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

好發於6歲以下的小孩,不過現在都已有疫苗可預防。

腦膜炎雙球菌

國內沒有引進疫苗,之前有發生過軍中群聚感染的案例。
許峻銘醫師進一步提醒,腦炎與腦膜炎的發燒症狀初期與一般感冒類似,但之後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需儘速就醫。


解答4‧哪種發燒必須立即就醫

有些人會用溫度來界定送醫的時間,但許峻銘醫師表示,溫度並不是送醫的判定標準,如寶寶玫瑰疹有的會燒到39°C或40°C,但除了高燒現象外,寶寶並不會有其他嚴重症狀,這時也不一定要馬上送醫;而有的疾病雖沒有發高燒但是症狀嚴重或讓寶寶很不舒服,這時就需送醫診治。

家長首先可以先觀察寶寶的狀況,若是寶寶活動力佳、吃喝與排便都正常時,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自行給與退燒的處置,一般感冒的發燒約在3天內就會退燒,若發燒溫度高又持續3天以上,就需要送醫診治;不過,若是寶寶發燒後活動力變差、不吃不喝、躁動不安、呼吸很喘、嘔吐、昏睡、抽搐、脫水或是意識不清,這就需要立即送醫。

另外,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則有可能有潛在的嚴重感染危險,所以,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若是發燒必須立刻就醫;除了新生兒外,假使寶寶之前曾反覆罹患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或其他部位反覆感染現象,需要驗尿檢查或給醫師進行詳細確認。有熱痙攣病史的小朋友,發燒後也需立即就醫。

解答5‧如何正確地幫助寶寶退燒

發燒需要退燒嗎?退燒的時機為何?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許峻銘醫師表示,事實上適度的發燒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且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喜歡高溫,發燒也會讓這些病毒受到影響;但是,發燒若是超過38.5°C還是會引發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家長可以幫助寶寶退燒,會讓他們舒服些,所以如何正確地量體溫以及發燒藥給予的時間點就顯得相當重要。


資訊站 正確量體溫的方法

正確量體溫才能確實知道寶寶是否真的發燒,許峻銘醫師建議,新生兒最好量腋(背)溫或是肛溫,而一般家長常用的耳溫槍則較適合較大的幼兒,因為耳溫槍是利用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若有耳屎、耳道太彎或太窄都會影響測量結果;另外,額溫則是測量體溫中最不準確的一種,不建議使用。

至於體溫的測量器具,則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因水銀溫度計有破裂釋出有毒物質的危險,一般不建議使用。
【腋溫】
將體溫計夾在腋下3分鐘以上。
【肛溫】
將體溫計插入肛門約1~3分鐘。
【耳溫】
測量前要先確定寶寶耳內沒有耳屎後,再將耳溫槍深入測量,為了避免測量不準確,可多量幾次,以最高的溫度為準,而且耳溫槍需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新校正,以免量出不正確的溫度。

發燒藥給予的時間

【發燒初期】物理退燒處置

前面有談過發燒的初期身體會先發冷顫抖、手腳冰冷,之後體溫才會上升,所以在身體發冷顫抖的發燒初期是產熱期,如果給予物理性退燒處置(如:睡冰枕、洗澡),會讓體溫下降,此時體溫設定點仍未下降,會因溫差更大反而使身體顫抖的更厲害,建議爸比媽咪要要給予寶寶適度的保暖措施。


【何時食用退燒藥】發燒38.5°C以上

至於退燒藥物可於發燒時(38.5°C以上)即可給予,會歷經一段時間後才會產生作用。許醫師表示,要特別注意市售退燒藥的成分,不建議使用含有阿司匹靈成份的退燒藥,而較常使用含普拿疼成份的退燒藥,使用時要依照寶寶的體重給予適當的量,因量太多可能會讓肝臟受損;其次,口服退燒藥後要隔4~6小時餵食1 次,因為口服退燒藥約1~2小時才會退燒,一般疾病約3天內才會完全退燒,若到時仍沒有退燒,就必須送醫治療。至於塞劑的使用則需間隔6~8小時,而且不可以與口服退燒藥合併使用。

【食用退燒藥後】環境溫度設定有助散熱

在病人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回覆正常,需要以排汗來散發熱量,此時,環境溫度的降低有助於這種散熱過程(像是:洗溫水浴或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另一個時機應該是體溫定位點正常的 hyperthermia , 例如夏季熱、脫水引起的體溫上升等。

第三步‧發燒時的飲食照護

發燒時因為水分流失,會使體內的熱度不容易散去,所以,發燒時要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有些家長會在寶寶發燒時讓寶寶喝運動飲料,許峻銘醫師指出,只要不是特殊的疾病所引起的發燒,讓寶寶喝運動飲料並沒太大關係,因運動飲料中有少量的電解質;相反地,若是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脫水現象,就不建議攝取運動飲料,應改喝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許峻銘醫師學
現職:光田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研究醫師

<Baby Life 育兒生活>克服寶寶發燒3步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NoMRIGKLBB8gqUCH9ls-/article?mid=1732






******************************************************************************

小兒發燒怎麼辦
  "醫師,我的小孩發燒了!" 這是小兒急診室中最常碰到的問題。 據估計, 至少有七成以上被帶來看急診的小孩是因為發燒。


根據個人的經驗,絕大多數的家長對於發燒,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些不正確的觀念。

常見到許多家長 為了小孩子發燒而心焦如焚、緊張萬分,甚至有些家長一分一秒都等不得, 深怕小孩子會被 " 燒死 ",而要求醫師 " 立刻 " 幫他的 小孩子退燒。   


有些家長父母為了退 燒,毫無節制的幫小孩子灌退燒藥,也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燒,更不管這樣的退燒對小孩有什麼壞處,只求把燒退下來就好。


如果燒還沒退,小孩子更是像逛街般地看病,這家那家的不斷換醫院,換醫生。如此,不僅家長身心俱疲,而且也浪費醫療資源,對小孩更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期的傷 害。

常常盡心為家長解釋,發燒不需要這麼緊張,發燒不會燒壞腦子.‥但常換來懷疑、不信任的眼光,甚至向他解釋到唇乾舌裂都無法動搖他們對發燒的錯誤"信 仰 "。


個人以為,教導民眾正確的醫學觀念,是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事。   


探討這一系列有關發燒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 體溫 "。

人類是恒溫動物,必須將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維持體內各種生理化學反應的正常運作。

平時肌肉運動、新陳代謝的進行,都可產主 "熱 "而身體對環境的傳導、對流與輻射作用,以及皮膚及呼吸道水份的蒸發,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都可以失掉 " 熱 "。


當這熱的產生與散失之間失衡的時候,存在於腦部 " 下視丘 " 中的 " 體溫調節中樞 " 便會命令身體產主一連串的 "產熱反應 " 或是 " 散熱反應 ",以使體溫保持在一固 定的範圍內。


一般體溫調節中樞是將體溫 " 設定 " 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   


當體溫高於此設定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便會命令 " 散熱反應 " 發生作用 ,使新陳代謝率減慢、血管擴張、以及流汗等‥‥。


反之,如果體溫低於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設定體溫時," 產熱反應 " 就會開始作用,使新陳代謝率增快、不自主的顫抖,以及收縮血管以減少散熱。這也就這是為什麼我們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會發抖的緣故。   


了解體溫之後,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會發燒。概括而言,發燒是由於許多各種不同的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用後所引起的一種反 應。


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感染因素造成的,而其他非感染因素造成的發燒(如嚴重脫水、中暑、膠原病、癌症、身體組織破壞等) 僅佔少部分。


當 各種有害的感染原 ( 如病毒、細菌) 侵犯人體後,免疫系統便會起反應以 對抗這些病原, 這包括各種不同的白血球產生的一連串反應,包括 所謂的 " 熱Í原", 它能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 前列腺素 ",它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使得原先設定的體溫值提高, 這時,體溫就會相對的低於體溫設定值,先前提到的 " 產熱反應 " 便開始作用, 使得人體新陳代謝率加快、產主不自主的顫抖、血管收縮等,如此,體溫就會上升,也就是發燒了,所以發燒的時候,呼吸、心跳會變快,且一開始會畏寒、發抖,因血管收縮而使得 手腳冰涼、蒼白,甚至發紫,這都是發燒時的正常現象,不需要過度慌張。


如果感染原在人體內未被消滅,那麼 " 熱原 " 會繼續產生,燒也就不會退。 換句話說,如果感染原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或是藥物消滅了,或是控制住了, 熱原也就不會產生,燒自然也就會退了。   


先有" 病 ",才 會有 " 燒",如果病情尚未穩定,燒就不會退; 發燒只是疾病的一個"症狀" ,是 一個"結果 " 如果說發燒本身會變成什麼後遺症,完全是倒因為果 的想法。 例如一般人最關心: 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


我們可以肯 定說:不會,因為只有腦部本身的疾病,例如腦炎、腦膜炎,才會造成腦部 損傷的後遺症,如智能障礙、耳聾等。 而這些病會造成腦子 " 壞掉 ",也 絕不是燒壞的,而是腦部先被病所破壞了,才引起高燒的,所以說,發燒是 腦子壞掉後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一般的感冒、扁桃腺炎、肺炎等也都可能引起高燒,但若沒有併發腦部的感染,就絕不會把腦子燒壞。


另外,發燒的久短與高低和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不是完全成比例的,燒得很 " 高 " " 久 ",並不就表示病的厲害,燒的不高或是沒有發燒不就表示病情輕微。


所以,我們要關心的並不是小孩 " 燒多高 "、" 燒多久 ", 而是小孩得了什麼 " 病 ",畢竟真正會有後遺症或是危險性的是病,而不是燒。例如,輕微的感冒也常會引起四十度左右的高燒,也可能燒個三、四天 以上,但這通常不會有什麼危險; 然而,致命的敗血症卻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甚至根本沒有燒。因此,奉勸家長們以後不要只關心小孩子 " 燒那 麼高 " 燒那麼久 ", 更應該要關心小孩子得的是什麼 " 病 ",才不至於 本末倒置, 因果不分了!   


既然發燒本身只是一種症狀,那麼我們需不需要幫小孩退燒呢? 事實上,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率,因而增加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對於有心肺功能障礙或是代謝異常的嬰幼兒會有不良的影響。


此外,有少部分的嬰兒有 " 熱性痙攣 " 的體質,在高燒開始時容易引起抽筋,對於這樣的小孩,在發燒的時候,就須以較積極的方式退燒。


然而,大部分的發燒,對正常小孩而 言,並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或危險,主要是可能會使小孩不舒服、食慾減低、 嗜睡、頭痛、嘔吐等。   


這時讓小孩退燒的目的是要讓小孩子舒服些,而不是 " 治病 "。 如果用很激烈的方式退燒,對小孩子會不會有壞處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有些家長由於退燒心切,不顧醫師的指示,自作主張,一再地為小孩猛灌、猛塞退燒藥,直到燒退為止。殊不知如此不僅可能對小孩子的胃、肝或 腎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藥物中毒的現象。


一再地打退燒針, 不僅是對小孩未成熟的肌肉造成莫大的傷害,也可能引起過敏、抑制白血球、 致癌等副作用,甚至可能會傷及神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此外,過於急速的退燒也可能因血管急速擴張而造成休克。   


有些時候,醫師也會被 逼得用 " 類固醇 "來退燒,它可以抑制小孩的免疫,減少 熱原 " 的產生,燒就比較害易退。


如此一來,就等於是與敵人作戰時解散軍隊,讓 敵人肆虐; 此時,燒雖然退了,抵抗力卻變差了。很多病都是要靠人體的抵 抗力來對抗病原體的,如果是為了退燒而抑制免疫系統,那麼不但病程會延 長,也可能引起疾病的擴大與蔓延,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覺得小孩發燒了,先不要驚慌,可以自己先幫小孩量一下肛溫。


一般而言,肛溫在攝氏三八度以下都 可以說是正常的。


有時候,小孩子哭鬧,或剛餵完奶後量的肛溫,可能會稍微高一點。


在小嬰兒,環境溫度太高,或是衣服穿太多、包太緊,也可能使肛溫較高,這 些,都不能算是真的發燒。


此外," 摸起來燙燙的 ",但肛溫量起來是正常的,也不能算是發燒。如果真的是發燒了,也不見得一定要馬上看醫師,可以自己在家裡先處理一下 ( 處理方式後面會再敘述 ),尤其是小孩子看起來都很正常,精神食慾也都還不錯,沒有什麼症狀或只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水,特別是在三更半夜的時候。


絕沒有必要在小孩子一發燒就緊張 萬分,立刻衝去找醫師退燒。


常常是小孩子看起好好的, 什麼症狀也沒有,只知道發燒了,則此時醫師也不見得能幫得上忙, 頂多也只是幫小孩退燒,如此,跟自己在家先處理有何不同 ? 況且燒也不見得會退。


即使一時燒退了,病還沒好,還是會再燒起來。只燒個幾個小時,小孩子又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如此幾乎不可能會有立刻危及生命的情形。


當然,小孩發燒好幾天,卻仍然只是自己在西藥房自購成藥退燒而不去看醫生, 似乎也太離譜了些。自行處理後,無論燒有沒有退,還是應該再找醫師看一 下,以鑑定為什麼會發燒、可能會燒多久、應該如何進一步處置、會不會有什麼併發症等。


還是那句話,重點是病,而不是燒,只退燒而不治病,就等 於只治標而不治本,是非常不智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發燒都可以先在家處理觀察的。

有些特殊的情況,一定要儘速帶孩子去看急診,以鑑別是否有較嚴重或危險的情形:

( 一 ) 發燒超過四十度半: 燒得太高就有可能是有嚴重的疾病, 例如中樞神經感染、藥物中毒、敗血症等。要注意的是,不要把 " 四十度一 " 誤認為 " 四十一度 " ,因為前者相當常見,而後者則罕見,而且也較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 二 ) 發燒合併抽筋: 此時要考慮是否是腦膜炎、腦炎還是熱性痙攣。 此時要注意小孩抽筋的型式、抽筋時間的久暫、以及抽筋前後小孩子的狀況, 以供醫師作為診斷的參考。如果是中樞神經感染,則需要較積極的處理。可能只是單純的熱性痙攣,則十分良性,以後再發作也不必過分緊張。


( 三 ) 發燒合併劇烈嘔吐或嚴重腹脹: 當然普通的感冒或腸胃炎也可能有這種情形,但也可能是腸道阻塞、腦壓上升等嚴重疾病,需要立刻送醫以鑑 別原因並治療之。


 ( 四 ) 發燒合併劇烈腹瀉或大量血便。


 ( 五 ) 發燒合併有發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神智改變等。


 ( 六 ) 發燒合併有皮膚紫瘢或紫點。


( 七 ) 發燒年齡小於三個月: 因為此時嬰兒抵抗力尚差, 可能有嚴重疾病 但症狀不明顯,或是病情變化快速,因之小於三個月,尤其是小於一個月的 嬰兒發燒,要格外小心。

當然也要考慮是不是房間太熱,或是衣服穿太多、 包太緊引起的發燒。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18283&prev=18284&next=18282&l=f&fid=6






********************************************************************************

嬰幼兒常見發燒性疾病

嬰幼兒常見發燒性疾病 原文刊載於2009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只要孩子一發燒,父母就容易慌了手腳,就怕「燒」出問題,其實,發燒本身並不可怕,而是要注意「為什麼會發燒」,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相信孩子很快又能活蹦亂跳!


「醫生,我的孩子燒到39℃,怎麼辦?要不要吃退燒藥?」看著孩子的體溫超出38℃,父母莫不心急而就醫,敘述病情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孩子燒到幾度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表示,對於發燒的程度或者會燒幾天,會隨著致病原因不同、個人抵抗力強弱而有所不同,對醫師而言,想確定的是「為什麼會發燒?」由於發燒是一種因疾病引起體溫升高的機制,只有確定是哪一種疾病所造成,才能對症下藥,讓產生發熱的因子消失。

多因感染性疾病引起
陳俊仁醫師指出,一般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其實很多,最常發生的是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哮吼、急性鼻竇炎等等)及下呼吸道感染(如急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肺炎等等)。

而這些疾病的致病原大部分為病毒感染,例如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少部分則是細菌(如肺炎鏈球菌、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披衣菌等等)。

每種疾病都有其病程,大部分的病毒感染(例如感冒)從發病到結束約7~10天的時間(若引發併發症則不在此限),他說,病程中,發燒會反覆出現,體溫起起伏伏,如果寶寶精神活力正常,兩次發燒的間隔愈來愈久,最高溫度一次比一次低,這可能表示病況已經在改善,不過,陳俊仁醫師說,有的父母剛開始還能接受孩子會反覆發燒的情況,但「捱」到了病程的第四、五天卻受不了而就醫,實際上,孩子的狀況有些已經在好轉當中,如果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過後,父母可以放下心上的大石頭!

以下即針對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做說明: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陳俊仁醫師說,根據統計,兒童發生感冒的頻率一年大概有6~8次,但是有些兒童則會高達12次以上。
主要症狀呼吸道疾病大部分會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嬰幼兒因為不會表達,可能只是用食欲下降、哭鬧不安做表現)、聲音沙啞及發燒等症狀,因此,很多家長多會自行判斷寶寶是否感冒了?

病程及治療方式
一般感冒及呼吸道感染:病程大概是一到兩個星期,發燒可能持續3~7天,只需要一些症狀治療藥物即可痊癒。

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感冒和肺炎在初期時症狀非常相似,可能都是以發燒、咳嗽及流鼻水做呈現,如何區分寶寶到底是一般的感冒或嚴重的肺炎就變成一個重要的問題,由於嚴重的肺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延誤病情容易造成孩子有生命危險或是嚴重的後遺症,這時父母照顧時的觀察就很重要了。

觀察重點
該如何注意寶寶只是感冒或是嚴重肺炎呢?一般而言,如果寶寶持續高燒不退、退燒時精神活力不佳、或是退燒時有呼吸急促的現象(一般發燒時精神活力可能會下降,呼吸也可能會比較快速,但退燒時若精神活力並沒有恢復,就必須小心),可能就是有合併肺炎的發生,需要及時請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提醒
寶寶出生未滿3個月的發燒要小心!
出生未滿3個月的寶寶發燒非同小可,因為寶寶是屬於免疫功能不佳的一群人,得到嚴重疾病的機會較高,有時候即使生病,也未必會出現發燒症狀,這就需要父母觀察小寶寶的活動狀態,如果寶寶吃不好、睡不好,一直哭鬧不安或者一直昏睡,或者有些僅僅出現黃疸,就表示可能「有問題」,由於有些病程變化快速,請爸媽務必請醫師評估!

初期症狀不明顯的疾病
相較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明顯症狀,有些疾病則因症狀較不明顯,或是在初期較不易診斷,更需要父母特別提高警覺。

1.
急性中耳炎
觀察重點:哭鬧不安、頻頻抓耳朵或臉朝一方向不停晃動、有些耳朵出現分泌物。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疾病,孩子除了發燒之外(也可能不發燒),可能會有耳朵出現分泌物或耳朵疼痛的現象,但嬰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有些只會以哭鬧不安、不斷用手抓耳朵或臉朝一方向不停晃動來表現,因此,除了家長必須注意之外,醫師在看診時也都常規使用耳鏡檢查,以免延誤病情,造成耳膜或聽力受損。
治療方式:一般中耳炎需考慮抗生素治療,對於年紀較小或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寶寶,需口服抗生素7~10天左右的療程,陳俊仁醫師提醒父母,服用抗生素請勿自行決定停藥,須配合醫囑回診,以免延誤病情或是造成抗藥性產生。

2.
嬰兒玫瑰疹
觀察重點:發燒時間約維持35天,退燒後,全身出現細小丘疹。
通常發生在3個月到4歲間的幼兒,初期診斷較為困難,因初期不會有疹子出現,一開始的症狀是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燒(>39℃),
病童會比較哭鬧不安或是疲累,有些則會合併出現一些輕微的感冒症狀,醫師初期的檢查可能只會發現喉嚨有稍微紅腫的現象,甚至沒有異常,發燒的時間大約維持35天,等到退燒之後,全身出現細小的丘疹(主要分布在頸部及軀幹,但是臉及四肢也會發生),醫師就可確診是嬰兒玫瑰疹,疹子大多不會癢或是有脫皮的情形,大約4872小時就會消失,身上不會留下傷疤或後遺症。
陳俊仁醫師補充,嬰兒玫瑰疹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是在發病初期因症狀較為不明顯,而且孩子容易高燒不退同時合併哭鬧不安,讓照顧的父母備受煎熬,這也是半夜時分,父母焦急地抱著孩子跑急診的常見原因之一。

3.
泌尿道感染
觀察重點:發燒卻未合併其他感冒症狀,醫師經檢查身體後也未見異常時。
泌尿道感染也是一種引起嬰幼兒發燒常見的疾病,棘手的是,嬰幼兒的泌尿道除了發燒之外,由於還無法以言語表達,無法讓父母得知是否有解尿疼痛、頻尿、後背痛等成人泌尿道感染的症狀,甚至有些在嬰幼兒時期的泌尿道感染,不但不會發燒,只以黃疸或精神、食欲不佳做表現,陳俊仁醫師說,雖然可透過檢驗尿液以診斷是否有泌尿道感染,但礙於收集嬰幼兒的尿液不甚方便,無形中增加診斷的困難度。臨床上,當寶寶只有發燒而未合併其他感冒症狀,醫師經身體檢查也沒有發現其他異常,就必須考慮寶寶是否有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
兒童的泌尿道感染和成人比較不同的地方,有些兒童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道先天異常的結果(最常見的便是膀胱輸尿管逆流),有些則需要手術處理,不然會造成寶寶腎臟功能受損,不可掉以輕心。

4.
腸病毒
觀察重點:發燒後,「手足口病」為嘴巴出現多處潰瘍、手腳或屁股上出現如小水泡的丘疹;「咽峽炎」的症狀則是只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
在台灣,腸病毒往往令很多家長聞之色變,尤其在腸病毒重症高度流行的夏季。腸病毒的症狀最為一般民眾所知的,應該就是「咽峽炎」及「手足口病」,陳俊仁醫師補充,其實腸病毒引起的症狀非常多元化,有些只是發燒沒有症狀,有些是類似感冒的症狀,也可能會有出血性結膜炎、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腸胃炎、病毒疹或肢體麻痺症候群等等。隨著不同型腸病毒的感染,症狀可能有所不同。
以大家最熟知的「手足口病」而言,一開始,寶寶可能只出現發燒的症狀,所以,必須等到嘴巴出現多處潰瘍,在手腳或屁股會出現小水泡的皮疹才比較能確定診斷;而咽峽炎的症狀則是只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而已,大多數的孩子感染腸病毒後,約在一星期內就會自然痊癒。
萬一演變成「腦炎」或「腦膜炎」的重症時,病童除了發燒之外,還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活力下降嗜睡、抽筋、嘔吐等現象,他提醒,只要出現嗜睡、抽筋、嘔吐或呼吸困難等任一症狀時,父母務必及時將孩子送至大型醫院就醫,以降低危險性。

5.
川崎症
觀察重點:持續高燒超過5日以上。
川崎症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發炎,目前發生原因尚不明確,兒科醫師在診斷川崎病時,必須排除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才可以診斷為川崎病。陳俊仁醫師解釋,一般診斷川崎症必須符合下列幾個要件:
1.
持續高燒超過五日以上。(必要條件)
2.
口腔黏膜發生變化,例如草莓舌或是口腔黏膜呈現紅色並裂開。
3.
兩側結膜非化膿性的結膜炎(也就是沒有明顯分泌物)。
4.
頸部淋巴結發現非化膿性的腫大(直徑需大於1.5公分)
5.
全身會出現不同型態的皮疹。
6.
手腳會出現紅腫或脫皮的現象。(2?6項有出現4項以上)
川崎症如果未正確的診斷,除了發燒不易消退之外,可能會致命。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川崎病患者15~20%會引起冠狀
動脈瘤,除了會破裂引發出血之外,日後也會引起栓塞、鈣化、動脈狹窄和心肌梗塞等併發症。他說,所幸現在很多小兒科醫師對於
這項疾病抱持高度警覺心,也不易造成延誤治療。

醫師叮嚀
陳俊仁醫師表示,很多嬰幼兒的疾病,初期除了發燒之外,可能不會出現症狀,而增加醫師診斷的困難度,甚至有些疾病不會用發燒來呈現,反而是用食欲下降或是精神活力不佳做表現,因此,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觀察寶寶的精神活力狀態。他提醒,如果高燒持續不退、退燒時精神活力不佳,或是有呼吸急促、身上出現皮疹等現象,建議趕緊尋求專業的兒科醫師做評估,切勿自行給藥或是在家觀察,避免因延誤病情而造成孩子永久的傷害。
正確使用退燒藥步驟

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相信很少父母能忍住內心煎熬而不讓孩子吃退燒藥,但請一定要正確使用退燒藥,若使用過量反而會增加寶寶肝腎的負擔與傷害!
步驟1 發燒的定義是體溫超過38℃,若是寶寶出現不適症狀,可以給予退燒藥,退燒藥根據成分不同,而有不同吃法,一般約間隔6小時。
步驟2 吃下一包退燒藥後,約等個一小時再量體溫(比服藥前溫度降低即可,不能期望一下降到平日的正常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