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剖腹產


破除「剖腹產」十大迷思

台灣地區的剖腹產率超過30%,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10%-15%的剖腹產比率仍有一段明顯的差距,可見剖腹產的傳統迷思仍深植國人心中,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以專業觀點為準媽媽說明,以破除、釐清剖腹產的迷思。

迷思一 「剖腹產真的比自然產安全」??
  醫療科技發展至今,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安全性都相當高,所以並沒有到底那一種好的說法,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在一般優缺評估下,「自然產」僅需局部麻醉、產後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短,可提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剖腹產」則需要較複雜的麻醉方式,手術出血及術後併發症的機會稍高,母親體力恢復較慢。

迷思二 「剖腹產的產婦身材較不會變形」??
  其實這種說法目前並沒有醫學根據,產後身材會不會變形與生產的方式無關,而與產後的飲食及運動有關。產後只要透過飲食與運動的調節,無論是自然生或剖腹產,都能再度回到窈窕的身材。不過因為剖腹產傷口深,產婦怕痛,往往延後開始運動的時間。

迷思三 「採剖腹產,夫妻性生活較不受影響」??
  有人認為自然產的傷口疼痛與陰道鬆弛會造成夫妻間性生活的不和諧,其實陰道的包容性是很大且有彈性的,只要產後多做「凱格爾運動」,通常陰道都會恢復以往的彈性。真正影響夫妻產後性生活的主要原因,是情緒低落以及極度困倦導致,而剖腹產的傷口雖然不在會陰部,但其傷口復原的時間較長,性生活的滿意度也容易下降。

迷思四 「剖腹產可以為孩子挑時辰」??
  其實已經有許多的命理學家出面澄清,由於命盤的發明時並未存在有剖腹產的行為,所以多數的命理學家都認為剖腹產挑時辰所娩出的胎兒,其命盤是無法得知的。

迷思五 「剖腹產的小孩頭型較為漂亮」??
  以醫學的觀點來看,出生時胎頭的變形是一種正常的過程,過幾天後便會恢復原狀,對於未來的美觀及智力上並沒有影響。反倒是剖腹產的胎兒,由於生產過程當中未經過產道的擠壓,以致於出生一剎那,肺部比較不易擴張,更容易發生肺部併發症

迷思六 「由於現代女性較敏感,無法忍受生產帶來之痛楚,對傳統陰道分娩抱持抗拒態度」??
  目前醫院開辦產前教育班,教導「拉梅茲呼吸運動」的運用,並在待產提供了「無痛分娩」的服務,讓產婦可自行選擇施打與否,便解決了產痛的問題。

迷思七 「B型肝炎帶原母親需要剖腹生產」??
  生產時,孩子經過產道,污染到有病毒的母親血液,才會感染B型肝炎病毒。理論上,無論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新生兒都有機會接觸到母親的血液,所以都可能受到感染。在目前的情形下,不需要因為母親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採行剖腹產。

迷思八 「一次剖腹產、終生剖腹產」??
  過去的剖腹手術是垂直切開腹部,也就是在子宮的上方切開,這是子宮最容易破裂的部位;近來則多半是橫向切開子宮的下方,這樣橫向下方的切口, 在日後分娩時造成子宮破裂的機會大約是0.2%。因此,只要骨盆夠寬、胎兒不要太大,且無其他必須剖腹生產的情況時,還是可以試試看自然生產。

迷思九 「高齡產婦採取剖腹產比較安全」??
  根據全世界的統計數字,不管是高齡產婦或是年輕產婦,剖腹生產的危險率還是比自然生產還要高(針對媽媽容易產生的併發症,比如說感染、傷口發炎、剖腹後沾黏或麻醉的危險),所以,高齡產婦應該還是採取自然生產比較好。

迷思十 「身材嬌小或臀部狹窄者,必定剖腹生產」??
  骨盆大小和身材、臀部大小沒有一定的關聯,況且能否自然生產需看骨盆與胎兒大小之相對關係,只要胎兒不大,骨盆大小就不是那麼重要。在待產的過程中,如果產程進展順利,一樣可以自然生產。


※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943&prev=4944&next=4942&l=f&fid=63






*******************************************************************************
【寶寶照護】剖腹產 哺乳A
作者:文/吳碧芳
出處:媽媽寶寶雜誌
備註: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護理部護理長廖淑媛


掌握4招心法
剖腹生產也能成功餵母奶
剖腹生產的媽媽,在產後常會等麻醉藥效退了之後再開始哺乳,但是麻藥退了,又得承受傷口疼痛不適,無法下床的痛苦!在床上躺了兩三天之後,乳房已經硬得像顆石頭奶,新手媽媽就算再努力,乳房都已被擠成了「黑青奶」,產出的奶水還是少得可憐……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狀況,對一心想要哺乳的媽媽來說,就像是無形的打擊,哺乳之路也變得困難重重,最終只得以失敗收場。究竟,剖腹產媽媽怎樣才能順利哺乳?

經歷了懷胎十月的努力,產後媽媽們都希望能用最天然的營養─母乳來哺餵寶寶。對採取剖腹生產的媽媽而言,產後哺乳的新生活,就像是一場充滿障礙的馬拉松比賽,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決心,想要成功哺乳,真的不容易。

亞東紀念醫院護理部護理長廖淑媛表示,自然分娩的產婦,產後恢復比較快,只要寶寶生命徵象穩定,媽媽狀況良好,通常產後就可以開始實施親子同室,媽媽也很快就能下床活動、進食,奶水也會來得比較順暢。

反觀剖腹產媽媽,產後必須等待麻藥消退,下半身才能恢復知覺、之後還必須等到排氣了才能進食,產後第一天身上都還插著點滴和尿管,麻藥消退之後仍會感覺到傷口隱隱作痛……這些難以想像的產後狀況,都會增加剖腹產媽媽們哺乳的困難度。

如何幫助剖腹產媽媽順利哺乳?除了想要哺乳的決心之外,廖淑媛護理長提供4招心法,並針對各種常見狀況提供解救妙方,就是希望每位媽媽都能成功用母乳哺餵寶寶。

第一招~親子同室

產後4小時開始實施
準媽媽對於「親子同室」這名詞應該不陌生,為了推廣母乳哺餵,國內許多醫療院所都推行產後親子同室措施。廖淑媛護理長表示,只要媽媽們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不論是剖腹生產或是自然產,寶寶出生之後,觀察體溫穩定、生命徵象穩定,就可以跟媽媽同處一室,觀察到寶寶有想吃的慾望,就可以親自哺餵。寶寶可以睡在自己的小床,也可以和媽媽同睡大床,尤其在夜間當寶寶有需要時,即可採側臥或半坐臥姿做哺餵,可以避免重複起身和彎腰的辛苦,護理人員也會在旁指導媽媽哺餵的技巧、協助調整哺餵姿勢,讓媽媽回家之後可以更快上手。

不過,剖腹產媽媽在術後並不會立即到產後病房,而是會在恢復室觀察,約產後2小時才會被送到產後病房。廖淑媛護理長表示,很多媽媽以為必須等到麻藥完全退了,下半身恢復知覺才可以開始哺乳,產後4小時雖然麻藥藥效未退,雙腳未恢復知覺無法移動,其實並不會影響執行親子同室和母乳哺餵,親子同室的目的就是要其他的家庭成員一起參與寶寶的照顧,讓媽媽能感受到生孩子餵奶不是只是女人的事,爸爸也可以共同參與和協助的,所以在媽媽還不能移動的同時,爸爸就可以協助媽媽完成讓寶寶吸吮乳房的工作。

有尋乳反射就可以哺餵
她說:「通常在術後8小時,剖腹產媽媽下半身才會逐漸恢復知覺,但是,乳房越早刺激,奶水才會更快分泌,因此,在產後4小時,雖然媽媽們還無法起身活動,還是可以在家人或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嘗試讓寶寶吸吮。」她進一步補充說,其實,剛出生的寶寶因胃裡面還有一些的羊水,不一定會有飢餓感或想吸吮的意願,媽媽們不需過度緊張和擔心,當寶寶出現尋乳動作,如:舔嘴角、嘴張開、頭可能會轉來轉去睡不安穩,尋找媽媽的乳房,也可以運用尋乳反射來觀察(媽媽用手指輕觸寶寶口腔周圍肌膚,寶寶會出現張嘴想要吸吮的自然反應,就是尋乳反射),配合寶寶的需求餵奶,剛出生的新生兒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與調整,若超過4小時寶寶都沒有想吃的需求,可以拍拍他叫醒他,觀察是否有想吃的意願。

狀況:無法親子同室時,該怎麼餵?
產後親子同室,有助於提高媽媽成功哺乳的機會,因為新手媽媽可以把握住院期間,學會各種哺餵和育兒技巧,家人也可以參與學習,回家之後才不會手忙腳亂。然而,護理人員卻常碰到媽媽們因為身體疲累,想要休息,因而要求將寶寶送回嬰兒房,廖淑媛護理長表示,除非寶寶有狀況不適合親子同室,否則還是儘量鼓勵親子同室。

學習用手擠乳方法
萬一寶寶有狀況,必須送到嬰兒室,醫院為方便媽媽們哺餵母乳,嬰兒室的哺乳室沒有限制哺餵時間及次數,24小時全面開放。廖淑媛護理長舉例說,還是有早產兒因過小必需住在保溫箱,無法讓媽媽親餵,媽媽們就必須學會用手擠乳以維持母乳的分泌,學會用手擠乳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尤其是初乳比較黏稠,不像成熟乳汁那麼容易吸出來,所以產後一週內,建議媽媽們用手擠乳會比用吸乳器來得容易,將擠出的乳汁裝入奶瓶送到嬰兒室。媽媽們並不需要自備奶瓶,可以直接向嬰兒室取得消毒過的奶瓶。

另外,有些寶寶雖然被送到嬰兒室觀察,但媽媽們仍然可以親餵,建議媽媽們可以下床之後,就儘量到嬰兒室親自哺餵。如果是剖腹產後第一天,媽媽們身上常還留有點滴、尿管沒拔除,若評估媽媽術後狀況穩定,護理師也可以協助媽媽以坐輪椅方式到嬰兒室學習親餵

親餵能刺激奶水快快來
為什麼一定要親餵呢?廖淑媛護理長表示,產後儘早親餵寶寶,能促使媽媽體內的催產素、泌乳激素作用,讓奶水快快來,親餵寶寶是最好的方式,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所以會建議媽媽們儘量親餵。但提醒媽媽們要注意,術後第一次下床可能會有頭暈不舒服的現象,這是身體狀況還沒有完全恢復,血壓或血色素偏低而引起的頭暈,媽媽們記得要放慢動作,慢慢起身下床,如果還是會感覺到頭暈就不要勉強,可以改用手擠乳的方式,請家人將奶水送到嬰兒室。

第二招~心靈支持

產後不適會加重心理挫折感
除了媽媽本身的意願和信心,來自家人、護理人員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功心法。廖淑媛護理長透露,在哺乳的道路上,如果只有媽媽孤軍奮戰,缺乏家人的支持,再加上產後身體不適,會加重媽媽的心理挫折感,讓哺乳之路走得更艱辛。

她說,常有家屬認為應該讓產婦好好休息,特別是剖腹生產之後,應該等媽媽休息一兩天,體力恢復了再來餵奶,但是,產後兩三天都沒有讓寶寶吸,這時候乳房已經開始脹奶,甚至變成了硬梆梆的石頭奶,寶寶吸不出來會哇哇大哭,媽媽還得承受脹奶不適,多重打擊之下,就容易讓人想要放棄,因而提高了剖腹產媽媽哺乳的失敗率。

醫護人員的態度是最有力的後盾
廖淑媛護理長有感而發的說:「常碰到家屬認為,麻藥都還沒有退,應該讓媽媽好好休息,不必要馬上就開始親子同室。這時候,醫師和護理人員的態度就非常重要,常見護理人員只是一句鼓勵的話或貼心的問候,就能給予媽媽們正向的力量,就能幫助媽媽成功哺乳。」所以,醫護人員也必須具備正確的哺餵知識和觀念,做新手媽媽最有力的後盾,讓長輩了解到母乳對寶寶的好處,支持媽媽以母乳育兒。

狀況:婆婆媽媽觀念不同調,該怎麼做?
新時代媽媽都了解母乳對寶寶的好處很多,在懷孕期間多已具備正確的觀念和知識,但是寶寶出生後的真實狀況卻無法想像,想要哺乳卻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難免心力交瘁。「有時候遇到這種狀況,我們會跟新手父母和家屬溝通,住院期間有護理人員協助,若有任何問題可以抓緊機會問,若是在住院期間想要休息可以推回嬰兒室,但回家後又能推給誰來照顧?」
原文刊載於2012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

資廖來源http://www.babymap.com.tw/knowhow/show/400-%E5%89%96%E8%85%B9%E7%94%A2%E5%93%BA%E4%B9%B3A






******************************************************************************

自然產vs.剖腹產,如何選擇?

生產方式可分成自然產與剖腹產兩種。自然產是指產婦經由產道產下胎兒,產程中盡量避免使用藥物;而剖腹產則是在產婦腹部進行手術,不經過產道,直接將胎兒從子宮取出的生產方式。

  一般情況下,自然產是比較安全、風險較少的生產方式,而剖腹產則比較接近疾病治療,只在必要時實施。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剖腹產率應維持在10%~15%,如此可將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死亡率降至最低;但在台灣,2000年的剖腹產率高達34.47%,僅次智利、巴西,世界排名第三,遠遠超過WHO建議的兩倍之多。

自然產vs.剖腹產,比一比!
  台灣剖腹產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因為傳統對生辰的重視、錯誤的生產觀念以及名人剖腹推波助瀾的效應影響。而在一項由中央研究院、衛生署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的「非必要性剖腹產的成本分析」前驅研究發現,就連專業醫師也無法避免剖腹產的迷思。因此,每位準媽媽都應充分瞭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性,並且提早與醫師充分的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以下就為準媽媽分析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各項優缺點:

1.醫學研究證實自然產對新生兒最好
  自然生產時,胎兒經過產道可將肺中的羊水擠出,因此一出生就能自己呼吸;反之,剖腹產則容易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造成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併發症。
  此外,經過陣痛、自然生產的新生兒,反射反應、感覺反應和肌肉活動都比剖腹生產的好(剖腹產中,經過陣痛又比沒有經過陣痛的好),推測可能是因為子宮收縮能促進胎兒腦部發育的緣故。因此,即使要剖腹產,醫師也建議最好等到子宮收縮、破水或落紅等產兆出現再進行比較好。

2.剖腹產有手術的風險
  當自然產對產婦或胎兒的安全造成威脅,或是胎兒無法順利生出時(例如:胎位不正、產程遲滯、前置胎盤或胎兒健康不佳),產婦就必須剖腹產。
  剖腹產是一項腹部手術,必須承受手術的風險。根據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剖腹產產婦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六倍,即使沒有任何適應症的選擇性剖腹產,死亡率也是自然產的兩倍以上。

3.自然產必須忍受陣痛
  有些產婦認為陣痛像是非常強烈的經痛,是超乎身體所能承受的,但往往又因為壓力使得肌肉更加緊繃,降低耐痛的程度。
  因此,自然產產婦可以採用自然或藥物方式舒緩疼痛。自然方式包括:保持活動、冷熱敷、呼吸法、芳香療法、按摩、水療法等,雖不能完全止痛,但可以幫助產婦放鬆、增加耐痛力。但如果自然減輕疼痛的效果不夠好,也可以在醫生評估後,改用藥物減輕疼痛(像是:笑氣、止痛劑、脊髓外腔麻醉),也有不錯的止痛效果。

4.生產花費及產後復原時間
  自然產產婦在產後體力恢復較快,最多休息三天即可出院,花費約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之間。剖腹產產婦則要多休息一、兩天,平均住院時間約五到七天,大約需要四至五萬元左右的花費。

5.餵哺母乳的差異
  自然產在產後即可餵哺母乳;但剖腹產的話,由於胎兒沒有經過產道,所以產婦分泌乳汁的時間會比自然產晚一點。

6.產後傷口護理
  自然生產之後12至36小時,產婦會陰傷口會相當疼痛。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清潔、避免傷口感染,常以溫水坐浴,就能很快減輕疼痛。
  而剖腹產在麻藥效用過了之後,手術傷口及子宮收縮的疼痛感,往往也令人難以忍受。此外,剖腹產會在下腹部切開一道橫向約12公分的傷口,若是產婦具有〝蟹足腫〞的特殊體質,疤痕會很癢且越來越大,形狀就像是一條蜈蚣。由於蟹足腫形成之後便很難處理,因此具有此種體質的產婦,應先告知醫師進行必要的預防措施。

7.產後夫妻性生活的影響
  以往認為自然產會造成陰道鬆弛,導致產後夫妻性生活的不協調。但事實上,真正影響產後夫妻性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產婦的情緒低落以及極度疲倦的緣故。
  自然產後,只要多做凱格爾運動,陰道就能逐漸恢復以往的彈性。而剖腹產的傷口雖然不在會陰部,但由於傷口復原的時間較長,性生活的滿意度也會下降。 

8.生產的併發症
  在分娩過程中,自然產可能會造成骨盆腔肌肉鬆弛、會陰撕裂。不過,只要準媽媽能做些適當且適量的產前運動,就能有效減少傷害。此外,還有一些無法預知的罕見併發症,像是羊水栓塞就會造成母親與胎兒的立即危險(發生率不高,約八千至八萬分之一)。
  剖腹產的併發症比自然產多而且更嚴重,像是:子宮裂傷、膀胱、輸尿管傷害、腹腔內沾黏等,而新生兒也比較有機會併發新生兒呼吸窘迫症。

9.剖腹產下次再自然生產的疑慮
  以往認為上一胎剖腹產下次自然產會導致傷口裂開,而根據統計,曾經剖腹產的婦女,大約有75%的比例,下一胎是可以自然生產的。
  不過,最近英國醫學界發表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上一胎剖腹產的婦女再度懷孕可能比較困難,並且可能會延遲受孕一年以上。

正視剖腹產的風險
  其實,自然產、剖腹產都有一定的風險,而剖腹產看似避免了不可預知的自然產風險,但事實上只是將風險延後。透過WHO的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剖腹產率超過20%,嬰兒周產期罹病率和死亡率會上升,曾經剖腹產的產婦將來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及子宮切除的機率也越高。但在台灣,剖腹產卻以安全或產婦要求的理由大量實施,但孕產婦死亡率卻與十年前不相上下(約十萬分之七),新生兒死亡率從1990年的千分之5.3提高到2001年的千分之6

  決定以何種方式生產,並不只是醫師的責任,準媽媽也應該瞭解自己能有什麼選擇。為了保障產婦與寶寶的安全,醫師應該詳細評估準媽媽個人情況,準媽媽也應該瞭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優缺點,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才能選擇最適當、最安全的生產方式。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eqJLKqGGkPGKzKC5yk9/article?mid=4944&prev=4945&next=4943&l=f&f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