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認識孩子的學習能力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高雅蓓  

關鍵字:學習、感覺統合


一、                概述:



  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而“感覺統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很多孩子外在表現出來的,是學業成績不理想、分心、過動、個性衝動等問題。此時,家長往往認為是小朋友不乖、不聽話,而在教養方面大傷腦筋,甚至用打罵教育,企圖讓小朋友安靜下來,專心學習。但事實上,很有可能是小朋友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統合上出了問題,以至於無法和環境有良好的互動,也無法在不同的狀況下,有合適的行為表現。例如:上課鐘響後,進了教室就不能隨便離開座位。小朋友因為感覺統合不良,因而即使是在上課中也“不得不”動來動去,以尋求刺激,甚至離開座位,尋求更大量的刺激,以滿足神經系統的需要。


  感覺統合和一般的生理疾病不同。一般的生理疾病,可經由各種的理學檢查,如:X光,血液、尿液的檢驗,而找出病灶。但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則不同,它無法經由理學檢查而得知。而是透過小朋友的外在表現,經由家長、老師、治療師的觀察,輔以各種的評估工具,來診斷出小朋友在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所在。


 
 二、        感覺統合功能的發展:


  有研究顯示,感覺統合功能的發展,從出生前已開始。特別是前庭系統。因此,有專家倡議,孕婦應多散步、多走動。不單是對生產過程有所幫助,同時也能給嬰兒較多的前庭刺激,以幫助神經系統的發展。


  待嬰兒呱呱墜地後,便開始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而嬰兒也多喜歡接受外界而來的刺激。因為,就如同需要各種的營養素,以幫助體格成長一般,神經系統也需要各種的感覺刺激,如同營養素一般,幫助其成熟。例如,嬰兒喜歡被適度的搖晃。因為可從搖晃中,得到所需的前庭刺激。


  隨著小朋友逐漸發展,便開始更多的去探索環境。藉著在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感覺回饋”,可使得神經系統發展更臻成熟。舉例來說,小朋友藉由觸覺及本體覺,而建立起身體圖像的概念。有了完整而正確的身體圖像概念,再進一步的發展成空間概念。


  因此,在嬰幼兒時期,家長應盡量給予探索環境的機會。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自發性的探索行為。而最有效的探索行為,就是“玩”。


 三、        治療:


  感覺統合的治療,就是透過遊戲,來達到治療的目的。經過治療師的安排,在遊戲中,給予小朋友所需的感覺刺激,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統合及發展。一般說來,最常給予的感覺刺激有: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種基本刺激,有如金字塔的底層,是扮演基礎角色。而後,才逐步統合發展出平衡、動作計劃、手眼協調、注意力集中等較高層次的功能。


  因此,感覺統合治療,並非直接訓練不足之處,而是由“基礎”打起。例如,平衡不佳的小朋友,通常會先給予前庭刺激〈如盪鞦韆〉及本體覺刺激〈如爬行〉,而並非直接訓練困難的平衡感。


  感覺統合治療並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逐步地累積。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治療師的建議,常常安排給予小朋友所需的刺激,才能達最佳的療效。